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我要稳稳的幸福

《哈佛幸福课》:我要稳稳的幸福,第1张

上期通过阿兰德波顿所著《身份的焦虑》,我们解析了现代人的焦虑现状,在处理焦虑的路径上,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态度。

努力去消除负面情绪,是一种解决方式,但这样最多只能让你成为一个所谓的“正常人”,而努力使自己优秀起来、幸福起来,则是另一种全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我们往往认为幸福需要铺垫,要先消除问题,才谈得上追求幸福,其实不然,当你在追寻的过程中,平凡的生活增添出别样的意义,焦虑不也就迎刃而解了吗?

所以不妨从追问我到底有什么毛病,转换成多问我怎么才能做到,多关注积极的一面,而注意不去强调消极的一面,用这种全新的认知去生活,我们的生活将发生巨大改变。

今天为你解说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幸福课”。

简介

----准备迈起春天一般的步子吧

哈佛幸福课,是哈佛大学心理学讲师泰勒・本・沙哈尔主讲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在网易公开课就可以看到免费的课程视频。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里着重参考了《我在哈佛听积极心理学》一书,该书是王滟明根据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书,可以说是该课程的精华文字版。

说到沙哈尔老师,多少带有些传奇色彩,他早年练习壁球,曾获得以色列国家级冠军,但短暂兴奋后他便再次陷入沮丧,总觉得没能达到自己的要求,以至于苦练到身体不能承受,好在他开始有意识地追问自己不快乐的原因,后来进入哈佛学习心理学,他找到了答案。

沙哈尔的幸福课是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之一,据说听完这门课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

转变消极

----用认知行为疗法做出改变

研究表明,当衣食等基本需求被满足以后,财富的增加对我们幸福感的影响就极其微弱了。古语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处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我们的幸福感,也像经济效益一样,有着类似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

所以社会价值中物质财富的无限增加,可能会使我们快乐一阵子,但却无法定义幸福。实际上幸福本就是一种感觉,非要量化的话,可以用幸福基准线来衡量幸福感。

我们可以通过行为认知疗法来提升幸福基准线,即在:改变,信念,正确视角,感恩,幽默五方面做出行动。

(1)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改变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治疗方法。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改变认知和情绪来改变行为,行为改变后,又能反过来矫正认知,改善情绪。在此过程中,情感、行为、认知三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关于改变的几点认知:

第一,剧烈的改变不易发生,日常的改变往往是基微小的、基础性的。所以不用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一个宏大的,或者说过于理想的目标,执行过程中也要合理分配任务量。

第二,在改变的过程中,自制力并不那么重要,相反立刻行动更重要。很多事情没有自制力的人也可以做到。

第三,坚定的自我信念,以及他人传达出的信念,可以创造改变的现实。

第四,痛苦难以消除,但可以被接受。选择用积极的、成功的视角而非痛苦的失败的视角来看待事物,是更为科学的有益的方式。

(2)做出改变的行为:

行动,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性的一环,有了全新的认知,行为必须跟上,不然就会回到原点。

当你迷茫时,只要还能控制住情绪,不妨暂时放空思绪,不要犹豫立即开始实践,行为反过来也可以改变认知和感情。

如何行动:

第一,首先找到你自己的优势,提出高一点的标准和执行计划,并坚信自己能够做到,同时去寻求一个对你表示友好,表达赞美的环境,坚持下去。

第二,对于生活中的小幸福,小美好,不要因为适应了或习惯了而视而不见。那些心怀感恩的人,拥有比普通人更融洽的人际关系,其免疫力更强,也更健康长寿。

记得每天写下“感恩日记”——记录3-5件值得感恩的事,隔一段时间对某人写信表达感谢并在正式场合读给他听,或请对方吃一顿感谢饭。

第三,对于生活中的小摩擦、小矛盾,注意发掘幽默感。

你可以通过观察身边那些幽默的人、喜剧演员,来总结他们身上有什么幽默的要点、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并在每天结束时,记录下3-5件幽默的事。试一下,看幽默的人生是不是会轻松很多。

(3)情感的宽恕

无论以上的内容你是否能够做到,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人都会有喜怒哀乐,请允许自己为人,在情感上对自己好一点吧,允许自己软弱,允许自己偶尔偷懒,做不到。

练习积极

----用3因素增强幸福

1、自尊

自尊与幸福感联系紧密,我们的自尊越高,幸福感越高。自尊到底是什么?其实它包含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两方面,前者是我们对事物的把握和执行能力,后者是在处理事情中感到的价值。

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自尊都存在一些误解,比如,自尊来源于别人的夸赞,以及高成就的人自尊一定高。

但其实高成就的人不一定拥有高自尊,因为自尊来源于我们自身付出与努力带来的肯定,而非外界空洞的夸奖。

自尊分为依赖性自尊、独立性自尊和无条件自尊三层次,三个层次层层递进:

(1)依赖性自尊:来源于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建立在别人的判断和与他人的比较上。

(2)独立性自尊:来源于内在自我,不依赖于别人。

(3)无条件自尊:既不来源于他人,也不来源于自身,不需做任何比较,而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状态。

那么如何提高自尊让我们感到更幸福呢?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

隐形设想:不断暗示自己,除了自己以外无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在这种抛开他人的状态下,来确定自己的真实想法。

想象未来:想象未来五年、十年自己会在哪里、做什么,来确定到底什么是重要的。

保持诚实:尝试一周不说假话,不断练习,使潜意识认同自己说的话是有价值的。

2、追求卓越而非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听上去好像挺好的,是个优点,但深入了解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完美主义指的是不受控制地对完美的追求,同时伴随着对失败的恐惧和无法接受,这体现的其实是一种固化的直线思维。完美主义的人永远达不到他设定的本就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因而也不会快乐。

完美主义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限制性而非促进性的因素,完美主义过度关注结果而非过程,使他们尤其害怕失败,因此可能不愿行动,也就陷入了停滞。

而追求卓越则是注重整体的过程,既追求结果,也能接受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过程,这体现的是一种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追求卓越的人享受过程,所以也懂得休息。

提出完美主义,是希望我们能避开这一陷阱,用追求卓越来代替完美主义

3、处理好亲密关系

对于亲密关系我们需要引入一些新认知:

(1)亲密关系中必然有冲突存在,我们需要允许冲突存在,并学会处理冲突

(2)亲密关系是被了解而非被认可

(3)亲密关系不能自生自灭,需要双方树立持续付出和经营的意识

如何处理好亲密关系,除了避免以上的认知雷区外,还有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实操技巧,那就是:抚摸与拥抱。试着每天拥抱你的伴侣8-12次,不用一星期,不光你们的关系,你们的人生态度都会发生积极的转变。

稳稳的幸福

----以追求幸福为使命的积极心理学

读完这些,是不是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你可能会问:我到底有什么问题?而现在你发现还可以问:我有什么天赋,有什么变得更好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要是有谁要去看心理医生,大多数人的反应可能都是这人一定有什么毛病,而不是这人可能想变得幸福。

这是由于心理学发展到现在,践行的使命更多在于帮助解决痛苦,也就是仍处在传统心理学领域。所以我们普通人对心理学的认知通常都停留在传统心理学这一狭隘的组成部分。

实际上心理学的内容是很广阔的,心理学的三大使命是:解决痛苦,追求幸福以及发展和培养天赋,使平凡的生活更具意义。而传统心理学刚好只践行了第一层使命。

传统心理学过度强调心理消极的一面,而积极心理学关注心理积极的一面,注重改善个人发展,尽管积极心理学仍在发展早期,但积极心理学仍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必要补充。

学习积极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打开我们长期以来因传统心理学影响而受到的思想禁锢,更多地关注积极面而非单一的消极面,也有可能激发我们个人的潜能。

那些说积极心理学是心灵鸡汤的人,只不过是停留在了肤浅的情感层面,而没有继续行动,也没有改变固有的认知。

积极心理学可以说是平易近人的,它并没有那么多光环和神秘感,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是能起到实际帮助的,《哈佛幸福课》的导师泰本哈切尔教授正是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

缓解痛苦是必要的,但追求幸福也同样有此必要,如果没有对幸福的期待,生活就会是一潭死水。

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原课程视频,想要进一步了解积极心理学的,也可以看看其他的参考书籍,后面有机会再和大家一起聊聊。推荐几本积极心理学的著作,沙哈尔老师所著《幸福的方法》、《幸福超越完美》。

希望大家都能过得更加幸福❤

主笔:阿丘

编辑:如沐书单

:网络 侵删

关于幸福的话题,你有哪些想说的,留言板告诉我们哦~

如果您的阅读习惯是在公众号中阅读,欢迎 关注如沐书单公众号 哦~精彩荐文剖文不容错过,还有惊喜“一文看懂”系列等着您~

《风雨哈佛路》由Peter Levi执导,索拉·伯奇(Thora Birch)、迈克·里雷(Michael Riley)等主演。它的外文名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其他译名《最贫穷的哈佛女孩》,上映于2003年4月7日,是美国一部催人警醒的励志**。

《风雨哈佛路》以莉丝·默里为原型,讲述了一个真实、努力女孩的人生经历、一段自强不息昂扬奋斗的生命历程:

出生于贫民窟的女孩莉丝,她的童年充斥着毒品、饥饿、嘲笑、欺辱和艾滋病,她徘徊在无助、挣扎和自我放弃的边缘。当她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也进了收容所时,她不再选择和克里斯街头流浪,而是奋起和命运反抗。莉丝边打工边学习,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学业,同时获得了《纽约时报》最高奖学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实现生命的逆袭。

这是一部很简单的**,情节上没有故意设置什么情感冲突,也没有什么戏剧化的大起大落。如果单从影片内容入手,无法将这部**的魅力完全展现出来。所以,我会从**手法以及心理学角度进一步解读影片女主莉丝逆袭奋起的故事,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结合莉丝的转变,我会谈一谈生于绝望时,如何才能活出希望。

01 、独白、对白的穿插使用,转隐喻的相互呼应,观众理解影片内容,彰显**情节精神的同时丰富影片艺术价值,增加与观众的互动

①独白➕对白

独白是相对于旁白来说的,旁白是一个固定的人,不参与**演出,只介绍剧情和渲染气氛。而独白则指某个出演人物自己面对观众说的话,用以表白她自己的心理活动。

《风雨哈佛路》影片开头勾勒了一副场景:被途花的墙壁、街头用破烂被子包裹着躺着睡觉的小孩、地上的垃圾以及特写的针头弯了的针管。

与这幅画面不衬的是一个好听的声音,也就是影片女主莉丝的声音,她以冷漠,不带有任何情绪的声音缓缓讲述着她的故事。

转身一个画面,一个小女孩盯着镜头:我非常爱我的妈妈,她吸毒,也酗酒,基本失明,她还患有精神分裂,但我决不会忘记她爱我,虽然她曾经做过一些事,在她的手臂上,总是这样……

她没有起伏的声音,没有任何煽情,向观众道出了她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也让观众明白了她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家庭,生活在当时社会最底层的现状,更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接下来要讲什么一个故事呢?

**对白源于生活,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刻画影片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情感,使观众更好的理解影片人物,有助于深刻把握影片主题。

在影片结尾,以莉丝被评选为《纽约时报》最高奖学金获得者,与一个记者的对白结束:

记者了三个问题:你是怎么做到的?你为自己的过去感到难过吗?你会改变些什么,如果你可以的话?

这三个问题也是观影最后观众的心声,借记者与莉丝的对话让观众更深入理解影片人物情节,使整个**更立体化。

②转隐喻结合

隐喻是源于通过映射方式对目标域的概念化表达,建立在联想的基础上;转喻是指处在邻近关系的两个概念中的一个概念为理解另一个概念提供的心理可及性。

隐喻与转喻也称为双喻,既丰富了**的艺术价值,也增加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使观众更深层次的理解**背后所描述的精神文化。

《风雨哈佛路》开头,莉丝母亲疯狂的抢走了家中仅剩的一百美金,莉丝和父亲追出家门,走过污水横流的街道时,父亲告诉莉丝,政府已经不再修理这些管道了。这里的污水转喻了贫民窟生活的贫穷和环境的混乱,这个混乱的环境使得莉丝的母亲堕落,并且难以逃脱。

父亲说政府已经不再修理了,隐喻父亲等待着对居住环境的改善。但是政府真的不管了吗?不。由于学校老师报告莉丝又没有去学校,政府帮扶人员来到莉丝家中,想要帮助他们一家。

但是莉丝家里的情况让政府人员大吃一惊:遍地的垃圾,装满黑水的浴缸,坏掉的窗户,疯狂的母亲,懒散不管的父亲等等。家中脏乱的环境隐喻了这一家人的懒散与自我放弃,正是这种态度,让这个家庭和社区没有希望。

莉丝经常不洗澡,也不洗衣服,在学校被同学嫌弃嘲笑,就连莉丝自己也认为她是一个有味道的女孩,家里脏乱不堪,自己身体的清洁也熟视无睹,正是这种自我放弃的态度将这一家推到了越来越悲惨的境地。

莉丝被送管教,虽然新的地方学生打架争斗不断,充满了欺辱和恐惧,但至少教会了莉丝洗澡和洗衣服,后来莉丝再也没有成为一个有味道的女孩,这里隐喻了莉丝的新生,身体的洁净是新生活的第一步,莉丝成功的迈开了第一步。

**中有一个场景,莉丝母亲去世后,她决定重返学校,于是拜托原来的邻居伊瓦找到了一所高中。莉丝第一次去见学校校长的时候,迟到了一个小时,她告诉助理,她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地铁,这里的很长一段时间隐喻了莉丝与其他普通高中生的距离,也隐喻了莉丝的机会、光明和新生。

**中大量运用隐喻和转喻,充分渲染了莉丝追求自由、平等、独立、奋斗的精神,鼓励着身处逆境的人“请不要闭上双眼,机会就在下一秒出现,残酷的现实面前你应该勇往直前。”

02、心理学角度看莉丝从消极退避、自我放弃到奋起反抗,成功获得最高奖学金、考入哈佛大学的历程

从最初的野蛮成长到最后的优雅绽放,莉丝的心理历程可以总结为四个过程:

·被他人评价否定的消极退避

·获得部分肯定的自我认同

·价值条件化导致的错误知觉

·结束旧关系,开始新关系的自我重构

①被他人评价否定的消极退避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8岁正处于学龄期,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胜任感的重要时期,8岁孩子对“对与错”的看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好与坏”的两极,她的思维开始丰满起来。她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感觉,也很在意别人对她的感觉。她会竖着耳朵听大人聊天时怎么评价她,或者揣摩他们说话时的脸色,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对别人的批评则非常敏感。

影片中女警带走莉丝母亲时,看到莉丝家中遍地的垃圾,发黑的浴缸,对莉丝说道:“你们活的就像肮脏的动物一样。”

在学校,莉丝由于没有经常洗澡和清洗衣服,浑身散发出一种气味被同学嘲笑,久而久之她自己也产生了“我是个有味道的孩子”消极的自我认知,对学校产生了逃避心理,她说,她不想去学校,学校让她感到痛苦,她并不是像这群学生一样的普通人。

母亲被戒毒所带走,自己和父亲经常吃不饱,家庭的种种状态都让她没有办法向别人表达,8岁的她正是渴望得到别人认可的年龄,但外界的他人评价却与她渴望的完全相反,所以,莉丝给自己装上了硬硬的壳,逃避普通人和学校,甚至是这个社会。

②获得部分肯定的自我认同

尽管莉丝很少去学校,但是她在考试中获得了100分的好成绩,老师也开始对她表示认可:“你比我想象的还要聪明,你应该经常来学校的。”

老师的肯定,邻居伊瓦的鼓励以及母亲眼里的羡慕赞赏让莉丝内心升起希望,她可以的,她有能力,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她会继续选择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的原因。

心理学中,罗杰斯提出“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主要指来访者如何看待自己,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

从心理学角度解析莉丝的自我概念:

对自己身份的界定——父母吸毒,无法照顾自己,与其他普通人不同;

对自我能力的认识——爱读书,获得满分的试卷;

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认识——同样是贫民窟伊瓦的鼓励,流浪朋友克里斯的陪伴;

自己与环境的认识——被同学嫌弃嘲笑。

这些方面形成了莉丝的自我概念:她不属于那个普通人行列。所以当她获得满分,被老师、邻居和母亲肯定赞赏时,她产生了对自己能力信任感,开始自我认可。

③价值条件化导致的错误知觉

现实生活中,成人对儿童的关注常常加有附带条件,即只对符合成人价值观念的给予肯定,不符合的则给予否定。

这些附带条件被罗杰斯称为价值条件,价值条件逐渐内化,成为儿童的行为准则,儿童迫于价值条件往往会优先迎合重要他人的评价而拒绝对自身经验的评价,于是与真实的自我渐渐疏远,容易产生错误知觉。

莉丝内心一直存在着对于来自父母、老师和他人的积极评价的需要,但是事与愿违,莉丝100分的满分试卷没有留住母亲,母亲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开;她以为留在原地就能挽回些什么时,警察闯入,她被强制带离自己的家,她恳求父亲,父亲却把她推向警察,没有一点犹豫;在教养院生活,饱尝了恐惧,欺辱,无力捍卫自己尊严的时候,主管教师以她不去学校认为莉丝有纪律问题……

周围人的冷漠内化了莉丝的价值条件:无论她做什么,仍然没有人认可她,使她产生了错误知觉:她无法让别人满意,她能做的就只有放逐自己。所以,当遇上同样家庭背景的克里斯时,她就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与克里斯乞讨,流浪,偷窃……

④结束旧关系,开始新关系的自我重构

自我发展心理学博士陈海贤说:

从旧阶段向新阶段过渡的过程,很像死亡和重生。就是我们自我中那些受限制的、老朽的部分,在转变中慢慢死去了,但是新的自我又在这种变动中生长起来了。

莉丝的周围有两种旧关系:

第一是与父母、姐姐和爷爷的血缘关系,父母亲吸毒、染艾滋,爷爷性侵妈妈和姐姐;

第二种是与朋友克里斯的关系,莉丝上学途中遇到克里斯,她希望克里斯也能去学校,通过学习摆脱现在的困境,但是克里斯拒绝了,甚至在莉丝去参加奖学金最后一轮面试的时候,克里斯拉住莉丝,克里斯被教养院赶了出来,希望莉丝帮助她,并且告诉莉丝,莉丝不属于学校,她们都不属于那个圈子;

母亲艾滋病去世了,父亲住进了收容所,爷爷带走了姐姐,把她赶出家门,第一种关系破裂了;莉丝与克里斯不同,她坚信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现状,于是她拒绝了克里斯的要求,去参加《纽约时报》奖学金面试,走上了与克里斯完全相反的道路,第二种关系破裂了。

旧关系破裂的同时,莉丝也获得了新关系,第三种关系是她与戴维老师的相遇,与波士顿哈佛大学的相遇,这是整部影片中最明朗和最充满希望的关系。

自我发展心理学认为:“自我是以关系为载体的,所以,当我们结束一段关系的时候,我们不仅失去了关系中的他,也失去了关系中的那个自我。”

莉丝被迫结束了旧关系,也结束了过去的自我概念与认知,与戴维老师的新关系的构造也让她走上了正道,重新塑造了“自我”。

03、旁观莉丝的发展史,探讨生于绝望,如何活出希望

《风雨哈佛路》中莉丝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生于绝望,活出希望。

父母双双吸毒,染上艾滋病,最爱的母亲去世,爷爷强奸了妈妈和姐姐,这样的家庭可谓是绝望了。但是莉丝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哈佛大学,摆脱绝望家庭的束缚,活出自己的希望,她的成功可以归纳为三点:

①坚定的目标

旁观莉丝的奋斗史,可以发现,她每个阶段,做什么事情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

在堕落流浪的时候,她的目标是照顾母亲,在父亲和姐姐放弃母亲的时候,她小小年纪,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一边乞讨流浪,一边小心翼翼的照顾安慰母亲;

在母亲去世后,她趴在母亲的棺材上,想着为什么她不能呢?难道她要一直呆在这个圈子里吗?她想要普通人的生活,也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她选择了学习,跳出现在的生活;

跟着戴维老师参观哈佛大学时,她看到哈佛大学来来往往的学生,每一个都那么不同,她说:我想和人们站在一块,不想在他们之下,于是她开始哈佛大学的申请……

只有坚定了自己的目标,才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才能走的更好。

②主动争取机会

母亲去世后,莉丝决定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她找到了一所不错的学校,但是由于自己居住的地方距离学校太远,在与校长见面的第一天,她迟到了一个多小时。

其他人都快面试完了,校长之后还有一个会议,她没有放弃,主动说服校长助理,拿到了面试试卷,在迫切的时间里完成了这份卷子;

最后一个人面试结束后,校长从教室出来,准备去参加会议,莉丝主动出击,拦住校长,她推了自己一把,争取到30秒的时间,获得读书的机会;

在申请《纽约时报》奖学金时,她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写论文,在最后面试时偷偷回到爷爷家,向姐姐借了外套。

机会不是从天而降的,你不去主动争取,流失了就是流失了。

③全力以赴

莉丝决定了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后,就朝着这个目标付出了所有的努力,她边打工,边读书,从17岁开始,决心用2年的时间完成了4年的学业。

当老师告诉她:一年10门课,用两年读完四年的课程,这不太可能,你会把自己累死的。

她回答:不,这才是活着。

她没日没夜的学习,每天最早一个到学校,最晚一个离开,边洗盘子边看墙上贴着的知识内容,用行动向老师证明她可以。

最后,在申请最高奖学金时,记者问她:莉丝,你是怎么做到的?

莉丝回答:我怎么能做不到呢?我的父母教会了我可能。

记者接着又问:你为自己的过去感到难过吗?

莉丝答:对不起?在地铁里睡觉,吃丢弃的事物,那总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非常幸运是因为我心里所有的安全感被从身体里抛除,所以我被迫向前看,我也必须向前看,没有退路,我到了一种状态,好吧,我要尽我所能的工作,看会发生什么?

一旦决定了目标,就不遗余力的去努力,全力以赴,不要给自己留下后路,看看前面会发生什么。

04、写在最后

“别在最好的年纪选择了安逸妥协现状。”

《风雨哈佛路》是一部评价很高的影片,它不仅在当时创下了票房记录,也获得了多项奖项。影片内容引人深思,其中蕴藏着原生家庭、教师教育、如何拼搏奋斗的深刻意义,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激励,更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选择,生活的选择,人生的选择。

即使生于绝望,也要拼命活出希望,愿每个人都能从这部影片中获得启迪,像莉丝一样顽强生长。

1、Nathaniel Brand   《自尊的六大支柱》

2、Marva Collins 《Marva Collins‘s way 》

3、Gandhi  甘地   《My experiment  with truth》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4、 拿破仑・希尔    《思考致富》

5、TalBen Shahar《幸福的方法》  公开课老师自己的书

6、朗达·拜恩《秘密》

7、Sonja Lyubomirsky 《THE HOW OF HAPPINESS》快乐之道

8、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9、Norman vincent peale 《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正面思考的力量

10、karen reivich 《The Resilience Factor》适应力因素

11、《寻找莱拉》

12、《万里任禅游》

13、Benson   《Timeless Healing》永恒的治疗

14、David Schnarch 《Passionate Marriage 》热情婚姻

15、Warren Bennis 《Geeks and Geezers》极客与怪杰

16、Dan Millman《Way of the peaceful warrior》深夜加油站遇到苏格拉底

17、DavidD Burns  《The Feeling Good Handbook》积极心理学手册

18、Robert Emmons 《Thanks》感谢

19、Brother David Steindl 《About Gratitude》

20、《Sullivan's Travels》

21、stephen  covey《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22 、William  James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ns Experiences》宗教经验多样化

23、 Tara  Bennett Goleman  《Emotional Alchemy》情感炼金术

24、Jim loehr   ;  Tony Schwartz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精力管理

25、Jamie Pennebaker     《Opening up》开放

26、Jon Kabat-Zinn     《全灾难人生》

27、《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

28、David Schnarch    充满激情的婚姻

29、艾默生《论友谊》

最近回看了一遍曾经很喜欢的书《风雨哈佛路》,讲述了贫民窟出生的女孩莉丝的哈佛求学之路,过去看这本书,让我最为动容的是,莉丝在面对毒品、艾滋、饥饿的生活时,依然能够保持一颗进取之心,勇敢的与命运抗争,利用2年时间读完了4年的课程,最终获得了《纽约时报》的一等奖学金,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理想的学府——哈佛。

曾经,莉丝默里的故事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每当我遇到挫折或者失败的时候,都会想起莉丝的传奇故事,她激励着我无畏艰险,勇往直前。可是现在,我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了一名新手妈妈,再次看这本书,莉丝的家庭故事,却又给了我更多 育儿 方面的启发。

这些年来,“原生家庭论”风靡全球,影响了无数的家长和教育界的学术大咖,所谓原生家庭,就是指家庭生活环境带给孩子的影响,大多数的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有学识、修养的家庭,孩子大多也是知书达理、一表人才;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孩子的 情感 上大多会有缺陷,先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但是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这样的心理暗示。

其实,这种论调就是一种典型的刻板印象,大众惯性的将对父母的印象移植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的好坏一定是和父母有关系的,所以, “原生家庭论”渐渐被神化,成为了家长们约束个人行为的教条,这是好事,但同时,也让许多中国家长们变得越来越焦虑,焦虑的是害怕自己的不完美,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那么,“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有那么严重吗?正面意义上来讲,是肯定会有影响的,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养出来的孩子,首先性格上就不一定会差,乐观、积极、勇敢,但是能否百分百决定孩子的成功,却又另当别论了。

《风雨哈佛路》中,莉丝默里,一个贫民窟女孩,母亲在怀她的时候,就已经毒瘾深重,父亲因为贩毒坐牢,全家人都靠着莉丝妈妈每个月的政府救济金生活,妈妈每次领到钱后,就会拿去“飘飘欲仙”,最终母亲得艾滋病去世,而莉丝的父亲很少照顾她,所以莉丝15岁便无家可归,流浪街头,睡地铁、借助朋友家客厅是常有的事,这样的家庭对于常人来说,应该是属于最恶劣的“原生家庭”了,但是,谁也没想到,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莉丝,最终不屈服于命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哈佛,住上了属于自己的公寓。

莉丝默里并没有受限于原生家庭,依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勇敢的性格,然而现代中国父母总是过分夸大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喜欢将自己的一套生存标准、道德理念强加给孩子,比如说:强行营造一个读书氛围,《小欢喜》中,英子妈宋倩,强势的用自己的标准去逼迫孩子学习,最终导致英子患上了抑郁症。

现代父母对孩子的爱,主要的表达方式就是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以为这就是为了孩子好,虽然生活上从不短缺,但是父母因为繁忙的工作,经常缺席孩子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缺失来自父母的关爱,其实这才是 育儿 过程中的大忌。

莉丝默里有一个不完美的妈妈,她在自传里面说过,“我总以为她会照顾我,但是至死她都没有照顾我,都是我在照顾她”,但是,无论莉丝的父母是什么样的,吸毒也好、艾滋也罢,他们唯一做对的事就是用仅有的一点余力去“爱”孩子,这种爱不是用物质表达的,而是用心。

莉丝的母亲,许下过许多实现不了的愿望,虽然一个都没实现,但是至少能够让莉丝感受到母亲的爱,而莉丝的父亲,虽然很少照顾过她,但却是他引导莉丝走向文学的道路,曾经还去图书馆偷书出来给她看,以培养她对文学的爱好。

其实父母不需要强迫自己变的完美,这个世界上也没有真正完美的家长,父母只需要做对三件事,就能给孩子带来非常棒的家庭教育:

01

传递正能量

莉丝母亲有一句名言:“总有一天,生活会变好的”,虽然莉丝父母一辈子也没有变好,但是却给了莉丝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莉丝事业成功后,一直在鼓励青少年不要把儿童时期的苦难当做不把握机遇的借口,青少年一定要抵制黑帮和毒品的诱惑。所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正能量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

02

努力培养其学习兴趣

培养的这个过程必须把握好尺度,不能强迫,我们可以尝试和孩子做一次深度的交流,去解释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学习,因为只有学习才有可能改变命运,只有学习才是迈向成功的最低门槛,也许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靠运气就能成功的人,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唯有学习,才是走出原生家庭困境的捷径。

还有些孩子,真的不爱学习,无论你怎么培养都没用,该怎么办呢?花点时间去挖掘孩子的兴趣和优势,从兴趣入手,引导孩子去学习,当然,做家长的一定要把控住孩子的兴趣必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否则一旦偏离了方向,未来将一发不可收拾。

《风雨哈佛路》中,莉丝的父亲智商很高,如果年少时有人对其进行正面的引导,也许莉丝的父亲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所以也应了那一句话:天才与疯子就在一念之间,而莉丝继承了父亲的聪明才智,但是庆幸的是,她遇到了倾力帮助她学习的老师,所以,摆脱了糟糕的原生家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03

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讲究技巧,尤其是尺度一定要把控好,因为挫折教育,一旦过了界,其后果是弊大于利的,为什么建议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因为如果一个人顺风顺水惯了,那么当挫折不打招呼的破门而入时,孩子未必能承受住挫折带来的心理折磨。

孩子小时候,接受了挫折教育,再结合家长们的心理开解,能够让内心变得更加强大,懂得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并且学会从一次次的挫折中寻找自己的弱点和优势,再次遇到难题时,能够坦然面对,准确应对,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那么挫折教育什么时候开始呢? 建议从2~3岁开始锻炼 ,因为年纪越小,对于挫折教育的接受度更高,做家长的可以尝试一下这些简单的方法,比如:

分类: 娱乐休闲 >> **

解析:

周末,在中央台看了一个**影片《风雨哈佛路》,感触很深。

父母吸毒、8岁开始乞讨、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17岁开始用2年的时光学完高中4年课程,获得1996年 一等奖学金,进入哈佛学习,一个真实、努力女孩的人生经历、一段自强不息昂扬奋斗的生命历程,一曲励志向上的美国影片;托拉·伯奇演绎了一个女孩子克服种种不利条件、努力奋进的故事;细腻的情感刻画了人物;影片《风雨哈佛路》传递给人的除了心灵的震撼,还有深深的感动。

莉斯,一位生长在纽约的女孩。经历人生的艰辛和辛酸,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最高学府——哈佛的殿堂。她的事迹足以让每个人动容。

拥有金色头发的女孩,童年在贫穷和饥饿中度过。莉斯生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溃,父亲酗酒最后进入了收容所,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她只好流浪街头。

不久,母亲去世了。

母亲吸毒死去那一天,只有棺木,连简单的葬礼仪式都没有。只想渴求父母亲情,这人世间最基本的愿望也成了奢望;棺木就要被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静静躺在上边,和她的母亲做最后的告别。她静静地在心里对母亲诉说,回忆人生最幸福的那一次点滴的幸福时光。母亲已经离她而去,世间最爱她的人已经离她而去。一个普通的弱小的女孩、不奢求其他,只渴望亲情围绕的弱小女孩,当她最后的一丝希望都破灭的时候,留给她的,除了伤心,只有伤心。

如果沉沦下去,她将会和母亲的结局一样悲惨;她决心告别,她要开始全新的生活。

她,用真诚最终争取到参加进入中学的考试权利。父亲作为她的上学的担保人,从收容所出来。办理完担保手续出来的时候,父亲对她说,好孩子,坚持学习,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望着父亲远去离开的背景,这个弱小的女孩坚定了信心,从容地走进了学校的大门。

她以非凡的毅力开始了刻苦的学习。17岁到19岁,两年的时光,她学习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课程,每门学科的成绩都在A以上。作为奖励,她以全学校第一的成绩和其他9名同学获得了免费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

一个浓郁的秋季中,金**铺满整个季节。在写满辉煌的树下,一个女孩站在哈佛学府的门前,仰望。面对大学的殿堂,她决心实现她的又一个愿望——她要成为这所大学学府中的一员,她要证明给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实可以改变。

人生其实真的可以改变,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1996年,上帝会让一个付出努力和艰辛的女孩收获喜悦;她的经历、她的真诚、她的论文深深打动每一位评委。10000美金的 一等奖学金,让她获得了进入哈佛的通行证——她成功了。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向她敞开了双臂。凭借着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改变生活困境的强烈愿望,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同样一个金色的季节,作为哈佛大学——世界最高的学府的一员,她安 在了校园的教室中。也许只有她自己明白,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用她的执着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改变了她自己,改变了她的人生。

励志**《风雨哈佛路》简介

 推荐理由:如果你正在一条路上踌躇不前,这部**一定会让你拥有一直走下去的勇气。

 中文片名:《风雨哈佛路》

 英文片名: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

 导演:peter levin

 主演:索拉·伯奇、迈克·里雷、艾伦·佩吉

 剧情简介:父母吸毒、8岁开始乞讨、15岁母亲死于艾滋并父亲进入收容所、17岁开始用2年的时光学完高中4年课程,获得1996年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进入哈佛学习,一个真实、努力女孩的人生经历、一段自强不息昂扬奋斗的生命历程,一曲励志向上的美国影片;托拉·伯奇演绎了一个女孩子克服种种不利条件、努力奋进的故事;细腻的情感刻画了人物;影片《风雨哈佛路》传递给人的除了心灵的震撼,还有深深的感动。

 莉斯,一位生长在纽约的女孩。经历人生的艰辛和辛酸,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最高学府--哈佛的殿堂。她的事迹足以让每个人动容。

 拥有金色头发的女孩,童年在贫穷和饥饿中度过。莉斯生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溃,父亲酗酒最后进入了收容所,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她只好流浪街头。

 不久,母亲去世了。母亲吸毒死去那一天,只有棺木,连简单的葬礼仪式都没有。只想渴求父母亲情,这人世间最基本的愿望也成了奢望;棺木就要被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静静躺在上边,和她的母亲做最后的告别。她静静地在心里对母亲诉说,回忆人生最幸福的那一次点滴的幸福时光。母亲已经离她而去,世间最爱她的人已经离她而去。一个普通的弱小的女孩、不奢求其他,只渴望亲情围绕的弱小女孩,当她最后的一丝希望都破灭的时候,留给她的,除了伤心,只有伤心。如果沉沦下去,她将会和母亲的结局一样悲惨;她决心告别,她要开始全新的生活。

 她,用真诚最终争取到参加进入中学的考试机会。父亲作为她的上学的担保人,从收容所出来。办理完担保手续出来的时候,父亲对她说,好孩子,坚持学习,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望着父亲远去离开的背景,这个弱小的女孩坚定了信心,从容地走进了学校的大门。

 她以非凡的毅力开始了刻苦的学习。17岁到19岁,两年的时光,她学习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课程,每门学科的成绩都在a以上。作为奖励,她以全学校第一的成绩和其他9名同学获得了免费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人生其实真的可以改变,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1996年,上帝会让一个付出努力和艰辛的女孩收获喜悦;她的经历、她的真诚、她的论文深深打动每一位评委。12000美金的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让她获得了进入哈佛的通行证--她成功了。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向她敞开了双臂。凭借着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改变生活困境的强烈愿望,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同样一个金色的季节,作为哈佛大学--世界最高的学府的一员,她安静坐在了校园的教室中。也许只有她自己明白,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用她的执着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改变了她自己,改变了她的人生。

 一个浓郁的秋季中,金**铺满整个季节。在写满辉煌的树下,一个女孩站在哈佛学府的门前,仰望。面对大学的殿堂,她决心实现她的又一个愿望--她要成为这所大学学府中的一员,她要证明给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实可以改变。

 《风雨哈佛路》堪称美国一部催人惊醒的**,根据美国“奇迹女孩”莉丝·默里的亲笔传记《breaking night》改编。通过一位生长在纽约的女孩莉斯,经历人生的艰辛和辛酸,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最高学府的经历,表达了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可以用执着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改变了自己、改变人生的主题。

;

1 做感激修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创造新的现实。我们会发现忽视/不存在的事物。

2 把感激传递出去,通过行动影响他人。

        a 感激别人会达到幸福的峰值,但是一个月后峰值就会回到之前的水平;

        b 所以保持这个峰值的关键就是经常去做,每周/2周/1月做一次,打感激电话、写信表达感谢、感激拜访等,把它变成仪式。

        c (写感激信,就算没有寄出来,也会有幸福感。)

3 实验:

        a 对于糟糕的经历:写出来、对着录音机说出来的人感觉更健康了;沉思的人感觉更糟糕了。

        b 对于高兴的经历:写出来、对着录音机说出来的人感觉更糟糕了;沉思的人感觉更健康了。

        c 感激修习可以帮助我们回忆幸福的经历,从而自动让我们感觉更健康了。

4 实践:2min-在你脑海中想象你所感激的事;2min-和你的同桌分享你感激的事。

5 思维是可以改变的:

        a 神经元是可塑的,使用会使神经元扩展,不用会使神经元收缩。

        b 习惯创造即经验的沟槽,就是新建神经元通道,大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062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