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道德情感更具有自觉性。
(3)道德情感仍然不稳定且难于自制。中学生道德情感社会性发展趋势有三级水平,一级水平是利己的情趣;二级水平表现为重感情,讲义气,能与同学和睦共处,但常与几个小团体亲密无间,尚未意识情感的社会意义;三级水平的学生能自觉热爱集体,具有集体荣誉感、义务感和责任感。
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道德评价是道德维系的基本元素,如何正确进行道德评价,深入分析评价对象影响道德评价合理性的诸因素的关系很有必要。在道德评价中,评价对象的明晰度、复杂性、亲缘性以及同一性等因素往往影响评价标准的确立、评价方式的选择,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评价结论的正确性及合理性。因此,在道德评价中,我们应该努力克服评价对象给评价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客观、公正、科学地作出道德评价。
明晰度
在道德评价中,评价对象的明晰度对评价主体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评价对象内在要素的明晰度直接关涉到评价者作出道德判断的正确性。道德评价的客体主要是行为者及其行为。拿道德行为来说,它具有两个方面内容:行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活动本身。前者是行为的内在方面,后者是行为的外在方面。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不仅仅是对行为活动本身的评价,还必须着眼于行为的内在机制和动因――道德意识进行评价。道德意识作为主体化的意识,主要表现为主体的欲望、动机、情感、意志、信念、理想等因素。
在这诸多因素中,有些因素如欲望、动机仅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纯主观性的东西,并且具有自发性、即时性、多向性等弱点。评价主体如果不仔细观察和分析,往往会对之做出错误的评价。另外,就行为的全过程来说,它主要包括行为动机、行为手段、行为目的、行为所造成的实际性后果。
就这四个要素来看,我们比较清楚的仅仅是行为所实际造成的后果以及行为手段。就行为动机而言,它往往是行为者行为内在的动因,并不表现于外,即使表现出来因外在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偶然性。而行为目的,即行为者行为的预期目标与行为的实际后果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甚至相反。就行为评价来说,如果仅仅凭借行为的实际性后果加上可以看得见的手段来对此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显然有失偏颇,因为行为者的预期目的要受外部力量的制约,行为的结果常常与预想的目的殊异。因而,就行为评价来说,行为者的动机和目的的明晰度直接关系到评价者的道德判断,进而影响到道德评价的结果好坏。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既可以表现为个体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作家杨大侠认为,道德与情感在相互依存中互相约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