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

如何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第1张

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的方法如下: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争的环境,使人容易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这对幼儿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家庭中要有意识地保持良好的情绪气氛,布置一个有利于情绪放松的环境,成人之间要互敬互爱,家庭成员之间也要使用礼貌用语,并努力避免剧烈的冲突。

2、家校配合,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

在学校,孩子和老师亲密,对老师信任时,也总是愿意向老师诉说。可是老师往往由于自己太忙,没有时间听孩子说话。有时认为孩子说的话幼稚可笑,不屑一听。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受到压抑,感受到孤独,因而情绪不佳。有时孩子因此出现逆反心理,故意做出错误行为,以引起老师的注意。因此,耐心倾听孩子说话,对孩子的情绪培养十分必要。

3、情绪自控优秀示范

成人愉快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是良好的示范和感染。家长喜怒无常,使孩子也无所适从,情绪也不稳定。对孩子的爱是孩子情绪发展的必要营养。过分严格不利于孩子的情绪发展以至整个身心的发展。过分吝惜的爱,使孩子在父母面前过于拘谨,也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作为老师,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4、教会孩子自主调节情绪

儿童表现情绪的方式更多是在生活中学会的。因此,在生活中,有必要交给孩子有意识的调节情绪及其表现方式的技术。

幼儿情感的特点

1、易变性。即幼儿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支配,一个新鲜的事物(玩具等)会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

2、冲动性。不善于控制或调节自己的情感,情绪不稳定。有时幼儿为得不到一件玩具而哭叫,一旦得到又马上会笑。

3、稳定性。学龄晚期孩子的情绪比较稳定,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按照父母或幼儿教师的要求决定自己的行为。

这种教学风格的表现是,教师讲课情绪饱满,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融于对学生的关心、教导和期望之中,充满着对人的高度尊重的信赖。讲到动情之处,往往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扣人心弦,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师生之间在理解、沟通的前提下,共同营造出一种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烈气氛。学生在这样的教师引导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训练价值,还包括人格、情感的陶冶价值。

相比内向型性格的教师而言,外向型性格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采用情感型教学风格。

小说的情感氛围:

①有人物活动的背景,表现出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②要写好场面的总貌。这是人物活动的空间平面,是作者观察视野的广阔度。

③要写好中心人物。学会用次要人物陪衬重要人物。

④要变换角度。用不同的视角描写场景、人物。

⑤要有气氛渲染。确定场面的感情基调,通过景物、人物活动烘托气氛,通过表述渲染气氛。

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

景物描写是指与人物发生直接关系的外界条件的描写,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环境是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要写人物,就要表述人物活动的环境,人物活动和景物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人们的思想感情就往往给景物着上色彩。

景物描写带上了人物感情色彩,构成环境气氛。景物描写的作用有创设环境气氛,渲染人物情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显示时代特征、季节特点等。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到底发生着什么?可能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思考这一看似简单却很难回答的问题。自己的课堂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能客观回答这一问题的人就更少了。教学包含“教”和“学”的过程,两个环节都不能少,地位都很重要,但归根到底,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学”的情况。没有学习,何谈教学?

一、“教堂”——课堂的困境

传统的课堂,从主体来看,过于强调教师是中心,师生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根据知识体系、个人兴趣和习惯来进行课堂设计;从教与学的过程来看,重教轻学,割裂教与学的联系,以教定学,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关注结果、忽视过程,课堂上搞“一言堂”和“注入式教学”,追求整齐划一的课堂管理状态,抹杀个性,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基本关系,教学成为知识的单向灌输和“填鸭式”推进的过程;从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看,以教师的讲授活动为主,学生的活动是为完成知识传授服务的,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关注较少,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为听课、记录和背一,记;从师生角色来看,教师是集“编剧”、“导演”和“演员”于一身,全方位包办学生的学习;从评价标准来看,统一标准,不关注学生差异,教学中很少兼顾学生的实际,只关注速度,忽视质量,只管教不管学,教师很累,内容很多,学生很忙,却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二、“教堂”转向“学堂”——课堂变革的必然之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一方面学习者需要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把它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另一方面,原有的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不论是哪种方面,学习的主体都应该是学生。

世界在快速变化,我们的教育也需要改变。今天基础教育走到了内涵发展阶段,教育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作为基础教育最核心的内涵问题,自然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战场,因此,由“教堂”转向“学堂”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其次,在浩瀚无垠、快速增长的知识面前,基本知识的核心化、集约化将是必然趋势,大量讲授、大量训练课堂的形态使学生感受不到课堂的愉悦和幸福,更无法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由“教堂”转向“学堂”成为教育改革的必要选择。再次,信息技术的冲击也加重了课堂升级换代的紧迫感,在数字化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教育也无法置之身外,学生学习方式将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更多地实现“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和“以学定教”,课堂的转变将是实现这一学习方式转变的必要保障。最后,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增值”,即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学到更多知识技能,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更有意义。实现从“教堂”向“学堂”的转变是以学习为中心,让学习增值,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必然方向。

三、“学堂”——课堂变革的出路

学习就是学生经验和知识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实现有赖于经历一种有指导的学习过程;教学是教师的专业实践,这种专业性体现在通过专业方案的设计、实施与评估,以规范或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即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蕴涵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成长为本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然、生动地学习和操练,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新“学堂”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学习主体在于学生

在由教师、学生、教材所构成的课堂教学系统核心要素中,学生毫无疑问处在第一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践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目标不应该是只把教学工作当作任务来完成而应该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所以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摆脱教师本位或成人的世界,充分相信学生有学习的欲望和潜能,大胆放手让他们在交流互动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来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二)学习氛围民主平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快时的感觉观察都较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在心情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一个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智力。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实践,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去攀登学习的巅峰。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实际就是学生自主参与、主体性充分展示的课堂。在民主的课堂中,教师关爱学生、信赖学生研究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课堂中学习目标的制定、难度的把握、学习结果的测评都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运用各种手段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课堂小组讨论以及问题探究时,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保证他们拥有发表意见的平等权力。

(三)学习过程互动探究

课堂旨在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师生是合作的、探究的多方互动的交流双方,它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包括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内容不拘泥于认知性的内容,还有情感、意志等精神内容。这种互动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课堂中师生、生之间是平等、信任、互爱、朋友式的关系,可以平等对话和交流,学习氛围生动活泼,课堂是激发师生生命活力的场所;其次,教师教学的任务不仅要组织整个教学进程,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激发求知欲,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概括总结等基本能力;再次,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了教育的视野,师生的生命得到认可、激活和丰富,生命的质量和价值得到提升,使教育获得完整的内涵。

(四)学习内容开放生成

课堂应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化、内容的固定化、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化、过分注重知识的单向传递的局限,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呈现给学生一个真实世界,让他们具有走进社会、应对挑战的能力,帮助促进学生健康地自我发展,成为开放、独立、不断自我超越的社会人。首先,课堂是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在课内外一切主动的学习活动;其次,课堂内容是贴近社会实际并且是经过重建筛选的,是具有工具性的、启发性的,能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学习深刻的知识;再次,根据内容变化,选用不同学习方式和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辩论赛、角色扮演等。选择开放的内容,提出开放的问题,采取开放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使课堂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课堂生命力和活力更加旺盛。

(五)学习场域丰富多元

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学习平台与场所已不再局限于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一般意义上的学习空间,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课堂”正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翻转课堂改变了课内外的学习方式,甚至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流程,学习的空间也不拘泥于课内,基于这种模式,学生能够在课内时间里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从而对特定问题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基于网络的“慕课”平台提供了更加多元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使更多学生获得主动系统学习的机会;目前在中小学广泛应用的“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总之,基于信息技术的“虚拟课堂”使得学生学习方式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学习空间也多种多样,评价手段丰富多彩,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凸显学生“个性化”学习。

当然,要将“教堂”变成真正的“学堂”,不仅需要教师懂得教学技术,有教学能力,更需要教师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境界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动力,还要紧跟“未来课堂”的发展动态。唯有如此,才能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见解的聪明的智慧型教师。有了这样的教师,我们的课堂真正才能“学”起来,“动”起来,“活”起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85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