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abc理论在情绪调控方面的作用

举例说明abc理论在情绪调控方面的作用,第1张

举例:

对于许多刚入职场的信任,刚开始工作犯一些基础的错误,被领导批评指正后,有人就会想完了,刚上班几天就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肯定给领导和同事留下很差的印象,以后不会有人信得过我做事,交付我重要的任务,于是在后面的工作中谨小慎微,开会讨论的时候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被众人所遗忘。然而,有些人可能就不一样,在被指正后会想多亏了这次的错误,让我以后少走很多弯路,领导亲自指正说明了他对我的重视,我后面一定要好好干,于是在后面的工作中兢兢业业,业绩也蒸蒸日上。由此可见,不同信念B对同一事件A的解读引发的结果C天差地别。

就人的认知而言,外界事件A属于客观事实,B属于主观认知,ABC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认知未必符合客观事实,因此会产生不适宜的、高情绪负荷的反应C,如严重焦虑、抑郁。造成人们无法区分客观事实与错误认知的正是非理性信念,这些非理性信念通常都是内隐的,也就是人们无法主动想起它们,但在思考和认知过程中却无时无刻不受它们的影响。非理性信念有很多中,它们往往具有以下3个特征:

绝对化要求。这一类非理性信念通常与“必须”、“应该”等词联系,如“我必须得表现的很好,这样周围人才会欢迎我,我的生活才有意义”。这一类绝对化要求之所以非理性,是因为客观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本没有错,但要求周围的人都欢迎自己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的想法,而他人的想法你是无法左右的。

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与隧道视野相似,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外界单个个体对自身的评价当作群体对自身的评价,进而贬低自身的价值。如演讲者在台上演讲时,发现坐在前排的一位观众听了5分钟后就开始玩手机、与他人耳语,于是就怀疑是不是自己讲的不好,这种怀疑一直持续到演讲结束,最后下台时一脸的落寞。但其实他讲的没问题,大部分观众也都听的很带劲,但由于一开始注意到了前排的那位观众,所以后面就将这位观众的反应当成了全部观众的心理反应,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糟糕至极的结果。这一类想法通常出现在事情没有按预定方向发展时,产生的惶恐、焦虑等负面情绪。如某同学从大三开始准备考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费尽心思准备了一年,成绩出来时却发现没考上,此时又已错过了找工作的黄金时期,于是有种被整个世界都抛弃的感觉,没人比自己更惨,整日郁郁寡欢。这种信念之所以说它不合理是因为任何事情没有一个最坏的结果,它总有可以改变的余地,而陷入这种极端的情绪只会使自身焦虑,迷失前进的方向。

扩展资料

基于ABC理论,理性情绪疗法(RET)在治疗中会产生D和E,其中D—the Disputing of people's irrational Belief—是指治疗师引导来访者主动思考、辨别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改变非理性信念,使他们最终达到E—an Effective New Philosophy,一种新的、正确的人生观或信念。D的执行通常有以下3种方式:

认知上(Cognitively),通过科学的反问来根除“绝对化要求”。如当陷入“我必须得处处表现的很好,以此来赢得周围人的认同,使自己受欢迎”的思维时,不妨质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各个方面都表现的很好?即便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每个人的标准与需求不一样,我又怎么满足得了呢?”

情绪上(Emotively),通过设想最坏的结果来改变原始的固有信念。比如害怕会做不好不敢接手一个新项目,可又不想失去这个机会,因此每天异常焦虑。这时可以设想最坏的结果是怎样,可能就是项目没做好被领导批评指正,紧接着作进一步的改进。这种结果不是糟糕至极,也并非不可接受。

行动上(Behaviorally),走出心理舒适区,做害怕做的事。比如患有社交恐惧的人可以设想最坏的结果就是被拒,这个结果并没有那么可怕,因此可以在心里说服自己勇敢地去参与社交活动,不要拘泥于曾经生活的圈子中。

参考资料:

——情绪ABC理论

你有没有监测过自己的情绪?如果想用情绪帮自己办事,首先要了解情绪,要了解情绪会对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任何的纠缠都只会拖累你的人生,生命本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当你遭遇不公平对待时,当你苛责自己时,你是否过于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是否过于害怕别人不尊重你?是否过于恐惧失败或出丑?如果你的回答都是YES,那么他人完全可以操控你的情感和行为,你的情绪总会被他人左右。

 ABC疗法,A代表我们日常中具体遇到的人或事(诱发性事件),这些事人或事能刺激到我们。B代表你对诱发性事件的看法。C代表感受和行为。我们通常都认为是一个诱发性的事件导致我们的感受和行为,其实是我们对诱发性事件的看法导致我们的感受和行为。也就是说在A处发生的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你在B处的所思所想才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在C处的感觉和行动。

 即便我们懂得了ABC疗法的原理,知道了不合理的信念源于我们把事情恐怖化、应该化和合理化,我们仍难摆脱自身非理性的思考方式,这需要长期的思维训练,才能养成理性思维的思考习惯。

埃利斯给出了理性思维训练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针对当下发生的事情,思考我的感受和行动哪些是恰当的?那些是不恰当的?

 第二步:我有哪些非理性思考方式致使我过分烦躁、生气、抑郁或愧疚?从自己、他人、当下情形三方面思考。

 第三步:我如何挑战和对抗自己的非理性信条?

 第四步:我可以用何种更佳之选来替代我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总之,遇事多问问自己,怎么做能让事情与他人更好?能让自己更好?如果做不到也没有关系,放弃执念,接受结果。

一位朋友向我抱怨,说家里6岁的小女儿会"变脸"。在家吵吵闹闹是个小霸王,一天到晚缠着爸爸妈妈吱吱喳喳说个不停。但是一旦外出,或者是有客人来家里做客,女儿就会迅速"变脸"。连打个招呼都支支吾吾,有时候还害羞得躲在爸妈后面。

当时听到这,我立马就想起了我小时候以前也是在家外向,在外害羞。实际上,这是很多孩子乃至成年人都会有的经历。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孩子外在内向是一种先天的影响,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后会有不安全感,所以时常会紧张、不敢表现。其实,孩子并不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只是因为不适应外界环境而表现出了"假内向"。

在幼儿阶段,特别是还没有上幼儿园的时期,孩子特别容易产生天然的防备,"在家外向,在外内向"的现象非常普遍。因为孩子已经能够体会到在家、在外的不同氛围,而且还特别在意陌生人的眼光。一定程度的怕生、害羞很正常,还能说明了孩子可以分出人际关系中"内""外"的差别。

不过,如果孩子的情绪总是非常脆弱,一出家门就撅着嘴巴害羞得要哭,那么家长就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接下来,要介绍的是培养孩子稳定情绪的教育法宝——"情绪ABC理论",加固其中的"理性B"法则,帮助孩子

一、"情绪ABC理论":加固"理性B"帮助孩子稳定情绪

美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在家长关心的家庭教育项目中,孩子的情绪情感方面只占据1193%。这个数据说明家庭中对孩子"情绪引导"教育的缺失,父母忽略情感教育,更多用苛责和批评来压抑孩子的情绪,以至于孩子无法正确认知自身的情绪。

一旦孩子的情绪表现再三受到批评,那么他就会对自己失去自信心,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所以变得害羞、内向。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不免会遭受打击,有时还会被负面的情绪包围。不仅如此,不良的情绪会"病毒式"传染,接触到的人也会被这种情绪影响。孩子既要学会情绪管理,也要有能力抵挡外界负面情绪的冲击。

那么,有什么妙招来教育孩子情绪管理呢?

本文要介绍的就是帮助孩子稳定情绪的教育思维——"情绪ABC理论"。

1、家长要了解"A+B=C"的理论模式,重视孩子的想法

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创建,"情绪ABC理论"中ABC三个字母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含义:

A——激发事件

B——我们对事件的信念和想法

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这三点共同构成了情绪影响链的三个环节,可以归纳成一个理论公式:A+B=C

意思就是,事件最后的情绪结果,会受到我们自身的想法和信念影响。换句话说,我们最后感到的是悲伤、搞笑、嫉妒、沮丧还是厌恶,并不只取决于发生事件的性质,也包括我们对这一件事的想法。

阿尔伯特·艾利斯的看法是:人们不会受到事物的干扰,而是受到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的干扰。当孩子不敢迈出家门和小伙伴交往的时候,孩子并不是害怕出外、交往这些事情本身,而是受到了自身想法的影响。此前,妈妈很可能会语气带着威严地说一句:"你要好好表现啊,不要丢家里的脸。"这样,孩子就背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一直觉得自己做不好,情绪也更容易崩溃。

2、 加固"理性B"

关于害羞的现象,心理学界已经给出了很明确的调查结果。加州大学人格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博士生杰西·孙曾发表对"消极害羞"情绪的观点:害羞的人也会表现出内向,但他们的性格很可能是外向,由于焦虑阻碍了社交活动,不内向的害羞者在社交中感到孤独、不安,所以更喜欢与近的人相处。

"外向型害羞"通常来源于糟糕的积极心态,孩子放大了他人随意的一个小动作或者眼神,是自己产生了心理负担。有时候还会把事情往坏的方向想,杞人忧天一般,心已经认定了结果是失败,所以心态肯定是消极的,所以感受到的大多是负面的情绪。

家长要帮助孩子扭转固定思维,加固"理性B"。

理性B"指的就是帮助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内心情绪,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能够更理性、乐观地面对生活接受挑战。

想法的影响往往会左右事件的结果,试想一下,孩子在比赛之前就非常紧张,生怕自己会出现失误。越紧张,这个想法就会在内心扎根得越来越深,以至于孩子会陷入悲观压抑的情绪,从心理上推动了负面预期的发生。

相反,如果孩子拥有理性的思维和乐观的态度,那么他在困难面前就会显得更加信心十足。适时补充"理性B",给孩子打一剂"强心剂",让孩子学会用坚定的信念促成好结果。

二、 如何用"理性B"来帮助孩子处理情绪问题

1、教育孩子不要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伯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过度的自我感知就是自我意识过度,它会让我们将自己的行为放大。有时候还会过度的怀疑自己,从心理阴影中走不出来。围绕着他人想法成长的孩子,一生都很难得到快乐。这是A+B=C的模式中,受到了D(他人想法)的干预,影响了B的发展。

自我意识过剩的孩子一直以他人的评判和标准做事,过于在乎他人的看法,反而束缚了自身的思考和成长。家长可以用加固"理性B"来告诉孩子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学着客观地评价自己。

2、积极的引导可以给孩子心理暗示

产生消极心态,是导致孩子"外向型害羞"的重要原因,所以家长们应该及时给予孩子正面的反馈,特别是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进行积极的引导。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模仿的内容,积极的引导会给孩子正面的心理暗示,增强"理性B"对C的影响,孩子的情绪才能稳定下来。

除此以外,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解决问题,其中渗透积极的引导,扭转孩子的固定思维,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孩子培养坚定的"理性B"。在孩子面对一件事情发生时,家长们应该适当的进行积极的鼓励,用耐心的陪伴、宽容的姿态来进行促进孩子建立坚定的"理性B"思维。

3、转移注意力,帮助孩子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

孩子在生活当中难以避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有时候更是受到了他人不良情绪的影响,所以变得郁郁寡欢。面对外界的D影响,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快点转移注意力,帮助孩子从不良的情绪中走出来,跳脱出当时当地的局限状况。不要让孩子陷入沉浸在失败当中的臆想当中:"我失败了该怎么办呀!""没得到好成绩其他人肯定会笑我"等等。

有时候,一次失利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形成对自己不好的评价。失利虽然是暂时的,但是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却是永远的。家长们应该迅速的找寻一些其他的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恢复好好心情。

ABC在心理学中通常指的是“认知行为模型”(ABC Model),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伦·埃利斯所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ABC模型指出了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不是由外部事件直接导致的,而是由我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解释所引起的。

ABC模型指的是:

A-事件(Activating Event):某个具体的事件或情境会触发我们的思维和情感反应。

B-信念(Belief):人们对于事件所持有的看法、信念、思维方式和判断。这些信念可能是积极的、中性的或者消极的。

C-后果(Consequence):人们对于事件持有的信念和思维方式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行为和身体反应等后果。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一个人在工作面试时遭到拒绝,这个事件就是A。如果他持有“我永远不可能得到好的工作”这样的消极信念,那么他就会有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后果,如沮丧、失落、自我否定等。但如果他能够调整自己的信念,如“这次失败并不代表我无法成功”,就可以减少消极情绪和行为的后果。

ABC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信念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增强心理韧性。

Q: 情绪abc三者存在什么关系?

: 情绪、态度和行为是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情绪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状态。态度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可以是积极的、消极的或中立的。行为是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所表现出的行动和反应。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一个人的情绪会影响他的态度和行为,而他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他的情绪。例如,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时,他可能会对某个事物产生消极的态度,并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同样,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持消极的态度时,他可能会感到沮丧或愤怒,并表现出消极的行为。

因此,情绪、态度和行为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个性和行为方式。了解这些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更有效地管理我们自己的情绪和态度。

1913年,艾利斯出生于匹斯堡,4岁后移居纽约。他是长子,和爱比克泰德古罗马著名斯多葛派哲学家一样体弱多病,孩童时曾九次住院。  他父亲是一个很少在家的商人,母亲很顾家,但艾利斯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做早饭,自己去学校。他把这些视为自我考核的指标,能做好就感觉很好。

1956年,艾利斯43岁,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疗法,一开始叫理性疗法,后来修改为理性情绪疗法,再后来修改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艾利斯的理论可以称为“ ABC”情感模型 ,这个理论的核心是: 你的情绪和行为,不是由外在诱发事情决定的,而是由你的内在信念所决定。

A是什么?A是我们经历的事情。B是什么?B使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是我们的观点。C是什么?C是我们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产生的情绪反应。

我们通常会认为认为C是直接从A来的,也就是说,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情绪是直接有经历过的事情引发的?

不是的,C是从B那里出来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影响A,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可以改变B,而B能够直接影响C。对我们生活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的是C。通过改变B,我们就能够改善自己的人生。但我们怎么才能改变B呢? 那就要经常省察自己的人生。

苏克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你需要记住的。

你可能会问,日常如何去省察自己的人生, 最简单的办法是每天写日记,哪怕很短,理清自己的思路,思考一下自己今天有没有不顺、不快的事情,在想想是不是因为A,还是因为B,对于自己过去一直相信的事,遇到了不同的意见,想想有没有可能是自己错了, 同时,还要借助助推的方法,多给自己一些鼓励。

讲个故事,如果别人不小心打翻水,泼在你的身上,你会很生气叫喊,但是,当你走在路上被天空下的雨,洒了一身,想必你的脾气在不好,你也不会大发雷霆。 所以很多时候,事情本身不会伤害你,伤害你的是自己对事情想法和看法而已。

认识你自己,这是苏克拉底最常说的话,心理学家荣格也说过: “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 这句话听起来让人无力,而荣格还有另一句话: “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也将随之改变”。

关于意识,我们可以将意识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意识层面,另一个潜意识层面。

意识层面的东西,因为我们都很容易地感知到,所以我们会说,这是“我”做的选择。

而潜意识层面的东西,因为我们不能够很清晰地感知到,所以我们会觉得, 这不是“我”做的选择,是命运一般的外在力量推动的结果。

当我们常省察自己,扩大了觉知范围,觉知到了潜意识的部分时,潜意识就变成为意识层面的东西。

通过省察的努力, 扩大你的觉知领域,你可以更好地去做选择,更好地去掌控自己,你的自我变得更为成熟和强大。

合理情绪abc疗法代表什么意思内容如下:

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通过积极和认知方式更好地管理负面情绪。

扩展资料:

这种方法将注意力放在个体可能存在的刻板思维和过度反应上,通过挑战这些思维和行为模式来改变情绪和行为反应。REBT的基本假设是:不是外部环境导致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是我们对这些事件的想法和解释。

REBT将行为和情绪分开,并认为情绪是思想和信仰的结果。这种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发现和更换自己思维中的不合理信念,从而改变情感体验和行为反应。

通过REBT,个体可以学习如何通过挑战负面的和刻板的思考模式,建立更积极、更健康的信念和心理模式,预防和缓解压力、焦虑、抑郁等各种负面情绪反应。

REBT是一种经过严谨研究并有大量实证支持的治疗方法,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它是由美国精神医学家艾伯特·艾利斯于上世纪50年代发明的。

REBT的理论基础是“ABC模型”,即:事件(Adversity)、信念(Beliefs)和情感表现(Consequences)之间的因果关系。REBT旨在通过挑战不合理信念(B),让患者重新审视事件(A),从而改变其情感表现(C),最终达到缓解心理问题的目的。

与其他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REBT更加注重个体的思维模式与信念,例如,一些人具有“完美主义”信念,他们对自己和周围环境要求过高。

导致经常出现焦虑、压力和抑郁等负面情绪。REBT通过挑战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患者建立更加合理的信念,从而减少或消除这些负面情绪反应。

总之,REBT是一种重视个体思想的治疗方法,通过积极和认知方式管理情绪,达到改变情感表现的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14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