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简介

徐悲鸿简介,第1张

徐悲鸿

(1895-1953)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德、比、意及苏联展览。抗日战争期间,屡以已作在国外展售,得款救济祖国难民;并参加民主运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曾创作《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寓有进步思想的历史画。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画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在北京设置画家徐悲鸿纪念馆。

1927年,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在欧洲留学。那时,中国留学生在外国,不仅经济上困难,而且政治上受歧视。有个洋学生向徐悲鸿挑衅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是把你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这话激怒了具有满腔爱国热血的徐悲鸿,他严肃地说:“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从此,徐悲鸿怀着为我中华民族争光的决心,刻苦努力,经常到罗浮官、凡尔赛等巴黎各大博物馆临摹世界名作,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间不出来。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第一年,他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弗拉蒙先生的好评。接着,在一次竞争考试中,他又获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远闻》、《怅望》、《箫声》、《琴课》等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这时,那个曾向他挑衅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对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一天,正在比利时留学的我国实验胚胎学家童第周乘坐在电车上,一个比利时人突然命令他站起来,要他将座位让给另一个比利时人。童第周问他:“为什么必须让出座位"那人说:“你们中国人没出息,连整个东北都送给日本人了,还强占着一个座位童第周感受到奇耻大辱,他对那人大喝一声:“不准造谣”他提高嗓门在电车上向全体乘客宣告:“总有一天,我们要把侵略者赶出去”这时,那家伙拿出照相机对着他,童第周豪迈地冷笑说:“照吧,先生,请写上,我是中国人我要说,你们对中国的污蔑是没有根据的这位先生以为中国人可以随便污辱,因此便想把我的位子夺过去,结果如何呢结果是碰了钉子童第周理直气壮,义正词严,给了那家伙一个严厉的回击

1931年秋,吉鸿昌担任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的时候,曾被迫出国作了一次考察。出国之前,已是震撼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蒋介石为了阻挠父亲的抗日活动,立逼他“携眷出国”,作“军事考察”,而实际上是夺去了父亲的军权,将他流放国外。

到了美国纽约,一次,他穿着整齐的军装,率领一行从属人员走在街上,突然有人拦住他故意问道:“你是日本人吧?!”吉鸿昌叫翻译回答说:“不,我是中国人!”对方听了摇摇头表示不相信地说:“中国人?东亚病夫,不可能有这样魁梧、高大的军人……”又一次,他到纽约的一家邮局寄送东西,那里的工作人员又明知故问地说:“你是哪国人?”我父亲大声说道:“我是中国人!”对方奚落地说:“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中国了。”

接连受到这样的嘲笑和侮辱,使他异常气愤,甚至连饭也吃不下去了。他严肃地说:“侮辱我吉鸿昌本人,我并不在乎,但是我们是代表中国到美国才考察的,受侮辱的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啊!”坚决地表示:“下次外出时,就带上‘我是中国人’的牌子,让外国的朋友们都知道中国人是有血性的,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一定会重新振兴起来了!”

果然,他用草板纸自制了一个约半尺长的长方形牌子,用毛笔写着“我是中国人”几个大字,并在下边注上英文。他挺着胸膛,昂首阔步地穿过围观的人群,显示出中华民族的骄傲。

"乱石依流水,幽兰香作威。遥看群动息,伫立待奔雷。"这是国画大师徐悲鸿立于两棵松柏之间,却看山涧流水,细嗅幽兰芬芳,有感而发。即便是在这般静谧之景下,徐悲鸿仍然是心系远方的"奔雷",那个时代或许没有人能比徐悲鸿更懂马了。然而徐悲鸿的一生寄情于画,却不仅仅只有画能打开他的心扉……

作为中国一代国画大师,徐悲鸿将毕生精力投入在了国画的改革之中,他的画作浑然天成,雄厚大方,对当时的中国画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被业内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

然而艺术创作家都是浪漫主义者,他们向往自由,追求美好,他们最能打破对恋爱的固化思想,也最容易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对于原配妻子病故早逝,徐悲鸿没有因此放弃对爱情的向往。

一份情感固然是上天的恩赐,而他的生命中却还有三个不可以磨灭的影子。

蒋碧薇

蒋碧薇是徐悲鸿的第二任妻子,她与徐悲鸿的爱情好似牛郎织女一般传奇浪漫。蒋碧薇13岁就由父母做主,和苏州查家公子查紫含订下了婚约的蒋碧薇,本应该像当时许多女性一般,在成人礼后便嫁给父母安排给自己的丈夫,她与徐悲鸿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下本该是两条绝不会有交集的平行线。

可徐悲鸿这位不速之客,却是对蒋碧薇这位待嫁闺中的女子一见倾心,蒋碧薇也为徐悲鸿的儒雅气质如痴如醉。但是自己早有了婚约,对这段感情只能是慨叹"恨不相逢未嫁时",闺阁饮泪。

最终让蒋碧薇和徐悲鸿走在一起的原因,是蒋碧薇得知了自己的未婚夫竟然在考试中企图作弊,由此对他是失望至极。遂应了徐悲鸿的心愿,两人私奔,几经辗转来到了巴黎。在巴黎的十五年里,是徐与蒋两人最艰苦,也是最幸福的时光。可惜这段爱情故事有一个甜蜜的开端,却没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由于徐悲鸿将全部精力投入于国画事业中无暇照料于她,落寞在家的蒋碧薇逐渐让一位名叫张道藩的年轻画家走入内心,而她也发现自己的丈夫居然与他的学生之间有着暧昧情愫。这对鸳鸯最终察觉二人早已渐行渐远,离婚是唯一的结果。

孙韵君(多慈)

孙韵君是徐悲鸿的得意门生。也是徐悲鸿女弟子中得其真传且较有成就者之一,而多慈亦是徐悲鸿为其取的名字。

1930年孙多慈到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作旁听生。当时徐悲鸿正好是美术系主任,也时常亲自授课。孙多慈有着少女的冰雪玲珑,在绘画上又天赋异禀,自然是为徐悲鸿所喜爱,于是徐悲鸿先生的笔下就多了一些描绘孙多慈少女风姿的素描与油画。孙多慈为了追寻徐悲鸿的脚步,考取了中央大学美术系。

然而当时的徐悲鸿已是有妇之夫,闲言私语也渐渐多了起来,直接导致了徐悲鸿与妻子蒋碧薇的矛盾深化。

在徐悲鸿的南京公馆落成时,孙多慈以学生身份送来枫苗百棵。但蒋碧薇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让佣人把枫苗全部折断当作柴火烧掉。孙多慈的恋情也遭到了她父亲的极力反对,徐悲鸿在孙多慈与蒋碧薇之间的抉择而身心俱疲,两人分道扬镳,再见已是陌路人。

廖静文

廖静文是陪徐悲鸿走过人生最后一段时光的女人,年仅22岁的她,却嫁给了已然半百的徐悲鸿。两人之间平平淡淡,没有任何波澜壮阔的爱情,更多的像是一种相互关照的关系。

在与蒋碧薇离婚,与孙多慈形同陌路后,徐悲鸿也再无多余的感情留给这个愿意守护在他身边的小女人身上了。但廖静文的一生却都打上了徐悲鸿的烙印,她为徐悲鸿而生,为徐悲鸿而死,是她将徐悲鸿的心彻底留了下来。

在1953年徐悲鸿突发脑溢血去世后,她着手开始写徐悲鸿的传记。为此她重新考入大学,插班北京大学中文系,搜集徐悲鸿过往生活的点点滴滴。在那个疯狂的十年中,廖静文多次被"抄家",计划一再搁置。那十年结束后,她还是选择沉浸于其中,传记终于在1982年完稿,如今为人熟知的徐悲鸿,几乎都是靠这个女人一笔一划所描绘出来的。他们的爱情或许不够浪漫,但是却是最值得讴歌的。

三个女人,为徐悲鸿写了三本书,蒋碧薇的《我与悲鸿》,孙多慈的《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以及廖静文的《徐悲鸿的一生》。书中有对爱慕之人的倾心,有可悲可叹的感伤,也有几十年的默默付出。

徐悲鸿,江苏宜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中国现代美术大师。他画的奔马已成为中国画的一个象征。

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的一个乡村画师家庭。他的父亲除了给人画画之外,还要种几亩田地,才能维持全家的生计。徐悲鸿从小悟性很高,尤其喜欢画画,很快成为父亲的好帮手。他曾跟随父亲卖画为生长达数年之久。

1915年,徐悲鸿来到上海,希望能够找到学习的机会。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下,徐悲鸿受到商人黄震文的资助,得以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徐悲鸿此时已立下志愿,要去世界美术中心巴黎求学,并开始了个人奋斗的历程。

1917年,徐悲鸿与蒋碧薇私奔。他们来到日本东京,了解了日本美术教育体制,大量购买美术品,半年后回国。

由于此时正值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留学的愿望暂时不能实现。徐悲鸿经康有为的指点,来到北平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北大校长蔡元培特别欣赏徐悲鸿的才华,特意设立了“画法研究会”,延请徐悲鸿担任导师。在北京,徐悲鸿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鲁迅、刘半农等人有过交往。同时他也结识了陈师曾、梅兰芳等文化界人士,扩大了艺术视野。

1919年,徐悲鸿获得官费生资格赴法国留学。夫人蒋碧薇同行,同船的还有近百名第一批到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

徐悲鸿到法国后,考入国立巴黎最高美术学校。他以全部精力学习,上午上课,下午外出写生,晚上在宿舍读书、画画。每逢星期天,他带上一块面包一壶水,前往卢浮宫、凡尔赛宫等处临摹名画。徐悲鸿的才华遭到个别法国学生的妒恨,他们辱骂中国人是蠢材,但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作了有力的驳斥。

在国外,徐悲鸿时刻关注着祖国的情况,他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连在一起。1927年,功成名就的徐悲鸿怀着变革中国美术的雄心壮志,只身返国。

回国初,徐悲鸿先后任教于南国艺术学院和中央大学。后来由于蔡元培的力荐,徐悲鸿在1929年出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因为不是科班出身,在当时画坛备受歧视,徐悲鸿甫任院长,就亲自登门请齐白石出山。后因保守势力反对未能如愿,徐悲鸿也因此愤然辞去仅任满三个月的院长之职。

徐悲鸿也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的美术教育家。早在北大“画法研究会”时期,他就收当时以拉黄包车为生的李苦禅为徒;1931年,徐悲鸿在南昌发现才气横溢的傅抱石,不仅登门拜访,而且为送他出国四处奔走。这两例成就了中国近代画坛的两位大师,而像这样的例子在徐悲鸿一生中又何止几个!

“九·一八”事变后,徐悲鸿以一个美术家的身份奔赴国难,参加拯救国家和民族的战斗。他创作的《田横五百士》和《奚我后》取材中国古代典故,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七七”事变后,徐悲鸿为了宣传抗战和赈济灾民,赴南洋举行画展,后来又到印度,同样盛况空前。

在抗战胜利之际的民主运动中,徐悲鸿投身于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抗战胜利后,徐悲鸿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行前,他与蒋碧薇解除了婚约,与廖静文结合。

在北平,徐悲鸿聘请齐白石为教授,同时还聘请了大批思想进步的画家,将北平艺专办成了一个左派学校。他的改革中国传统美术的思想,也被很多人理解和接受。在历史转换关头,他坚定地站在***、人民的一边。解放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火热的生活。1953年不幸因中风逝世。

1895年,徐悲鸿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县亭桥镇。他自幼便显露出绘画的天赋,九岁起随父亲学画,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1908年,家乡水灾,13岁的徐悲鸿随父亲去异乡卖画谋生。父亲病逝后,他挑起养家重担,1914年赴上海谋职,却无功而返。1916年,徐悲鸿生活安定了下来,住在“哈同花园”,在这里他结识了蒋碧薇,两人心生爱慕。经重重困难,最后徐悲鸿带着她远走高飞,共结连理。

一年后,徐悲鸿回国,经康有为介绍,来到了古都北京。他通过游览名胜古迹,画出了不少山水人物画卷,并借此机会畅谈理想,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1920年,徐悲鸿考入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活。在法国,徐悲鸿亲眼目睹了卢浮宫里珍藏的艺术瑰宝。在这些艺术珍品面前,他流连忘返,赞叹不已,他的艺术创作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927年,徐悲鸿结束留学生涯回到上海,成为当时美术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他大力倡导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界旧有的面貌,并强调“尽精微,致广大”,“惟妙惟肖”,“直接师法造化”。特别是他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论,在画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抗战期间,徐悲鸿时刻心系祖国安危,创作了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歌颂了战士们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鼓舞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后,驻沪十九路军英勇抗战,徐悲鸿激情满怀,作国画《雄鸡》,落款是“雄鸡一唱天下白”。

1946年,因兴趣爱好、人生观方面的诸多不同,徐悲鸿与蒋碧薇离婚。同年,徐悲鸿与自己的学生廖静文结婚。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徐悲鸿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1953年,徐悲鸿病逝于北京医院,享年58岁。

1、与人打赌

徐悲鸿先生刚刚去法国留学的时候,开始有一位外国同学瞧不起中国,徐悲鸿先生很义正言辞的对那个学生说:“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国家,那么好,从现在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此后,徐悲鸿先生发愤图强努力练习,钻研绘画。

2、换伯年画

徐悲鸿一生崇拜任伯年,自说是任伯年“后身”,因任伯年死的那天,正是徐悲鸿出生之日。想不到,任伯年五十六岁去世,徐悲鸿也只活了五十八岁。

徐悲鸿注意收藏任伯年作品,但由于徐悲鸿不愿卖画,生活拮据,见到任伯年画,只能拿自己的画和别人交换。最初,徐画三、四张才换任画一张,后来逐渐减少,到四十年代,一张徐画就能换任画一张。

徐悲鸿为任伯年编写了年谱。他在其中评价道,任伯年绘画最精彩处,在对象嘴和脚的描绘,挺拔而有力。

3、枯枝朽木

1929年9月,徐悲鸿由蔡元培引荐,就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悲鸿转而聘齐白石为教授。当时的北平画坛,死气沉沉,以摹仿古人为能事,保守势力相当顽固。木匠出生的齐白石大胆创新,变革画法,可惜,却得不到多少响应,北平画坛对他一片冷嘲热讽。

当徐悲鸿乘坐四轮马车来到齐家时,齐白石为其诚心而感动:“我一个星塘老屋拿斧子的木匠,怎敢到高等学府当教授呢?”

“你岂止能教授我徐悲鸿的学生,也能教我徐悲鸿本人啊!”徐悲鸿说,“齐先生,我徐某正要借重您这把斧子,来砍砍北平画坛上的枯枝朽木!”

4、爱国故事

“七七事变”后,日寇到处烧杀抢掠,使数以万计的难民逃离家乡。徐悲鸿冥思苦想:“该如何为国家。为人民、为抗战出一点力呢?”他决定去新加坡举办画展,筹款捐助难民,同时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的道理。

1938年岁末,他来到新加坡,正值盛暑天气。为了准备大量作品在画展上出售,每天站在画案前,挥汗如雨地作画,夜以继日地工作起来。一位华侨朋友劝阻他不必如此不分昼夜地作画,徐悲鸿说:“我是在为祖国苦难中的同胞作画啊!”

日日夜夜的煎熬使徐悲鸿突然病倒了,腰部剧烈疼痛,他被迫在病床上躺了下来。腰疼尚未痊愈,他又顽强地拿起了画笔。画展如期开幕,华侨们踊跃支持祖国抗战,竞相购买徐悲鸿的作品。画展结束后,他把卖得的巨额画款,全部捐献用来救济难氏,自己分文不取,连路费也是自己负担。

5、徐悲鸿励志学画

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明白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明白,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务必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十分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1、1919年到1927年,他在欧洲一些国家留学。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常受到一些人的歧视。

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在一起聚会,一个满身散发着酒气的外国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走到这个洋学生面前,

大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么,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从此,徐悲鸿学习得更勤奋了。他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的时候,常常是带上一块面包一壶水,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间不出来。法国画家达仰非常喜欢徐悲鸿,他从这个中国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毅力。他主动邀请徐悲鸿到家做客,在他画室里画画,并亲自给徐悲鸿指导。

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后在几次竞赛和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

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

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遗愿,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扩展资料:

1、自幼习画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的徐悲鸿,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 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

2、赴外辗转

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曾短暂求学于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上海美专。

3、留学期

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徐悲鸿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

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4、技融回国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

他为战斗英雄画像,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

——徐悲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234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