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创造标签

沈从文的创造标签,第1张

沈从文的创造标签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尤其以其散文著作闻名于世。他的散文充满着生命力、情趣、诗意和思想性,创造了许多独具一格的标签。

自然标签

自然是沈从文的散文创作中常见的主题,他常常以独特的视角描述自然景观,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和灵性。他提倡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保护,他呼吁人们爱护自然,珍惜人类共同的家园。

例如,沈从文在《解放河》一文中这样写道:“我抬眼望去,中流的河水像一匹浅蓝的布,受了石头的挤迫,绷进了屈曲曲的褶皱。两旁的麦田,黄里透绿,头尖脚短,像一排排顽皮的小家伙。远远地,两座青山依依相依,把夕阳的余辉照得愈来愈温柔,而静静的河水,在它们的脚下流过,就像一幅画里面的河流,那样清淡安静、秀丽多姿。”

生活标签

生活是沈从文作品的一大特点,他的散文展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复杂多样。他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感性的笔触,描绘出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和人物形象。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例如,在《边城》一书中,沈从文以极其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充满生命力的边城,展现出它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底蕴。

情感标签

情感是沈从文作品的又一特点,他的散文常常流露出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和感悟。他的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元素反映了他对生命和爱情的理解和探索。

例如,在《湘行散记》一文中,沈从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湖南山水、人文景观,以及他心中的情感世界。文中那些流淌于人物心灵深处的情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而难以忘怀的印象。

总结

沈从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造标签为人所熟知,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之美,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和人生。沈从文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见解,使其作品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沈从文出轨是怎么回事?

沈从文在1930年认识了张兆和,然后他就把她当成了自己心中的女神,不断地在各方面照顾她,给她写了很多情书。经过这样的追求,张兆和在三年后嫁给了沈从文。当初,他们的婚姻很幸福。他们不仅有共同的爱好,而且对爱情充满热情。然而,沈从文的出轨事件却深深地打击了他们两人。那么沈从文的出轨是怎么回事呢?

沈从文的

其实没有人知道沈从文出轨的原因。首先,他们夫妻之间有八岁的年龄差距。另一方面,当他们的激情退去后,由于出身和教育的差异,他们之间出现了许多性格冲突。即使在政治上,他们之间也有严重的分歧。1946年后,沈从文一度精神出轨。

沈从文出轨的对象是一个叫高的诗人,当时是他的家庭教师。有一次沈从文在拜访熊希龄时遇到了高,两人通过交谈彼此产生了好感。第二次见面的时候,高甚至按照沈从文小说里对形状的一些描写来打扮自己,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沈从文的不忠只是精神上的,但还是让张兆和失望了,沈从文被这种感觉深深困扰着。他曾经讲过,希望她能帮到自己。后来沈从文的变态情感得到了及时的遏制,高终于从这种情感羁绊中退出。虽然沈从文的婚姻并没有因此而破裂,但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多误会。

沈从文简介

作家沈从文,生于1902年,1988年在北京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他是湖南凤凰人。他的爷爷奶奶是汉族苗族,母亲是土家族,所以沈从文应该是汉族。但因为更喜欢苗,后来为了家庭利益选择了苗,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可以体现出来。沈从文的很多作品都描写了苗族的风土人情。

沈从文

他不仅是作家,还是文物研究者。刚满14岁的他就参军了,游荡在《边城》等小说所立足的湘川黔交界处。

沈从文二十三岁开始致力于写作。他从三十岁到三十二岁在青岛大学当老师。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他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四十五岁时,他回到北京大学。建国后,他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文物的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他当时的作品。

沈从文一生写了很多作品,无论是他的第一部小说《福生》,第一部作品集《鸭子》还是他的代表作《边城》,《长河》,《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都是后人津津乐道的。

但就像他留下的作品一样,他一生丰富多彩的情感生活在不同人的口中传递和加工。二十九岁时,沈从文与张兆和相遇,一见钟情。之后他几乎是用情书轰炸对方来最终肯定自己和自己的才华。三年后,他在中央公园结婚了。战争年代,沈从文和妻子一起度过了艰难而幸福的生活,但也有沈从文婚外情的蛛丝马迹。

作家沈从文的学历如何?

沈从文是文学大师,很多人关心他的学历。那么沈从文的学历如何呢?

沈从文照片

至于沈从文的学历,很多资料都记载了高学历和低学历。高中低学历是什么?高中是一个特殊时代的产物。70年代主张压缩小学制。小学五六年级的同学一起毕业,然后上了初中。由于初中条件有限,没有办法容纳这么多学生。有的人只能留在小学,读到七年级,就成了高中。目前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再也没有这种情况了。

沈从文学历确实不高,那他是怎么成为大作家的呢?少年沈从文不爱读书,经常逃学。当他年轻的时候,他发现他的知识非常有用,所以他开始努力学习。他报考了大学,但是因为基础差,没有成功,只好在北大偷听。从文学创作的意义上来说,他比大多数人幸运,很多人向他伸出援手,比如、等在文坛上颇有建树的作家。

沈从文的中小学教育是小学教育。因为学历问题,胡适作为上海中华公学校长,请沈从文任教。很多人不能理解胡适的行为,认为沈从文的一些作品虽然出版了,出名了,但是为人师表还是有差距的。胡适支持他。沈从文第一天上课很久没说话,半天后才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意思是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人,很害怕。胡适经常鼓励和引导他,沈从文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经过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师。

沈从文

标签 :情书、《边城》、张兆和

大家熟知沈从文都是从读他的作品《边城》开始的,他的笔下为我们呈现了湘西小镇的风土人情,我们陶醉于作品中少女翠翠的纯真爱情故事,而在现实生活中,沈从文也收获了同样美好单纯的感情,他爱上了自己的学生张兆和,他用自己的一封封情书,收获了一世的爱情,简单执着。

在读者的印象中,沈从文是一个情感细腻的书生形象,给人的印象是:坚强、隐忍、谦卑、谨慎。有人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弱者。我们羡慕他的文笔、羡慕他的爱情,却从未真正走近他的内心世界。

沈从文在《一个人的自白》中,平静而坦诚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故事。

01 一个内向的人

由于家道中落、家庭贫困加之自己身体孱弱,从小生活在乡城社会的他,性格有些怯懦、孤独、脆弱。他在自白中这样写道: 「脆弱、怯懦、孤独,玩野而赋予幻想。与自然物欲亲近,却拙于人与人之间的适应。」

心理学家对内心型性格人进行分析和总结出来的结论是,他们一般是安静低调、深思熟虑,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享受独处时的快乐。他们常常是社会的观察者而不是参与者,更喜欢做一个安静思考的旁观者。

性格内向型的人一般从事的职业是作家、技术工人、学者、教师。在他们眼里私人的空间比较重要,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并陶醉痴迷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沈从文也是如此,他是一名作家,不善表达,却细心感知周围的变化,用文字记录下来。他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又把这种缺点转而变成了一个优点。

内向型性格的形成有自己的原因也有家庭环境的原因,他们虽然比较胆小和怯懦,但在他们眼中的大多数的人是善良的。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作品中出现的乡下人、娼妓品行都很善良,他成长和生活在底层,所以对这些人充满了关注和同情之心。

02 失业再失业,为了生存各地流转

沈从文生活在战乱时期,那时候一个安静的书桌都放下不,所以更谈不上稳定、安逸的生活。为了生存他不断地挣扎,和家人分隔两地,一个人流浪在大城市中谋生。

沈从文刚到北京的时候,穷困潦倒,他写的作品几乎没有一家报社刊登,他曾向郁达夫求助。没想到竟得到了他的帮助。沈从文后来回忆道「后来他拿出五块钱,同我出去吃了饭,找回的钱都送给我了。那时候的五块钱啊!」。

在学校教书时,沈从文爱上他的女学生张兆和,单恋之下写了不少的情书,令张兆和不胜其烦。最后问题反映到了校长胡适那里,他做了调停的好好先生,最后,据说因沈从文的情书“写得太好了”,张兆和终于同意嫁给沈从文。

多年之后,对于逝去的沈从文,悉心整理文集的张兆和还平静地回忆, 说道一生聚少离多,爱他的作品胜过爱他的风流为人。

他的一生都围绕着写作,不是自己写作就是教人写作。写作是他谋生的唯一途径,一旦遇到生活上周转不过来的时候,他就向编辑们借取稿费和版税。

只有小学毕业的沈从文,算不上是知识分子,全都是靠后天的努力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向。

03 只有小学文凭,却做了一名作家

沈从文说 「 因为受不了学校枯燥无味的旧书拘束,于是逃出学校接受另外一种环境教育。学校外天地极广阔,山河树木,乡场田野,事事都比当时的书本好得多。」

小学毕业不久沈从文就投入到了社会,感受社会环境、社会生活。他在沅水流域过了几年困难的流浪生活,见闻接触更加广泛,这段时间的流浪生活,为他后期创作作品提供了素材。

我熟悉的一位美国非虚构作家Peter Hessler,中文名字叫何伟,他同样和沈从文一样更喜欢自由的一种状态。他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自己小时候读书的经历,老师发现他不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做功课,而是更喜欢独自一人完成作业。她的老师并没强迫他一定要融进班集体中,而是尊重他的想法,给他一定的空间和自由。

他说他之所以从事写作也是因为自己的天性,他喜欢一个人思考和观察,并记录下来,何伟从美国来到中国,在一个个村庄和工厂生活一段时间,记录了他所看到的中国实景。之后他又从中国去埃及考察,1996至2007年间,他在中国的11年经历化作中国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

04 沈从文的经历唤醒了我读书时的记忆

之所以写沈从文,是因为在他的经历中看到自己。 我也是一个羞怯、孤独、倔强的人。我不喜欢学校、不喜欢人群、不喜欢无意义的喧哗热闹。我带着批判和怀疑的精神来观察眼前的生存环境,但又摆脱不了现实物质生活的困境,我生活的纠结而无奈。

我在上学的时候,多次从学校逃出,但每次都会被母亲抓到学校。我的第一次逃学是在小学三年级,妈妈甚至给我下跪,求我去上学。倔强的我还是不肯妥协,后来我被拖到大街上、我在地上哭着嚷着,我抬头看到大人们对我指指点点,直到老师从家里把我叫走,我才乖乖地去了学校。

读中学的时候,我又再次从学校逃出来,这次逃出来之后,我两年的时间没有再走进学校。出来之后的我无所事事,我也不读书,无聊地过着每一天。每天下午我坐在家里的台阶上,享受着午后的阳光。

母亲给学校多交了一年的学费,我的学籍被保留下来,我答应母亲,我不上学但是我会参加高考。就这样我进入了大学。

之后的我自由了,没有母亲的限制、学校的禁锢,我开始找到自我,开始一个人走入社会,寻求个人的生存的意义。

结语

沈从文在自白的文章开头写道 「经过了游移、徘徊、极端兴奋和过度颓废,求生的挣扎,反复了三个星期,我体验了一个“生命”的真实意义。」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病逝,走完了他86年的生命历程。沈从文临终前,家人问他还有什么要说,他的回答是:「 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沈从文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坚强、隐忍、谦卑、谨慎。有人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弱者。其实不然,沈从文骨子里有一种倔强和自负。他临终前的这句话就是最好的证明。

文 | 书海识途

图 | 网络

我们读不尽精彩丰富的书,读书可供消遣,可供装饰,也可供增长才干,那么关于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 读后感 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读后感范文三篇,供大家参考。

   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读后感1

   1934年初,身在北平的沈从文突然接到从家乡传来的母亲生病的消息,马上冒着严寒踏上了回乡探母的路程。1月12日,他辗转乘车到达湖南桃源,在那儿租了一条小船,随即溯沅水而上,顶风冒雪,经过十天舟行,于1月22日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湘西凤凰。过后,他根据在船上度过的十天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少年时代的记忆,写出了十二篇散文,汇集成一本名叫《湘行散记》的书。从此,那条纵贯湖南西部的河流以及两岸的风光民俗人情,就被用清新优美的文字展现在世人面前。

   沅水发源于贵州省都匀县的云雾山鸡冠岭,全长1033公里,自西南往东北穿行于湖南省西部的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于常德市德山汇入洞庭湖。沈从文乘船经过的是桃源与麻阳之间的一段,属于沅水的中下游,两岸风光秀美,但由于重峦叠嶂,交通极为不便,因而自古以来就养在深闺人不识,充满了神秘性。沈从文的老家凤凰位于沅水中游,他在这儿长大,而从十六岁起他就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这里的山川景色早已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因而,他一提起笔,美丽壮观的景象就跃然纸上:山峰夹江而峙,虽是冬天仍翠色逼人;河水随地势变化出现落差,形成一个又一个下行容易上行难的急滩,水花飞溅,其声轰鸣,蔚为壮观;而过了急滩,水势就变得平缓,还常常出现静谧的深潭;有的地方,“全河都是大石头,水却平平的,深不可测,石头上全是细草,绿得如翠玉,上面盖了雪”,而小船就“在这左右是石头的河中行走”,实在让人感到妙不可言;岸边偶尔出现以吊脚楼和石板街组成的村墟市镇,高矗两岸,巍然壮观,使从小在湘西长大的他也不由得睹之惊讶,叹为奇迹……沈从文的文笔胜于丹青,画出了一幅幅沅水两岸的秀美图景。他的文字是平实的,毫无刻意夸饰之处,往往寥寥几句就让人如闻如见。而比风景更动人的,是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藏于心底融入血脉的对于家乡山水的倾迷爱恋之情。

   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读后感2

   沈从文其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便开始文学创作。其代表作品《边城》,《湘西》,《长河》等使其跻身中国最优秀作家之列。人生阅历丰富,经历坎坷,早年投身行伍,后又执教于青岛大学、西南联大以及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同时,他在历史考古领域中颇有建树,晚年完成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中国物质文化世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沈从文其情:想必读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情感经历比较了解,其感情故事也颇为引人关注。从执教吴淞中国公学开始,便爱上自己的学生张兆和女士。张家四**可谓出身名门,大家闺秀,修养学养甚高。沈先生完全沉浸在对张兆和的爱慕之中,用情不可谓不深,用心不可谓不诚。最终在沈的执着追求的过程中,张被打动,终成就了一段佳话。

   《湘行散记》其书:前面是对沈先生基本情况的介绍,网络上随处可见,并不十分难得到。我素来敬仰沈先生,也读到过不少他的文字。其中也包括这本著作,有些感悟,写上几百字作为自己的读后感与推荐的理由。沈先生是湘西凤凰人,湘西对我其实是个神秘之地。这本书就是他回到湘西一路的见闻感触,以及触发的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这本书中用词诚恳简洁,很多词语的使用贴近生活,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对人物的刻画仔细深刻,人物的形象突出,寥寥几笔,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便跃然纸上。对沿途景色的描写更是清新别致,仿佛置身其中。整部作品乡土气息浓厚,不但展示了湘西的人文地理特色,同时也写出了对自己故乡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感慨和忧虑。沈给了我们一张由云彩做成的飞毯,带着我们领略至美湘西。

   “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地方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

   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读后感3

   我是不大读散文的,总觉得那是需要一个闲暇的午后,坐在一个藤椅上,再泡上一杯茶,不急不缓的翻开书,静静的品读,一直读到夕阳西下,那才能跟上散文的美。还有一些散文,我是没有感觉的,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来。

   读罢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有一种真实摆在面前,那可能是人性,“我”心里是这么想的,便就这么说这么做了;有一种清新,那可能是湘西美丽的风景,是《边城》里淳朴的自然风光;还有一种淡淡的忧伤,那可能是生而为人的无奈,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不会到来,我们只能在追随的路上。

   散文前部分都是他和张兆和的信件,读起来好像在和我们对话,感情浓厚。他看见的每一处景色,听说的每一个故事,吃的每一顿饭都想要跟张兆和分享,那时的他一定是非常喜欢仰慕她的,不然怎么能够写出那么多的情话,虽然他们最后矛盾多多,那可能是距离太近产生了诸多不和谐的音调,也可能是之前不够了解对方,但那些都不妨碍我们欣赏他有过的真心真意,欣赏他和张的故事。“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们记得他许多中的唯一,而《湘行散记》里“日子在旅行人看来真不快,因为这一礼拜来,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寒冷所苦,不为饮食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太苦了”也是同样的精彩。后部分就是旅行中的故事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养育了沈从文,成为他灵感的源泉,经过改编润色,加以丰富的想象,一部部小说就应运而生了。整体说来是比较愉快的阅读,如果忽略这本书中的个别错字的话。

1我爱你的灵魂,更爱你的肉体。——沈从文

2我明白我同你离开越远也反而越相近。——沈从文

3一切生存皆为了生存,必有所爱方可生存下去。——沈从文

4我一哭了,便心中十分温柔。——沈从文

5一切不是人力所能安排的,我们总莫过分去勉强。我希望我们皆多有一分理知,能够解去爱与憎的缠缚。

6读书虽不能增加收入,情绪总好多了。

7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8凭一种无挂无碍到处为生的感情,接近了自然的秘密。我爬上一个山,傍近一条河,躺到那无人处去默想,漫无涯迦プ雒危所接近的世界,似乎皆更是一个结实的世界。

9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

10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

11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12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13你好听歌声如温柔的风。

14这世界一切既然都在变,变动中人世乘除,自然就有些近于偶然与凑巧的事情发生。哀乐与悲欢都有他独特的式样。

15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16凡事都若偶然的恰合,结果又似宿命的必然。

17别人对我无意中念到你的名字,我的心就抖战,身就沁汗。

18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情感,却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

19这个世界也有人不了解海,不知爱海。也有人了解海,不敢爱海。

20日子平平的过了一个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

21我一生最怕是闲,一闲就把生命的意义全失去了。

22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23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24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25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26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27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

28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29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

30我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喝过无数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我应当为自己感到庆幸。

31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32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33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沈从文

34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沈从文

35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沈从文

36永远只想用无私和友爱来回答这个社会的无情。——沈从文

37我一生从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沈从文

38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沈从文

39一切都是那么静寂,所有人的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沈从文

40风大得很,我手脚皆冷透了,我的心却很暖和。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原因,心里总柔软得很。我要傍近你,方不至于难过。——沈从文

41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沈从文

42宁可在法度外灭亡,不在法度中生存。——沈从文

43我要建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

44我原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起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沈从文

45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沈从文

46凡是我用过的东西,我对它总发生一种不可言说的友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沈从文

47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从文

48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沈从文

49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沈从文

50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沈从文

51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沈从文

52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沈从文

53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天上已起了云,热风把两山竹篁吹得声音极大,看样子到晚上必落大雨。——沈从文

54我要在你眼波中去洗我的手,摩到你的眼睛,太冷了。倘若你的眼睛真是这样冷,在你鉴照下,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沈从文

55倘若你的眼睛真是这样冷,在你鉴照下,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沈从文

56我明白你回来,所以,我等。——沈从文

57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那么这不幸是同我生命一样长久的。——沈从文

58为什么要挣扎?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向下沉。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止。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沈从文

59细雨依然下个不止,溪面上一片烟。——沈从文

60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还有个你自己。——沈从文

61黄昏那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这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沈从文

62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沈从文

63大雨冲刷了一切,大雨也冲刷不了一切。——沈从文

64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沈从文

65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沈从文

66这儿荷花真好,你若来看,一定会很喜欢的。——沈从文

67我尚不知道我应得座碾坊,还是应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个渡船。——沈从文

68时间使一些英雄美人成尘成土,把一些傻瓜坏蛋变得又富又阔。——沈从文

69学贸易,学应酬,学习到一个新地方去生活,且学习用刀保护身体同名誉,教育的目的,似乎在使两个孩子学得做人的勇气与正义。——沈从文

70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沈从文

71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沈从文

72落月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立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的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沈从文

73不用什么心事,心事在人生活中 ,也就留不住了。——沈从文

74两人仍然划船过日子,一切依旧,惟对于生活,却仿佛什么地方有了个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沈从文

75生着气样匆匆的走了, 这是我的过错罢。 旗杆上的旗帜,为风激动, r于天空,那是风的过错。 只请你原谅这风并不是有意!——沈从文 《悔》

76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沈从文 《街》

77我一生最怕是闲,一闲就把生命的意义全失去了。——沈从文

78“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沈从文 《从文自传》

79时间使一些英雄美人成尘成土,把一些傻瓜坏蛋变得又富又阔——沈从文 《沈从文精选集》

80要自己作主,站到对溪高崖竹林里为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是马路--你若欢喜走马路,我相信人家会为你在日头下唱热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温柔的歌,一直唱到吐血喉咙烂!——沈从文 《边城》

81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沈从文 《边城》

82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沈从文 《湘行散记》

83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切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沈从文 《边城》

84这时真静,我为了这静,好像读一首怕人的诗。这真是诗。不同处就是任何好诗所引起的情绪,还不能那么动人罢了。这时心里透明的,想一切皆深入无间。我在温习你的一切。我真带点儿惊讶,当我默读到生活某一章时,我不止惊讶。我称量我的幸运,且计算它,但这无法使我弄清楚一点点。你占去了我的感情全部。为了这点幸福的自觉,我叹息了。——沈从文 《湘行散记》

85聪明人要理想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习惯,保护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沈从文

86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沈从文 《边城》

87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沈从文

88永远只想用无私和有爱来回答这个社会的无情。——沈从文

89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 《边城》

90船是只新船,油得黄黄的,干净得可以作为教堂的神龛。我卧的地方较低一些,可听得出水在船底流过的细碎声音。前舱用板隔断,故我可以不被风吹。我坐的是后面,凡为船后的天、地、水,我全可以看到。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闷。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沈从文 《湘行散记》

91翠翠依傍祖父坐着,问祖父: “爷爷,谁是第一个做这个小管子的人?” “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象是个最不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沈从文 《边城》

92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沈从文

93“我的幻想更宽,寂寞也就更大了。”——沈从文 《从文自传》

94然而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也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逼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上看来,竟好像古今相同,不分彼此。这时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与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沈从文 《湘行散记》

95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沈从文 《边城》

96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沈从文 《边城》

97小楼上阳光甚美,心中茫然, 如一战败武士,受伤后独卧荒草间,武器与武力已全失。 午后秋阳照铜甲上炙热。 手边有小小甲虫,耳畔闻远处尚有落荒战马狂奔,不觉眼湿。 心中实充满作战雄心,又似觉一切已成过去, 生命中仅存残余一种幻念,一种陈迹的温习。——沈从文 《浅渊》

98我要傍近你 方不至于难过——沈从文

99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沈从文

100我总那么想,一条河对于人太有用处了。人笨,在创作上是毫无希望可言的。海虽俨然很大,给人的幻想也宽,但那种无变化的庞大,对于一个作家灵魂的陶冶无多益处可言。黄河则沿河都市人口不相称,地宽人少,也不能教训我们什么。长江还好,但到了下游,对于人的兴感也仿佛无什么特殊处。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于一个作者的教训太好了。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沈从文 《湘行散记》

101时候变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不再坐江山,平常人还消说!杨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不理会,到如今这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沈从文 《边城》

102“照理说: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爷爷,懂歌里什么意思?” “自然是他那颗想同你要好的真心!不懂那点心事,不是同听竹雀唱歌一样了吗?”——沈从文 《边城》

103翠翠每天皆到白塔下背太阳的一面去午睡,高处既极凉快,两山竹篁里叫得使人发松的竹雀和其它鸟类又如此之多,致使她在睡梦里尽为山鸟歌声所浮着,做的梦也便常是顶荒唐的梦。——沈从文 《边城》

104我要在你眼波中去洗我的手,摩到你的眼睛,太冷了。倘若你的眼睛真是这样冷,在你鉴照下,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沈从文 《月下》

105我原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起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沈从文 《致张兆和的情书》

106我爱你的灵魂,更爱你的肉体——沈从文

107你的聪明像一只鹿, 你的别的许多德性又像一匹羊, 我愿意来同羊温存, 又耽心鹿因此受了虚惊, 故在你面前只得学成如此沉默; (几乎近于抑郁了的沉默!) 你怎么能知? 我贫乏到一切: 我不有美丽的毛羽, 并那用言语来装饰他热情的本能亦无! 脸上不会像别人能挂上点殷勤, 嘴角也不会怎样来常深着微笑, 眼睛又是那样笨-- 追不上你意思所在。 别人对我无意中念到你的名字, 我心就抖战, 身就沁汗! 并不当到别人, 只在那有星子的夜里, 我才敢低低的喊叫你底名字。——沈从文 《我喜欢你》

108我可以写出精美的文字,但伟大的文字我也许永远也写不出了。——沈从文

109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处,不过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也更近于糊涂一点罢了。——沈从文 《边城》

110我曾做过可笑的努力,极力去和别的人要好,等到别人崇拜我,愿意做我的奴隶时我才明白,我不是一个首领,用不着别的女人用奴隶的心来服侍我,但我却愿意做奴隶,献上自己的心,给我爱的人。我说我很顽固地爱你,这种话到现在还不能用别的话来代替,就因为这是我的奴性。——沈从文111各种生活营养到我这个魂灵,使它触着任何一方面时皆有一闪光焰。——沈从文 《从文自传》

112有人常常会问我们如何就会写小说?倘若我真真实实的来答复,我真想说:“你到湘西去旅行一年就好了。”——沈从文 《湘行散记》

113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时已为黑夜所抚慰而安静了,只有水面上那一份红火与那一派声音。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与水面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依然继续存在。我弄明白了,回到舱中以后,依然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那声音,那火光,接近于原始人类的武器!——沈从文 《湘行散记》

114照规矩,一到家里就会嗅到锅中所焖瓜菜的味道,且可见到翠翠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的影子。——沈从文 《边城》

115毫无可疑,我对于这条河中的一切,经过这次旅行可以多认识了一些,此后写到它时也必更动人一些,在别人看来,我必可得到”更成功”的谀语,但在我自己,却成为一个永远不能用骄傲心情来作自己工作的补剂那么一个人了。我明白我们的能力,比自然如何渺小,我低首了。——沈从文 《湘行散记》

116落月黄昏时节,占到那个巍然独立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的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沈从文 《沈从文家书》

117雨休息了,谢谢它: 今夜不再搅碎我的幽梦。 我需要一个像昨夜那么闪着青光的萤虫进来, 好让它满房乱飞, 把柔软的青色光炬, 照到顶棚,照到墙上。 在寂寞里,它能给人带进来的安慰, 比它翅子还大,比它尾部光炬还多。 它自己想是不知道什么寂寞的吧, 静夜里,幽灵似的, 每每还独自在我们的廊檐下徘徊!——沈从文 《萤火》

118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 看过很多地方的云 喝过很多地方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

119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须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沈从文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120小溪流下去,绕山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沈从文 《边城》

 初识沈从文,便是《边城》。我那时候大概就和翠翠一样的年纪,沈从文笔下那个温暖的湘西小城给我带来了无数美好的回忆。虽然《边城》的结局并不完美,但是作品中流淌出的浓浓诗意却让我觉得他的作品是那么完美无瑕。我在文学的世界中结识了沈从文,结识了“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的沈从文。

  亦真亦幻

 再次拿起《沈从文作品精选》,我已不是那个十三四岁的年纪,当初读文章时那并不具化的感情,如今已经渐渐地有了模样。无论是翠翠、萧萧还是三三,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淳朴可爱、温婉善良,她们恪守道德,同时又是道德的牺牲品。

 沈从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洋溢着“人性美”,这种人性美存在于一个独特的精神空间,这种美带来的爱处于“真”与“幻”之间,这种美带有一种神性的力量,这种美是人性与神性的统一。沈从文说“我只希望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这个“希腊小庙”便是他独特的精神空间,里面供奉的有爱,有真,还有美。

  亦近亦远

 再次读沈从文的作品,我感受到了与第一次不同的距离感。第一次读他的作品,我感受到的是亲近,然而再读他的文章,我却感到了一种遥远。

 沈从文的小说,总给人一种远离尘嚣、脱离世俗的感觉。而那些生存在他作品里的小人物又让我们觉得如此亲近。说是亲近,是因为沈先生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人性的爱与温暖;说是遥远,是因为年纪渐长的我终于看见了那美好的文字下透露出的无力与伤感。也许真正的美是需要这种悲凉与无助作为背景的。精神世界的美好和现实世界的残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让作者很孤独,于是这种在爱的身后透露出的孤独与无助便不动声色地流淌在他的文字里。

  亦曲亦直

 虽说爱与美是沈老文学作品里的主色调,但是它们在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还是略有区别的。对于美好的事物,沈老从来不吝惜他的笔墨来直接称颂,而对于那种孤独与悲凉,他便选择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小说中,这种伤感常常是以“曲笔”的形式来表现,而在散文中,沈老对于这种情感的处理方式便不再含蓄,而是直逼读者的心魄。但无论是曲还是直,这种情感的表现却一直都很清晰明了。赤子其人的沈从文就这样,该歌颂就歌颂,该示之以白眼便示之以白眼,他就是这么真实,这么赤诚。

  亦爱亦恨

 如果我说沈从文的作品亦爱亦恨,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不同意我的说法。沈从文给大家的就是一个充满爱的印象,若是说他有恨,怎么也是让人难以理解。而在我看来,爱与恨本来就是统一的——因爱生恨,因恨而爱。他的爱给了美丽的湘西,给了那里淳朴的人民,给了那里健美的男子,给了那里温婉的女儿。而夹杂在其中的恨便是给了那黑暗的现实,残酷的时代,不公的命运。正是爱与恨的交织,才给予人性美以高度。爱是人生,恨亦人生。

 我想行走在湘西,我想去看看那神秘古朴的凤凰城,我想沿着那条小河去找找爱与悲伤。我想我会在湘西的行走中有点惆怅——“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有点犹豫,有点寂寞。黑暗河面起了快乐的橹歌。河中心一只商船正想靠码头停泊,歌声在黑暗中流动,从歌声里我俨然彻悟了什么。我明白‘我不应当翻阅历史,温习历史。’在历史面前,谁人能够不感惆怅?”

 我想用《湘西散记》中的这段话来带着我的这篇感想走向结尾,感谢沈从文,他让我知道怎么样在西安这样一个寒冷的季节找到温暖,他让我拥有了爱的力量。看过这赤诚的文字,我的心也变得澄澈,抬头看看窗外,天空也已然变得明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125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