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事物间接抒发情感是什么修辞手法?

用一个事物间接抒发情感是什么修辞手法?,第1张

抒情方式

大致分为两种,分别是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四种,分别是

托物言志

、因事

缘情

借景抒情

咏史

抒情基本上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就是把感情直接地表达出来,也可以叫直抒胸臆。基本上就不再分了。只不过具体抒发的感情有所不同。你分析地时候把具体的感情分析出来就可以。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不直接表达感情,而是通过外物间接地表达感情,这是一种比较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也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具有深沉蕴藉特点的一种表达方式。可举的例子很多。

借物抒情。很常见,比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就是借咏蝉来表达自珍自信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也很常见,比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借登高所见苍茫壮阔之景,表达一种苍凉悲壮之情。

借事抒情。比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就是借在风雨中无惧前行之事,表达不畏人生风雨,虽处逆境却放达从容的思想感情。

用典抒情。比如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就是借庄生梦蝶和杜宇啼血的典故,表达一种凄迷哀怨的思想感情。

想象抒情。比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借想象分别之后的情景来表达此刻不忍别离的思想感情。当然想象之中也有借景之意。有时间接抒情也有揉合在一起运用的。

其实语文学习中,有很多东西需要心领神会,只要你身心投入到作品中,去体会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慢慢领悟力提高了,表达方式就好判断了。祝你通过不断的努力有所进步。

第一,托物喻人。

一入正题,作者内在的情操便直接倾泻出来。“予独爱莲”中的“独”,与下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脉相通,是作者高洁情操的表露。作者描绘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咏物,而是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自己的志向,做有高尚

的人。如“

,濯清涟而不妖”,就是比喻正道直行的君子能

,不取媚于世。“

,

”,比喻

为端正,不为

所牵。“

,亭亭净植”比喻君子美德流传后世,

。可见,作者是借莲花之美,来描绘心目中君子的高洁品格。读了这几句,很自然地会使人联想到置身于污浊社会中的君子,既能刚直正派、挺拔伟岸,而又仪表庄重、富有尊严,不能不令人景仰。 第二,对比映衬。作者在文中着意写莲花,但他不是静止孤立地描写,而是通过对比映衬,

般展现莲花高洁

的品格。如文章开头,以

爱菊,世人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表现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

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直抒胸臆。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根据作者抒情时所借用的对象,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三大类。

诗人借助多种艺术技巧,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如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道是无晴却有晴”,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扩展资料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形象,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托物言志

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

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如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借梅议政,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

借史抒情

如张可久的《[中吕] 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如此。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

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直抒胸臆。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根据作者抒情时所借用的对象,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三大类。

诗人借助多种艺术技巧,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如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道是无晴却有晴”,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

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形象,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借景抒情是写作手法中的表现手法,指的是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或是抒发作者的情绪的表现手法。利用借景抒情这种表现手法可以实现情景交融的效果,让文章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深刻,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表现手法有哪些

 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衬托,卒章显志。其中托物言志指的是利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的表现手法,从而表达作者的心志。

相比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指的是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7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