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出塞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赞扬了什么

古诗出塞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赞扬了什么,第1张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有一定的主关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间接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目录

王昌龄诗《出塞》诗歌信息

诗歌原文

注释译文

王之涣诗《凉州词》出塞

注释

评析

马戴诗《出塞》诗歌信息

诗歌原文

诗歌鉴赏

徐锡麟《出塞》诗歌信息

音乐专辑《出塞》专辑信息

专辑介绍

专辑曲目

王昌龄诗《出塞》 诗歌信息

诗歌原文

注释译文

王之涣诗《凉州词》 出塞

注释

评析

马戴诗《出塞》 诗歌信息

诗歌原文

诗歌鉴赏

徐锡麟《出塞》 诗歌信息

音乐专辑《出塞》 专辑信息

专辑介绍

专辑曲目

展开 出塞

编辑本段王昌龄诗《出塞》

诗歌信息

名称:出塞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体裁:近体诗 格律:七言绝句

诗歌原文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译文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在2003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对“龙城飞将”的注释做出修改:“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李广,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 7 不教:不叫,不让。 8 度:越过 译文 1: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还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现在依旧健在, 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 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 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仍没有回还。 如果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在, 就不会让胡人的军队越过阴山。 3: 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如果英勇善战的将军们依然健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 简析 平常多是唐代。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 “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评价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表达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编辑本段王之涣诗《凉州词》

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①山。 羌笛②何须怨杨柳③, 春风不度玉门关④。

注释

①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②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③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评析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 “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 《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以为清朝官员为慈禧太后在扇子上提这首诗时少写了一个间字~~ 太后大怒要治他之罪,他灵机一动改成了一首词其文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编辑本段马戴诗《出塞》

诗歌信息

名称:出塞 年代:唐 作者:马戴 体裁:七言绝句

诗歌原文

出塞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诗歌鉴赏

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岂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读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深感“缺”字韵押得险而有,得高山危卵之势。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人惊赏不置。“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扛鼎之力。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传神”境界,使全诗神采飞扬。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

编辑本段徐锡麟《出塞》

诗歌信息

名称:出塞 年代:清 作者:徐锡麟 体裁:七言绝句 诗歌原文 军歌应唱大刀环①, 誓灭胡奴出玉关②。 只解沙场为国死③, 何须马革裹尸还④。 简注 ①大刀环:环与还音近,古人用作还乡的隐语。这句是说:军队应唱凯旋战歌。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③解:知道,懂得。④马革裹尸: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后汉书马援传》) 赏析 徐锡麟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因枪杀安徽巡抚恩铭英勇就义。他诗作不多,但《出塞》一首却是一篇意气豪雄之作。据记载,徐锡麟1905年前后“曾出山海关至奉天、吉林,再经西北诸省边疆而归。”这首诗是1906年春这次壮游时所作。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唐代边塞诗的风格,具有豪迈雄浑的特色。前两句诗开门见山,以诗言志,显示出克敌制胜、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表示革命者立誓要推翻满清封建王朝,乘胜追击,直出塞外,把反动统治者消灭干净,革命军队应当高唱凯歌,胜利归来。作者用倒装句式和“应唱 ”、“誓灭”等字眼,充分突现出革命者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体制的决心及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末两句诗,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勇于为国献身,义无返顾的豪情壮志。东汉名将马援认为,男子汉应该为国家战死在疆场上,以马革裹尸归葬。作者将前人的意思翻进了一层,认为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就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青山到处埋忠骨”,如果为祖国为革命光荣牺牲,即使长眠于异乡的土地上,不也同样是躺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吗?显然,此处立意比马援更深了一层,加上“只解”、“何须”的强调语气,因而更显得慷慨激昂,动人心魄。这首诗,通篇直抒胸臆,以诗言志,而又化典自如,真挚坦率地表达了作者的革命豪情,实乃文如其人。诚如梁启超所言:“这类文学,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开——至少也是当他作出这几句话那一秒钟的时候,语句和生命是迸合为一。这种生命,是要亲历其境的人自己创造。所以这一类我认为是情感文中之圣。”

编辑本段音乐专辑《出塞》

专辑信息

出塞(HIFI发烧唱片)印音乐系列发烧碟 专 辑 :出塞 创 作 人:王月明 出版公司:九洲音像出版公司 出版年代:2005年 唱片编号:CN-A56-05-377-00/AJ6 制作软件:EAC

专辑介绍

著名作曲家王月明经典作品,与数位民族乐器大师携手,演绎荡气回肠的塞外之风荣获“全国优秀文艺音像制品奖”一等奖,国际录音水准,24Bit-96khz天碟品质。 羌笛幽幽,马头琴低唱,霍去病的八百精骑千里驰骋……荡气回肠的塞外之风,感悟远离红尘凡嚣外的另一番心境 在大自然面前,我是那么渺小,就好像戈壁上的一粒石子,像随风奔跑的风滚草;又有时觉得我很大,脑海中喷薄的音符,像无限的苍穹,包围着所有,覆盖了万千。觉得我渺小,是表面的、形式的,觉得我很大,是想象的、内在的。 不去管它是什么、谁的、或应该是怎么样的,仅仅是我知道的、和我能拥有的,就如此…… ——王月明 印音乐 企划 广东星外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发行 北京千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制作 九洲音像出版公司 出版 作曲/MIDI:王月明 录音:万小元/葛音 混音:万小元 笛子/萧:杜聪 二胡:严洁敏 管子:李宝林 琵琶:张强 马头琴:布仁特古斯 出品人:宋晓红/袁海波 制作人:张春一 项目监制:老锁/王长缨 策划:屈庚喜 制作统筹:黄橙/张春一 HDCD母带处理:香港雅旺录音室有限公司 俞伯伟

专辑曲目

01 敕勒川 02 青海青 03 出塞 04 玉门关 05 风滚草 06 大漠孤烟 07 古道西风 08 瘦马 09 在天涯 10 明月出天山 11 广阔的地平线

应该说这首诗是诗人创作的边塞诗当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也是他第二次出塞任职的时候创作的。这个时候诗人正受到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重用,所以这一时期的诗词读起来也颇有豪情。这首诗诗人用他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壮阔秀丽的边塞景色,和我们分享了热情奔放的军营生活,而那种浪漫奔放的笔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让人无不动容。

整首诗都是以雪天景色的变化作为线索的,主要描述了送别上一任官员离别的过程,环环相扣,浑然天成。这首诗的前四句可以划分为第一部分,诗人主要描写了早晨的边塞风光,目之所及,都是雄奇瑰丽的雪景,与此同时,身体也感受到了彻骨的严寒。一堆堆雪花在诗人眼前就像一夜盛开的梨花一样,带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与期待。

边塞的夜晚阴冷而漫长,但是就是这样的夜晚却给军营带来了无比秀美的雪景,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就算雪花飘入军营,行动不便,但是全军将士却没有丝毫怨言,环境的冷和内心的热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表现出将士们昂扬向上的姿态,以及乐观激昂的爱国情怀。

这首诗的中间两句可以划分成第二部分,主要是描写雄伟壮阔的雪景和饯别宴会的欢庆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一句诗人运用了浪漫夸张的修辞手法,用豪迈磅礴地气势描绘出瑰奇壮丽的塞外雪景,以此来反衬接下来将要展现的欢乐气氛,体现出将士们载歌载舞所蕴含的积极意义。胡琴、琵琶和羌笛三种乐器同时演奏,可见热闹非凡,在一片冰天雪地当中欢庆送别,军营的那种豪迈奔放便跃然纸上。

这首诗最后三句可以划分为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写的是宴饮一直到傍晚,结束之后送友人返回京城的场景。即将离别的兄弟在鹅毛大雪中昂首阔步,那种豪情让风中的旗帜都显得更加鲜艳了,而迎风招展的旗帜也映射着那些威武不屈的将士们。这一部分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最后,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落满雪花的山峦此起彼伏,在蜿蜒曲折的路上已经望不见友人的身影,只能凭借着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去想象他英姿飒爽的样子。诗人用质朴平淡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最真切的祝福与怀念,含蓄隽永,依依惜别。

这首诗的结构清晰,格调雄奇,景色秀美,情感真挚,在一动一静、一张一弛之间将祝福、怀念、不舍、惆怅、豪迈等等多种情感元素结合在一起,不事雕琢,浑然天成。全诗这种抑扬顿挫的结构、刚柔并济的情感让我们久久神往,慷慨悲壮,浑然雄劲应该说是我国边塞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值得细细品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372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