《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读后感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读后感,第1张

 自参加完省骨干教师培训回到家乡,我对鲍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书非常喜欢,也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丽莲·凯兹博士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简单的读了序,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恋”。真是让我大开眼见,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指的是评价自己后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而自恋指的则是专注于自己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而从丽莲凯兹教授举的例子来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着孩子的健康的成长。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如:如何解决或应对所谓的“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光从外表的行为来看,而是要考虑问题行为和原因。而在处理问题行为的时候,我们必须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丽莲凯兹认为幼儿理想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幼儿需要安全感。所谓安全感是指在心理上感觉自己与别人有“依附关系”,感觉自己有所属。“被爱”和“被需要”并不一定使人产生安全感,安全感必须建立在被爱者感受到这份感情,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特别,而且这份爱还必须是适量的,重点是在儿童“感受到”被爱与被需要,而不是儿童被爱与被需要。而在家长和儿童之间、老师和儿童之间都存在着这样的悖论。

  在家长和儿童之间

 从与家长的不断接触中发现,现在的家长常常重视自己的感受:生活上我给了孩子什么,我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条件,我注重培养孩子什么,我……而从来没有问一问孩子的感受,观察一下孩子的反应,思考孩子需要什么。于是造成了“关怀强迫”、“非常态教育”等非正常状态。孩子还不会自理的时候,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可是孩子渐渐大了,会走路、会说话了,上了幼儿园了,父母还是呵护得像捧在手里的烛火,他们觉得孩子就应该接受这种照顾,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不用他们帮着做什么,这些父母就会觉得失落。还有的部分知识分子家庭,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教育包围孩子:走在路上的时候“你看,那是什么字”,游玩的时候“这是什么树”,吃饭的时候“番茄里面有什么营养素”,睡觉的时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家长们将“情境教育法”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生活中,任何一个情景、任何一个地方,都成为他们教育孩子的现场。家长对孩子照顾得非常周到,生活、思想、学习,家长无处不在,表面上是爱护关心孩子,其实是对孩子依赖自己有一定的依赖。这时候我们没有去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她感受到你的爱了吗你的爱是否适量有没有给孩子带来压力当然有的家长也开始问“你觉得开心吗”,但常常这样的提问只是形式上的,许多孩子并不完全会总结我这一天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他往往与具体的`事件联系起来,而有的时候甚至想不到具体的事件,于是对家长的问题会不知所云,常常胡乱应答。而家长在自己的问题中满足了,他不再让自己去用心的观察孩子,体会孩子的心是否如说的那样。孩子短于表达,但情绪通常会在生活中体现,而这时家长已经在忙乎着自己的事情。望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空洞、无神;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怀疑、委屈;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不被理解的无奈,缺少真正爱的心灵。

  在老师和儿童之间

 由于越来越多的业务,促使老师在进步,促使老师在不断的要求自己。由传统的师上生下的观念到今天的师生平等对待老师走过了漫长的路。老师的确在改变自己,给予了孩子更多的爱,老师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督促:自我的、家长的、上级的、社会的。我将自我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老师的职业责任感告诉老师自己必须进步,否则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于是我们在生活中会看见:某某孩子依偎在老师的身上;某某孩子被老师搂抱在怀里;某某孩子被老师特别关照;某某孩子的错误被匆匆忽略;孩子耳边充满了鼓励和表扬……老师还没有深刻理解:当你怀抱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去爱;当你关照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来教育;当你靠紧孩子的时候,你是否能客观评价你的孩子;当你只是利用表扬作为教育手段的时候,你是否发现它们已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老师所给予儿童的安全感是幼儿相信成人对自己有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是的,老师给予孩子的爱是更加理性的、公平的、真实的、由衷的。其实我们知道,孩子在自己真正努力的时候,他们也渴望这个努力被别人所发现,所赏识,所赞扬。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实在的鼓励和表扬的理由,让孩子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自己,赏识自己。当我们感受到孩子的进步时,就给予真诚的欣赏;当我们体会到孩子的错误时,就给予严肃的爱意的批评。当这些开始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孩子的眼神,再来感受孩子的情绪,再来体会孩子的心情,看看他们是否感受到了你那份真正、真诚的爱。

 最后,与大家重温书中的一段话:“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的幼儿需要动生命攸关的大手术时,开刀的医生是别人的孩子;当我们的孩子受到攻击时,犯罪的是别人的孩子。因此,只有当其他幼儿的幸福受到保障时,才能保障我们孩子的幸福。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么做是对的。”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能从保障孩子的幸福中,得到专业的发展,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读《与幼儿教师对话》之感想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这是作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书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一下,为此静下心来读了这本书。丽莲凯兹博士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事幼儿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独到的认识。一打开书,发现这书由上篇和下篇二部分组成:上篇“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节,一个个的章节,来自凯兹博士在世界各地的早期教育会议上所做的演讲,其中大部分的内容源自于幼儿教师、父母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提问或讨论中涉及到的特别体验的问题,这些特别的问题和体验均是他们在如何更好地解决与孩子相处时的共性问题中所遇到的,虽然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但是他们遇到的问题竟然如此的相似,有着非常多的共通之处。

 通读此书我收获颇多,全书大体从三个方面介绍阐释幼儿教师的教育过程。

  一、从研究孩子的需求着手

 作为研究的客体——幼儿,我们只有在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他们,才能使教育效果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本书概括出幼儿“六要素”即(安全感也给我日常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从而使我对幼儿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适度的自我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理解生活经验;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树立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知道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

  二、在教学的方式、方法、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此书在介绍一些教学的方式、方法时,充分地体现出丽莲凯兹博士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教育涵养,在给我们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也告诫我们在教育幼儿时:一是充实自己知识的贫瘠和对教育的严谨态度。二是增强对知识的掌握深度和对是非标准的衡量。三是引导幼儿教育方向上,不能一味盲目地教育幼儿教师的价值取向决定幼儿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

  三、系统地对幼儿教师队伍进行分析与研究

 在分析教师角色、幼儿教育的专业性时,丽莲凯兹博士教育反应强调教师要与儿童维持一种适度的“疏离”来增进儿童评价的客观性,也有助于避免教师自身的情感衰竭,并保证教师正常执行角色功能,给予儿童公平的教育与发展机会。凯兹博士提醒人们,尽管儿童自尊和发展是教师与家长共同关心的一件事情,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儿童适宜、积极的自尊。

 作为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时刻感受到丽莲凯兹博士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考,从这一刻起我会细细品味、感知丽莲凯兹博士学术的气质和精神!并不断地运用于我的教育教学中……

周一特别不想上班

 周一特别不想上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过完一个快乐的周末以后,对于周一的上班感到特别的抗拒,周一不想上班的话应该如何调解呢,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周一特别不想上班的相关资料。

周一特别不想上班1

 1、周末不要熬夜。即使自己很想玩,也不要一直玩到凌晨才睡觉,这样第二天不想起床,很容易耽误上班时间,所以周末最好不要熬夜。

 2、每天都坚持早晨6点起床,即使是在周末,也不要改变这种时间生物钟的变化。当你每天形成早起的好习惯,你的大脑就会提醒你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你也就不会感觉到疲乏。

 3、每天坚持跑步运动。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保持好的运动。星期一上班也不会感觉到太疲劳。晨起跑步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当你给自己留下半个小时时间去考虑一些事情,周一不会太匆忙,自然也就想去上班。

 4、早上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可以穿些华丽的衣服,这样你去了单位,大家看见你美美哒,就会很开心,你很吸引别人的注意,别人也就愿意与你主动交流,你会感觉到周一上班没那么烦恼。

 5、星期天不上班,也要写一下上周的工作总结报告,在这一周之内你学到了多少知识,把每天过得充实一点,也就不会用太多的时间去玩了。

 6、早上好好的吃一顿早餐。早餐吃得好,身心更健康。每天早餐要吃得更美味,要多补充大量的蛋白质,补充些能量,吃得好,自己心情好,也就愿意高高兴兴去上班了。

 7、跟老板经常保持联系,这样心情更好。如果你平常不怎么与老板交流,有时候即使你犯错了,老板也不会轻易原谅你,不过你经常跟老板保持好的沟通,一些小的错误,也是可以宽容的。当你与同事,老板之间相处的特别好,你就觉得你公司上班更好。

周一特别不想上班2

  1、什么是职业倦怠?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罗伊登贝格尔(Herbert J 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 ”( Burnout )的概念,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其研究表明, 职业倦怠由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 、去人性化( depersonalization ) 、个人成就感降低(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 3 个维度构成。一般认为, 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 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著名的《马氏工作倦怠量表》,从三个维度表达了这种倦怠:

 “心好累”。专业术语叫“情绪衰竭 ( Emotionalexhaustion ) ”,指没有活力,感觉自己情绪和资源都被消耗完了,既不想干,也不想承担任何责任,对什么都没热情;尤其对于要重新上班感到恐惧。

 “不想干”。专业术语叫“去人格化 ( Depersonlization ) ”,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组织和同事都很不满,对客户关系冷淡,不把自己当人,也不把别人当人。这种情况下经常有冲突是必然的。

 “我不行”。专业术语叫“低个人成就感 ( 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 ”,对自己的工作评价低,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感体验的下降,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怀疑自己的价值。经常说的是“我不行,我没用”。

 所以连起来说就是:心好累啊,不想干了,我不行,但是还得干……

  2 、有职业倦怠的原因

  1、情绪衰竭

 情绪衰竭的原因是因为不会拒绝或者工作任务中导致工作负荷过量。

  2、去人格化

 在社交方面,是和工作场所的其他人没有积极的联系,工作中与人的冲突影响严重;

 在价值观方面,与周围同事或者上司的价值观不一致。

  3低个人成就

 在控制感方面,个体对工作中所需要的资源没有足够的控制,或个体对使用他们认为的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上没有足够的权威,容易产生无力感。

 在公平方面,有工作量或报酬不公平引起,由评价和升迁不公平,带来情感衰竭,统一产生无力感。

 在报酬方面,可以指经济报酬,更多的是指生活报酬,与无力感有关。

  3、 破职业倦怠的局

  1、破情感衰竭

 悦纳,接受工作中不感兴趣没有热情的部分,用积极正确的信念去思考,比如工作中一定有一部分是无聊的;在工作之余做一些事情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趣。

 提升自己的职业热情, 尝试找到一个自己职业领域的高手,来一次深入对话,然后适度提高工作或专业的目标,增加一些挑战,很有可能发现新的热情领域。

 和领导沟通,明确自己的工作时间与能力,并且把能到的部分做的'更好的标准作为沟通谈判的条件。

  2、破去人格化

 适当减低要求,与同事沟通不一定要像对待朋友那样,在工作上积极回应,同事有需求时自己有力所能及的就帮,不能帮的委婉拒绝,让自己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

 链接价值,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并了解对方有什么是自己需求的,只对能连接的资源价值进行沟通,不合适或者有冲突的尽量弱化。

  3、破低成就感

 提升能力,针对自己在工作中的弱项补充对应的知识,把知识变成技能,当具备了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时,自己的权威就树立了起来,他人对自己的控制感相应会减少。

 发挥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能力,把自己优势的部分充分发挥,往往能够更快获得成就。当把优势与工作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对应的公平和报酬会向自己倾斜。

  4、两个心法

 心法1:预防为主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其实倦怠也不是一天养成的。为了避免掉入大坑,你得经常给自己做点儿自查。你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把工作带回家、睡一觉醒来还是觉得累、自制力下降(比如暴饮暴食),那么,你可能已经轻微倦怠。这个时候调整很容易。

 心法2:“倦”可以,“怠”不得

 “倦”,是疲倦、厌倦,是心理感受;“怠”,则是怠工,懈怠,是外界行为。

 很多人一旦开始“倦”,就自己主动“怠”起来。这样其实会更加疲劳,形成恶性循环。**里爬山要冻死的人,队友会抽他的脸,不要睡不要睡!其实越是倦,越是要打起精神去应对自己,不要怠起来。

 首先是理解和允许自己进入倦怠,“哎呦,您又来啦”。然后快速找到自己的倦怠点,应对这个倦怠,应用我教你的招数,尽快地恢复状态。

 每一次倦怠,就像跑步三公里的极限期一样,保持节奏、深度呼吸、放松心情。只要熬过去,你会觉得自己又能跑一大截。

 没有人能不倦怠,但是高手能快速从倦怠里反弹。

答案:A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兰和杰克逊最早用三维度模型对其作了操作定义,他们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上的综合病症,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即情感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丧失。其中,情感衰竭是这一系列症状的主要方面,它是指一种过度的付出感及情感资源的耗竭感。

职业倦怠的表现有哪些

职业倦怠的表现有哪些?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身在职场当中的,很多人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其中有些人会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那么职业倦怠的表现有哪些呢?

职业倦怠的表现有哪些1

1 、身体方面的表现

具有倦怠现象的教师表现出一种慢性衰竭。包括深度疲劳、失眠、头昏眼花、恶心、过敏、呼吸困难、肌肉疼痛和僵直、月经不调、腺体肿胀、咽喉痛、反复得流感、传染病、感冒、头痛、消化不良和后背痛。其中,呼吸系统传染病和头痛会持续很长时间,有些人还会出现更为严重的肠胃问题、溃疡和高血压。 除了身体上的症状之外,还会出现睡眠紊乱的状况。有些人失眠,他们感到紧张、亢奋、不能放松下来,头脑中总是出现那些令他们忧虑的事情;有些人又睡眠过多,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睡觉。每当早晨起床时,老师们感到很累,经常不想去学校面对要做的那些事情。处于压力下的人也产生了饮食上的坏习惯。如随便对付点什么,吃得特别快,或用午餐时间赶工作,干脆不吃。长此以往,有的人厌食,有的人又会暴饮暴食。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有的老师体重猛增,有的老师又瘦得太厉害。

2 、智力方面的表现

倦怠对智力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白天我们在工作,随时随地在接收周遭的大量信息,并对之作出判断和反馈。倦怠的教师却会觉得这些信息所带来的压力势不可挡,他们无法很好处理这些信息。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因为他们正被头脑中的对抗性情绪困扰。一些人表现的心神迷乱或者不知所措,另一些人会很容易发怒而且对他们的工作表现不满。 他们在做决定时很艰难,常常拖延和犹豫不决。一旦做出决定,又很难承担相应的责任。一个典型的反映是:无论我做什么,都是不对的。

3 、社会方面的表现

倦怠教师的社会行为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她们与同事、学生之间的关系危机重重。 很多人感到精疲力尽,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在上课以外的其它时间里,她们都尽量只呆在自己的办公室,不想和其他年级或其他学科的老师接触,也不想参加什么篮球赛、乒乓球赛之类的活动。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教师变得越来越缺少同情心,不愿意深入到学生的问题中去。她们对学生漠不关心,讥讽学生所犯的错误,稍不如意的事情都令她们难以忍耐。有些教师甚至会把怒气发泄到学生身上去,没来由地惩罚学生们,使师生关系非常紧张,彼此产生很深的隔阂。处在这种状态下的教师会以玩世不恭或讽刺现状来减轻挫折感。她们嘲笑同事和学生,藐视行政管理,藐视学校。开一些有关学生、学生父母、同事和行政管理的恶意玩笑。

职业倦怠的表现有哪些2

1、 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它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2、 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

3、 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精神衰退常常是精神分裂症的后期状态,是由轻度精神缺损和重度精神缺损发展而来。精神衰竭患者会出现情感淡漠、思维贫乏、孤僻、退缩、活动缺乏等现象。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的,而且可以治愈的。需要坚持药物治疗并配合心理治疗,防止复发和减少复发的次数,注意患者的生活技能、劳动技能、学习技能和社交技能的训练和恢复。

  职业倦怠乃是教师在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在长期高压力的体验下所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对个人、对教育教学工作都是有害的,如何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对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近日,本刊编辑部特邀请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校长洪志荣、辽宁省大连市第五中学校长佘坤珍、安徽省阜阳市实验中学校长苗维爱,就此进行了座谈。

本刊编辑:如今,由于工作压力等多方面的原因,使教师对教书育人这一工作产生了倦怠,如何面对教师的这种职业倦怠,常常令部分校长和教师束手无策,甚至颇感苦恼。作为校长。您是如何看待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出现的职业倦怠呢

余坤珍:国内外的各种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现象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发生,这是因为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员过分执着于生活的理想方式,但是又可能无法获得期望的美好,从而产生疲劳与情感衰竭。

职业倦怠对于教师自己,对于学生、学校以及社会都有很大的危害性。对于教师来说,它会导致自己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冷漠、消极、紧张等状态;对于学生来说,会被体罚或受到心理虐待,从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和成绩;对于学校来说,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人心浮动,以及师德的丧失;对于社会来说,会严重影响教师队伍建设,浪费教育资源,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国家的发展。因此,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刻不容缓。

苗维爱:因为教师的工作强调对情感的投入,以及较大的工作负荷而让其成为了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职业倦怠越来越明显地呈现普遍性和流行性,高中、初中乃至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师都有可能产生职业倦怠。而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也会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深入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和表现,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洪志荣: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出现的职业倦怠现象由来已久,在我国,一段时间来,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问题。在今后的一定时期内,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还会存在,甚至有可能更加普遍。

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要从思想觉悟,或者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来分析,更要从生理、心理、情感、价值等方面来认识教师在工作中的消极表现。这是更好地分析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本刊编辑:作为校长,只有深入了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才有可能对其进行干预,进而给予疏导与影响。那么,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哪些成因呢请给我们具体说说。

洪志荣:一是长期过高的压力引起的。首先,压力的来源是社会过高的期望造成的。其一,社会对教师师德形象的期望越来越高;其二,社会对教师工作成效的期望越来越高;其三,基于社会对教师形象和工作要求期望的不断提高,教师对塑造自己较高的师德形象和实现较高的工作价值的自我意识不断得到加强,由此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同时,教师除了要应对学生的升学,还要应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养成等。其次,压力的来源是由过重的工作量、过长的工作时间和再学习引起的。如今,教师所要承载的升学压力不断攀升,这使教师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工作时间也过长;面对课程改革与不断变化的学生,教师需要不断地“充电”,这使其学习压力不断增加。

二是由过多的角色扮演引起的。教师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与家长,面对领导和同事,工作中角色的转换频繁,而且每个角色的扮演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使教师的情感、心理和工作都要接受越来越大的挑战。

三是过于单一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成就引起的。现在,学生被关注的只有是否学习刻苦、成绩优良,教师与家长交流的话题也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工作成就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来体现。这使教师原本良好的工作环境变得非常单一。

四是不够完善的评价机制和有限的发展空间引起的。为了升学率,很多学校基本上都制定了评价机制,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是升学率(教学成绩)这一项指标过于突出,对升学率之外的工作成效评价,如对学生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审美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基本不加以考虑。同时,教师长年累月地在学校教书育人,需要付出很多情感,“为人作嫁衣裳”、当“人梯”的感受强烈,如果学校不能为其提供进修培训和丰富精神生活的有利条件,教师就会强烈感到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工作倦怠、生活乏味、情感衰竭现象的发生就成为必然。

五是教师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造成的。尽管近年来教师的待遇提高了不少,但由于分配体制不完善,使其“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与其他一些行业相比较后,不少教师觉得自己的付出与经济回报极不相称,由此就对自己的工作要求抱着“差不多就可以了”的态度,这是产生职业倦怠的一个价值基础。

苗维爱:一是由于当前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还相对稀缺,导致了人们对教师的期望过高,认为进人“名校”、找到“名师”,孩子的成长就有了保障。这无形中夸大了学校教育的作用和责任,也让不少教师产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二是社会对教师存在着严重的不信任。应当说,绝大多数教师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但如果是极个别的教师有了出格的言行,或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舆论往往上升到对教师群体的道德批判。这使教师觉得含辛茹苦却不被理解,感到百般委屈,进而产生厌教情绪。

三是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误解和不配合。由于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无论是其学习、思想还是生活,他们都希望教师能够给予自己的孩子以特殊的关照。当这些要求不能完全被满足,或者孩子在某一方面出现了问题,一些不理智的家长往往会迁怒于教师,甚至为了袒护孩子的一些缺点和教师发生矛盾冲突。一旦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的情绪就会变得非常低落,其职业挫败感、倦怠感就会潜滋暗长。

四是学校的现实环境。如今,很多学校实行的依然是陈旧的评价体制,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等方面都难以具体评估,最容易量化的考试成绩、升学率等就成了唯一的评价依据,这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得不跟学生一样依旧在升学压力下超负荷运转。同时,学校教育管理上的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措施,使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

双向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简称B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表现为抑郁和狂躁两种极端情绪状态的交替发作。与让自己暴怒的人待在一起可能会给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带来一定的影响,严重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如个人的应对能力、互动方式以及环境等。

1 情绪波动:与容易暴怒的人在一起,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可能会受到更多的情绪波动。抑郁和狂躁可能会更频繁地发作,加重病情。

2 压力和焦虑:与容易暴怒的人互动可能会给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带来很大的压力。这可能会导致焦虑、恐惧、紧张等情绪反应,进一步加剧病情。

3 人际关系:与暴怒的人相处可能会导致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人际关系紧张。长期的关系问题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4 安全问题:在某些情况下,与容易暴怒的人在一起可能会增加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安全风险。如受到暴力对待或遭受不公平对待,这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

5 自我贬低:与容易暴怒的人在一起,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可能会变得更加自责和自我贬低。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然而,每个人的情况和应对能力都不同。在一些情况下,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有效的应对技巧来应对容易暴怒的人。此外,寻求专业帮助,如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也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总之,与容易暴怒的人待在一起对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严重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界限,学会有效地应对和处理压力,并寻求专业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039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