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是这样的,药物过敏现象的发生确实是和剂量没有关系,您所说的问题不是过敏的发生和剂量的问题了,你所说的问题是局部过敏和全身过敏的关系,脱敏试验只用很小的剂量来做皮试,所以当发生过敏反应时,只能引起局部的过敏,就像机动车一样,加一点点汽油,只能跑一小段路甚至只能启动而已,如果要引起全身反应就好比要机动车跑长途,汽油就要加足量,过敏反应也是一样的,不加足量的话是不会引起全身反应的。希望能帮到您。
分析
异性恐惧症往往来源于自我强迫症,当看到异性的时候强迫自己不去看他(她)而引起内心的争斗,或者强迫产生出一些古怪想法,然后拼命想控制的时候,它就越难以控制。
异性恐惧在童年和少年的时候往往会被看作是害羞、老实,但有的孩子会因为社会经历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而摆脱害羞,所以就没有社恐的机会;而有的孩子会因此而越来越敏感、自卑,然后还是发展成为异性恐惧症。
测试
1、和异性交往会非常紧张,当异性主动和你交往的时候,你会因掩饰自己的紧张而拒绝交往;
2、只要和异性交往的,就会发生手不知道放哪里、眼睛不知道往哪里看、拼命的注意自己的形象;
3、当异性盯着你的时候你会尤其的害怕,甚至因此“生气” ;
4、当和异性共处的时候,大脑强迫自己产生某些古怪的想法,例如对方喜欢自己、对方讨厌你、甚至对方不穿衣服;
5、常常害怕异性会对自己做些什么,极度没有安全感 ;
6、即使异性不和你交往而只是在你身边存在,你也会不知所措,无法集中注意力;
7、和异性说话时脸红、口干舌燥、出汗、抖动……;
8,在爱情、婚姻方面经历过异性的伤害导致对异性的不信任和没有兴趣。
以上条件如果有2条以上符合自身状况,可以证明患有异性恐惧症。
对策
1、增加与异性接触的机会。接触得越少,就越缺少接触的经验;越缺少经验,就越不知所措;越不知所措,就越感到恐惧。如果是由于接触太少的原因造成的,则要通过增加与异性的接触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一味地躲藏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妥善处理与异性交往受过的心理挫折。有的朋友在与异性打交道时可能是吃过亏,也可能是被嘲笑过,再见到异性就感到非常不好意思。由挫折导致难堪,又由难堪导致反感,最后由反感发展为害怕。如果是这样,要防止在结论上以偏概全,认为凡是异性都是可怕的,这种结论是不正确的,不能因为挫折就否定了自己同异性交往的能力,也不能因为挫折就不与异性交往。
3、是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所以面对异性总是高度戒备、高度紧张,把和异性交往看得过于严重。把异性和害怕联系在一起,想到异性就害怕,看到异性就更害怕。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这样就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要从价值观念上来解决问题,把异性交往作为人类交往当中最自然的事情来对待。
4、是害怕受到异性的冷落。人们往往是这样,越想获得成功就越怕出漏洞。和异性交往也是这样。如果你也是害怕受冷落,那么在和异性打交道时,就要把冷落预计在先。所有的异性中总会有喜欢你的人和讨厌你的人,所以你一定会遇到喜欢你的异性,他一定会对你热情的。有了这种想法,你怕受冷落的心理就会慢慢淡化。
最后,应该记住这样一个道理。其实异性也怕你,如果你直面相对,你也会感受到异性交往的纯真与自然。
治疗
进行行为矫正治疗是目前的最佳方法之一。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应消除自卑,完善个性,给自己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凡事不必或不应求全责备。要经常暗示自己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员,没有人盯你的梢,在人际交流中减少羞怯和恐惧。
其次,要掌握社交技巧,突破社交困难。越害怕越躲避,恐惧症是治不好的。
第三,在心理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脱敏疗法。如可每天规定自己与邻居的同学做作业,进行讨论,主动与异性讲话5次,每次5分钟,以后逐渐增加与异性接触的次数与时间,直到感觉安全不恐惧为止。
第四,坐在软椅上,双手放于扶手上,采取随意、舒适的姿势,借用生物反馈仪或音乐治疗仪进行放松治疗,每次30分钟。
最后,如果异性恐惧症伴随其它症状,应用强镇静剂或安定类药物治疗。
希望能够帮到你,也愿你早日摆脱痛苦。
若有其它咨询可以加我QQ,1243282753
脱敏治疗现在也叫免疫治疗,就是将过敏源做成进出液或者口服的用药,少量多次长期的用于过敏性的患者,让患者慢慢耐受过敏源,少量多次注射进出液也可以。其原理是通过脱敏治疗使患者的免疫系统适应了相关的变应原,当再次遇到该变应原时,免疫系统不再被激活,过敏症状因此可以被抑制。相关扩展:
脱敏疗法是特异性脱敏疗法的简称,也称减敏疗法,属于特异性免疫疗法,是针对引起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哮喘、药物性哮喘、过敏性皮炎等)的过敏物质的一种治疗方法。目的是减轻症状、缩短发作时间及减少用药量,是专门针对由IgE(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有特异性变应原诱发变态反应疾病的免疫疗法。该疗法最大缺点是疗程过长(2~3年以上),使用不当时会发生过敏性休克的严重不良反应。
脱敏疗法首先要确定过敏源,然后将过敏原制成不同浓度的制剂,反复给相应过敏原皮肤试验阳性的患者进行皮下注射,剂量由小到大,浓度由低到高,逐渐诱导患者耐受该过敏原而不产生过敏反应。
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必须服用β受体阻滞剂、癌症、不能确定过敏原的患者以及缺乏依从性及严重心理障碍者严禁使用脱敏疗法。5岁以下儿童及孕妇(妊娠期不应开始特异性免疫治疗,但若妊娠前已接受治疗且耐受良好则不必中断治疗),哮喘病情不稳定或急性发作期,中、重度持续性哮喘等禁止脱敏疗法。
-脱敏疗法
随着优生优育概念的推广,很多家长也越来越重视 育儿 了,特别是学习各种 育儿 理论和 育儿 专家。例如挫折教育,就是相当流行的一种 育儿 方式。
他们认为对孩子做挫折教育,让他吃点苦头,才不会演变成玻璃心,以后抗压能力才不会太弱,等真正遇到难题了,可以更好地面对。
但是凡事都讲究适量,同样存在很多家长采用过度的挫折教育,无限打压孩子自尊和自信,反而把孩子压垮。
她认为对于挫折教育来说,也是如此。小时候有意识地损孩子几句,吼几句,让孩子习惯了之后,才不会面对挫折一蹶不振。说起来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
如今普遍的孩子成长都是一帆风顺的。偶尔遇到一些压力较大事情,心理上就无法承受,性格十分脆弱,仿佛无法经历任何的风吹雨打。但是,这种“脱敏”式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了家长伤害孩子的合理理由。
一些家长在打击孩子的时候理所应当的认为‘我这是在激励他’,所以经常盲从一些看似有道理的教育方法,最后导致出口伤人,结果也往往事与愿违。
1缺乏 情感 管理能力
情感 管理是一门终身需要学习的课程。不能学会情绪管理的人,只能受情绪的支配。但在如今的 社会 中,很少人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不在于自己,而在于将负面情绪传递给他人。
尤其是当很多孩子遇到困难,心态不稳定时,也不愿将自己内心的困惑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更多地用一些极端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
2来自父母的伤害
每个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必须要受到最好的教育,不能输给别人,所以她们对孩子非常严格。不让孩子犯错误,也不让孩子落在别人后面。这样的期待肯定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
而且由于与父母关系的特殊,往往这种压力也无法得到释放。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就是自己最值得相信的人,如果连父母都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那么自己也将无所依靠。
但最要命的是大部分家长意识不到此类问题,有的父母甚至说没事,其他孩子也在经历着这些。但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不相同的。这种教育方式上的盲从毫无正面意义。
3心理压力过大
家长的期望、 社会 竞争以及同伴之间的比较都是孩子容易产生压力的原因。并非现在许多孩子无法应对挫折,而是他们有越来越复杂的事情要处理。
有些事情的复杂程度甚至已经超过了他们自己的承受能力。但是,如果父母在此时仍对子女施加压力,必然会使子女的心理压力更加严重。
1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孩子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如果想要舒缓自己的压力,首先想到的人是他们的父母。家长是孩子最无条件相信的人。但是,有些父母却喜欢站在孩子的反面批评他们,而不去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舒缓情绪。
这样的行为肯定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敏感和脆弱。不仅如此,家长经常会用“不想让孩子落后”,“不想让孩子变差”等理由来逼迫孩子。
很多时候其实家长已经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但他们自己却不自知。最好的方法就是家长可以用理解代替指责,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给予他们的是无限的力量,而非压力。
2学会科学的激励孩子
家长是孩子的天生老师,家长的思维和行动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和久远。很多孩子如果缺乏了父母老师的引导是不可能成功的。挫败不可怕,面对挫折只知道逃避最可怕。
很多家长的教育缺陷在于经常性的教导孩子如何避免挫折,而非如何去面对挫折。人的一生无法避免各种各样的挫折,只有战胜它,我们才能收获自信和成功。
家长应该让自己的孩子知道,成功并非来自于那些没有遇到困难的人,而是来自于那些遇到了许多困难却能够克服的人。
3经常性地对孩子表示肯定
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没有什么比父母的肯定更重要。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多给孩子一些自信,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中成长,使他们变得更加坚强,从而拥有面对挫折的勇气。
李玫瑾教授的“脱敏”不是让家长盲从对于孩子的挫折教育,而是要在施压压力的同时多孩子一些力量去克服困难和挫折,不要只给压力不给动力,否则会让孩子更害怕面对挫折。(配图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