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
李清照的女性情怀与古代传统的淑女①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这主要表现在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事等。
李清照婉约词不仅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而且,其所表现出的艺术创造力也难以被代取,其词的魅力也因此而难以超越。李清照词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恐怕这就是身为女性的李清照所得天独厚的一个条件,也是众多男性词人所可望而不可及的主要原因。她的词既然与她的生平和生活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和因果关系,那么,追寻她的生活轨迹,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李词的意境和风格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李清照的生活历程可以分为泾渭分明的三个阶段,即前期(婚前)、中期(婚后)及其后期(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李清照现存的48首词,按其内容和特色来分,也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婚前和新婚期所作;第二部分为婚后第二年至南渡前所作;第三部分为南渡后所作。不难看出,李清照生活历程的三个阶段与词作的三个部分在时间上是基本吻合的,所差时段只有一至二年,可说是相差无几。因此,我们就以这三个阶段来探讨李清照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情感与心境。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词素以委婉、含蓄、清丽著称。
李清照的人生之路是坎坷的,因此她的词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比较优裕,那时正值北宋后期,虽然社会潜伏着危机,处于风雨飘扬之中,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女词人常常流连于山川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秀美的大自然陶冶了这位女词人的情操,赋予了她灵气。因此,李清照在这期间的词轻快活泼、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感受,且看下面的一首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如梦令》。
词人当时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一幅无忧无虑的生活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李清照是热爱大自然的,这首词便是最好不过的证明。当“不知归路”时,词人竟发起“争渡”的雅兴。
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在历城,大明湖的美丽秋景,不禁使李清照感受到“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情感单纯明快,年轻女词人的心灵敏感与大自然“心有灵犀”,词活泼向上,又如“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表现了少女的天真、活泼,极有情趣。
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负笈远游,旋又出任。此时她的词充满离愁别绪,反映了女词人孤寂的生活。有词为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读罢此词,淡淡的凄凉袭上心头。红花残时,秋凉席也凉;独坐小船,凭舷眺望,看鸿雁是否带来家信,由此我们可感受到词人对远在异地的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思夫之情挥之不去。这首词不像《如梦令》那样欢快,显得凝重,流露着淡淡的哀愁。
宋徽宗大观元年,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政治失意,郁郁而死,蔡京党徒旋即下令兴狱,拘捕赵挺之亲属,赵明诚在京师任鸿胪少卿仅二年,自然在劫难逃,祸从天降,对李清照的心灵自然是重大打击,“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是她此时最好的内心独白。
后来,赵明诚病死,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下,李清照在浙东亲历变乱,从此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度过晚年。此时的词流露着对社会的不满,含有悲凉之意。有词为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将难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前三句可以说把一个生长于贵族之家,中经丧乱,家破夫亡,如今过着飘零生活的词人的内心世界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旧愁未消,新愁又起。传递书信的鸿雁不能带来她家乡的书信,寄信的人已与世长辞,家破之悲,国亡之恨,夫故之苦,一齐涌上心头,最后归结到一个“愁”字作总写。此外,还有《浣溪沙》、《好事近》、《南歌子》、《临江仙》等都是她的晚期作品,反映了一颗深受伤害的孤独的心灵。
由此可见,李清照词风转变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起初她的生活优裕,所以她的早期作品明朗轻快,不过仅限于闺情相思,晚年家破夫亡,因此她的晚期作品大多抒发深沉的相思之苦,凄凉身世之感,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不论词人,还是诗人,或者其他一些文人,他们的作品源于社会,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国才拥有经久不衰的灿烂文化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欧鹭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她的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写到: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 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唳下」。
谢邀:
开篇明义,“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这两句出自李清照的《摊破浣溪沙》一词,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词,主要写她大病初愈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词中描述的是普通的生活场景,自然而然地轻描淡写,读来却扣人心弦。
如果说要从“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两句中窥探李清照的心境和情感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进词作本身,走进文本,走进词作的背景,以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词人的心境和情感。原词如下: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开篇句“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描写的就是一个久病初起的人的形象,虽然还有点憔悴,但是词人精神还是不错的。他洗漱完毕,坐在梳妆台前照照镜子,在镜子里她看到了自己“两鬓华”的样子,词作就是以这样的一个生活场景起调的。
从这句还能看出,词人因为生病,卧床的时间很长了,如今病情好转,词人的心情也随之转好,她此刻已能下床活动了。
原来,李清照小南渡之后,她的生活曾一度陷入困境,首先是丈夫赵明诚病逝,她不得不独自一人开始了长达五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她视同生命的大量古书石刻,在战火中“散为云烟”,所珍爱的金石书画也屡遭盗窃。
本来她所遭受的灾难已经够多了,而此时的她又祸起萧墙,偏偏又有几个专门拨弄是非的小人趁此机会落井下石。他们诬告李清照曾将家中收藏的玉壶奉送给金人,暗地里向朝廷弹劾她有通敌嫌疑。
这件事使李清照“大惶怖,不敢言,遂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走外庭投进”,李清照想将家中所剩的铜器等物尽快奉献给朝廷,来减轻自己通敌的嫌疑。在《投内翰纂公崇礼启》中,李清照如是记述了当时的心境:“近因疾病,欲至膏育,牛蚁不分,灰钉已具。”这场大病是因为她深受世事牵绊、蒙受种种毁谤,甚至一度身陷囹圄。
经历了命运的颠沛流离,此时的李清照几乎心力交瘁,时年49岁的李清照在忧惧与不安的状态中,她大病了一场。但是,李清照凭借顽强的毅力和朋友及时的帮助才挺了过来。
这首《摊破浣溪沙》就是李清照在重病初愈之时所写,词作描绘的是一个个普通的生活场景,也就是她养病的场景。因为词人重病初愈,同时也洗清了各种毁谤,她的心情也逐渐变好,所以就填成了这首词。
在梳妆台前,大病初愈的女词人对镜端详自己的容貌,虽然还未完全恢复,但总算一切都好起来了,这也为接下来的描写做足了行文上的铺垫。
“卧看残月上窗纱”这一句是时间上的挪移,生活场景也发生了变化。时间从早上直接过渡到月上窗纱的夜晚时分。
“卧看”二字很显然还是对自身身体状况的一个侧面描写,因为大病初愈,体力还没有完全恢复,是不宜久坐的,她的身体乏力,坐一会儿又回到了床上躺下。尽管如此,也足以说明词人的心情较为闲适。
因为李清照心情不好的时候,她会将这种情绪融进词作里的,如她在《浣溪沙》一词中曾有“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的句子,词作无不透露着词人伤春、伤感、惆怅的情愫。
反观此时的李清照,虽然身体没有恢复到完全康复的状态,但是心情却转好了许多。由此可见“卧看”两字在表达上极为传神,包含了词人要表达的话语,而所有的话语又通过“卧看”两个字传递了出来。
“残月上窗纱”说明此时的月半弯,残月初上,从时间上看,此时刚刚入夜,还没有到就寝的时候。病中的人当然不能睡得太晚,但是她偏偏还没有睡意,她只好透过窗纱卧看月半弯,这又是一个生活场景。
从以上几点来看,这两句描绘的是词人一天的生活场景,时间从早上延续到晚上,都是简简单单的白描,却透露出很多的信息:一个大病初愈的人的生活状态。
上片其实写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卧看残月,二是煎药。“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说的就是第二件事情,因为身体还没有全好,又在夜里,词人百无聊赖,做不了什么事,只好卧床休息,静看残月,既是为了欣赏美丽的月光,也是为了消磨长夜的时光。
词作中出现的“豆蔻”是什么呢?豆蔻本来是一种植物的名字,但是豆蔻又是一种中药材,种子有香气,可入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
豆蔻是一种药材,以豆蔻药名入词并不仅见于李清照的词作,宋代词人张良臣的《西江月》里就写道:“别后钗分燕尾,病馀镜减鸾腰。蛮江豆蔻影连梢。不道参横易晓。”
从李清照以豆蔻入词就可以看出来,词人还在煎服中药,一来身体没有完全康复,二来就是康复阶段的调理。
这两句中的“熟水”又是指什么呢?原来“熟水”是宋代一种常用的具有药用功能的饮料。就像词人李清照说的“豆蔻连梢煎熟水”那样,是一种用豆蔻和连梢两种中药材煮制的饮品,具有保健、调养身体的作用。
南宋末年建州崇安人陈元靓撰写了一本《事林广记》的书,是一本日用百科全书型的古代民间类书。书中别集卷七专门记载了“豆蔻熟水”的制作方法: “夏月凡造熟水,先倾百盏滚汤在瓶器内,然后将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则香倍矣……白豆蔻壳拣净,投入沸汤瓶中,密封片时用之,极妙。每次用七个足矣。不可多用,多则香浊。”
像“熟水”一样,“分茶”也是宋代人们以沸水冲茶而饮的一种方法,这种烹饪方法在宋代还是很讲究的。南宋诗人杨万里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一诗中写道:“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像这样精致的饮茶方式在宋代士人中间还是很流行的。
由此可见,分茶是一种巧妙高雅的饮茶方式,是中国传统茶道的一种,其方法是用茶匙取茶汤分别注入盏中饮用,也可见宋代人对于饮茶的喜好与重视程度。
而李清照写的“莫分茶”是什么意思呢?根据字面意思和词意可知:就是不饮茶。为什么呢?这个就涉及到了中药的药性了,因为茶性凉,与豆蔻的药性正相反,在服用上是有所禁忌的,就是不能同时服用。身体虚弱、或者久病初愈的人是不适合饮用茶的。
所以,词中的“莫分茶”就很好理解了,李清照言下之意就是说:既然身体不允许饮茶,那就权且以豆蔻熟水代饮,也含有以药代茶的意味。
词意行文到此处又与开篇句遥相呼应,可以设想一下此时的情景与氛围:闺房中的词人躺卧在床上,此时室内很安静,月光斜照在窗纱上,环境又显得很清幽。
此时炭火上煎熬的“熟水”散发出缕缕清香的味道,这样安静的环境其实更加适合病后调养,词作上片营造的氛围就更加显现了出来。
下片开篇写道:“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如果仔细看词人描写的场景的话,这又是时空挪移的写法,很明显词意不再是上片中的月夜,而是白天的生活场景。这其实是李清照病后生活的几个场景,词人巧妙地将它们融进了一首词中。
这两句是词人真实生活的写照,在某一个白天的光景里,随着词人身体日渐好转,他也有了读书的好心情。
在闲暇的时光里读读自己喜欢的诗词古籍,既随心尽兴又惬意十足,看书时也很随便,词人权当看书作为一种打发时间的消遣而已。
读完书了,来到院子里散散步,也是很有情趣的一件事情,毕竟对于一个久病卧床的人来说,开始下地活动,或多或少都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而这次词人在院子里散步的时候,还下起了雨,雨中的情景别有一番境界。
词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自然景物的美妙,她觉得这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于是“门前风景雨来佳”这样的意境就在词人脑海里形成了,这也是词人真切感受到的情境。
结尾两句“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描写的又是什么呢?原来此时正值八月,院子里的桂花正是飘香之时,木犀是桂花的学名,木犀花小淡黄,但是香味很浓郁。
李清照在《玉楼春》中描写梅花时,也写道“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她用“酝藉”二字将梅花盛开时散发出的幽香、梅花开放时呈现出的意态摄纳其中,传神地表现出梅花饱满的精神。
李清照在《摊破浣溪沙》词中,也用“酝藉”二字来形容院子里的桂花,这是写出了桂花花型花色温雅清淡、花香含蓄的特点,与描写梅花时用到的“酝藉”一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两个字中既可以看出词人的灵心慧思,也可见词人是很喜欢桂花的。
李清照用“终日向人多酝藉”一词来形容桂花的香味,其实已经将桂花拟人化了,词人眼中的桂花成了学问渊深、胸怀宽博、待人宽厚的化身。这一句既写实又写神,将桂花含蓄的花型和浓郁的香味描写得极为传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
院子里的桂花陪伴着词人,她可以每天都来到院中观赏这“花中第一流”的桂花。其实这也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这不就是词人自身的写照吗?
《摊破浣溪沙》在李清照南渡之后的词作中,却是别具一格的,通篇全用白描,语言朴素自然,情味深长,格调轻松明快,也反映出词人怡然自得的心境。当然这一切都是由词人大病初愈后的欣慰心理决定的,这正是所谓的“词为情而生”。
词作流露出的是她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她将细腻的情感融于生活中的每个片段,不管是梳妆台前的两鬓华、卧看窗纱缺月,还是枕上读书的闲情逸致、以及庭院中观赏桂花,都是词人细腻情感的体现。
词人又将这一个个生活场景以女性特有的情感体验融进词作中,充满了生活画面,这一句句歌词、一幕幕场景就像清雅悠然、婉转流淌的溪水,也像词中酝藉有致的木犀花一样,细细品味,令人回味无穷。
“无论你知不知道,你都应该是绿的,胖的,红的,瘦的”,李清照词《如梦令》中的最后一句话,因为前段时间热播的同名电视剧而被人们熟知。这位千古第一女诗人在几千年后再次受到大众的关注。
李清照从小就出生在书香门第,生活富足。她的父亲喜欢收集书籍,并鼓励李清照学习。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深受文化氛围的影响,从小就有着与同龄人不同的成熟和才华。
她独特的清新婉约的词风至今仍是古诗词界的典范。在人情方面,李清照早年让赵明诚很容易就认识了,后来两人因为爱情结了婚。后来,因为家庭和国家的变化,我过着流浪的生活。但是,能和爱你的人走一辈子,在父母的命都是媒妁之言的传统社会,无疑是幸福的。但这样的真情,还是在李清照的内心世界留下了些许遗憾。这些因爱而生的遗憾,也在她过往的诗词中留下了点点滴滴的记录。
少年成名
有时候,对于有才华的人来说,童年取得的功名是那么顺理成章。少年李清照身上所透露出的独特才华,除了家庭的影响,也是才华。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大作家苏轼的学生。他一生擅长书法和写作,喜欢收藏金石学、书法和绘画,曾在礼部为官。李清照的母亲是状元王的孙女,个人文学修养极高。在这样的书香门第环境下,李清照虽然是个女人,但才华并不逊色于当时汴京城的许多文人。
因为父亲在北京工作,十几岁的李清照和父母一起生活在当时繁华的汴京城。喜欢文学的父亲在家里经常“和文学交朋友”。时不时听听,李清照的诗词内心感受也受到了启发。公元1100年左右,十八岁的李清照,在家中写出了至今令世人叹息的《如梦令》这首歌。
昨夜雨小风大,酣睡未止宿醉。问快门,海棠还在。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肥红瘦。
年轻的李清照能有这样的文笔和情感,真的很神奇。记载于《尧山堂外传》年,此词一出,汴京城内的文人雅士无不称赞。李清照的北京才女之名也由此而来。
字里行间的爱
晁是李清照父亲的好友,因赏识其才华,经常给她提诗歌方面的建议,同时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别人看。也正是这个契机,李清照的名字在汴京城的文人圈子里不断流传。
直到有一天,李清照的诗到了国子监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手里。二十多岁的赵明诚沉浸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幻想着歌词背后,所有人口中的李清照会是一个怎样的女人。
李清照的堂妹李炯恰好和赵明诚在商学院是同班同学,赵明诚想借此机会认识一下李清照。关于这次相遇,在李清照的《点绛唇》这首歌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两个年轻人第一次相遇的场景和表现。
荡上秋千,懒得搓娇嫩的手。在她身旁,薄薄的德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胸前的汗渍渗透着薄薄的绸袍。
突然,来了一位客人,她绝望极了,她没有穿鞋,只穿着袜子走开了,连头上的金别针也掉了下来。她害羞地跑开了,靠在门上,闻着青梅花的香味。
而赵、李是当时朝廷中新旧两派的代表。他们最后是怎么成为亲家的?关于这件事还有两个小故事。赵明诚在家告诉父亲:夜里梦见三句话,“字和公司,装脱,芝罘拔杂草”。之后就是“女人的丈夫”的意思。聪明的赵挺之怎么会不明白真相呢?面对李富,赵明诚不关心政治,收藏金石学和书法的爱好与李不谋而合。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李福考虑后同意了他们的婚礼。
公元1101年,才女李清照在汴京城下嫁赵明诚,此后28年,从汴京城到青州,直至最后。
健康。他们之间,有过诗词书画与爱情相伴的幸福,也有过家庭事务不顺时的漂泊。即使生活会再次改变,他们的心永远不会变。只是明诚去世后,孤独的李清照在后半生时不时想起自己在这份感情中的遗憾。
带着遗憾活着。
1这辈子没有孩子的遗憾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没有孩子,一直是个谜。婚后,李清照和赵明诚感情融洽,互敬互爱。大观二年,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因儿子赵明诚得罪汉奸蔡京而受牵连而死。因此,赵明诚被蔡京排挤出官职,家庭变故迫使赵明诚随李清照回到家乡青州。但在青州的这几天,两人并没有因为事业上的困难而失去生活的乐趣。公元1117年,赵明诚被朝廷重用,到莱州任职。至此,李和赵第一次分开了。分居期间,李清照把对丈夫所有的思念和爱都写在了诗词里,这就是所谓的“情”。
“云何人送锦书,雁字归来,西楼月满。花开花落,流水潺潺。一种相思,两种闲愁。这种情况无法消除,所以我皱眉,但我在心里。”
老公的惆怅在李清照心里来回徘徊,这样分离的痛苦持续了大概五年。
虽然两人一直感情深厚,但在那个封建社会,赵明诚和很多人一样,养了小妾,问题不大。但就是这样一件事,让热恋中的李清照总有些难受,让她在与赵明诚见面时心情大变。但对李清照来说,在这种深沉的情感中,最让她遗憾的恐怕就是她没有生孩子。中国的传统婚姻文化一直强调“传宗接代”的思想,在27年的婚姻关系中,没有孩子成为两人共同的遗憾。
2国家和家庭在苦难中留下的遗憾
李清照四十四岁时,金人大举南侵,和钦宗父子北上。这个时期就是我们历史上所说的“靖康之变”。此后,北宋朝廷瓦解,南宋建立,李清照也着手整理家具,准备南迁。
虽然是女儿,但李清照的心里还是充满了对国家的热情。当时,当权的宋高宗对投降政策盲目妥协。李清照很不满意,经常写诗讽刺。那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南方还是怕吴江冷,北方冷了就难过。”
何况丈夫在国事面前的做法,让李清照很内疚。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位时,遭遇兵变。下属多次提醒,他都不听。幸运的是,他的部下准备成功击败叛乱者。但守城最高将领赵明诚利用绳索,早早逃脱。事后,赵明诚被免职,李清照为此感到羞愧。后来他们到了乌江,李清照写道,“生是伟人,死是鬼英雄。至今怀念项羽,不肯过江东。一方面讽刺了朝廷的无能;另一方面是对丈夫不够勇敢的无奈。当赵明诚听到这首诗时,他心里感到内疚,安
一个有“君子之心”的女人,在后半生面对国家和家庭的苦难,需要多大的勇气?丈夫离开的时候,年近半百的李清照还有自己要继续的生活。那个国家和家庭的苦难,终将成为我一生的遗憾。
3“金石书画”中的遗憾
众所周知,李清照和赵明诚有着共同的收藏爱好,他们一生的收藏数量惊人。流浪期间,收藏也是最重要的。这两个人把他们的收藏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带着东西到洪州去投亲,却发现金人攻下洪州之前送来的一些文物和书籍都散成了浮云。无奈的李清照在战乱中南逃,沿途丢失了大部分残存的文物。公元1131年,浙江绍兴,钟家有一代人想让自己的画被盗,丢失了大部分的书和画。李清照难过得不知如何是好。
时隔一年,逃亡路上生活的无情和她自身的无助,让李清照陷入了孤独的境地。为此,她选择了嫁给张汝舟。婚后李清照发现自己只贪图自己的收藏,而实际上当时李清照的收藏和所有物并不多。张汝舟知道真相后,在生活中经常辱骂李清照,甚至拳脚相加。直到李清照发现张汝舟在官场徇私舞弊,毅然举报,并因此牵连入狱三年。
赵明诚走的时候,李清照只想保护那些经典藏品。谁也想不到,在出发的路上不会有成功,和丈夫一起投入一生的努力会渐渐付诸东流。失去的不仅仅是东西,还有自己和丈夫的情感见证。对李清照来说,她失去的变成了遗憾,最后变成了她内心的勇气。
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比较惨淡,令人钦佩的是她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在各种各样的世界宝塔华颂风之前,随意走。晚年,她把余生都献给了她一生热爱的诗词歌赋。作为读者,我为她生命中的那些遗憾感到惋惜,也为她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感到惋惜。
一、二人爱情起缘于一次美好的邂逅。一日,赵明诚与李清照从兄李迥外出游玩,在元宵节相国寺赏花灯时与李清照相识。赵明诚早就读过李清照的诗词,本已赞赏不已,此时一见,便产生了爱慕之意。赵明诚回去后,便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的字谜方式,委婉地向父亲谈及此事。赵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求亲。
二、两人婚后相敬如宾。婚后二人感情和谐,以收集金石字画作趣。后因政治因素,赵氏亲属被迫隐居乡里,赵明诚和李清照来到青州定居下来。赵家由显贵变成了普通百姓,对他们而言,却是因祸得福。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画和古玩上。赵氏夫妇每得一本奇书,便共同勘校,整理题签,得搭配书画器物,便仔细把玩,互相给予评价。同时,夫妇二人在饭后还时常坐在归来堂中烹茶。两人指着满屋的书籍互相拷问对方,猜中的人先饮茶。以此为乐。一次,赵明诚出外未归,李清照曾作《醉花阴》一词寄给丈夫告知自己的心情,赵明诚读后,赞叹不已。却又想胜之,便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最后得与词五十首,中夹杂李清照的词。叫人评鉴,友人陆德夫品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陆德夫回答后,赵明诚不禁哑然。原来正是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由此更钦佩妻子的才学。
三、两人感情起了裂痕。赵明诚只做了一年的江宁知府便因为失职而罢了官。建炎三年(1129)二月,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此事被下属察觉,并做了汇报,当其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下属自行布阵,在夜晚之时,成功击败王亦。天亮时,下属前去找寻赵明诚。却发现他早就利用绳子从城墙上逃跑了。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
四、美满姻缘落幕。1129年,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行致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就吟诵出了《夏日绝句》。赵明诚站在她身后,闻听之后愧悔难当,深深自责。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发作而亡。同年,赵明诚病卒于建康(南京),一段将近三十年的美满姻缘就此落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