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花不弃的剧情,结局是怎样的?怎么评价这步片子

小女花不弃的剧情,结局是怎样的?怎么评价这步片子,第1张

这部剧是根据桩桩同名小说《小女花不弃》改编的。

可以算是新题材的大女主戏。由林依晨、张彬彬等主演。自然在主角光环的保护下,结局林依晨和张彬彬饰演的角色活了下来并在一起了。

林依晨饰演的花不弃是一个身世很神秘有着很多故事的小乞丐,一次,行侠仗义的“莲衣客”陈煜相救,花不弃便偷偷爱上了这个男子。莲衣客也一直在她的身边保护着她,这种隐秘又相互爱恋的情感贯穿始终。牵动着我们的心。其中不乏有有很多大事,改变了她的一生。圣女的秘密,让她生命随时出于危险之中。乞丐期间,花不弃和九叔突遭追杀,九叔临死前让她去找竹先生。这时,花不弃被蒙面莲衣客所救,并爱上了他。

进京后寻人后,花不弃被七王爷认作女儿,可阴差阳错地发现七王爷其实是自己的杀父仇人。七王爷为夺得圣女身份的秘密,毒杀花不弃,这时男二出现,东方神医东方炻救了花不弃,并在以后的日子慢慢接近花不弃,慢慢生情,又因爱生恨。

家仇大于天,为了报仇雪恨。花不弃以江南朱家女儿朱珠的身份,和朱家老爷联手,经营朱家资产。但朱家也不是很简单的家族,其他族人虎视眈眈,一心想害花不弃。不过,身边一直都有莲衣客的保护,一直在暗暗保护着莲衣客,两人之间好像心灵相通是的,但无法见面。最后见面了,经过一段有爱的互动,两人相知相惜,坠入情网。而东方一直不愿放弃。最后萧九凤和东方联合谋反,萧九凤想要拿圣女花不弃祭天,东方要求和花不弃结婚来救花不弃。最后莲衣客出现了,在萧九凤误杀东方之后,杀害了萧九凤……一切都结束了,最后陈煜和花不弃在幸福的在一起了。

这部剧给我最大的看点就是花不弃的女性思想,那个年代与这个年代相同的是,花不弃敢于经商的机智与精神生活方面。我们不要田园女权,不要极端的大女子主义,要的是独立的思想,进取的精神,与勇敢追爱的幸福。

 导语:《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下面是经验网的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我的长生果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如何写我的长生果教学反思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我的长生果教学反思

 我们五年级组教研的是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我的“长生果”》。我讲的是《我的“长生果”》一课,教学中使学生懂得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通过重点段的阅读,让学生明白:一个是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一个是要写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力血的创造,才能够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这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本中读出想象来。本节课,我没有讲得太多,词语没用我去解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板书也少而精。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正是作者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只有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他们主动的学习,自觉地学习,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就成了他们的需要,那么课堂教学将是一种途径,或者是一种引导。

我的长生果教学反思

 《我的“长生果”》这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作者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想像力,锻炼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在教授本文时,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以文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中读出想象来,不能讲的太多,不用去解释词语,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因此,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从文中读出想象来,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情感,对阅读的热爱,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对于文中出现的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理解,注重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对“书”的情感。 现在谈谈自己在教授时的方法,以及在教授时出现的不足。

 教授亮点:

 教授开始,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朗读边思考,想想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能围绕阅读提示的问题,并根据要求自主学习,自读自悟。我也充分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在默读、浏览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文章主线,在细读深思中了解作者的感悟,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个性化的感悟和体会。让学生小组交流读后感受,并在不理解的句段中做批注,加强理解。把感受较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并和同学交流体会。学生基本并能归纳出作者在这些事情中悟出了些什么道理

 (1)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2)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最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并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这里不仅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还要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描写自己读书的句子,体会她是怎样读书的,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学习和借鉴读写方法的。

 不足:

 1、学生在小组交流时流于形式,每小组只有2-3个学生大胆交流,其他成员只在于接受知识,懒于思考;2、学生基本能准确完成阅读提示中的问题,但交流表达时语言的组织能力欠佳。3、对于作者写法的探讨不够深入:作者在读书方面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吗以及写作文方面有何经验可供我们借鉴的 作者写作文的经验对你写作文有什么帮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在后来的习作练习中,学生能学以致用,习作时能够把握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写真实的事情,而不像以前那样自己去编故事,同时我认识到一篇好的课文,一节好的课对学生来说很重要,每一位老师必须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我的'长生果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在教学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实践,围绕“阅读提示”提出两个问题:1、写了作者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2、把你感受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并做批注。然后围绕问题交流,鼓励学生自己去读文章,理解文章,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这样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人。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学会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不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现、质疑、创新。

 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以文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中读出想象来,很多词语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情感,对阅读的热爱,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这篇课文很长,如何在一节课内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

 首先,我让同学们运用以前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快速地阅读,迅速地捕捉文中所传递的信息。

 第二,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既做到以学为主,也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第三,精心处理教材,紧扣文章主线展开教学,教学线路清晰,重点突出。

 这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总觉得老师的话语,说得有些过多,挤兑了学生学习的时间,但是使学生对阅读的认识得到了升华,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热爱之情。所以我觉得这些时间花的也是值得的。学了这篇文章,学生受益无穷。里面的好词佳句数不胜数,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如别出心裁,如痴如醉,呕心沥血,如饥似渴等„„文中用了大量比喻,描写生动具体,写的很真实。文中还有一句莎士比亚的话: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作者还提了建议,阅读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的想象力,还能让我们得到充分的知识和智慧。读了这篇文章学生明白了:作文要别出心裁,落笔要有与众不同的“鲜味”,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也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真正打动人心的应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我相信,学了这篇文章后,学生不仅会爱上读书,而且也学会了许多写作方法。我深切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定要让学生喜欢阅读,并倡导阅读的氛围,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将在爱上阅读的同时提升。同时我们老师平时也要多读书,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一定会幸福一生。

一、整体理解,明确感情倾向。

有人给《朝花夕拾》的推荐语是“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这种评价是非常恰切的。其中,主要写温馨回忆的篇目有《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常》《范爱农》;主要写理性批判的篇目有《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父亲的病》《琐记》。

不过,很多文章中都是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比如《藤野先生》,作者既回忆了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美好往事,也批判了麻木、不思进取的中国留学生和鄙视中国人的所谓“日本爱国青年”。读书时,我们要加入自己的思考,理解的才会更深刻。

二、精读几篇,把握文章要点。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要点。

(1)百草园的乐趣。

美景: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斑蝥、蜈蚣、云雀、何首乌、木莲……

趣事:雪天捕鸟、惊险的传说。

(2)三味书屋的印象

书塾里的老先生是个极为质朴、方正、博学的人;我们可以溜进后园去玩;读书时人声鼎沸;老先生不允许我们问与书本无关的事……与自由活泼的百草园相比,三味书屋简直是束缚儿童自由的囚笼。

(3)明晰的文章结构

课文从标题就可以知晓主要内容,行文中前半部分写百草园,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中间用过渡段承上启下连接在一起。思路简洁清晰又浑然一体。

(4)优美的语言

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这个句子,句式优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我是从初中学会后就再也没忘过,而且时不时地拿出来用用。其次还有色彩美、景物美等。我想,这也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原因吧!

2 《阿长与〈山海经〉》的阅读要点。

(1)课文写了阿长的这几件事:粗俗的睡相,繁琐的礼节,迷信的风俗、爱唠叨;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这就叫多事写一人。

(2)详略得当。课文主要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的事,其它事件略写,这叫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3)欲扬先抑。课文前几件事写阿长的不好的方面,最后一件事却写了阿长费尽心思给我买《山海经》。“别人不愿做或不肯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这就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3《藤野先生》阅读要点。

(1)课文写了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这几件事:给“我”批改讲义、给“我”纠正解剖图、向“我”了解中国女人的裹脚、送“我”照片。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对工作认真负责、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的人格。

(2)作者的爱国情感贯穿始终。

如,文章一开始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标致”丑态的描写,“日暮里”的地名印象深刻,看**事件对作者的冲击、匿名信事件令作者愤怒等,都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读经典,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做难一点的事,才更有挑战性,不是吗?

 

  例说祝词的情感表达方式

 祝词也称“祝辞”“致辞”“贺词”,是一种常用的书面文书,情感性是它的主要特点。祝词围绕怀念、感怀、祝愿之情,缘情而发,要求热情友善、真诚得体地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对方真切感受到深情厚谊、友好热情,并为之感染、为之感动。祝词的情感表达方式有对话、叙述、描写、议论。

 一、对话抒情

 祝词是祝贺者和被祝贺者口头或书面交流时使用的文书。祝贺者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对话,向祝贺对象直接抒情,当面表达和倾诉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众人,引起共。鸣。对话抒情不讲究含蓄委婉,不需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的直接宣泄和流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质朴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对话抒情在祝词中常常采用“我代表×××,向×××表示热烈祝贺”或者“再次祝贺/愿×××,为×××干杯”等句式来体现。

 (一)招呼问候,直接抒情

 因为有些是当面宣读的,所以开篇打招呼、作问候的祝词十分常见。在招呼和问候的同时,直接对话,抒发感情,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密切双方关系。

 比如,1946年11月30日,周恩来总理在朱德总司令六十寿辰的祝辞中这样写道,“亲爱的总司令朱德同志:你的六十大寿,是全党的喜事,是中国人民的光荣!我能回到延安亲自向你祝寿,使我万分高兴。我愿代表那反动统治区千千万万见不到你的同志、朋友和人民向你祝寿,这对我更是无上荣幸。”

 在这里,周总理以“亲爱的总司令……”开头,在问候的同时,将自己对多年来一直出生入死、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那份真挚情感抒发了出来,更不用说这里周总理代表的是全国人民,他将人民对朱老总的热爱都凝聚在简短的祝辞里。

 (二)首尾照应,情感贯穿

 祝词一般语言简洁,对话交流往往首尾照应,开篇有招呼问候,结尾有衷心祝贺和良好祝愿。友好、亲切的感情贯穿始终。

 例如,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向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致欢迎辞, “尊敬的连战主席和夫人、尊敬的吴伯雄副主席、林澄枝副主席、江丙坤副主席,尊敬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的全体成员:大家好!”称谓礼貌、全面得体,紧接着一句“大家好”,既是招呼,更是问候,表达了亲切友好的情感。文中的“首先,我代表中共中央向连主席和夫人,向各位副主席,向访问团的全体成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良好的祝愿”,是典型的直接情感,传递了中共和大陆人民对于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的热烈欢迎和良好祝愿之情。开篇的“大家好”、文中的抒情以及文尾的“谢谢大家”相互映衬和照应,使热情、友好之情贯穿全篇。

 二、叙述抒情

 叙述抒情就是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进行叙述,寓情于事,也称即事抒情。有些看似简单普通的叙述,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情厚谊,甚至字字珠玑,耐人寻味。

 (一)回忆往事,激发感情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是在共同的战斗、学习、生活过程中凝结的,而这些共同经历中形成的情感往往让人终身难忘,影响深远。

 像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给2010届毕业生的致辞,连用了12个“记忆”,而“记忆”的内容大多是学生喜怒哀乐的平常之事,这些看似平常的回顾,却凝聚着华科大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情谊,饱含了一名尊者、长者和学者对于华中科技大学学子的殷殷之意、切切之情。难怪李培根校长被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为“根叔”,受到师生的热捧。

 (二)述说衷肠,传递真情

 真诚、真挚和真实的感情表达,往往不需要华丽的辞藻,而是用实在的词语和实诚的语言进行表达。

 例如,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女儿婚宴上的致辞,通篇叙述了女儿出生、成长、恋爱、结婚的历程,虽然平铺直叙,但叙述之中体现了一名父亲对于女儿深深的挚爱之隋。围绕这份挚爱,父亲的复杂感情溢于言表,期盼女儿成长成才、寻求真爱、找到自己的幸福;女儿出嫁、成家立业,离开父母,对于女儿的眷恋和未来独立生活的担忧,希望开心快乐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即使是对女儿的祝愿,也是通过叙述来表达的:在这庄严而热烈的婚礼上,作为父母,我们向两个孩子说三句话,第一句,是一副老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做对家庭有责任的人。好读书能受用一生,认真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第二句话,仍是一句老话: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第三句话,还是老话: “心系一处。”在往后的岁月里,要创造、培养、磨合、建设、维护、完善你们自己的婚姻。

 这里通过朴实的话语,慈父的良苦用心和美好祝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三、描写抒情

 通过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即常说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通过写景来间接抒情。应用文中,直接描写抒情的比较少见,但是祝词由于情感表达的需要,常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这种抒情方法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不着意描摹景物,而总是借景抒发情感。

 例如,2006年10月15日,某某同志在第100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式暨庆祝大会上的致辞, “今天晚上,美丽的羊城火树银花,流光溢彩。我们欢聚一团,共同庆祝第100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隆重开幕。”这里“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羊城夜色,看似繁华热闹的景色描绘,蕴含的却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广交会在中国外贸和建设史上的光辉业绩,以及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于广交会的美好向往和期待。景色描写只是点缀,目的在于以景寓情。

 (二)借物抒情

 所谓借物抒情,就是通过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可以只有物象,不抒情,甚至可以淡化景物描写,将作者或致辞者的绵绵情思全部寄托在对事物的描写之中,达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隋语”的最高境界。

 例如,2003年8月27日,时任中国外交部部长的李肇星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晚宴,欢迎参加朝核问题北京六方会谈的各国代表并致祝酒辞,“钓鱼台曾是中国清朝一位年轻皇帝送给他一位老师的礼物……钓鱼台历史的最好启迪就是:和平最可贵,通过对话争取和维护和平最可贵。……中国古诗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这里的钓鱼台泛指世界各国的钓鱼台,也包括我们所在的这个钓鱼台。希望并相信各位同事将以自己的远见、智慧、耐心、勇气和对和平事业的诚意寻求共赢。为此,我提议,为北京六方会谈成功,为大家在钓鱼台‘稳坐’愉快,为和平、健康干杯!”

 这个祝词融情与景、情景交融,意蕴隽永、文采斐然,堪称佳作。

 四、议论抒情

 在祝词中,附情于理、寓情于理,可称为议论抒情。这里的议论只是抒情的手段,是为抒情服务的。祝词中的议论不需要交代论据,也不必论证,只要明确观点,用饱蘸感情的语言来议论人物、事物、景物,达到通过议论抒情的目的即可。

 例如,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对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的欢迎致辞,“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们的来访是中国***和中国国民党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两岸关系当中的一件大事。”这里引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为论点,虽然论据和论证过程都不完整,却把中共和大陆对国民党大陆访问团的喜悦之情明确地表达出来了。

 再如,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给2010届毕业生的致辞,直接发表议论, “什么是母校?那就是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你们很快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琐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但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科大记忆!”通过设问和排比的方法引发议论,因表达的内容饱含师生、母校深情被学生们接受和认可。

 总之,祝词必须蕴情、含情、抒情。人们常说感情复杂,难以表达。根据对象关系,感情大致可分为友情、亲情和爱情三大类。祝词可以通过对话、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表达怀念、感恩、感谢和祝愿之情。怀念昔日的美好时光、共同的经历或者友好的往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亲友的支持、爱人的理解、同事的帮助,以加深相互缔结的深情厚谊;祝愿亲朋好友身体健康、幸福快乐、爱情甜蜜、家庭美满、学业有成、事业兴旺。当然,对于国家、单位、团体来说,祝词的情感表达是一致的。

江月照千古 孤篇盖全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全唐诗》中存诗仅两首的张若虚,在唐代灿如繁星的诗人群里实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爱国学、爱唐诗宋词的人,想必都知道张若虚及其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

据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荒*无道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肉麻得紧,与隋炀帝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下无数罪孽。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作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会作诗就会被人鄙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诗歌完全成了荒*腐朽生活的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诗人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就是大唐开国创业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现不出象宋太祖赵匡胤《日出》诗那种“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的气魄。李世民对诗人张昌龄的文澡很赏识,但张昌龄等应进士科不第,李世民问原因,考官说他们文风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认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同时入霸诗坛,称为初唐四杰。四杰在古诗向律诗的过渡中起到了开拓作用。文武双全的裴行俭对四人却十分轻视,说士人要有远大前程,首先靠器识,其次才是文艺。王勃虽有文才,浮澡浅露,不象享受爵禄的材料。杨炯大概可以做个知县,其余人能得好死就算不错了。这些评说足见新诗的发展道路艰难。对打破宫体诗的束缚、铺平新诗发展之路,初唐四杰是有贡献的,杜甫评四杰诗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个评价既是对当时诗坛基本态度的客观反映,也是对四杰诗的确评。

在六朝浮华文风笼罩下,宋之问、阎朝隐等宫廷幸臣成了诗坛上一伙把头式人物。卢照邻和骆宾王始终在齐梁余风里打转,王勃和杨炯又一个早死、一个远宦,因此初唐四杰的成就并不大。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过给我们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好诗句,而几乎没有令人振奋的好的诗篇,更不要说为盛唐诗人提供典范。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说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的确如此!《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这理所当然是个顶峰。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们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而且爱情和相思,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哪一代人能避开,古今中外,真正避开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国“八大样板戏”。样板戏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个妻子一出场就遭土匪枪杀外,八部戏剧再没有一对夫妻,也没有一对情人。而如此一首诗、如此一轮明月,还有什么题材比写离人怨妇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配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惟有纯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显皎洁。这样大开大合的过渡,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然后派出八句描写怨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涡儿呢!寥寥数语,怨妇的离愁别恨已写到极致。接着笔锋一转,又派出八句来写远方的游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映月忽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象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在这样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情笔生花,余音绕梁。

我们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轮明月写到如此清雅且夺人心魄的地步,就不仅仅是传世之作、而应该是旷世之作了。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丹炼成突现奇光,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

妙的境界。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读者可以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江畔

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也许后来

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

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

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

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

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

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

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中国历

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而且爱情和

相思,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哪一代人能避开,古今中外,真正避开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

国“八大样板戏”。样板戏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个妻子一出场就遭土匪枪杀外,八部戏

剧再没有一对夫妻,也没有一对情人。而如此一首诗、如此一轮明月,还有什么题材比写离人怨妇

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配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惟有纯真的情,才能使高

天皓月更显皎洁。这样大开大合的过渡,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在这样一个明月之

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

飘零者呢?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然后派出八句描写怨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

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

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我多想

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

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涡儿呢!寥寥数语,怨妇的离愁别

恨已写到极致。接着笔锋一转,又派出八句来写远方的游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

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

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

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

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

树上摇曳着、弥漫着。在这样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情笔生花,余音绕梁。

读者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

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

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诗

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

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

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轮明月写到如此清雅且夺人心魄的地步,就不仅仅是传世之作、而应该

是旷世之作了。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诗

歌的表现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丹炼成

突现奇光,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

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

了诗国的灿烂。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

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62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