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首先表明自己想和家人一起过年,然后表达过年发生的事情。
2020年的春节,我要想一想春节要和谁一起过?
我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要和家人一起过。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过呢?是因为跟着家人过春节可以得到很多东西。
压岁钱
我会收到压岁钱,跟着爸爸妈妈去拜访别人的家里,他们不知道哪里来的这么多钱,老是要给我一个大大的红包。可爸妈也老是要那个红包,要我还回去,我只能依依不舍的把红包双手奉上。
到了外婆家,舅舅给了我一个大红包,这次,我推辞了一下,但还是收下了,爸爸妈妈这次没有说什么,可能是为刚才太愧疚了吧!所以这次没有说什么了。
吃饭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所以肯定少不了吃的,外婆把早以前就准备好的年货给煮了,有鸡又有鸭非常的丰盛。
外婆中午煮了一只糯米鸡,因为我不喜欢吃鸡,所以我把糯米吃光了,饭吃完后又吃了点饭后点心——果冻!
酒足饭饱后,我们就要回家去了,我乞求爸爸晚一点再回去,2爸爸不由得我要把我带回去,一路上,我想这刚才吃的糯米鸡,把他好好的回味了一番。
《北京的春节》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
《北京的春节》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主题思想
此文是一篇风俗志,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并通过对比,显示了新时代移风易俗的巨大力量,最后作者肯定了新风尚,歌颂了新社会。
过年的方式在变化,但春节作为中国人的文化仪式与情感根脉始终没有变。审视好传统文化的迭代进程,采撷有助于文化流传的形式、载体和资源,在节日的仪式感中品味生活的温暖,在“此处心安”的根脉感中体悟家的慰藉,我们定能以最好的姿态,迎接每一次全新的出发。
对中国人而言,一个家字承载着太多情感。有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的浓浓亲情,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绵远乡愁,更有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的家国情怀,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中所蕴含的人生逻辑、价值观念。
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对家的精神归属早已浸润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到春节,国人对家的感念和追逐便会愈加强烈,回家过年便成为华夏大地上最强劲的律动。落叶归根、思乡恋家,这是中国人幸福观的基本经纬,朴素而有力量。
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
变动不居的时代,在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中,找寻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仪式、情感根脉,对我们来说意义深远。全速前行的中国,匆忙的脚步、远方的梦想成了许多个体生活的主线。但无论风筝飞得多高,总离不开一根线的牵引。
节日的喜乐、家庭的温馨之于游子,也正如这根线一般,丝丝缠绕着人们心头最柔软的部分。有人说,你越是走得远,那份缱绻乡情越是浓厚;你越是走得快,那份安静、祥和越让人怀念……的确,对一个社会、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根脉是源自历史的醇醪佳酿,也是走向未来的精神通道。
眼下,我们的生活窗口急剧扩大,虚拟世界也在空前膨胀,当此之时,那些缓缓流淌着的阖家团聚的亲情、慎终追远的家风和孝悌忠信的追求,显得尤为珍贵。透过这些承载文化的仪式感,我们捕捉到的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深层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