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姜夔》宋词

《鹧鸪天—姜夔》宋词,第1张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赏析

 这首词记元宵之夜的梦中情事。时光往往能把一切冲淡。当初痛不欲生,以为今生休矣之事,待到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也许只有淡淡的伤感了。姜夔在此词中展现出来的情感却不同。这首词是宁宗庆元三年(1197)姜夔在杭州所写“合肥情词”之一。二十多年前,词人曾逗留淮南合肥,于勾栏坊曲间结识善弹筝琶的'姐妹,此后虽天各一方,词人旧情难以自抑,岁岁红莲夜,依旧是两处沉吟,这是一份何等浓烈的情感!本词首句以流水起兴,肥水滚滚东流,永远没有终止的时期。当时真不该一见你就埋下相思的情思。词人被流光抛掷,当初轻狂多情的少年如今已是鬓发如丝的中年人,不知心上人的下落,更不能相见,悲伤沉入心底,不堪重负。“别久不成悲”,不是不悲,而是悲痛已沁入心骨。结语“两处沉吟各自知”,出之以淡语,是怕触动更多的心思,还是以淡雅写深挚?白石自有匠心。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唯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的词,多是抒写个人的身世之感,而感慨国事之作甚少。《扬州慢》则是他集子中一首难得的篇章,通过描写扬州劫后的衰败惨象,揭露了女真贵族统治者的暴行,抒发了伤时忧国的情感。

词的上片十一句,分四层慨叹扬州的破败之状。首韵三句从自己的行踪入题:长途远行路过扬州。因为扬州是繁华昌盛的历史名城,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自然要解鞍暂停,下马观赏。这里连用“名都”、“佳处”,不是为赞美,而是为映衬,借历史映衬现实,是欲抑先扬的曲笔。接着,次韵二句,笔锋一转,从历史转到现实,勾出的现实画面,不是“名都”的繁华,“佳处”的秀丽,而是萧条的惨象:十里长街,一片凄凉。作者此次过扬州是在冬天,句中“春风”不是实指,而是借杜牧的诗句象征过去的繁华,令人易于联想到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盛况。“尽荠麦青青”句与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意近似,其中一个“尽”字,囊括一切,概览无余,极写荒芜的程度,令人伤心惨目。为什么过去盛极一时的名都扬州,现在却如此荒凉于是三韵三句揭示原因:女真贵族军事集团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一年(1161)两次猖狂南犯,两淮之地尽失,扬州遭受极大破坏。虽然战祸已过,但是兵火留下的残破景象,久久不能消除。据史书记载,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江淮东路的农田,荒芜的还有四十万亩以上。“犹厌言兵”句意味深长:既表现了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又表示了对投降集团屈膝媚敌、断送河山的强烈谴责;也表明了对女真贵族军事集团的切齿痛恨。特别是一个“厌”字,把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庸,敌人的罪恶,作者的感慨,都融合在一起,具体形象而又深刻概括。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这是很有见地的评论。末韵三句,在视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听觉方面着笔,渲染气氛。“清角”写出兵荒马乱,边声不忍闻。“寒”字点明节令,对应小序中的“至日”,同时又暗示了作者的主观感受。“都在空城”的“空”字,对应“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这三句重在写今,但今中有昔,回环往复,丝丝入扣,使凄凉倍见,更易触动“怆然”的情怀。

词的下片九句,分四层抒发触目的《黍离》之悲。首韵二句,运用杜牧故事拓开词境。“俊赏”写过去,“须惊”写现在。由昔到今,怀昔是为了伤今。昔日扬州的繁华,曾有许多词人骚客歌咏过它,并留下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也曾吸引过许多风流才子到此冶游,并留下不少奇闻逸事。其中唐代诗人杜牧的事和诗最传人口。所以词中设想:如果杜牧还活着,他若重游扬州,看到眼前的惨状,必定大为吃惊。这里借杜牧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抒发深深的感慨。次韵三句,以杜牧《赠别》和《遣怀》二诗的句意,指出即使象杜牧那样善于状物抒情的名家,即使用他那写“豆蔻”词的精微劲,写“青楼”诗的好才华,也难写尽这萧索冷落的情景和哀时伤乱的情怀。前韵“重到须惊”是写不忍看,此韵“难赋深情”又推进一层,写不忍言。三韵二句再折回写实景。全词以昔日繁华皆不复见立意,这里突然出现“二十四桥仍在”,使词意跌宕,引人注目。它暗暗点出景物依旧,世事已非,使人顿生桥在而时变的惆怅。唐人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过去扬州的月色也颇富诗意,而今却变成寒气逼人的“冷月”,倒影在冬天的流水之中,无声无息,沉寂凄凉,再次渲染了词中的悲剧气氛。末韵二句以诘问收束,感情沉痛,哀怨无限。过去“扬州芍药甲天下”(王观《扬州芍药谱》),但花不知人间的盛衰巨变,只是自开自谢,自生自灭。这便进一步慨叹了“名都”已成“空城”的不幸,强化了破败之惨,黍离之悲,完成了全词主旨的抒发,同时又荡出余波,给人留下了无穷的遐想。

姜夔在其《白石道人诗说》中曾提出诗歌要“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扬州慢》可以说也是实现他这种艺术主张的名作。这首词情景俱佳,意境兼胜。上片主要是写惨景,下片主要是抒悲情。但作者在写惨景中包孕着悲情,在抒悲情中又描写了惨景。寄情思于景物又化景物为情思,移情入景又见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各具特色。其次是运用典实,寄慨遥深。词中用杜牧诗和事有七处之多,但作者不是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借杜牧的史实对比今昔之异,反衬“难赋”之苦,表达沉痛之情。从而突出说明目睹故国劫后惨景所引起的悲情,实在难以描绘。再次表现在多种感觉,妙合无垠。词从“少驻”开篇,写到观景;从眼中所见,写到耳中所闻;从眼见耳闻,写到心中所思所想。在具体的叙写中,又有“废池乔木”的形象,有“空城”、“清角”的音响,有冷月之无声,有寒波之荡漾。有声,有形,有动,有静,浑然一体,感触多端,有效地表达了思想,深化了主题。

姜夔的词,多有小序,它常为理解词意提供线索,如本词小序就交待了写作时间、原因、内容、题旨等,而且小序本身文笔生动自然,饶有意趣,与词相配,互为补充,一散一韵,相得益彰。可见,小序并非可有可无,实是构成全词完整艺术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

宋人张炎曾把这首《扬州慢》和秦观的《满庭芳》(晓色云开)同誉为情韵兼胜的作品。其实,秦观词回忆“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只是个人身世之感和寂寞无聊之情;而姜夔此词感怀家国,哀时伤乱。从这一点上说,此词比秦词要胜过一筹。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首词中“豆蔻词工,青楼梦好”诸句,也是以艳语写哀情,似不能责备为“与黍离之悲的严肃旨意,不相配合”。当然,这首词感叹之意多,激昂之情少,其中的“黍离之悲”,与辛弃疾、陈亮等的豪情满纸的爱国壮词相比,自然是一支深沉凄怆的哀曲。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此皆平易中有句法。(张炎《词源》卷下)

“二十四桥”三句,是“荡”字着力。所谓一字得力,通首光彩,非炼字不能,然炼亦未易到。(先著、程洪《词洁》卷四)

白石《扬州慢》云: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起数语意不深,而措辞却独有千古,愈味愈出。“自胡马窥江去后”数语,写兵燹之后情景,任他千百言,总无此韵味。“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古雅精炼,突过清真。(陈廷焯《云韶集》评)

姜夔的《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是一首写景之词,通篇幽深淡远,作者洒脱广大的胸怀跃然纸上。上片的景象主要描写了燕雀们随云飘荡,南北之间四处而飞,如神仙般潇洒自在;而词的下片写的则是因地而怀古,使无情之物也赋予真情,写出了万分沧桑之感。整片词仅用了四十一个字,委婉含蓄却将作者的心情展现无遗,引人深思。

词的大意讲的是北方的鸿雁们悠闲自在,居无定所,跟随着太湖西边的云层到处浮荡。远远的几座孤山看上去一副愁苦萧条的景象,如同酝酿着一场大风暴欲在黄昏时刻来临。我想要在甘泉桥的旁边,能够随同陆龟蒙一块儿隐逸于世,但是如今还有他那般的人吗,在哪儿呢我孤单一人倚在栏杆边上,缅怀旧古,只能看到惨败的柳枝们层参差不齐地随风飘荡。

这首诗创作于1187年冬天,姜夔在湖州与苏州两处地方之间来回往返,在路过过江苏吴江时,心中有感,于是作下此诗。姜夔生活中最欣赏的诗人是晚唐时期的陆龟蒙,名号天随子,他生前就隐居于吴松之地,于是姜夔触景生情,心中感想万分,遂作此词。

姜夔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善于提空讲述,从虚入笔,这首词中他将身世之哀、国家之伤等等皆由意象中衍生出来,将自然、人生、历史等等融为一体,是南宋年间爱国词中的瑰宝。

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赏析介绍

《跋王献之保母帖》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书法代表作,他的遗世真迹并不多,但《跋王献之保母帖》足以见得姜夔在书法方面的造诣。《跋王献之保母帖》为小楷纸本,全长共316毫米,全文总计101行,如今被故宫博物馆所珍藏。该帖中姜夔的笔法精妙、典雅俊俏。且姜夔深受唐代初年各位书法家书作风格的影响,不随大流,清新脱尘。

“跋”是一种文体,于大多数人而言,最为熟知的体裁是“序”,既有类似于论说文的,也有记叙文形式,除此之外还有抒情散文之类。有的序于议论中掺杂着感慨,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政治意见以及人事态度,而有的则夹叙夹议。自唐起,序又称为引,到了宋代,又称之为跋。二者尽管是一回事,但言语上略有分别,跋通常是对序的补充,往往更加简洁明断。

而姜夔的《跋王献之保母帖》就是王献之《保母帖》的题跋,对其多加褒奖,赞其有七美,非其它书帖所能及,并以之与兰亭相比较。

姜夔重视文人意趣,不主张俗文,除此帖之外,姜夔的《续书谱》是他另一部书法佳作,也是南宋年间书论中地位最高的一部,姜夔在其中提出了有关书法艺术的诸个方面,表达了他的真实感悟与心得。他虽然“崇晋贬唐”,但他并非全盘否定“唐法”,在此书中他运用了很大的篇目全方面地、系统地去阐述了观点,并予以论证。

姜夔旧时月色手法赏析

宋代词人姜夔出身贫寒,一生未踏入仕途,命运不济,常以卖字和朋友救济为生。《暗香·旧时月色》是姜夔借梅喻人的一首词,其中姜夔难以忘却合肥情人柳氏姐妹,常见梅则思人,回忆过往美好时光。

引《暗香·旧时月色》原词: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这首词创作时姜夔正冒雪拜访苏州范大成,范大成闻之其文采过人,便热情邀请他作诗词赠之,遂姜夔作词想赠送,便有了这《暗香》和另一首《疏影》问世。且说范大成得到这两首词,对他更是赞叹有佳,不仅让两位歌妓演绎这词,还将其中一名歌妓小红赠与他,遂姜夔在此处暂居了一月多时日,与小红相处甚是和睦,,一人弹唱一人作词,是为红颜知己。

《暗香·旧时月色》这首词描绘的是以眼前的梅花和雪景联想至以往陪词人姜夔赏雪折花的佳人,“不管清寒与攀摘”表现当时的时光甚是幸福。而话锋一转回到现实“渐老”,与开篇的“旧时”相呼应,不仅有对逝去的恋人的怀念,还有对那过往的美好青春的惋惜。

姜夔浣溪沙赏析介绍

《浣溪沙·辛亥正月二十四日发合肥》是姜夔的一首爱情词,上阕通过描写女性的容貌从而写出了她的心声,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古代女性执着的情感特点,认定了一个人便情深意重。而下阕中则从风中杨柳讲到了鸳鸯,一字一句无不体现出古代文人温文尔雅的特征。言语直白,没有过分修饰,读起来简洁明了却情义俱现。

该词大意为:女子在头上插上燕钗,将头发盘成云髻,晚间时分装扮自己却没有半点愉悦之情,满心都想要用衣带把他那即将离去的船只缠住,分别的苦楚愁思猛然间再一次涌入心头。河的岸边有杨柳在寒风中尽情飘曳飞舞,而河中的鸳鸯却在劲风中难以安眠。有的事情不要久久地萦绕在心头相牵绊。

这首词写于1191年,表达的是一位女子与情人惜惜相别的场面与心境。作者写这首词时正是他离开合肥之际,此次一别也许今生都不复相见了,与当地女子最后一面,在那年之后,就成了生死别离。至此以后,姜夔就陷入了情思的“千千结”中,这是作者一生的肠断史,并由此衍生出南宋词中的精彩绝伦的“白石怀人系列词”。

姜夔的这首情词,上片主要写了留居的人对于将要离开的恋人之间的依依不舍,先刻画其神态、思虑,接着再直接点出离别,而下片则是写主人公的内心慰解,两句相衬,一句揭示真意。

布衣词人姜夔的作品有哪些

说起姜夔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会感到有些陌生但是如果提到他白石道人这个响当当的称号可就大不相同了。姜夔早年同大多文人学子一样致力于求学取士得到朝廷赏识能够一展自己满腔的才华和抱负。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吧,姜夔在屡次名落孙山之后辗转流入江湖。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让姜夔的诗文风格有种空灵含蓄之感,创作了不少传世佳作,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姜夔作品有哪些吧。

姜夔的作品最受世人欢迎的一点应该算是情,不同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 ,姜夔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家国情怀,表达自己不得于世的感慨因此打动了世人,并受到后世的爱戴。除了发自内心的动人情感之外,姜夔凭借自己幼时积累的各方面经验知识在音乐方面又颇有造诣。古代的诗词大都可以用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姜夔作品中浓烈的富有音乐感的韵调也是闻名于世的一个重要原因。

俗话说的好,好马配好鞍,既然创造出了这么优秀的作品那么必须用娟丽的字加以匹配。恰恰姜夔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大家,这就让他的作品更加锦上添花了。为了后人能够更方便地将自己的书法传承下去,姜夔特意效仿孙过庭的《书谱》创作了《续书谱》一书,该书更是成为后人学习书法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有着重要的教导意义。

布衣词人姜夔满江红写了什么

《满江红》素来以仄韵的结构创作,前有岳飞所著《满江红·怒发冲冠》最为广传,是按旧律仄韵多不协律,而姜夔所写《满江红》改变了原有的仄韵,以平韵所写,开创了一个新的格局。

姜夔的《满江红》原词: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与、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应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江楼,帘影间。

姜夔在《满江红》中塑造的是一位巢湖仙姥的和蔼可亲的形象,带着雍容华贵的气质保卫着一方百姓,没有男神仙的严肃也没有过人的本事,但却能够给人安稳的形象,这便是词人姜夔心中的一方神仙。

全篇词的开端便描绘着巢湖奇幻的自然风光,先是为仙姥出行渲染了气氛“旌旗与、乱云俱下”旌旗乱舞和乱云翻滚的气势甚是强大;其次描写仙姥出行的排场,全词姜夔未描写仙姥形象但却令人可得知其华贵优雅的一面;再者描绘仙姥归去,“闻佩环”夜已深,仙人也离去,但仿佛还能听到远处的环佩余音,令人意犹未尽。

而姜夔在后片则描述仙姥的神奇事迹,其中将历史夹杂着现实,使全词呈现浪漫主义色彩,其中结局引出仙姥的女性形象,抬高旧时女性地位,借以贬低无所为的男性。

纵观古代文人史,后世所知的名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对于了解这些名人艺术特征的人来说,即使没有读过他们的作品,也仍然可以通过字里行间的风格和情感表达准确地识别出文章的作者。其次,了解姜夔词的艺术特色。

姜夔肖像

姜夔生于南宋。他是当时著名的作家、书法家和音乐家。他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也使他成为一位享有很高声誉的诗人。后人尊称他为白石道士。

一个人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这与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姜夔年轻时鼓励自己做官,显示了他为国家做贡献的才能和抱负。然而,天意让姜夔多次及格,却又常常落入孙山一类。最终他选择了行走江湖,在青山绿水间写诗写书法。也许是因为姜夔创作的作品涉及面广,所以他的艺术特色有一种强烈的空灵感,把佛放在一个空灵放松的山谷里,让人感到轻松愉快。

姜夔的作品艺术特色鲜明,自然备受当时文人的追捧和模仿。姜夔作品字里行间的真情流露也是一大亮点。都说用文字感动人,不如用感情感动人。姜夔独特的艺术特征造就了他传奇的一生。

姜夔对屈思想的介绍

通常擅长音准的诗人会创作一些自定节奏的歌曲,即歌词和曲调都是自己创作的。宋代的许多诗人,在他们的词集中,经常会发现带有自我律动的歌曲。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南宋诗人姜夔的自拍杆歌曲。众所周知,姜夔不仅在文学上造诣很高,而且他的音乐创作在艺术和思想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很有创意,风格独特。他也是南宋唯一一位代代相传的音乐家。

杏花天影照片

姜夔最有代表性的独唱歌曲有《暗香》,《沭颖》,《杏花天影》,《扬州慢》等等。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说说这首歌《杏花天影,绿丝法拉盛鸳鸯谱》。

是姜夔缅怀旧爱的作品。在沙滩上,他用“桃叶”表达了对远方恋人的思念和伤感,而“停留”则表达了诗人对来来往往的彷徨。“下潭”一词表达了诗人向爱人表达爱意时的心情和内心的痛苦。全词楚楚可怜。

在姜夔的作品中,有很多记梦咏物的词,也有很多文章与“合肥恋人”有关。虽然两人之间的瞬间不再美好,难以继续,但他对梦想家根深蒂固的爱,在他的生命中并没有被切断。姜夔的话气势磅礴,寓意深刻。他用强大的文笔写出柔情,用柔情支撑。他用悲伤痛苦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真情,但内心是高尚的。他心境空荡,很无尘。字虽小,但字的整体布局相当于一个慢字,在有限的字数里传达出“唱三遍叹三遍”的味道。

布衣诗人姜夔是哪里人?

姜夔家境贫寒,才华横溢,精通音乐。他是全能的。然而,出身于落魄官宦之家的姜夔,在仕途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荐和赏识,因为他经常受雇于权势体制。因此,他的才能不能用于他的政治野心。先说姜夔一生的漂泊经历。经过多次旅行,他终于住到了远离家乡的地方。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姜夔是从哪里来的。

姜夔的动画形象

姜夔于公元1154年出生在饶州的鄱阳湖,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当时姜夔的父亲是一个小官,姜夔也被认为是一个官员的儿子。他过着贫穷但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姜夔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姜奎失去了家里的经济支持,只好和姐姐一起住在姐夫家。姜奎今年才14岁。姜奎在汉川县阳山村生活了20年。他在这里度过了青春。在这里,他有自己的志向,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

假设姜夔来自饶州鄱阳湖。虽然离开了家乡,姜奎仍然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他回到家乡,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虽然他没有取得任何成就,但他开始四处旅行。他在江淮地区求学,期间结识了许多文人,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

可以说,姜夔的学识和才华深受中国人民的赞赏。姜夔虽然没有担任公职,但也交了很多好朋友。只有这些,他才不会饥寒交迫。姜夔在湖州生活了10年,最后举家迁往杭州,在那里安度晚年。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应该对姜夔是哪里人了如指掌。姜夔的一生充满了曲折。虽然他去过很多地方,但他的家乡可能是他最怀念的地方。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但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

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 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而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人很自然地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的转移。

词的下阕,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淮左名都翻译及注释

翻译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巖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已吹响,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杜牧曾以优美的诗句把你赞赏,今若重来定会为你残破而惊。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依然完好毫无损伤,桥下波心荡漾一弯冷月寂寞。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

注释 1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2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3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4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弥望:满眼。5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6千巖老人: 南宋 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巖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7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 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9解(xie)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十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⑾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⑿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⒀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⒁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⒂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⒃青楼: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⒄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⒅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

 姜夔在这首词里用了他常用的小序。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而这首小序则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但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

 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 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而昔日那个晚 唐诗 人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人很自然地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的转移。

 词的下阕,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纵观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

 情景交融是这首词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最显著的一个特点。移情入景,乐景写哀,都是词人经常使用的手法。特别是乐景写哀,词人在文中写了大量的乐景:名都,佳处,二十四桥……可是,写乐景是为了衬托哀情,是为了对比「现在」的惨状:名都的凋残,佳处的弊坏,二十桥的冷寂……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人称姜夔的词风清雅空灵,此词表现得非常突出。此词的清雅空灵不但表现在词语上,如「清」「寒」「空」「波心」「冷月」,而且还表现在造境上,如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之后的残破,用杜郎名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

扬州慢·淮左名都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时作者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二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萧德藻(即千巖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说》)的主张,也是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

 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羔坞了。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

 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赤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在美学上也是一种移情作用。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 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著一「空」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哀深恨彻。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扬州慢·淮左名都评解

 姜夔有十七首自度曲,这是写得最早的一首。上片纪行,下片志感。时届岁暮,「春风十里」用杜牧诗,并非实指行春风中,而是使人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盛况。「过春风十里」同「尽荠麦青青」对举,正是词序中所说的「黍离之悲」。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口,后人常从其诗中了解唐时扬州的风貌。姜夔此词的下片即从杜牧身上落笔,把他的诗作为历史背景,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同眼前战后的衰败相比,以抒今昔之感,同时也藉以自述心情。姜夔这年二十二岁,正可以风流年少的杜牧自况,但面对屡经兵火的扬州,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伤离念乱之感所淹没了。这是以艳语写哀情,可以说是此词的一个特点。作者并非追慕杜牧的冶游,实以寄托当前的哀感,不应多予责怪。

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四

 扬州自隋唐以来,即处于大运河和长江航运的枢纽地位,也是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商业发达,市肆繁华。唐末著名诗人杜牧曾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淮南道的治所设在扬州。他在这里写的关于扬州的诗篇,给姜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朝 在这一带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南宋 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等城,烧杀掳掠,此后仍然不断地发动对 南宋 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1161),隆兴二年(1164),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烽火连年,扬州自然受到影响。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天,在一场大雪之后,姜夔路过扬州。他说:「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繁华的城市已变为一片断井颓垣。姜夔看到山河残破,不禁产生了《诗经·黍离》所反映的情感。他自比为周代的大夫,在西周颠覆之后,看见宗庙宫室的废墟上长满了庄稼,心里感到悲痛。

 姜夔在小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今,指眼前的扬州;昔,指杜牧笔下的扬州。姜夔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描绘出扬州的荒凉景象。扬州,唐城有两部分:子城(即内城)是官署区,在蜀岗上;罗城(即外城)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在蜀岗下。两城毗连。杜牧《扬州》诗说:「街垂于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题扬州禅智寺》诗说:「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又《赠别》诗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座富庶的城市,楼阁林立,丝管纷纷,但到姜夔前来游历时已经面目全非。上阕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淮左,指淮南东路。竹西,指竹西亭,在蜀岗上禅智寺附近。词中首先指出扬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而竹西亭又是景色宜人的去处,衬托出姜夔在开始的旅程中驻马暂停,本来是抱着很大的希望来观赏古城的。但实际情况却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当年垂柳夹道、春风弥漫的十里街衢,如今却是一片自生的荠菜和野麦,青色无限。这又衬托出,这里的居民大都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几乎看不到人们活动的迹象。

 这是什么缘故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指 金朝 的骑兵。「窥江」,指两次打到长江北岸。从此以后,扬州也只剩下荒废的池塘和高耸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至今感到愤恨,不愿再提起这种残暴的战争。姜夔有这样的体验;凡是有创钜痛甚的经历的人,常常不愿意提起这种经历,因为怕引起痛苦的回忆,自己的心灵重新受到一次折磨。「犹厌言兵」,表示对这种战争的极端憎恶,这一句话刻划出创钜痛深的人们的复杂心理状态。至此,我们也才知道扬州还有幸存的居民,当姜夔和他们谈话时,他们作出了上述痛苦的表情。景况如此萧条,而暮色又悄悄降临。「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清角,指发音凄凉的号角。戍楼上号角吹出的使人感到阵阵寒意的声浪,震荡著空城。号角的声音更显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作者的痛苦心情层层增添,达到了 。

 下阕说:「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郎即指杜牧。姜夔认为他具有极高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但料想他如今重来,看到古城的沧桑变化,也必定大吃一惊。这几句衬托出,扬州所遭受的破坏远远超出姜夔的意料,因而在精神上受到强烈 ,心潮起伏,难以平静下来。「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上引杜牧《赠别》诗中有「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以初春枝头的豆蔻花比喻美丽的少女。杜牧的另一首《遣怀》诗说:「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指妓馆。杜牧的这两首诗是写他在扬州的荒唐生活的。现在有些词学家指出,姜夔在这里所说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和作诗的表达能力而言。姜夔对这时复杂的情感,自己认为已经不能表达了,即使杜牧重来,也难以为他表达出来。姜夔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场灾难,但心情同样是创钜痛深的。夜晚,姜夔在月光下徘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也见于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桥名。当年的明月夜,有多少人在桥上赏月,不时听到美人吹箫的声音,而今桥仍然存在,水中微波正环绕着月影荡漾,但冰冷的月亮却默默无声。还有谁来欣赏月光!多么寂寞的月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可怜桥边的红芍药,仍然每年盛开,还有谁来欣赏呢多么寂寞的芍药!物尚如此,人何以堪,悲痛的心情又达到一个 。

 本词层次清晰,语意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既控诉了 金朝 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三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 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 唐诗 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桥」二句,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诗词作品: 扬州慢·淮左名都 诗词作者: 宋代 姜夔 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写景、抒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75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