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秋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古诗《秋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第1张

秋月

唐戎昱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近来数夜飞霜重,只畏娑婆树叶凋。

题解

选自全唐诗:卷270_53。诗题“秋月”,一作“戏题秋月”。戎昱另有一首《秋月》诗:“江干入夜杵声秋,百尺疏桐挂斗牛。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一题“江城秋夜”。

作者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诗意

这秋夜的月光实在是胜过春夜啊,

我一人漂沦天边静谧加深了孤寂。

近日来连着几夜寒霜都特别浓重,

我只怕这繁密的树叶就快要凋零。

注释

1、秋宵:秋夜。唐曹松《僧院松》诗:“此木韵弥全,秋宵学瑟弦(xián,通“弦”)。”前蜀韦庄《抚盈歌》:“玉庭兮春昼,金屋兮秋宵。”宋朱松《宿石龙寺》诗:“道人身似南枝鹊,更尽秋宵一再飞。”

2、月色:月光。

(1)月光。唐李华《吊古战场文》:“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宋陈师道《寒夜有怀晁无斁》诗:“灯花频作喜,月色正可步。”《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崔玄微)乘着月色,独步花丛中。”朱自清《荷塘月色》:“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2)指月亮。唐王昌龄《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金瓶梅词话》第15回:“怕怎的,待月色上来的时候,奴送三位娘去。”

3、春宵:春夜。唐白居易《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元柯九思《退直赠月》诗:“绣枕魂清疏雨暮,海棠银烛度春宵。”《白雪遗音·八角鼓·春宵一刻》:“春宵一刻,万金难夺。”

4、天涯:天边;在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指极远的地方。语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南朝陈徐陵《与王僧辩书》:“维桑与梓,翻若天涯。”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冰心《往事二》十:“遍天涯长着萋萋的芳草,我要从此走上远大的生命的道途。”

5、寂寥:寂静无声;沉寂。

(1)空虚无形;空无人物。《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王弼注:“寂寥,无形体也。”《楚辞·刘向〈九叹·惜贤〉》:“声嗷嗷以寂寥兮,顾仆夫之憔悴。”王逸注:“寂寥,空无人民之貌也。”《云笈七签》卷二:“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未形,寂寥何有?”

(2)寂静无声;沉寂。《古文苑·枚乘〈忘忧馆柳赋〉》:“枪(枪)锽啾唧,萧条寂寥。”章樵注:“枪(枪)锽,大音;啾唧,小音。并寂然无声。”《宋书·隐逸传论》:“若夫千载寂寥,圣人不出,则大贤自晦。”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宁调元《立秋柬钝剑松江》诗:“江海悲冥灭,音尘久寂寥。”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她为什么会在这寂寥无人的夜里,独自在海边的树林徜徉?”

(3)引申指死亡。南朝梁费昶《华光省中夜闻城外捣衣》诗:“扬云已寂寥,今君复弦直。”

(4)空旷;高远;辽阔。《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纷纭天地,寂寥宇宙。”李善注:“寂寥,旷远之貌也。”唐王维《登河北城楼作》诗:“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间。”巴金《利娜》:“上面永远是那个灰色的天,下面是那寒冷的、寂寥的、大雪封闭了的荒原。”

(5)恬静;淡泊。汉王充《论衡·自纪》:“(王充)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三国魏嵇康《卜疑》:“有宏达先生者,恢廓其度,寂寥疏阔。”

(6)冷落萧条。南朝宋谢灵运《君子有所思行》:“余生不欢娱,何以竟暮归,寂寥曲肱子,瓢饮疗朝饥。”宋苏轼《乞赈济浙西七州状》:“熙宁中饥疫,人死大半,至今城市寂寥。少欠官私逋负,十人而九。若不痛加赈恤,则一方饥民,必在沟壑。”明李贽《与弱侯焦太史书》:“此间自八老去后,寂寥太甚,因思向日亲近善知识时,全不觉知身在何方,亦全不觉欠少甚么,相看度日,真不知老之将至。”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这里对于左翼文艺,是压迫无所不至,然而别的文艺,却全然空洞无物,所以出版界非常寂寥。”

(7)稀疏;稀少。唐韩愈《送权秀才序》:“权生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宫商相宣,金石谐合。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如是者阅之累日而无穷焉。”宋叶适《题潘彦庶群书辩证》:“余愧非精识,其《群书辩证》,寂寥十数简,谓古人之书必待己而决,颇亦疑之。”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坐是之故,而瑰玮特绝之徒……羞与哙伍,是以此中人才,日就寂寥也。”

6、飞霜:降霜。

(1)降霜。晋张协《七命》:“飞霜迎节,高风送秋。”《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昔者,贱臣叩心,飞霜击于燕地。”李善注:“《淮南子》曰:邹行尽忠于燕惠王,惠王信谮而系之,邹子仰天而哭,正夏而天为之降霜。”后因用以指冤狱。清孔尚任《桃花扇·哄丁》:“飞霜冤,不比黑盆冤,一件件风影敷衍。”吴梅《自题风洞山传奇八绝句》之五:“西曹铸就飞霜狱,十二金牛挽不来。”

(2)犹飞白。唐王昌龄《箜篌引》:“摇笔飞霜如夺钩,鬼神不得知其由。”参见“飞白”。

(3)犹清新。前蜀杜光庭《醮泸州安乐山词》:“虽申降福之仪,几阙飞霜之韵。”

7、只畏:只怕。

8、娑婆:枝叶扶疏的样子。扶疏,枝叶繁茂分披的样子。

(1)即“娑婆世界”。佛教语,娑婆,梵语音译,意为“堪忍”。“娑婆世界”又名“忍土”,系释迦牟尼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总称。唐窥基《法华经玄赞》二:“乃是三千大千世界,号为娑婆世界也。”元无名氏《度柳翠》第一折:“我则待向娑婆世界游,做莲花国里人。”亦省作“娑婆”。隋智顗(yǐ)《法华经文句》卷二下:“娑婆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为忍。”南朝齐谢镇之《重与顾道士书》:“故知天竺者,居娑婆之正域,处淳善之嘉会。”明汤显祖《牡丹亭·谒遇》:“庄严成世界,光彩徧娑婆。”

(2)枝叶扶疏的样子。扶疏,枝叶繁茂分披的样子。宋王禹偁《后土庙琼花》诗之二:“忽似暑天深涧底,老松擎雪白娑婆。”

(3)从容优游。元刘壎《补史十忠诗·前左丞相江文忠公万里弟万顷》:“卷怀经济具,娑婆洛中社。”

赏析

首句写的秋月是秋宵月夜的景色,作者把秋宵月和春宵月进行比较,他认为秋宵月胜春宵月。次句写诗人在万里之外的天涯漂泊流浪,在这寂静无声的秋夜感觉到特别孤独寂寞。第三句写的是近来连续几天夜里霜都下得很重很厚很凉,这样下去我只怕眼前枝叶繁茂的树叶就快要凋零了。诗人表达的是一种内心坚持和身心孤寂的感情。

1 形容秋日与情感的诗句

1、宋·叶绍翁《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两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3、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5、唐·张继《枫桥夜泊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2 描写秋天情感的诗句

长相思 李煜

秋风多,雨如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白居易 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露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暮秋独游曲江 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蝶恋花 李煜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中秋夜怀 项斯

趋驰早晚休,一岁又残秋

若只如今日,何难至白头

沧波归处远,旅食尚边愁

赖见前贤说,穷通不自由

相见欢

李煜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中秋 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3 有关秋的诗句及赏析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词二首 刘禹锡鉴赏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4 以秋天的景色抒发出蓬勃向上的情感的诗句和赏析

秋 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去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①“自古”句:自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写悲秋的人不可胜数。②“晴空”二句:《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即取其意。秋高气爽,碧空如洗,一鹤冲霄,气概昂扬。

[鉴赏提示]《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后写的。历代诗人描写秋景,大都离不开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此诗却一反常调,热情赞颂秋天的美好,把它写得极富诗意。诗一开始就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接着,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驰骋想象,自己的“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到“碧霄”。全诗立意新颖,意境开阔,情调高昂。

5 描写秋天的诗句,有赏析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全唐诗》)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帡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全唐诗》)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全唐诗》)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皮日休(约833--?),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

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 "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宋诗钞》)米芾(1051--1107),字元璋,襄阳人。

官至礼部员外郎。能为诗文,尤长于翰墨,书法为宋代大家。

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参考资料:

回答者:niupa - 高级魔法师 六级 9-17 13:31中秋佳节,思国思乡缠绕心间。对每一个远离家乡的人,明月的光辉不分界限,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它的抚慰,正如祖国对她人民的关怀,不会因远隔重洋而忽略。

十五夜望月王 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 山 月李 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下独酌李 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夜 思李 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嫦 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八月十五夜月唐 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月夜忆舍弟杜 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短文不说了

1跨越

2因为

3降落

4倾倒

5温暖

6分散

二天空

真实朴素的情感

形容极大

三笑盈盈 乐呵呵 金灿灿

影影绰绰 抽抽搭搭 安安稳稳

四,具体描写家乡的夜景,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望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372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