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的语句,分别说明作者所用的白描方法?

联系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的语句,分别说明作者所用的白描方法?,第1张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在这首诗中作者以朴素的语言进行白描,一句一景,形象地再现了景。同时紧紧抓住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经历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上片写对亡妻的怀念之情。首句便直接倾诉了作者对亡妻十年来的深挚怀念和伤悼。次句写作者当时的感受。佳人香消玉殒,斯人独自憔悴。一句"无处话凄凉"写尽作者孤寂悲郁的心境。令人为之心酸。

下片写梦境。有所思,必有所梦,于是作者"夜来幽梦忽还乡。正是梦里相见更加重了现实中的生死之隔的悲凉之感。令人不由心中憾然而至于泪下了。

全词语言朴素自然,纯用白描,不事雕。感情至纯哀而无脂粉气,缠绵意,真实自然。具有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

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如鲁迅的《故乡》中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希望能帮到你。谢谢!

张明(语文报——写作指导)

平日讲写作,提及白描这种“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手法,重点强调它在刻画人物肖像和描述自然景物方面的特殊作用,却忽视了这种手法在叙事上同样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现从读书笔记中摘录几个白描叙事(当然很难不涉及人和景)的例子矫正这个观点。孙犁先生散文《亡人逸事》中有这样的文字:

“有一天,母亲带她到场院去摘北瓜,摘了满满一大筐。母亲问她:“试试,看你背得动吗?”她弯下腰,挎好筐条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起来哭了。母亲倒笑了,自己把北瓜一个个拣起来,背到家里去了。”

孙犁先生对亡妻刚刚过门时的回忆,朴实无华的语言,纯真稚气的青年女性形象,情意绵绵的情感世界,都建构在立体感极强的白描叙事当中,富于生活的原汁原味,更渗透了孙犁先生对亡妻缠缠绵绵的思念。这样的写法让人过目难忘。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看花》:

“中学生能白看戏,小学生为什么不能白吃桃子呢?我们都这样想,便由那提议人纠合了十几个同学,浩浩荡荡地由城外而去。到了F寺,气势不凡地呵斥着道人们(我们称寺里的工人为道人),立即领我们到桃园里去。道人们踌躇着说:“现在桃树刚开花呢。”但是谁信道人们的话?我们终于到了桃园里。大家都丧了气,原来桃花是正开着哩!”

这群缺乏起码生活常识的城市孩子,之所以要理直气壮地到城外寺庙里去“白吃桃子”,是因为当时中学生有打进戏园白看戏的先例。小学生善于模仿,天真稚嫩,淘气顽皮,初生牛犊不怕虎——丰满欲出的群体形像,完全潜伏于简洁平淡、毫无雕饰的叙事描写当中,真实而自然。散文之外,小说中更有大量白描叙事的例子,举老舍先生的《月牙儿》为证:

“临走的时候,妈妈挣扎着不哭,可是心底下的泪到底翻上来了。她知道我不能再找她去,她的亲女儿。我呢,我连哭都忘了怎么哭了,我只裂着嘴抽达,泪蒙住了我的脸。”

这位悲苦至极的母亲,为了能在乱世之中寻找活路,丢下唯一的亲生女儿。母亲“挣扎着不哭”,女儿“连哭都忘了怎么哭了”……如此洗尽铅华的叙事,比任何抱着痛哭、嚎啕大哭,甚至呼天抢地恸哭的场面描写都能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

苏东坡先生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可见作为写作手法,白描无论写人、绘景还是叙事,都属于炉火纯青的上乘功夫,我们不仅在阅读中应时时注意,仔细品味,写作中更要多加练习,以求得心应手。

丰子恺这篇文章属于品味生活、咏物抒怀之作。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一些细碎轻微的东西,在极其普通的或者别人看来乏味苦涩的生活中寻出趣味来,将它们表现得鲜活生动而有意味,从而自然轻松地悟出人生和社会的意义——本文就因为作者倾泻了真情,因而本来无情的动物被作者描写得富有了人情味。

结构美: 鹅“傲慢”的特点,作者从鹅的叫声、鹅的步态、鹅的吃饭三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可以通过阅读文本直接领会。通篇条理清晰,以总分总的结构塑造了一只有趣、可爱的白鹅。

语言美:丰子恺被誉为“随笔大师”,他的随笔持有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本文中作者白描手法和反语的运用,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这独特的人生态度”。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让我们既体会到动物的有趣、可爱,同时也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当我们在回顾这可爱的鹅的模样时,能不感受到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吗?

意境美 反观当时作者所处的情境“1946年夏天,当时正值战时,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效外一座荒村里,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何以对一只家禽表现出如此的热情?你瞧,他默默地,静静地,颇有耐心地看着鹅“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吃水、吃草、吃泥”,在作者眼里,白鹅哪里是一只家禽,俨然是一位挚友。从作者浅显质朴的文字里,轻松幽默的笔调中,我们读出了他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也感受着他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也更进一步地领悟他所持有的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二者的统一,让我们读懂得了大师生活的和谐美。

这个青年看上去不到二十岁,两条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机灵的眼睛,一看就知道是个能干的人。在一只挺标致的鼻子下面,却是一张大嘴,生得两片厚厚的嘴唇。人们常说:“厚嘴唇的人笨嘴拙舌。”可是他却能说会道,是个健谈的人。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把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真实而不做作,简单而传神。 如鲁迅写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用最精练,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收起回答 

他身高一丈有二,夸张。如同箭一般的向前冲去

我的爷爷已经八十多岁了,他满头的银发一根根倔强的立着,走起路来腰板挺直,脚步迈的很大,他严肃的脸庞长满皱纹,很少有笑容,他的眼睛大大的,一点都没有因为年龄大而浑浊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象征意义:

在诗词中,松竹梅菊、日月星辰、飞禽走兽等自然万象往往被人们赋与某种情感和象征意义,诗人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总之,比喻与象征有着很大的差别:前者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求“形似”或者“神似”,后者象征意义与本体事物间要求“神似”;前者是以物比另物,比喻的对象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对象,后者是以物显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明而让读者去联想、领会,象征意义往往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前者只限于修饰语句,后者作为文学创作基本手法,它主要立足全文,至少是文章的一层或一个段落。

特点: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247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