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荒淫无道,为什么闻仲依旧对他十分忠诚?

纣王荒淫无道,为什么闻仲依旧对他十分忠诚?,第1张

只能说是闻太师忠心报国,希望一死能够换得纣王提升,换得西岐对殷商的轻饶。闻太师是《封神演义》之中是少有在反派角色势力的正直人物角色,一生问心无愧,无愧朝中,但却因站错势力只有一死。

闻仲身亡前基本上被逼到了绝境,并且在被赶来绝龙岭以前,似乎是被阐教徒弟以捉弄的形式驱逐,当时还能想只要活下去一切都还有希望,可是赶到绝龙岭以后他便愣住,加上之前他老师傅金灵圣母玛利亚所讲的,一生不可以呆在“绝”字上,闻仲也是心灰意冷造成崩溃,看见姜子牙给自己摆中的败局,闻仲选了舍弃,即使是之后姜子牙想要放他离去,闻仲都不会离开了,由于他看见了殷商的亡国,也明白了再也不可能击败姜子牙。

即然置身败局,不如大义凛然,使自己的死亡利润最大化。在姜子牙想要放他走的情形下闻仲选择自杀,不但会让本身有英雄相惜感受的姜子牙悔恨,而且也可能实现梦想真正是心愿,拯救殷商。

当纣王噩耗传到朝歌时,纣王必然是哀痛及其悔恨的,虽然纣王被世人皆称之为荒*无度、冷酷残酷之主是,可是闻仲则是极少数的除外。自小就像爸爸一样教育纣王的闻仲,长大以后尽职尽责为纣王平定县四海的闻太师,纣王都懂,都清楚,因此纣王才能获知闻仲死亡以后疼哭流鼻涕,因为她不单单是失去一个重臣,反而是失去每一个借助。可是闻太师是真带不动了,先有狐妖妲已蒙蔽纣王,时有费仲、尤浑惑乱朝纲,闻仲看到时代的车轮正方向自身滚来,即然拦不住还不如一死了之,但是即便是身死道消,闻仲也愿老天爷尊重殷商。

商纣王帝辛是商朝最后一位君王,在历史上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位暴君,古代史书对于帝辛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为主。沉迷酒色、酒池肉林、残暴不仁、穷兵黩武等成语,都成了帝辛的标签之一。也正是因为帝辛长期实行暴政才导致商朝走向灭亡,姬发灭商建周,使得周朝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王朝。不过历史上的帝辛真就如此不堪吗或许这其中的真相并不是这样。和帝辛有关的负面典故,实际上是以杜撰为主,后世也存在许多争议。如果帝辛所做之事真有如此残暴,使天下人不能忍,恐怕他的帝王之位早就被推翻了,但是君王的权利可没那么大。只是关于帝辛实际的在位时间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记载,我们也只能通过推算得出一个大概数字。

根据我国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基本可以推算出帝辛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075年至公元前1046年左右,所以帝辛大概是当了30年的商朝君主。这在当时来说,已经算在位时间很长的君王了,如果帝辛持续多年残暴不堪,为什么还能稳坐王位30年呢商朝的君主地位并没有那么牢固,皇权和明清两个朝代相比根本就不算什么,这也是引起争议的一点。

帝辛在位期间,所犯下的罪行被提到最多的就是荒霪无度而且暴虐无道,完全不顾同族兄弟的死活,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得人心的亡国之君。这些在《尚书·牧誓》中都有记载,主要是周武王姬发对纣王列举的罪行,但这个历史毕竟是周武王写的,不好说是不是绝对的公正。在先秦时期,就有学者怀疑帝辛的部分罪行很有可能是被强加上去的。

而且孟子也认为,帝辛在位期间善治遗风,而且重用贤者,所以才能统治较长时间。所以看待帝辛的为人,也要分好的和不好的两面来看。都说帝辛酒林肉池,夜夜笙歌,不过这可能只是文化上的差异导致的误会。帝辛好酒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且商朝女性本来就开放一些,用周文化来看待商文化难免会有虚增负面的情况。再说,以商朝的酿酒技术,恐怕也就和饮料一般。

所以帝辛究竟是不是一位暴君应该是存在争议的,就算帝辛真的负面居多,但他在位期应该也施行过一些良政。只是这段历史实在太久远,而且史书记载的内容也难保公正,所以想要了解真正的帝辛,恐怕永远都不可能了。商纣王的形象更多被锁定在了反面教材中,导致3000年的岁月里后人在看纣王会夹杂一些私人的情感想象,但这些都已经很难被改变了。

商纣王和妲己的故事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好酒*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商纣王喜好酒乐,独宠妲己,对妲己言听计从。后代人们常将帝王失国与沉溺美色联系在一起,认为是女子误国。商朝亡国后,妲己也与商纣王一起为人口诛笔伐。

妲己是什么人?妲己是冀州诸侯王苏护的女儿,美色绝伦,并且能歌善舞。

商纣王出兵征服有苏氏之后。有苏氏为讨好商纣王就献出美女妲己。商纣王沉迷于妲己的姿色,对妲己言听计从,无有不应。妲己喜爱歌舞音乐,商纣王就下令乐师师涓创作靡靡的音乐,在鹿台之上与妲己朝夕欢歌。

商纣王与妲己朝夕相处,荒废朝政。商纣王还建造了酒池肉林与妲己日夜享乐,不知疲惫。据说九侯之女长得十分漂亮,被选秀进入宫中侍奉商纣王,因为触怒了妲己而被下令处死,九侯也遭醢刑,商纣王将他剁成肉酱震慑诸侯。

妲己喜欢看酷刑,商纣王为博美人笑,因此发明了炮烙酷刑,将铜柱涂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红的炭中,脚板被烧伤,不时发出惨叫声。妲己听到犯人的惨叫,就像听到刺激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

商纣王失道被伐,最后在鹿台自杀身亡,妲己也被周武王斩首杀死。

商纣王亡国的原因

对于商纣王亡国的原因有两种观点:一是残暴无德失国之说。另一是征战过甚为人所趁之说。

残暴无德失国之说是讲商纣王在位期间,骄纵自傲,消耗国家人力财力兴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大肆扩建的豪华宫殿园林,每天只管享乐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得国库一天天消耗逐渐空虚。

商纣王不听取贤良忠臣的劝谏,凡是有反对他的人,就对其使用炮烙等酷刑。残酷的对待百姓,征用民夫,杀死亲叔叔比干,囚禁贤臣箕子,不顾国内困苦,年年对外征战,因而民心尽失。这个说法是周武王编写的,大家不用想就知道可信度如何了。

另一种说法是说商纣王在位期间为稳定统治宣传国威,所以连年对外征战,在攻克东夷后,商朝军力损耗过多,还没有来得及休整训练新军,就遭到了周武王姬发的快速袭击。

周武王姬发为了报父仇而趁机举兵伐纣,他召集了11个小诸侯国会盟进兵,出其不意,以有备攻无备。

商周牧野之战,商朝临时组织的俘虏兵阵前倒戈,周武王的联军不战而胜。

郭沫若作诗说:勿谓殷辛太暴虐,奴隶解放实先驱。殷辛之功迈周武,殷辛之罪有莫须。殷辛之名当恢复,殷辛之冤当解除。

在政治上是严厉、残暴的商纣王在妲己面前就像是老鼠见到了猫,很是温顺。因此,被美色所迷惑的商纣王为了让美人开心,实行了很多酷刑,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至于商纣王亡国,有人说是因为他所实行的暴政,也有人说是因为商纣王常年对外征战,而遭到了他人的袭击。

纣王的故事

商纣王*乱,商纣的叔父比干说:“做大臣的,如果不能冒死劝谏国君,那还算什么忠臣!”于是,比干态度强硬的劝谏商纣。商纣大怒说:“你这样做是想当圣人吧?我听说圣人的心脏有七个孔穴,我看看你有没有。”说罢下令剖开比干的胸膛,取出他的心脏来观看。

意义:商纣王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心脏解剖。 近600年的商王朝不乏阳光灿烂的日子,从开国的成汤到中兴的盘庚以及鼎盛时期的武丁,都是强大昌盛的代表。然而商王朝历经17世31王,谁的知名度也比不上帝辛(即纣王),“比干剖心”几乎抹去了整个商王朝的亮色。3000多年来,“商纣”几乎成了荒*暴虐的代名词,而比干则成了中国历史上以死谏言的亘古忠臣,引领着历代谏臣前仆后继,赴汤蹈火。

近600年的商王朝不乏阳光灿烂的日子,从开国的成汤到中兴的盘庚以及鼎盛时期的武丁,都是强大昌盛的代表。听听《诗经》里唱的就知道了:“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那时,商王朝的势力范围已经北达今天的内蒙,南到长江流域,西抵青海湖,东至渤海辽东半岛。然而商王朝历经17世31王,谁的知名度也比不上帝辛(即纣王),“比干剖心”的事迹把他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3000多年来,“商纣”几乎成了荒*暴虐的代名词,而比干则成了中国历史上以死谏言的亘古忠臣。

http://hibaiducom/%BA%EC%CF%DF%C5%AC/blog/item/c4efb78b271e017e9f2fb4dchtml

朝歌——纣王的故事

少年时光,年复一年,无声无息地流散在朝歌山间。直至一日,一人接了帝位,作了商王,治国,平天下,余生全献给苍生。轰轰烈烈,烟尘滚滚,然而参透了,也不过是年复一年的事情。

朝歌山最美的时节是五月,蔷薇花开的时节。蔷薇花间弥漫着五月疏淡的阳光,衍生出一种温柔清新的美来。所以,启和辛都以为,五月的朝歌山,是最美的。

商,帝乙十四年,启十八岁,辛十六岁。那一年五月,他们和平常一样,跑到殷都沫旁边的朝歌山练武。

启在习剑。启执檀木剑,东夷贡品。东夷产好檀木,东夷人又善制剑。东夷檀木剑为商贵族最流行的玩物。启所用的檀木剑更乃是极品之作。

剑把雕花,剑身镌女娲回眸图。女娲于百劫中回眸嫣然一笑。满眼前尘,流于剑气。

启着白衣,口念剑诀。剑招奇巧,身形飘逸。辛就坐在一边的山石上看着启。启习完最后一式,收剑,对辛笑道:“你又偷懒,回去箕子老师检查你的拳,你打不熟,小心他罚你。”

辛坐在高高的山石上,双腿在半空中来回荡着,道:“我早就打熟了。就算比干王叔叫我讲道,我也能讲。”

歪着头看了启一会儿,又道:“哥,你把你的剑借我玩玩吧。我一定小心使,不给你弄坏。”

剑是父王赐的。启与辛虽为同母,然而兄长甚得宠爱。哥哥有赐剑,弟弟没有,小孩子眼馋,看哥哥舞得好看,想借来过过干瘾。

辛自小便练赤手功夫。他身形虽和启一样瘦削,却拥有天生神力。一拳的力量,比正常的壮年男子还大十倍。王叔箕子也是教武功的老师,因他力大无穷,便一门心思教他百位拳,合欢掌,大一些,再要他拿刀剑,就拿不惯了。索性再不用兵器。

启看看手中剑,踌躇片刻,些许不舍,终究还是答应,待辛跳下来,交到他手中,不忘叮嘱:“小心一些舞,老师没教过你剑法,可会使?只可刺、劈、挑、抹,不可砍的。”

辛哪里听得进去,双手握着剑柄,在空中乱挥一阵。口中哇哇大叫。启一面担心剑给划花,一面又看辛滑稽的模样要笑。兄弟两人,就将半天的时光给打发过去了。

两个人耍累了,就躺在朝歌山的向阳面讲话。

“朝歌山多美啊。”辛躺了个“大”字形,真是舒服,“哥,我们叫父王把帝都迁到这里来吧!”

启将胳膊枕在头下,闭目养神,好笑:“傻子,哪里有人乱迁都的?”

辛想了想,道:“沫不就是先王迁都来的嘛!倘若我们还在毫,统统都要给饿死——那里老是发大水。”

越想越得意,右肘支起半身,向着启道:“哥,把帝都迁到朝歌城来,建一座老高老高的房子,站在房顶上,就能看见朝歌所有的东西吧?蔷薇也是能见得的!你去求求父王,父王喜欢你,兴许就答应。”

启也不睁眼,懒懒道:“哪里能见到蔷薇,站在顶高的地方向下看,人也只是似蝼蚁,蔷薇不过是尘埃罢了。”

辛听了,放下手肘,趴在地上发呆。

闲不住半刻,又问:“哥,你若做了大王,把都城迁到朝歌来好了。哥,你会做大王的喔?”

启与辛的母亲常黎氏,眼神永远像冬天的湖水一样寒冷,她是一个让人觉得模糊的女人,她的美也很模糊,好像也藏匿在湖水下,看不真切。常黎氏没有得过君王特别多的宠爱,也没有受过冷淡,就这样平平淡淡地生了两个王子。两个儿子长得都随她。王后去世后,她便因家族的地位和自己资格最老,从庶妃升为正宫。也无人异议。她一生模糊得让人对她无从指摘。

长子启有幸得帝乙的宠幸,都默认他是将来的大王。启自己也知道,却从来不曾认真考虑过。只知道和箕子老师习剑,和比干老师学道。一有空,就和弟弟辛跑到朝歌城来玩。少年才俊,娟秀潇洒。帝喜爱,赐东夷檀木剑,都说剑是贵族才能舞出来的兵器。启舞起来仪态翩翩。

做大王也很好啊,统领诸侯,万民叩拜。见过父王站于高台上,那一刻君临天下,嘴角有不明意味的微笑,身后是气息模糊的母后。

做大王,也很好吧?

辛还在絮絮叨叨的说:“……如果死了能埋在朝歌就好了。哥,你就帮我在这里修一座墓,封我作‘商第一勇士’,很神气的!”

启敲他的脑袋:“你啊,能吃能睡,恐怕要活得比圣人还久,成个‘老不死’。”

辛摇头:“圣人今年有一百多岁了,我不活那么久的。”

启一时不知道该接什么话,两个人就静静的不出声。蔷薇花香,夹着阳光的味道,人都醉了。

休息足了,兄弟便要下山,回宫里。倘若被比干王叔知道私溜出宫,是要罚的。朝歌山是两个人的秘密基地。少年时光,年复一年,无声无息地流散在朝歌山间。直至一日,一人接了帝位,作了商王,治国,平天下,余生全献给苍生。轰轰烈烈,烟尘滚滚,然而参透了,也不过是年复一年的事情。

母后边吃杏子边说:“辛……启的命就不及你。” 是啊,启要接大位,日子便要过得风起云涌了,哪里比得上自己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好。杏子核吐了一地。宫女穿粉色流苏裙,蟋蟋唆唆的跪在旁边,拾起来。

活一百岁太久了。

少年无忧,边下山边唱宫中歌姬小曲。后宫数不清的歌姬,佳节庆典之日便由父王抽青铜牌选人来唱。一个歌姬一枚牌,皆有编号:甲、乙、丙、丁……天干地支用完了,便用星宿名。青铜牌满满一个楠木坛。手放进去拨两下,叮当作响,清脆悦耳。也让后、妃抽,一个女子,亲点另一个女子来取悦自己和她的男人。歌姬多为战败部族的女孩。任声音再甜美,还是挥不去三分戚戚。

“……朝歌山,朝歌山,七月莲香,八月蝉,九月流莺伤别绪,又到三月相间欢……”

一曲未尽,忽听见有虎啸传来。一声近似一声,回头一看,竟有一只白虎正盯着他们。

兄弟二人心下一惊。来过朝歌山这么多年,从不曾见过有虎熊豺狼,不想今日竟来了一只老虎。平日在宫里也见过勇士斗虎。那是宫中众多娱乐节目的一种。女眷一般都是不看的,怕血腥。将人与虎圈在一个场子里,观众从大王到贵族,依次坐开,隔岸观火。老虎虽则磨平了爪子,拔掉了犬牙,但终究还是老虎,不是你死就它亡,全凭一双手,挡住了,就有荣华富贵,挡不住,就送一条命。值得的。

启与辛,从未见过那般漂亮的老虎。

老虎通身的皮毛如白雪般无暇,虎纹油黑发亮,黑白分明。一双琥珀色的眼睛,幽幽的闪着。

启与辛,定定的站在原地,和白虎对峙。启紧紧握着木剑,小声对辛道:“它若扑过来,我攻它头,你攻它尾。一只虎,我们两个人,还是治得的。”

启话音刚落,但见辛已然扑向白虎了。他双拳呼呼的向老虎打去,边打边叫:“哥!你就站在那里!不要动!”

启愣了一下,旋即反应过来,知道弟弟要试试自己的身手。便站在一边,大声应道:“好!我不动!我就在旁边看着,过一会儿再上来。”

辛与白虎打得难舍难分。流星般的拳头将那只白虎擂得狂叫起来。顿时山林变色,百鸟惊飞。辛不管,只一个劲儿的打。

辛有一身好力气,身材不魁梧,力道却大得惊人。小时侯和王室手足或是其他贵族子弟玩,比力气,是百战百胜。有一次,一口气举起一座假山。同伴都啧啧称奇,还把大王喊来看。大王也称奇,说:“好大的力气!”又把许多妃子也引了出来,看他的神力。假山比他人高两倍多,辛举着他,一点也不觉得重,感到轻飘飘的,几乎还可以跳舞。从头到尾,辛都一直举着那座假山,直到人散尽。

辛举着假山,满脑子都是父王在说:“好大的力气。”就为着这句话,辛没有用一点巧力——辛知道如何偷工减料,便可以省一些力气。

后来,人们都知道他力气大,看到他,便要说:“看不出来,瘦瘦的,不像那么有力气的人啊。”于是叫他证明,辛点点头,就在现场找一个很重的东西扛起来。

孩子都知道辛力气大,也就不再和他比力气。人们看够了,也就觉得理所当然,不以为怪了。

只有辛自己记得,父王有一次说:“好大的力气。”语气是赞赏和惊奇的。

王叔箕子教他徒手的功夫。箕子总是夸奖他说:“辛啊,就是力气大!”

辛练过一阵子剑。再重的青铜剑到他手里都成了玩具。比画起来,没板没眼。箕子说:“你没有天分啊。”

没有天分那就不练了吧。

如果只是力气大,就不要活到一百岁。

顶好是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惊天地,泣鬼神的死。比如去战场上英勇作战,死在血泊里。

辛的力气虽然大,但是那只白虎也异于一般,凶猛异常。辛的右肩躲得慢了半拍,被那白虎的利爪刮了一下,淡青色的衣衫被撕去一大块。右肩血流如柱。

启一见,急了,跃过来对着虎头就要刺。平常贵族将檀木剑作装饰的玩物,启练的剑法,却可以用来要人的命。

启这一剑方刺出,却见辛挺身挡过来。启一惊,收剑招,剑气划来,把辛冲得一个踉跄。

辛站稳后,喝道:“哥——!你就给我站在那里——!”

启也料不到辛会给那畜牲挡一剑,茫茫然的就站住了。辛便又孤身一人,和白虎纠缠在一起。辛满嘴是血,有自己的,有白虎的。是顾不得讲章法了,咬了白虎的脖子。白虎痛极,叫声震天,辛用双手按住白虎的前肢,用脚踹它。

边打边记挂着启要来帮他,反复叫道:“哥!你千万别帮我!”

又和白虎滚在一起。杀啊,杀啊,杀啊……人与白虎,这二者本来无怨无仇,却分明在殊死的搏斗。以后若是去了战场,也是这样的。

父王说:“好大的力气啊!”

箕子说:“你没有天分啊。”

母后边吃杏子边说:“辛……启的命就不及你。” 是啊,启要接大位,日子便要过得风起云涌了,哪里比得上自己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好。杏子核吐了一地。宫女穿粉色流苏裙,蟋蟋唆唆的跪在旁边,拾起来。

活一百岁太久了。

辛这才心满意足的微笑起来:“哥……我也可以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吧……”

把朝歌山当作了沙场,把一只白虎当作了千军万马。杀得眼睛也红了。一个卑微的人物,做起一场英雄的春秋梦。

以为自己横扫千军,狂放的笑起来。

启不知道辛为何要笑,看着辛,突然打心底里寒凉起来。眼前一幕,恍然是梦一般。又听见辛的笑声,响彻云霄,竟是声声凄厉入骨,哭一般似的。

启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辛。辛其实比自己更像母后。疏眉淡眼。有时候,好像在神游。在王子里不太起眼。人多的时候,静静的,和启两个人的时候,话却很多。母后常说:“启,你的命不如辛。”说话的时候眼睛一亮,神采只是一瞬间,立刻又灭了。

说什么命呢。只偶尔想一下,自己若是接了位,当然要做好大王,和东夷一仗,父王恐怕是打不完了,自己肯定要接着打。但是绝对不让辛去前线。

辛的命就应该比自己好。

正恍惚着,笑声突然没有了,启这才惊醒,见辛被虎尾扫晕在地。

再顾不得别的,抄起木剑狠狠刺去。

那白虎见启刺它,竟躲也不躲,就生生给他刺!

启又刺几剑,那白虎如同中了邪一般,石像一样里在那里。辛搏了命去杀它,它不死,启只刺了两三剑,它竟避也不避的倒下了。

启心里奇怪,想这白虎莫不是给辛打坏了脑袋。边想,边去看辛如何。见他浑身是血,又生气,又心疼,早知道就不该由着他的性子。

细细看了看,还好没有大碍,只是过于疲累和流多了血。辛睁开眼睛,问:“哥……老虎打死了吗?”

启说:“死了。”

辛问:“是我打死的吗?”

启见他心心念念要打死那只老虎,只道他小孩子好胜,于是安慰他:“是你打死的!命也不要了!”

辛这才心满意足的微笑起来:“哥……我也可以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吧……”

启脱下外罩,包住辛,一把把他背起来。匆匆下山。

辛在启背后,又叫:“不好了!”

启以为他担心回去有人看了他的伤,责问他。想告诉他早就想好一个谎,可以敷衍过去。还没说,辛却道:“应该把虎皮剥下来,回去做披风,你一件,我一件。”

启不禁好笑。还在算计着那只白虎,也不知道是不是前世有仇。

启见老者并无恶意,又见辛那副自豪的样子,便应和道:“是他杀的。”

是他杀的,就让他做一回英雄吧。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山下。山下有朝歌亭,卖凉茶小吃,供过路人休憩。启和辛的马就寄放在朝歌亭里。

彼时朝歌亭稀稀疏疏坐着几个人。有一个老者最为惹人注意。那老者一身平常的灰布衣,却掩不住一股仙风。年龄在六十开外。正端坐在朝歌亭喝茶。

老者看见启和辛过来了,点头微笑起来:“两位是从朝歌山上下来的?”

启点点头。

老者又问:“可听见虎啸?”

启道奇道:“你怎知山上有老虎?”

老者到:“那虎是我的。昨天放它到山上跑跑。”

启和辛皆吃了一惊。暗叫不好,杀了人家的老虎。

老者喝一口茶,缓缓道:“你们二位,谁杀了那只虎啊?”

辛脱口道:“你怎么……”话还没说完,就知道漏了底。赶紧低下头。

启看那老者出尘脱俗,知道他非一般人物,怕他为难杀虎的人,于是道:“是我杀的!我也不是故意的。我赔给你!”

老者细细看了看启,道:“我那白虎乃一神兽,你拿什么赔?”

辛知道哥哥在袒护自己,赶忙道:“老虎是我杀的!我一个人杀的!”

老者呵呵笑起来:“你们也不必害怕。我养那只虎,原就是为了要等人杀它。”

辛道:“那你等到了,就是我杀了那老虎。”

启见老者并无恶意,又见辛那副自豪的样子,便应和道:“是他杀的。”

是他杀的,就让他做一回英雄吧。

那老者点点头道:“原来是你杀的。”

启和辛正欲问个究竟,一转眼,那老者却不见了踪影。

帝乙十七年,乙驾崩。帝辛继位。称纣王。

商,帝乙十四年,五月,云游四海的圣人现身商殷。见得帝乙,于小厅中私谈了两个时辰。

在那两个时辰后,圣人继续浪迹天涯,而帝乙做出了十二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决策。其中有一条:立商,第三子辛为储。

这个消息轰动了朝野。谁也没有料到,启居然落了马,换了辛。

关于这个决定,众说纷纭。然而一干人等,怕多是猎奇。皇室内部,同室操戈,大位之争,转眼一个变数,天下还是天下。站错队的,至多也是不容于天下。即与天下为敌,输了,也没什么好计较的。

启并不知道,是自己的一句话,把江山送给了辛。

启与辛都不知道,神谕早有言:

商子杀白虎者,兴天下;杀白虎不得者,祸天下。

启对辛说:“是你打死的!命也不要了!”

刹那间,命运不知是颠倒,还是还了本原。

帝乙十七年,乙驾崩。帝辛继位。称纣王。

第一个故事完

http://wwwxicinet/b15377/d17014002htm

春秋末期,子贡﹙王充说孔子﹚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尽归焉。﹙《论语·子张》﹚尽管在对纣王恶言相加,甚嚣尘上之时,子贡为纣王说了句公道话,但他也没有为纣王奋力翻案。因为"春秋大夫见杀,皆讥其不能以智自免。"﹙《中论》汉徐干﹚这种明哲保身的思想极为流行,公开大力为纣王翻案是相当危险的。秦时,《吕氏春秋》曰:"桀纣不亡,虽不肖,辱未至於此;汤武不王,虽贤,显未至於此。故人主有大功,不闻不肖。亡国之主不闻贤。" 因为亡国之主不闻贤,八百年过去了,没人闻到纣王的贤,所闻纣王尽不肖,尽暴虐,案就不好翻了。汉王充通过"考察",认为糟邱酒池,悬肉为林,长夜之饮,牛饮者三千人,"殆其非实也"。《风俗通·孝文帝》曰:世之毁誉,莫得其实。审形者少,随声者多,或至以无为有。故曰尧舜不胜其善,桀纣不胜其恶。桀纣非杀父与君也,而世有杀君父者,人皆无道如桀纣。汉应劭就认为纣王是冤枉的,对纣王的所谓罪过,是不"审形",不得实,"以无为有"。可以说,历代都有人为纣王鸣不平。但终因"不闻贤"而干着急。由於甲骨文的出土,由于对甲骨文研究的深入,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有了重大发现。郭沫若说:商代末年有一个很宏大的历史事件,便是帝辛经营东南,这几乎完全为周以来的史家所抹煞了。这件事在我看来,比较起周人的翦灭殷室,于我们民族的贡献更要伟大。这件事由近年来的殷墟卜辞探讨,才渐渐的重见了天日。郭沫若认为帝辛这个人被周及以后的人说得万恶无道,俨然人间的混世魔王,其实那真是有点不太公道的。像商纣王这个对于我们民族发展上的功劳,倒是不可淹没的。是纣王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毛泽东对殷纣王的评价是:"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摘自毛泽东1958年11月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话)毛泽东又说:"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就是不要听。……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的老百姓很拥护他。"(摘自毛泽东1959年6月22日同吴芝圃等人的谈话)郭沫若先生对殷纣王更用诗歌做出评论:他在《访安阳殷墟》一诗中说: "偶来洹水忆殷辛,统一神州始此人。百克东夷身致殒,千秋公案与谁论。" 郭沫若在这里提出,中国的统一,神州的统一,始于殷纣王,也就是说殷纣王第一个统一中国。在《观圆形殉葬坑》一诗中,郭沬若又说: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雨中踏寻王裕口,殉葬惊看有众奴。殉者为男皆少壮,少者年仅十五余,全躯十三髑髅四,纵横狼藉如羊猪。宝贝三堆难计数,十贝为朋不模糊。铜卣铜鼎铜戈兵,有丝成线粟已枯。此当尚在殷辛前,观此胜于读古书。勿谓殷辛太暴虐,奴隶解放实前驱。东夷渐居淮岱土,殷辛克之祸始除。百克无后非战罪,前徒倒戈乃众俘。武王克纣实侥幸,万恶朝宗集纣躯。中原文化殷创始,殷人鹊巢周鸠居。但缘东夷己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渐开化,国焉有宋荆与舒。亘历西周四百载,南北并进殊其途。然而文化本同源,同伦同轨复同书。再历春秋迄战国,秦楚争霸力相如。楚人腐化秦奋励,始成一统之版图。秦始皇帝收其功,其功宏伟古无侔。但如溯流探其源,实由殷辛开其初。殷辛之功迈周武,殷辛之罪有莫须。殷辛之名当恢复,殷辛之冤当解除。固当厚今而薄古,亦莫反白而为污。非徒好辩实有以,古为今用没虚无。方今人民已作主,权衡公正无偏诬。谁如有功于民族,推翻旧案莫踟躇。

这里郭沫若提出纣王的四条功绩:1、废除了奴隶殉葬制,解放了奴隶;2、征服了东夷,免除了东夷对殷造成的祸患;3、殷人南下,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发展;4、殷纣王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人。而且强调殷纣王的功劳远远超过了周武王,武王代纣是"殷人鹊巢周鸠居。" 文叶雨蒙在《殷人东渡美洲》有这样一段话: "欧阳可亮先生曾有机会听到郭沫若和董作宾谈殷人东渡。他说:"1956年小竹文夫教授和郭沫若在东京学士会馆一起谈殷帝辛的功过和殷人东渡,我在旁。郭沫若说殷纣王开拓东夷、淮夷、虎夷(人方、林方、虎方),功垂千古。今天中国有大连、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浙闽、广州等领海之域,是帝辛开辟的。小竹文夫说,当帝辛做这伟大的工作时,周武王由西边进来了。沫若说:于是殷军没有退路,就只有东渡。征人方的攸候喜是唯一领导殷人东迁及东渡的可能者。

这就告诉我们殷纣王不仅统一内地有功,而且在开发沿海方面也功不可没。除了今天的名家、权威的论述外,我们还可以从殷纣王的敌人那里看到一些问题,如,从《牧誓》中我们可以看到纣王在思想方面取得的功绩。《牧誓》说,殷纣王对四方许多逃亡的罪人崇敬、提拔、信任、使用,任用这些人作卿士大夫一类的官,使他们残暴地对待百姓,在商的国都任意犯法作乱。这就进一步证明,殷纣王是解放奴隶的第一人。他不仅不让奴隶殉葬,表现出了最初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他尊重奴隶,重用奴隶,进一步发扬了人道主义精神,这在当时的奴隶社会中是很了不起的,这是一种思想革命。《牧誓》又说:纣王同宗长辈,或同宗弟兄,他并不全加以进用。纣王不像武王周公,对同宗只要不是傻瓜神经病都要给予封侯。纣王用人,要加以考察,有能力者用。这实际上也是用人制度的改革。也正因为这一改革,直接地大大地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说纣王昏也主要因此。《牧誓》又说:纣王唯妇言是用,只听信妇人的话。《说文》:妇,服也。《尔雅》曰:子之妻曰妇。又女子己嫁曰妇。妇之言服也,服事於夫也。总括起来说,妇就是女人,出嫁的女人,服事丈夫的女人,没有任何权力的女人。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样无权力无地位无人格的人的话,谁会听呢?没人听的。然而纣王竟然听!岂不大逆?其实,这正表现了纣王对妇女的尊重,对女人的重视,妇女地位在纣王心目中的提高。这是纣王冲破旧思想的桎梏,在思想战线上的又一大进步。这怎么能叫罪恶呢?有人把唯妇言是用变成听妲己的话,说纣王只听妲己的话。这岂不是歪曲、杜撰?不要忘记,唯妇言是用前有一前提:"牝鸡无晨;牝鸡之晨,唯家之索" 。所以妇言是指妇女的话,而非个别人妲己的话。周人指责殷人饮酒,纣王饮酒,殷国饮酒成风。文王禁酒。酒是用粮食酿造的。人们不会宁可饿死也不吃粮食,把省下的粮食去酿酒喝。总会在填饱肚子的情况下,再拿出粮食酿酒,酿酒越多说明余粮越多,也说明农业发展。文王禁酒说明周的农业不发达,落后。殷人饮酒,说明殷国粮食多,农业发达。有趣的是,文王禁止别人饮酒,并不禁止自己。文王不但饮酒,而且酒量很大,传语曰: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

农业发展了,粮食增多了,囊槖已经不中用了,建立大仓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亊。但有人却硬说建钜桥粮仓是为搜刮民财。谬。

如果分条概括,纣王之功有以下几条: 1、废除了奴隶殉葬制,解放了奴隶; 2、征服了东夷,免除了东夷对殷造成的祸患; 3、殷人南下,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4、殷纣王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人。而且强调殷纣王的功劳远远超过了周武王,武王代纣是"殷人鹊巢周鸠居。" 5、开发沿海; 6、打破了思想禁锢,尊重妇女; 7、进一步解放了奴隶,结束了用奴隶殉葬的残酷制度;打破了家天下的用人制度,用人重视了才能; 8、发展了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

评价一个人物,特别是历史人物,首先要看他对国家的贡献,对历史发展的贡献,对生产发展的贡献。其他应该说是次要的。殷纣王恰恰在大的方面都有重大贡献,所以我们应大胆地充分地肯定殷纣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没有社会的先进存在,哪来的先进意识?考古证明:纣王对中国的统一,民族的形成有重大贡献。一心要否定纣王的人又说了,殷纣王其一生行事,有的在客观上对中国的统一,汉民族的形成是有利的,但其主流却是起着相反的作用,在他统治期间,社会生产遭受破坏,人民困苦,阻碍了历史的发展。我的问题是:殷纣王一生的主流是什么?是对中国的统一,民族的形成,沿海的开发,新思想新观念新制度的形成作岀重大贡献作为纣王的主流呢?还是连武王周公都没找到纯属后人编造的"以无为有" 的所谓罪恶作为纣王的主流呢?后人为纣王所加的"罪恶", 哪一条经得起考证呢?所以毛泽东说:"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就是不要听。"有些人不但听,而且奉为千古不变的信条。实在可悲。我们是主客观统一论者,纣征东夷是因为东夷对商有侵扰,纣征东夷也不是横征暴敛,是"征抚东夷林方、粤方、人方、虎,迁殷民十五万与林方、人方等同化。"纣征东夷怎么客观上对中国统一、汉民族形成有利,当时,还有什么比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形成的事业更伟大的亊呢?殷纣王完成了如此伟大的事业,怎么竟不是殷纣王的主流,殷纣王竟 "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殷纣王也是有错误的,殷国在他执政期间亡了。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人说因纣王无备。有人说因纣王自高自大,刚愎自用。有人说因纣王暴虐。有人说因周人抓住了好时机。这些都对,其实还因为殷国出了个卖国集团。这是最重要的。殷纣王的最大错误是心慈手软,对反对派太姑息,下不了手。受反对派的控制,制约。《抱朴子》曰:"殷辛之临三仁,欲长驱远骛,则辔急辕逼。欲尽规竭忠,则祸如发机。所以,车倾於险涂,国一覆而不振也。"可见以三仁为首的反对派,对纣王的干扰左右是多么严重,造成的损失是多么巨大。纣王对三仁是宽恕的,对微子没有釆取任何措施,对箕子仅予收押,对比干只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予以镇压。如果是周公早把三仁杀掉了。《抱朴子》曰:"当怒不怒,奸臣为虎。当杀不杀,大贼乃发。故明君治难於易,去恶於其微。"从这一点说,纣王真不是个"明君" 。 也正因为对三仁没有镇压,才使微子可里通外国,有与周人签订卖国盟约的机会。"三仁"的党羽有纷纷投周的可能。"三仁"及其党羽在殷国形成一个强大的可怕的叛国集团,成为纣王身边的一颗巨型定时炸弹。纣王的第二个错误就是轻信西周。殷纣王太相信周文王了。周文王对外侵略,扩张自己的势力,丝毫没有引起纣王的惊惕。文王灭饥后,祖伊向纣王反映问题的严重性,纣王竟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纣王对文王的无限信仼,给了周人玩弄两面派以时间和空间。两靣派野心家周文王与纣王的反对派勾勾搭搭,形成一个导火索。一旦条件成熟,定时立刻就会爆炸。经过武王微子精心策划,这颗炸弹终于在牧野炸响。造成纣王身死国亡。

妲己,有苏氏的女儿。商纣王子辛的宠妃,有美色。纣王非常宠爱她,对她言听计从,荒理朝政,日夜宴游。后周武王乘机发动诸侯伐纣,经牧野之战,一举灭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妲己也被武王所杀。

说来妲己真是冤枉。历代文人,仅凭臆断和想象,便一步步地坐实了妲己的罪孽,让她背负起千古第一恶女的骂名。

他们历来被认为是一对恶男女

中国历代的“红颜祸水”里,最恶毒的恐怕莫过于殷商时代纣王的宠妃妲己了。而且两个人犯起“混”来,简直算得上“夫唱妇随”,惊人地合拍。按《史记・殷本纪》里的说法,纣王已经可谓残暴,但若按民间《封神演义》里的演绎,那就简直是变态,有严重的“施虐狂”倾向。照《封神演义》的说法,妲己是千年狐精附体,受女娲之命来祸乱殷商的,纣王也因此才变得如此怪戾,做出那些残忍的事来。

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不足为信。这位叫妲己的美女自然不是狐狸精变的。《晋语》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这就是说妲己是纣王征战得胜的“战利品”。据说有苏氏是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落,所以才会有《封神演义》这般附会。虽然妲己不是狐狸精变的,可照样把纣王迷得魂不守舍,唯“妲己之言是从”。

根据正史记载,纣王不但投妲己所好,作“新*之声、北鄙之舞、靡靡之乐”,还搜括百姓钱财,修建起高大宏丽的鹿台,里面置满奇珍宝物。同时,“积糟为邱,流酒为池,悬肉为林,使人裸形相逐其闲”,彻夜长饮,欢嬉达旦,可谓荒*之极。

最过分的是,他耳根子特别软,最听妲己的话,甚至到了 “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的地步。这样一来,天下就无法太平起来,老百姓埋怨,各诸侯反叛。这时,妲己又给纣王出了一个“狠”招,发明了一种惩治犯人的刑法,曰“炮烙之法”。就是把一根粗大的铜柱横放,下面架起炭火炙烤,然后命“有罪者行其上”,没走几步,就纷纷掉进火红的炭火里,活活烧死。每次看到犯人在炭火里挣扎惨叫,妲己“乃笑”。如何笑,是大笑还是冷笑,就不得而知了。对于这种冷酷而变态的做法,纣王的叔叔比干实在看不下去,就向他进谏说:“不修先王之典法,而用妇言,祸至无日。”这话戳到纣王的痛处,他非常生气,觉得这是“妖言”惑众,给他难堪。这时,妲己又在一旁添油加醋,樱桃小口一开,吐出一句血淋淋的话来:“我听说圣人心有七窍……”纣王一听,爱妃有如此求知之心,那就打开看看吧。于是,“剖心而观之”。

史书记载,他还将九侯p鄂侯两位臣公一个剁成肉酱,另一个做成肉干;另一位臣公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本也要 “炮烙”,但他很聪明,马上服软,并献给纣王“美女奇物善马”以及自己的洛西领地,纣王这才松口,把他放了。后来,有点头脑的大臣装疯的装疯,卖傻的卖傻,投敌的投敌,流放的流放。这样一来,自然民心背向、诸侯离心。很快,西伯昌的儿子周武王就起兵造反,将他打败。他不愿投降受辱,便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戴上最好的宝物,一把火把自己烧死了。而他的美人妲己,结果更惨,被砍头不算,砍下的头还被挂在小白旗上,给天下人看,要让天下的女子都引以为鉴。

根据史料分析,除却诸多不确定因素外,最大的可能就是周武王发动的政变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和投机性。当初纣王杀比干、囚箕子,可能只是政见不同罢了,但对微子(他的亲哥哥)却没有防备。后来微子竟背叛了他的兄弟和国家,引狼入室,难怪 都骂他是个汉(商)奸,感叹“微子最坏!”

实事求是地讲,纣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当时商朝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他的军队都装备着先进的青铜兵器和盔甲,而且他的作战部队中还有“象队”这样的特种部队。古书上就有“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的记载。因此,他的部队所向披靡,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当时,他有两个主要的对手,一个是西部的周方国,另一个就是东部的夷人部族。纣王曾在山西黎城与文王恶战一场,把文王打得大败(文王被俘、囚于h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若不是来自东夷的军师姜子牙在商王国东部策反东夷作乱,恐怕姬昌早被纣王处死,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被释放回家。

稍作休整,纣王立马发兵东夷,计划一劳永逸地除掉东部威胁,永绝后患。凭着优势兵力,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从《左传》记载的时间看,他很可能是在这次征伐东夷的战争中,路过有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

但是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也几乎拖垮了商王朝。卜辞记载商征人方往返一次需要200天左右的时间,这是一件非常劳民伤财的事。安阳殷墟出土了一块刻有“人方伯”字样的人头骨,显然是商军杀死了人方的君长并带回其头骨作为战利品。虽然商最终战胜了人方,但商的国力也因此而大大消耗,因此《左传》评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缓过神来的周武王根据纣王亲哥哥微子的告密,得知纣王大军尽出,都城内防御力甚弱,遂发兵奇袭商纣,在牧野展开决战。而当时商王的精锐之师远征东南,不可能及时赶回,因此,只好将70万东夷战俘及奴隶临时武装起来应战。牧野之战打得异常惨烈,正如《尚书》上所描述的那样,“流血漂杵,赤地千里”,绝非后世史书上所说的什么奴隶临阵倒戈,周武王兵不血刃赢得胜利。

纣王不肯投降,他选择有尊严地死去,所以自杀了。后来,商朝的遗民很不服气,在纣王的儿子武庚的带领下起来造反。周人用了3年的时间,才把这场暴乱镇压下去,由此可见商朝遗民的团结与纣王的威望。对于纣王的死,孔子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评价:“不闻王死,只闻一莽夫死矣!”大概也是感叹他太过尚武,忽略以德服人的重要性了吧。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好评判。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不能总“以成败论英雄”。最最不能的,就是把无辜的女人也扯进来,恣意涂抹,胡乱辱骂。

历史,终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女人,也不是随意摆弄的塑料花。

给妲己翻案,也是给历史上所有曾是男人附属品的女人翻案。关于她的史料有限,年代又太过久远,所以讲她的历史,也就只能讲她如何被描黑的历史。讲她的失败,也只能讨论她依附的男人怎样失败。古代的女人,只是男人的陪衬罢了。成功了,享受荣华富贵,失败了,不但要搭上性命,甚至还要背负许多历史的骂名。那么,这是谁的悲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09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