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恩悟空的邀请,我是教大育小。情绪管理的技能是孩子将来赢取成功的一项非常重要技能,对孩子的成功影响极大。
首先:孩子要有管理情绪的能力要有认知情绪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小孩子,要教会孩子认知情绪。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没有办法认知自己的情绪。许多3岁的孩子遇到不顺心的孩子只会哭或者说是发脾气。因为她们没有办法去认知自己的情绪,就会显得很无助。所以从孩子有表达能力开始就可以逐渐的教会孩子认识情绪。当然可以通过绘本来让孩子认知,因为在孩子的早期,过的多语言表达和抽象的描述,孩子是没有办法理解的,一些经典绘本是最好的通道
其次:认知了情绪还要教会孩子表达情绪,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这个是内心感受最大最真实的呈现。这个幼儿园阶段是最佳的训练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孩子不会有太多好坏的分辨,也不会有太多羞愧难当的感觉。例如某件事情做的不好,孩子生气,到但表达起来更容易,因为他无法去分辨和揣测成人的心思。源于这份单纯,特别容易训练。在平时的交谈中,家长可以去引导。例如孩子犯错误了,别着急生气,而可以尝试着表达说我很伤心,我很难过,妈妈看到你很开心,你的表现让妈妈觉得很骄傲。
当孩子发生问题的时候,孩子无法区分,家长帮忙帮助孩子认知和表达,比如说孩子因某件事情生气,帮助孩子甄别,你这个是生气,哭的原因难过那吗?
我们都知道,但凡能表达出来的情绪就是一种很好的宣泄,就是一种很好的管理。表达出来,许多时候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许多成年人都非常欠缺这种能力,长期隐忍和积压,最终爆发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再次:教会孩子疏导情绪,表达自己的需求。对情绪的一种疏导也是最好的管控。例如:你这么做,我很生气,我不喜欢你摸我的头。我很难过,我希望你可以……
这样是对情绪的一种最好的管控。
总之:遇到情绪不可怕,先认识再表达,再提出自己的内心需求,基本就解决了一大半。教会孩子这三个步骤,管控情绪一大步。当然,允许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例如哭泣,扔个玩偶或者其它的,只要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不积压情绪,合理宣泄,孩子管控情绪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情绪管理好坏是情商高低的重要标志 。 首先我们来了解情商这个概念,情商是自我和他人 情感 把握和调节的一种能力。许多家长存在一些意识上的误区,把判断孩子是否拥有亲情观念当成是情商高低的标准。
所有的孩子天生都是随性和任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孩子可以把情绪整理的很好,有的孩子会越发的任性,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举动。我们做家长的深知其中的利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个能控制自己情绪,收放自如的、有教养、体谅宽容人的好孩子。我们从哪几个方面来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呢。
1、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好榜样。
平和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也一定是温和的,浮躁急躁的父母的孩子想要有好的情绪和心态也很难。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在对待家人方面和声细语,恩威适度。言传不如身教,家长要以身作则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孩子最终是要离开父母,直面自己的人生,走向广阔天地。很难想象没有自主能力的孩子能有个平和的心态,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因此,家长要从孩子的自身出发,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照顾家人,逐渐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3、让孩子学做家务,在劳动中锻炼孩子的平和心。
孩子做家务时可以舒缓孩子的心态,调整孩子的情绪,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对生活的仪式感,对家人的亲 情感 和归属感。因此劳动也是提升孩子情商的方法之一。
4、注重孩子的交友习惯,多同心态好、优秀的孩子在一起。
5、培养孩子做事勇敢、遇事有担当的习惯。
孩子也一样,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属于自己可控与不可控的情绪世界。 如果他们经历了许多艰难困境,情商会随之提高。因此,一个经历丰富的孩子,一个勇敢、遇事有担当的孩子,必定能撑起一片属于他们年龄的天空呢,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也一定比同龄人高。
情绪管理好的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把持一定是到位的,这种你生命中潜在的一种能动力,能提升孩子生活品质,促进孩子 健康 的成长和学习。
如何帮助孩子提升情绪管理技能?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够管控好情绪,永远面带微笑,保持平和的心态。管控情绪是一项技能,谁掌握了这项技能,谁就能获得享受幸福的密码。
保持沉默法。情绪激动时,容易口无遮拦,常会出口伤人。常言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为了使自己事后不后悔,那么在情绪来临时最后的办法就是保持沉默。
朱自清说:“ 沉默是最好的防御策略 。”沉默既保护了自己,又不伤害别人,时过境迁,物换星移,那些影响你情绪的东西也就渐渐变轻变淡了。
注意转移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受到令人发火的刺激时,大脑会产生强烈的兴奋,这时候如果有意识地大脑皮层里建立另一个兴奋点,用它去抵消、减弱、代替,就可以使情绪平复。比如说可以散散步,听听歌,练练字。
有一位先生以前一生气,他就绕着自己房子跑三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那么矮,田地那么小,我哪有时间跟别人生气;后来一天天老了,他生气了还要会绕着房子跑,可是圈下来就已经气喘吁吁,心里想:我房子那么大、田地那么多,还用得着跟别人生气啊!
他的这种做法很好地化调节了内心情绪,保持了平和的心态,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自我提醒法。当要发火时,尤其是刚一开始的时候,就要时刻记着提醒自己:冲动是魔鬼,冲动解决不了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控制情绪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法,经常提醒自己,甚至写一些稳定情绪的座佑铭,时刻警戒自己,学会控制情绪。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恼怒将理智的灯熄灭。”静则生慧,急则乱心,控制情绪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提高情绪管控根本的方法还是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常言说:壶小易热,量小易怒。家长应帮助孩子设置情境,不断强化锻炼,教育孩子努力做情绪的主人。
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但老师,汉惠心理工作室负责人。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如果父母没有管理情绪的能力,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遇到事情的时候,用发脾气来解决问题,那这个孩子就会和父母一样,遇到问题的时候也用发脾气的方法来解决。所以想要教会孩子管理情绪,父母首先要学会管理情绪。当父母学会管理情绪后。不需要教孩子,孩子就学会管理情绪了。
其次父母需要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就是当孩子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不是立即满足他,而是稍微延迟一些时候再满足他,让孩子学会等待。因为如果孩子有什么要求,父母立刻满足孩子,形成习惯以后,如果没有被立刻满足,就会发脾气。比如孩子想要吃饭,但是饭实在是很烫,就可以用她的小手去接触一下碗的外面,告诉孩子:烫,现在还不能吃。孩子要去游乐园,家长可以告诉他:妈妈今天没时间,妈妈后天会有时间。到时候陪你一起去。就是诸如此类的练习。让孩子慢慢学会耐心的等待。这个延迟满足的能力,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会有很多时候要等待,比如成功也需要等待,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很多事情是需要等待的。对家长来说也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失去了耐心,开始发脾气。要知道我们的孩子的成长也需要我们的等待,耐心的等待孩子长大。
还有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不高兴的时候,家长尝试帮他描述情绪。比如你在生气吗?你很难过?当这些情绪被描述出来的时候,你等于在教孩子用语言来表达情绪。如果孩子不会用语言来表达情绪,他只能用身体来表达,用发脾气来表达。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如果你觉得合适就可以拿去用,如果觉得不合适可以把它留下。
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而已,大家可以跟我的观点不同。我尊重所有跟我观点不同的人。我也尊重所有不同的观点。
在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时,需要五个步骤。
一、觉察情绪
觉察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孩子。在做自我觉察时,不仅要感受自己当下的情绪,还要接纳、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因为不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是情绪中的一部分,只有您接纳了自己的消极情绪,面对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才能理解他,指导他。如果您因为自己的负面情绪而失控,对孩子发火甚至打骂,一定要在24小时以内,情绪缓和的情况下,及时与孩子和解,修复关系。告诉孩子您当时和现在的情绪和感受,这样一来,修复关系的同时还能给孩子做一个会处理负面情绪的榜样形象。
二、共情
共情指的是您能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情绪 情感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把握机会,及时共情,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这样不仅帮助孩子疏通负面情绪,同时也是教给怎样处理负面情绪。
三、倾听+接纳
倾听的要求是感同身受,用心听,并接纳孩子的想法,这里的接纳不代表是认可孩子的做法和情绪,而是认可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情绪表达和行为体现,不去批评、否定孩子。
四、新选择
您能做到上面三步时,孩子的负面情绪、小脾气就已经基本平复90%了,这时候您要做的是教给他除了他的表达方式以外,还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五、标出边界,解决问题
您用前四步平复情绪后,您就可以开展这第五步了。因为在此前,孩子的情绪还未平复,不会去听您的大道理和观点,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在用这一步时,要为孩子标出好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的边界,并引导他思考出适合的方法解决问题,多次下来,会使孩子形成惯性,再遇到情绪问题时他就会自己去用适合的方法处理了。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关于如何提升孩子的情绪控制力?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孩子情绪控制力差的原因:
2父母情绪控制能力差,在孩子面前大吼大叫。父母自身情绪控制能力差,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没有控制好自己,忍不住总是冲孩子大喊大叫,让孩子形成了错误表达情绪的认知。
3吼叫教育方式的轮回效果。由于上一辈严格教育方式的反作用,父母会不自觉地把这套吼叫教育方式应用到自己孩子身上,形成恶性轮回。
孩子自我控制情绪能力差的后果:
1孩子总是不开心
如果孩子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话,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发脾气,更有甚者可能还会打人,这样会影响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性格的培养。
2孩子总是会把责任怪到自己身上
有些孩子的内心世界比较脆弱,一旦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丢了,或者爸爸妈妈经常在自己面前吵架的话,孩子可能容易产生内疚心理,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做错了。
3孩子会妒忌别人
有些孩子的占有欲过强,不喜欢交际,也不喜欢与他人合作,攀比心理严重,一看到别人有的东西而自己没有,就会嫉妒别人。
4孩子缺乏安全感
大部分爸爸妈妈一般都宠溺孩子,如果太过溺爱孩子,或者是经常吓唬孩子的话,就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又缺乏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那么孩子就会经常感到很害怕。
5孩子总是会很难过
一些孩子心里感觉到委屈,有时候却会憋在心里,不随意和他人说,有时候失去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身边的人也没有人安慰她,时间长了,如果孩子控制情绪能力差,那么他就可能一直都觉得很悲伤,感觉自己很难过。
如何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1帮孩子识别情绪,只有正确识别之后才能有效表达出来,家长才能更好的帮孩子想办法。
3对孩子的正向性格和品格即时予以肯定。
4对孩子的成长即时发现并给予积极反应。
5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根据孩子的爱好、擅长提供做事的机会。
6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给孩子自己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并教给他处理消极情绪的办法尽量让孩子自己。
人都有好情绪和坏情绪,当然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情绪,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找到方法及时把坏情绪发泄出来。
孩子发泄情绪的方式有很多,鼓励孩子去运动,踢足球,爬山等。当孩子大汗淋漓过后,也就冷静下来了,父母讲的话,能听进去,也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
再就是培养孩子画画,这也是我最认同的办法,当孩子还不会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情绪的时候,可以用画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像故事一样讲给我们听,还能增进亲子关系。我认为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情绪输出窗口。
所以,无论怎样,请先允许我们的孩子发泄情绪,情绪得到释放后,我们再跟孩子探讨问题,引导孩子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去感受老师的爱。
释放情绪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会走入一个误区,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不是一味压抑自己的感受,控制自己的不悦。而是教会孩子如何去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且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最终找到有效的方法进行输出才是最好的办法,同时我们也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一些因素有情绪就对孩子发泄。
良好的情绪管理,是培养好性格、提升情商、改善人际关系的前提。在孩子的世界里,再微不足道的事情,一旦冲塌了脆弱的心理边界,就会产生情绪波动。一些负面的情绪,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因为不知如何正确表达,从而陷入糟糕的情绪中无法摆脱。其实情绪没有对错之分,它的产生总是有原因的,也有适当的处理方式。教给 孩子以 健康 的方式体验情绪、了解情绪、表达情绪,并且克服种种情绪障碍,学会体贴别人,体谅父母,保持自己心情愉悦。
丰富的 情感 是孩子身上最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孩子的情绪发展受到父母情绪行为的影响,父母的性格温和稳定,孩子也会积极乐观。
一,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标准:1 反应性:对婴儿发出的信号给予积极的应答,2情绪性:通过积极情绪与婴儿感情交流,3 社会 性刺激:通过互动满足婴儿的 社会 活动需要。 母亲在孩子婴儿期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引导,与孩子多一些 情感 交流,孩子多一些安全感,培养充满希望的孩子!
二,懂得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多多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敢于表达并感受到父母的尊重,打开孩子的内心世界。去除沟通障碍,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成长,客观看待孩子的需求,延迟满足,运用去情绪化的教养方式,父母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了孩子。
三,孩子良好的情商发展体现在,孩子从容应对成长中遇到的小困难,积极融入社交环境,主动适应环境,以及小伙伴之间的关心和照顾。懂得关心他人,理解家人就是孩子高情商的体现。
孩子的成长循序渐进,父母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作为引导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家长你好,我是北京天使儿童医院儿科医生王东记,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没有从小开始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那么长大后是很容易缺乏专注力,从而导致意志力薄弱,无法自律和不能遵守纪律,对于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影响非常大,那么应该如何提升孩子的情绪控制力呢?
1、教育孩子应采取合适的方式
或许是因为家里的宝宝太可爱,所以导致很多家长忘记了在这个合适的年龄需要采用相对应的教育方式。比如四岁的孩子就已经懂一些浅显的道理,家长们可以采用说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虽然在诱惑面前,也许说道理不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真正的自控主要来源于孩子自身的理解,只要坚持良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才能让孩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2、面对问题应采取正确的技巧
适当采取延迟满足的方式。当孩子提出某个要求时,家长们可以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的愿望过段时间后再获得满足。比如孩子看到家里新做了一些饼干想吃,但家里的客人还没有到,那么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想吃可以,但是需要等客人到了以后一起吃,如果能坚持到那个时候,还能多奖励孩子一块,让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学会耐心,这是自我控制形成的首要前提。
3、规则意识需要培养
自控的前提是要先学会规则,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着手,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起床的时间,每天晚上睡觉的时间,吃饭坚持不挑食等方面,让孩子自己制定规则,家长从旁辅导协助并监督,培养孩子自觉遵守规则,并且自行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这样既减少了家长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还能让孩子体会自己管理自己的自由感,并慢慢引导孩子喜欢上制定规则。
4、自控力可以通过 游戏 提高
所有的 游戏 都有规则,在和孩子玩 游戏 的过程中就能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在有趣的活动过程里,慢慢培养孩子遵守规则,克制自己情绪行为的激化,也就是从控制行为逐渐转化为控制意识。
5、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在提供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需要提供必要的精神食粮,只有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才能掌握现阶段孩子的思想和意识是否出现了偏差?如果发现了问题如何才能帮助孩子矫正?或者何时发现孩子已经具备了好的行为习惯,那么进一步的促进应该怎么做?
6、家长要做孩子的好榜样
家长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他们的性格特征都是先从模仿家长的行为开始的,所以在要求孩子具有较好的情绪控制能力之前,家长们要先对自己进行深度的检视,如果连自己平时都达不到预期的要求,那么还如何要求自己的孩子达到自己希望的程度呢?想要改变孩子就先从改变自己的性格特点开始。
7、及时表扬,循序渐进地改正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成长环境和长时间不断积累的,这就像一个决定开始跑步锻炼身体的人,是需要天天坚持和逐渐加大运动量的,每天达到预期目标时就需要用一些小奖励来不断地刺激自己,在不断的小成就里慢慢靠近最终目标,这才是实现目标的正确逻辑。
大人们都能这样对待自己,那么对待孩子为什么不能更耐心一些呢?
8、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
良好的自制力是需要顽强的毅力支撑的。而毅力是需要经历逆境和痛苦后,才能体会和积累到的,有些家长喜欢带着孩子去参加野外的拓展训练,在一起完成艰难的任务过程中,加深亲情之间的关系,提升孩子的毅力,一起亲身去体验往往要比用嘴去说更让人信服。
多关心孩子的情绪与行为,增强正向的思维,与孩子一同学习,共同成长,才能让孩子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培养出好习惯。
西班牙作家珍妮弗·德尔加曾提出“情绪文盲”的概念,她说那些没有能力表达和控制自己情绪的人都是“情绪文盲”。
我们要警惕孩子成为文盲,更要注意孩子会不会成为“情绪文盲”。
因此,家长可以这样提升孩子情绪管理能力:
很多家长都不喜欢孩子哭或者发脾气,其实越压制,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就越差。
有负面情绪不是坏事,说明孩子感知能力很强,只要孩子能接纳自己的情绪,然后走出来,就没有问题。
当孩子遇到悲伤或者愤怒的事情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把情绪释放出来。
比如大哭一场或者关起门来大喊大叫等,也可以引导孩子将心中不愉快的事情向父母、老师或者好朋友说出来。
每个人的情绪都是按照倒U型曲线自然发生、发展、结束的,只要能独处几分钟,让情绪曲线走完,就会快速恢复平静。
因此告诉孩子,如果感觉自己生气到了极点,一定要积极暂停,离开生气对象几分钟,否则很容易行为失控。
视频最后爸爸邀请女儿去公园走走,是在帮女儿转移情绪。
告诉孩子,每个人都可以有负面情绪,但是不能停留在负面情绪里面太久,不然对自己身心不好。
当感觉自己停留在负面情绪里很久时,可以做其他的事情转移注意力,比如唱歌、画画、打球、出去走走等。
还有关键的一点是:父母情绪平和, 孩子才能情绪稳定。
前不久一位当小学老师的朋友跟我说起一件事情,她们班上有个三年级的孩子,脾气很差,一生气就背书包回家,不来上学,这学期已经发生过三次这种情况。
朋友去家访后才发现,孩子的爸爸脾气更差,当着老师的面和孩子的妈妈吵架,一句不和就摔门而出。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艾琳·肯尼迪-摩尔说:“家长帮助孩子处理情绪重要的一步,是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想要孩子情绪稳定,父母首先要情绪平和,然后再教孩子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
“表达情绪”,这是人一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关乎心理 健康 。
朵妈小时候就是一个非常不会表达情绪的孩子,父母对自己只有接近完美的要求,从不接受不好的自己、犯错误的自己。所以从小到中学,被人评价为“从来不会生气”,小时候还觉得这是个优点。后来慢慢发现不对啊,这一方面大家欺负别人还掂量掂量,到我这儿是谁都敢欺负,因为就算欺负了也不会有啥后果;另一方面,有时候我真的很生气、伤心、气愤,但是我不会表达,具体地说,不知道怎么生气。发现这点的时候,我被自己吓到了。一个正常人,怎么能连“生气”都不会?!
幸好之后的几年里,学会了慢慢调节自己,“放过”自己,这才亲手把自己带回到了正常人的群体。那么对于我的孩子,我会怎么来避免自己小时候的悲剧呢?下面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孩子不会表达情绪,第一个原因是他们害怕得不到理解。设想一下,当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还搞不明白“情绪”这回事的时候,有时候会特别烦躁,表现出来只有哭泣、狂躁、甚至摔东西,这个时候父母们是怎么做的呢?如果你只看到了表面,而不想去追寻本质原因,就会导致你也烦躁不安,认为孩子不懂事爱闹人,甚至以暴制暴来解决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从心底相信自己的孩子,努力去理解他的表面行为下绝对有其他原因导致了这一切。不焦躁、不迁怒,情绪平和地去探究他的内心,找出问题的根源。
当我们知道了孩子到底因为什么瞬间变成“小恶魔”的时候,我们会有什么反应呢?是不屑地表示“就这啊?还值得一哭啊?孩子你太脆弱了!”还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的角度,从他的小小视角,去看待他经历的自认为天大的事情?这个选择结果就是你是否懂得“共情”的体现,也是孩子决定了以后要不要在你面前表达自己真实情绪。如果孩子在最亲密的父母面前都不敢表达情绪,怎么可能在其他人面前表达呢?
接纳,顾名思义,无论孩子在我们大人看来,多么玻璃心、多么“矫情”、多么“公主病”,接纳他一时的不完美,接纳他一时的小小脆弱。相信他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从而能用对待他们美好一面时的情绪来面对他们的不美好。这样孩子就有了足够的安全感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知道,无论他们是多么“恶劣”,父母都依旧爱他们,依旧能接纳这个不好的自己。
也许表达情绪是一件需要训练的事情,但是,把心灵建设好,才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去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 孩子会不会表达情绪,不是“教”的问题,而是父母自己的问题。
孩子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因为自己不知道怎么说出自己的感受,遇到难题自己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
小孩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因为小又第一次离开爸妈爷爷奶奶,难免胆子,遇到事情不知道怎么告诉老师,有好多小朋友会尿湿裤子。
小孩尿湿裤子了只会哭,却不知道告诉老师我要尿尿了,当遇到了这种情况父母要引导孩子怎么和老师沟通,举手或者直接跑到老师跟前说我要小便之类的话。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家二宝7岁,当他有情绪的时候,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语言顺畅,能平稳的面对问题,再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表达感受
家长可以让孩子讲述引起情绪变化的整个事件,通过语言引导孩子释放情绪、表达感受。举个例子:有一天,儿子放学去买雪糕,被同学告老师了。他先和我叙述事件的过程,我会问他:你是不是觉得很害怕?当孩子讲述完自己的感受后,我再问他:“你想怎么办?”听一听孩子的意见,这也是教孩子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
二、放松练习:深呼吸。
培养兴趣爱好:练字,绘画。阅读:情绪方面的绘本。
三、积极阳光的方面的思考
家长引导孩子在有情绪的时候,从阳光的正面的方面去思考。举个例子:一个同学撞倒了他,他头部额头处肿了一个疙瘩。我引导他,会不会是同学没有看到你?他想了想说:不怪撞他的同学,是因为有别的同学追他,他跑的很快,没有看见他就撞到他了。他的情绪一会就被自己释放了,去做他喜欢的事去了。
四、信任
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信任。相信孩子并且给孩子空间,让孩子自己处理他能办到的事。孩子有了自信,就会减少负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管理能力能够正向预测孩子未来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 健康 、成就等。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有太多机会靠近孩子的内心,所以不要忽视孩子情绪表达能力的引导。
哈佛教授泰勒:我们养成习惯,习惯反过来塑造我们。把表达情绪和怎样处理情绪养成习惯!
能很好地表达情绪,无疑是情绪能力高的表现。
希望孩子能做到这一点,那么首先,父母得读得懂孩子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发展规律有一些了解。
出生第一年:基本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定义了 6 种基本情绪。包括快乐、愤怒、悲伤、惊讶、恐惧和厌恶等六个方面。
这些情绪是在孩子刚出生、生命第一年的早期就出现的。有很强的生理基础。而且,不论是哪个国家、说哪种语言,有哪种习俗的人类,都有这些相同的情绪。
基本情绪一旦出现,就不会消失。时至今日,哪怕我们已经20、30、40、50岁了……这些基本情绪还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里。
15-2岁:自我意识情绪
当孩子一岁半左右,自我意识出现之后,自我意识情绪才会逐渐出现。
爸爸妈妈们可以观察自己 1 岁半到 2 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他们是不是已经能从镜子里或照片里认出自己?
知道镜子里、照片里这个人就是我,不是别的任何小朋友,这就是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了。
自我意识情绪包括同情、嫉妒、尴尬、自豪、羞愧、内疚等。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两岁左右的孩子,反而没有小时候大方,变得不爱叫人,动不动就不好意思;如果妈妈表扬了别的小朋友,他还会生气、嫉妒。
这并不是退步,其实是孩子 情感 发展往前走了一大步。
每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具备有表达情绪这个能力的,像小孩子从呱呱坠地那一天,用哭声来表达他的情绪就是一种发泄,也是一种试探。可能在表达情绪方面也有一定的天生基因影响,但是我觉得 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
首先是家庭环境,孩子从出生开始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和长辈, 家长给孩子一个开放有爱、开朗向善的环境 ,在这种关爱下他会过的开心快乐,相对而言就变得更喜欢表达。在一个开放、融洽、幽默的环境下成长的小孩,会更加的开朗并且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
随着孩子成长,他要面对更多的是不可控的环境,这个时候,如果要让他学会正确表达情绪, 需要帮他建立自信,让他需要学会耐心 。尤其是已经上了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要面对同学的眼光和老师的认可,这个时候自信就变得非常非常重要,要做到不管别人怎么样评价也能更加洒脱,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想法。
这个时间段,我觉得家庭教育也是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鼓励正常的表达,拒绝用大哭或持续性撒娇,或者说过激的言语 。这个时候教孩子做的应该不仅仅是敢不敢表达,而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才是最正确的?
家长可以跟老师达成一致,在表达和自信方面培养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孩子就会变得更乐于表达,更容易融入新的环境。
如果帮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话题。
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首先要让孩子知道情绪是个什么东西,每个人都有情绪,有情绪的时候也是正常的,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摔倒的时候,不要直接和孩子说不哭不哭,又不疼。这种表达方式就直接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的感受被忽略,那么就会把情绪压在心理,就不会表达出来了。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共情让孩子知道你和他是同频的,这样孩子才知道自己是安全的。
可以和孩子一起想一些情绪表达的方式,比如可以哭可以闹,可以撕纸可以吃东西可以运动等等,然后和孩子一起筛选出更好的不伤害人,发泄情绪的时候要不能伤到自己,不能伤到其他人,这样的话才是比较好的方式,比如生气可以运动,可以运动等等是比较好的运动方式。
让孩子和情绪和谐相处,知道情绪是怎么来的,著名的情绪理论ABC可以很好的解释,事情发生A,如果解释这个事件B,根据解释形成的结果C,如果A相同,但是因为B不同,最后的C也是不同的,所以可以对待一件事情,让孩子试试不同的情绪会产生如何的结果。让孩子慢慢学会调节自己看到问题的方式B,然后学会和情绪和谐相处,这样的话估计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情绪管理是一种能力,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
1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宣泄情绪,自己首先要知道情绪是什么?
经常有一些父母会说,今天的心情非常不爽,那么这个不爽是什么呢?是愤怒?是委屈?是嫉妒?或者是忧伤?我们只有知道自己的情绪是什么的时候,才能知道如何去表达情绪,才能教孩子学会宣泄情绪。只有父母自己对情绪有了清楚的认识才会顺理成章帮助孩子去宣泄情绪,父母做好情绪管理能力的榜样。
2父母要看到具体场景下孩子的情绪,并读懂孩子的情绪。
父母把看到的,感觉到的说出来,让孩子复述一遍,再问孩子:是这样吗?如果不是,“那你说说看,你究竟怎么啦?”诱导孩子表达,当孩子表达完,我们不评价,再重复一下孩子的感受。然后孩子会好很多,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可以拥抱、爱抚,这样对稳定情绪有好处。
3父母要让孩子找到情绪的出口和正确的表达方式。
当孩子在情绪出现失控的时候,我们不要单纯的说“别哭啦,再哭就怎么怎么样”、或者“再哭,警察就来抓你了,大灰狼就会把你吃掉”之类的话,告诉孩子当下的这种情绪是什么,比如生气,比如伤心,比如沮丧等等,让孩子知道当下情绪的名称是为了让他们能直接认知和表达自己当前的心情,同时找到替代的解决方案来帮孩子找到发泄的出口。孩子表达情绪时父母要耐心倾听孩子表达。
4表达情绪的方法有很多。
a 讲述法:让孩子把自己的情绪名称讲出来,以及引起这种情绪的原因告诉妈妈。
b 回顾法:等孩子的情绪比较平静以后,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整个事情的经过,并且给孩子一些适当的建议,帮助他有办法应对下次还可能遇到的问题。
c 预演法: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 游戏 ,把刚才发生的事情重新演一遍,并用妈妈刚刚教的方法来解决。
d 庆祝法:当孩子通过 游戏 ,很好的处理了刚才的问题时,大人和他一起也来一个Give me five(击掌庆贺),以此来鼓励孩子下次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管理能力能够正向预测孩子未来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 健康 、成就等。
表达情绪的第一步是识别情绪。只有清楚的知道自己当前所处于哪种情绪状态,才有可能情绪的表达出来。
人和人在识别情绪的能力上是不同的,有的天生敏锐,有的则比较愚钝。情绪识别和表达能力高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也更游刃有余。
父母所能做的是帮助小朋友给自己的情绪贴标签,比方,小朋友生气的时候,可以问,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不开心的时候可以问,你是不是有点伤心?等等,让小朋友给自己的不同情绪识别出不同的名字。然后再学会不同情绪的处理办法。
推荐带小朋友去看**头脑特工队,里边生动有趣的把人的几种基本情绪用各种动画人物表达了出来。美国小学的心理医生也会用这几种小人的形象帮助孩子们来识别和表达情绪。
不过,识别、表达和管理情绪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因为偶尔的失控而对孩子失去信心。要有耐心哦。
情绪这个问题,首先要端正态度。很多父母是无法忍耐宝宝大哭大闹、发脾气的,而实际上自己也是经常发脾气。
情绪包括喜怒哀乐,而发脾气是情绪引起的行为。不论情绪是喜怒哀乐的哪一种,都是自然而然发生,并且值得人们接受的。情绪并非你可以有,我不可以有的东西,而是人人都有,人人都需要。当我们玩 游戏 开心了我们欢笑,我们是接纳的;当宝宝需求得不到满足大哭,我们认为这应该是被接纳,而不是被排斥的。所以我们说,情绪首先要端正态度做到接纳才可能更好的引导情绪、控制情绪、甚至是表达情绪。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情绪。在接纳的同时,用心聆听孩子情绪背后的声音,是因为什么事件、什么人、什么东西影响了孩子的情绪。当接纳和聆听后,我们才有可能发现更多的线索,来帮助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面对孩子的心声,应该做到的积极的关注、积极的回应,从中找到合理的需求满足他,发现不合理的需求,给予正确的解释和替代方案。很多时候做为父母,就是在这方面表现的太过强势,不想给、不支持、不理解,强权引发的只能是怨恨。那么,在需求面前,理智、不溺爱、适当满足+无条件的爱,则可以让孩子心内充盈,学会宽仁以待。
另外当孩子的需求是合理的,但却真的实现不了的时候,有一种方法叫做幻想实现,就好比曹操的 历史 典故:望梅止渴。能达到一样的效果。
而所有上面的努力都做过之后,孩子的情绪还是来临了,那么做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自己的要学会淡定。同时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合理控制情绪。比如愤怒的时候:
1、我们可以找用运动的方式解压。
2、还可以使用画画的方式来解压。
3、用说出了的方式,而已得到理解和尊重,心理就会好受很多。
4、以平和和坚定的语气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注。
5、坏脾气来临,不要惩罚、不要怨恨,只谈事实,就事论事。
6、当孩子做错事情情绪低落,要适当给予鼓励,孩子则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而不是逃避。
7、当吼叫要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冲着水池喊喊。
8、看书和其他的冷静方式能让孩子自我修复。
其实,不光是这位家长,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焦虑。
特别在众多虐儿事件之后,大家似乎更焦虑了。
其实,不是孩子不愿意告诉你,而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去表达。
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强,往往能感受到很多情绪的波动,但他们的解释能力却很弱,无法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不会有意识地去分析是什么情绪,这样表达就无从谈起了。
教孩子认识情绪、表达情绪有方法,一起来了解吧!
各位家长应该都会给孩子读绘本故事吧,其实,可以通过讲故事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当孩子想听故事的时候,就用这种方式,引导孩子去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如果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孩子就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 情感 ,最后只能用发脾气或哭闹的方式了。
让孩子 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清晰描述自己的感觉, 才能够和家人及时、有效地沟通,避免未知的误会和危险。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 健康 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我觉得,婚姻中,能用性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如果性也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你们的这段婚姻,可能真的是无药可救了。
婚姻就好比生活,性,就好比是钱。那些可以用钱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算不上什么问题,但是不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没救的。比如得了绝症。
很多人其实都跟你们一样,在刚结婚的时候,夫妻感情非常的美好!可以说是模范夫妻的那种。但是,当妈妈产下他们爱的结晶的时候,夫妻之间的感情却没有变得更融洽美满,反而是出现了裂缝。
这是为什么呢?
没有孩子的时候,两个人想什么时候啪啪啪,就什么时候啪啪啪,可以说所有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所有的爱都有地方盛放。但是,当你们有了孩子以后,你会发现,男的欲望依旧强烈,但女的却没有以前热情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
自从有了孩子,作为妈妈,要喂奶,要照顾小宝宝,可能你看她一天都在家没干什么,但是其实她比谁都累,比谁都渴望可以休息。宝宝还小,妈妈还是第一次当妈妈没有经验,不知道怎样更好的照顾好宝宝,往往心力憔悴!
但是孩子的爸爸理解不了,毕竟半夜起来喂孩子吃奶的时候,他在呼呼大睡,他什么都不知道,他看不到妻子眼睛困眼朦胧,强撑着身体起来给孩子喂奶,抱着孩子哄孩子睡觉。
他看不到,所以不能理解。他会烦躁,觉得自己辛苦一天回来了,老婆在家什么都没干,连正常的夫妻性生活都不能满足你!
时间久了,双方都会怨怪对方!有的夫妻会说出来,然后吵架了,双方互相吐诉自己的不容易,怪对方的不理解,然后吵着吵着感情淡了。有的夫妻不说出来,双方都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然后矛盾就跟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剪不断理还乱……
我觉得吧,你们的感情会淡,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你可能照顾宝宝累了,每天都恨不得可以有多一点的时间休息,好不容易孩子睡着了,想休息了!但是你老公却不这样想,他会想,孩子总算睡着了,总算可以啪啪啪了。
于是,你们就各怀心思,却不得而终。
你不能睡觉,他得不到满足,于是感情上就渐渐有了裂缝,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最后,感情被这些琐事磨没了。
你们都没有错,只是,都没品尝过对方的不容易和不甘。
如果,你还想要这段婚姻,那么,试着放下孩子,让父母、公婆帮忙带几个晚上。或者,老公回家以后,让他帮忙把孩子哄睡觉了,你去洗个热水澡,醒醒精神,舒服一下身心!然后穿上最撩人的衣服,和你的爱人,在床上、床下、沙发、浴室、阳台都试试~
水乳相融,摇晃床榻,不断地摩擦。你们那淡漠的感情,会随着体温上升!上升!上升!啊~啊~嗯啊~让你们燃烧起来,澎湃起来,哦~加油~亲爱的~哦~快!快!在快一点!用力,用力……
当这段爱的华尔兹结束,你们的感情或许就回到了原点!
或许,就是怎么简单。
延续前两周的大脑课程,第一场讲如何以游戏玩耍掌握学习关键期、第二场讲阅读对大脑的助益,这一场的主题是情绪发展与情感教养,无论大人小孩都应理解情绪如何发生,进而了解如何辨识、处理自己的情绪。情绪是跑在大脑的前头的,在我们想要发挥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之前,全身就已经迅速地有了反应:愤怒令人全身发抖、激动得
延续前两周的大脑课程,第一场讲如何以游戏玩耍掌握学习关键期、第二场讲阅读对大脑的助益,这一场的主题是情绪发展与情感教养,无论大人小孩都应理解情绪如何发生,进而了解如何辨识、处理自己的情绪。情绪是跑在大脑的前头的,在我们想要发挥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之前,全身就已经迅速地有了反应:愤怒令人全身发抖、激动得心脏噗通噗通跳、紧张得肠胃跟着打结⋯⋯我们先理解情绪怎么产生、会造成什么可怕的影响?再思考如何让情绪更快恢复平缓。
以前的父母,看重孩子怎么变聪明、学业进步,过去的亲职课程也就顺着以此为主题。传统中,华人并不看重情绪议题,喜欢压抑、贬抑情绪,认为好的情绪就是没有情绪。然而,近几年国内外流行起「正向心理学」、「快乐学」,大家意识到:怀抱着正向愉快的情绪过日子,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了人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满意的程度。
>> 延伸阅读: 什么是正向心理学?正向心理学,就是找出孩子正面的能力,平衡他们负面看待自己的情况。遇到压力时,因为了解自己掌握的资源与能力,就能比较容易过关。请参考 《正向心理学:聚焦在对孩子行得通的事》 。
大人们往往很讨厌孩子苦着一张脸、但又不允许孩子得意忘形,不高兴不行、太高兴也不行。在华人传统的价值观里,喜欢的情绪是「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喜怒不形于色」,并不喜欢情绪外露的人。
于是,当我们观察到现在的孩子更能言善道、更聪明,往往却觉得他们好像更「讨人厌」一点了,每个孩子都有些说不上来的状况──不太会和自己相处、也不太懂得与人相处。这其实突显了情绪教育的重要。
周老师提到一个悲伤的案例:一个资质优秀的孩子,因为学习挫折,而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孩子的母亲是周老师的朋友,在谈及这件事时,孩子的母亲提到,其实这个孩子有想过要转学换环境,但当时母亲觉得可以再试试看。事后大家在想,是不是若是让孩子能理解自己的情绪,他在这个关卡就能安全过关?
以身体来调节情绪
如果孩子是一个从小就爱发脾气、容易把自己情绪表露出来的孩子,这种孩子很快就能让人发现他的状况。真正让人担心在意的,是什么苦难都往心里吞的乖孩子,他们无法消化自己的情绪、也无法拿出来讨论。
有没有想过情绪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情绪?你的情绪在哪里?
我们以前都会觉得,情绪在「心」里,但实际上 情绪是在「大脑」里建构、接着引起全身的反应 。紧张时会肚子痛、生气时会全身发抖、激动时心脏会噗通噗通跳⋯⋯情绪与全身生理连通, 人类的情绪由全身身体激发,因此反过来说,要调节情绪,也要从身体的状况来调节。
心情不好时,有的人会说要「转念」,但往往怎么转念也转不过去。与其坐在那边想破头,不如去吃顿好的、去外头跑跑步⋯⋯让身体反应调节情绪。 与其教孩子「你不要生气」、「你要想一想这样生气有用吗」,有时倒不如带着他去跑一跑。
科学家早期执行脑科学研究时,利用脑波 (EEG) 等测试工具,多数只能做出认知的研究、无法从实验结果确认出情绪到底是从哪块脑区运作。后来才发现,人的情绪运作并不在大脑皮质,而是在大脑的边缘系统。大脑边缘系统的运作和大脑皮质不同,边缘系统与生存有关,都是反射作用,不需要经由意识思考、也无法由意识控制,就像是拿手电筒照瞳孔,我们无法控制自己、要自己的瞳孔不收缩。
人的情绪是出自于反射,在我们想以意识去控制之前,情绪就已经发生了。我们常说「情绪淹没理智」,因为情绪发生后,反射的速度比认知回应的速度来得快,所以无法经由意识去控制情绪。海马回处理情绪记忆 (曾经发生过的情绪反应) ,以迅速反射处理。
情绪不只受制于当下的情境,还与过去的记忆有关。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会影响我们如何处理情绪。
不强求去除情绪,情绪是生存的必要反应
情绪可以透过学习来控制,但效果有限且缓慢 。 但人若没有情绪,真的能过得更好吗?有些宗教主张人去除欲求、没有七情六欲,就能修道成仙,但是从婴儿来看,人类的婴儿有情绪,可以帮助他生存——越高等的动物越需要父母的哺育照顾,脆弱无助的婴儿活下来的方式就是靠著自己的情绪表达,大哭要求父母帮他换尿布、喂奶、讨抱讨玩,展现笑容安辅照顾者的心、让照顾者觉得「再累都值得」。
孩子真正开心的笑容,是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左右才会发生。在新生儿初生之时,多半都是在睡梦中笑,睡眠中进入眼动期后自动牵动的反射反应。
婴儿的哭、笑、害怕都是生存必要的反应。婴儿的存活与他的情绪有关。婴儿到了有意识的时候,会开始有生存的恐惧:对主要照顾者离开自己身边,会有分离焦虑;开始会爬后会开始怕高,爬到床边就开始怕掉下床,学会走路后才渐渐消除对床的高度的恐惧。这都是为了自我保护。
早期治疗躁症患者的做法是额叶切除术,切断额叶与大脑的连结。1930-1940 年代觉得这种方式非常稳定,因此大幅采用这种方式来治疗精神病患。但后来发现,虽然截断了病人的情绪与认知之间的连结,让病患看起来变得非常稳定,但病人从此不再有情绪:不再觉得快乐、也不再觉得悲伤。而且,患者在术后五到八年左右,自杀率非常高。
研究发现,接受额叶切除术的患者,失去情绪后反而感受到巨大的空虚与痛苦,觉得不再被需要,活得生不如死。这让大家发现,移除情绪并不会让人过得超脱自在,反而让人觉得生命失去意义。因此, 我们需要的不是拿掉自己的情绪,而是学习如何与情绪共处。
冰山下的秘密:人类情感基本模式的形成
如果把情绪情感看成一座冰山,水面上的冰山是情绪的学习,懂得情绪发生的道理;水面下的冰山则是情感人格,原本就建立得健康正面的情感人格,对任何 都能有正常的反应,但情绪人格如果隐含许多破碎与伤害,人就会迅速的反应出愤怒受伤的回应。
周老师举了个简单明了的例子:有个学员去学了 EQ 课程,了解情绪怎么来、怎么控制情绪,抱定主意回家要笑脸迎人地对待伴侣,但是回到家中打开门,看到伴侣和平常没两样的白目行为后,还是非常直觉地「整把火都上来」。
人可以学习到很多面对情绪的技巧,但是真正改变情绪的反射反应,是很难透过短期学习改善的。
精神分析学派利用墨渍测验来分析患者心理,发现患者们解释墨渍的样貌,都是在描述人生经验里历经过的某个片段。累积大量的墨渍测验研究后发现,成年之后成为精神病患的人,共同点在于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童年。人类的情感人格建构的时期,就是童年时期,彼时若有童年创伤,会影响成长后的待人处事、伴侣关系,甚至代代相传下去。
动物行为研究兴盛之时,有人以动物来做依附研究,知名的「恒河猴实验」里,让与母猴分离的新生小猴与铁丝网母猴 (上头有奶瓶) 与绒布母猴 (未提供生存所需的乳汁,仅提供抚触) 。
虽然传统都认为「有奶便是娘」,但小猴仅有饿到不行的时候会去找铁丝网母猴,大部分时候还是依附在有温暖怀抱的绒布母猴身边。下一版本的实验,将绒布母猴移除,实验结果发现,没有得到依附爱护的小猴,到了成年后完全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甚至在 期时也还是会攻击异性。对动物而言,传宗接代是重要的本能,在 期无法与异性接触,是一种严重的失能。
>> 参考资料 :恒河猴实验的结论中指出,爱的本质就是 提供孩子柔软的接触、轻微的晃动、有互动的游玩 ,欲知更详细的实验过程请参考泛科学网站的 《科学话猴年恒河猴宝宝和他的绒布妈妈》 。
周老师再举一个例子,主角群是二战后罗马尼亚的战后孤儿。由于战后人手与物资缺乏,育幼院无法妥善地照顾孩子,因此孩子们仅有一天两次的便溺清洗,奶瓶就垂挂在婴儿床前供孩子们自行取食,无法有更多的人力为孩子们抚触、关怀他们的感受。
研究者进入育幼院时后发现,不若一般婴幼儿群集的地方有大量的婴儿哭声 (前面有提到,婴儿的哭与笑都是其本能求取生存的反并) ,院中仅有零星的哭声,看到大人也眼神空洞、不讨抱,重复地搥打自己或摇头,就学时发展迟缓、专心度极低、无法维持稳定的感情与工作。这些缺乏家庭关爱的孩子,长大后高比例地成为精神分裂患者。足见爱是人类发展的基本需求。
脑科学研究者比对受虐儿与其他儿童的脑部,发现受虐儿的脑区明显有缺损,后颞叶严重萎缩。研究者观察身体受虐的孩子,推测极度恐惧中成长的孩子,脑内有高浓度的可体松,损伤了孩子的脑部发展。如同前两周的课程中提到,0-6 岁是孩子大脑的重要发展时期,童年脑内压力荷尔蒙过高,会重创孩子的大脑,且是永久的损害。不仅是身体受创的受虐儿,孩子长期被父母恶意的责骂、羞辱、刻意忽视,或是孩子作为父母家暴的目睹儿,亦会有大脑发育不全或缺损的问题。
温暖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根基,互信互爱的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根基。若我们希望孩子好,不应该是在孩子做错的时候去训斥他、紧迫盯人地监督他做功课,而是给他一个好用的大脑、稳定的人格。华人重视「亲子轴」胜过「夫妻轴」,非常在乎维系亲子关系、却略过了夫妻关系的经营,但破碎不安的家庭却容易重创孩子的大脑。
很多夫妻说「我们都不在孩子面前吵架」,但飘散在家中的气氛,孩子都知道。童年时期观看到父母的夫妻关系,会影响到未来孩子的情感关系,几乎会复制相同的状况,让悲剧一代传一代。
如何教导孩子「情绪」?
情绪学习通常要学三件事:
情绪表达小孩最初的情绪学习是在情绪发生后马上反射性地打人、丢东西,此时的策略是 「教孩子把情绪说出来」 。
有很多人单纯告诉孩子「你要把情绪说出来、不要用哭的」,但孩子的语汇有限,无法传情表意,根本没办法做到「把情绪说出来」。这时大人要举例让孩子知道可以怎么表达,不要单单只是要孩子说。
教孩子「把情绪说出来」之后,还要让孩子知道「不要乱说」。
例如:在公车上,孩子大声说「那个阿姨好胖喔」,这时可以告诉他「我不喜欢你这样说,不喜欢你话里的恶意」。
孩子要学习情绪规则,在合适的时候表达出正确的回应。什么时候怎么表达,对方才不会觉得受伤?别让孩子变成一个伶牙俐齿到几近白目的孩子。 情绪表达要传达内在状态(学着说出来)、符合社会文化(不要乱说)。
情绪理解
带着孩子理解情绪背后是什么?为什么?
有的孩子情绪语汇非常少,开心就是「爽」、反之就是「不爽」,但是为什么开心、为什么不开心,却说不上来。 引导孩子了解自己当下的感受是哪一种情绪、知道现在的状态的命名是什么(开心、难过、愤怒),和他一起探索为什么发生。不要让孩子在朦胧的状态中成长。
情绪调节
当有极端的情绪状态(大喜、大悲),要怎么回到正常的情绪状态?试着找到自己的调节方法。 周老师带着大家思考,面对情绪发生时,可以做什么事帮助自己恢复过来?有的人选择运动、有的人需要找人倾诉、有的人想要一个人静静⋯⋯每个人的方式都不同,对他人有效的,未必对自己有效。 但比较令人在意的是「想不到要怎么调节情绪」无论如何,需要有几个对自己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 不要只是被动地面对情绪、千万别「把情绪放在心里,让它随着时间慢慢走开」。若不调节情绪,压力荷尔蒙会累积在脑内,长期影响大脑,久了可能转换成忧郁症,而忧郁症又容易反复发作、不易根治,显见情绪调节策略的重要。 协助自己也协助孩子找出各自的情绪调节策略,是一生受用的。
要理解自己的精神状态平常的水准,是一个平和愉快的人,还是容易紧张焦虑的人?长期紧绷负面,要练习刻意训练自己健康快乐的习惯。大人先练习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孩子自然会有更好的情绪管理。
各种时期的情绪管理
婴幼儿期
过去老一辈的人会说「孩子不要抱,抱着会宠坏,不抱他以后就不会爱哭了」,但是孩子不哭了,可能只是「习得的无助」,发现父母对他的哭泣无动于衷,所以才放弃表达自己的情绪。
建立孩子的安全与信任感是重要的,多抚触、拥抱、互动。当孩子发出啼哭,试着帮他处理他的问题,例如:顺时针的腹部 ,帮孩子排除胀气。孩子肌肉张力不佳,要帮孩子强化肌肉, 时就以身体中线为中心,由外侧往内按,反之,若要帮助孩子肌肉放松,就由孩子的中线往外按。
在婴儿还不会说话的「前口语期」,可以教孩子使用婴儿手语进行沟通。婴儿手语不必刻意去学,只要亲子之间可以沟通几个日常经常需要的动作即可,例如:谢谢、帮忙、吃、还要、没有、等等、抱抱、水、ㄋㄟㄋㄟ⋯⋯如果真的无法自行设计手语,可参考「台湾线上自然手语」。
>> 延伸阅读 :若想学习自然手语,可参考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 台湾手语线上辞典 」。
孩子同时学习口语加手语,不会因此使得孩子的口语发展落后,反而帮助孩子的语言发展提早完成。
幼儿期
教孩子把自己的状态说出来。使用丰富的情绪语汇,以正面语汇来说,「高兴」、「得意」、「喜悦」、「舒适」的状态都不同,让孩子能够用更精准的语汇描述自己的内在状态。情绪语汇太少的孩子,生气也说「生气」、难过也说「生气」、焦虑也说「生气」,难以厘清自己的状态。
周育如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表达情绪的游戏:引导孩子用「高兴、生气、难过、害怕」四个基本情绪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一阶段: 描述「我的情绪」 ,「我觉得很○○,因为⋯⋯」 第二阶段: 描述「他的情绪」 ,请参与者 A 描述参与者 B 的情绪,让 A 可以练习观察描述 B 的外显情绪,接着请 B 确认他的真实感受,让 A 可以练习如何观察他人的情绪。这个练习可以让孩子把眼光放到别人身上,久了孩子会去留意他人的状况,「今天他看起来很开心,但是他发生了某个事件,我跑去安慰他」。 第三阶段: 描述「最⋯⋯的经验」 ,把情绪卡片正面朝下,让参与者抽一张牌卡,借由随机取得的情绪词汇回想自己过往的情绪事件。真实历经的、带着情绪的生命经验,可以引导出孩子最丰富的表述。孩子如果能自在地习惯与人分享情绪经验,有时可以听到很多孩子之前没提过的经验 。周育如老师说到,她在幼儿园的教师培训中,有个老师分享课堂上的情绪练习经验,当孩子分享到:「在万圣节活动的那段期间,看到地下室的道具,让我非常害怕。」孩子的这段分享,让老师和家长追本溯源地找到孩子当时害怕自己睡、尿床等异常反应,但是要不是因为这个活动,孩子就把情绪放在心底,师长们完全找不出这些反应的来源。
大人的情绪学习
快乐的三个层次是:
感官的快乐: 吃好吃的东西、穿漂亮的衣服等等感官的、即时的享受。 幸福的快乐: 延宕满足,获得比较深层的快乐,像是:忙了一天,看到孩子睡着的平静的脸;考前努力苦读、无法玩乐,一周后考试成果揭晓,看到漂亮的成绩。 意义的快乐: 纯粹是完成了有价值的事,像是当志工。大人往往已经忘记什么是感官的快乐,随着成长、承担责任,不太敢也不太去寻求感官享乐。但周育如老师建议在座的大家,「如果觉得好累,觉得快要燃烧殆尽,要给自己放个假。你要想,所有的快乐都是赏赐给你的,应该去享受它。」
人去追求幸福与意义是必要的,感官享乐的确是一时的,但是如果能够提升自己的能量,感官的快乐也是很有用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处理情绪是不容易的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修复很难。有一些情感上的伤害,不是知识学习就能做的,也许可以用 重建爱的关系。 的对象可以是早产儿、婴幼儿,甚至是青少年、夫妻、年迈的父母。
周育如老师提了一个案例:一个国二女孩的母亲,为了女儿半年不和她说话而困扰,周老师提议可以帮孩子做手臂 ,后来也顺利成为这对母女之间的关系重建的开头。也许大家可以试着由此来作为接触的开端。
周老师与听众的 Q&A 时间
Q: 幼教老师提问:在教学现场遇到分离焦虑很重的孩子,对年长老师特别排斥、又只信赖特定单一的老师,希望知道怎么协助这个孩子?要怎么做对孩子才是好的?
A: 要倒带回想一下,孩子怎么从家庭衔接到幼儿园的?孩子可能在情感上需要找到一个「可以抓紧的人」,也许那位老师是孩子第一个抓到的人。通常孩子入学两三周后会状况比较好,不过如果两三个月后还是这样,可能需要了解他的家庭状况。
在学校,可以给孩子一个任务 (喂小动物或是帮盆栽浇水) ,或是找班上的哥哥姊姊当小天使来帮忙顾这个孩子,让孩子的情感转移过来。
在教学现场里,老师的作为也很重要:老师有让孩子和其他孩子互动吗?有协助他转移情感吗?家庭中的主要照顾者是谁?老师可以朝这些方向试试看。
Q: 在演讲的开头有提到孩子想转学的问题,我们怎么确认孩子是可以再撑一下、面对挑战的,还是要帮助他跳过这个关卡?
A: 孩子怕失败,可能是过往父母总是过度赞美,孩子做什么得到的回应都是「你好棒」,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不敢面对失败。活在掌声中的孩子,反而会担心自己做不好。日常生活中要给孩子游戏经验,让他练习有输有赢,家长不要过度介入,适度的让孩子随便乱玩。让他在游戏的开心中,自然得到「内在酬赏」 (由学习者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所获得的满足) 。
Q: 提问的家长提到,自己没有自己情绪调节的策略,不过因为青少年时期刚好有机会可以大量运动,因此顺利移转了情绪。在过去经验中,发现很多情绪表达不好的孩子,往往选择的情绪调节的策略就是「吃」,反而造成情绪容易起落的孩子都很胖。带领孩子懂得情绪变化后,要怎么找出一个规则,让孩子去找到健康又好的策略?
A: 大人如果从来没有被好好被关照过情绪,内心里会有个受伤的小孩。如果发现自己情绪有需要被修复的地方,但是却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可以试着把自己情绪波动的事件记录下来,知道是谁、是什么原因,让自己的情绪发生。不要去试着评论自己的负面经验,单纯记录就好。一周之后就会找出自己情绪反应的模式,可以找出情绪的起点在哪里。 帮助自己把情绪问题从潜意识浮到意识层次,才能处理它。
如果父母有在小孩面前示范一个合宜的情绪调节策略,孩子是会模仿的。例如某天下班对孩子宣布,「我今天上班被老板海削一顿,心情不好,想出去散步,谁要陪我去?」孩子会知道这是一个情绪调节的好策略。另外,孩子过度采用情绪调节的策略,应该先帮他找出源头造成情绪的起点,去协助孩子解决问题,再来考虑策略的合宜性。
个人心得:一起听情绪说话
回想起来,有时候要学习怎么好好地和孩子说话是困难的,以我自己而言,在我成长的年代,还是个学生家长会送藤条和木板、欢迎老师打小孩打到变乖为止的时代。那时的我们也一如周老师在课程前半段提到的,长辈们会希望我们完全没有情绪,乖巧听话。
现在我们鼓励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应该对应地疏导他们的情绪,听懂每一段情绪背后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拥抱快乐、拥抱雀跃的孩子,也接住负面情绪、成为接住情绪下坠的孩子的网。
正好课程结束后回家的路上,看到 YouTuber 囧星人在 facebook 上提到她的童年创伤经验:「我一直想让家长知道,我不介意你们做过什么或没有做到什么。记忆中,父亲为生意焦头烂额的样子、继母手腕上一道道的割痕、电话里传来母亲的哭声,我那时还不十分明确什么感受,如今体会到,我的痛苦一部分来源于看到应该保护我的大人们如此脆弱无助。」
每个人都会用各种方式记住事件与背后的情绪,也许需要的正是周老师提到的情绪策略,让各种情绪现场能开出一扇门,能够让背负压力与情绪的人得以顺利的离开令他痛苦的环境。远离了,回头再看,负面情绪才能成为成长的能量。
推荐给想学着听懂情绪背后表达的真实情感的你!
相关连结
2017亲职力父母教养学堂:亲子教养的 10 堂黄金教战课 四月课程:周育如老师告诉你大脑与学习的小秘密(已告一段落) 五月课程:王意中老师带你了解孩子本质、搞定小孩 六月课程:廖笙光老师帮助孩子增进专注力
*本篇文章由热血青年很向上授权刊登,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本文为合作之严选作者观点,不代表立场》
1、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多给他讲些积极向上,启发智慧的故事和给他看些益智的书籍。一个在知识的熏陶下的小孩不会不爱去上学。等他长大了,对知识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多数父母能教他的时间有限。只有在学校才会满足他的求知欲。
2、平时小孩哭闹的时候,你应该这样说:哭闹不得去学校。让他觉得不得去学校是很不光彩的事。而不是像有些家长说:再说就把你送去学校。这样只会加深孩子对学校的恐惧感。
3、在生活中让孩子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接着引导他如何通过书本、他人或者网络等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孩子爱思考爱探索的习惯有利于孩子辨别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一个爱思考爱探索会解决生活问题的孩子不会不爱学习。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4、不要为了不想带孩子,让孩子整天沉迷于电视中或给手机让他在一边玩游戏。这样只会养成孩子懒惰的习性,一个懒惰的孩子因为懒惰他什么也学不会,什么也学不好,这样他当然会厌学了。平时要多带他去玩,培养广泛的兴趣,他才会对什么都会兴致勃勃。
5、孩子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要让孩子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些家长认为读书没有用,并且也向孩子说某某没读过什么书照样能赚很多钱成了富翁。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只会误导孩子。让孩子觉得读收没有用,就会产生厌学。其实要让孩子知道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不是没有用,而是有些人读了不会用——读死书。教育孩子一定要学以致用。这样的知识才有利于改变我们的命运。
6、提高孩子学习的能力是帮助孩子消除厌学情绪的有效方法。孩子厌学的最大原因就是学不好,成绩差被人笑,从而自卑,自暴自弃。厌学情绪就产生了。所以作为家长,要想法设法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孩子学习的能力,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就不是一件难事了,就不会有厌学来说。
这又是网校双师学院余院长的“命题作文”
亲子依恋个人觉得是贯穿于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的。这里主要分享早期的亲子依恋。
亲子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发展心理学家把婴儿依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即婴儿喜欢所有人,包括陌生人。一般在六个月前。这个时候的小孩是个超级小可爱。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婴儿出现有选择地对人反应。一般在六,七个月左右,小孩出现不要陌生人抱等。此时的妈妈可能会有点苦恼,觉得小孩怎么和别人生分了,其实应该感到更高兴呢,因为宝宝的心理又成长啦。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对母亲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一般在二、三岁。我清楚记得我家逗逗在那个阶段出现要妈妈喂饭,要妈妈抱,凡事都要妈妈的情况。
第四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能把妈妈当做交往的伙伴,对母亲依恋有所调整。一般在三岁后,这个阶段也比较容易送去幼儿园上学。
研究者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母亲在场使儿童感到安全,能够在陌生情境中积极探索。
2、回避型依恋:又称无依恋婴儿,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实际上和母亲之间未形成情感联结。
3、反抗型依恋:又称矛盾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是消极依恋,是不安全型依恋。
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其实和幼年时的亲子依恋模式有很大关系。
母亲的教养方式,良好的教养可以促进婴儿积极依恋的发展。所以,其实我们每一位母亲都是可以学点心理科普知识,在陪伴孩子成长路上为他们保驾护航!
也许你会说,我都已经长大成人了,不安全亲子依恋关系还可以去修复吗?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关于心理成长,也适应这句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