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情感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人格内建的历程,而情绪管理可能只是后来知识上可以去学的,很有限的那个部分,如果在孩子的情绪礁岛上,父母只去做冰山上情绪管理的那一块,却不去管冰山下情绪人格的那一块。你可能就会发现情绪管理效果其实非常的有限。
(一)早期依恋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许多研究都证明,婴儿早期的的依恋质量可以预测他们在幼儿乃至成人期的行为。安全依恋的婴儿到了幼儿阶段仍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较多地发展出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
(二)早期依恋对情感发展的影响:
如果儿童能够形成良好的依恋,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相反,一个人未能在早起形成与母亲的依恋,他将可能成为一个缺乏来自依恋的力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
(三)早期依恋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安全依恋的儿童能热情主动地接近问题;解决问题时遇到挫折表现出的消极情绪较少,坚持性较好,并且能及时向成人求助,寻求合作,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听从成人的安排,解决问题。
而焦虑一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则表现为对问题不感兴趣,遇到困难表现出很多消极情绪反应,很容易失望、放弃问题,过分依附母亲,不能独立解决问题,通常会忽视成人的指导。
扩展资料:
玛丽·艾因沃斯总结出了三种不同的亲子依恋关系。
第一种是“安全型依恋关系”。父母更关注宝宝的心理需求,有很多时间陪伴宝宝,经常鼓励宝宝发现新事物。而且父母自己的情绪很稳定,能更好地安抚宝宝。
第二种是“回避型依恋关系”。父母通常对宝宝的需求不怎么敏感,与宝宝缺乏情感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父母会误以为这类宝宝“很好带”,因为他们从来不吵也不闹。然而,不吵不闹并不是说宝宝没有需求,往往是他的需求经常没得到满足,对父母感到失望了。
第三种是“矛盾焦虑型依恋关系”。父母常常会理解错宝宝的需求,宝宝想亲密时却在忙活其他事,宝宝需要一定空间时却又强行和他亲近,导致宝宝经常处于需求无法满足,或者父母关注过多而情绪崩溃的状态。
幼儿的认知能力、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原因如下:
1 认知能力的发展积极影响:幼儿的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各个方面。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周围世界,处理信息和应对不同的情境。这种能力的发展使幼儿能够更有效地学习、获取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为他们的学习和社交互动提供基础。
2 社会性的发展积极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社交技能、社会规范和合作等方面。随着社会性的发展,幼儿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互动、合作和建立关系。他们开始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学习与他人共处、分享和互助。这样的社会性发展有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情感支持。
3 情感的发展积极影响:幼儿的情感发展包括情绪认知、情绪调节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随着情感的发展,幼儿能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他人的情绪,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有效地表达和沟通情感。良好的情感发展有助于幼儿建立情感安全和稳定的关系,帮助他们处理情绪冲突、解决问题,促进情感的积极发展和心理健康。
总的来说,幼儿的认知能力、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对他们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这些发展提供了生活和学习的基础,帮助幼儿适应和参与社会环境,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幼儿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仿或相近儿童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是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反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同伴关系不仅为幼儿提供了大量了解他人的机会,同时也能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如何与人共同活动,学会合作与解决冲突,从而使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和交往能力不断地提高。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也是幼儿良好社会行为形成的重要的因素,有利于幼儿形成自信、自尊、活泼、开朗的性格。 我们从培养幼儿建立与同伴良好和谐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学习交往技能、家园合作等方面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一、营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是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重要保证幼儿期是社会交往开始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尽管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需要成人的指导,但是幼儿与同伴,特别是同龄人的交往,对于幼儿掌握社会交往的本领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创造温馨和谐的社会活动和游戏情境,并充分提供幼儿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分享”、“谦让”等优良品德,通过同伴的行为和态度不断地反馈和直接感受,从而使自己的积极行为得到保持、延续和发展。1创设情境。我们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开展“大带小”活动。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不习惯集体活动,哭着吵着要回家,我们对大班幼儿说:“你看,弟弟、妹妹想妈妈了,没人带她玩,你去当她妈妈,和她玩好不好,喂她吃饭好吗?”幼儿依然像大人一样去关心、照顾比自己弱小的同伴。我们还通过给幼儿讲童话故事《蚂蚁搬家》、《拔萝卜》、《猫医生过河》等,对幼儿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幼儿由情感转化带来积极的行动的转化。小朋友的生日到了,我们全班幼儿为他开生日派对 ,同伴之间逐步形成了关心、友爱的氛围。2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未来的活动家,首先是在游戏中培养起来的。”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游戏可以解决幼儿要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与能力经验缺乏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其中的角色游戏,更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学习良好的交往技能,促进良好同伴关系的发展幼儿同伴交往是其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同伴交往由于是一种平等的地位关系,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认识自我,调节自己的行为,逐步摆脱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意识到集体和社会的存在,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学会了与人相处。同伴交往技能是处理同伴关系的一种能力。1增加幼儿交往的频率。同伴交往技能是在与同伴的频繁交流中逐步成熟起来的。因此,我们通过一些集体游戏活动,多增加一些分组活动和自由活动时间来增加幼儿的交往密度。如:在分组游戏活动中,我们把个性相同的孩子放在一起,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逐步地把不同个性的孩子们放在一起,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互补,让孩子们在交往的时间中,学会处理同伴的关系,增进孩子们的相互了解和情感。2学会宽容别人。学会宽容同伴,对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十分重要。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会原谅别人。3学习交往中的语言技巧。有的孩子在和同伴交往的时候,他们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也不理解别人的想法和需要,他们很想加入别人的活动,但是却选择了错误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活动中设立了一些交往技巧的语言“请你借给我玩一下好吗?”、“我和你一起看好吗?”、“我帮你好吗?”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交往的礼貌用语,增进了幼儿同伴之间的良好关系。4增强规则意识。《纲要》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因此,实验中,我们重视启发和引导幼儿要遵守游戏规则,并帮助幼儿建立规则。这样,游戏在有规则的约束下,有序地进行,幼儿也从中增强了规则意识和自律的观念。三、家园合作,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的确立,往往取决于幼儿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观、教育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取决于幼儿园教育和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在幼儿园,尽管教师对幼儿在分享、合作、谦让、自制等方面有一定的指导,但是,幼儿在家想玩什么就拿过来,可以独占玩具,家长放任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甚至抵消了教师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上所做出的努力。我们积极通过家园联系的多种途径,家长开放日、直接交谈、家长会、家教园地等,了解幼儿家庭教育多方面的情况,并对家长建议,以促使他们的观念、行为尽可能向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向转化。四、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和评价方法,协调同伴关系1正确评价幼儿。幼儿对自我和同伴的认识,决大部分来自成人的评价。幼儿同伴关系相处如何,其重要的因素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实验中,我们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不把孩子的不成熟的缺点扩大化,对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理智而又机智的对策将问题解决。2辨证地看待幼儿之间的冲突,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