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缺失症

情感缺失症,第1张

早起阅读/写作 78/365#恩惠心理说#

90%的父母和孩子,都是不幸家庭的受害者和加害者,患上情感缺失症的人,常常是这样,他们非常用力地去爱人,但很难觉察到,这样的爱并非是出自于情感表达,而是一种自己内心获得安全的需要。

想起自己的家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觉。

但有一种感觉,最让人感到心酸:明知道一些人对自己很重要,心里却没有什么感觉,在情感上隔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就好像有一些人会说,我知道我应该爱我的父母,看着他们一天天衰老,相处时日已经不多,可是每次一靠近他们,就想马上逃离。

我感觉我很爱我的另一半,知道我应该关心他、理解他,可是时常对他无话可说,只有数不尽的埋怨和指责。

我很爱我的孩子,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他,却常常对他发脾气,只要他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跟我也无法亲近。

对于身边的其他人,我客气、礼貌、尊重别人,很认真、善意地对待每一个人,却没有人能走进我的心里。

对于这样一部分人来说,非常想去爱别人,却十分吃力。

常常拼尽全力付出,既换不来他人善意的回应,也很难让自己感到满意。

很难觉察到,这样的爱并非是出自于情感表达,而是一种自己内心获得安全的

这样看起来很纯粹的爱,实际上却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控制。

有个朋友,有天她下班很早,去看妈妈带着自己的小女儿玩,孩子跑着跑着就摔倒了,坐在地上哭,妈妈冲过去,却不是看看孩子摔得怎样,反而是抱起孩子就打,边打边说:我看你还跑,跟你说要摔你不信,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有规矩,长大跟你妈妈一样没用。

妈妈的话,深深刺痛了她的心,更让她伤心的是,她未曾觉察到自己也一直是这么对待孩子的

孩子做错了、捣乱了、被欺负了、受伤了,只要是惹自己不高兴了,她从来都是埋怨,没有想过去疼惜孩子。

她和妈妈所做的一样,不过是不断用自己的情绪,去淹没孩子的感受,直到孩子也变得没有自我失去自我,就失去了爱和被爱的能力

北大教授徐凯文曾有一项关于“空心病"的研究。研究表明,有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在进入大学后常常失去了自己的目标,除了为许多“应该的标准去活,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这样的人生非常痛苦。

当一个人一直生长在一个不被看见的环境里,他就不得不用自我牺牲去换取被接纳,这样自主性发展就会被剥夺,所以长大之后,也很难不为了别人而活,因为自我意识一直没有机会获得发而这种为别人而活,其实是隐藏着很多希望被他人接纳的需要在里面,并非是真的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

这种用力的爱,其实是没有情感流动的,尽管他们非常想通过我牺牲换回爱,却会让伴侣疏远,让孩子无法亲近。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家庭里,总是充满着纷争和纠缠,比努力去指责、改变他人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自己和整个家庭系统多一些觉察。

孩子的每一次情绪失控,都是一种求救信号

孩子的每一次情绪失控都是一种求救信号!孩子身上的“回避行为”最常见于和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相关的体验中。对于孩子来说,他感到无法掌控所发生的事情,这种失控的感觉带来了焦虑,程度严重的时候焦虑会发展为恐惧,但与此同时,孩子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像他在人际过程中,自己遭到欺凌时却无法反抗一样。

可以进行的帮助措施

治疗早期建议孩子进行个体心理咨询辅导,帮<助梳理孩子的想法,澄清感受、识别不合理的想法并进行调整。而对于不能够或者不愿意通过言语处理人际创伤和情绪体验的孩子,沙盘治疗则能帮助他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治疗的中后期,也会建议孩子参与社交情绪团体治疗,团体治疗可以让他们在真实的人际情境中练习和巩固他们在个体治疗中习得的新人际理念,更好地实现从咨询室到现实生活的改变。

“离心”的家庭状态

孩子与家长对于问题发生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互相推卸问题的原因。这个时候,孩子常常感觉自己的情绪是不被理解的--他们也许尝试过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没有被重视;于是他们找到了一些「替代行为」来帮助自己处理萦绕生活的消极情绪,比如厌学、捣蛋随意发脾气,这些行为则成为了家长们眼中的「问题行为」。

可以进行的帮助措施

建议以家庭为单位接受专业的辅导和干预,即家庭治疗。在家庭治疗的诊室中,家庭成员得以共同再现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的互动模式,在专业引导下,帮助他们看到更多日常生活中的盲区,让他们对其他成员的行为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共同改善他们的共同关注的问题。

情绪的成因是复杂的孩子自身的性格特质,例如遇到认知模式所难以适应的难题。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例如家庭关系,家庭教养风格。生理层面,例如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水平发生的改变。在面临着更严峻的困境,更沉重的打击与挫折,有着更消极情绪的孩子,有可能会发生更严重的情绪障碍

抑郁症

常见的表现为感觉不到开心和快乐、很容易感到累做什么都觉得没有意思,有的孩子会因为自己的表现逊色于往常而产生自卑、自责的情绪,更严重的甚至产生自伤和自杀的行为。

焦虑症

常表现为没由来地容易紧张、担心、害怕,以及对于实际没有太大威胁性的东西感到过分的恐惧。双相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就像过山车,情绪常常在极其兴奋和难过两个极端之间来回颠簸,生活中任何事情都可能成为改变他们情绪方向的诱因,而在情绪的影响下,他们通常也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常常不自觉就作出危险的事情。

如何干预患有情绪障碍的孩子

治疗方案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案里常常会包括药物治疗。可能有的家长一开始难以接受,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严重到需要用药的地步,或者担心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实际上药物对于情绪障碍的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保护手段,药物可以有效缩短控制消极情绪所花费的时间,有的药物甚至可以降低孩子发生危险行为如自伤自杀的风险。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再结合综合式的方案,比如个体心理咨询帮助孩子改善认知模式或者家庭治疗帮助家庭营造更好的家庭氛围,往往能使治疗获得1+1>2的成效。

微博上看到一个话题:被父母极度忽视是什么感觉?

有一个博主说,自己从小就被父母忽略,感受不到家人的爱。

她还是个婴儿时,父母觉得照顾婴儿太麻烦,就将她送到农村亲戚家里。

2岁被接回后,父母不是将她扔给保姆,就是将她锁在家里。

一年级开始,她从来都是自己起床,吃早餐,上学,周而复始……

8岁被送到寄宿学校,即使周末回家也经常看不到父母的影子。

在别的同龄孩子还在父母怀中撒娇,她却活得像个孤儿。

由于长期得不到关心,没人交流,博主变得敏感,自卑。

希望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的,能从别人那里得到。

正如《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写道:

“世界上任何一个家长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视的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深以为然。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回应,就像一道光,照亮未来的路。

可如果失去了这道光,孩子犹如坠入深渊,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就像永远填不满的漏洞。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

情感上的忽视和冷漠与身体上受到的物理折磨相比,不能说更糟,但至少同样糟糕。

它看不到摸不着,却让人痛彻心扉。

丘吉尔一直以来,都是无所畏惧,果敢坚强,可他的一生都在和抑郁症抗争。

他在自传中写道: “心中的抑郁就像条黑狗,一咬住我,就不会放松。”

原来,丘吉尔出身贵族,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常年热衷于政治。

母亲生下儿子时年仅20,美貌出众,忙于社交应酬,无暇照顾刚出生的儿子。

哪怕丘吉尔给母亲写信,母亲也从来不回;

印度服役三年间,母亲只给他写过两封信,但无关嘘寒问暖,而是家里的报丧信。

因为长期经受父母的忽视和冷落,丘吉尔时常敏感脆弱,没有自信。

即使后来他已经成为伟大的英国首相和演讲家,可他却认为——

我的成就很多,却一事无成。

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忽视无异于一种精神暴力,时时刻刻都在侵蚀着孩子的内心。

坚强如英国首相都无法逃脱,更何况对普通人。

一个人如果在童年的时候,没有得到充足的爱的养分,成年之后,就会不断地想要填补这个漏洞,如果这个洞一直填不满,那么就会永远生活在痛苦之中。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是指当父母总是用敷衍和冷漠的态度来面对孩子的言行,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是可有可无的。

毁掉一个孩子,不理他三次就够了。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会成为刺向别人的尖刀。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得不到爱的回应,他的心灵会干涸僵硬,甚至成为伤害别人的尖刀。

《我本不该成为母亲》这本书有一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

主人公布莱丝在生下女儿后,女儿的整日哭闹让她心力交瘁。 于是,布莱丝经常把幼小的女儿晒在一边,任凭她大哭大闹,自己则带上耳机,拼命写作。

渐渐地,女儿因为得不到母亲的回应,在长大后,竟变成了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

10岁时,她在游乐场把一个男孩推下滑梯,导致对方死亡;

后来更加变本加厉,竟然把刚满一岁弟弟的婴儿车推向马路,当场撞死。

为什么一个10岁的女孩会成为有暴力倾向的杀人凶手呢?

因为情感上的视而不见,就是刺向别人胸口的那把刀。

看过一个心理测试。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对1511名儿童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论让人吃惊:

在针对儿童的四大暴力行为——情感虐待、性虐待、身体虐待和忽视中,竟是忽视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的可能性最大。

当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情感回应,很容易形成对自我认同的否定;为了获得更多的情感关注,他们有可能形成破坏性的情绪表达或行为表达方式,如用攻击性行为来获得关注。

很多父母觉得,只要在物质方面满足孩子,孩子就会生长得很好。

他们从不关心孩子的感受,面对孩子的痛苦置之不理。

殊不知,无视一个孩子比遗弃一个孩子更加残忍。

父母的爱带给孩子无穷的力量。

爱因斯坦说过:“爱是最好的老师,远远超过责任感。”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李亚鹏和王菲的女儿李嫣自出生起,因为唇腭裂,一直是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可是王菲却说:“我觉得她很美,很漂亮,一点都没有问题。”

夫妻二人把对女儿的爱转化为一种大爱,用女儿的名字,成立嫣然天使基金,用来帮助同样患病的儿童。

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女儿,不管你生来如何,我们都爱你,爱你的一切。

并且因为有你,我们愿意帮助和你有同样遭遇的孩子。

如今的李嫣,独立自信,多才多艺。

也许她是不幸的,生来有着缺陷。但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有着用全力呵护她感受,爱她的父母。

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尊重和爱护的,他们的内心便会充满力量。

**《奇迹男孩》中,奥吉是个有着面部缺陷,相貌丑陋的男孩,他敏感自卑,担心同学会嘲笑他,上学时都带着头盔。

但只有爸爸鼓励他:“也许你会很孤独,但是我们一直都在。”

当奥吉因为丑陋受尽同学的冷落和欺负时,妈妈对他说:

“你一点都不丑,每个人脸上都会留下各种痕迹,而这些痕迹标记着我们去过的地方,绝对不是丑陋的。”

奥吉生来就注定要比别的孩子经受更多的荆棘坎坷,但是幸运的是,他拥有懂得爱和尊重的父母,他们给了奥吉最安全的庇护。

父母的爱和鼓励让奥吉有勇气走出家门,直面挫折和挑战。最终他成长为聪明、勇敢、乐观的奇迹男孩,并让身边的同学朋友接纳了他。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

父母的爱,会为孩子的心灵镀上金身,创造奇迹。

爱的光芒可以穿透恐惧和漫漫长夜,带给孩子无尽的能量,帮助他们度过生活中所有的不堪和磨难,收获一份自信和幸福。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当孩子的情感迟迟得不到回应,这种感觉如同石牛入海。

这种绝望的感觉,会让孩子的心灵变得千疮百孔。

长期以往,不仅会让亲子关系布满裂痕,还有可能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亲密和最信赖的人,无论多忙,请不要忽视他们渴望被爱的眼神,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

当父母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的情感产生共鸣,孩子的情感需求可以得到满足,成为孩子一生的精神财富。

有了父母的关注和理解,孩子才能成长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

有了父母的陪伴和尊重,孩子才能拥有无穷的力量,从容面对人生的风雨和磨难。

Heather是一个9岁的女孩,最近这三四个月,妈妈发现,大部分时候Heather的情绪都很高涨,经常无缘无故地发笑,并且语速快到让人听不懂。同时,她变得极为易怒,时不时失控爆发。

此外,她的精力变得过分旺盛,每天只能入睡两三个小时,白天却还是精力充沛。

通过调查过往病史发现,Heather在5岁和8岁时分别经历过两次抑郁,抑郁发作时,她的情绪极端低落,不动也不说话,最严重时甚至表露过自杀想法。Heather这种情绪上严重的大起大落已经超过了一般情绪不稳定的程度。

你的孩子也有类似这样的极端行为变化吗?

你的孩子会有时格外兴奋,有时特别忧伤吗?

这些情绪的变化影响到孩子在学校以及在家的表现了吗?

这种极端的情绪持续的时间长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需要重视,并进一步观察和评估你的孩子。

因为正如上文提到的Heather一样,一些有着这样的症状的儿童/青少年其实是患有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双相情感障碍。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也叫“躁郁症”,是一种严重的、有生理基础的精神疾病。

那些患有这种疾病的孩子会经历不同寻常的、过山车一般的情绪变化。有时他们会觉得十分快乐,比平时更加活跃,这被称为“躁狂”,而有时格外忧伤,比平时更加沉闷,这被称为“抑郁”。

这种情绪变化非常显著,身边的人都能够觉察到这个孩子状态有些“异常”,而不是一般的“孩子气”。有这种疾病的孩子,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里,都难以和其他人好好相处。这种疾病也非常危险,有些患病的儿童和青少年会自残甚至尝试自杀。

大部分的双相情感障碍会在青春期的晚期或成年早期发病,但也有一些时候,它会从儿童期就开始发病。这种儿童期起病的双相情感障碍会比更晚发病的个案更加严重:症状更激烈、发病更频繁、在躁狂和抑郁状态间的切换更频繁。

双相情感障碍有显著的基因遗传性

这种疾病会在一个家族中反复出现。如果父母和亲兄弟姐妹患有这种疾病,孩子患上这种疾病的概率约为人群中发病率的6倍。这并不是说,一旦父母患有这种疾病,孩子就一定会患病。绝大多数时候孩子不会继承到父母的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终身疾病。但好消息是,它是一种能够被控制的疾病。如果接受好的治疗,症状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躁狂与抑郁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疾病,要了解它的症状表现,我们既要了解躁狂发作的表现,也要了解抑郁发作的表现。

此外,有时躁狂和抑郁的症状还会同时存在(而不是更替),此时被称为混合发作。儿童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会比成年人更多出现混合发作的情况。

在躁狂发作时,孩子可能会出现类似以下表现:

1 情绪过分高涨;

2 高估自己,想做一些并不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事;

3 说话很多,很快,话题跳跃,思维不连贯;

4 睡眠减少而不觉得疲惫;

5 冲动、易怒等。

在抑郁发作时,孩子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1 一天中的大部分时候心情悲伤,流泪;

2 毫无动力;

3 对以前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

4 睡眠、食欲的变化。失眠或嗜睡,食欲下降或高昂;

5 精力不足,总是显得疲惫;

6 自我评价下降;

7 严重时会出现死亡及自杀相关的想法。

如果躁狂发作程度激烈,持续时间较长,无论有没有出现过抑郁的表现都会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1型)。这一类型的病人都需要住院看护,严重程度极为显著,很容易辨别。家长无须盲目担心。

如果激烈程度相对较弱,但仍然有一些能被他人注意到的异常变化,则可能是轻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同时存在,可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2型)。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及青少年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变现出类似上述表现。如果是一种暂时的、很快消失的阶段表现,家长也不用过于紧张。

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

相对于成人躁郁症,儿童可能会经历更快速的情绪起伏。比起几个月的抑郁再到几个月的躁狂的交替变化,儿童很可能会几天内就经历一个循环,甚至一天内经历几轮循环。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

此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终生自杀的风险至少是普通人的15倍。在所有的自杀中,躁郁症患者会占将近1/4。而儿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率又高于成人。有研究显示,超过1/3的儿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过至少1次的自杀尝试。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会在学业上、人际关系上都遇到很大的困境,也有更高的倾向尝试有风险的行为,如饮用危险物品,参与斗殴等。

双相情感障碍(2型)不容易被发现。很多时候父母只会注意到孩子的低落,因此更容易在抑郁发作期带孩子就医。而多数情况下父母并不把孩子积极、精力高涨的异常状态视为问题(尽管能够觉察到与平时有所不同)。

儿童期一些精神疾病例如多动症、对抗违立障碍等都可能和躁狂有类似的症状表现,因此,儿童双相情感障碍误诊的可能性很高,从而影响孩子的病情。

父母可以做什么?

如果能在第一次发作后就尽早发现和治疗,相对来说更容易控制病情。如果孩子出现了文中提到的类似状况,尤其是有家族史的家庭,建议去当地专科医院求医。

多项研究证明,双相情感障碍有生理病变基础。

孩子情绪的波动和冲动行为并不能由患者自己控制。就像我们不会要求一个感冒的病人用思维来赶走病毒,也不会要求一个高血压病人去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

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也是公认的对躁郁症的最好选择。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对药物使用的谨慎也是有必要的。家长配合医生监督孩子定时定量用药,以及及时向医生报告孩子的各种情况。对于任何精神科的用药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多寻求不同几位医生的药物意见,对于这种极易误诊的病来说也很重要。

患有躁郁症的孩子可能会因为无法自控而感到挫败、自责和低自尊,同时还很容易面临“你为什么管不住自己”的指责。其实,在大脑机能正常运转时,我们应当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但当疾病带来大脑的紊乱时,要求完全的“自制”是不现实的。

这种变化发生在大脑深处,无法被肉眼观察。很多人并不知道也不愿意相信它的存在,但出于不理解和不知情下的误解和指责,可能会雪上加霜,成为新的负面应激因素,这就要求父母多一些耐心、包容和理解来维持同情和关怀。如果父母可以和孩子一同学习情绪障碍的相关知识,并帮助孩子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引导孩子配合治疗,那么会对治疗有更大帮助。

此外,心理咨询可作为辅助,比较典型的有CBT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辩证行为疗法等,帮助孩子学习情绪管理、沟通和问题解决方面的技巧。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照料儿童躁郁症患者本身也可能会对父母造成不小的挑战,除了反复奔波就医之外,可能还需要花很多精力来应付孩子的情绪突变、留意孩子使其不因冒险行为而伤害到自己或其他人、处理孩子冒险行为带来的后果等,因此带来的压力很可能会影响到父母自己的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父母也需要处理好这些压力,并好好照顾自己。

情绪就像河流,宜疏不宜堵,堵只会让孩子失控得更加厉害,疏会让孩子情绪流动起来。

情绪一旦流动,就不会出现失控、压抑等状态,同时不良情绪也会慢慢消失并转换为稳定状态。

养育孩子过程中,你是否发现,只要不如孩子的意,孩子就会情绪失控,甚至暴躁异常。

不让看平板,哭,不让吃糖果,哭,看到喜欢的玩具没有买,哭,让好好吃饭,吃了饭再玩,哭。

遇到不会的,或者遇到困难了,不去想办法,而是直接发脾气,甚至把错误归结到别人身上。

这些场景,我相信大家都遇到过,或者正在为此而烦恼,那孩子情绪失控就真的没有办法吗?

不是,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沟通和引导出了问题。

看《正念教养》时,书中曾提到,人的情绪就像流动水,需要时刻流动,才能良性循环。

孩子的情绪就像流动的水,源头是他的内心。

如果我们在水前设置了障碍,水要么绕过障碍,改变流动方向,要么回流到源头,这也就意味着,孩子将情绪加诸自身,伤害自己。

孩子为什么会发脾气

孩子发脾气,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得到理解,或者内心没有得到满足,才导致的情绪失控。

今天老公带二宝出去散步,回来时,买了几袋牛奶山楂,大宝看到后,很喜欢吃,吃了几个后。

老公直接说,今天吃够了,明天再吃,大宝一听就不乐意了,说,我就要吃,老公直接不让吃。

大宝看老公来真的,就哇哇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说,我就要吃,为此,老公特别地生气。

就又吼了大宝,大宝被吼后哭得更凶,老公听的烦了,让她停止哭,但大宝还是不停地哭。

此时,我虽然不满意老公的行为,但又不好直接去拆老公的台,所以,就让老公到外面去。

我走到大宝身边,抱着大宝,说,你很喜欢吃是吗?她点头,我又说,我知道你很喜欢吃。

但爸爸说,你今天吃得够多了,大宝听完摇头,我悄悄趴在她耳边说,那你还想吃几个呢?

大宝说,吃1个,我说,如果你真的很想吃的话,那就再吃一个,我尊重你,不过,明天就要休息。

你今天吃得太多了,山楂也是糖,吃多了也很容易蛀牙,牙齿坏了,又要少吃很多美食了。

她想了想,说好吧,我选择明天吃,就这样大宝不哭了。

这时,我就在思考,大宝为什么会突然情绪失控,真的是她不听话很想吃吗?显然其实不是。

魔女宅急便 侵权必删

大宝生气的原因?

第一,是因为内心没有得到满足,第二,是因为没有得到尊重,第三,是觉得自己被权威压迫。

为什么会产生这3种心理呢?

从头到结束,老公都没有跟大宝沟通,而是单方面要求停止,大宝不同意,就用权威压迫。

这让大宝直接就产生了抵抗,为什么会抵抗呢?其实就是在抵抗权威,想要被认可被尊重。

但这种抵抗却是孩子无意识的,无意识中想要得到真正的话语权,想要父母能听从自己的。

抵抗情绪中,其实暗藏人与人之间权威的较量,但这种较量是孩子不自知,但却想要挑战的。

很多孩子挑战权威和争夺话语权失败后,就会发脾气,抑郁,甚至有些会通过结束生命继续抗衡。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如果父母看不到孩子失控的真正原因,反而,只关注孩子表面的情绪。

就会错过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的机会,同时,也会错过管教和让孩子认知情绪的最佳时机。

心理学家说:

情绪是人心灵的窗口,也是测量人心理好坏的温度计,当孩子情绪不良时,其实就是因为背后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没有得到尊重而引起的。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无视也不是让孩子控制,而是正确引导,让孩子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

为什么说不能控制和无视呢?

控制只是让孩子把情绪压在心里,但没有消失,时间久了就会否定自己,或者变得情绪压抑,压抑就容易崩溃、抑郁,进而向内伤害自己。

无视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认可,不被重视不被喜欢,进而,内心就会变得缺乏爱缺乏安全感。

孩子为什么会得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慢性和严重的精神疾病,它是根据躁狂、轻躁狂和抑郁的一系列症状来分类的。它是全球十大致残原因之一,在急性情感性发作和亚急性状态中发病率很高。数据显示,BD的终生患病率为21%,亚阈值形式可能影响会影响另外24%的美国人口。症状通常发生在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早期,情绪不稳定和循环性是最常见的前驱特征。

自从孩子出现问题如沉迷手机、厌学以来,很多家长都认识了不少专有名词,比如焦虑、抑郁,再比如,双向情感障碍。可是,家长你真的了解双向情感障碍吗?双向情感障碍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1、完全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变得非常偏执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恶意。

双向情感障碍是比焦虑、抑郁更为严重的情况,目前的研究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病理性、社会性、环境等因素都有可能。

1、家长属于过度批判型。很多的双向情感障碍患者从小就被自己的父母否定。不管做什么都是挑剔,父母永远是对的,你不出去找朋友玩他就会说你怎么不出去,当你出去了,他又会很多个电话打过来。回来还会说,你就知道玩。孩子为什么会得双相情感障碍?当一个人在成长中总是被否定,很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自我,就是说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最后孩子在心中就会形成一个我怎么都是错。

2、环境因素。比如像社会心理因素,人在一生的不同阶段,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包括婚姻状况的改变,或者是丧偶,都有可能诱发双向情感障碍疾病。

双向情感障碍是以抑郁发作与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交替出现,或躁狂抑郁混合发作为特征的一类情感精神障碍。不仅对患者自己的学习、生活影响重大,对周围人、甚至是社会都可能带去伤害。

1、自伤或伤人。双向情感障碍的患者往往抑郁严重,觉得活着没有意义,看不到希望,这种悲观的情绪就会导致病人出现自伤的想法,通过自残来缓解内心的焦躁不安。这种情况严重时,患者还会产生伤害他人的行为。

2、学习状态一落千丈,一看书就烦躁、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根本看不进去。这样的孩子一旦在学习上遇到挫折,信心往往严重受挫,情绪崩溃。

孩子为什么会得双相情感障碍?被诊断为患上双向情感障碍的人也许是在受极端情绪波动的摆布,但并不是无力回天了。药物、理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可以帮助他们享受充实高效的生活,尤其是加上他们亲近的人的支持时候。

1、双相障碍病情顽固,容易复发,家长要保持警惕,督促孩子按时服药,但也不能给孩子太多的精神压力,觉得自己是个病人。

2、除了服用必要的药物进行治疗,家长还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跟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这样可能会好一点。平时注意保持乐观的心态,不焦虑,不紧张。

3、当情绪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慌张,正视它的存在,像对待感冒、发烧一样,去治疗它。如果身边有人出现了情绪问题,请不要把TA当成疯子、怪物,请给TA一些尊重和帮助。

双向情感障碍的界定是很严格的,家长们不要动不动就觉得孩子精神有问题,这是不严谨的,这种标签对孩子影响很重大。孩子情绪出现问题,是要从多方面分析,是需要家长从孩子自身、家庭教育、师生关系处理、居家环境等全方位帮助孩子系统进行调整的。

孩子会有双向情感障碍吗双相情感障碍发病高峰在15~19岁,部分患者发病可与季节有关,即初冬(10~11月)为抑郁发作,夏季(5~7月)躁狂发作。女性患者夏季易发作。双相障碍可表现为发作型、循环往复型、混合迁延型、潮起潮落型。表现为躁狂和抑郁反复循环、交替往复或不规则出现,也可能混合发生;严重者可能出现敏感、多疑、幻觉、妄想、紧张等精神疾病症状。间歇期症状常可完全消失。

自从孩子出现问题如沉迷手机、厌学以来,很多家长都认识了不少专有名词,比如焦虑、抑郁,再比如,双向情感障碍。可是,家长你真的了解双向情感障碍吗?双向情感障碍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1、用一些很难听的话辱骂家长,表现得暴躁易怒。在特定情况下,陌生人还有攻击念头,脑海里有血腥的画面,看到血有兴奋感。

2、完全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变得非常偏执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恶意。

双向情感障碍是比焦虑、抑郁更为严重的情况,目前的研究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病理性、社会性、环境等因素都有可能。

1、非遗传性的先天因素。有一部分人可能没有家族史,但是依然会有这个病发生,往往追溯到母亲怀孕的时候,可能有过母婴期的病毒感染

2、游戏成瘾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孩子如果得了游戏成瘾,他们的学习状态会下降,出现学习障碍,又会导致抑郁症和双相,出现一系列的级联反应,问题就会很麻烦。

双向情感障碍是以抑郁发作与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交替出现,或躁狂抑郁混合发作为特征的一类情感精神障碍。不仅对患者自己的学习、生活影响重大,对周围人、甚至是社会都可能带去伤害。

1、被诊断出双向障碍后,基本都要服用一些精神类的药物,这些药物同时伴随或轻或重的副作用。比如说嗜睡、食欲增强或减退、记忆力下降,精神不济、内分泌失调等。

2、患者和疾病通常要终生共处,终身服药,不管在哪个阶段停药,都面临复发的危险。

被诊断为患上双向情感障碍的人也许是在受极端情绪波动的摆布,但并不是无力回天了。药物、理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可以帮助他们享受充实高效的生活,尤其是加上他们亲近的人的支持时候。

1、双相障碍病情顽固,容易复发,家长要保持警惕,督促孩子按时服药,但也不能给孩子太多的精神压力,觉得自己是个病人。

2、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

3、通过运动等方式调整孩子的情绪,并懂得抓住情绪开心的时机去学习,这有利于打破学习障碍的恶性循环,形成新的良性循环。

双向情感障碍的界定是很严格的,家长们不要动不动就觉得孩子精神有问题,这是不严谨的,这种标签对孩子影响很重大。孩子情绪出现问题,是要从多方面分析,是需要家长从孩子自身、家庭教育、师生关系处理、居家环境等全方位帮助孩子系统进行调整的。

依恋型人格障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DPD)是一种人格障碍,表现为对他人的过度依赖和对自己能力的持续怀疑。以下是依恋型人格障碍的一些常见症状表现:

过度依赖:患有依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对他人过度依赖,需要持续的支持和指导,难以独立做出决策和承担责任。

对批评和拒绝过度敏感:依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对批评和拒绝非常敏感,往往过度关注他人的意见和反应,以避免被拒绝或失去支持。

自我负面评价:患有依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持怀疑态度,认为自己无法独立处理问题或做出决策。

难以独立决策:依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需要他人的指导和决策支持,难以独立做出决策,害怕承担责任和后果。

害怕被抛弃:患有依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害怕被他人抛弃或失去支持,因此会不断迎合他人的需求和期望,以保持关系的稳定。

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依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害怕引起他人的不满或拒绝。

难以独立处理情感和问题:患有依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难以独立处理情感和问题,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安慰来应对困难和挫折。

如果您怀疑自己的孩子可能有依恋型人格障碍,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引导方式:

寻求专业帮助:首先,建议与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如儿童心理学家或儿科精神科医生咨询。他们可以对孩子进行评估,并提供适当的治疗建议和支持。

提供安全的环境: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支持和理解的家庭环境,让他们感到被接纳和尊重。避免过度保护或过度依赖孩子,而是鼓励他们逐渐独立和承担责任。

培养自信和独立性:鼓励孩子参与适合他们年龄的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给予他们适当的责任和决策权,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鼓励他们与同龄人互动和合作。提供机会让他们参加社交活动和团队项目,以培养他们的社交技巧和自信心。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教导孩子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应对挫折和困难。鼓励他们寻求适当的支持和安慰,同时教导他们积极的应对策略,如深呼吸、放松技巧和问题解决方法。

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强调他们的个人成就和努力。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减少对他人的过度依赖。

重要的是,作为家长,您可以提供支持和指导,但也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阶段。与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合作,共同制定适合孩子的个性化治疗计划,并与他们一起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创造积极的环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090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