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方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以确保代码的行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实施的总和。事实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它的法律。表面是难以融合成为法律,每一个法律有真相。必须强调在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律的真相,性质的法律,社会的法律必须反映在法律上,或离开真理的法律放弃了法律,成为法律真理会的真相。这是一个国家制定,和放弃了法律的理论基础,完善的法律意义。
真相法法在一定程度上主观的产品,但它是法律所暗示的真理由人民制定的法律,人类的大脑是不是主观臆造。这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法律是“舒适”。黑格尔曾指出,法律的法律是舒适的表现,并在其客观存在的“事情本身是法律的东西。其次,法律是物质和意识的结合,该产品通过实践的产物。人创造一个强制力的行为规范,调整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生存的充分发展自我的条件下,为了释放这条规则是法律。不实际的行为的人,有没有认识的客观规律,法律上不可能出现和发展。
部分的真理,真理的法律是同样的法律问题来自物质的客观性和规律性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运动发展。调整人的行为,行为规范,我们必须首先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调整和改造自然的过程。这是因为大自然是一个系统进行改造的性质,人的行为会导致其他元素反应系统,并最终影响到人民自己的。孟德斯鸠强调“精神的法”自然确定性,迸射出的一大亮点:自然的环境决定人的行为。自然一般人与自然的斗争中,在每个区域,而生产力的发展,必须符合法律的性质,并不能为所欲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在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意志,是不是免费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不顾个人意志和压倒一切的法律性质”。
所有材料的发展和变化的客观性质,该方法可以只调整人们的行为,使自然发生的变化本身不会改变任何物质的东西。这就要求法律必须告诉人们物质世界的原貌,告诉人们运动的规律和物质世界的发展方向,引导人,而不是作为改正的物质世界。方法属于意识领域,像其他意识形态的,抽象的独立性。 “作为物质世界本身定期舒适的外在表现形式,适用于物质世界,这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找到,并按照法律,让人民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
法的第二个来源是真理的客观性的方法是依赖于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所谓的经济基础,“人们在他们的生活的社会生产中有一定的,必然的,而不是自己的意志转移的生产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些生产关系兼容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而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和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合适的现实基础。“这说明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不能让他们自由选择,社会生活的条件下成立;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实践,必然要改变其现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生活条件的每一种社会关系是客观的。法律是调整人的行为的一个特殊的上层建筑,其基本目的是适应并保持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经济基础。存在的经济基础,来确定法律的存在,客观发展的经济基础,也决定了客观变化,在法律上,这两者都是无法控制的。作为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绝不能违背的真理。种出的经济基础的法律,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它仅仅是一个个人欲望的体现,历史最终会成为废物。
应该指出的是,真理的法律不仅是驻留在法律范围内,它必须通过人的意识的体现。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类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我约束和立法活动的。可以说,每一个人类进步的立法,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法律,自然真实(的人能认识到自然存在的事实)又进了一步。
事实通过一定的形式,以显示它体现在法律
法律,这种表现形式是法律的起源,作为承运人的法律,法起源应该是真理的性能的方法。因此,只有建立在真理的起源的代表性,我们可以查明真相法“。立法是要显示在法的起源,法的过程中,根据现有的法律,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或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可分为自然法和社会法。
自然法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是劳动改造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利用自然,以促进其发展。这种使用的自然法则的约束条件下的行为的性质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的行为。相反的自然法则的自然约束的行为。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认识自然的规律直接上升到法律方法的重要来源。中国新的“刑法”颁布于1997年,建立了破坏环境保护罪,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反映在人们期待真相的立法机关的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与此相适应的法律性质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将继续改善的自然法则,真理在自然法,该法将继续趋于真理的性质。
不同的社会法和自然法,调整人的行为形成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上的其他人。从表面上看,有很多主观的社会治安似乎独断专横的统治者制定的。但作为建立在一定的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如宗教,哲学,伦理上层建筑,永远不能脱离从社会生产和它的约束。因此,法律必须反映经济基础的时代的立法者,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关系。只有正确认识一个时代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将在符合确认通过国家兴亡的法律关系,可以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时,该法是在一些有成就的社会关系的法律上承认的人的意志的体现,也可能故意指定了其发展方向,使其更规范,更合理,更符合需求的发展生产力,这是超越法律。这提前的法律实际上是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的动态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法的法律的法律的真理,真理意味着法律的事实,是法律的灵魂。真理,没有任何法律将不会成为法律。真实的律法,是运营商的真理的法律,在法律上是没有道理的,可以体现在法律上没有真理。
早在原始社会,生产效率低合群成为一种必然,它的生存方式所产生的生产力条件的制约。早期人类社会中,有没有道德,没有复杂的思想上层建筑,只能从动物的本能 - 生存理念和其他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概念的遗产概念。这些概念远远没有上升为道德的,只是一个概念来自一个生存的概念。他们没有类似的概念,平等,自由概念的东西,因为他们本来平等,自由。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扩大,往往频繁,你需要有一个法律规范。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产生这样的需要:每天重复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使用相同的规则约束,因此,使个人的共同条件是下属的生产和交换这条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很快成为法律。 “可见一代法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是真理的一部分,它从一开始,从一开始就成为一个载体,该法的真相。
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关系相对稳定的社会保障,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调整行为的法律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发展生产力始终是动态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生产力的影响下的经济基础。当法律的范围内是可以容忍的,可以略作,以符合经济基础,它会做自我适应社会的需求,但是,当经济基地在促进生产力的质的飞跃,产生了一项新的法律,它体现了法律,也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了质的变化。因此,在相对稳定的事实的法律法和绝对变化,已经有所体现。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存理念,之类的,出现的人的利益分配不均的原因,人们希望类似的平均分配在原始社会的平等,并以此为基础的道德。道德和法律两个概念,两种意识形态,往往是相互渗透的。道德现实的差距的法律概念,重新产生的法律概念,这是法律的真理,它需要调整现有的法律,使法律真正成为真理的载体 - 真相的方法。道德的变化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道德的变化规律,他们促进对法律的真理。
法律事实的客观存在,它是基于对客观世界的物质和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反映了人类理性的认识和发展,其最终的发展方向应继续使人类认识自然真理和意识的概念而产生的道德发展中的作用,被证实为真理的规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真理,真理的法律的法律,以促进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从而间接地促进社会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法律的法律的真理,真理一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关系之一,是自然界内在关系的最高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就是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对自然界变化不断适应的过程。当前,中国社会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与此同时,各种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社会矛盾逐渐突出:物质经济日益丰富,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协调;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但多种欲望的诉求又往往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因此,在对待人与自然问题上,应采取更为理性的态度,客观认识休闲对生态环境具有的重要影响,树立生态休闲方式,这对于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何谓休闲?从构形上看“,休闲”二字中的“休”即倚木而息,强调当下摆脱体力劳动的自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闲”本意是“放着不用”,引申为娴静、安宁,淡定神闲。
《现代汉语词典》把“休闲”解释为“:(可耕地)闲着,一季或不种作物”,《辞海》中则把“休闲”解释为:“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作物,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如果将“休闲”的主体“农田”改换为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实体,并结合“休”字的本义,那便可以相应地赋予休闲这样的涵义:人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平和、放松,不安排工作,借以休养人力,达致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的措施,从而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使人与自然浑为一体。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个普遍有闲的社会正向我们走来,休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中国自 1995 年起开始实行 5 天工作制,年 9 月实施了“三个长假日”,2007 年 11 月又对国家法定节假日做出了调整。在这个方案安排中,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总天数不仅有所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还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增多,休闲在生活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休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的更加丰富,使休闲的重要性得以凸显。
实际上,休闲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早在古希腊时期就产生了休闲思想和休闲文化,并对其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把它定义为“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
美国学者约翰·凯利则把休闲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社会空间”“,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是一个持久、重要的发展舞台。”
从一般意义上讲,休闲是指人们在劳动和生理必需时间之外的自由支配时间里的行为或活动。休闲有四种含义:一是从时空意义上,指人的闲暇时间在特定空间的消费指向;二是从行为意义上,指人的休闲活动的满足指向;三是从生命意义上,指生命自我处在一种自由、自主的生存状态;四是从意识活动意义上,指人的闲适精神的实现。
一个人的休闲,与其说是从外部世界获得的一种满足,不如说是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追求,是一种生活实践和生命体验,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或者从某种意义上,休闲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是人类对自我生存状态的反思和向大自然的回归,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人们在休闲中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情操。
二在现代社会里,休闲必然会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休闲是具有类本质的人的一种存在状态,是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追求,是由休闲主体的自由意志所决定的。休闲关系是一种动态且相对开放的过程,在休闲活动中,休闲主体可以影响和操纵社会规则,休闲活动的个性化、商业化等趋势也将自我、个人身体投射到休闲活动与经验的前沿,从而赋予现代休闲关系独特的形式,并进而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休闲的良性运作有利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首先,在人性预设上,休闲是向自然的复归,天人合一的再现。从人性的意义上说,休闲就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精神)属性相互作用的和谐状态及其层次的提升过程和境界“,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和谐,人的社会属性的和谐,人的意识属性的和谐,以及这些和谐之境界不断提升的状态”,其最大特点是人文性、社会性、创造性。它使休闲主体在精神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因此,按其本性而言,休闲并不意味着大规模的物质消费,休闲活动在主观上不以获取物质财富为目的,在客观上不必然以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为代价。实际上,最满意的休闲方式与过度消费并没有必然联系,也不意味着要破坏生态环境。所以说,休闲是人性实现自身和谐的过程和能够达到的境界,人性系统的丰富性、整体性和全面性客观上要求保护生态环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休闲可以提升人的素质,养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休闲活动不仅可以帮助社会大众抒解生活压力,丰富生活体验,促进社会交友,增进家庭亲子关系,实践自我理想等,而且使人通过与自然的接触,铸造一种坚韧、豁达、开朗、坦荡的品格。使人的生命既丰富多彩,又获得人格的完善、素质的提高和价值的提升,并进而建立起与自然丰富多样的全面性关系。而人与自然全面性关系的确立,有助于在把人从片面和畸形状态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养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交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所导致的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生态哲学的精致理想、可持续发展的高瞻远瞩,既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需要,也是在令人惊异和令人惊喜的感受中完成对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自我超越。
另一方面,休闲的异化又会导致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为人类的休闲活动固然可使行为者获得愉悦、满足,但并非全然都是正向的,我们延续多年的生活方式也并非都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不是所有的休闲活动都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和谐。
法国学者波德里亚把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称为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中休闲被异化了,无辜地沦为幻觉,被符号化为不受生产性劳动的约束,身处消费社会中的人们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一符号系统。消费社会不仅使人丧失了应有的自然机能,而且使自身的精神价值被置于次要地位,甚至从人的灵魂深处无情地抽掉了人生的真正价值,把人间的真情、乐趣、亲情、友谊等属于人类本真的东西置于金钱交易的屋檐底下,使人的尊严和本性消失在价值失落的刺激消费之中。
休闲的本意是要寻求实存的意义,然而在消费社会中,作为“成为人”的过程的休闲不复存在,人们休闲得越多,实存消失得越快,且一切出于经济目的的休闲,必将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奢侈性休闲倾向。人们过分看重消费的符号意义,在消费过程中沦为社会符号表征。认为休闲就是权力与金钱的象征,美好的休闲生活就是无限制地拥有私人空间、休闲物品、昂贵的服饰以及永远保持对异性的吸引力,因而带有明显的奢侈性、浪费性。这种与真实自我需求相违背的消费与休闲,使得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往往为表象所迷惑,看不到自我真实的需求,或者即使看到了也由于自我评价体系与外界价值相悖而选择放弃,成为消费主义社会背景下生态环境危机的“贡献者”。
奢侈性休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不道德的休闲消费方式,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认识到对财富的过度追求会严重影响到人们过好生活的能力。然而,物质的满足是没有止境的,人们注定要无止境地追逐消费的象征符号。这样,当人们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后,又会无意识地使自己成为技术、时间、金钱、权力和信息的奴隶。自我价值的追求被一系列形式化的、表面性的东西所蒙蔽。奢侈性休闲主体对社会资源的过度占有,必然会压缩他人的生存空间,造成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和谐。而社会生存空间被压缩,人就转向自然要空间;生存资源受侵害,人就转向自然要资源。现代人这种在物质财富“占有”过程中的异化,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激烈,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因此,如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养成合理健康的休闲方式;如何在发展休闲业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使生态与游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有问题都指向了当前休闲理论研究的重点———生态休闲。当前,中国正在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论从什么角度上讲,保护生态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之路,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这一进程中,生态休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所谓生态休闲,就是通过人类群体所特有的生态行为规范、生态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情感、关爱生命的伦理,创建生态文化意境,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品德的全面发展。
它既是一种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的休闲形式,又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人类保护自然的一种积极措施;它要求减少人类对于自然的物质变换,抑制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降低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它强调人们尊崇自然的异质性,充分感悟自然,把自然作为一个有个性的独立生命来看待,达到与自然的和谐交流。
人们的休闲实践表明,充分健康的休闲方式是符合生态规律的,必然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在全球人类面临着生存环境的危机,人们的环境意识日益彰显的情况下,生态休闲作为绿色休闲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其内涵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得到充实。如针对目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将生态休闲定义为“回归大自然休闲”和“绿色休闲”;针对现在休闲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将生态休闲定义为“保护休闲”和“可持续发展休闲”。中国各级政府也根据各地的实际,开展各种生态休闲,发展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产业,使休闲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然而,环境美德的养成、生态休闲方式的确立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为了确立生态休闲方式,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地强化和改变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首先是反对消费主义宰制下的奢侈性休闲,养成生态休闲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休闲意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意识,也是人们在休闲活动中应当自觉培养的文明意识。在分享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休闲快乐时,应恪守环保理念,有意识地去保护生态环境,不去损害休闲对象和周围环境,在理性休憩的前提下从事休闲活动并从中学习自然知识和放松身心;在寻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对自然美景的享受和对民族历史文化了解的同时,爱护供我们享受、给我们知识的休闲环境。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生态休闲属于绿色消费,而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消费绿色,不能以山水被污染、草木被践踏、鸟兽被杀戮为代价。只要人类的发展思维摆脱盲目的经济至上观念的控制,就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本质意义上的休闲,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因为在经济至上观念的操控下,人们似乎永远没有足够多的时间用以休闲,亦无暇审慎地思考休闲的真正意义,更不用说通过休闲来寻求生活本身的意义、保护生态环境了。
从人生的意义上说,休闲不单是一种活动,而更主要是一种境界,一种理想,一种氛围,一种不断超越既存现实和自我的努力。
当人们休闲地徜徉在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氛围中,人类不会感到孤单,世界不会变得荒凉,自然更不会与生命背离。只有真正坚持“人倚木而休”这种生活态度,则一种不仅顾及人类利益与价值,同时保持自然之利益与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与生产活动才会成为现实。
其次是要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作用。在全民生态意识还有待达到自觉自愿水平之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行政作为,是实现生态休闲的重要途径。为此,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制定与完善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成立专门的休闲服务管理与监督机构,做到对休闲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与利用,同时加大法律监督和执法力度,并建立起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监控制约机制。尤其是在这个休闲日益高涨的时代,适当地增加投入并有效地规范相应的制度是一项明智之举。否则,很容易出现所谓的“公用地悲剧”。
同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还要加强对休闲主体的教育。
休闲的异化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而休闲异化的根源在于现代性的危机。从叔本华、尼采到狄尔泰、胡塞尔、海德格尔,甚至包括法兰克福学派,都倾向于把现代性危机理解为一种精神危机或文化危机,其根源在于理性主义传统对于生活世界的遗忘。
因此,回归生活世界是消除异化、寻找生存意义的根本途径,这其中包括对休闲主体进行生态休闲的教育。亚里士多德曾向那些统治者和决策者明确提出把休闲教育融入理想国家的建议,美国着名生态伦理思想家利奥波德也认为,“一个受过教育的公民知道他自己仅是生态机器中的一个齿轮”。
他敏锐地意识到当代经济消费对过好生活和生态环境健康所造成的障碍,而休闲则可以作为克服这些障碍的适中力量。因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通过教育和其他措施鼓励户外休闲,教育人们学会休闲,教育那些通过休闲获得愉悦的人在从事休闲娱乐活动时随时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大自然“痛苦”的基础上,不要建立在损害他人以及后代人满足其休闲需要的基础上。
让人们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生态休闲才是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健康稳定持续的经济效益的有效出路,逐渐做到自觉维护休闲的“生态性”。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提倡生态善美观、生态良心、生态平等、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等。如果人们在从事休闲活动时都对大自然充满爱,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关爱,生态环境保护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人类只有拥有生态休闲的理念,把对生态环境危机的思考提高到文明批判的高度,才能真正找到解决和克服目前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的方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这不仅需要调整人类的政治经济制度,还需要调整人类的价值观,树立尊重自然的基本态度。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人类终将以自觉的意识,构建起一种适应新时代的休闲文化观,树立生态休闲方式,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高扬,谢怀遥。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休闲[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1)[2]转引自[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3][美]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赵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4]郭旭,郭恩章,陈旸。论休闲经济与城市休闲空间的发展[J]城市规划,2008,(12)[5]吴文新。试论休闲的人性意蕴和境界[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6]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7]侯玲。休闲:是解放还是异化[J]社会科学论坛,2005,(8)[8]马惠娣:中国学术界首次聚焦休闲理论问题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2)[9]张恒力。休闲中的“天人合一”蕴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3)[10]胡伟希。论中国休闲哲学的当代价值及其未来发展[J]学习论坛,2004,(9)[11]沈湘平。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与哲学的现代性境遇[N]光明日报,[12]Charles J,vironmental Ethics 27,(2005)[13][美]奥尔多·利奥波德。原荒纪事[M]邱江明,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4]包庆德,叶立国。生态休闲与休闲经济[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9)[15]周鸿。生态文化与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
今天,我们拥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的生活,但也面临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费,大量的野生动物被猎杀……头顶的天空不像以前那么蔚蓝了,脚下也再不是一方净土了水龙头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会干多少濒临灭绝的动物朋友还正在挣扎人类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自然妈妈她太慷慨了!我们习惯了索取,一旦这位慷慨的妈妈无法提供给我们生活的资源,或者我们的行为激怒了她,她要给我们颜色瞧瞧!那我们的下场只有是灭亡!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人类的生存须要依赖自然,我们是否该给她多一点关心,爱护呢我们和自然必须平等对待,必须和自然结成一体!
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说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个比方,我们砍一棵树就栽一棵树要尽我们一切力量来补偿以前的过失善待身边的一草一木,不伤害我们的好朋友—动物……
有人说“人类创造和发现科学,最终毁于科学”!这句话说的也不无道理,想一想,我们天天想者要怎么来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来做实验,这样是生活的好了,那~咱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呢
要想长久地生存在这美丽的地球,就得和身边的朋友打好关系,以前欠别人的,要赶紧还一还而这种事情光靠一人是绝对不够的,这是你我的责任最后,还是记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吧: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望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