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谓” 狂想曲“,通常是指一种以歌谣乐句和自由形式谱成的短曲。狂想曲的名称源出于希腊文,原来的意思是用轩昂的语调朗诵的一段史诗。十九世纪以来,狂想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是指一种感情奔放的幻想曲,常常取材于民族音乐、民间音乐或流行音乐的音调。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写过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都是根据匈牙利城市歌曲和舞曲的音调加工发展而成的钢琴曲,反映了匈牙利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第十五首《匈牙利狂想曲》是根据《拉科西进行曲》加工改编的。《拉科西进行曲》相传是十八世纪初叶匈牙利民族独立运动领袖拉科西的士兵创作的,后来经过匈牙利吉卜赛小提琴家比哈里的加工,成为一首著名的士兵舞曲,在十八、十九世纪匈牙利民族独立运动中,是一首广泛流传的战歌。这首狂想曲分三大段:第一大段是雄健的进行曲,在短短的引子以后,出现在a小调上。第二大段优美生动,和第一大段形成对比。第二大段的主题经过变奏发展以后,发展为轻巧的华彩段,导致第一大段的再现,最后以气势豪迈的尾声结束全曲。2现在所说的协奏曲,主要是指有乐队伴奏的一件或者若干件独奏乐器的大型作品。协奏曲 音乐体裁的一种。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独奏协奏曲作品。另有两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复协奏曲(或和双重协奏曲)、三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的三重协奏曲,单乐章的小协奏曲,乐队与乐队竞奏的控化的大协奏曲等。控化的协奏曲多用三乐章的套曲曲式构成: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古典乐派及浪漫乐派的部分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多采用双重呈示部,先由管弦乐队演奏第一个呈示部,之后独奏乐器加入演奏,随后由独奏乐器为主演奏另一个内容不完全一样的第二个呈示部。除此外,在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再现部结束、结尾开始前的主和弦第二转位和弦后安插由独奏乐器演奏的华彩乐段,并用属和弦上长时值的颤音过渡至管弦乐合奏的结尾。 协奏曲——Concerto,原意是竞赛。十六世纪意大利的协奏曲多指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别于无伴奏合唱。十七世纪后半叶起,指由几件或一件独奏乐器,与一小型弦乐队互相竞赛的器乐套曲。用几件乐器者称“大协奏曲”。意大利作曲家托莱里和科莱里是大协奏曲的创始者。亨德尔和巴赫都作有大协奏曲。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就是大协奏曲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由一件乐器(有时还带有伴奏)与乐队竞奏的古协奏曲,叫做“独奏协奏曲”,如维瓦尔第的协奏曲。 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莫扎特以大量的创作—二十多首钢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及长笛、单簧管、小号、圆号等为独奏乐器的协奏曲确立了至今还被袭用着的协奏曲形式。这种协奏曲由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乐曲通常包括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多为抒情的慢板,第三乐章常用回族曲式或奏鸣曲式。第一乐章的后部有一个华彩段(第二、三乐章有时也插入较短的华彩段)。起初,华彩段由演奏家根据乐曲的基本主题作即兴发挥,到十九世纪后则由作曲家写成固定的曲谱。现代音乐家演奏古典协奏曲时所用的华彩段曲谱,是由后来的作曲家写成的。贝多芬为协奏曲形式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并使独奏部分与乐队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交响性的发展,使协奏曲的思想性、艺术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五首钢琴协奏曲,都是对协奏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杰作。 浪漫乐派以及后来各国民族乐派作曲家的作品中,独奏乐器更富于鲜明的表现力、感人的歌唱性和高难度的技巧性,整个乐曲往往也具有更强的动力感和交响性。肖邦的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帕格尼尼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成为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的珍品。李斯特把多乐章套曲的艺术构思集中凝聚起来,创造了单乐章的协奏曲形式,他的两部单乐章的钢琴协奏曲成为侩炙人口的名著。二十世纪以后,如苏联的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则以人声与乐队结合而成。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流派的某些协奏曲,则更显出“浓缩”、简短的特点,“新维也纳乐派”韦伯恩以无调性的十二音序列形式写成的协奏曲,现今仍居同类型作品的“鳌头”地位。3进行曲: 进行曲 (march) 是一种富有节奏步伐的歌曲。最初它产生于军队的战斗生活,用以鼓舞战士的斗争意志,激发战士的战斗热情,后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常采用这种体裁来 表达集体的力量和共同的决心。雄劲刚键的旋律和坚定有力的节奏是进行曲的基本特点。进行曲也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声乐乐曲或器乐乐曲。它起源于16世纪西方的战乐;从17世纪起,由通常伴随队伍行进或用于世俗性的礼仪活动,逐渐进入音乐会演奏以及歌剧、舞剧音乐中,最终成为一种特定的音乐体裁。Triumphant March(Verdi)凯旋进行曲(威而第)最喜欢Bridal(Richard Wagner)婚礼进行曲(瓦格纳)Wedding March(Mendelssohn)婚礼进行曲(门德尔松)March Milltaire(Schubert)军队进行曲(舒伯特)Buji Captain March布基上校进行曲(亚而福特)Turkish Milltaire(Mozart)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Two Cobbra Eagle March双鹰之下进行曲Bosi March(Johann Strauss)波斯进行曲(丝特老斯)Coronation Ceremony March加冕典礼进行曲(华而顿以上是比较著名的进行曲进行曲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声乐曲或器乐曲。主要是军队中用来统一进行步伐一致的要求,常以偶数拍作周期性反复,常用2/4 ,4/4 的拍子。进行曲最初出现在古希腊的悲剧中。进行曲原是舞曲的一种,多用于群众出场,退场的时候。十七世纪起,渐渐转入音乐艺术的领域。我会谢你一辈子的!!!
什么是古典音乐
在万人瞩目的音乐厅,既能欣赏107人演奏的交响乐,又能倾听到极其通俗风趣的音乐讲授,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美国和加拿大的青少年都在音乐大师伯恩斯坦的讲授中,获得了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以下是伯恩斯坦讲授的一个章节——《什么是古典音乐》
用什么字眼来概括古典音乐?
用什么字眼来代替古典音乐的“古典”二字?我们无非是想通过这些更通俗的字眼来讲解什么是“古典音乐”。
然道只要是编排不像爵士乐,就是古典音乐?人们常说“我真爱好音乐”,意思是指,他们喜爱韩德尔的音乐(古典音乐),而非史派克强,但也有好的爵士乐和好的流行歌曲,你不能用“好”来描述其差别,有好的韩德尔,也有好的史派克强。因此,这个字我们得作罢。
然后人们用“严肃”来形容古典音乐,但有些爵士乐也严肃,还有什么比非洲战士的战鼓(典型的爵士乐)更严肃的?因此,这个字眼也不行。
接着有些人用“有学问”来说明只有非常聪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能懂古典音乐。显然是错的。因为许多热爱贝多芬的人并非爱因斯坦之流。
“艺术”音乐这个字眼呢?许多人用这个词来描述贝多芬与大里布鲁克间的差异,但也行不通,因为也有同样多的人认为爵士乐是艺术,而它的确是。若是我们试图用交响音乐,那就排除了为钢琴独奏、小提琴独奏或弦乐四重奏而写的音乐,它们当然都被视为古典音乐。
也许到目前为止,发明过最好的字是“长发”,因为那是爵士音乐家自己创出来的,以贬低任何不是属于他们的音乐。但我看过不少爵士乐字头上也有长发,因此我想这个字也行不通。
既然所有的字都不对,让我来找出对的字,方法是先弄清不同音乐间的差异,真正的差别在当作曲家写出所谓的“古典音乐”时,他会写下他要的确是音符,他希望唱出那些音符的确是乐器或声音,甚至详细到乐器或声音的数目,他还会写下他能想到的指示,以尽量详尽地告诉他们该知道的一切,应该多快或多慢,以协助表演者精确表演出他想出的那些音符。当然,世上没有足够的字眼能让表演者知道作曲家想写的一切,但那正是使表演者兴奋的事情。
表演者只是凡人,因此每一个揣摸出来的都略有不同:例如,《命运交响曲》开头的乐句,相信你们都知道旋律。唱给我听。第一个指挥赋予最后一个音符特别的深度,就是较长的那个,像这样“弱弱弱强”;另一个指挥同样努力想揣摩出贝多芬真正想要的,可能觉得那个音符中第一个定位特别强调,像这样“强弱弱弱”;还有位指挥,也许不像前面两位那样忠实,可能断定演奏这四个音符时应该更加强调,更庄严,像这样“强强强强”,我们都听过这些版本,但除了这些差别,而它是源于这三位指挥的不同个性,他们指挥的仍是相同音符、相同主旋律,用的是相同乐器,其目的也是一样,就是让乐谱上贝多芬的音符,以他们认为他希望的方式鲜活地表现出来;这意味着他们所谓的“古典音乐”,除了因为表演者个人的性格是不能改变的。这种音乐是永恒的,不能改变的,是精确的。
“精确”,也许正是我们该称呼的名词,我们称它为“精确音乐”,因为它只有一种表演方式,而且那种方式是作曲家亲自告诉我们的。
但我们若是以流行歌《我只能给你爱,我的宝贝》,表演它的方式无穷无尽,它可以让合唱团唱,或是让路易斯、阿姆斯特或玛丽亚卡拉丝唱,或是任何人唱,它可以省略歌词演奏,可以用爵士乐团、交响乐团或是玩具笛子演奏,慢或快,热情或感伤、大声或复杂,都无所谓,它可以只演奏一次,或是重复十五次,可以用任何调子甚至下面和弦改变都行,连曲调本身都能改变,可以即兴表演。(大师伯恩斯坦用几种演奏方式来表现同一首歌曲)这些方法没有一个是错的,对那些当时如此做的特殊表演者而言,每一种似乎都对,而且适合表演场所,这首歌没有非如此表演不可的规定,这表示它不是精确音乐,它不用完全照作曲家所写的方式表演,事实上,流行歌手绝不该每次都按照作曲家所写的方式表演。民谣也有相同的情况,而且更理直气壮。因为没有作曲家规定它该如何表演,至于爵士乐的变化更是如此,它是即兴的,边表演边创作音乐,而且几乎从不费事地将它写下来。
因此,现在我们至少有较适合古典音乐的字,就是“精确音乐”,虽然可能能想出比“精确”更好的字,来形容通常所谓的古典音乐,让我们不再用错误的“古典”二字。
古典音乐另有其义
这个词为何错误?的确有古典音乐这种东西,但是我们所说的确实是不同种类的东西,古典音乐指的是音乐史上非常持久的时间,叫做古典时期。在那个时代所写的音乐叫做古典音乐。现在让我们对古典时期所发生的事有点概念,它大约由1700年到1800年,持续了一个世纪,即你们都知道的十八世纪。
它是规则的完美的
让我尝试以前五十年为例,当时的美洲是怎样的呢?它仍在开拓中,到处都是新来的拓荒者,他们过着艰苦的生活。后来由平地建立一个新国家,在这同时,欧洲却非常不同,欧洲人已不再探索与钉木头,它在设法使它已经建立的事物完美,那时的欧洲是个规则与法规的时代,并让那些规则与法规尽可能精确,这就是古典主义的基础。将规则带至完善境界,它创造了古典建筑、古典戏剧与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人们所追求之物的时代所写的音乐,人们极尽一切力量要有完美形式的音乐,像只漂亮的古希腊花瓶,两位音乐巨人的名字巴哈和韩德尔,尤其是巴哈,他将在他之前的作曲家曾经验过、玩过的所有规则集结,尽人类所能使些规则完美,以“遁走曲”这种形式为例,“遁走曲”规则有点像你买装配组时所附的指导说明,他们精确地告诉你,如何盖一栋房子,一辆火车或摩天轮。用他的这首《第四号布兰登堡协奏曲》为例,首先是用中提琴奏出主题,然后加入第二部分的小提琴,高四个音符,然后在第三段高五阶由另一只小提琴加入,接着在第四段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加入,最后,第五段长笛加入。这首曲子不只是五个分开的片断,它们全结合在一起。
也是快活机智有趣的
再谈后五十年,一切都变了,他们的音乐与巴哈的完全不同。那种改变是如何发生的?难道莫非是共和党人到芝加哥参加集会,然后投票改变音乐风格。不是,它是自然发生的,。海顿与莫扎特时代的人,认为巴哈严肃的“遁走曲”陈腐而无趣,他们要新的东西,不要那么复杂,但有漂亮曲调与简单伴奏的优雅精致、令人愉快的音乐,这正与那个时代吻合。那个时代宫廷里的女士先生们,穿戴有蕾丝袖口的丝衬与镶珠宝的扇子,因此,为他们产生过优雅音乐。
而它最重要的特色是曲调,曲调一定要好,现在听莫扎特的《C大调协奏曲》,没有人能写出与莫扎特一样的旋律。它和巴哈的“遁走曲”一样充满规则与法规,只是还有许多其它的规则——他们想要的简单的令人愉快的音乐,这种简单令人愉快新的音乐,另一个特点是它很有趣,而且快活、机智、朝气蓬勃。听《费加洛的婚礼序曲》,很有趣吧,好像坐云霄飞车充满欢笑与好心情,令你喘不过气来。其实古典音乐很好玩。
机智、幽默、有趣是海顿与莫扎特音乐中的重要部分,但它也有雍容、优雅、强度与其它许多东西,但最重要的是它有古典之美,建立平衡的形式就像巴哈对他的“遁走曲”一样严谨,它也在寻求完美,因此是古典的。
更是永恒的
那么情感放在音乐中的那一部分?人们总认为感觉与情感是音乐中的主要的东西,令你有所感,有哀伤,有痛苦,或胜利或性灵喜悦,但奥妙的是莫扎特、海顿是会让你有那些感觉的,伟大作曲家创作音乐时,都会让你感觉到深刻的情感,因为他伟大,因为他在音乐中有话要告诉你,因此伟大音乐家的音乐会永远持续,或许到永远。那种永恒的特质,或许是“古典”这个词最重要的意义,古典是永垂不朽的东西。
古典音乐时期的集大成者贝多芬,他总结了莫扎特、海顿的规则,加以发扬光大,他是古典时期的最后一人,浪漫时期的第一人。
以下是古典音乐的网站:
http://wwwguqunet/
http://musicxqwfcom/
http://wwwygrscomcn/ygyy/gdyy/
参考资料:
过去,根据一般的推测,大多数文献将巴赫现存的三部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1043,巴赫的古钢琴协奏曲大都改编自小提琴或木管协奏曲,例如BWV1058即改编自BWV1041,从这些古钢琴协奏曲中可以推断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创作数量肯定多于现存的这三首)的创作年代定位于科藤时期的1720年前后,但根据20世纪末以来的最新音乐学研究,学者们开始怀疑这些作品应该属于后来的莱比锡时期(1723-1750),或者折衷的情况是这些作品最初创作于科藤,在莱比锡期间巴赫又对它们进行了重新修订。对此,直接的证据在于这些作品最原始的乐谱只能回溯到1730年左右,而巴赫在1729年3月恰好接管了莱比锡的大学音乐社(collegium musicum),又增加了给大学社每周的例行音乐会安排乐曲的任务,为此他修订和新创作了大量作品并专门为演出准备了分谱,其中包括这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另一方面,从创作风格上来看,在这几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崇高深刻的艺术取向以及炉火纯青的复调技巧显然有别于科藤时期所惯常的那种热热闹闹无伤大雅的宫廷社交氛围(如《勃兰登堡协奏曲》等),这尤其体现在《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和《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1043)中。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在巴赫的各类作品被逐渐发掘和复兴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所燃起的热情相对较晚。直至20世纪上半叶以前,听众们仍然沉浸在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协奏曲那丰满夸张的交响化织体和令人目眩神迷的炫技风格中。例如,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奥厄(Leopold Auer,1845-1930)就曾发表过明显带有时代局限的论断:“[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无论就音乐内容而言或从专门的小提琴技巧兴趣的观点(我不是指它们在教学上的宝贵价值)来看,都不及他的其它小提琴作品”。尤其是这首《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由于所需要的演奏技巧门槛较低,长期以来经常被程度有限的学习者们当作教材使用(如今又被列为中低级别的考级曲目),多少给这部作品的声誉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事实上,根据前述观点,BWV1041中的崇高艺术境界、有机统一的均衡结构以及缜密复调思维显然在某种程度上胜出通常被称作《E大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BWV1042,属于巴赫最成熟的杰作之列。
二 音乐分析
1 第一乐章:无速度标记,通常按快板(Allegro)演奏,2/4拍,a小调
乐曲照例由一个支配整个乐章的基本主题开始,该主题具有果断、有力的特点(例1):
例1第一乐章开头的t1材料与维瓦尔第同调协奏曲开头相比较
随后乐队将这一主题加以发展延伸,构成了这个乐章完整的全奏部分,并引出了独奏小提琴略带忧思又有几分自信炫耀性质的主题(例2):
例2第一乐章的独奏材料s1
这个主题紧接着由十六分音符逐渐向下摸进,似乎越来越失去了原先的力量,直到乐队中再次出现全奏材料t1时才跟着变得坚强起来。然后,独奏小提琴演奏了一个运动感很强、调性不稳定的连接句(例3),将音乐引到了C大调,全奏部分也乘机又完整的再现了一次并转到e小调,其间由独奏小提琴插入一些装饰性的音符。
例3第一乐章的独奏材料s2
在全奏和独奏的这种互相竞争而又交相辉映的气氛下,乐章渐入佳境。这也是巴洛克协奏曲快板乐章回归曲式的基本特点,而其中各个声部连绵不断、追逐呼应的丰满线条以及独奏与协奏声部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则明显属于巴赫个人的大胆创新。此乐章的整体结构如表1所示。
结构功能 材料 调式调性 备注
近似呈示部
全奏1(1-24) t1,t2,t3,t4,t5 a
独奏1a(25-39) s1 a
调性经过a-C-a,
原因有很多。
比如流行音乐主要是感官刺激,而古典音乐不是。所以前者如一瓶汽水,后者如一杯茶水。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受到的训练太少了。有时候我们不是听不懂,是不习惯一个风格。古典音乐在过去的欧洲也就是流行音乐,大家欣赏它也只不过是为了娱乐而已。只不过它们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流传了下来,就成了古典音乐。
了解背景只是一个方面,不过艺术的最终价值在于直观感受。不然的话古典音乐也就失去它的价值了。
今天的曲目《勃兰登堡协奏曲》,巴赫所作,我喜欢巴赫,所以就从他开始听,也从他开始写作系列文章。《勃兰登堡协奏曲》共有六首,每一首协奏曲又分为 3-4 个乐章,大致结构是 快板(Allegro)- 柔板(Adagio)- 快板(Allegro),快-慢-快,很好记。
我的聆听方式是,每天单曲循环一支乐曲,多数时间是作为背景音乐,午休的 30 分钟里,会专注地听音乐并记录感受。以这样的龟速,我发现了一些以前不曾注意到的事情,还蛮有趣的。逐一看过去:
1 注意主旋律是什么乐器 演奏的,能让你分辨出一曲中有几位主角,从情节中理解乐曲传达的情感。比如小提琴担任主旋律时像男主角出场,而变换成长笛演奏主旋律时就仿佛女主上台,我认为在乐曲中,乐器分工与地位就像故事情节中的人物角色,而乐曲中包含的感情是在几个角色的互相推动中显现出来的。
2 善用 Wikipedia 查询乐曲名称 ,由资深乐迷们维护的 wiki 词条内容非常精彩,我主观认为可信度是全网最高。词条中介绍了每一首协奏曲的每一乐章有何特点(乐器搭配、创作历史、音乐界的争议、最著名的版本等),这些很具体的知识点告诉我应该从哪些角度去看待一首作品,是很高效的方式。
3 先听熟悉的曲目、直觉喜欢的曲目 ,不要刻意找著名的曲目,不要勉强听直觉不喜欢的曲目。听音乐没有那么功利,而且所有艺术的鉴赏首先是诉诸直觉,然后再理论精进,提升内心理解力、感悟力之后,再继续直觉跟进。
4 刻意聆听、寻找变化、尽情想象 ,能够帮助你投入到乐曲中,并将乐曲旋律的听觉映像转化成更持久的记忆。这里的关键是“想象”,通过将乐曲的特征与自己的长期记忆中某些感觉、画面、情节片段去对应,就能够长久地记住每一曲。
5 需要投入工作的时候听柔板 Adagio、提神时听快板 Allegro ,以后可以按自己对各种乐曲的感受情况来做乐曲列表,适用于各种场景,例如专注写报告时听柔板、需要提神处理枯燥事务时听快板等。
quote from 田艺苗:
1718年和1719年的冬天,巴赫从科滕出差去柏林,受邀到勃兰登堡大公府上演奏。大公请他送些曲子给他,巴赫于是誊抄了六份旧作献上。这就是后来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只是大公手下仅6名乐手,且水平有限,演奏不了巴赫的大作。大公死后,乐队解散,这些手稿也被当作废纸卖掉。庆幸的是手稿被巴赫的一位学生买走,转送给腓特烈大帝的妹妹,乐谱因此得以在皇家保存了下来。巴赫生前时运不济,杰作没有流传开,应聘好的职位被人撬走。但运气不好倒让他少了很多诱惑,一生清净,埋头作自己的曲走自己的路。
quote from 晓调:
这6首协奏曲本不是一套,各首需要的乐器组合不同,所以巴赫对它们所起的标题是《6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这些协奏曲,巴赫使用了当时有可能的乐器编制,当时大公的音乐班子只有6位乐手,而这些协奏曲中即使配器最少的第六首也需要7件乐器,根本无法演奏,结果这些作品就在大公的收藏室内高阁了13年。大公去世后,召集的乐手解散,不用的乐谱以一部协奏曲48个分尼的废纸价格卖掉。幸运的是这些协奏曲被巴赫的弟子、当时著名的作曲教师奇伦贝格买去,他又把它们送给了他的弟子、普鲁士亚马利亚公爵之女。这位公爵之女就是腓特烈大帝的妹妹,这些手稿才得以保存。
在他的作品中,并不表现主观意志, 歌颂的是神的荣光 ,这些协奏曲,从形式上考虑的是当时宫廷中社交的需要。在这样的形式下,自由地展开自己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与超人的技能。
最近开始认真学习欣赏古典音乐,于是打算写一系列文章来检验学习效果,顺便练笔。本文是系列音乐笔记的第一篇,我想有必要回顾一下自己听古典音乐的坎坷历程,以为鉴。
我听古典音乐最早的记忆是童年的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王子——至今我还能回想起那钢琴曲中某些片段。上了初中,我开始听莫扎特,也没什么章法,纯是磨耳朵,甚至还在心底有那么一丝侥幸是“万一听莫扎特真能提高智商呢”。直至高中开始学钢琴,断断续续两年时间,也没学会欣赏古典音乐,我的老师们除了教我切分音和琶音什么的,半点也没提过舒曼是什么风格,勃拉姆斯是什么特点。也不怪老师,当时我弹完车尔尼 599 就借口高考学习忙而逃跑了,并没接触到可以“欣赏”的高级曲目。停止学琴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我一直以古典音乐爱好者自居,常常听,也常常假装听懂了,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听的是快板还谁柔板,是玛祖卡还是波罗乃兹。在同学面前,难免有想要炫耀一下的时候,我除了能准确地一下子辨认出“这首是莫扎特的曲子”——仅限于莫扎特,你换成肖邦我就懵了——再说不出其他门道了,现在看来纯粹是叶公好龙。
最近,一个学习知识管理和时间管理的课程触动了我,从头审视我的兴趣爱好,启动断舍离。于是我问自己:我真的喜欢古典音乐吗?2018年计划里,我打算分多少时间给我喜欢的古典音乐呢?我应该听什么乐曲,怎么提升欣赏水平,怎么真正听懂呢?
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奇怪我并不为难,我以为叶公是真的喜欢龙,我也是真的喜欢古典音乐,不得其法而已。我找了一本 101 级别的书——田艺苗《穿T恤听古典音乐》,定了个每日一曲磨耳朵的计划,就蹒跚启程了,2018年1月2日,我正式开始“认真学习古典音乐”。
以上,是使用 iPad Pro + logitech K480 键盘 写作,输入流畅度尚可,键盘声音太响,的输入界面文字大小不一,看着很难受。
[注释]
[1] 每日一曲皆是源自《穿T恤听古典音乐》一书最末的推荐曲目列表。音乐资源是「库客音乐」,音质还不错,曲目不全。
[2] 史料都是援引自 Wikipedia 对应词条,未经个人查证。
以下,是听每一首的感受,纯粹是粗浅与错漏的音乐常识、我个人的主观感受,权当记录一下初初试听的心得。
巴赫的乐曲,整齐平均,不同器乐声部的旋律对位配合到一起,和谐的感觉。第一乐章,快板 Allegro,欣欣向荣;柔板 Adagio,有些忧郁,缓慢;紧接着又是 Allegro,平均、上行的乐曲,让人心情好起来,一种蓬勃、万物生长的感觉;最后以波兰舞曲 Minuetto-Trio/Minuetto-Polacca 结束,悠扬的,典雅的,节制的,像是终场最后一只舞。想要听清楚最后的器乐重奏,似乎是长笛,一定是木管类,还需去查证。
有趣的知识 :最后一乐章 Minuetto-Trio/Minuetto-Polacca 是一种舞曲风格,源自意大利语 minuetto 和法语 menuet,男人穿长筒袜/女人穿钢圈束腰蓬蓬裙来跳的一种非常小步的舞曲,不知道能否翻译作小步舞曲,总之 wiki 告诉我这是 17 世纪很流行的群体舞。
第一乐章,快板 allegro,依旧很巴赫的平均感,欢乐,昂扬,旋律发展得流畅,上行音阶让人好似小步快跑、穿梭于花园中。据说这第二首协奏曲是经典之中的经典,是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和高音小号的四重协奏曲,小提琴和高音小号交替引领着旋律,长笛和单簧管作为背景,让乐曲很饱满,也会有一点乱和躁动的感觉。其实四个乐曲的强弱是交替的,有时过渡乐句也能听到长笛作为主角发出最高音量。第二乐章,行板 Andante,缓慢而不忧伤,像是闲庭漫步。高音部分是长笛和弦乐,交替作为主角,像是两个逛花园的贵妇,而背景部分的似乎是单簧管,弱弱地一下一下重复着简单的旋律,似乎在摆动,像钟摆,又像车轮转动,把主角送去各处游览。第三乐章,Allegro Assai 是很快的快板,开始就是高音小号一段引子,欢快地打开了画面,后面越来越快,几乎快得让人难以分辨高音部以外的声音。各个乐器交替成为主角,和谐融合、彼此交错,真是对位音乐的巅峰之作。
第三首第一乐章,我最爱的一支,平均的又一定义:端庄典雅。你鞠一躬,我鞠一躬,携手起舞,宫廷里大家的举手投足都是节制而优雅的吧。主旋律所到之处,背景里一段一段的旋律像侍从仆人们站立一旁,随时上前为主人引路、接过手套和礼帽。后半段高潮之处,有些激昂,似乎这不是一段宫廷舞曲,而是军队行进中,此刻应是遇到敌人、展开战斗了,那么有力、那么勇敢。巴赫把“平均”运用到了极致,“平均”能展示典雅、勇敢、节制、紧张,还能描摹出欢乐的小跑、贵族们翩翩起舞,也许“平均”真的无所不能。
田艺苗给的链接里只有两个乐章,我还在想难道只有两个 allegro 快板,结果 Wikipedia 里面提供了全部三乐章,第二乐章是 adagio 只有 22 秒,陌生的音色,键盘乐器,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羽管键琴?!这第二乐章是完整的么?不禁引起我重重联想。wiki 里解释说,这一段是华彩乐章Phrygian cadenzas,也就是音乐家自由发挥的部分,BWV 1021 和BWV 1019 就因为包含了和弦一样的“弗吉尼亚华彩乐章”,有时会被借来这曲里充当华彩第二乐章。
第四首,分为快板 Allegro,柔板 Andante,小协奏曲 Presto 三个乐章。第一和第三乐章的小提琴部分是极度艺术的(virtuoso 这个词我还翻译不太准)。第二乐章中,协奏曲无伴奏部分由小提琴负责低音声部。
一直以来,大家都在争论,巴赫头脑中是使用什么乐器来演奏 "fiauti d'echo" 这个部分。现在通常是中音的录音,尽管也有时用长笛代替。巴赫原始的想法可能是用六孔竖笛演奏。flageolet
巴赫曾把第四首协奏曲改写成一首大键琴协奏曲(回头要找来听听)。
第五首,大量的大键琴(羽管键琴)音色,这个不明亮的音色很催眠,如果不是节奏那么快的话,我可能已经边喝咖啡变入睡了,有点像是“念经”的感觉,可能羽管键琴、风琴等乐器真的是跟宗教联系太紧密了,从最初被选作教堂里的必备乐器就是一种必然,音色的肃穆感、宁静感非常凸显。神不会激动,神从来都很淡定从容。最喜欢第三乐章快板 Allegro,开头是长笛和小提琴轮奏,你一句,我一句,像是两个人在对话,非常轻快。
第五首,23 分钟,相对来说算是很长的,重复听了 2 天才算熟悉全曲。第一乐章 Allegro,羽管键琴作为背景是一连串一连串的快速弹奏,像小小的珍珠链装饰起一件华丽的礼服。主旋律部分是提琴与长笛轮流担任,两种音色平分秋色,提琴阳刚、果断,长笛柔美、悠扬,好像要落入俗套剧情,但也许俗套与经典实际是同一个东西。后半程,羽管键琴担当主要旋律,弹奏技巧、音色都非常特别,与钢琴相似又不同,非常迷幻。好像,哥特风的摇滚乐等当代音乐会应用这种音色,记得不是很清楚。最后一句又回到弦乐主导,有力地结束了整首乐曲,不优柔寡断、不迷惑,大声宣布:我们要去远方(go the distance 现学现卖)。wiki 上面说,这里的羽管键琴既是独奏乐器(群)(concertino)又是协奏部(ripieno)。
第二乐章,非常悠扬。第三乐章 Allegro 太好听了,本来作为背景音乐播放,第三乐章响起,整个人一下子“醒”过来了,想要“摇头晃脑”起来,动感很强的一支。
开始的提琴好像是中音提琴?像是在做木工活儿,一下一下有节奏地拉着锯子的劳动场面。查了一下确实是中提琴,本曲是小提琴缺席的一首,中提琴的英文是 Viola,让我想象到一位优雅的、智慧而低调的女生名叫薇奥拉。为什么选用中提琴来作曲呢,一种猜测是巴赫的雇主——利物浦王子——希望亲自在管弦乐队中演奏中提琴。另一种猜测是,中提琴本是社会低阶层的人常用乐器(比如,仆人们),这个作品就是在音乐里颠倒阶层、让中提琴担任主要角色,以此来打破音乐的平衡,因为巴赫要从利物浦王子手下离职了,不再担任奴仆般的管弦乐队指挥了。
第一乐章,两把中提琴开始奏出辉煌的主题。第二乐章,非常宁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