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份和10月份,对于大西北的敦煌来说,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不仅仅是大西北敦煌迷人的风光吸引国内外游客来旅游,还有沙漠戈壁徒步挑战赛等着国内外的驴友。
戈壁徒步挑战赛
这是一场关于理想、行动、坚持、与放弃的竞赛,在甘肃瓜州境内,从1300年前玄奘讲经的塔尔寺遗址,到玄奘西行驿站白墩子,每个穿越过莫贺延碛大戈壁的挑战者,都有着几乎相同的情感,每个人心中的戈壁,都必须要走上一趟。
面对着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那种荒凉感,那份寂静无声的感觉能一下子听到心跳停止的声音。行走在戈壁滩上,会觉得我们身边的一切仿佛都是空虚,只有身边扑面而来的沙子和没有生命迹象的原野才是生命的真谛。
在这片土地上,很容易读出一份悲凉的'人生感悟。这份感悟来源于对生命弱小的认识,来源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在真真正正的寂静面前,人世的喧嚣仿佛都是过眼云烟,几十载岁月都不过只是泡沫一般虚无缥缈,活了那么长的时间都是在为了寻找存在的证明,而存在本身,却恰恰从来不曾开口说话。
行走戈壁,对人生的感悟像那连绵不断的北风不断侵袭着我们的大脑,清晰地认识到那些人世间的琐事,实在是不值一提,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当最后的时刻来临,都会归于静寂,归于土地,从无机物再次转变为无机物,那份精彩只是书面上的记录。
戈壁的荒凉,是人世的荒凉,也是人生的真谛。对人生的感悟仿佛是突然间的清醒,那些被凡尘俗世冲昏了头的人,抽空来一下戈壁吧。在这里,只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在自然的威严和生命的死寂之中,会得到内心的安宁,会在漫天黄沙中拼凑出自己真实的面容,在北风里,听到自己最真实的声音。
最终发现,几乎每个人,都逃不脱五个阶段:高估自我——低估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忘记自我。
这其实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场重新了解‘我’的过程。”从“小我”到“大我”再到“无我”,每个人都有机会重新领悟生命的真意。
这也恰恰是穿越千年,玄奘大师的精神所在。
敦煌戈壁徒步挑战赛 ,每年的9月和10月,是敦煌徒步最红火的季节,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的参赛团队,戈壁沙漠中,每一支队伍都在这不见繁华的大漠里挑战自身极限,这不仅是玄奘精神,更是人文精神。
原标题:陇上烟火城戈壁烟雨嘉峪关
雄伟傲立的嘉峪关城楼
文/刘恩友
南望祁连雪,北倚黑山险,锁钥咽喉地。
雄伟的长城和古老的丝绸之路,像两条 历史 的飘带在这里汇聚交融,张骞西去的驼铃仿佛仍在这片土地上回荡,冯胜挥戈建关的马蹄声在这里踏响。塞上绿洲,通商口岸, 历史 的厚重和多种地域文化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而“半城草木半城湖”的水乡新貌,更吸引着八方来客。
这里就是位居河西走廊中部、被誉为“戈壁明珠”的嘉峪关。
烟火古城
1981年的夏日,我来到嘉峪关。
家离关城不远,每天我都能看到巍峨耸立的嘉峪关城楼,步行半个小时就到长城脚下了。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祁连山下那辕木车轱辘般的落日通透明亮,像烧红的铁块,晕染着嘉峪关的前世今生。
嘉峪关关城被列入明代万里长城十大关隘之首,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千里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有“天下第一雄关”之誉。
夕阳映照下的嘉峪关城楼
夕阳燃烧的傍晚,浩瀚的火烧云勾勒出关城雄伟傲立的轮廓,左宗棠亲笔题写的庄严肃穆的“天下第一雄关”几个大字,仿佛也披上美丽的红纱。遥望被时光晒旧的长城古铜色,时常有古今无数文人墨客为嘉峪关留下的诸多磅礴大气之作涌入我的脑海,最著名的就是林则徐的《出嘉峪关感赋》:“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狼烟四起,烽火连天,云起云落里,后来的世人仿佛听得见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鏖战和战马嘶鸣,听得见大明王朝的羊群和商队通嘉峪关的回响穿越,也看得见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仰望、王昌龄吟唱戈壁白草的招摇,当然,也能感受到嘉峪关烽火台下讨赖河奔流的无羁和风雪的飘逸狂放。
生活在嘉峪关,就如行走在时光的长廊上,闻得见 历史 的烟火气息:你瞧,将军府里的丫鬟正在擀着长面,伙夫正为炉膛里添着柴火,锅上冒出的那一笼热气,正在关城里弥漫。而这座古老的关城里有香火缭绕的关帝庙,有仿古祭月的高台,有击石燕鸣、山羊驮砖、冰道运石的传说,有一砖定关的定城砖,有体魄矫健、桀骜不驯的游牧民族舞蹈,还有骑在马上身披铁甲的护城巡游士兵和牵着骆驼来来往往的商旅……
石韵吟唱
是什么刻进了我的记忆,是小小的石头。
石头是硬东西,但在我眼里很柔软,因为它与嘉峪关这座城市密不可分,因而最能打动我的心。5亿年前的奥陶纪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表抬升,祁连山及镜铁山这条海岸,一跃成为横贯南北的山脉,于是,熔浆喷发沉积出五彩的矿石。
嘉峪关是一座关,更是一座城,是一座因关得名、因矿石设企,因企而建成的城市。1955年,西北地质局645队的前辈历经千辛万苦,在祁连山腹地发现了镜铁山这座储量5亿多吨的大型铁矿。随后,简称“酒钢”的酒泉钢铁公司成立。1965年7月,国务院设立嘉峪关市。至此,这座新兴的钢铁城市从戈壁滩中拔地而起,人们就习惯称其为“钢城”。
戈壁滩石韵吟唱
嘉峪关这座城市,其实是从烟火里诞生的;锻造熔化出的钢花铁水多像流动的丝绸;而炼铁的烟火、飞溅的钢花,昼夜不熄地照亮着嘉峪关的天空。酒钢工人们每天把含铁的矿石冶炼成一炉炉柔软的铁水,再把这些铁水炼成销往国内外的优质钢铁,并造福丝绸之路沿线民众。嘉峪关人,仿佛就生活在石头的部落里。
我时常站在戈壁中间,仿佛就置身石头的海洋,馒头样的、饼子样的、土豆样的、萝卜样的、哈密瓜样的、鸡蛋样的,圆润光滑,就像机器打磨出的一样,甚至挂不住一滴水珠;而有棱有角的,有的玉树临风、有的妖娆多姿、有的五颜六色,在阳光里尽展各种风采。
“钢城”与石头是分不开的。在嘉峪关黑山的石头上,还刻着从旧石器时代到明代的200多幅神秘的珍贵“天书”岩画,它们把“史书”留在了石头上。因此,完全可以说柔软的嘉峪关石头,承载着 历史 、文化和钢城人的感情。因而嘉峪关人都喜欢石头,周末闲暇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戈壁看瀚海铺石,去讨赖河观浪花冲石,去祁连山脚听细风洗石……
鹊鸣水碧
桃,还有那满街巷的花树一茬接一茬地开,丁香花在初春吐出繁茂的穗,桃花粉,樱花艳,梨花白,接下来就是十里槐花开满城,像悬挂在马路两旁的串串珍珠。
其次,在这个以生产钢铁为主的重工业城市里,怎么会有那么悦耳动听的喜鹊和布谷鸟鸣呢?清晨傍晚,窗外的布谷鸟总是婉转鸣唱,而喜鹊的叫声,处处再现着诗人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景象。其实,溪涧、湿地、水湾、群岛、湖泊等形态各异的水体空间,凸显了“水在城中、城在水边”“隔窗能观景、出门便游园”的嘉峪关城市特色。
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
嘉峪关城市不大,但却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如今的公园,已变成了居民的后花园,从杏花、梨花、桃花到园里的樱花、丁香、刺玫、芍药,再到池里的荷花,一茬茬地开,一波波地艳。
“喳喳!喳喳!”在嘉峪关的公园或马路上散步,总会听到一阵阵悦耳的鹊叫声,寻声望去,三三两两的花尾巴喜鹊就在头顶不远处的枝头上跳跃。眼前的嘉峪关,是一座多湖散泊的城市。过去人们习惯叫嘉峪关城为钢城,但现在我倒觉得另一个名字更适合嘉峪关这座城市,那就是——湖城!
嘉峪关东湖公园
在“钢城的开路先锋”雕塑东边的院墙里,红山楂探上墙头看行人来来去去;雕塑右边的树冠上,喜鹊窝越垒越大,每到黄昏就能听到成双成对的花喜鹊叽叽喳喳地拉着家常。嘉峪关现有大型生态公园七座,人工湖二十多个,人均水域面积达27平方米。每到春夏季节,“草木飘香嘉峪关”是所有嘉峪关人共同的感受。我曾接待过来嘉峪关的许多外地朋友,有两样东西让他们感到惊奇并撼动心灵:
首先,嘉峪关这个戈壁城市,到处都能期遇蓝莹莹的湖水。张目四顾,蓝天与湖水相映,如梦如幻,“半城草木半城湖”成为这座戈壁城市的一大景观。只要走进这里,映入眼帘的都是一汪汪波光粼粼的水面。走在嘉峪关的城乡,羽衣甘蓝种在零度的低温中昂首怒放,广场上栽种着游龙国槐、游龙刺柏、步步高刺柏、寿星桃、爬地柏、碧
舌尖美味
提到嘉峪关烤肉,记忆和 情感 瞬间就被唤醒。这里,“一把烤肉与一座城市”密不可分。
关于烤肉,嘉峪关人最有发言权。烤肉在这里有着悠久的 历史 ,也是嘉峪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早在魏晋时期,这里就有烤羊肉串的饮食习俗,考古专家在嘉峪关魏晋画像砖上,就发现了多处烤羊肉串的逼真画面。此时,我仿佛看见魏晋砖壁画上烤羊肉串的火光,它们像草湖边的一个部落,那些铁扦上的羊肉串,还是一千多年前的样子,鲜嫩不老,香味扑鼻。
嘉峪关烤肉
嘉峪关烤肉的味道非常独特。烤羊肉串是把新鲜的羊肉,切成拇指大的菱形肉块,串穿在铁扦子上,撒上辣椒粉、花椒粉、八角粉、姜粉、精盐等佐料,放到特制的长方形烤炉上用火焙烤,并不断翻动,随时翻撒调味品,烤到表面脆黄、肉质熟透时,浓烈的香味飘散开来,让人馋涎欲滴。
嘉峪关烤肉盛名远播,曾经上过中央电视台,不仅有烤羊肉串,还有烤羊排、烤羊腿、烤羊肚、烤羊蹄、烤羊皮、烤羊头、烤脆骨、烤全羊,还有囊坑肉等。不管春夏秋冬,在随处可见的烤肉店里,充满着烟火气息,每到黄昏时分,店里早已客人爆满。特别是夏日傍晚,约上三五好友,坐在烧烤店门口,几把烤肉、几瓶美酒和扎啤,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像城市里的一处烟火村落,宜人而恬静。
今年春节,我打电话问候旅居南方的一位老友,他特别怀念嘉峪关的羊肉。当天,我就买了一只刚宰的羊,打包快递空运,第二天他就兴高采烈地享受到了嘉峪关的美味。那一刻,在南国异乡的他一定感受到了嘉峪关街巷深处的北国气息,特别是那一抹穿越 历史 的香味,更是吃不尽的乡愁。
味蕾,是通向心房最近的路。在嘉峪关谈恋爱,最好的去处,就是带女友在这里吃烤肉,只要你把女朋友的胃“喂”好了,那十拿九稳,准定一个“成”字没商量。
除了烤肉,嘉峪关还有各种 美食 。如柔软筋道的酿皮子、酸酸辣辣的炒凉粉、散发着麦香的烧壳子、够辣够香够滋味的胡辣汤、鲜美可口的羊肉粉汤等,深受吃货们的青睐。
除了本地特色 美食 ,还有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福建沙县米线、湖南臭豆腐、新疆烤羊肉串、四川麻辣火锅、陕西岐山臊子面、东北炖菜等外地 美食 ,共同把嘉峪关城市的味觉调制搅拌得鲜香四溢。
“南腔北调”
如果说嘉峪关有方言的话,那就是“南腔北调”。
嘉峪关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1958年3月,从鞍钢建设公司抽调来的3万名建筑工人,就在这片旷漠上安营扎寨了。于是,那些年嘉峪关流行的方言就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话。从1958年酒钢建设开始,成批的人员由天南海北汇集于雄关脚下。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嘉峪关的拓荒者,在戈壁荒滩上扎下了根,像啾鸣不绝、劳作衔泥的群燕,筑起了嘉峪关这个大巢。于是,那些年嘉峪关流行的方言就变成了“南腔北调”。
尽管如此,曾经研究过嘉峪关当地方言的专家认为,嘉峪关市民口头交流的语言还是以普通话为主,本土的方言主要表现在峪泉、新城、文殊这三镇上,都以“n”为韵尾的前鼻音(含en、in、un、ün),同以“ng”为韵尾的后鼻音(含eng、ing、ong、iong)不分,统统读成了后鼻音。
词汇方面,诸如:
方言“一了”是“一向、经常、向来”的意思,如“老汉入冬后,一了咳嗽着哩”。
方言“干连”是“有关系、相牵连”的意思,如“这事和我没干连”。
方言“上首”是“上座、上席、上边位置”的意思,如“老人们请上首里坐”。
方言“上香”是“烧香、敬神”的意思,如“上上一炷香,敬个先人”。
方言“主腰”是“衣服类、小棉袄”的意思,如“天热了,快脱掉主腰子”。
方言“勒窝”,又叫腰窝,指胸侧腋下处,如“勒窝里疼着呢”。
在各地方言汇成的“南腔北调”里,有嘉峪关 社会 生活的“清明上河图”、有百姓喜怒哀乐的晴雨表,翻开它就是浓浓的万象生活味、万家灯火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随部队移防走进嘉峪关,十年后我又从部队转业选择嘉峪关定居。移民带来的是方方面面的融合,是智慧火花的碰撞。走进菜市场,我看到的是经销牛羊猪肉的河南人,卖豆腐的湖北人,经营各种调料的四川人,做酿皮子的陕西人……他们用各自的方言交谈得不亦乐乎,我眨巴着眼睛,许多话听不懂,但看到我走近买东西,他们又立马转换了角色,用普通话与我交流,让我忍俊不禁。
在这座城市温婉的丝绸屋一角,在宁静家具店的边廊,在芳香四溢的花店,一抬头就能瞧见江南那些娇美的女子,不管你怎么打问店铺里商品的品质,她们总是那样的柔声细气,她们把吴侬软语带给了嘉峪关,让这片粗犷的土地渗进了和风细雨般的温情和秀丽,也用风情万种串起了一年四季的鸟语花香。
(一)字音
玄奘(zàng) 戈(gē)壁 海市蜃(shèn)楼 呈(chéng)现
(二)形近字
戳(chuō):戳穿 戳脊梁骨 截(ié):截断 截然不同 戮(lù):杀戮 戮力同心
词语解释
净是沙:副词,表示单纯而没有别的;只。
不胜:不能忍受。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开小差:私自离开队伍。
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也说匹马单枪。
光怪陆离:形容形象奇异、色彩繁杂。
渴不可耐:受得住,禁得起。
可望而不可即:靠近,接近。
作怪:作祟(suì),迷信的人指鬼神跟人为难。
呈:呈现,显出,露出。
怪异:奇异。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的题目点明说明内容,“奇怪”一词,引起人们的探求知识的愿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结构分析
第一节: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两个人物,写出他们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观感。
第二节:以设问开头,暗含着对法显、玄奘所说情况的否定态度。
第三节:从古代法显、玄奘“深入大戈壁”时的困苦条件,解释他们觉得沙漠“可怕”的原因。
第四节: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第五节: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的“鸣沙”现象。
(三)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人,如晋僧法显、唐僧玄奘,都把沙漠说得十分可怕,人们对它也就产生了恐惧的心理。法显著《佛国记》说,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弄得人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也说,东行入大流沙,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走踏过的脚印,不久就为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
[段解] 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两个人物,写出他们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观感。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知名的人物,万里跋涉走过各处,他们对沙漠的感受,集中表现了古人对沙漠的认识和情感。法显和玄奘,“都把沙漠说得十分可怕”,虽相隔二三百年,“可怕”的感受却完全一致;“人们对它也就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可见他们的说法影响之大,同时也可以看出人们的愚昧和盲从。在概括两个人物对沙漠的感受的基础上,具体叙说了他们各自著作中的有关内容,这些叙说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起了读者探求真相的欲望,很好地引出了下文。
[鉴赏]“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将沙漠写得无比恐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将沙漠写得十分荒凉;“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少沙漠过客遭到悲剧的结局。
沙漠里真有魔鬼吗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看起来,确像是有魔鬼在作怪。但是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便可把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这种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是常见的。远。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段解]这部分作者描写了被称为“魔鬼的海”的沙漠现象,对这一沙漠现象他并未马上加以解释。而是娓娓叙说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的故事,让他在随军出征经过沙漠的途中回答好奇的'士兵的发问,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富于趣味。
2、重点语句点拨
(1)解放以来,我们的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已经好几次横穿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戈壁,并没有什么鬼怪离奇的东西阻挡了他们的行进,这是什么缘故呢
理解:“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身份的交代,寓含着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的意思。设问句,启人深思,引人入胜。
(2)玄奘也是单枪匹马深入大戈壁,所谓孙行者、猪八戒、沙和尚等随从人员,那是小说《西游记》中的神话人物,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就十分困苦了。
理解:这一句中包含了两个比较,一是当时一人独行与驼队上路的比较,二是旧时装备与现在“汽车飞机来支援”的比较,无论是哪种比较,法显、玄奘都处于弱势,这样“当然”就会有“十分困苦”之感了。这部分从一般事理的角度加以解说,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3)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
理解:这是一个递进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地引出了对更为奇怪的“声音作怪”的现象的研究。
3、主题
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做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真理。
4、写作特点
(1)示异释疑,吸引力强
题为“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起笔即以沙漠“十分可怕”、令人“恐惧”的景象吸引读者,而后,以设问方式步步引导读者探寻其中奥秘:“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吗”“沙漠里真有魔鬼吗”在带着读者思考的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解说小疑到解说大疑,如开始时只是从古今装备条件对比的角度,指出由于法显、玄奘们“单枪匹马”深入大戈壁,连清水食品都不足,自然“十分困苦”,而后才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说,进入主体核心部分。“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这个递进句式,也含着被解说现象愈益奇特,解说愈来愈深的意思。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解说声音作怪现象时,是“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而谈,可见还未形成共识,有待进一步探索,这就进一步激起了读者的兴趣。
(2)语言准确生动,可读性强。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兼有说明、记叙、议论,内容涉及光学、声学原理,法显、玄奘、孟奇及“自己”的经历和故事,解说严谨,事情真实,画面逼真,文笔既有说明文的朴实准确,又有散文的生动形象,不少词语绘声绘色,如“隆隆之声”“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碧蓝的清水”“蔚蓝的湖”“蔚蓝的天空”等等,琅琅上口,富于美感。从修辞的角度来说,运用了设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多姿多彩而富于趣味,值得读者体味。
5、体验拓展
(1)写出描写沙漠的古诗句三句
① ② ③
(2)文中提到《西游记》中的人物,请你选取一个人物,说说这个人物的性格,并举例证明。
答案:(1)解析 古诗的扩写不等于翻译,要运用描写。答案 略
(2)解析 考查名著的阅读和理解。 答案略
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题:课文主要描述了沙漠里的两种奇怪现象,一是“魔鬼的海”,二是“鸣沙”。作者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的。关于“魔鬼的海”,作者引用了孟奇对士兵的解说,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科学道理,并以海边地区出现的“海市蜃楼”作类比,说清楚了这一奇怪现象。关于“鸣沙”,作者既写了自己的亲身见闻,又引述了“一些专家的意见”,说明“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的道理。
第二题:把课文中加点的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语是不好的。这可以从用词的准确与变化等方面来作些分析。
1、“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2、连“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都不可能,还谈什么“汽车飞机来支援”,所以用“更”恰当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句中用“当然”,既准确自然,又口语化。
3、“幻术”与“魔术”同义,但前面的定语是“魔鬼”,用“幻术”,读起来上口,有韵律。“戳穿”与“揭露”义近,但“幻术”是假的,所以用“戳穿”显得更准确、有力。
第三题:这个话题,同学们谈论起来一定相当热烈。请同学们注意:不能只谈沙漠的奇怪现象,还要用科学道理加以说明。
第四题:读书“三到”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提出来的,他并且指出“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阅读训练题
阅读《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中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8分)
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唐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还有相信的。群众把会发出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叫鸣沙山,即沙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此设有治沙站。站的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座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小题1:这段文字说明了沙漠里的什么怪异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有哪四个?(3分)
小题2: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说明沙漠里的这个怪异现象的?(2分)
小题3: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请你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来证明这句话。(要求现象和道理都说清楚)(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鸣沙。(1分)⑴面部沙子细而干燥,⑵含有大量石英,⑶晒得火热,⑷沙粒移动摩擦。
小题1:由现象到本质。(2分)
小题1:例如月食,古人认为是天狗吃月亮,实际是由于地球挡在月亮与太阳之间,使月亮无法反射太阳光的缘故。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段的内容概括出“鸣沙”的现象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的说明顺序。本段主要采用的是“由现象到本质”。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生活体验来举日常生活的怪异现象即可。
《白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比喻手法;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白杨课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白杨》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等。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 作者袁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 。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生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生2、无论遇到自动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4……
4、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习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1、出示课件:大戈壁
2、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
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
3、齐读这段话。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生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生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
4、出示课件
5、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四、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1、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
2、重点朗读第12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①指名朗读;②教师范读;③全班齐读。
3、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生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
生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生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4、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
4、师:同学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
……
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朗读:
男女生轮读
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2、教师激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3、指导学生感悟
“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4、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
生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5、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
生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
6、欣赏品味
1、出示重点句:
“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②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
③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错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
3、音乐《小白杨》。
附:板书设计
借物———————————————→喻人
↓ ↓
高大挺秀(大戈壁 卫士) 扎根边疆
5、白杨 生命力强(哪儿……哪儿) 爸爸 建设边疆
(袁鹰) 强不屈(不软弱,也不动摇) 无私奉献 ↑ ↑
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孩子
白杨课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