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情感教育
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著未来。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的道路。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一是要进行基本的安全常识教育。利用班队会的时间向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安全防护知识:水火电的预防和自救、如何面对陌生人、交通安全或山路安全……让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二是可以邀请当地的公安部门为学生进行安全知识讲座,他们对各种犯罪事例和各地安全事故了如指掌,他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会让孩子们接受神圣的生命教育课。三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安全演习。山体滑坡、泥石流如果突然来临,学生应该如何躲避?地震来临前的征兆怎样,应该如何逃生?火灾一旦发生,应该如何脱离火海?这一些列可能会发生的险情最好都要组织学生进行演练。演练时,学校要统一安排逃生路线,引导学生有秩序进行逃生。每年多组织几次逃生演练,以便在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时,孩子们就不会慌乱,能够沉着机敏脱离险情。
青年大学生进行生存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途径有哪些教育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尤其是对青年大学生,如果不经受教育的薰陶,凭著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想法以及各种环境的 下,很容易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首先,大学校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教育途径。它的教育制度、教育策略、学习氛围和活动状况都深深的影响着学生的感情世界和发展。无论哪一方面的不完善,都会造就心灵上的一个缺陷。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慎重起来,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
其次,家庭教育也是一个必要的教育途径。毕竟父母的经验丰富,得到的感悟多。不管是生存还是情感都可以给你强有力的建议,以避免你少走弯路。
另外,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效咨询。拜访专业人士,从他们那里学习到很多新知识为己所用。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自己。因为亲身实践才是最有利的说服证据。1用心观察。身边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教育事宜的相关事件,抓住那些鲜活深刻的例子,用心去感知、领悟。2依靠书籍。大量的书籍都在诠释讲解著教育这一个笼统的焦点,包括生存教育和情感教育。不计其数的故事和哲理都可以尽数吸收,完善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的认知。3实践。可以经历一段感情、经历几次挣钱的辛苦,你就可以发现大量书本中没有的知识,了解情感,了解社会的复杂···
自身教育是最最关键的,当然,是要在正确的基础上,至于这个正确涵盖的面非常广泛,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见解。
途径很多,不仅仅局限于以上这些。不过,无论哪种途径所趋向的目的是一样的。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学习了安全教育这个专题后,我更明白到在小学阶段安全教育非常重要,不可轻视,因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差,当危险悄悄地逼近时,孩子们还一无所知,不幸的事却屡屡发生。我认为多渠道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师生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日常小事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
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总会听说有学生在玩耍时摔断胳膊、腿,碰破了额头等安全事故。其中不少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材料,这些事情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很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可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让在场的同学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谈谈自己对这次事故的的体会和看法,用身边的事教育学生,学生很容易受到教育,对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很有帮助。
二、在班会课中让小学生系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自救的一些基本能力。
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自身安全意识不强。就算在过公路时行走路线也会变化无常,不顾前后左右,不理车辆行人,任意穿行,就算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响个不停也浑然不觉,因此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很高。因此有必要利用班会课让小学生学习到一些系统的安全知识,掌握一定的安全自救知识。利用班会课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需要注意:不能只是老师在不停地讲这样那样的安全知识以及自救办法。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应该形式多样,比如可以通过小品、模拟情景、自救演练、安全施救等多种形式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三、家校合力,共筑安全防线。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度过,家中也会发生很多的安全事故。如果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在校安全教育,就不能很好地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与家长取得联络,要要求家长教给孩子一些在家如何保障安全的知识。比如:如何正确使用煤气,防止煤气中毒的安全教育,就需要家长协助老师才能让学生准确掌握。学校不具备现场演示开关煤气的方法,只有让学生在家里在家长的监督下才能正确学会使用煤气。
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件大事,是一件具有长远意易的事。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从点滴小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一、建议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培训学习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学安全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学校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是社会进步、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是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普及安全常识的有效途径,是提高防范技能开展自救互救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认识演练是学校安全工作重要的一部分,是学校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建议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指南》内容。
二、建议加强指导,科学制定演练方案
学校是演练工作的基本单位和主责部门。要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制定本学校演练工作方案,细化流程,明确各岗位责任。实际演练前进行必要的桌面推演,并邀请专业公司机构、专业教练和专家等对学校制定的演练工作方案及桌面推演情况进行专项指导,对各环节进行必要完善。
三、建议周密组织,安全有效实施演练
(一)学校要对师生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使师生对本学校的演练方案和演练要求知晓率达到100%。
(二)学校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疏散图、疏散通道、广播系统、报警、呼叫系统等设施装置建设。对校园的路面、楼梯护栏、疏散标识等进行检修并达到安全要求。
(三)要将一般性演练与火灾、地震、防恐、治安等专项演练相结合。各学校可适当邀请消防、地震、治安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到校指导,在一般性演练的基础上开展专项演练。专项演练可根据专项演练内容进行场景设定(如某一疏散通道是着火点、楼梯坍塌是个别疏散通道受阻等),以检验突发事件情况的处置能力。
(四)学校组织演练要符合学生、幼儿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反复演习。开始要以熟悉演练路线、掌握演练要领的一般性演练为主,还可分楼层、分年级的开展区域性演练;在此基础上再求疏散速度和开展专项演练。
(五)演练工作频次高、涉及人员多,要严格按学校演练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切忌走过场。
(六)寄宿制学校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对寄宿学生的演练。
四、建议及时总结,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各学校要将演练提升为学校安全工作的常态化和标志性的内容,常抓不懈。每次演练结束后要认真总结,查询不足,及时整改;教委将对学校贯彻落实《指南》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督导检查的重点是:演练方案制订情况,一般性演练和专项演练实施情况,协调解决学校在开展演练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学校可将在实施演练过程中的有关工作经验、视讯、资讯简报及时上报教委保卫科。
一、建议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培训学习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小学幼儿园(以下简称“学校”)安全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学校组织应急疏散演练(以下简称“演练”)是社会进步、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是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普及安全常识的有效途径,是提高防范技能开展自救互救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认识演练是学校安全工作重要的一部分,是学校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建议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指南》内容。
二、建议加强指导,科学制定演练方案
学校是演练工作的基本单位和主责部门。要以学生、幼儿为主体,科学制定本学校演练工作方案,细化流程,明确各岗位责任。实际演练前进行必要的桌面推演,并邀请专业公司机构、专业教练和专家等对学校制定的演练工作方案及桌面推演情况进行专项指导,对各环节进行必要完善。
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摘要要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重要的是开展好学校安全防范与处理。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了做法:指导小学生学法用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小学生学会生存,掌握自我保护技能;增强小学生的“免疫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正文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因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建筑物倒塌等意外死亡的,每年达1.6万之多,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消失!“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是我们教师的天职。我国现在有 21 亿在校小学生,他们离开家庭走进学校,学校就应该担负起安全防范的责任,对学生的生命健康负责。 少年儿童正值人生的春天,对小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无疑如同在生命中播下了平安的种子。俗话说,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要切实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抓好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重要的是开展好学校安全防范与处理。安全教育要从小事做起,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而做到润物细无声。 一、指导小学生学法用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我们国家历来重视保障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他们的人生安全。然而目前发生的侵害少年儿童的事件仍时有所闻,并且由于受害人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常常不能想到运用法律来大胆地保护自己,造成违法犯罪者有机可乘,变本加厉。 我们要求少年儿童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一方面是要让他们从小自觉遵纪守法,长大成为一位好公民,另一方面就是要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对此,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少年儿童进行经常性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引导他们了解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提高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同时,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人格尊严,明确自己拥有的合法权益,当自己的尊严和权益遭到侵犯与损害时,学会采用合理合法手段,运用一切可以和可能调动的资源,机智勇敢地进行抗争,充分发挥自我保护的作用。学校请沙区少年刑审庭杨庭长,结合案例做专题法制报告,典型的人和事,精彩的讲解,学生颇受感动,效果显著。 二、让小学生学会生存,掌握自我保护技能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 (一)从听到的小事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我们在日常生活、教育过程中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事儿,其中不少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教育。如:教师组织学生平时注意收集广播、电视、生活中听到的安全事故,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对学生收集的材料和体会,教师进行必要的点评,并张贴宣传,以提高安全警示教育。 (二)从看到的小事进行安全防范教育 眼睛是我们接受资讯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看到的许多小事同样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材料。安全隐患不可根除,也时时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如:学校上课间操结束后,学生在经过路口拐弯时,前边二年级一瘦小女生不注意被路牙石绊倒了,失去重心,侧身倒地,几个男生跨过女生而去…… 组织学生寻找发生在身边的安全事故及藏于身边的安全隐患,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编成小报张贴于班级或学校的公告栏,让学生得到警示教育,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三)在小事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少年儿童活动的领域愈来愈广,接受的事物愈来愈多,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经验,自我保护意识及避免伤害的能力也比较弱。因而他们往往在突发事件到来时容易受到伤害。正因为儿童应付各种异常情况的能力极其有限,而且仅靠大人跟在身边保护是不可能的。所以,积极的办法是引导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树立自护自救观念,掌握自护自救知识、锻炼自护自救能力,使他们能机智勇敢地处置遭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和危险,果断正当地进行自护自救。 “有同学在削铅笔时不小心把手割去,捏著伤口,哭着,跑进教师办公室请求教师的帮助;有同学上体育课,不小心脚上擦破了皮,哭着……”各种各样的大小问题全部找老师,学生已没有自己处理的意识。针对这一点,召开班会,倡议大家自己能解决的小伤小问题自己解决。同时在学校医务室准备了一些伤口消毒药水及一些包扎伤口用的物品,教学生尝试包扎一些轻微的小伤口。从此,学生在校园中发生的一些小意外,能自己到医务室简单的处理,并在处理时同学们互相帮助、相互协作,共同体验了自救、互救的过程,感受了自救、互救体验。 我们要对儿童进行以“生命大于天”的自我保护教育,让他们知道保护生命是现代社会人的最基本权利之一。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我们应针对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从校内学习和校外活动、家庭生活,以及预防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方面,向孩子介绍一些有关交通、消防、用电等安全常识,提供预防和紧急应付各类事故的常用措施和方法,教会他们识别常见的安全符号和标志,告诉他们常用的求救电话号码。观看安全教育片《开学第一课》。学校制定了《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和《紧急疏散演练预案》,针对防火消防和地震等,多次进行演习,让学生学会紧急情况下逃生技能。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事故或案件教育他们,让儿童在体验中学习自我保护,形成一定技能,使他们学会处事不惊,遇险不慌,真正起到自护自救的作用。 三、增强小学生的“免疫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在现实生活中,既有许多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同时也不免存在一些消极、甚至有害的因素,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和颓废、丑恶的生活方式沉渣泛起,正在毒害人们的灵魂,败坏社会风气,成为诱发犯罪、破坏社会的一大公害,严重影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由于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盲从不合理的事物和屈从不正当的要求,甚至被坏人所利用,这在青少年当中时有发生。迷恋网路游戏导致荒废学业,网上交友良莠不分走向深渊,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应当看到,少年儿童在其向成年人过渡期间,由不成熟到成熟,正值身心发育时期,具有特殊的心理与生理特征。我们应以利废偏,根据他们思想单纯,可塑性大,愿意接受真理这一特点,抓住这一接受思想、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机,及时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等方面教育。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路,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从小事抓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达到自我教育,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运用正面教育,先入为主,不断提高少年儿童的“免疫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想行为侵蚀,这才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六至十二岁少年儿童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开始逐渐的变化,特别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意识。虽然识别能力、自控调节能力都存在不少缺陷,但如果认为他们还未成年,就不尊重他们的意识与行动,无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发展水平,则往往会使幼小的心灵产生扭曲,产生心理障碍。 因此,应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们的愿望,重视他们的意见,把他们放在平等的位置,创设民主愉悦的氛围。既不能过于溺爱,也不能严加管束,严而无格,更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顾。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征的少年儿童,采取耐心、细致的引导,进行有关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与周围的人与事,引导他们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当他们有了进步,及时地勉励其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一旦遭到挫折,热情鼓励他们去克服。 我们在加强教育、保护的同时,应注意尊重儿童个性意向的正确发挥,才能有利于消除各种心理障碍,让他们学会自尊、自爱、自信,提高他们的自主、自制、自理能力,增强应受能力与承受能力,也才能使少年儿童自我保护得到体现。 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安全行为,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远离安全事故。学校是公共场所,学习是集体性生活,学生是未成年、缺乏责任感的人群,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要做好的就是防范于未然。防范于未然,重中之重是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以安全的行为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导之以行,注重引导与规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规范学生不参与不科学的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远离安全事故。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少年儿童的心田。当它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必将收获更多、更美的和谐校园之果。
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是学生普遍共有的。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可以使学生生活得充实,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力。巨大的热情和 能驱动和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取得丰富的学习效果。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但形成的力量和结果却是巨大的和有形的。后进者急起上进,失望者燃起信心,冷漠者出现热情,敌视者转为友善,悲观者勇气倍增,常常都是因多情感的转变。因此,情感教育,对学生动之以情,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们说,爱是动情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基础,没有老师对学生的爱,情感教育就很难进行。教师要以温馨的爱感动学生、感染学生、感化学生,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情感教育,情从哪里来呢?
一、情从诚挚中来 诚挚就是要诚心诚意地对待学生,一丝不苟地对待学生,尽职尽责地对待学生。诚心实意就是对学生成长的投入,在他们面前毫无私心和假意,苦心孤诣地设计和创造教育条件,使学生顺利成长。对学生极端的负责,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绝不马虎放纵,这样,学生会从中产生很深的感情,使师生关系和谐,使学生接受教育更加主动和自然。与这样的老师长期相处,学生会受到良好的感染,也会对他人诚挚和友爱。
二、情从公正中来 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系和非智力因系不相同,老师有时会有意无意表现出不公正,不一视同仁,不能公正地爱护每一个学生,使部分学生与老师的感情疏远。有的学生最后到了很难教育的地步,往往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他们感到老师不公正、有偏心,因此,他们就不会拿出真的情感对待老师。教师的任何不公正行为,都会造成他们的心理负担,甚至造成他们的不满情绪。他们会认为老师瞧不起他们,不关心他们,于是,可能产生三种后果:一是丧失信心,对老师和集体失去感情。二是产生逆反心理,三是兼而有之。所以教师一定要公正。当学生感到老师心地公正,不偏不倚,他们就会有一种平等感和尊严感,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他们还会从老师的公正处事中学会做人,并对老师产生尊敬之情,亲切之情。情从公正中来。教师对待学生,处理事情,任何情况下都要公平公正。
三、情从实事求是中来 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碰上各种复杂的矛盾,发现各具特长的学生。对待他们和他们提出的问题,我觉得应把握住一条,那就是实事求是。一个人在评价别人时常常凭主观意断。教师也不例外,在处理自己比较熟悉的学生存在的问题时,更容易主观。比如:对经常出差错的学生就会认为他们素质太差;对经常迟到的学生,会认为他们每次迟到都没有正当理由;对后进生的进步或好的表现,总持怀疑态度;对学生中的争议,总认为平时表现好的学生有理……教师若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最容易伤害学生的感情,会使学生蔬远教师,有的甚至对老师耿耿于怀。
四、情从和谐中来 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增强学生自觉性、主动性的重要条件。教师付出多少爱,就会得到学生多少“情”。师生关系的建立,还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既尊重教师又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
教师要从心底真正明白一个道理,靠“威严”和教训不会得到真正的信任,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说教不会让学生信服。教师不是因为“说”通了道理就通达到教育的效果,学生是否“听”得进才是主要的;教师不能靠板面孔让学生尊敬和信服,就能达到学生只有“心服”才能接受教师的教育。与学生形成和谐友爱的关系,要防止另外一种偏向,那就是不恰当地与学生亲暱,在学生面前随随便便,凡事不拿主意,或是不讲原则,这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不能产生真正的师生之情。
五、情从解决困难与化解矛盾中来 学生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各种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学生中比较复杂的矛盾,教师要有耐心,要更为体贴、关心,帮助学生很好地解决。在这过程中师生之情会油然而生,并能得到长久的保持。
以游戏的形式为主,让学生从游戏中自己感悟。
学生自己领悟的比什么都强
希望可以帮到你,谢谢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需要向孩子传授高深的知识,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应试升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家长乃至 教育 界的部分人士对幼儿教师产生轻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幼儿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与参考:
论文关键词 :幼儿 幼儿教师 情感
论文摘要 :长期工作压力、社会地位不高,幼儿教师面临严峻的情绪情感问题,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过程不仅仅是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其情感素质对幼儿的重要影响,发扬积极情感,克服不良情感,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论文正文:
幼儿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幼儿
广义上,幼儿是指0一6岁的 儿童 ,这里所指的幼儿是3一6岁的儿童。在幼儿期,儿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影响。幼儿期对其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教师 也称学前教师,在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
中,对初生至6岁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即指接受社会的委托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对儿童身心施加影响,从事保育和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川。
(三)情感
亦称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是非智力素质的核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概括化,情感是后天学会的,由意识控制,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不同教育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人其情感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现状及分析
社会转型与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本来就担负着母亲、妻子、儿女等多重角色的幼儿园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如果保教工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工作超负荷,就会导致教师心理素质下降,产生挫折感。
(一)幼儿教师情感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压力及其后果
持久的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过度的压力可以使承受者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内分泌混乱,从而导致精力衰退、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肠胃疾病、心脏病等病症。另外,作为教师的职业病,咽喉炎、脊椎病的发病率己经分别高达40%和20 %。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引发负面的情绪反应,焦虑、压抑、忧郁、暴躁、沮丧、不安、悲观失望等会使幼儿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导致幼儿教师的道德和情感准则削弱,自我效能感下降。心理上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影响心理健康,表现为易冲动、精力不济、情感失常、兴趣和热情减少,等等。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方面的消极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对教师自身产生更深层面的影响,造成他们对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倦怠心理,完全失去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幼儿教育工作,对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直接伤害到所带班上孩子的切身利益。
2社会环境及地位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需要向孩子传授高深的知识,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应试升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家长乃至教育界的部分人士对幼儿教师产生轻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长期以来,评价幼儿教育的 方法 误导了社会上对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观念与行为的认识。目前,幼儿教师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教师的工作若得到积极评价,会促进他们以更为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人工作;相反则会产生心理负担,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觉得社会处境更加不利。
虽然近几年来不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师的工作也在日益受到重视,但作为一个职业群体,他们普遍的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缺乏保障。繁重的工作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有的幼儿教师甚至连最低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也拿不到。幼儿教师没有自己的职称系列,一般最高级别也只能评到“小学高级”,而同时大量的民办幼儿教师连职称也没有,这使得他们觉得自己的职业既没有“钱途”也没有前途。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问题分析
使幼儿教师情绪低落从而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人总是生活在客观现实之中,其客观因素主要有:
i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如分不到住房,造成家庭生活不便,而园领导又迟迟不予解决,教师难免在情绪上受到影响,产生挫折感。
2人际关系紧张,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先进教师遭人诽谤打击,园领导任人唯亲,压制有才干的教师等,都容易导致心理挫折的产生。
3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差,都会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挫折感。
4个人抱负、才华得不到施展,自我实现需要无法满足。如一个幼儿教师所负担的工作同他的 兴趣 爱好 、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都会使幼儿教师产生心理挫折。
其主观因素中情感素质不高是导致心理挫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
1对挫折的容忍力。人们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因素、思想境界因素、知识 经验 因素等的影响。一般说来,身体强壮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
2对遭挫程度的感受。同样的情境,一个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另一个人则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的缘故。如评职称,甲要求迫切,若意愿未能实现,可能会是严重的挫折,而对乙来说,可能就构不成严重挫折。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这是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3抱负水平。一般说来,抱负水平越高,越易受到挫折。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是同一个道理。在生活中,如果订下了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好高鹜远,往往是造成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情绪情感维持和调节幼儿思维活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幼儿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所以,幼儿的学习活动往往带有情绪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他们不善于用理智支配情感,而是常常以情感支配理智。教师积极的、正面的情绪情感,如对幼儿的爱和尊重,会唤起幼儿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幼儿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信赖感,这种积极心境下幼儿学习的兴趣增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把对教师的爱转到他所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上,具体表现为幼儿喜欢听自己敬慕教师的课,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高高兴兴参加自己喜欢的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说,这是一种交往性的学习机会,幼儿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所以,教师精神抖擞,在教学中具备昂扬振奋的精神,造成一种生动、深刻、感人心扉的精神气氛,师生产生情感交流,幼儿注意集中、积极思维,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良好的师生情感有助于发展幼儿正确的自我意识
教师作为幼儿学业成绩的主要评鉴者,教师的表扬批评、肯定、否定态度都会影响幼儿外在学习动机,幼儿一般将得到的认可与肯定看成社会承认和赞赏的一种方式,把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就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并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表情、眼神、语调、接触的方式和态度来表现对幼儿的肯定、否定、关心或厌恶,幼儿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感情,是一种社会评价,当幼儿得到教师的爱和肯定时,会唤起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并产生心理的愉悦与满足感。而幼儿在遭到教师的冷漠和厌弃时,往往产生孤独感、遗弃感、自卑感,若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会对社会和教师产生抵制、叛逆、对立情感。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暗含的期待,使幼儿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为从而影响着幼儿的智力、情感、个性的成长。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皮克马利翁”来命名这种心理效应即由于尊重、信赖和热爱教育对象而使教育对象出人意料进步的效应。教师的期望和态度是幼儿行为变化的重要原因。
(三)教师与幼儿良好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幼儿期皮质对皮质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幼儿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幼儿冲动性较强自控力差,情绪具有情景性、易变性,在教师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彼此有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但教师的影响居于主导,教师处于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调节着教师与幼儿,以及幼儿之间 人际交往 的对象以及他们的交往频率和交往方式,所以,教师与幼儿融洽和谐的情感交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幼儿置身于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中必然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幼儿从教师的循循善诱中懂得了尊重;从教师的先人后己、无私奉献中学会了分享;从教师的和风细雨、语重心长中理解了安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幼儿对自己的信赖,进而成为幼儿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教师对幼儿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不仅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幼儿在良好的心境中保持心理平衡,幼儿可以尽情地体验各种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并形成良好的心境,有助于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挥_3J。
四、如何提高幼儿教师情感素质
(一)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
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实施情感管理、增强集体凝聚力的前提和动力。
1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的思想品德、生活目标、道德情操等多种素质的综合反映。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就能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就能意识到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就能激发无限的工作热情。通过学理论、抓培训、树典型的方法,营造讲政治、比团结、争上进、勤奉献的氛围,逐步构建人格高尚、事业心强、热爱学生、富于开拓的幼儿教师群体。
2引导教师具有自信、乐观的毅力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生活中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能使群体人员充满信心、豁达乐观、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毅力。采用信任、关心为上的工作策略,在政治上信任幼儿教师,在工作上支持幼儿教师。这样,领导与教师思想敞开、情感沟通、信念坚定、意志顽强。
3引导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态势
幼儿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不受干扰,问题是能否以自身的情感力量战胜这些干扰,这就需要以良好的心理态势为依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邀请心理专家举办讲座进行理论疏导,组织教师撰写师德格言进行自我剖析。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园健康心理氛围浓郁。
4引导教师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
为了学前教育的发展,为了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幼儿的目标,需要不断引导幼儿教师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的人格力量,把幼儿教师经过情感教育而呈现出的闪光点融合在其自身的精神境界内,升华到事业追求上,升华到新世纪的教育中。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提高教师情感素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幼儿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尤其是健康的情感素质。要爱护每一个幼儿,做幼儿健康成长的贴心人和看守者。
1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情感窗口
教师的面部表情是教师与幼儿交流的情感信号,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流露的是肯定和赞扬的微笑,就会给幼儿支持和鼓励;如果教师流露的是否定和批评的表情,则会使幼儿感到羞愧和自卑。幼儿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能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师幼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关系。因此,幼儿园教师千万不能吝惜自己的感情,要尽量展示发自内心深处、传达爱意的微笑,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
2尊重幼儿的自尊心,讲究批评艺术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基本教育行为原则
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但由于幼儿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较差,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违规行为。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应正面说理引导,并加以批评指正,不过批评要讲究艺术。不要训斥幼儿。幼儿虽然年龄小,但自尊心很强,他们希望教师“悄悄地说”,“不要告诉别的老师”。其实,对幼儿的某些违规行为,教师只要用身体语言就可以有效制止。如某幼儿抢他人玩具时,教师只需走到他的身边,用善意的略带威严的眼神看着他,这远比大声训斥有效。另外,教师经常运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并伴以温和的口头语言与幼儿交流,有助于幼儿逐渐学会关注和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获得社会情感认知,习得更多积极的社会性行为。
教师在指正幼儿的言行时,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品质、问题发生的场景以及问题的轻重,采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特别要注意声调、语速),以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建立良好、牢固的师幼关系。
3保持童心、参与幼儿游戏是幼儿教师最起码的职业操守
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扮演适当的游戏角色,通过提问、协商来引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使游戏时间得以延长,各个角色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最初的平行游戏就会变成充满乐趣的互动合作游戏。
在幼儿园观察中可以发现:在户外游戏中,幼儿所喜欢的教师经常会像幼儿一样尽情玩耍,同时对游戏过程加以有效指导。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放松,就连平时较为安静的幼儿也玩得异常开心。在游戏中,教师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与幼儿一起商量规则,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既创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又深得幼儿喜爱。
(三)合理满足幼儿教师需要,调动幼儿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情感素质
幼儿教师积极性的来源有三个层次:一是她们对其为社会应尽的责任、义务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事业心、责任感等;二是人际关系的影响。由于在团体或组织中得到互相尊重、信任、支持和谅解,从而得到情感和道义上满足;三是她们对个人所需要的物质利益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三个层次一般是同时存在,相互交叉的。因此要善于将幼儿教师积极性的三个来源有机结合起来,激励并满足她们合理的需要。
幼儿教师合理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方面的需要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在对幼儿教师管理过程不仅应当关注和尽量满足幼儿教师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应当重视和满足幼儿教师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才能使他们产生较强的动机和积极进取的行为。
(四)面对挫折和失败,提高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克服不良情感的消极影响
人的心理有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系统。自我控制包括对自我情感、语言和行为的约束,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会酿成心理失常。因此,当人遇到挫折时,要善于自我控制,让理智战胜情感,避免失常行为的发生。在挫折面前,要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升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
首先,要树立高尚的动机,坚定的信念。人的思想动机越高尚,他的意志表现得就越坚强。崇高的目标是战胜一切挫折和困难的巨大力量。
其次,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薄弱的人,会因无法克服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勇气和信心;意志坚强的人则能调动自己的潜能,去战胜困难和挫折。幼儿教师应加强磨炼自身的意志品质,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前进征途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第三,要乐观积极,善于自我调节。乐观积极的态度包含着快乐和希望,可使人产生轻松的体验,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挫折感。幼儿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做情绪的主人,即使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不幸,也应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挫折,勇于向挫折挑战,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使挫折成为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自由恋爱呗。
爱了就是爱了不爱就是不爱。情感道路上无所谓什么可不科学,又不是上政治课!!
但是如果懂得如何去爱,那么
懂得如何去爱
只有懂得如何去爱才能爱得更精彩
只有懂得如何去爱,才能摆脱生活的无奈
只有懂得如何去爱,才能充分享受烂漫的爱
如何去爱一个人
爱一个人!要了解,也要开解;要道歉,也要道谢;
要认错,也要改错;要体贴,也要体谅;
是接受,而不是忍受;是宽容,而不是纵容;
是支持,而不是支配;是慰问,而不是质问;
是倾诉,而不是控诉;是难忘,而不是遗忘;
是彼此交流,而不是凡事交代;
是为对方默默祈求, 而不是向对方诸多要求;
可以浪漫,但不要浪费;
可以随时牵手,但不要随便分手如果你都做到了,
即使你不再爱一个人,也只有怀念,而不会怀恨。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做个合格的大学生
在高校,大学生谈恋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据调查,目前在校大学生中,已谈成或正在谈恋爱的占149%,其中男生占89%,女生占6%,还不包括曾想谈恋爱的。一般来说,恋爱、婚姻问题是每个人人生道路中要面对的必修课,处理得好坏往往关系到人一生的命运。在校大学生,虽然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因为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由于涉世不深,又由于对恋爱、婚姻、对爱情等的了解很少,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常常不能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爱情与友谊等等关系,影响了学习、生活、健康、对有的人甚至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因此,我们不赞成学生在大学阶段就急于谈恋爱,特别是低年级的大学生。但是,不能简单地采取禁止的办法,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这就是开设本讲座的目的。
一、什么是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爱情,爱情史构成了人类史的一部分。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深沉的感情。歌德曾说过:“哪个青年学子不善钟情,哪个妙龄女郎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至纯至洁的感情。然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爱情经历各不相同,对爱情的感受也各不相同,它既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也能给人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烦恼。正如,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所言:“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爱情。”。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爱情和性一直是哲学、宗教、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激烈争论的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爱情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把爱情归结为“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又进一步指出:“现代的性爱(即指爱情)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妇女是同男子处于平等的地位……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的强烈性与持久性的程度,即如果不能结合,对双方来讲都是个大不幸,双方为了结合,敢冒很大的危险,甚至拿出生命孤注一掷。”他还指出:“关于两性结合关系的道德评价标准,不仅要问他们是结婚的还是私通的,而且要问,是不是由于爱情,由于相互的爱而发生的。”
依据以上关于爱情的基本思想,我们可以对爱情做如下概括:所谓爱情,就是男女之间基于生理的、心理的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形成的最强烈、最真挚的、最持久的吸引和倾慕之情。
二、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角度看大学生恋爱
一般来说,女孩子发育到十三、四岁(现在有的提前到十二、三岁),男孩子到十五、六岁(现在有的提前到十三、四岁)进入生理快速发育期,性别特征日益明显,女孩子月经来潮,男孩子开始变声、长胡须等,大约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即生理发育基本成熟。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身体的发育是人脑通过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激素进行的,它们一方面对物质交换过程(即新陈代谢过程)和身体发育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又对心理动力和情绪起作用。这种研究又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营养、护理、关怀等状况的改善,身体发育存在着百年加速的现象,但同时发现身体发育加速是同精神的、心理的发育减缓关联在一起的。这意味着,身体的生长发育与精神、心理的发育在比例,速度和表征方面都是相互分离的,即人的心理成熟一般是滞后于生理成熟的。所以,仅仅是生理成熟的人,还不能说是一个成熟的人。但是随着生理上的发育,青少年时期的感情在时间上有了较长的延续性,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可是,这种情感的波动性较大,常常可以见到,这时的年青人,心情好的时候,兴高采烈,感到这个世界真精彩,一旦遇到一些挫折、困难,心情就一落千丈,垂头丧气,牢骚满腹,甚至很不冷静,采取过激行动,做出蠢事、坏事。这都是因为十四、五岁到二十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青年,生活适应能力还较差,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还很不平衡,所以在情绪反应上明显地存在易惹性和波动性的特点。这一时期,青年人由于身体上、知识上和道德上的成长,心中会升起一种要求有所奉献的感情,这便是爱的感情。这种爱的感情,包括对亲人、朋友、同学、教师等的爱以及对异性的爱。出现了对异性的好奇、关注、甚至爱慕。爱情的闸门一经打开,人类的种种感情都可以从中涌流出来,爱情可能引导青年创造崭新的生活,也可能引起情死、毁灭、病态的爱以及由爱而犯罪这类悲剧。所以,在青年期,爱的发展既是一个人性觉醒的里程碑,也是一个危机四伏的转折点。
这里要问:为什么大学生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谈恋爱呢?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使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性意识增强,对爱情的追求开始萌芽,加强了对异性的关注和欣赏。
2、寻求精神补充和感情抚慰。大学生远离父母,异地读书,进入人生的第二断乳期。有些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念,缺乏专注于学业的毅力和恒心或不善于将离开家庭、父母、而产生的感情缺失转移到大学生的集体生活和学业拼搏中来,觉得生活不充实,感到精神空虚,于是,以谈恋爱来寄托自己的感情。
3、走入早恋的误区。有些学生认为早恋爱就早享受爱情的喜悦,有的甚至担心大学毕业尚未找到对象,将来会步入大龄行列。特别是一些女学生,刚升入大学,就抢着在恋爱薄上挂号,以为“早恋早婚最保险,晚恋晚婚傻了眼”。其实,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18、19岁的大学生其心智处于未“定型”期,既对自己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终身伴侣,缺乏比较理智的分析和思考;又缺乏对人、对事物比较明智的、冷静的判断。所以,这段时期男女之间的交往往往好得快,散得也快,不能持久。据统计,中学阶段或大学低年级谈恋爱成功率不足10%,即使结了婚,离婚率也较高,不仅对自己,尤其对后代,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正如作家张浩在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所说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并不一定了解自己追求的、需要的是什么,甚至别人的起哄也会促成一桩婚姻,等你再长大一些,更成熟一些的时候,你才会知道,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可那时你已经干了很多悔恨得使你锥心的蠢事。”许多事实都表明,早恋、早婚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建立美满幸福、和谐的家庭都是不利的。我国婚姻法规定了最低结婚年龄为男22岁,女20岁,提倡晚婚(男25岁,女23岁)晚育、优生、优育,也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大量专家以科学态度进行认真研究和讨论后制定的。
4、错误的恋爱观。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在大学里能谈上恋爱是种令人羡慕的事,是一种本领和能力的象征。有些女生存在虚荣心理,认为有男生追求、爱慕,表明自己有魅力,追的人越多,越感到自豪、荣耀,今天跟这个要好,明天又跟那个打得火热,把主要精力放在早恋甚至乱恋上了。健康的爱情是严肃的,多角恋极易引起纷争、不幸和灾难,也易引发冲突,酿造悲剧,本身也为社会和道德规范所不容。也有的学生出于功利之心,千方百计想与家庭有关系、有背景、有权力的人恋爱,甚至出现傍大款的现象。还有个别学生谈恋爱,并不想结婚,而是做恋爱游戏,所谓“只追求过程,而不讲结果”,这更是一种玩火的行为,到头来,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5、也有少数同学虽主观上不想早恋,但个性软弱,不善于拒绝,有的甚至出于同情、感激、照顾情绪而被动地谈恋爱。还有少数同学受周围环境影响,看到别人谈恋爱,认为自己不谈显得落伍或掉身价,在从众心理的驱使用下,也开始谈恋爱。
6、双方在学习和交往中,通过彼此的了解,又由于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个性、爱好也比较合得来,由友谊逐步发展为爱情,又能较正确地处理学业、事业与友谊、爱情的关系,这种爱情基础是较为牢固的。
三、爱情的特点以及男女对爱情态度上的差异
爱情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爱情的心理结构十分复杂,大体有以下七个方面的特点:
1、直觉性。直觉在爱情的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年人对人、对是非已有了评判标准,但往往对人的外显部分如外貌、体态、在文体上的才华、文采、口才、工作能力等等更易引起关注,予以评价,而对人的思想、追求、品质、道德、性格、爱好、文化修养、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反映其内涵的部分,尚缺乏较明智的判断能力,往往容易“一见钟情”或相处时间很短就发展为爱情关系。爱情的直觉性,往往容易把人眼睛迷住,导致肤浅性和盲目性。
2、冲动性。恋爱中的人,往往带有很强的非理智因素。卢梭说过:“我一生中,在我所爱的人身边,曾不止一次地被丧失理智的情欲所引诱,从而变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兴奋得全身颤栗。”爱情中的冲动具有点燃速度快、强度大和控制差等特点,容易引发不良后果。因此,莎士比亚告诫人们:“情欲犹如炭火,必须使它冷却。否则,炽烈大火把心烧焦。”
3、专注性。恋爱中的人都十分专注和投入,时刻关注对方,也要求对方围绕自己转,即所谓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过于专注,容易影响学习。人生的课题繁多,爱情只是其中之一,而不是全部课题,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把事业、学业放在首位,不能受爱情至上的影响,因恋爱而荒废学业。
4、执著性。恋爱中的人,特别是热恋中的人都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执著,而且是“情到深处人孤独,仿佛唯有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是,过于执著,容易导致偏执、偏激、钻牛角尖,一但遇到挫折,就难以自拔,往往容易做出失控的事。
5、排它性。就是抗拒其他人对自己的恋爱对象存在任何亲近的心理倾向和表示。这是人的本能,也是文明时代人类性爱的重要特征。排他性的积极面是专一、执著,消极面是自私、嫉妒、猜疑和占有欲。
6、隐曲性。性爱总是以比较隐蔽的形式进行的。隐曲性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它使人们的爱情显得含蓄而富有诗意。恋爱中人要处理好“两人世界”和集体的关系;恋爱之中言谈要文雅;亲昵动作要高雅;粗俗化的、鲁莽的动作只会有损爱情的纯洁与尊严,有害于心理卫生,对他人的影响也不好。
7、相容性:心理相容是爱情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观点、信念、情操、感情是否一致是心理相容的最重要因素,邓颖超同志曾这样描述男女间的恋爱:“两性的恋爱本来是光明正大的事,并不污浊神秘,但它要基于纯洁的友爱,美的感情的渐渐浓厚,个性的接近,相互的了解,思想的融洽,人生观的一致等因素之上”。
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对于男、女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是,一般来说,男子和女子对爱情的理解和态度是有些差异的,主要表现在:
1、对漂亮的异性人人都会有好感,但男子比女子更多地注重外貌,“一见钟情”的男子比女子多。说明在爱情上男子的识别能力比女人低一些,正因为如此,男子陷入情网比女子快。
2、男子对爱情往往很浪漫,容易“不顾一切”。女子对爱情的态度比男子实际,她们通常要考虑婚姻与将来,她们更面对现实,对经济问题与环境影响考虑较多。多数女子需要更多时间考察意中人。
3、在求爱问题上,男子一般比较大胆主动,富于进攻性,更容易产生冲动,有时甚至陷于鲁莽;而女子则比较瞻前顾后,欲进又止,处于被动地位。
4、在恋爱交往过程中,男子往往表现更加狂热,甜言蜜语很多,而且容易“升温”。相对来说,女子更易被对方的甜言蜜语所迷惑。在坠入爱河之前,女子种种的考虑比男子多,但在坠入爱河后,却更容易轻信对方。有人说陷入热恋的男子,一半是理智,一半是热情;而陷入热恋中的女子,全部都是热情,其他问题都不考虑,可能成了最“愚蠢”的女人。也更容易上当,受骗,受到伤害。
5、在爱情问题上,男子比女子多变。表现在,一是在恋爱过程中的角色地位易变。在男方追求女方时,男方会把女方尊为公主;在追求到手后,男方会成为女方的主宰。二是爱情在生活中的比重会变,在恋爱阶段,爱情似乎是男子生活的全部,而在婚后,爱情只是男子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往往这一部分小于事业。可是女子却可能恰恰相反,爱情在婚后所占的比重有时会比恋爱时更大。三是在婚后,爱情变异的可能男子比女子大,所以,人们常有“痴心女子负心汉”之说。在爱情问题上,女子比男子更富有牺牲精神。对失恋的痛苦女子比男子更大、更长久。
了解了以上情况,大家对爱情可以理解得更深,使爱情心理更健康,恋爱行为的发展能更正常。
四、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做具有“五自”(自尊、自重、自立、自强、自爱)精神的大学生。
1、今日妇女的地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胜利果实。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妇女毫无地位可言,那时把妇女当作“生儿育女”的工具,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要求妇女在家“相夫教子”,“三从四德”,对婚姻毫无自主权,由父母包办,听命于“父母之命,媒勺之言”,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却要求女子“从一而终”。在国外,也长期把妇女当玩物、花瓶、男子的附属品。所以,世界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争取男女平等,争取妇女权益。克拉拉•蔡特金就是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之一。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就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妇女解放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一贯重视妇女解放,维护妇女权益,中国妇女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婚姻自主权、工作权等受到了保障。国家为妇女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中国妇女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极大发挥,真正成为“半边天”。世界上许多国家羡慕中国妇女今天拥有的权力和地位,这是来之不易的,值得每位妇女珍惜和爱护。但每个妇女真正得到解放,充分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关键在于自己,这就是全国妇联倡导妇女要做一个“自尊、自重、自立、自强、自爱”的人的原因。纵观中外,取得卓越成就的女子,无不是“五自”精神的典范。
2、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做一个具有“五自”精神的大学生。
一般来说,现代女性兼具妻子、母亲、社会劳动者几重角色,不仅承担着繁重的社会角色,而且是人类社会生殖繁延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往往比男性承受着更繁重的任务。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一个社会中女子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身体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更加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认识到这些,就能自觉地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增强“五自”意识。在此对大家提出以下几点希望:
(1)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认识到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做人,学习知识, 学习为人民服务,学习即将立足于社会的本领。电大的学生更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入学分数线,是在普高分数线专二的最低层次,这就决定了我们过学习关,要比同时期的大学生付出更多的艰辛。从多年学校教育的实践看,凡是谈恋爱的学生学习成绩,上升的几乎找不到,普遍的是成绩下降,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有些人因不能处理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一两年下来就是几门功课不及格,连毕业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站住脚了。
社会的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成为一专多能、一人多证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高度讲究时效的时代,时间的观念越来越强。时间,既是一个常数,公平地给每个人一天二十四小时;它又是一个变数,善用则多,妄用则少。莎士比亚有句名言:“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大学时代是人生最宝贵的吸纳知识、增长才干的时期,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婚姻观,认准目标,集中精力,投入学习中去,积极投身到社会和集体活动中去,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各种能力,而不要因把过多的精力、时间用于谈情说爱浪费宝贵的青春年华。
(2)学会处理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
现代的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更为密切,强化了当代青年的交往意识。从心理学上分析,青年男女间自然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性心理。他们通过健康的交往,增进相互了解,认识到男女间的各种差异,破除神秘感,使青春初期对异性的好奇心和向往转变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相互关心和相互帮助,使青年人更好地适应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发展起各项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也提高了青年对性的道德价值的认识,有助于建立健康的异性间的友谊,也可能由此得到美满的爱情。
在两性交往的过程中,分清友谊和爱情是极为重要的。友谊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爱情是友谊的发展和质变。两者有联系,但也有质和量的区别。友谊可能发展为爱情,也可能永远不能发展为爱情。对每个青年人来说,一定要弄清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作为终身伴侣,才能面对友谊和爱情做出冷静的,理智的判断,对于只能保持友谊的异性同学或朋友,你一定要态度明确地,果断地告诉他你的态度,并在接触中保持距离。千万不能拖泥带水、优柔寡断、犹犹豫豫或屈从于对方的穷追不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为爱情是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将就的。
对于友谊和爱情,可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分:一是朋友可以有许多个,而恋爱对象和配偶只能有一个,这是爱情的“排它性”决定的。如果你与对方的交往可以与你与其他异性的交往或对方与其他异性的交往并存,这是友谊。如果将引起妒忌、痛苦和冲突,那么就是爱情或类似爱情的情感。二是爱情总是和性联系在一起的,它具有“性冲动”,有时甚至很强烈;友谊则相反。三是性爱是具有秘密性,具有性爱性质的情感和行为不愿让别人知道,一般只能“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友谊则完全可以直率地、无顾忌地向人们公开。四是如果一时分不清对方对自己的态度是友谊还是爱情时,可以将对方对他人的态度和对自己的态度进行对比,如果差不多,则为友谊,如果有所不同,对自己比较特殊,你就要比较冷静、理智地分析对对方各方面的情况的了解了多少?他是否适合作你的终身伴侣以决定是与对方保持友谊关系,还是继续目前的交往状态,经过进一步观察,了解后再作决定或可以决定与对方进一步发展了。
(3)少数已谈恋爱的大学生,应注意和检点自己的言行。
少数热恋中的学生,双方感情丰富,情感表现强烈,不注意恋爱时的言行,有的学生从小说、影视中看到了西方男女谈情说爱的场面,把文艺作品中的描写与现实生活混为一谈,把房间行为搬到大庭广众之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既不尊重别人,也谈不上自尊。即使在西方社会,在大学生和有教养的人们之间也十分讲究男女交往的礼仪和行为举止的分寸。所以,在恋爱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学习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切忌盲目模仿不文明的恋爱行为。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曾实施青少年进行自我选择的性教育方式,但最终遭到严重的失败,造成每年百万名少女怀孕。青少年往往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确决定,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缺乏阅历,很容易出现不理智行为。1996年美国政府实施新的社会福利法案,拨巨款进行禁欲教育,就是最好的明证。现在有恋人由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过早地做出亲昵的动作,在众目睽睽之下,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勾肩搭背,做出许多不堪入目的动作,甚至产生性冲动,过早地发生性行为,或不能处理恋爱中发生的矛盾、问题,走上犯罪道路。在这里必须指出,因恋爱受伤害的人群中,女大学生要承受各种心理负荷和外在压力,如造成怀孕、流产则造成终身痛苦,有的女生事后悔恨不已,有的内心恐惧,羞耻感重,总觉得周围的人都在盯着自己,有的担心怀孕被暴露;有的担心男友变心等等。据报载上海某大学三年级一对情侣,在感情冲动下发生了性关系,致使女方怀孕,两人焦急万分,走投无路,最后双双走上绝路。现在连西方不少大学生都提出要保持童贞。以上种种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千万不要发生这种不受道德和法律保护的婚前性行为,以免遗留无穷的后患。特别是对那些思想不健康的人,他们搞多角恋爱,以解决性烦闷,玩弄女性为目的,女学生更要警惕。热恋中的男女,应充分认识到不文明的恋爱方式不仅有损于爱情尊严,造成爱情的庸俗化、下流化,而且有伤社会风气,有损于大学生的美好形象。应通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摆脱和克制性冲动,使双方在高尚的人格和文明的行为下发展感情,这种感情才能经得住时间与挫折的考验。请牢记作家周立波说过的话:“爱情如洞庭湖里的水浪,你要不控制它,它会淹没你的志向、事业、精力、甚至生命,要是控制得当,不让它泛滥,就会从它身上得到年年岁岁的丰收。”
女大学生朋友们,为了你的爱情之花盛开不败,请你在努力开掘人生,学好本领,成就事业的同时,建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培养理智的行为方式,塑造自身良好的人格,你定能酿就芳香四溢的人生美酒,找到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感情停泊的港湾,让生命的温度永远保持在春天、让灿烂的太阳照亮你的一生。
“纳兰心,有谁知”伴随着百家讲坛纳兰性德这一章节的落幕,美女教授杨雨也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这位不擅长讲故事、抖包袱的学者将纳兰性德解读为“高富帅”的象征,曾评价陆游“是武林高手,也是情场懦夫”,也曾因为妖魔化李清照的嫌疑而饱受争议。
不擅长“抖包袱”
镜头里,她是知性的抒情达意者。人前,她头发飘逸,清纯温婉。她初上《百家讲坛》开讲陆游时就有网友感叹,“怎么能这么有文化,又这么美?”她的新书《我是人间惆怅客:听杨雨讲纳兰》的腰封也赫然挂着“美女教授”的头衔。
“刚开始我也觉得挺扎眼,这个称呼我反抗过,当时这本书的责编把书稿给我的时候,我就提意见能不能把“美女”改成”知性”或者“人气”,但是反抗没用。后来,我发现美女变成一个统称了,不管叫谁,只要是女性,都可以称呼是美女,我也就放心了。”
“美女”的身份,是否给杨雨的职业生涯一定的助力呢“在同等实力的情况下,更漂亮一点也许会有些帮助。但是,总是有实力上的差异的。《百家讲坛》的女学者都很漂亮,但都下是靠长相,靠的都是实力。”杨雨十分坦诚。
她在节目录制前会做大量准备工作,“讲纳兰前,我非常细致地通读了阎崇年老师关于清初的一些讲稿,也全面地搜索了纳兰的相关文献资料”。节目录制结束后,杨雨却很少看自己的节目,“顶多看一集,给自己挑挑毛病。看看哪里不够从容,哪里气息不对。感觉自己不是特别能侃,看上去讲得特别累。”
以往《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从年龄资历来说都是比较年长的学者,她凭借什么吸引到编导的注意力思考片刻,杨雨总结原因为“个性和风格”。 “我觉得无论谁来讲,讲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杨雨说自己是以情动人,“解读人物时我会比较偏重情感的细腻表达。别人的讲座故事性很强,我会从文学情感去解读。”谈到外界的质疑,杨雨很淡定,“你可以不赞同我的观点,但是要承认我观点的合理性。”
在擅长“抖包袱”的百家讲坛众多文学大师中,杨雨是一个不擅长讲故事的特例。她讲起故事来非常平淡,编导听来都会没劲地瞌睡,最终放弃了让杨雨讲故事的想法。她的独特之处在于情。“编导说看到我分析词的时候,都觉得他的感情在随着我的讲解而波动。他还是觉得我比较适合讲抒情文学,不擅长抑扬顿挫。我更加注重一个作品当中所包含,以及我所体验到的一种情感的力量。”
曾怪解和妖魔化李清照
2008年,杨雨曾被网络集体攻击。由于对李清照的解读极具颠覆性,杨雨的《解秘李清照》讲座视频在短短几天内被点击超过15万次。大量喜欢李清照的网友对这样的解读非常不满,有网友认为杨雨是为了出名,故意将一代女词人妖魔化,目的就是夺人眼球:也有网友认为杨雨很年轻,本身对李清照的研究不够,功夫还没有到家,曲解、误读了李洁照。
研究李清照的学者康震曾用“多愁善感的、清丽娟秀的、端庄的一个女词人”来解读李清照,杨雨则在讲稿中颠覆了人们心中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李清照形象。在特定语境下,她将李清照解读为“漂亮有才却好赌、好酒、好色”的女性。
杨雨说,李清照爱打马,这从她的词“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中可见一斑。而“打马”是麻将的前身。那么李清照爱赌到了什么程度呢’杨雨在视频中讲了一个例子:北宋灭亡以后,为了躲避金兵,李清照跟着达官贵人们一起逃难。兵荒马乱的时候,她还念念不忘。
杨雨解读说,如今能读到的李清照的词大概有58首(含存疑之作),其中提到酒和喝酒的有26首,李清照爱喝酒,而且不是从来不醉,而是一喝必醉、杨雨在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来证实李清照好酒,她认为《如梦令》记载了李清照醉酒最出格的一次,她和伙伴们踏青春游,喝得醉醺醺的,竟然不小心闯进了荷花丛中,怎么都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说李清照好色,可能很多人会提出质疑,但是杨雨从李清照婚前婚后的两首词中,看出了端倪,作了另类解读。李清照的《丑奴儿》一词,杨雨认为个中涵义是李清照向丈夫赵明诚弹琴求爱,奈何赵明诚不解风情,李清照只好对着菱花镜细细描眉,轻轻点唇,上一点薄薄的晚妆那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对于这种解读,康震并不赞同。他认为,李清照喜欢,这未必就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赌徒”,因为在那个时代,“打马”并不是为了,完全是文人雅士在闲暇之余的一种娱乐方式:说李清照是“酒鬼”似乎史有些牟强,在宋代,喝酒是一种义化的象征,不管男词人、女词人都会饮酒赋词、咏物抒情,这同样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现代意义的“酗酒”完全不同。对于李清照的“好色”,康震说他不知道杨雨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如果只是从一些描写女子美貌、妩媚的言辞中就片面地说李清照“好色”,似手有些不妥,只能说李清照大胆而已。
我没有过度阐释纳兰
除去现有能够掌握的历史文献之外,人们没有办法走进一个完全真实的历史人物,包括已经逝去300多年的纳兰性德。但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肆意解读历史,杨雨说,即便是夸张的解读,都必须从文献出发。
“我们能够掌握的只有纳兰性德的文字,以及旁人研究他的文字。我们的一切都必须从文献出发,从文字出发。全于它是否夸张,或者夸张到什么程度,这是我们无法把握的。所以我强调的是,读诗词除了掌握已有的文献之外,还有一种以心会心的情感体验。我在《百家讲坛》讲解的片名是‘纳兰心事有谁知’,意即我们尽可能想去‘知’,但是没有谁可以说‘纳兰心事我知道’。”
纳兰在月光底下发呆,杨雨将那一场景还原为“纳兰性德想念他的初恋情人”。还原历史甚至还原出生活细节,杨雨说,她根据诗词做的揣测不存在过度阐释。”我理解的过度阐释,是在一首诗词作品里面赋予它更多更深的文学之外的含义,比如说一首爱情词,你偏偏说它有政治影射。如果仅仅还原一个场景,那不叫过度阐释。而且这种还原也比较适合电视讲座,因为电视讲座强调画面感。诗词讲意境,除意之外,境也很重要。微博里有人给我留言问‘哪个文献说纳兰性德想念他的初恋情人?我回了他一句,没有人这么说,没有文献这么说,我只是说应该是很可能,这是合理的推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