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键词:人性
二、内容:
从古希腊文学开始,经由古罗马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7世纪文学到18世纪文学,阐述了西方文学不同时期对人性的深入、深刻的描写,挖掘出各个时期的西方文学所涉及到的人性的探讨,从而论证西方文学的一个重大特征:对人性的描写深之又深。
三、正文:
什么是人性?人性有哪些表现?要想论述本文论题首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一般说来,我们将人性理解为人的本性、天性、人的性格特点、气质特征。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再去挖掘西方文学作品中有哪些是对人性的描写、描写得怎么样就会明朗很多。
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自文艺复兴开始,欧洲的一些国家先后出现了人文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等文学现象,形成了欧洲文学史上流派更迭、思潮相继的发展模式。这些思潮流派的深层始终蕴涵和贯穿着深沉而深厚的人文观念。
古希腊文学中蕴涵着原始形态的“人”的观念,它经由古罗马文学对后来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文学人文传统的主要源头之一。
古希腊神话大体可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希腊神话中的神祗,象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在这里,人的自然原欲表现得淋漓尽致,但神祗长生不老,可随意变形,各具特殊本领和巨大威力,其好恶态度对下界人类的生杀祸福起着决定作用。这体现了古希腊原始初民对神的崇拜,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对人自身个性、能力的不确定性和求知欲。英雄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是半神半人式的英雄,具有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都在某一神祗保护下完成一番惊人的业绩,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展示了希腊初民对勤劳勇敢和英雄主义精神的赞美和向往。在这里,希腊初民对人自身的才能和能力的认知,对建功立业的渴望都表现了出来,也就是说,在神的保护下,我们人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依靠集体的力量,创建丰功伟业。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辉煌代表,史诗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们强大好斗,为维护个人荣誉而进行斗争。阿基琉斯把在战场上获得荣誉看作第一生命,赫克托耳明知特洛伊要打败仗,城池将要被毁掉,但仍然誓死战斗。他的妻子抱着他们的独子,涕泗涟涟地哀求他退出战场,可是他却回答说:“我如果也像一个懦夫那么藏起来,不肯去打仗,那我就永远没有面目见特洛伊人和那些拖长袍的特洛伊妇女了,而这样的做法是我不情愿的。因为我一直都象一个好军人那样训练自己,要身先士卒,去替我父亲和自己赢得光荣。”这体现了荷马时代的希腊人民刚强、威武和特别重视战斗荣誉的英雄主义精神。奥德修斯则是一个英勇、顽强、战斗不息且又智慧过人的英雄形象,他为维护个人私有财产、个人权利、荣誉而进行斗争,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在面对困境时,奥德修斯孤身一人,仍然坚持奋斗,人性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竭尽全力、以自主和积极的态度求索进取,百折不回,直到夺取胜利的一面被展现出来。
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的价值,使它在抗争的最炽烈的热点上闪耀出勇力,智慧和进去精神的光华。人终究是要死的,但他在生与死的战火中得到了磨炼,表现出即使在最酷烈的条件下也不准备放弃抗争和自我检验的决心。凡人中的精英不应回避生活的挑战——相反,他们有责任在赴汤蹈火的实践中,把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上升为对人生价值的追寻。荷马史诗通过英雄形象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古希腊人的个人意识和热爱生活、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肯定和追求人的现世价值的积极乐观的人本思想。
古希腊戏剧成就最高的是悲剧和喜剧。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日渐觉醒,人既感到了自然之主人和社会之主人的骄傲,同时又感受到除自然异己力量之外的社会异己力量的束缚。在《俄底浦斯王》中,俄底浦斯强烈的行动意识表明了人的主体性上升到了一个自觉意识的高度,尽管他的结局说明,反抗“命运”的过程正是走向命运圈套的过程,然而,正是这种困兽犹斗的抗争意识体现了个体生命的无穷追求与“命运”的不断惩罚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希腊式悲剧精神,其中高扬着人的主体意识和自由意志,表现了善良刚毅的英雄俄底浦斯在和邪恶命运的搏斗中遭到不可避免的毁灭,歌颂了具有独立意志的人的勇敢坚强的斗争精神。
无论是作为群体的人(古希腊神话)在自然与社会面前表现出的行动意识、自由观念和主体精神,还是作为个体的人(荷马史诗、古希腊戏剧)所表现出的生命意志和情欲,在深层次上都体现了人类文明初期古希腊人的原始欲望的潜在冲动,古希腊文学的深层激荡着人的原始欲望自由外现的强烈渴望,蕴藉着人的生命力要求充分实现的心理驱动力,它体现的是一种世俗人本意识,其人性取向是自然原欲。
古罗马文学是对希腊文学的直接继承,但古罗马文学比古希腊文学更富有理性意识和责任观念,相比于古希腊文学的浪漫激情色彩,古罗马文学更趋向于庄严和崇高的风格,体现了古罗马人个人勇敢必须服从国家的理性精神。
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又一源头,其中蕴涵的“人”的观念,经由中世纪对后来的欧洲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帝几乎没有人的原欲,而仅仅代表人的原欲的对立面—理性。从宙斯到上帝的变化,体现了人性的变化。上帝是极端化了的人的理性的化身,相反,人身上则普遍存在着被上帝扩大化了的原欲,或曰:恶,而理性似乎归上帝独有了,因而人永远有罪。由此,人与神在本性上反而向极端化之后形成了分明的对立,由于上帝根本不需要人的那种原欲,因而它不像古希腊神话中的神那样与人同形同性,希伯来神话中的英雄们缺少希腊神话中英雄们的那种自由意志和原始野性,人们不仅仅认识到了人的生命的亮丽与灵光,还认识到了人性的苍白与贫乏。,人不仅有自己的理智、善、精神意志等理性成分,还有恶的性格成分。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中表现的对上帝的崇拜,一方面表现出人对人性本质之追寻趋向于理性的和精神的境界,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人对自身之原始生命力个个体生命价值的一种压制,是人的主体性的萎缩。这时候,人性中的自我牺牲精神,对民族、集体的责任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比古罗马时期更强烈,以致发展为一种拯救人类脱离苦难,爱整个人类的世界主义和博爱主义,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再度闪现出光辉。
但丁的《神曲》是一部反映中世纪社会变革状况的著作。诗人写这部著作的目的是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道德上复兴的道路。这部著作反映出当时的人对人性的思考:人有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但也有残暴、贪婪、欺诈、凶狠的一面,只有通过对现实的斗争、追求荣誉、历经磨难,追求知识和不朽,人才能一步一步地趋于真善,趋于完美,人才真正地能体会到精神和灵魂之光,享受人之所以为人的乐趣。
由此可见,重视人的精神与灵魂,重视对彼岸世界价值的追求,是希伯来-基督教文学关于人性的深刻的描写。
中世纪晚期,教会对人的原欲的过度压制促使了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潮的诞生,在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到人性中向往自由、富于反抗精神的成分。
人文主义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流,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人文主义文学中所蕴涵的“人”的观念,正是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人性的不同探索的表现。
薄伽丘和拉伯雷是早期人文主义作家的代表。薄伽丘的《十日谈》把人的原欲作为天然合理的东西加以描写,让人们去追求现世生活的无穷欢乐,他主张:爱情是人的天性;人类天生平等;智慧是快乐的源泉;友谊是一种最神圣的东西。拉伯雷的《巨人传》中“巨人”形象表明了人智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主张:在德廉美修道院里,人们按自己的需要,自由自在地生活;德廉美修道院的规章只有一条——“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理想的教育当培养全知全能的人。
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是后期人文主义作家的代表。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几乎没有对自然欲望的强烈追求和个性主义色彩,他不是一个个性袒露、原欲冲动的古希腊-罗马式“英雄”,而是希伯来式充满忧患意识、满怀基督之博爱以致颇显荒唐可笑的理想的救世者,而在与他相对衬的另一人物桑丘身上则表现出了执著于世俗利益、肯定人的自然欲求的希腊式价值取向。这两个人物的对立深刻地反映了作家对于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思考。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成就的最高代表,如果说,文艺复兴确实是一个“人的发现”的时代的话,那么,只有到了莎士比亚的创作中,这个“人”才被发现得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
哈姆雷特: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象天使!论智慧,多么象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对于我,这点泥土里的提炼出来的玩意儿,算得了什么呢?
哈姆雷特的延宕让我们看到一味强调个性解放、放纵人的欲望对社会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危害性,人们呼唤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哈姆雷特形象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关于人性复杂、人性悖谬(To be or not to be)的思想,成了近代以来欧洲文学关于人的问题思索的基本指向。
此外,莎士比亚的其他著作也对人性做了深刻的剖析。例如:《雅典的泰门》指出金钱的邪恶势力腐蚀人性;《威尼斯商人》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慈悲与同情是人的最高贵的品质、反对种族歧视、要求平等;《罗密欧与朱丽叶》赞颂了爱情的神圣;《亨利五世》指出君与民同样是人,等等。
文艺复兴运动一方面带来了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个性自由的片面追求造成了人的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的混乱,“自由”与混乱相伴的社会现实使人们意识到理性、秩序的重要性,古罗马文化与文学中强烈的王权意识、国家观念和政治热情再次被古典主义文学端了出来,“理性”被认为是人性本身具有也必须具有的精神,人性中的伪善和欺骗性被人们认知并具有的精神,人性中的伪善和欺骗性被人们认知并遭到强烈批判,莫里哀的《伪君子》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自由观念被重新审视,弥尔顿就认为:自由来自理性;出版自由是辨别是非善恶的保障,邪恶不凭书籍流传,自由的原则是自己要自由,就须旁人也有自由,在和平的环境中,自由可能变成最坏的奴役。
18世纪启蒙文学肯定人的理智的同时又肯定人的天然情感的合理性,所以启蒙文学肯定理性的力量也即张扬人的个性。与中世纪文学肯定人的本性是理性不同,这一时期的文学更着重表现人的天然本性是善和美的,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现实存在)都是人性的污染物和罪恶的滋生地,故而人应该寻找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寻找既张扬人的主体精神,又不与外在客体冲突,既满足个人欲望,又不违背社会道德律令的两全其美的道路。人性不是简单的恶或简单的善,始终处于一个矛盾的自我与非我境地之中。
从古希腊到18世纪的西方文学在内容上体现了很多关于人性的描写:
一、悲与喜
悲哀被称为“价值丧失”,这是“好事”(价值丧失)、即使想令其恢复亦无能为力的感觉。因而,有人象马克德加那样,认为悲哀是一种后悔。
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因为轻信了伊阿古的谗言,以致在迷误中扼死了无辜的苔丝狄蒙娜,奥赛罗这一悲剧英雄的悲哀正是在失去自我判断力从而失去爱人的后悔中被烘托出来。
二、价值
1、观不仅因为文化而异,也还因为个人不同,所以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人与启蒙时代的人的价值观大不相同,而同一作品、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形象梅菲斯特讥笑浮士德:“真象在绿野中吃枯草的牛。”
2、价值间是有矛盾的,一方面有期望朋友幸福、保证他有好的地位的道德象征,另一方面又有“大义灭亲”之类的道德象征,所以哈姆雷特才会不断地陷入to be or not to be的艰难抉择中。
3、人总是要追求生命的价值。这在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以及启蒙文学中都突出地表现过。
三、美
人性中有崇高与美的对立。康德说:“悟性是崇高,机智是美。”“勇敢是崇高而伟大,巧妙虽小却很美。”“悲剧是崇高,喜剧是美。”歌德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崇高和伟大与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渺小形成强烈反差,这同时再次说明人性是很复杂的。
四、自卑感
自卑感并不是对真正的拙劣的认知,而是“对自己价值的怀疑”,是担心自己笨拙。为什么奥赛罗会轻信伊阿克的谗言?如果他是一个白人,他有足够的自信认定苔丝狄蒙娜应该归他享有,有足够的自信认定自己有足够的魅力始终抓住她的心,那么伊阿克的谗言还会有用吗?
五、忧郁
忧郁是一种“我完了”的感觉,是失败的感觉。忧郁王子哈姆雷特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导致了他行动上的忧郁和延宕。
六、倦怠
倦怠是为转换生活的刺激而决定做其他工作或重新设计生活的原动力。西方文学中有很多是有关倦怠的描写。比如浮士德博士,他已经把哲学、医学、法律、神学都读遍了,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博士、律师、神学家、科学家、教授,可是成天闷在那该死的小屋里让他觉得无聊、倦怠,以致想到了自杀。
罗素说,追求刺激的倾向,对兴奋的追求,在男性尤为强烈。从这个方面讲,古希腊、罗马人民大搞体育竞技,还有伴随社会发展的战争、屠杀、迫害都可以说是为了逃避倦怠。所以罗素说,人类的罪恶至少有大半是因为畏惧倦怠而引起的,连冒险(如《鲁滨逊漂流记》)也是为了逃避倦怠。
七、伪善
善的行为在于增进他人的幸福,禁忌是道德之源,但欲求常与道德冲突,被压抑的欲求经常存在于内心之中。莫里哀的《伪君子》对人性的伪善和欺骗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
八、贪欲
我坚持认为人是强烈贪欲的,只是表现不同。有的人贪婪地追求金钱(如《吝啬鬼》),有的人贪婪地追求荣誉(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有的人贪婪地追求生命的价值(如浮士德),等等。但同时,西方文学引发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贪欲是天生的吗?是人的本性吗?
九、自杀
如果梅菲斯特没有出现,如果天使的合唱声没有出现,浮士德喝毒药的意念岂不是成功了?
感情上的自杀,是在“任何事均无聊”、“自己已无价值,活下去没有意义”等这一类想法支配下才发生的。罗密欧误以为朱丽叶已死,故而自杀,朱丽叶醒来后见爱人已死也自杀了,这是不是也体现了人性顽强而脆弱的一面?
十、人性异化
1、自我感知和自我感丧失。人们在思考的时候,也有一种“自己在想”的感觉,在行动的时候,也有一种“自己在做”的意识。敏可夫斯基把这种感觉称为“自我所属感”。自我感丧失或自我感丧失的状态,一般都与精神我有关(不是我在想,而是受人操纵),奥赛罗的后悔与他的思想受了伊阿克的控制而丧失了自我感觉有关;也与身体有关(不是我的身体,而是他人的身体),在所有我方面,可能也会丧失。
十一、自由意志
人们总是以为自己是在自由行动,但这是一种错觉。从科学的角度说,是没有自由的,要说有,其实不过是“自由感”。
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们追求个人荣誉,自由大胆,但还是逃不过“命运”的神爪;古罗马人自由地扩张、征服,最终还是灭亡;上帝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人世间依然充斥着苦难、贫穷、罪恶;人富于才能和智慧,但无法找到个人精神解放与社会道德统一的道路……从这个层面讲,西方文学中关于人的自由意志的描写仍然充满了探索、困惑和不确定性。
十二、自我
关于“自我”的范围如何确定,按詹姆斯的意见,最广义上的“自我”,常包含着伴有“我的”这一意识的事物,不仅是会思考的我和我的身体,而且连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朋友、我的家等等,都属于“自我”,所以,可以将“自我”分为所有我、身体我、精神我、纯粹(主体)自我(即主我)。如:
古希腊英雄:海伦是我的;胜利是我的;荣誉是我的。
人文主义文学:平等、自由是我的;爱情是我的,财产是我的;我是我的,我是一个人。
古典主义文学:集体是我的;国家是我的。
启蒙文学:理性是我的;智慧是我的;秩序是我的。
纵观古希腊到18世纪的西方文学,对人性的描写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纯的善、单纯的恶到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人性的悖谬,并且到人性的各个方面包括情感的、理性的不同的表现,作家们通过作品所展现出的对人性的不断深入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一种渴望认知自我、改造自我的求知欲的体现。
所以说,西方文学对人性的描写深之又深。
1789年,法国大革命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波旁王朝)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当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是由小资产阶级掌权的,小资产阶级指农民、商人 …… 等,他们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他们不依靠剥削和压迫来获取利益。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大资产阶级推翻了小资产阶级,展开了垄断和完全的压迫。
这样的状况持续到了1799年,当时已经有很多拥护者的拿破仑发动了政变,推翻了由家族高贵与否来决定地位的状况,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
拿破仑后期野心增强,不断扩张,国内外均有战争。
在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时候,人们的心里已经埋下了一颗自由的种子了,到拿破仑统治后期,自由的观念空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对现实感到不满,由此,浪漫主义就产生了。
1最初源于中世纪的罗曼斯。
2后来在堂吉诃德针对骑士制度所写的一部小说中有所体现。
3正式确立 “ 浪漫主义 ” 这个术语,是在卢梭的《孤独的散步者》这首诗中。
“ 浪漫主义” 实际上就是政治上的 “ 自由主义”,它们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浪漫即自由。
当时 “ 自由主义 ” 的口号是:个人独立,极端自由。
德国古典哲学。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著作有:康德《天才与灵感论》,费希特《个人主义论》,黑格尔《自然的艺术》以及谢林《自然哲学》。
哲学为解放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思想的解放,才导致了浪漫主义的产生。
空想社会主义。
其代表人物有圣西门,欧文,傅立叶。
他们所提倡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十分投合浪漫主义者不满现实、追求理想的特殊心态,因而推动了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1强调主观情感,崇尚自我,表现自我,向往唯情论,重视抒情性。( 补充:中西诗歌有“我”与“无我”的比较,中国古典诗歌由于集体意识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没有主语的,但西方就很擅长抒发自我,喜欢直接用“我”“你”这样的称谓来作主语。
2追求自由。
3热爱自然。
4崇尚中古风(中世纪民间文学)。
由于“浪漫主义”是政治“自由主义”的同义词,所以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气,而不是简单的文学现象,文学、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说19世纪浪漫主义的初选,打破了17世纪以来尊重权威(指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国家)的现象。
19世纪的世纪病,是指忧郁、孤独等症状,用于文学中,就成了浪漫主义。
本篇文章是我本次听课后写下的总结,老师讲的知识点比较杂,我自己也没有完全梳理得很清楚,所以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区域文学简而言之就是:带有区域风情的文学。这种文学往往被揉进了那个地域的精神风貌,风土人情,气息和气象。
1、东方文学里面也有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类型,比如孔雀东南飞,与梁山伯与祝英台!对于东西方而言,浪漫的爱情与忠贞不渝的誓言是人们心中的美好追求!东方文学更注重写实与探索人性,比如著名的醒世三言,聊斋志异,都是对人性恶的方面的批判,和对封建社会的抨击,聊斋志异也写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捍卫,比如宁采臣与小倩的故事,还有陆判的故事!东方文学中还有战争,神话的情节,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之类的,可见东方文学关注是的是写实和对人性的思索!西方文学更多的是对情感的探索!相比较而言,东方文学更接近于理性的探索!西方文学更接近于感性的追求!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永恒不变。
2、西方文学追求浪漫与自由,探险和复仇的情节贯穿于其中,比如大家所看到的基督山伯爵,西方人对探案的钟情程度炽烈,比如著名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在基督山伯爵中,唐秦斯大副复仇成功后选择了归隐!浪漫主义文学有雨果的悲惨世界与巴黎圣母院,为了爱情,不惜殉身。
在理想主义精神的支配下,浪漫主义文学更多地采用了远离现实生活的神话传说、奇异故事等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以富于幻想的方式创造出想象的和虚构的艺术世界。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曾说:浪漫主义艺术“不是对于现实世界的研究,而是对于理想的真实的追求”。
因此浪漫主义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往往带有幻想的特点,在虚构的特殊的环境中,描写一些具有奇特的超人品格、行为和能力的形象。
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了纯洁自由的爱情,可以死而复生;《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具有超凡的能力;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以他的人格、道德,可以感动一切人,可以做到一切事,可以使从不说谎的修女,也为之违反教规。
所有这些形象显然不是现实生活种可能有的,而是充分体现了作家的希望,富于理想色彩的人物或英雄。正如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所说。
“在最狭义最本质的意义上说,浪漫主义就是人的灵魂的内在世界,他的心灵的隐秘生活。在人的胸部和内心里,潜伏者浪漫主义的秘密源泉。”为了表现理想和激情,浪漫主义常常以强烈的对比色彩来强化和突现主观倾向。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是以美与丑的对比、外表与内心的巨大反差,表现了作家爱憎分明的情感。
扩展资料
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浪漫主义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
在整体上而言,浪漫主义运动由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的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各种人物自发组成,但至于浪漫主义的详细特征和对于浪漫主义的定义,一直到20世纪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题材。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
区域文学就是:带有区域风情的文学。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概念是由地理位置,中西交往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形成的。
1、区域文学往往被揉进了那个地域的精神风貌,风土人情,气息和气象。比如:楚地阔无边。细草微风岸。其地域文学就是人口稠密,气象奇诡,神秘浪漫的楚辞。
2、东方文学是指古今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体,所以也可换成为亚非文学。
3、西方文学追求浪漫与自由,探险和复仇的情节贯穿于其中,比如大家所看到的基督山伯爵,西方人对探案的钟情程度炽烈,比如著名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在基督山伯爵中,唐秦斯大副复仇成功后选择了归隐!浪漫主义文学有雨果的悲惨世界与巴黎圣母院,为了爱情,不惜殉身。
4、东方文学更注重写实与探索人性,比如著名的醒世三言,聊斋志异,都是对人性恶的方面的批判,和对封建社会的抨击,聊斋志异也写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捍卫,比如宁采臣与小倩的故事,还有陆判的故事。东方文学中还有战争,神话的情节,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之类的,可见东方文学关注是的是写实和对人性的思索。
5、东方文学关注是的是写实和对人性的思索,西方文学更多的是对情感的探索,相比较而言,东方文学更接近于理性的探索,西方文学更接近于感性的追求。
最早已知道的文学作品是公元前2700年一篇苏美人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当中描述英雄主义、友谊、损失及追逐永生。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特色的文学。早期作品经常带着宗教或教诲的目的。说教的规范的文学从此诞生。浪漫主义的异常特质在中世纪绽放。同时,理性时代造就了民族主义史诗与哲学短文。浪漫主义强调通俗的文学及情感的投入,慢慢被寻求真实的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文学所取代。到了20世纪,象征主义抬头,探索角色的描述和发展。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自十九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它主要盛行于二十世纪西方各国,影响延续至今
它的主要特点是:反传统它所反映的内容和所用艺术手法与传统西方文学有着极大的不同它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复杂性
现代主义文学由多个流派组成
象征主义及其特征
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
2,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它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
3,代表作家:法国瓦雷里,德国里尔克,美国庞德,爱尔兰叶芝和英国T S 艾略特
象征主义的主要作家作品
1,英国T S 艾略特:《荒原》(1922)
2,法国诗人瓦雷里:《海滨墓园》(1926),思索人生的意义,礼赞永不停息的宇宙运动,抒发超越死亡意识后的欢欣哲理的沉思与新奇,富有象征性的意象水 融,音韵和谐优美,意境深远
3,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驶向拜占庭》,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了19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4,梅特林克: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青鸟》(1908,蒂蒂尔,弥蒂尔,白丽伦),青鸟象征着幸福,主题是歌颂人们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
[编辑本段]表现主义及其特征
1,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20世纪初至3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个重要现代主义流派起源于德国,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
2,最早出现于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
3,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 ,表现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其诗歌情绪炽烈,雄辩,追求力度,抒情方式夸张,常采用浓缩的诗句戏剧和小说常采用抽象的象征手法表现深刻的哲理和主题
表现主义的主要作家作品
1,在戏剧上:
美国的奥尼尔:《琼斯皇》(1920),作者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毛猿》(1921),副标题是"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主人公:扬克
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
2,在小说上:
奥地利的卡夫卡: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城堡》(1915),《变形记》(1915)
意识流小说及其特征
1,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20年代)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认为文学应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尤其是表现潜意识的活动,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
2,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3,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
4,代表作家是爱尔兰的乔伊斯和英国的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纳
[编辑本段]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
1,爱尔兰的乔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2,英国的沃尔夫:《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达洛卫夫人》
3,法国的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4,美国的福克纳:《喧哗与骚动》(1929),反映了美国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没落小说创造了复合意识流方法,使运用意识流手法去发掘人物的内心生活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着重表现昆丁的变态心理和班吉神经错乱的潜意识活动人物(长子昆丁,二子杰生,小儿子班吉,女儿凯蒂)
[编辑本段]存在主义文学及其特征
1,存在主义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顶峰它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 流
2,存在主义文学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产生,它是以文学的形式宣传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其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只有通过自由选择寻找生存之路
3,"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描写资本主义世界的荒诞性,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与毁灭,以及孤独,失望,恐惧的思想情绪
4,艺术上,第一: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第二: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
5,存在主义作家主要有法国萨特,法国加缪,波伏瓦
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
1,法国加缪:《局外人》(1942),《鼠疫》(1947,里厄医生)
2,法国萨特:《恶心》(小说),《自由之路》(小说),《墙》(短篇小说集),《死无葬生之地》(戏剧),《苍蝇》(戏剧),《禁闭》(戏剧,表明"他人就是地狱"),《必恭必敬的 》(戏剧),《存在与虚无》(哲学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哲学著作)
3,法国波伏瓦:《女客》,《第二性》
[编辑本段]荒诞派戏剧及其特征
1,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
2,荒诞派因1962年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 艾思林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
3,荒诞派戏剧的特征:荒诞,抽象的主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使戏剧的直观艺术特点发挥到极限在内容上表现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生的荒诞不经;在艺术手法上则打破了传统的戏剧结构,用不合逻辑的情节,性格破碎的人物,机械重复的戏剧运动和前言不达后语的枯燥语言来从总体上突现世界荒诞的根本主题它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4,法国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其独幕话剧《秃头歌女》的上演,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诞生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作家作品
1,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
2,法国尤奈斯库:《秃头歌女》(1949,史密斯夫妇,马丁夫妇),《椅子》(1959),《犀牛》(1958)
[编辑本段]新小说派及其特征
1,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后成为二战后法国和西方最重要的小说流派之一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
2,他们认为世界是荒诞,虚无的和不真实的,传统小说是对读者的愚弄和欺骗,小说以描写人物性格和情感为主的时代已经过去反对传统小说的倾向性,主张作家原封不动地照搬荒诞世界的存在,不赋予它任何意义和感 彩新小说屏弃情节和人物,拼贴散乱的片断以物代人,创立纯粹写物的风格倡导读者参与创作,重建小说的人物与情节
3,代表人物有阿兰·罗布-格里耶,萨洛特,西蒙,杜拉斯
新小说派的主要作家作品
法国萨洛特:第一个写新小说
2,法国西蒙:"新小说派之父",《风》(198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佛兰德公路》
3,法国罗布—格里耶:《窥视者》:获法国1955年的"评论家奖",《橡皮》(1953,杜邦,格里纳达端,瓦拉斯,写政治谋杀案)
[编辑本段]"黑色幽默"小说及其特征
1,"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由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个《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
2,"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得嘲讽态度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为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
3,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是其中心内容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即所谓的"黑色幽默"
"反英雄"式的人物:人物精神世界常常趋于分裂,成为带有悲喜剧双重色彩的"反英雄",借他们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通过暗示,烘托,对比,象征形式表现扑朔迷离的情节打破理性化的时间顺序,加速节奏的跳跃,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笔法富有反讽意味,语言经常打破一般语法规则和固有的词语搭配习惯
具有寓意性
4,美国海勒,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还有冯纳古特,品钦,巴思,巴塞尔姆,法国维昂
"黑色幽默"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
1,美国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2,冯纳古特:代表作《第五号屠场》,《猫的摇篮》(1963,博克侬,麦克凯布)
3,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编辑本段]魔幻现实主义及其特征
1,魔幻现实主义指的是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60年代后成为拉美小说创作的主流它的兴起被称为"拉美文学的爆炸"代表人物有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古巴的卡彭铁尔,墨西哥的鲁尔弗和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
2,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魔幻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用魔幻的东西将现实隐去,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混合,主客观事物的空间失去界限的世界艺术上则在现实描绘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出现于小说情节中,时序关系常被打乱,叙述富于跳跃性,有时场面带有象征色彩,显示出鲜明的地狱和民族特点它堪称是"移植"和"寻根"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它既是对现实的深刻开掘,又是对历史的严肃反思;既有对本大陆传统文化的寻本探源,又有对欧美现代主义的广泛吸收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人是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
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作家作品
1,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中篇小说《佩德罗 帕拉莫》
2,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形成热潮,以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
"垮掉的一代"及其特征
"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作家多为男女青年,他们以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著称用同性恋,爵士乐,吸毒酗酒等来逃避现实并向体面的社会和美国传统价值观念挑战,提出"沉沦就是解放"和纵欲享乐合法的结论,他们用怪僻的内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沦的所谓"脱俗"态度来表示对体面社会的不满,来对社会进行病态的反抗
"垮掉的一代"的主要作家作品
杰克 凯鲁阿克:《小城镇与大都会》
2,金斯堡:《嚎叫》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指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后的
一种文艺思潮。
由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
都以古希脂、罗马文艺为典范因而有“古典
主义“之称。
古典主义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
盛行,发展也且为完备。
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墓础是中央象权的
君主专制哲学攀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
论。
古典主义在创作和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
主张用民族规范语宫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即
三一体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关。
作为一种文
艺思潮古典全义在欧洲几乎波行了两个世
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全义文艺兴起才告结
束。
它对近代欧洲各国文学艺术,尤其是戏剧
的发展影响很大。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欧芙现代文学中出现最早、
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
19世纪70年代兴
起于法国。
它的名称是法国诗人莫留亚斯
1886年9月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的《象
征主义宜吉》中提出的。
他主张用“象征主义
称呼当时的前卫诗人,并阐述了象征主义的基
本原则。
象征主义的先驱是法国的波德莱尔,
他发展了浪漫派诗人在创作中的象征、橄胧因
素在诗歌创作中以外界“对应物”暗示内心
的徽妙世界,即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
暗示、对比、烘托等方法表现个人感受和某种
理念。
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
现代文艺流派。
倡导者是法国诗人特里斯唐·
查拉。
1916年,童拉在瑞士苏黎世与一些有
年诗人组成文艺小组,在给小组定名时他们
翻开一部字典,用手随便一指,怡好指到
目Da湘”叮达达含这个名字于是就用它命
了名。
Dada本来是初学说话的幼儿的语宫,意
思是“马”。
将它用作文艺活动的旗号,并无
任何惫义。
但达达主义的宗盆在于反对一切有
惫义的事物反对一切传统反对一切常规
也反对被认为有愈义的文学艺术。
它主张以梦
吃一般混乱的语宫、怪诞荒谬的形象表现不可
思议的率物。
意识流小说派
息识流小说派是兴起子20世纪初。
议反
传统的’,惫识流”方法写作的西方现代文学流
派风廊于20世纪as年代后逐渐消亡。
“意
识流,这一名称最失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厄
姆斯在19世纪so年代提出。
继之法国哲学
家怕格森认为:真实存在于“意识的不可
分创的波动之中’小说家应当深入人物的内
心世界刻画人物内在世界的意识流动。
1915
年英国女作家瑞恰生发表的《尖尖的屋顶)是
一部典型的“息识流”小说。
由于人物内心状
态的愈识流轨迹被描绘得惟妙惟肖引起读者
强烈的反响。
当时,西欧小说界正在搜索突破
意识流小说派
息识流小说派是兴起子20世纪初。
议反
传统的’,惫识流”方法写作的西方现代文学流
派风廊于20世纪as年代后逐渐消亡。
“意
识流,这一名称最失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厄
姆斯在19世纪so年代提出。
继之法国哲学
家怕格森认为:真实存在于“意识的不可
分创的波动之中’小说家应当深入人物的内
心世界刻画人物内在世界的意识流动。
1915
年英国女作家瑞恰生发表的《尖尖的屋顶)是
一部典型的“息识流”小说。
由于人物内心状
态的愈识流轨迹被描绘得惟妙惟肖引起读者
强烈的反响。
当时,西欧小说界正在搜索突破
传统小说框棍的途径因此这部小说引起了
文艺界的浓厚兴趣。
从此,“意识流,的理论
和技巧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
子是,
人们把采用归忿识流表现手法写作的作家称
为“惫识流小说派一。
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是指20世纪20年代奖国的一
批怀有仿徨和失望情绪的青年作家。
这些年轻
作家多数都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恻门当时
刚刚成年曾在关国 拯教世界民主卜的
口号盗感下,奔赴欧洲战场,但是他们所目赌
的是人类的大屠杀和翎谙的反战悄绪。
于是他
们觉得自己受骗上当被人出卖。
他们原来的
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对生活怨观、失望,感到
苦闷、迷惘,他们大多流落欧洲:以巴黎为文
学活动中心,通过小说诉说他们栩神上的创伤。
桥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斯泰因一次对海明威等
人说:“你们都是建惘的一代”。
海明威将这句
话用作长篇巧、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词。
千是“迷惘的一代便成为这些作家的称呼。
新小说派
新小说派是指20世纪50年代兴起子法
国,60年代成为法国影响最大的一个文学流
派。
因标新立异地反对有人物、有情节、有社
会意义的巴尔扎克式的小说,拒绝一切小说传
统要求新的小说形式而得名为“新小说派目。
该派大致上有两种主要倾向:一种是以萨洛特
为代表的“内心小说,,着宜写内心独白和下
意识的情感:另一种是以罗布,格里耶为代裹
的“客观小说曰,强调客观地记录外界的语言、
动作和摘奴而不作任何解释。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是指2o世纪五六十年代风行
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该流派的作家都是男
女青年,他们以否定一切的无 全义态度反
对现存的社会秩序和风尚习俗要求摆脱一切
传统的束缚拒绝承担任何家房和社会义务,
迫求绝对自由的生活。
他们反对金断资本统
治 对外侵略讨厌机器文明。
他们进避
现实,吸毒、酗酒、偷窃,无所顾忌不停地
迫求各种利激提倡9性恋和佛教禅宗、以躲
进超现实的幻境寻求神秘主义的员感因而被
称为“垮掉的一代。
该流派的代表作家有凯
亚克、金斯堡、巴罗斯等。
他们在艺术上以
全盘否定高雅文化为特点盯发明了“自发式
散文,、“放射诗:不求文饰粗糙散漫。
黑色幽默
焦色幽瞅是20世纪60年代风行于美国的
一个文学流派。
60年代初,美国一些作家在作
品中把恐怖、怪诞和滑稽结合在一起,把生活
描写为荒谬可怕的喜剧。
1965年美国作家
兼批评家弗里德曼将这类作品的一些片断编成
集子,题为《黑色幽狱,,这一流派遂得名。
黑
色幽歇叮、说家突出描写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
对自我的压抑甲嘲讽地、玩世不恭地将周围世
界的丑恶、自我的淆移及环境与白我之间的不
协谓2于他们独特的哈哈镜前加以放大、扭
曲,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
黑
色幽狱在60年代中后期达到全盈对美国文
学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形响。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
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个流派。
魔幻现实主义
一词最早出自镶国文艺评论家费朗茨·罗。
1925年他发表了一本评论给画的专著,书
名为《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玫派,当前欧洲
绘画的若干问题乳“魔幻现实主义湘这一名词
被应用到拉丁关洲的文学上,则是从哥伦比亚
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子1967年出版的长摘
小说《百年孤独》开始的。
这部奇妙而又动人
的小说以虚构的小镇马孔多以及居住在马孔多
的布思迪亚一家一百年间的变迁反映了哥伦
比亚的历史。
小说中有不少离奇怪诞的情节和
人物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影和象征愈味。
这种
独特的风格,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极大兴趁。
评论界认为此书是当代拉丁美洲习、说中一种新
流派的代表因此便借用了在美术界与此相近
似的新流派的名词,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
该
流派的主要特点是在反映现实的叙今和描写中,
插入离奇怪诞的情节、人物和惫晚,以及种种
超自然现实。
代表作家有马尔竞斯、博尔赫斯
和阿斯图里亚斯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具有深
刻的现实主义离奇怪诞而引人入胜的情节、
独特的文字风格和色影因而深受读者欢迎。
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是指18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
的-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
因作家克林格尔的
同名剧本丈《狂飙突进》而得名,是德国启萦运动
的继续和发展口主要思想倾向是猫调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实现个性解放,反刘租碍人的发展的
一切傻化保守的教条和遵循传统栩神的处世态
度,在艺术领域否定任何因袭的陈规;倡导民
族风格,主张从本民族历史中汲取题材;歌颂自
由,拥护卢梭解回到自然“的口号推泉“天才”,
强调“天才,。
参加狂飙突进运动的青年作家大
都富有狂热的幻想和奔放的滋怕他们的作品往
往充瀚特浪漫的气息湘感伤的成分。
歌德的《少
年维特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狂飙
突进运动文学的代表作品。
欧美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作品
1、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2、英国雪莱《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3、德意志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4、法国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
5、英国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
扩展资料一、欧美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二、特点
以现实为基础——现实为文学创作的土壤,浪漫主义的创作源泉和灵感都来自于现实,并非脱离现实。
热情奔放的语言——浪漫主义抒发感情的文字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的字句极其考究,力求完美,因为此特点,浪漫主义文学许多作品成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绚丽多彩的想象——在形象塑造上,浪漫主义文学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文学通篇看似脱离现实,因为其塑造的形象极其夸张,但仔细品读,会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相似的人或事。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目的。“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其实就是希望社会更美好,所以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目的和其他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相同的。
—浪漫主义文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