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中,作者是如何借助四个意象来表达内心情感的?

《乡愁》中,作者是如何借助四个意象来表达内心情感的?,第1张

乡愁写了四个意象

1、邮票,表达少年学子,对母亲的思念;

2、船票,表达青年游子,对新婚妻子的思念;

3、坟墓,表达诗人移居台湾后,对去世的母亲的怀念之情;

4、海峡,表达余光中先生,以及海峡两岸人民,翘首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强烈情感。

感情上随诗人成长,时间推移,年代变迁,是递进的关系,意象的选择也从小小的邮票到浅浅的海峡,逐层递进,由家至国,反映出诗人随着成长,由思念亲人到心系祖国的热切情感变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

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诗形上,四段文字在字数、句式上基本一致:“……(时间状语),乡愁是……(作为意象的具象化的‘乡愁’的载体),我在这头,……(具体的‘乡愁’的对象)在那头”。一气呵成,回环往复,似乎是情感的一唱三叹,余音缭绕,历久弥笃。

诗歌在语言上纯净、清淡,浅白真率而又意味隽永。“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音的形容词,用来修饰中心意象,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一反诗人早年“现代时期”那种刻意锤字炼句、苦心经营意象和矛盾语法、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惊人之语,在晦涩中求深奥的特点,转而追求恬淡、圆融的美学风格。以简代繁,以淡取胜,也算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长城谣 席慕容 的第二节诗表达了诗人对长城怎样的情感

说明作者日日夜夜牵挂故乡。写出了长城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与影响,作者把长城当作自己的根基与灵魂。所以才会有挥之不去的情结。

《长城谣》(席慕容)问题:第二节前三行诗句有什么含义

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因为,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祖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

长城在诗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所以,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

求席慕容《长城谣》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情感发展至极点便演化为梦境,于是,诗人梦到了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敕勒川 阴山下”月色如水,乡愁似海。同样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此时也不知不觉流进了诗人的梦、不眠的夜。

仿写 席慕容的长城谣 全诗,谢了

啊啊啊 哈哈哈哈哈哈 好巧啊啊啊啊啊

在山的那边第二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这样一个哲理: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总会成为现实。

长城谣第三节诗人借梦境来表达怎样的感情

亲,给你标准答案,记得采纳哟

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

<<长城谣>>席慕容第一节刻画了长城的彦

:wenkubaidu/view/55f39a2ab4daa58da0114ad3from=related&hasrec=0这里面可能有你想要的

席慕容写的长城谣的赏析

席慕蓉《长城谣》赏析

长城谣 ——席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长城,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长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战的历史;长城,就是伟大中华民族历史的象征。席慕蓉的《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唯一的,最能抒发自己情感的意象——长城,诗人通过采用联想、拟人、排比等手法,对长城形象进行勾勒,抒发了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浓郁的思念与热爱之情。全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体现了诗人深深的愁思。

诗人的思维很开阔,诗歌一开始,诗人便站在历史的角度,遥望长城,由长城联想开去,联想到长城的历史,民族争战的历史,由长城上的隘口联想到民族的悲欢,从而引发了诗人深厚的民族历史感。继而,诗人对长城的形象进行了勾勒:“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芜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无情”、“蹲踞”、“冷眼”是对长城的刻画,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使长城人格化。长城仿佛是历史的旁观者,然而长城的本身却是一部历史的演进史,有着曲折的经历。长城,见证著历史的短暂与无情。接着,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烈如火的民族情感。“躯体”、“面容”是对长城意象化的描写,使长城的形象更加鲜明凸显;“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加强了诗人的感情表达: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在思念之中,这种思念日趋强烈。在最后一节中,诗人对故乡,对长城进行了遐想:“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勾勒了一副恬静明远的意境。月色如水,黄河入梦,诗人在这里吟唱的是思乡的深情。

变异与跳跃性性的运用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在诗歌的第一节里,“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芜的山巅”这两句诗运用了变异性语言写法,按照正常的语序应为“你永远是个蹲踞在荒芜的山巅的无情的建筑”。诗人通过语序的颠倒,造成句子成分的错位,使诗歌形成一种质感,一种张力,使长城的“无情”、“蹲踞”形象更加鲜明。再如在诗歌的第三节,“敕勒川,阴山下”,诗人在这里运用了跳跃性语言写法,省略了介词“在、、、、、、”。通过这种省略,造成了诗歌的空间跳跃性。

作为一首抒情诗,抒情是这首诗的一个最大的特点。长城作为诗人的抒情意象,凝聚著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凝聚著中华文化传统,同时也凝聚著诗人独特的个人情感。因此,在第二节诗里,诗人的这种感情得到宣泻:“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你便有烈火焚起“。诗人为何会这样?这是因为诗人早已把长城融进了自己的生命。长城厚重的历史,曲折的经历,使得诗人对长城寄托了自己深沉的感情。这种感情牵动了远离故土的诗人的思乡之情,于是,在第三节中,诗人的真挚的思乡之情得以抒发:“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尽管民族争战的历史已过去,但是仍然触动着诗人的心弦。在这不眠的夜里,诗人的思绪拉得很远,由遐想到敕勒川,阴山下皎洁如水的月光,在长城边流动的黄河,一下子回到现实中,不由生发出深深的愁思,而诗人期待,这愁思将随着黄河一起流进自己的梦中。在梦中,会见到那魂牵梦索的故乡。

梦是不眠的,思念也是不眠的。

满意的话请用最佳o(∩_∩)o !

席慕容 长城谣中哪两句诗写长城的历史的?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就是指江山易主、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不断更替

席慕容的长城谣是一首什么样的抒情诗

《长城谣》是台湾女诗人席慕容在1979年写的。作者当时流浪于海外,故写这首诗抒发乡愁的情感。 这是一首抒情诗,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呐喊,是激越澎湃的火山喷发。对长城的深情凝视、厚重,是因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沉淀在这短小的诗行之中,激越是因为海峡的多年阻隔使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如火如潮。只有通过仔细体会才能深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首先从语言方面来看。第一节中的“无情”、“冷眼”用得很巧妙。为什么“无情”?为什么“冷眼”?数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的烽火,杀伐纷争血流成河。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清山依旧,长城依旧,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那里去了呢?长城的无情只不过是对那些挑起争斗的贪婪的人们的藐视和憎恨。这恰恰反映对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深切的同情。 第二节中,长城已经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一个象征物。长城“千年的面容”,加上云、树、风……等共同构成一幅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 第三节中,由那旷远浩大的画面想到了长城内外月光如水的夜,想到了长城边缓缓流过的黄河。诗人心潮难平,夜不能寐。可是既然不眠,何以有梦呢?这可不能理解为普通意义的梦。因为这是诗人的梦想:那故国的山河填满了诗人的心胸,充溢着诗人的灵魂。人不眠而黄河从心中流过,如梦似幻,何日才能真的见到我的长城、我的黄河?何日才能真的回到我的故乡、我的祖国? 其次从艺术特色方面来看这首诗。这是一首朦胧诗。作者写作是为了抒发对祖国的相思之情,但整首诗都没有直接写到祖国,而是描写长城这个意象。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见证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对于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家乡,长城就是祖国、便是日夜思念的爹娘。作者在诗中采用了第二人称来写长城,便于更加直接倾泻内心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情感。 在艺术构思方面,它强调内在思维,不以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络为框架构思作品,而是向人的心理世界挺进,不注意客观地描绘世界,而是大量地抒写诗人的内心,达到对现实世界的表现。诗中第一节写忆长城,第二节写颂长城,第三节写梦长城。其中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深沉-热烈—深情。 《长城谣》并无清丽婉约的字句,也无独创新颖的意象,朴实如歌谣般的吟唱却让人久久回味。 附原文:长城谣席慕容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写你时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夜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正好写篇类似的论文,就摘取片段给你吧,记得上分!

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做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此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意象与意境同义,在较长时间被很多人误解是西方的舶来品。从上个世纪三十年起,朱光潜、宗白华在美学上谈意象,梁宗岱、艾青在诗论中论意象,所用一语即是西方“image”一语的移译。这个字在上世纪初年的西方诗学用得很多,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瓦莱里(Paul Valery , 1871-1945)主张诗歌语言应和“image”结合得天衣无缝而表现出一个类乎梦境的“世界的幻象”。 ③ 朱光潜、宗白华二位引进西方意象理论与传统美学的意象、意境论相衔接,梁宗岱、艾青,都曾在留法期间亲受瓦莱里熏陶,两人诗论亦有融贯中西之意。

当代知名美学家汪裕雄先生在《意象探源》就“意象”范畴,追本求源,深入剖析,指出:“西方美学的‘image’,与中国传统美学之意象,实有内涵的重大区别。在西方,image指心理学上的表象、心象、映象,或语言学上的喻象、象征,主要是想象的产物。由其衍生的动名词imagination,就是指想象或想象力。西方美学重摹仿,想象力不受重视,亚里斯多德《诗学》中,于想象未置一语,可为明证……而中国古代意象一语,历来是物象、兴象(含喻象、象征、典故等)、乃至于指称道的‘大象’(‘罔象’)的总称。就其涵括的指称范围而论,既有具象的形而下的器,也有恍惚无形的形而上的道,还有深蕴于人心的情与理,简直是无所不包。”④ 西方人一直把理性和想象对立起来,直到16世纪,西方人还用“家里的疯婆子(la loca de la casa)这个短语当作想象一语流行的代称词”⑤,用来嘲弄艺术想象。可见东西方对意象一词内蕴的理解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人认为意象起于外物的“物象”,同时又是一种“内心视象”,它在静穆的冥思中,悬于心目,通过观赏、体验,不断发展、变形直至从中领悟出人与自然的和谐,领悟出人生的价值意义。这种审美意象,成为人们重新体认自己的人生经验、寄寓人生感慨、解悟人生真义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现在通常讲的意象绝非西方的舶来品,而是深邃的中国民族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又通过长期积淀的民族艺术——中国水墨画恰到好处地呈现出可视的形象来。中国的水墨画,轻烟淡彩,虚幻如梦,洗尽铅华。当水与墨融合之后,便很自然地产生一种因流动和扩散而形成一种韵律感。从这种富有节奏的流动感中,不仅自然流露出画家的思想感情,而且还生动地体现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审美心态。

中国古代哲学把自然看作是生命的生生不息运动和表现,而生命的运动变化的根基就是“气”,即谢赫所说的“气韵生动”是也,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命运动,既神妙莫测,又表达了宇宙的和谐。水墨画以水和墨的相互渗化而产生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水墨交融的天然和谐,巧妙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了静止与流动辨证统一的永恒的美。必然迥异于西方艺术以攀仿,再现自然真实为目标的艺术风格,从而形成了中国艺术所特有的意象美学。这种美学特征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已成为一种独具东方特色的文化精神,不仅表现在水墨画中,而且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因此“意象”一词是中国地道的“土特产”,意象油画也因为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而为中国所特有。

古代诗歌的情感不外乎悲喜两种,而这些情感的变化又完全依托于诗歌意象的变化,每个意象都能代表一种特定的情感变化,这是诗歌在长期创作中所积淀下来的,要想弄懂情感色调的变化,就要熟练掌握各种意象代表的某种特定的悲喜色彩。随着意象变化,情感自然地发生变化,但也要注意这样一种现象,诗人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的,虽然这种情况很少,但在诗歌中还是存在的。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唯一的,最能抒发自己情感的意象——长城,诗人通过采用联想、拟人、排比等手法,对长城形象进行勾勒,抒发了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浓郁的思念与热爱之情。全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体现了诗人深深的愁思。

诗人的思维很开阔,诗歌一开始,诗人便站在历史的角度,遥望长城,由长城联想开去,联想到长城的历史,民族争战的历史,由长城上的隘口联想到民族的悲欢,从而引发了诗人深厚的民族历史感。继而,诗人对长城的形象进行了勾勒:“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芜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无情”、“蹲踞”、“冷眼”是对长城的刻画,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使长城人格化。长城仿佛是历史的旁观者,然而长城的本身却是一部历史的演进史,有着曲折的经历。长城,见证着历史的短暂与无情。接着,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烈如火的民族情感。“躯体”、“面容”是对长城意象化的描写,使长城的形象更加鲜明凸显;“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加强了诗人的感情表达: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在思念之中,这种思念日趋强烈。在最后一节中,诗人对故乡,对长城进行了遐想:“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勾勒了一副恬静明远的意境。月色如水,黄河入梦,诗人在这里吟唱的是思乡的深情。

变异与跳跃性性的运用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在诗歌的第一节里,“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芜的山巅”这两句诗运用了变异性语言写法,按照正常的语序应为“你永远是个蹲踞在荒芜的山巅的无情的建筑”。诗人通过语序的颠倒,造成句子成分的错位,使诗歌形成一种质感,一种张力,使长城的“无情”、“蹲踞”形象更加鲜明。再如在诗歌的第三节,“敕勒川,阴山下”,诗人在这里运用了跳跃性语言写法,省略了介词“在”,通过这种省略,造成了诗歌的空间跳跃性。

作为一首抒情诗,抒情是这首诗的一个最大的特点。长城作为诗人的抒情意象,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文化传统,同时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705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