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一课》表现的主旨和情感是什么?

叶圣陶的《一课》表现的主旨和情感是什么?,第1张

作者通过两个方面来刻画叶圣陶先生的形象,来表达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以及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

1、第一个方面写“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写叶圣陶给吕叔湘先生的文章描标点,让他受了教育。接着详细叙述自己同叶圣陶修润课本时发生的事。写出叶圣陶对人对事的态度,既谨严认真又诚恳谦逊。

2、第二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律己、正心、修身。作者引用叶圣陶多次说过的用语主张:“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叶圣陶在写作方面追求明白如话,写出来要让人看得明白,他心里装着的是读者。

主旨:这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以狂歌痛饮的方式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深沉愤慨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自豪。

这首诗作者的情感你变化很快:开头4句写悲,“人生”以下六句写欢,“钟鼓”以下写出作者的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表达作者的狂放之情,即:悲、欢、激愤、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因愁而狂放失态,表达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情感。

①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放到原文里则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③《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先与“山”类比,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中强调山能闻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则名”。然后与水类比,原句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了水能显示灵异的原因是“有龙则灵”。其中的“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最后又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使文章境界突然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句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

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⑤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

⑥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1)从题目中寻找。(根据文题立意)

作文前,我们常常会遇到作文题目。有些作文题目直接规定了中心思想。同学们通过认真审题,抓住“题眼”,就能把握住文题所规定的中心。比如,《我爱家乡的杏树林》、《我从来没有这样悔恨过》,前者规定了“爱”,后者规定了“悔恨”,这就明确标明了作文的中心思想,不需作者去“另辟蹊径”。如,《一个关心集体的人》和《记一件文明礼貌的事》这两个题目中的“关心集体”和“文明礼貌”就对文章的中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审题时,只要抓住它们认真理解其含义,并紧紧围绕它们选材,组材就可以了。

还有一种情况,题目没有直接规定中心思想,但是规定了内容范围。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范围,想想作文可以写什么内容,再由这个内容分析一下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比如,《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题目没有规定中心思想,但是,我们根据题目要求的范围,可以知道,文章可以写人们是怎样深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探索它的秘密的。从而分析它,这个内容可以表达作者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而表达的这种思想感情,正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从材料中归纳。(根据材料立意)  有很多作文的题目,往往并没有对文章的中心作出明确的规定,只是对文章内容规定了一个范围。对这样的题目,就不能直接确定中心,而需要根据题目要求先选材料,然后对所选材料进行分析,弄清它所能表现的思想意义,最后再确定文章的中心。我们头脑中积累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有很多是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当我们选择了一些作文材料,而苦于没有中心思想的时候,就可以从材料中总结归纳中心思想。

例如,《我羡慕的一位同学》和《我的小伙伴》,第一个题目没有直接规定中心,但对中心有所暗示,从“羡慕”二字可以看出,文章应写出我对这个人的羡慕,这就要求首先想一想谁让你羡慕,然后再想一想他(她)什么地方值得你“羡慕”,是刻苦好学的精神,还是拾金不昧的品质?这里的为什么值得你“羡慕”,就是作文的中心思想。第二个题目连暗示也没有,这就要求你根据题意,想一想你的小伙伴中哪一位给你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他(她)有什么突出的事迹,这些事迹说明他(她)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你就可以弄清文章的中心了。

这首次上下两个部分分别讲了北戴河的秋季景色以及自己在观赏完北戴河风光后的感想,气势恢宏。

上片第一句交待了当时的时间与地点,“大雨落幽燕”,此时作者正在原来燕国的统治区域,当时天气正在下大雨。第二句是水上情况:“白浪滔天”,说明当时的景色十分的有气势但是又很恶劣。主席在这种情况下拒绝了警卫员的阻拦,下水搏击风浪,足见主席的勇敢与豪情。而这种豪情是他创作这首词的情感基础。“秦皇岛外打鱼船”表明了他当时的位置。

第四、五句继续描写水面上的苍茫景色,“一片汪洋都不见”抢到了当时的气候恶劣,以至于无法辨别水的方向,不知道“向谁边”。整个上片描写的北戴河虽说正处于恶劣的天气之中,但也是壮丽的。雨、狼、船、汪洋等意象的组合,迅速形成了雄奇的景观。

下篇主要是作者的联想,作者以“往事越千年”为过渡,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作者想到了写《观沧海》的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在诗中抒发了自己对平复南方,统一中国的期盼,立志要立下丰功伟绩,不过没有实现。而如今,又是秋风萧瑟的时节,同样是面对万顷波涛,同样是一位名垂青史的伟人,毛泽东同志则说“换了人间”。当时,中国已经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使中国从政治上,经济上进入了正轨;军事上不断粉碎敌人的颠覆阴谋,并且又收复了一些海岛,重创国民党海军,使其难以“光复大陆”。人民民主已经初步建立,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从1949到1954短短的五年时间中,中国从一个历经了一百多年的苦难的国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新生力量,真可谓“换了人间”,试想如果魏武帝尚在,看到如此中华,是否也会做此感叹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42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