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素质

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素质,第1张

(一)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高尚的师德,要有一定的人格素质,教育素质,不断使自己得到提升,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与时俱进。放弃传统课堂,把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断的深化,不断的去领悟,并把这些文字运用到实际,与儿童成为朋友。

(二)努力的学习音乐技能。不仅能唱能跳能弹能奏,还要有悦耳的嗓音,和蔼的姿态,真正用心用情感去教学。儿童在音乐学习中并不是要去学习音乐理论,也不是去学音乐技巧,儿童是要从音乐中得到情感,得到美与善。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教师要把一首曲子表现得完美,这样幼儿才能在音乐的熏陶下成长。于是要注意:在唱歌时,表现要活泼自然有亲和力,感染力;伴随的音乐动作要生动,以节奏为核心,在音乐的表达上要完整,突出;演奏弹奏乐器时要熟练,有感情。

(三)多去欣赏一些音乐。儿童对音乐是要有兴趣才会喜欢。要想希望儿童喜欢音乐,那么教师本身自己就要喜欢音乐,对不同的音乐要有了解。要做到这点,幼儿教师就应该多去接触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熟听,多去看一些音乐的资料,去了解音乐的动向以及推测音乐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音乐的魅力,多听多记才能更好的表达音乐,这样情感才会更加丰富,才能更加触动儿童。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教师要培养自己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正能量。小朋友是否能产生并发展音乐的兴趣,通常都是受老师的影响。假如老师很喜欢音乐,那么他的学生也会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相反,老师对音乐态度冰冷,那么他的学生就难以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幼儿教师除了认真学习,实践之外,还必须在态度,言语等方面认真对待,用自己的言教和实际去激发,培养儿童的音乐兴趣。

(五)增强听觉的准确性,培养乐感。对于音乐演奏来说,唱不准的关键是听不准,如果一个幼儿想习得如何唱歌,没有正确的指导那会将幼儿引上歧途。那么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想解决音准的问题就必须先着力的训练,有一对灵敏的耳朵,建立正确的音阶。很多幼师及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因为错过了最佳的练耳时期,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错误。因此,我们要大力纠正,还要尽量的发现自己的音乐潜力,调动所有的感官去领悟声音。要练习听力,,那么有一个好的

(六)方法:第一,使自己有一个音乐空间。多听音乐,用心的去欣赏,做到长期的坚持;第二,借用钢琴练耳,钢琴音域宽而广,表现力强,是练耳的好工具。将钢琴与视唱练耳结合,养成边唱边弹,一定会有效果。

(七)学校在培养时用科学的方法,强化音乐综合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出去的学生,在音乐上不是钢琴家不是歌唱家,而是有创新精神和高素质的合格幼儿教师。所以,幼儿教师的音乐教学,要注重学生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学校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时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培养。首先要培养演唱的能力,主要培养声音是否和谐,吐字是否清晰,情感表达是否到位等几个方面。幼儿教师声乐课的教学应注重学生正确的发声,保护嗓音,这样学生毕业出去以后还能更好的教学,不至于有太多的错误。童声是世上最美最纯的声音。其次,注重弹奏能力。钢琴(手风琴)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毕业后从事工作的教学工具。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如何在短时间内学好钢琴呢?笔者认为要掌握好正确的演奏姿势,注重基础训练。弹奏一定数量的练习曲和乐曲,使基本功更加扎实。

总之,我们应全面了解所要教育的对象,用科学的方法因材施教,不断的去提高自己,去成为一个符合新时代具有良好音乐素养的合格幼儿教育工作者。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所受的音乐教育是有限的,在他们的世界里音乐可能被理解成一门高深的艺术或者是一项简单的娱乐活动,这样的认识导致了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音乐的价值与意义被忽视了。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学前教育专业以后音乐走进了他们的校园生活,在他们心中音乐不只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形式,而是成为了一门专业课,有些学生可能把音乐当成一种谋生手段而忽略了音乐丰富的内涵。教师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成长过程就会惊喜地发现,音乐不但是学生参加工作的一项技能,而且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处事方式。音乐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持久的,对学生性格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

一、性格情感影响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说明人的性格是难以改变的,但由于音乐的特殊性,对人的性格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一音乐具有娱乐功能。学校通过开展军歌大赛、合唱比赛、卡拉OK大赛等形式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娱乐学生的身心,树立学生的自信,使很多性格内向的同学变得活泼开朗,性格外向的同学变得内敛含蓄,音乐给学生性格上的影响是在漫长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渐变的过程。第二音乐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人的情感是复杂的,音乐的博大精深为人类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最佳途径,音乐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情感发展的发展史,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情感也越来越复杂,音乐适应了人类情感的变化始终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性格,无论你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都有合适的音乐来表达你的心声。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处在情感由简单向多元发展的阶段,加上在初中阶段这些“底子薄”的学生又有严重的情感缺失,如果没有正确的情感表达渠道就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压抑感,性格内向的同学会变得抑郁,性格外向的同学会变得暴躁、易怒,所以要让学生多听音乐,多参加一些音乐活动给学生抒发情感的机会,使各种各样性格的同学都能健康成长。对学生审美的影响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中职学生的影响是丰富而独特的,这不仅因为音乐的审美首先作用于人的听觉,而更重要的是,它是在一个抽象的音响范畴内通过时间的推移而实现的。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没有接触到音乐之前从音乐中获得的感受多关是对音乐的一个聆听和接受的过程,音乐的诸多要素如节奏、节拍、音高和音的强弱都能成为音乐审美的具体对象,最终以一种综合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学生会从音乐中获得音乐所表达的不确定性和抽象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接受比较系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训练后,对音乐的聆听和感受上较以前会有很大的变化,在音乐中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更为丰富的艺术体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笔者观察到对同一事物学生在入学时的认识和他们毕业时的认识会有很大的不同,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农村,入学时是“灰姑娘”,毕业时变成了“白天鹅”,从内在的气质到外在的装扮都发生了根本变化,音乐对人的影响力是任何人都难以抗拒的,它不是疾风暴雨而是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性格情感也发生了变化。

二、职业技能的影响

中职学校的学生入学时才十六七岁,就业的观念是十分模糊的,不知道要学什么,不知道毕业以后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就是这样怀着懵懵懂懂的心态走进中职学校校园的。音乐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使学生第一次有了职业技能的概念,懂得了掌握技能是就业的基本条件。这对于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来说等于又认识了一个新的世界。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课是比较弱的,有的学生已经对文化的学习失去了信心,但音乐会使学生明白人生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学好音乐这门技能课会有好的就业前景,不必再为学不会文化课而烦恼。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音乐课程科目有钢琴、声乐、视唱练耳、舞蹈,每一门课程的设置都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学生通过带有兴趣的练习掌握了这些实用的技能,就会对自己的自身价值重新定位,对在校期间的学习及将来的就业充满信心。对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音乐不再是只能聆听的艺术形式,不再是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而是作为一项技能融入到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成为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交流方式的影响

音乐是供人聆听的艺术,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是有其根源的。作为教师我们会观察到学生之间会有很多小的群体,维系这种小群体的原因很多,当学生学习音乐以后,音乐会成为同学之间交往的一个重要的媒介,喜欢唱歌的同学会在一起,喜欢弹琴的同学也会在一起,喜欢跳舞的同学会聚在一起,是音乐打破了原来同学之间的小团体,让爱好相同的同学聚在一起。笔者在合唱排练中发现,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同学在合唱训练中建立起了亲密的伙伴关系,由于在合唱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协作目标,队员对音乐的处理必须达成一种潜在的共识,并且通过相互的配合达到期望的演唱效果。合唱训练的沟通往往不是语言的沟通,而是在合唱指挥的指挥下通过演唱中的气息、音色、步调和相同的审美感受来实现的,使队员既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又要注意到整体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音乐学习和表演的环境里持续获得锻炼的机会,并将这种交流的意识和经验迅速投射到生活之中,给学生的交流方式带来很大影响。

当你精神空虚、心情烦躁、身体疲乏之时,听几支舒缓的曲子,哼几声快乐的小调,唱几首高昂的歌曲,你会感觉怎样?它会使我们充实,愉快,轻松很多。这就说明音乐它具有独特的功能,能调节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锤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音乐教育是幼儿艺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正处于艺术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所以要重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研究。由于影响幼儿音乐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是教师的音乐素质,所以我们应该把提高教师的音乐素质作为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工作来抓。

  作为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也就是把握音乐的本体性知识。包含一个非常清晰的和有顺序和目的的学习过程,从识别音乐符号体系中各种规则开始,直至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音乐作为表达声音的艺术,不仅仅是体现存在于音乐曲谱上的各种符号,还需要我们通过运用各种音乐技能技巧来正确的表达曲谱中的各种音符和记号,这种表达的过程就需要借助人体本身的发声器官或各种不同的乐器,那么学习如何用正确的发声方法以及具备一定的操作乐器的能力就是所谓的音乐技能。幼儿教师只有在拥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加深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把蕴含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美,用幼儿易于理解的的方式传授给幼儿。

  一、幼儿教师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幼儿教师的音乐理论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水平,这是对幼儿进行音乐素质教育的基础。由于幼儿教师的来源和接受专业教育的层次不同,她们的音乐理论水平也是不平衡的。我们强调对幼儿教师进行音乐理论素质培养,而不是让幼儿教师达到音乐家的水平。幼儿教师只要能够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研究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就可以了。"音乐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音乐理论素养,"这是许多幼儿教育专家的共识。所以,幼儿教师应该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理论水准,并在学习音乐理论的过程中还应该学习一些教育科学的理论,使音乐教育能够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幼儿教师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技巧

  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教师的发声方法对幼儿的音乐能力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幼儿期正处于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所以对幼儿进行发声方法训练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而幼儿教师只有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才能对幼儿进行发声方法的正确训练。由于幼儿期的语言能力和发声都还比较差,在学习歌唱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发声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纠正幼儿的发声错误,使其逐步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如果一个合唱的群体发声基本上都是正确的,那么这个群体的合唱水平就比较高,反之,效果就不佳。所以幼儿园教师必须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才能有效地对幼儿进行音乐素质教育。歌唱的发声机能,主要是由大脑中枢神经直接控制的,同时人心理上的意志和感情也有间接的调解作用,而后者应该是音乐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教育技能。歌唱的发声器官可分为:

  呼吸器官(肺、胸、腹);发声器官(声带)咬字、吐字器官(喉、舌、齿、牙、唇);共鸣器官(胸腔、口咽腔、鼻咽腔、头腔)。呼吸器官和咬字、吐字器官由大脑直接控制其活动,发音器官和共鸣器官则必须通过意志及感情的调解,间接地控制其活动。歌唱发声的各器官,即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对幼儿的训练过程中,应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可随时调整或侧重某一部分发声器官的训练,以达到训练的要求。

  三、幼儿教师要具有正确分辩声音优劣的素质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一般都是以集体教学形式为主。当教师面临一个发声能力还不强的幼儿群体的合唱声音时,教师必须具备分辩声音优劣的听觉能力,这是对幼儿教师的职业性要求。

  首先,教师应该有正确的声音观念。所谓的正确声音观念,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应对所要教学的乐曲的各种音律、节奏、声调等都有较熟悉和清楚的掌握,形成一个客观而准确的声音标准,并以此来判断幼儿在演唱中的正确与错误。这种声音标准的形成和掌握是靠教师平时的自我训练和经验的逐渐积累而形成的。

  其次,教师应具有判断和纠正错误发声的能力。幼儿在合唱时集体成员同时发声,在群体同时发声的情况下,教师要能够判断其中某一个人的发声特点及其正确与错误,还应该能够及时纠正错误发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每个幼儿的发声特点有比较熟悉的了解和掌握。

  再次,教师应熟练地掌握咬字、吐字规律。歌曲是语言和曲调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是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正确咬字、吐字就成为歌唱艺术中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只有掌握了正确咬字和吐字的规律,才能在教学中指导幼儿正确咬字和吐字,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这一项素质要求实质上是要求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普通话,不仅能用普通话作为平时的交际工具,还要在音乐教学中用准确的普通话把歌词表达出来。这样教师就会把正确的发音标准固化在记忆之中,并形成一个判断正确与错误的客观标准,当幼儿在演唱中出现了错误发音后,教师不仅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还可以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形成幼儿对语言的正确发音。

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境”,是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幼儿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25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