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晚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晚春》全诗表达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天描叙的美丽且令人向往。

原文:

晚春

宋代: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参考资料:

-晚春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分析:此句点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作者对不重视人才培养的人的一种拷问。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分析:此句进一步批判一些人,不懂装懂,明明千里马在前却高呼天下无马,讽刺选拔人才之人有眼无珠不止,还加罪于客观因素。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分析:这是作者最后发出的强烈感叹,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韩愈《山石》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然而却不像记流水账那样呆板乏味,其表现手法是巧妙的。此诗虽说是逐层叙写,仍经过严格的选择和经心的提炼。如从“黄昏到寺”到就寝之前,实际上的所经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但摄入镜头的,却只有“蝙蝠飞”、“芭蕉叶大栀子肥”、寺僧陪看壁画和“铺床拂席置羹饭”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为这体现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为人靰”的幕僚生活相对照,使诗人萌发了归耕或归隐的念头,是结尾“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关于夜宿和早行,所摄者也只是最能体现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镜头,同样是结尾的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供参考。

题 榴 花

韩 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韩愈,本卷《初春小雨》已介绍。他于德宗贞元八年(792)举进士,三上吏部试无果,遂任节度推官,此后担任过监察御史等职。贞元十九年(803),因言关中旱灾,触怒权臣,贬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宪宗永贞元年(805),量移江陵府(今湖北荆州)法曹参军。余不备述。

《题榴花》实为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千家诗》误署作者名为朱熹。《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九于此诗题下注称:“公自阳山与张十一徙掾江陵,道潭州而作,以其咏井云‘贾谊宅中今始见’知之。”写作时间为元和元年(806)。“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二年进士,是韩愈的朋友,韩愈写过不少诗给他。

前两句写榴花之美好。首句写石榴花鲜艳夺目。石榴农历五月开花,花的颜色颇多,但以红色为主。石榴花谢后结果,子实累累。次句写令人惊喜的是枝间能发现一些新结出的石榴。后两句写榴花之无人赏识。三句写榴花的生活环境偏僻,几乎没有来往行人,当然也就得不到赏识。末句写红色的榴花杂乱地落在青苔上。“颠倒”形容凌乱。“绛英”指红色的花瓣。

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榴花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为此,诗人在写法上先扬后抑,先写榴花之鲜艳,而且已经结出果实,以比喻诗人才华出众。后写如此美丽的榴花生处僻境,无人欣赏就飘零了,借以比喻自己身处南蛮之地,不被重用。此诗通过前后对照,较好地表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送李愿归盘谷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友人李愿的一篇赠序。韩愈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他在送李愿回盘谷隐居之时写下这篇文章,借以倾吐他的不平之气,并表达他羡慕友人隐居生活的思想感情。

韩愈的志向在于引道济世,但他也不讳言求功名、取富贵的志愿。他在《上宰相书》中就讲得很明白:“彼之处隐就闲者亦入耳,其耳目鼻口之所欲,其心之所乐,其体之所安,岂有异于人乎哉”只是他不愿意蝇营狗苟,为虎作伥以求得功名富贵。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篇《送李愿归盘谷序》表达的就是这种思想。他歌颂了隐者的高尚志趣,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实际上是抒发自身长期追求功名而不能得志的感慨。其中对得志的高官显贵,略有讽刺之意。“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此种口气中就流露出讥讽的情绪,但比较含蓄。从行文中可见,无论是韩愈还是李愿,对这种生活都不是完全否定的。为此,过分地强调此文中的批判色彩,是不符合实际的。文章真正否定的是“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的人。

此处短短数语,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这些丧失了人格操守的追求富贵者的可耻、可笑又可悯、可悲的人生。内中也有自警的意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190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