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中诗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江雪中诗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第1张

江雪中诗句表达诗人的什么情感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江雪表达诗人的情感

《江雪》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情感。

《蜀中九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蜀中九日》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一首诗,本诗描写了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表达了佳节思亲的感情。

回乡偶书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文解释

年少时就离开了故乡,直到垂暮之年才回到日夜思念的家园,虽然乡音还没有改变,但鬓发已被秋霜染白。那些孩子从未见过我,好奇地笑着问我这个客人从什么地方来。

词语解释

衰:疏落,指头发白了,少了。

诗文赏析

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他伤怀呢?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弹指间的感慨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自然地抒发出来。

《苏堤清明即事》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苏堤清明即事》

(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写出了作者悲伤伤心的心情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这样,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由侧面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 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顾城的《一代人》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一代人 顾 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选自《星星》1980年第3期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在300年前干净利索地挥剑截断了诗和哲学的思维联系然而,300 年来,诗人们却广撒物象暗示的种子,培植出一座座“象征的森林”用对应的手段,成功地将诗和哲学统一了起来《一代人》似乎就是一个证明,短短两句诗,在黑与光的对立统一中,潇洒地跨越了维柯手制的樊篱,抽象的哲学意蕴切实地通过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现于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此中的两个“黑”无疑是“文眼”,颇值玩味我们知道,“黑”其实不是色彩,所谓的色彩均是物体对各种光波反射的结果,如果不反射,便成了黑当然,没有光的世界只能是一片漆黑因此,“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结果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黑色既然对光不反射也就具备了对光全盘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这种随时准备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换一个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 报以深沉的否定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一个终极,它与光明构成了对立然而物极必反,从黑夜中叛逆出来的黑色眼睛,对于光明的接受力是绝对超过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说:由特定的黑色时代中走来的“一代人”,他们伟大的觉醒是其他“无缘”于“黑夜”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在对立统一中,充分显示了象征的魅力从作者的生活历程看,诗中的黑夜似乎是“十年浩劫”,“一代人”当然是指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人然而,诗毕竟不是历史,诗的容量常能凭借艺术的魔力而无限扩大如果超越时空的话,我们便很容易在屈原、杜甫、鲁迅等等不同时代的人物身上,看到“一代人”的形象,他们都在“黑夜”中生存,他们都具有特别敏锐的“黑色……

渔歌子是什么?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 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 赏析 )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的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风景,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生活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

他席他乡送客杯。(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解释

农历九月初九登上望乡台,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送别的活动

作者王勃 朝代唐

译文对照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 注释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赏析

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24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