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咏雪》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咏雪》教案设计,第1张

 语文,重在积累、重在细细品味。它象一杯茶,只有正浓,才能散发出悠远的清香。若是你能够在某个日落的下午,映着余辉,慢慢品尝,用心去感悟,定能陶醉其中!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七年级语文 《咏雪》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语文《咏雪》教案设计一

 《咏雪》是义务 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一篇文言文,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世说新语》两则中的第一则。

 本文讲述了一个寒冷的雪天,东晋赫赫有名的谢氏家族在无法外出之时,与子侄辈谈论诗文的雅趣。天上的雪忽然纷纷扬扬,下得越来越大,这使主讲者谢安感到很高兴,于是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文言文不易读通,读懂,特别是时隔境迁的词语,更增加了难度。因此,我采取诵读跟复述 故事 结合,直至成诵。化文言为白话,易于理解字词,理解文意。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复述故事。欣赏咏雪名句,学习比喻手法的运用和咏物类 文章 的写法。

 过程与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诵读课文,多角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2、难点: 欣赏咏雪名句,学习比喻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思路: 教学准备:课本,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七年级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文言文还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基于这种要求,设计上述目标和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

 (课前安排学生预习:查字典,读准字音,朗读课文,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完成导学案的预习案)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雪”的谜面,让学生猜。

 一夜北风猛,遍地大笼统,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多媒体展示雪景)

 3、让学生猜猜古代诗礼簪缨之家下雪天可能干些什么事。(引出作者介绍。)

 (设置情境,营造氛围,自然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品析文中咏雪的比喻句做好了准备。)

 二、自由朗读,感知课文。

 1、读准字音,节奏。指导朗读。

 2、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

 ( 朗读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基本了解,文言文的阅读,强调诵读。诵读有助于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根据注释口头翻译,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2、复述故事情节,要求:

 ⑴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情节。

 ⑵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来比拟“ 大雪 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4、你还能说出一两个飞雪的好比喻吗

 (合作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在讨论中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 进行人际沟通,培养合作精神,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

 四、检查讨论结果。

 1、 不看书解释加点字。

七年级语文《咏雪》教案设计二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感受到 文化 家庭和乐融融的氛围。

 发挥想象,会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学习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常见文言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

 发挥想象,会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刘禹锡的《乌衣巷》,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当时最有名、最显赫的两个大家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这两个家族人才辈出。而谢安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就是时任东晋宰相的谢安指挥的。

 本课要学习的就是有关谢安与他子侄辈讲论文义的一篇文章,也就是《咏雪》。

 二、作家与作品

 1、结合课文注释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音。

 (2)听课文录音,要求听清停顿,注意节奏。

 (3)去标点读,读出停顿,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再读课文,读懂文义:

 (1)借助课本注释,小组合作,共同翻译。

 补充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物品名称、计量单位要保留。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 句子 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

 补:补充省略的词语和句子成分。

 删:删掉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2)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强调重点字词。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寒雪日

 地点:家里

 人物:谢太傅、儿女们

  七年级语文《咏雪》教案设计三

 《咏雪》教学设计及其说明

 Ⅰ、《咏雪》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读文本:

 1积累一定的基础知识:

 ① 词语:内集 儿女 文义 俄而 欣然 何所似 拟 未若

 ② 句子: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③ 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或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疏通文意,理解文本内容与写法:

 ① 疏通文意 ② 概括文本内容 ③ 品味文章写法:照应、补叙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翻查、概括、推断等能力

 (二)感悟文中人物热爱读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学习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本内容与写法

 2难点:比较“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优劣

 三、 教学方法 :朗读法、导读法、比较法

 四、教具: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旧引新。即由《伤仲永》→《<世说新语>两则》→《咏雪》(点题)

 (二)走进文本:

 ⅰ、读“通”文本:

 要求:学生自读文本,完成下列问题(在学生自学活动中,教师巡回指导):

 1找出不认识的字,自行查字、词典解决好,并带着注音将其整理在 笔记本 上。

 2找出自己易写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连同其所在的句子一起整理在笔记本上。

 3找出易破读的句子,通过与同学商讨或请教老师读通后整理在笔记本上,并用“/”划出读法节奏。

 4出声读课文两遍以上。

 5师生 总结 。(略)

 ⅱ、读“懂”文本:

 要求:1学生边读文本边探究下列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①文本写了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其起因、经过、结果各是怎样的

 ②文本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2师生共同交流,弄懂文章大意。

 3师生总结。(略)

 ⅲ、读“深”文本:

 要求:1学生边读文本边探究本文写法,完成下列问题:

 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采取的是第 人称的写法,是按照 的记叙顺序来叙事的;其中,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

 ②刻画人物时,作者主要采取了 的描写方法。

 ③对环境的描写主要体现的是对 描写,请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

 ④在叙事方面,作者采用的是 的写法,其作用是 。

 2师生总结。(略)

七年级语文《咏雪》教案设计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 阅读 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多角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 谜语 吗 让我们猜一个好不好

 猜谜语:小白花,飞满天,下到地上像白面,下到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来自大自然的雪景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才子才女比试比试如何呢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刘义庆,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 爱好 文学。《世说新语》是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三、检查预习:

 1、同学们,这篇文言文短小精炼,请同学们先听示范朗读,注意读音与停顿。

 2、正音正字

 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谢太傅 fù 俄而 é  雪骤 zhòu 差可拟chā nǐ

 柳絮 liǔ xù 无奕 yì  王凝之 níng 谢道韫 yùn

 3指导朗读

 学生准确读出课文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 /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生自由朗读并掌握课文节奏。

 5、指名学生读课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熟悉了词语,只是扫除了文字障碍。要真正读懂课文,我们还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来细加体会。下面请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结合注释,读懂文章。

 自学要求:

 1圈点勾画,积累文言词语,在书上用▲标出疑难词语。

 2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未若:不如,比不上。   讲论 文义:讲解诗文。

 重点句子翻译:

 1、白雪纷纷何所似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的漫天飞舞。

 (二)翻译课文

 结合注释,翻译整篇课文 、、

 (三)师生互动

 生自由提问自由请同学回答,生回答时老师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五、探究质疑

 请同学们按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各小组分别提出课文有关的疑难问题,考考对方。看哪一小组能考住对方,而不被对方考住。记下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讨论。

 课文第一句写了记叙的那些要素

 2、“寒雪日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4、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有何看法

 点拨、

 1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融洽、欢快、轻松、温馨

 3、各有千秋。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 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 “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4、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教师小结:

 课文讲述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谢道韫,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女诗人。谢道韫出身名门,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因“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后人把有才学的女子称为“咏絮才”。 可说一说《红楼梦》“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都是亲情,对后辈关爱赞扬。而后辈也表现出杰出之才。

言语第二之七十一、咏雪之才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谢太傅(安)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召集家人,给晚辈们探讨文章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起来,太傅欣然说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哥哥的儿子胡儿(谢胡)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太傅高兴得大笑。这个女子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后汉书·黄琬传

(原文)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傍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译)他的祖父琼,刚开始任魏郡的太守,建和元年,发生日食,京城看不见东西,黄琼报告了这件事。太后下诏询问日食太阳小了多少?黄琼思索怎么回答这个问题。黄琬当时七岁,在祖父黄琼的旁边告诉黄琼说:您何不这样说,日食后太阳剩下的东西,就像新月一样。黄琼十分惊喜,随即按照黄琬的回答答复了太后,黄琼对黄琬的聪慧很惊奇,对黄琬也很喜爱。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了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123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