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是枝裕和总是能够在复杂的社会大问题中探索真正的意义和真理。
他也许没有犀利的回答和坚定的信念,但他能在剧情的流转和台词的意境之间传递出你意想不到的释然。
是枝裕和是我最喜欢的日本导演之一,但是在《如父如子》之后,我总觉得他的作品变得乏味。
《第三度嫌疑人》可以说是最让人失望的作品了,一直到《小偷家族》我都不敢勇敢。
阔别多年后,是枝裕和从法国回到日本,然后辗转到南韩,最后带来了他的新作《掮客》。
影片上映前,赢得了戛纳**节的满堂喝彩。
宋康昊甚至创造了新纪录,成为第一个获得戛纳**奖的韩国演员。
其实只是看**前看到片头《掮客》和宣传片让我有点担心。
并不是我担心是枝裕和的不准确,而是乍一看,这个故事的主题与过去的作品太相似了。
看完**后,我认为《掮客》最棒的地方在于它完美地延续了是枝裕和**的动人特色。
就像《小偷家族》和《海街日记》的家庭氛围一样。
更像是《如父如子》的序言。整个故事围绕着家庭成员的构成和亲情、血缘、身份等观念展开,充满了情感和深刻。
说到是枝裕和,一个词就是“孤儿”。
这不是是枝裕和第一次解释这种类型的主题。
但每一次他都能抛出一种新的哲学,在演员情绪的释放下,交织着无尽的涌动。
是枝裕和,60岁,1995年开始执导,至今已有27年的**生涯。
真正引起国际关注的是他2004年的作品《无人知晓》,该作品取材于真实的日本悲剧。它描述了一个女人和不同的男人生了很多孩子,其中一些夭折了,剩下的四个小兄弟姐妹都被她抛弃了。这些孤儿互相照顾,自己照顾自己。
年仅14岁的柳乐优弥成为戛纳**节最年轻的获奖者。
2013年《如父如子》大热。拍摄了两个儿子,一个富人一个穷人,出生时被医院误转,六年后才被发现。
福山雅治扮演富爸爸,中川雅也扮演穷爸爸。
虽然不是失去父母的孤儿剧,多了两对父母,但被错误改变的孩子的人生经历,也可能留下孤儿的影子。
《小偷家族》,2018年由小樱安藤主演,讲述的是一个以偷窃为生的五口之家的故事。最小的儿子其实是一个被收养的孤儿,收养了一个离家出走的小女孩。
这部**赢得了戛纳**节金棕榈奖最佳影片奖,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超过7000万美元的收入。
新作《掮客》更是离不开“孤儿”二字,以弃婴和黑市买卖婴儿为主题。
为什么是枝裕和不在日本拍摄,然后搬到朝鲜?韩国是不是弃婴卖婴多?
其实不一定。其实这个题材是国际性的,不局限于某个国家。
世界上总有一些有困难的母亲,因为各种原因无力抚养孩子。——也许他们没钱,也许是偶然,也许是被强奸,被生活所迫召妓。
但是这些没有办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婴儿也有活下去的希望。
“经纪人”的意思是中介,商品交易充当中间人的手段。这意味着婴儿被视为商品。
在韩国和日本,有类似于“婴儿中转站”的孵化器。这些机构大多由教会和慈善组织管理。妈妈们可以匿名把孩子放在保温箱里。这些婴儿由社会福利工作者或保姆照顾和养育,就像一个小幼儿园或孤儿院,让孩子们有一个安全的成长港湾。
虽然这样的福利单位难免有争议,比如恶意遗弃,间接助长了青年男女不负责任的心态。
但其实每个人都在面临的命运,并不一定是正常人能理解的,或者说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无奈。
003010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推出的。
早在1998年,类似的情节就出现在是枝裕和的首部伦理片《掮客》中。
再加上现在韩国影视比日本更受重视,日韩合作显然对双方都有利。
从根本上说,这并不奇怪
弃婴“常见”,拐卖儿童、追逃儿童在很多地方都很常见。
如港片导演陈可辛《下一站,天国》,刘德华主演的《亲爱的》,还有大名鼎鼎的《失孤》。
《赵氏孤儿》的特别之处在于,卖宝贝的虽然有金钱利益,但他不是绑匪,而是有良心的。
毫无疑问,看完《掮客》,我发现是枝裕和的导演能力还是很优秀的。
特别是海报上的大字“又一个穿透世界的杰作”,直接表达了主题。
卖孩子的妓女,为妓女卖孩子的人贩子,追捕人贩子的习俗,想买孩子的中年夫妇
一群互不相识的人为了卖孩子,假装是一家人。最后装真,培养自己的真感情。有了感情,孩子就不想卖了。
宋康昊作为一家旧洗衣店的老板,与基督教会的兼职姜东元合作,从教会的“弃婴箱”中偷走孤儿,并在黑市上转卖。
因为孤儿不一定能被收养,而合法收养的法律又比较麻烦,所以非法买卖就有市场。
他们尽力确保孤儿能得到好家庭的照顾。
影片中的男婴是IU饰演的一个美丽的小妓女,她忍痛抛弃了她,想收回,却无法抚养。因此,她与宋康昊和姜东元结成伙伴,乘公共汽车去贩卖她的婴儿。
剧情主要部分是洗衣破皮卡车穿越小镇的过程。
裴斗娜和李珠英扮演一对女警察,她们在一次正式交易中从头到尾开车试图逮捕她们。
003010还涉及谋杀和帮派追逐,有流行元素。
然而,是枝裕和没有炮制刺激和血腥,也没有利用妓女的角色来炫耀他的特技。
而是要保持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作风,塑造自己最擅长的边缘家庭,反思亲情和血缘。
缘之间的故事。
集中于人情描写,强调艰险世途始终有情有义。
《掮客》一如是枝裕和的往作,极具人文情怀,刻画一班人界乎于亲情与友情的关系,是他的拿手好戏,小人物触发的窝心,往往比影像效果来的更为宽心。
血缘的假想,道德、情感与现实的各种挣扎,素来都是是枝裕和作品的常见主题。
写一群边缘人跑在一起,有如一家人般的亲情故事,仍为是枝裕和的拿手好戏。
熟悉他的观众都知道,是枝裕和着重伦理与人性的刻画,也知道他很懂得捕捉小孩子的天真反应。
这些内容确实在《掮客》表现得精彩动人。
但事实上,在《掮客》之前,已经有足够多的作品证明是枝裕和这些**风格突出了。
**拍得面面俱到、赚人热泪,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抹掉**的焦点。
刨去上述的元素,《掮客》的议题与角色众多,除了主线的亲情外,亦企图尽诉社会上光怪陆离的现象。
**中更有多达6位角色,每位都要为其安排完整的背景故事,终无一能够完美解读。
感觉就是要在有限时间内硬塞最多的材料,偏偏碍于时间所限,无论故事与角色都难得完美铺叙。
《掮客》在弃婴的议题背后,更加入了警方调查与黑帮介入的元素。
唯独这两条副线对剧情帮助不大,企图令极为薄弱的故事增添戏剧与商业性,却难得应有效果。
黑白两道在剧情上可有可无,设定多此一举,所谓“古惑仔”的出场带动不了紧凑之余,更此令最后10分钟在完结不了下,突然来个大暴走,草草收场,完全破坏了前半段经营的情味。
**的致命伤,就是整部剧情都太似《小偷家族》了。
《掮客》的故事极为简单,却牵涉得多达6位主角,亦企图为每位角色都安排个背景故事。
但是在拍摄过程中眼高手低,角色性格粗糙、多条支线都相当空泛,愈拍愈冗长,不乏大量无关痛痒的支节。
刻意将一切拍得很淡,更显几分无谓的造作。
关于亲母和养母之间的选择,明显有《如父如子》的一些影子,同时又像《第三度嫌疑人》探问人情与法律的边界。
弃婴的这段情节也让人联想到《无人知晓》。
尽管许多成名导演都会一再沿用相似的**风格,重复一些类似的故事题材。
但《掮客》与是枝裕和的旧作实在有着太多共通点。
甚至若不是考虑到整个故事都发生在韩国、演员用的都是韩语,基本上很难视为一部是枝裕和的新作品。
是枝裕和的一贯风格,是要将一切情节拍得很淡很平实,换转在个扎实的剧本身上。
就像是他早年的作品一样,没有什么问题。
但《掮客》故事极为单薄,再大搞这些平淡笔触,也要让人情感满载。
反而令整件事来得太过“矫情”。
《掮客》为每个角色都安排了背景,不难想象众人都有悲情的过去。
而这些过去同样跟剧情与人物推进没有太大关系,像是男主角的孤儿院、女刑警的私生活等。
这些不断要让角色轻描淡写去谈自己的故事,落力要令故事来得平实,只显得更为造作。
是枝裕和的前作《如父如子》、《小偷家族》中有许多生活化的笔触,让“亲情”这件事来得真切贴地。
也能明白,《掮客》想继续追求这种“真实感。
只是当是枝裕和名扬国际后,总觉得他每一次都落力要将**拍得充满非要得奖的格局,刻意将一切拍出“眼泪”来。
过度雕琢只失去了往日作品实而不华的味道。
虽然也能明白,是枝裕和这次初执导韩国**,更有意打入韩国市场。
或会倾向稳重一点,用自己最擅长的故事、角色和拍摄手法,就连女配角都特意选了裴斗娜再度合作。
对过去未看过其作品的韩国观众来说,《掮客》无疑是一部成熟老练的伦理亲情片。
但从是枝裕和粉丝的目光来看,却是自我重复、缺乏创新勇气之作。
凭借《小偷家族》问鼎奥斯卡后,是枝裕和近年亦一直想开拓国际**版图。
但或许对上一部作品《真相》挑战法国**并不成功,到处可见“水土不服“的突兀感,回响也远不及过去的作品热忱。
所以这次《掮客》便不敢用一个太进取的新主题。
《真相》整体水准确实不及是枝裕和过往的作品,但至少仍是继续超越自我,尝试开创新题材的作品。
相比之下,《掮客》暴露了是枝裕和在许多商业融合下的考虑——瞻前不顾后。
以及在所谓“水土不服”的恐惧下,居然放弃冒险,无意超越过去的作品,而是顺理成章将过去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换个场景、语言和演员,再拍一遍。
这种做法无疑有点新瓶装旧酒的做法了。
是枝裕和仍然是一如既往的是枝裕和,宋康昊的演出也继续是影帝级的宋康昊。
那么**里最抢眼的新演员女一号李知恩呢?
从方方面面看起来她都很像《小偷家族》里的松冈茉优。
演个反叛的年轻母亲,即使全片只有一副厌世模样,随着她跟这班边缘人上路,亦看出角色渐渐放开心胸,在短短一部**中看尽她的成长,演活这位角色的心路历程。
从剧本、角色到演员,《掮客》都是参考过去的成功例子复制过去,因此也是预料之内的高水准作品——但就是一点也不惊喜!
可以看得出来,《掮客》于市场上明显有很大野心,随着宋康昊凭此片夺得戛纳影帝,或许也奠定了一个日本导演在韩国影坛的地位。
然而,于创作上则显得往后倒退,毕竟这是一部“开世”之作。
作为是枝裕和的作品,《掮客》有着一贯的浓烈情怀,即使设定跟前作略有重复,仍将一群边缘人聚在一起的故事拍得充满淡淡的情味。
轻轻几笔道尽一众角色的关系,简洁有力,慢慢带出这个充满道德性的人口贩卖议题。
即使涉及到“人口贩卖”这一敏感的话题,拍起来一点也不觉得阴暗,仍保持着一贯的情感细腻。
将“弃母”加入一段“卖子”的过程,略带离经叛道,却有能带动出观众的共鸣。
虽则主角们不断重申,没有弃母就不会有人口贩卖儿童的问题,几位“罪犯”俱无一丝反派的意味,属是枝裕和最擅长的“边缘人家庭”式题材。
公路**式的旅程,透过不同的经历,活现了众人最亲密的关系,渐渐已成了一家人。
而弃母面对儿子的愧疚,亦道尽了为人父母的纠结内心世界。
这是他继《如父如子》后再次反思个复杂矛盾的议题。
是枝裕和确实擅长处理温情伦理题材,但同类作品拍得多了,那一而再反复试探的亲情便会“泛滥”,变成一种滥情。
或者《掮客》处处都有《小偷家族》的影子。
而唯独不像的是,当初《小偷家族》对伦理传统的挑衅。
到了《掮客》里却变成了妥协、良善,以及更多一厢情愿地守望互爱好人好事。
最终,滥情的大团圆群戏就让一切对于人性的刻画都显得俗气,而且伪善。
尽管2019年的前作《真相》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但《掮客》作为一次非常精彩的自我重复,是枝裕和还需要这样的成功吗?显然是不需要的。
或者我们并不应该鼓励一位像要超越是枝裕和那么出色的导演,转而交出一部保守稳阵,无意跨越自己,落俗而不自觉的优秀的作品。
综上所述,我还是愿意给《掮客》打上8分的中肯分数的,尽管某瓣平台的评分只有68。
——END——
相关问答:掮客犯法吗法律分析:犯法。一些资金掮客受利益驱动积极为非法集资犯罪筹集资金,从中抽头获取巨额利益,不仅助长非法集资犯罪,而且不承担返款责任,给资金返还埋下严重隐患,因而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九十二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全民目击》这部影片有两个局:一个是影片中作为父亲的林泰(孙红雷饰)为了洗脱女儿杀人的罪行而精心设计的局;另一个是作为导演的非行为了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巧妙编排的局。但不管是哪种局,观众都会深深地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体会到一种任人摆布的观影快感。
从2011年的**处女作《守望者:罪恶迷途》开始,观众便可以窥视导演非行在讲述故事和悬疑气氛营造上的掌控能力。而这部《全民目击》的迷人之处,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导演通过对于故事情节的巧妙编排精心为观众布置了一个迷局。在这个迷局中,由于观众对未来事件发展走向的未知与好奇心的驱使,从而使得观众始终被剧情牢牢抓住,让导演牵着鼻子走。
影片以一桩谋杀案开始,围绕着“谁才是真正的凶手”这一疑团展开叙事。导演采用多重视角来讲述故事,在旁观者与当局者两种身份之间自由转换,将这一案件讲述得险象环生,使得本来就曲折离奇的案件变得更加得扑朔迷离。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精心编织了一个盘错交织的网,影片通过快速的闪回从不同人的视角来对这个网进行抽丝剥茧,一点一点的解开隐秘在这个迷雾中的真相,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解开迷局。
在这个精心布置的局中,几乎所有人都深深地陷入了迷雾之中,对于这起案件的真相摇摆不定。然而,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有一点是肯定的:这起案件肯定是一场关于金钱、权利与阴谋的游戏。因为,从一开始影片便代替观众对这起案件做出了道德判断。作为身价过亿的富豪林泰,一出场那盛气凌人的气势,便使观众心中的道德天平发生了倾斜。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导致的观众仇富心理无疑使得观众在看待这起案件时带上了有色眼镜,掺杂了太多的情感色彩,无法抽离到事件之外做到客观冷静。
然而,导演在之前虚晃一枪过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又一步一步的颠覆着观众的惯性思维,将观众引入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之中。导演通过大量的法庭戏来扭转剧情的走向,呈现法律、道德与情感之间的角力关系。被告律师周莉(余男饰)与公诉方检察官童涛(郭富城饰)在法庭上唇枪舌剑、针锋相对,两人你来我往,产生了极强的戏剧效果。影片中童涛饰演的检察官则是与观众站在同一视角的。他调查富豪林泰多年未果,将林泰始终作为犯罪对象看待,所以,当林泰被卷入这场谋杀案中时,林泰便自然的成为嫌疑人,情感因素在他调查这起案件中占据了主导力量。而余男饰演的律师周莉一开始只是把替林泰辩护作为自己的职业,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法律因素在其心理中占据主导。但是随着真相的慢慢逼近,心中的砝码逐渐偏向了道德与情感这一边。
影片中的反转叙事一次次的解开故事的“真相”,却又一次次的将“真相”打碎,重新建立另一个所谓的“真相”,导演通过层层布局,设置悬念,再层层解局,揭开谜底的方式,一次次的颠覆着观众对于影片情节的判断,也同样颠覆着观众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其实,本片和之前杨采妮的处女作《圣诞玫瑰》有些相似,任何人都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主观的对一个人的好坏作出道德判断。有时候,你看到的并非真相。相信很多观众会和影片中郭富城饰演的童涛一样,在了解到事件的真相之后大吃一惊,为自己之前带着有色眼镜的主观判断后悔不已。
不可否认,这部影片在细节上也存在不少硬伤。影片开始时主要人物出场时候的定格镜头有拍电视剧时遗留下来的毛病;对于这起案件中的一些细节也存在逻辑上的漏洞。然而,整部影片的故事框架和结构算是相对完整,导演对于整个“局”的编排与讲述能力掌控得很好,将一个阴暗的谋杀事件转变为一个有关父爱救赎的动人故事,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影片最后关于“龙背墙”的传说确实猛的一下击中了我的要害。
(影评原创,未经作者允许,私自将文章用于商业用途,一经发现一切法律后果自负。)
由豆瓣(文/杀手里昂Leon
)而转
我们需要的不是遗忘,而是铭记。
文|衿语
“夜莺”除了是一种鸟类的名字,似乎还是一个常常被当做代号的名字。
是语文课本里《夜莺的歌声》,是谍战片中的某位特工,或是某一次精心策划的秘密行动。
夜莺,在寂静的暗夜里唱歌。有多少人知道,它还象征着自由的生活,和对自由世界的渴望?
在2022年伊始的这两天,我看完了一本厚厚的小说,它的名字就叫《夜莺》。
在夜深人静里,跟随作者笔下的故事,穿过时光隧道,回到那个历史中的至暗时刻——二战。
拨开浓重的硝烟,感动于战争年代大背景下,如蝼蚁般苟活其中的个人的渺小和强大。
几度无声落泪,内心久久难以平复。
上一次让我有同样沉重感的一部作品,我想应该就是《辛德勒的名单》。而这本《夜莺》,有人称之为女版的《辛德勒名单》,确实一点都不为过。
本书作者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汀·汉娜,曾出版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畅销50个国家和地区,累积销量破2000万册,比肩JK罗琳和卡勒德·胡赛尼等知名作家。
而这本《夜莺》可以说是她最重要的作品,一出版就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并成功提名2017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
其**版也已经敲定,将会由好莱坞姐妹花范宁姐妹出演两位女主角。想必会让人非常期待。
这是一个真实再现二战阴影笼罩下,普通民众生存状态的悲伤故事。
战火的蔓延和法军的失利,让1940的法国逐渐变得面目全非,纳粹的旗帜在埃菲尔铁塔上飘扬,德军的铁骑踏进了乡间的农舍,宁静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姐姐薇安原本拥有着幸福的家庭,她温顺谦和,悉心经营来之不易的生活。
妹妹伊莎贝尔年轻气盛,失去母亲又被父亲放弃的她,从小就懂得不向挫折低头。
面对战争和纳粹的渗透,伊莎贝尔始终不放弃抗争的决心,而薇安只希望一家人能平安度日,为此她们分歧不断,矛盾重重。
性格迥异的两姐妹最终做出不同的选择,也迎向了各自的命运。
在面对道德良知和生死抉择的困境时,她们用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救助他人。用相互背离却牢不可破的爱,照亮彼此人生至暗时刻的光。
作者对日常生活的入微描写,对人物内心的深度刻画,以及对迫害场景的真实重现,无不让人感到撕裂和震撼。
战争的触角,或许早在一战时期就已伸向两姐妹的人生。
战后归来的父亲性情大变,昔日的浪漫文人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沉默和逃避。母亲的离世,直接导致父亲把两姐妹寄养在别家。
从小就滋生的被遗弃感,令两姐妹都对父亲充满怨恨和鄙夷。
妹妹伊莎贝尔从不掩饰自己的内心,轻率鲁莽精力无穷,但却顽强坚韧,积极奋进,意志坚定。
“她总是在反抗。有人抛下她,她就跟上去。有人叫她不该做某件事,她就照做不误。她始终把每一个障碍变成良机。”
面对德军的入侵和占领,她桀骜不驯拍案而起,用实际行动以身试险,加入反抗组织。
她不怕艰难险阻,历经磨难,一次又一次地翻越寒气逼人的边界山脉,护送117位盟军受伤飞行员,寻求邻国的庇护而获新生。
她是冒着生命危险的“摆渡人”,是那只在黑夜里引吭高歌的美丽“夜莺”。
却也是那个被抓捕后,在集中营里受尽百般凌辱和残害,凭借顽强意志力熬到重获自由后,终究抵抗不了死神牵引,生命定格在花样年华的少女伊莎贝尔。
与伊莎贝尔叛逆反抗的性格截然相反的,是姐姐薇安的谨小慎微。
比妹妹年长几岁的薇安,逃离被父亲遗弃而产生的无助感的方式,是在16岁的时候便坠入爱河,与一心一意爱她顾家的安托万结婚,生下女儿苏菲,筑起了自己爱的港湾。
她所有的安全感都在于家庭完整的归属感。然而战争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甚至走向支离破碎。
丈夫应征入伍,生死未卜,归来遥遥无期。德国军官入住家中,让每一天都变得如履薄冰。为了保护女儿,她谨言慎行,而这也正是妹妹无法苟同的态度。
然而,当最好的朋友因为是犹太人而遭到威胁,女儿被杀害,自己被遣送集中营后,尽管依然感到脆弱畏惧,但她心底的愤怒开始觉醒。
“虽然担心危机苏菲的性命,但忽然之间,她更担心让女儿在这样的世界长大——好人袖手旁观,任由恶人作孽;善良的女人可能背弃需要救助的朋友。”
在看到越来越多越过分的邪恶行径之后,薇安从一棵随波逐流的浮萍,变得有了方向有了掌控它的力量。
她用自己的方式,暗中藏匿保护了19名犹太小孩,为了这些孩子的安全,她面对盖世太保的身心侵犯,而忍辱负重。
如果说伊莎贝尔是那只勇敢振翅的“夜莺”,那薇安就是张开翅膀护雏的另一只“夜莺”。
像英雄一样慷慨赴死是伟大,像平凡人一样忍辱生存是另一种伟大。
战乱年代的人性,往往被情感与理智、道德与大义拉扯得生疼。
伊莎贝尔和贾约丹的爱情,让人看得隐隐作痛,心生惋惜。
年轻男女在志同道合路上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而燃眉的战火让男孩把不敢说出的爱化作暗中的屡屡保护。
女孩的无畏体现在爱里,便是渴求得到回应和珍惜在一起的一分一秒。
“他们的生命中充满太多风险,坠入爱河或许是最危险的选择。
她只知道在这个可怕、骇人的世界,她与他不期而遇。而她不愿再放手。
他们永远没有时间。没办法追求、恋爱、结婚,说不定没有明天。”
每一次见面都可能是最后一次。直到被捕,集中营里非人生活的每一天里,对爱和自由的信念,始终支撑着伊莎贝尔顽强的抗争。
在生命的最后,和日思夜想的人重聚相拥,如果时间能够定格,那就是永恒了吧。
“她终于为了一切而哭——她的痛苦、失落、恐惧、愤怒,她自己、他们众人在战火中经历的一切,她亲眼见证、永难摆脱的邪恶,她心中的惊恐,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的种种牺牲……”
薇安和德国军官贝克之间的微妙情感,也是让人不胜唏嘘。
贝克入住薇安家里后,他的彬彬有礼,细致入微的关怀,竭尽所能地保护薇安母女不受牵连,让孤苦无助的薇安常常忘记了他的国籍和身份。
在他们之间,横亘着的是道德、理智、敌我和生死的鸿沟。
也正是因为这些的存在,在贝克和伊莎贝尔不可避免地站在对立面的时刻,薇安为了救妹妹,亲手杀害了这个让她有点动心的贝克中尉。
爱情如此,战火中的亲情和友情也在炼狱中,焦灼而坚韧。
父亲为了拯救伊莎贝尔,认下了“夜莺”的身份,两姐妹终于知道父亲的决绝和懦弱回避,是因为他的战争阴影以及秘密工作,是为了让她们与危险隔离,是为了保护一直深爱着的女儿。
同样的,薇安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所做出的牺牲,女儿苏菲也曾经鄙视和懊恼,最终爱和信任让彼此相互理解和救赎。
而薇安终其一生守住的秘密,那个本不该出现的儿子,也正是内心斗争后的结果。
因为爱的力量远胜于恨,否则我们就没有未来。
薇安与闺蜜蕾秋的相互扶持,伊莎贝尔与战友们的守望相助,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是用生命和希望浇筑的钢铁情谊。
战争对家国的破坏,纳粹对犹太人的残害,集中营里暗无天日的身心摧残,都在本书中一一呈现。
从这样的历史中存活下来的人们,想要走出这张巨大的阴影,试问该有多难?
看到穿插其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角度的篇章时,我一直以为这是伊莎贝尔,握着一张战后50周年重聚的邀请函,迟疑着是否要回巴黎见见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和家属。
直到看到最后,才发现她是姐姐薇安。
有时候,活下来的人需要更大的勇气和信念支撑,对抗那些随时翻滚而来的悲恸记忆,以及面对往后余生的生命重建。
“如果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曾学到什么,那就是爱;
爱,让我们明白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但战争,让我们看到自己真正的模样。”
水瑶古镇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是一处充满岭南独特文化魅力的历史古迹和文化胜地。这里充满了原始的民俗风情和建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下面详细介绍一下。
云水谣古镇旅游路线
云水谣古镇田螺坑土楼群和桂楼南京长角村翠梅楼金石楼接福坛
云水谣古镇旅游攻略
**《云水谣》于2006年上映,由著名演员陈坤、徐诺轩主演。讲述了一段跨越台湾海峡,历经60年风风雨雨,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该剧外景地长角村也因此走红。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为了以《云水谣》的名义树立品牌,将《云水谣》这部佳作的人文意蕴和道德情感在这条闽西南古栈道上充分展示,让游客在领略古道绿水美景的同时,感受闽台交流的深厚渊源。当地政府用鹅卵石铺就了这条长达10多公里的村道。
此举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一次更名,云水谣古镇也被牢牢记住。如今,云水谣可以说是深受游客欢迎。加上周边的土楼景点,人气大大超过漳州其他旅游景点。这个古老的村庄,长长的古道,百年榕树,神奇的土楼,还有灵山的碧水,都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也让游客不会失望。据说这两年虽然商业化日益严重,但还是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古村落面貌!
河岸上,由13棵百年榕树组成的榕树群蔚为壮观。其中,一棵老榕树的树冠面积达1933平方米,树枝长达30多米。树干底部需要10个以上的成年人才能抱在一起。这是目前福建省发现的最大的榕树。榕树下,一条古老的鹅卵石路,非常平坦,一直延伸到远方。据考证是长汀府(龙岩市)到漳州府(漳州市)的必经之路。
长角的老集市尽头有一排两层的老砖木结构的房子,是长角的老街。临街房屋的底层是店铺,大多保留了木墙的特点。上面几层多为房屋,两层之间用木檐遮雨,为底层店铺遮阳,就像闽南的骑楼一样。一家又一家的店铺,依然可以看到这个有着700年历史的山村的繁华景象。今天,这里有杂货店、理发店、罐头店、药店等。在这条百年老街上,还有一些旅游商品出售。
如今,镇上的许多古宅都被改造成了民宿。游客可以在这里住一晚,感受一下古村落的风土人情,也是不错的体验。但是,很多人认为这些商业化破坏了古村落的宁静。个人认为,旅游发展必然会出现商业化的趋势,这个度还是要由当地景区来控制。
村子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点缀在山脚下、河岸旁、田野里的土楼。这些土楼始建于元代中期,现在保存完好的有53座。这些土楼姿态各异。除了有“天下第一奇”之称的何炅楼、做工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土楼怀远楼外,还有吊脚楼、竹竿楼、官式土楼等。土楼有独特的风景。
其实景区的一些野土楼更有意思。这些不在旅游线路内的土楼,往往保留着土楼最原始的民俗,商业化程度较低,更具原创性。
现在,云水谣景区包括被称为“沼泽上的诺亚方舟”的何炅楼、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道“云水谣古道”和“最美的豆瓣”怀远楼
因为一部**而改名,这个福建漳州的古村落风景秀丽,老榕树土楼古道吸引着无数游客。
2022年过半了,可看的**屈指可数,观影十分“疲软”。
无意间刷到《万湖会议》。听名字以为是老片,结果一查,是今年一月在德国上映的新片。看了眼豆瓣评分,82,可惜看得人不多,短评也就400来条。
有点惊艳。
▲《万湖会议》豆瓣评分82
**讲述了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召集了各单位各部门不同官员在柏林郊外万湖边上的私人别墅里召开会议讨论。
整部影片的叙事跨度只此一场会议,但讨论内容却细思恐极——犹太人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
影片情节描述可以说与历史史实一模一样,主创取材自历史资料,结合会议记录,忠实地还原了在1942年1月20日万湖别墅里发生的事情。
本片可以当成讲述犹太人在二战遭遇**的“第一块拼图”,用纳粹德国的视角进入犹太人的苦难史,这个角度相当新奇,反思力道也更加猛烈。
▲《万湖会议》剧照
影片精妙的是克制的影像,描绘出一副生动的人物群像——生动说的是叙事效果。
真要论及这些官员,那真是不怎么生动了,只有极致的冷酷与无情。
导演把握这一点恰到好处,他对人物的真实原型,以及当时大背景下的气氛,一定有深刻的研究。
可以说,《万湖会议》是今年拍得最好的室内人物群戏了。
单个人物各具特色,给到充分的表现;对这一群人统一气质与特征的剖析也很到位。
正是这统一,让影片生发出冰冷秩序下残忍的美。
01
2小时,1100万条人命
“历史书上的轻描淡写的简短字句,背后是那个时代血淋淋的经历;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用这句话来形容“万湖会议”,再合适不过——犹太人的生死命运,对纳粹官员来说不过是一个冰冷的数据,他们甚至称其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在2小时内讨论出来。
以犹太人的经历或是集中营为题材的**并不少见,讲故事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像最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单》,以全知视角将辛德勒拯救犹太人前后的事情完整展现。
波兰斯基导演的《钢琴家》就将视角锁定在钢琴家斯皮尔曼身上,以个体命运窥见种族苦难。
▲《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海报
这些**都会讲到犹太人的遭遇如何悲惨、纳粹军官的嘴脸又是多么蛮横、冷血无情。
而《万湖会议》则一转视角,故事在当时纳粹德国最有名望与权力的人物中展开,讲他们是如何制定这一系列惨无人道的“措施”, 集中表现他们是如何协商解决因种族屠杀带来的,经济、法律、外交等层面上的“难题”。
有人可能觉得这样的讨论非常滑稽,屠杀不就是开枪杀人的事情吗?
但这就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当纳粹德国不把犹太人当人看,而是一项行动议程的时候,种族屠杀问题不过就跟处理其他问题一样,金钱与效率才是排在第一位的。
例如,当时欧洲境内的犹太人1100万,如何有秩序地集中运输而不造成堵塞就是一个交通上的难题。
因战局紧张,纳粹无力再付出多余人力,如何以最少的人管理最多数的犹太人,这又是一个人力问题。
▲《万湖会议》剧照
我们对德国人有做事严谨、一丝不苟的印象,哲学上的严密,科学上的卓越,好像还真像**中纳粹党卫队保安局创始人海德里希说的那样,这是他们日耳曼民族的优秀品质。
高效甚至运用到了屠杀上,这种思维的严密甚至保证他们在意见有分歧的时候保持冷静、理性分析与沟通、最后达成一致。
只是,当这种理性、效率和严谨,碰上了极端的纳粹主义,会发生怎样的灾难?这一点令人细思恐极。
▲《万湖会议》剧照
这是影片最精彩,也是最冷酷的地方。
对我来说,要完全领略这部**的魅力,沉浸在这些德国军官所营造出的精准氛围里,是一件昧着良心、压抑自己人道主义精神的事情。
导演残忍地捉弄了我,观影体验层面,我不自觉滑入纳粹军官的视角,站在他们的立场,将犹太人的命当成数字与资源,参与到他们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去。
如此才能完全感受到影片带给观众的那种流畅感,从他们的高效的运作与冷酷无情的理性中获得“快感”。
▲《万湖会议》剧照
在**最后,“六百万犹太人在纳粹政权统治下被杀”的字幕保持了一贯的冰冷。
但在此刻,会议上的唇枪舌剑已经过去,高效与精准的劲道释放殆尽。
那作为人的同理心与道德情感再降临、占据身体,再看这血淋淋的数字与客观描述时,唏嘘、同情,最为复杂的情感便开始发酵。 缓慢绵延。
02
先“屠杀”观众,再救赎
《万湖会议》巧妙操控了观众的情感。
一开始或许还带着固有的道德观念进入这座万湖别墅,但导演精心设计出如上文所说的“由严谨高效而带来的高效运作”的快感俘获了观众。
在最后掐准时间让这股力量消散,再之后,同情和悲悯,这种人类最珍贵的道德品质重新归位,让观众陷入更深层的反思。
▲《万湖会议》海报
要达成这样的效果,构建冷酷理性的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导演在不同方面的设计处理也配合着呈现了这种“冷酷感”。
会议是由人开的会议,商量与讨论的过程也是由人物在参与、推动着。
因此,人的冷酷首先要出来。
**中出场的人数众多,这些纳粹军官职位权能与性格观念各异,各抒己见,在会议上贡献“精彩发言”,这是让场子“热起来”。
而无论他们怎么发表不同意见,对问题的解决与掌控,也就是会议得以继续的主线却被海德里希这个核心人物紧紧抓住,这是让场子“冷下去”。
要补充的是,莱因哈德·海德里希,是纳粹德国的高级***,是整个会议的召集者、主持人。历史上,系统性清洗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正是由他牵头制定。
▲**里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与历史上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回到**,文本层面尤其注重“一开一合”的节奏。
其他人的热来自他们性格中容易被人看到的部分,比如易怒、懦弱、残暴。尽管在场所有人都表现出轻贱犹太人的无情,但至少这些军官表现出的个性让这个场子还留存着一点人的特征,我们能感到,这至少是活生生的人在讨论着问题。
海德里希这个人物便截然不同。尽管他脸上挂着体面的微笑,对待在场人员彬彬有礼,但他始终保持着解决问题的清醒头脑,是会议运行的主心骨。
当会议有分歧的时候,他看似给予每个人说话的权力,实际上对每个质疑与不满都早已有自己的解决方案;他为会议做了万全的准备,必要时以数据与逻辑推演回应争论。
哪怕是“工具人”副队长艾希曼,全片都在面瘫似地念数据、报情况,但镜头有意记录下他与女同事相处的细节,在语气与眼神上跟工作时有了区分。艾希曼并不完全冷酷,他只是一个工作狂。
▲上图为**中的艾希曼,下图为历史上的艾希曼
但海德里希便是这完全的冷酷了。他在所有人到后精准赶到,又在会议结束后飒然离去,不带一丝拖泥带水——他是高效运转的零件,笑容只是他客气的伪装,我们感受不到他身上一丁点人性。
导演拿捏来自人物本身的冷酷非常到位,演员也贡献了出彩的表演——要表演出皮笑肉不笑、表面体面背后阴暗这种复杂层次并不简单。
其次,本片的视听处理也能生发出冷酷的秩序感。
最大的特点就是弱化镜头运动,固定机位画面占据大量时间。
▲《万湖会议》固定机位画面
固定机位往往不容易造成太强烈的情绪波动,但也容易丧失了镜头内因运动带来的节奏感。
因此要呈现出某种节奏时,本片善用同机位画面的不断重复来达成。
比如影片开始,各个官员陆续到达别墅,拍摄他们下车进门、从门口到门厅、从门厅进房间等动作时都只用少数的固定机位拍摄,剪辑上重复排列,看似机械而木讷,实则将场上那种冰冷之感、秩序稳定之感表现得很到位。
▲《万湖会议》影片开始各官员陆续到达别墅
运动镜头则精准地使用在该发挥作用的地方,比如像刚才谈到的人物问题。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海德里希发言平定争议时,由远到近推到他身上的那个推镜头,如此精确地配合着表示出他才是有着最高话语权、最是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的人。
要表现其他人的性格时,在某一人发言时切入其他人的状态与反应这一方法也很适用。除了让镜头丰富起来,不至于看起来太沉闷外,从这些细碎的镜头也能窥见他们对某一观点不同的态度,以此建设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画像。
▲《万湖会议》几乎没有外景,他们吃着点心喝着小酒,讨论着关于千万人的生死命运
在听觉上,本片在室内力求清晰的人声,避免环境音的干扰,让观众能专注于纯粹的言语。
在不多的室外场景,冬日的荒凉才由几声鸟叫与风声直达观众耳朵,隐约勾勒出时代的悲凉气,指向那远方无数犹太人即将被一纸会议记录所决定的命运。
音乐是全然缺席的,因为音乐必能引发情感波动。导演不走煽情路数的方法甚至贯彻到片尾演职人员表,这本来好似是音乐该要起来的环节,白纸黑字下那么像遇难者的名单。
03
恶,平庸还是狂热?
一部优秀的人物群戏,对人与人群是有深刻理解的。
《万湖会议》中的各个人物建立在一个核心上:对犹太人的“物化”。
不管是行政、军队还是别的机构,他们的分歧仅仅聚焦在犹太人问题而带来的利益问题,事关自己在这上面表现良好、升官发财,或者维护自己的权力,不愿在这一共同行动中,让他人染指自己部门的权责与职能。
导演紧抓这个核心,将他们处理该议题时缜密的过程、理性的论战还原出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纳粹德国的冷酷无情。
他们处理工作越是认真,越让人感到这认真背后的可怕逻辑。
▲《万湖会议》剧照
施图卡特博士(帝国内政部副官,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为整场会议贡献出最精彩的辩论。他发表了如何定义与处理混血犹太人的精彩论调,特别是他语出惊人地提出可以采取绝育这一手段杜绝混血犹太人繁育后代时,我情不自禁地感叹他极强的专业素养与缜密的思维逻辑。
但感叹后只有颤抖。他的逻辑再出色,第一步便是可怕的——纳粹强权可以任意剥夺犹太人的人权。
汉娜·阿伦娜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中提出“平庸之恶”的概念,她认为艾希曼与其他纳粹官员是纳粹政权机器运作中的一个零部件,他们行凶作恶只是服从命令,或是在自己权责范围内行公事。
▲汉娜·阿伦特所著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但也有别的报告指出,也有纳粹成员在处决犹太人时表现出狂热的快感,并非是运行的部件,毫无个人意志。
从**里大部分的表现来看,的确符合阿伦娜的概念。
但片子里也有像兰格博士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对艺术文化还有高深见解,却表现出对犹太人极端的憎恶,不留余地为虐杀献策的人,对这样的积极主动地想要行恶事的人,又如何理解人性,以及恶的平庸或是狂热,算是影片为我们留下的问题。
▲《万湖会议》片段
《万湖会议》带来的观影体验是独特的,这也是德国二战反思**的特征。
他们提供了一个除去人性外任何事情都非常合适的场域,让观众不自觉进入这一套预设的逻辑之中,却在最后猛然惊醒,如此流畅的运行却唯独丢失了人性与人道。
反思就在这其中生发出来:二战后的今日,无论是谁再抛出这样看似合理的逻辑,你是否能清醒地发现,其中缺失的人性?
推荐一部《家的N次方》,是11年的剧。宋丹丹、朱雨辰、王子文、白百何、高露、任重主演。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国产都市剧了。文楠(宋丹丹饰)三婚嫁给了二婚的薛茂祥(赵宝刚饰)。文楠带着自己的儿子楚牧(朱雨辰饰)和二婚的前夫女儿齐齐(王子文饰)住进了薛家。而薛茂祥的儿子薛洋(贺刚饰)是个纨绔子弟,是一个自私又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对于父亲的再婚非常不满。对于新住进家里的三人态度也是非常差劲,经常是闹得家庭不宁,直到在薛洋国外的姐姐薛之荔(高露饰)回到家中,为了解决几个年轻人之间的矛盾而想出各种办法。最后一家人终于和睦的生活在一起,几个年轻人也都获得了亲情与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