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食物赋予了什么感情寄托和文化意味

中国人为食物赋予了什么感情寄托和文化意味,第1张

我只知道一些俗语:

民以食为天,食以油为先(中国人重视美食的基本表现)

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认为的人所必需的日常用品中,与食物、饮料有关的就占绝大部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侧面表明了中国人对必需品的重视,也表达了中国人对不懂事的小孩子的无奈)

东辣西酸南甜北咸(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只是对各地食品口味的总结)

据我所知,好比汤这个东西,北方传统的汤一般就是菜心浇上水这么简单;南方则不同,讲究这个参那个药的,还要天时地利在瓦罐中煮汤,这应该是和民俗还有环境有关。

食物是人生的根本,在古时候自然条件、生存条件恶劣的情况下,食物却不可缺少,自然让中国人感到食物的重要性。于是,许多词语中都用对食物的形容来说明所修饰宾语的状况。好比说“风餐露宿”表明了生存环境的恶劣;“茹毛饮血”形容了某人的野蛮;“山珍海味”表明了富足奢华的生活。许多词语、成语、俗语、歇后语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与食物沾边。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月饼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quot;。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见《武林旧事》)。而“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常娥,圆如浩月。”(见《新编醉翁谈录》)

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

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年一度的农历春节即将到来,提前放假回到家乡,首先就是趁着商户还没有放假,尽快吃遍想念大半年的各种美食,毕竟到了春节假期,就真的享用不到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乡的美食已经开始融合各地的经典菜肴,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味道和口感,无论是早餐、正餐还是小吃,都有让我万分思念的味道!

早餐,是味觉最为敏感的时候,而且经过一夜的睡眠,绝大多数人都喜欢清淡一点的早餐,但是也有很多人喜欢吃更有味道的早餐。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选择题,因为无论是清淡的还是咸的,都可以有各种选择,而且每一种早餐,都有多种搭配可以选择,早餐绝对是最为享受的一餐,饥饿状态下的美味,让每一份早餐都让人十分期待!

麻糊/油茶:

早餐的麻糊,是我家乡的一种特色叫法,虽然在外地也有类似的食物,但是味道和口感完全不同,食材也有很大的区别。

麻糊是一种纯白色的糊状早餐,根据长辈们的说法,这种白色的糊,是用米压碎后熬制出来的,因此吃起来会有浓浓的米香味。

麻糊里面不需要放任何调料,上面可以撒上碎芝麻、榨菜、糖或者其他想吃的配料,麻糊只有纯粹的米香和清淡的口感,搭配少量配菜,可以将配菜的鲜美提高到极致。

对于早餐饭量不大的人来说,一碗麻糊基本足够,饭量较大的话,可以选择其他的主食。

油条/果子:

油条是我最喜欢的早餐之一,在其他地方吃油条,有时候需要称之为果子。

学校食堂里面就有油条,但是只要稍微去晚一点,就会被一抢而光,而且相比正常的早餐,食堂的油条价格也比较贵,一直都是2元一根。

家乡的油条就要便宜很多,虽然现在物价一直上涨,但是家附近的油条早餐店,一直都是小油条05元一根,大油条1元一根,非常经济实惠,大大降低了早餐开销。

油条无论是搭配家乡的麻糊,还是豆浆,都是绝配!

糁汤:

糁汤的学名带有生僻字,非常复杂,也很少使用,但糁汤绝对是家乡早餐汤类中的顶配。

糁汤的原料,是鸡汤、鸡蛋、虾米、胡椒。制作方法非常简单,把鸡汤煮沸,鸡蛋打散到碗里,直接倒入滚烫的鸡汤搅拌,最后加入虾米和胡椒,一碗糁汤就制作完成了!

鸡汤加鸡蛋和虾米,听起来就营养丰富,而且制作非常简单,在家就可以自己制作,加一个鸡蛋的糁汤看起来汤比较多,喜欢喝糁汤的人,一般会选择加两个鸡蛋,这样汤喝起来会更加有感觉。

糁汤作为咸口的早餐汤,标配就是小笼包。

小笼包几乎遍布全国,但是相信每一位同学心目中,都有家乡里最好吃的那个包子店。

有些小笼包需要排队,需要赶早购买,在各个城市,小笼包的味道都是各具特色,除了一些加盟连锁店~

正餐环节,是一天中最为解馋的时间。

早餐时的味觉比较敏感,午餐和晚餐作为正餐时间,就会希望吃到想念已久的味道,而家乡的正餐美食,酸甜苦辣咸应有尽有,实在是需要时间依次品尝:

毛豆腐:

安徽毛豆腐,永远的神。

小时候不知道毛豆腐香,看到豆腐长毛了还吃,感觉非常不卫生、不健康、不安全,遇到毛豆腐总是敬而远之。但是看完《舌尖上的中国》后,节目里对毛豆腐大夸特夸,而且表示长毛的豆腐更有营养,而且非常安全。

试着吃了一块毛豆腐,毛豆腐便成了我记忆中的“神级美食”!

毛豆腐的做法有很多,本人最喜欢的还是煎毛豆腐,然后搭配剁椒料,鲜美可口,辣味也足够。

毛豆腐的口感一言难尽,一般的豆腐都有豆腐独特的淡味,吃起来会有点寡淡,但是毛豆腐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整个豆腐完全发生了质变,里面只有鲜美的味道。外表面煎黄之后,里面变得非常柔软,咬上一口,就会爱上毛豆腐。

对于长毛的食物,很多人无法接受,即使是我身边的安徽人,很多也不敢吃毛豆腐,但是和臭豆腐很相似,毛豆腐也是看着不想吃,但是吃到嘴里非常美味!

米锅巴:

米锅巴在外地偶尔也能看到,但是和家乡的味道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我在其他城市吃到的米锅巴,感觉都比较干硬,吃起来比较费劲,而且搭配的酱汁也没有家乡的味道。

虽然不知道家乡的米锅巴是如何制作的,但回到家中,吃到的米锅巴,都有一种油炸的酥脆感,吃起来不会感觉到坚硬,而且越嚼越香。

米锅巴进入到正餐时,一般会浇上辣椒汁,这种辣椒汁并不是非常辣,属于微辣口感,但是搭配米锅巴之后非常好吃,但是千万不要让米锅巴被泡软了,否则口感会直线下降。

炸馒头:

炸馒头是一个比较穷酸的美味,在其他城市确实很少简单。

家乡的炸馒头,就是最普通的馒头,然后放到油锅里面炸一炸,无论是各种形状的馒头,只要炸一炸,就是熟悉的味道,非常简单,看一眼就能学会。

炸馒头平时是不会制作的,一般只会在过年的时候炸馒头,因为年货有很多需要炸制的食物,最后剩下的油,会炸炸馒头,做一点今天的主食。在备年货的时候,炸馒头基本天天见,日常生活很少做炸馒头,毕竟太费油。

听起来炸馒头味道一般,但是吃起来的口感非常棒,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在家制作一下,绝对是普通主食无法到达的高度!

蒸面:

蒸面是我一直想要学习的菜品,但是过程非常复杂,制作的几次都以失败告终。

蒸面第一眼看起来很像是炒面,金黄的面条搭配各种配菜,但是蒸面是需要把面条蒸熟,然后在锅里把面条焖入味,和炒面还是有较大的不同。

面条通过蒸、焖的过程,并不需要太多的油,因此蒸面相比炒面,使用的油更少,吃起来也不会感觉到很腻,吃两碗绝对不成问题。

在蒸面条、焖面条的过程中,不需要频繁的翻炒,因此也比较节省力气,可以轻轻松松制作出一大锅蒸面,在最后翻炒一下即可,并不需要像炒面一样频繁翻炒面条。

剁椒鱼头:

剁椒鱼头吃的并不是鱼头,而是剁椒味。这道菜在各个城市都可以看到,但是剁椒的味道绝对不同。

回到老家,就会到家旁边的一个小店里吃剁椒鱼头,这家小店的剁椒都是自己腌制,而且有两种颜色的剁椒,一份剁椒鱼头,吃两三碗米饭,就是一顿完美的正餐。

由于鱼头的腥味比较大,吃一次剁椒鱼头,基本一个星期都不想看到鱼头。

糖醋鲤鱼:

糖醋鲤鱼只在老家看到过这道菜,味道和样子从来没有改变过。

糖醋鲤鱼我小时候一直很不喜欢吃,因为甜口的鱼实在是有点奇怪,而且鲤鱼会经过油炸,吃起来有点腻。

但是长大后,越来越怀念糖醋鲤鱼的油腻口感,而且这道菜属于大菜,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看起来做法也很复杂。

糖醋鲤鱼长久不吃会馋,但是吃的话,也就吃个两三块,但是老人都比较喜欢吃这道菜~

东坡肉:

说到正餐的解馋,五花肉是必不可少的,而东坡肉,是闻名全国的一道菜。但是吃过各种各样的东坡肉之后,感觉东坡肉实在是太考验厨师的技术了。

一道完美的东坡肉,吃起来入口即化,没有任何异常的口感,吃完之后立马想吃第二块;但是绝大多数的东坡肉,吃的时候肥肉腻人,瘦肉不烂,吃一块都很费劲,再也不想吃第二块了。

而且现在东坡肉的花样也越来越多,想要吃到真正好吃的东坡肉,实在是一件难事。

东坡肉在发展的过程中,单纯的东坡肉已经很少见了,绝大多数的东坡肉,都会搭配一些配菜,从而逐渐开始类似红烧肉。

在各种搭配东坡肉的配菜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豆饼。豆饼在很多地方都找不到,当地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豆饼,因为一些地区豆饼是用来喂猪的。

我家乡的豆饼,应该是用绿豆制作的食材,有圆形的也有长条形的,非常适合搭配肉类,吸收肉汁之后的豆饼,绝对要比肉还好吃!

八大块:

对于我来说,东坡肉有一个替代品——八大块。

八大块的样子,就会劝退很多人,整块肉全部都是肥肉,这也是猪身上最肥的地方,只有很少的地方是瘦肉。

我一次看到八大块的时候,也很抗拒,这块肉吃到肚子里,一个月都不一定把里面的油消化掉。

但是吃多了学校食堂的饭菜,回到家中第一次吃到八大块,真的感觉太解馋了,直接吃了三大块,也第一次理解了为何叫“八大块”,因为吃到嘴里,就能吃八块。

八大块,虽然都是肥肉,但吃起来绝对不会有任何油腻的感觉,和普通的肥肉完全不同,根据长辈们的说法——八大块要蒸非常久,油早就炼出来了。八大块的口感,基本就是奶油的口感,而且比奶油更不腻人。

八大块看起来就是“富得流油”,因此也只在过年的时候出现在饭桌上,现在一块五花肉非常大, 因此一碗八大块,都是放上四块。

腊肉锅: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句话——腊味就是中国人记忆中的年味。我是非常认可这句话,腊味一出,就知道要过年了。

腊肉一直都是我过年的最爱,肥瘦相间的腊肉,看起来就非常美味,冬天的时候,家里就会做腊肉锅——锅底放入大白菜、冬笋等食材,上面铺满腊肉,然后放到电磁炉上一直加热,煮成一锅腊肉锅。

腊肉锅里面,菜和腊肉一样好吃,都充满了浓浓的腊味,吃完菜还可以加入各种丸子,最后下一碗面条,就是一顿非常可口的腊肉餐。

腊肉后续还可以用来炒菜,蒜苗炒腊肉是比较经典的搭配。

但是腊肉相比炒菜,还是做腊肉锅更加好吃,腊肉在水里煮过之后,鲜味得到提升,咸味得到平衡,吃起来更加鲜美。

炒菜的腊肉吃起来就有点硬,吃几块就会感觉有点太咸了。

家乡的美食,小吃绝对算得上重头戏。随着大年将至,很多小吃都会在年前出现,这时候就是怀念家乡小吃的最佳时机。

虽然现在各种小吃都开始拓展到各个城市,但是在家乡,总有几个独门小吃,小小的店面,独特的味道,让人流连忘返。

格拉条:

格拉条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小吃,虽然看起来是普通的面条,但是口感和做法和其他面食有很大差距。

格拉条的面条,制作方法是“压”,一团面条,放到机器上向下施压,圆形的小孔就会出现面条,因此格拉条的面条非常结实,没有经过任何发酵,就是实打实的实心面条。

压出来面条后,就可以直接开水煮面,放入辣椒、芝麻酱等调味料进行搅拌。也可以使用面条制作炒面。

这种面条非常管饱,中午吃一顿,晚上基本还挺饱的,可能是比较懒的面条做法,因此没有其他城市模仿,但是味道独特,具有家乡的特色~

烧饼

回到家乡,经常可以看到路边贴烧饼的商家。烧饼也算是比较普及的一种小吃,甚至还出现了很多连锁的烧饼店。

但是每一个城市的烧饼,都有很大的不同。我家乡的烧饼种类非常多,但是最好吃的,依旧是经典的烧饼。

经典的烧饼比较厚实,吃起来外酥里嫩,但是现在的烧饼越来越薄,吃起来全都是酥酥的,一方面不管饱,而且也没有经典的好吃。

烧饼之类的面食有很多种,毕竟安徽的面食非常丰富。除了烧饼,我还很喜欢一种用平底锅烤制的大饼。

大饼里面有葱花,少量的盐,一块大饼直接吃也不会感觉到干,非常可口,咸淡适中。

部分大饼会在外面摊一层鸡蛋,看起来很像是煎饼果子,但是味道完全不同,比较饿的时候,吃一块热腾腾的大饼,能够感觉到家乡的幸福。

黄山烧饼:

黄山烧饼把烧饼的厚度演绎到了极致,直接在烧饼中放上馅料,然后再烤烧饼。黄山烧饼属于特色美食,但是千万不要购买包装好的黄山烧饼。

如果你吃一口包装好的黄山烧饼,你会感觉——真难吃,里面这是啥东西呀,咸不咸甜不甜的;如果你吃一口刚刚出锅的黄山烧饼,你会感觉——真香!

虽然不知道黄山烧饼里面的馅料究竟是什么,但是黄山烧饼凉了之后,或者工厂加工的馅料,吃起来都非常难吃,只有刚刚出锅,热热乎乎的黄山烧饼才又香又好吃。

柿饼:

柿饼也是过年的零嘴之一,一个大柿子,做成一个非常有嚼劲的柿饼。

吃柿饼,最喜欢的就是柿饼的嚼劲,新鲜柿子吃起来非常麻烦,柿子的水非常多,每次吃满手都是黏黏的果汁,而且软柿子更好吃一些,水也会更多。

柿饼将柿子的口感彻底改变,不仅仅没有太多的果汁,而且嚼起来很有嚼劲,过年的时候一边看电视,一边嚼一个柿饼,满满的幸福感。

麻团:

家乡在过年的时候,大街小巷都会支起油锅,开始炸各种过年才有的小吃。

麻团就是其中的一种食物,麻团,一个空心的圆球,象征着团团圆圆,过年的时候,长辈们总喜欢买很多麻团,然后给晚辈们一人一个。

麻团看着很大,但里面全都是空心的,因此吃起来毫不费力,而且具有很好的暖手功效,拿到麻团,先裹着包装暖暖手,然后咬开一个小孔,里面的热气直接喷出来,既保暖又好吃。

在炸制麻团的时候,也会有很多其他独特的小吃,比如油角子。

油角子在其他城市基本没有见过,做法比较简单,就是用油炸素饺子,而且从来没有见过炸肉饺子的。

炸素饺子的饺子,也不是普通的饺子,据说炸油角子的饺子,使用的面都是熟面,不是普通饺子使用的生面。

油角子的面吃起来会有淡淡的甜味,里面一般抱着韭菜鸡蛋,是比较管饱的小吃。

米糕:

米糕是家乡越来越少的美食,小时候卖米糕的,都会骑着车子叫卖,但是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米糕也越来越少。

虽然很多餐厅把米糕收入菜单,但是吃起来和骑车叫卖的米糕还是有差距的。米糕感觉是黏黏的,但米糕其实不是粘的,外表由于水蒸气,看起来会比较光滑,但是内部是碎碎的口感,类似把米饭完全打碎的感觉。

每年过年的时候,卖米糕的总是固定出现在特定的位置,1元钱就可以买3个米糕,每年过年回到家中,都会特意到卖米糕的位置,买上几个米糕,回家慢慢享用。

家乡的美食,是刻在记忆中的味道,经常在家乡,就会感觉到习以为常,但是离开家乡,记忆中的味道就会慢慢突显出来,让人开始想念家乡,想念家乡的特色美食。

而过年的味道,又让美食拥有一层独特的情感,吃到熟悉的味道,就知道大年将至,一份味觉和心情的交汇。无论游子身处何方,家乡的味道,总是吸引我们回归家园!

家乡的美食让人想念,家乡的习俗也让人印象深刻,毕竟过年的习俗规矩比较多,小时候不懂规矩,总是因为这些习俗挨训。

虽然时代发展,过年的规矩越来越少,但是很多习俗依旧会保留下来,这是老一辈对年轻人的美好寄托,也是长辈关爱晚辈的一种表现。

长辈往往是过年习俗的严格遵守者,这些习俗,长辈也会慢慢告诉晚辈相关的寓意,从而让晚辈继承这些有趣而美好的习俗:

家乡过年,一直都区分大年和小年,随着大家生活工作越来越繁忙,很多家庭开始忽略小年,只过大年。

但是长辈一直要求要过小年,因为过小年,家里人提前团聚,才是“讲究”。大年需要团聚,小年也需要团聚,而且小年之前,一定会提前包非常多的饺子,小年的时候就会以饺子为主食。

对于晚辈们来说,过小年绝对是一件好事,不仅仅可以额外吃一顿好的,还可以提前和兄弟姐妹们见面,让过年玩得更加尽兴。

过年的时候,永远少不了汤圆,每当过年的时候,虽然年夜饭已经非常丰富,但是依旧会煮一大锅汤圆,里面还会加入酵子和鸡蛋。

酵子和鸡蛋都在锅里,有时会让人分不清楚。酵子是孩子们比较喜欢吃,因此每次都会放很多,汤圆和鸡蛋都象征着团团圆圆,而且鸡蛋也非常有营养。

其他城市里,汤圆基本都是单独煮,或者加入酵子,同时加入鸡蛋的比较少,而且长辈往往会让孩子每人都要吃一个鸡蛋,补充一下营养。

相比满桌子好吃的年夜饭,这个鸡蛋真的是个蛮大的负担。而且吃汤圆也有讲究,毕竟汤圆的个数也需要吉利~

准备年货的时候,也有满满当当的讲究。过年大家都要吃好喝好,年货的准备非常关键。

过年的时候,往往会提前准备很多年货以及饭菜,而且老家会准备一个单独的房间放置年货,每次进入房间,都可以看到满满当当的年货。

而且里面会有很多小酥肉、炸鱼之类的随时可以吃的食物,每当过年的时候,回到老家就不用担心会挨饿,只要走到准备年货的房间,就可以随意挑选自己想吃的食物。

而且看到很多还没有烹饪的食材,就会对年夜饭充满了期待。

年夜饭也是过年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大家欢聚一堂,享用年夜饭的时间。

过去过年吃年夜饭之前,都需要放炮,到了饭点,外面的鞭炮声就会源源不断,现在虽然不让放鞭炮,但是依旧有电子鞭炮。

每当吃年夜饭的时间,厨房和餐厅的里就会挂上电子鞭炮,然后大家再一起坐下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的时候,巨大的桌子坐满了人,孩子往往大人帮忙,才能吃自己想吃的饭菜,过年最重要的,也就是团圆,大家欢聚一堂,一起准备年货,一起享用年夜饭,就是过年最大的喜悦。

虽然过年的时候有很多规矩,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规矩其实也是最基本的待人接物,提前在家里学习,也是一件好事~

家乡的美食和味道,让我们思念,家乡的传统风俗,让我们成长。

无论我们身处何方,记忆中的家乡美食,总是让我们怀念,期待回到家乡的那一天。当我们到达家乡,就会开始迫不及待的尝试各种记忆中的美味。生活在变,一些家乡的美味,永远不会改变。

家乡的传统风俗,是儿时的挑战,但是当我们记住这些传统风俗,各种传统规则,就会理解这些风俗中具有的美好愿景以及人文道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成长,并且开始教育晚辈,逐渐成长。

过年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所有人共同期待的节日。

时间的流逝,让过年越来越接近,大家都开始从学习、工作中放松下来,从各个城市返回自己熟悉的家乡。

这里有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规矩,熟悉的家人,团圆的那一刻,过年就已经开始了!

端午节吃粽子表达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民众自古就有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千万不能认为只是粽子文化,端午节的主题从来都是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感。

对于屈原,爱国既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行动。他对自己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当国家兴旺富强,则为之欢欣鼓舞;当国家出现外国仇视或侵略时,便情绪激昂,主动维护国家的名誉和主权;当国家破碎之际,他毅然决然地慷慨赴死。

扩展资料:

历史发展

1、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形状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久远,最初是用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甚远。

2、“粽”字古又写作“糉”(zong),历史上跟粽子沾边儿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26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