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群名称
名字是最为重要的符号,是所有品牌的第一标签、第一印象,所以要特别重视。
① 命名的3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从现成的核心源头延伸出来,特点是与核心源头息息相关,从名称上并不能看出特别具体的信息。如从灵魂人物延伸:罗胖的罗友会、万能的大熊的大熊会;如从核心产品延伸:米粉群、魅友家。
第二种方法是从目标用户着手,想吸引什么样的客户群体,就垂直地取与这个群体相关的名字,一般从名称上就能看出是做什么的。如行为:拆书帮;如爱好:爱跑团;如内容:干货帮;如理念:趁早、BetterMe 大本营。
第三种方法是以上两种的结合。
如吴晓波书友会、秋叶PPT。
② 注意事项
好名字应该让人容易记住和传播,可以让目标客户群快速找到你。除非特殊原因,否则一定忌用宽泛、生疏及冷僻词汇等。
(2)社群口号
口号作为浓缩的精华,从产品、企业到品牌……一直都是重中之重。纵然口号有千千万万,但总结下来一般无非有3类。
功能型——阐述自己的各种特点或做法,用最具体直白的信息让所有人第一眼看到就知道你是做什么的,比如“猫的剽悍江湖”社群的口号是“读好书,见牛人,起而行,专于一”。
利益型——阐述该功能或者特点能够带给你的直接利益,能够为你完成某个目标做出的贡献,比如秋叶PPT社群的“每天3分钟,进步一点点”。
三观型——阐述追求该利益背后的态度、情怀、情感,该利益升华后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比如趁早社群的“女性自己的活法”。
我们可以看到,新品上市,一般主要的焦点是放在功能和利益上,尽可能减少用户的认知障碍,迅速占领市场,而一旦成熟起来成为大众熟知的品牌,其口号的三观意义就体现出来了。以BetterMe大本营社群为例,如图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BetterMe 大本营社群目前发展到了哪个阶段,任何一个产品,初期可能还有功能、利益的竞争,越往后越是三观尤其是价值观的竞争,如果有一天一个品牌所代表的价值观能够被大众接受一定就是王者,社群也是如此。
(3)视觉设计
对于社群来说,尤其要凸显仪式感、统一感,那么视觉就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与社群相关的微信、微博、群……是不是都需要头像?做线下活动,是不是要布置会场?合影需不需要手持标志性的牌子或旗子?
所以围绕着社群的名称与口号进行视觉设计,比如头像、背景、卡片、旗帜、胸牌……不论是线上传播、线下活动,视觉都是最基本的认知,所以必须精心构思,而这一切的视觉设计的核心就一个,那就是LOGO。
LOGO设定好之后,所有平台的占位、活动的开展,基本上都以LOGO延伸,就像一家企业的品牌 VI一样,可以在官方微博和微信、纪念品、邀请卡、胸牌、旗子、合影……贯穿始终,哪里都要用,处处都需要用视觉强化品牌形象,目前常见的社群LOGO有两类,一类是已经非常成熟的企业或者品牌,在做社群的时候,会直接沿用自己的原LOGO;另一类是一般情况下原生态的社群,主要还是用文字,部分也会用一些核心人物或者理念延伸的卡通形象
(4)黏性方式
增强社群黏性,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形式。用某一种你所擅长的形式和成员持续输出、交流、互动来不断强化共同的价值观,常见的有以下形式。
官方内容:如罗胖的脱口秀视频、60秒语音,趁早的“效率手册”。
互动形式:如群讨论、群分享、答疑、内部群送福利活动等。
周边产品:如秋叶PPT的3分钟微课程、行动派的日历等。线下活动:如BetterMe大本营,不但每年固定与社群成员聚会加强感情连接,还会专门花时间培训加强能力连接。如图2-8所示,即为线下活动留影。
(5)主动洗粉
前面提到,社群的三观必须鲜明,因为社群如果要提高凝聚力,就不能什么人都引入,要引入具备共同认可的三观的人。
有必要时,必须放弃一部分人群,在业界有个专有词汇,叫“洗粉”,指通过某种内容手段把与社群三观不匹配的“粉丝”给洗出去。
当然主动洗粉这种策略建议慎用,与其一开始随便引入,后期洗粉,不如一开始设置好进入门槛。
社群经济是指互联网时代,一群有共同兴趣、认知、价值观的用户抱成团。发生群蜂效应,在一起互动、交流、协作、感染,对产品品牌本身产生反哺的价值关系。
这种建立在产品与粉丝群体之间的情感信任+价值反哺,共同作用形成的自运转、自循环的范围经济系统。产品与消费者之间不再是单纯功能上的连接,消费者开始在依附着在产品功能之上的诸如口碑、文化、逼格、魅力人格等灵魂性的东西,从而建立情感上的无缝信任。社群经济主要分为三大类:
购物群——产品型社群
什么是产品型社群定义一个东西其实有很多角度,狭义地讲,产品型社群就是给群主卖货的,而且卖货是有策划、有预谋的。往大了讲,就是用产品的优秀特质吸引用户,通过互联网把—部分喜欢企业品牌文化、热爱产品的忠实用户跟产品连接起来,建立一个以产品为核心社群,用户直接对话产品。
交友群——兴趣爱好型群
兴趣爱好型社群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以玩会友。一群人因为相同兴趣爱好通过互联网聚集起来形成社群。由于个性兴趣的多元化,兴趣爰好型社群琳琅满目,各不相同。而且这些社群的情感性非常强,主要是靠相互之间的情感建立高强度连接,群成员爰聊天、爰分享,活跃积。
学习群——知识付费型群
从字面理解,知识付费就是将教育、知识作为商品出售,从中获取商业价值的—种经济模式这类社群以优质内容为核心,然后对社群成炅提供价值输出服务,然后从中获取利益。
如今很多人都想基于微信建立一个社群,于是问题来了:怎么建立社群?
大部分人的做法是“把人拉进来,然后让进来的人讨论问题、聊天、分享”,然后就指望着群里的人产生连接、创造价值。
这就像一个导演,叫来一群演员然后对他们说:你们可以开始演了,演完叫我。
可是你知道:好**是需要被“设计”的,要有矛盾、有主角、有转折、有情感……
而好的社群,同样是被精心设计出来的。那如何设计?
1明确使命 ——我们为什么聚在一起;
2设计仪式 ——我们如何达到目标;
3提供反馈 ——距离目标还有多远;
将许多个体放到一个框框里,只是形成了一个群体,只有当这些个体在拥有共同目标后才形成了一个真正的组织,也就是我们想要的社群。我们拉一帮人不是为了沟通沟通、交流交流,而是为了一起“改变些什么”,“提高些什么”、“获得些什么”。比如秋叶凝聚了一帮人,通过互相学习,提高PPT技能。
那如何找到社群的使命呢?
使命一定是源于冲突。冲突有 外部冲突 (理想环境和现实环境的差距),和 内部冲突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针对外部冲突,我们要让社群的成员知道,我们在一起要改变些什么,比如通过提高创作PPT的能力改善同事对自己的态度。针对内部冲突,要让社群成员知道自己要获得什么改变,比如通过提高PPT技能提高自己工作效率,成为职场达人。
凝聚一群人有了清晰的目标后,还需要 固定的仪式化活动 。明确使命的目的是让成员清楚:为什么要加入这个社群。而设计仪式的目的是让社群的成员知道自己进群以后,应该怎么做什么?怎么去做 什么时候去做?通过固定的仪式化活动,提高成员的参与程度和收货程度。
社群在确立使命和明确仪式后,还要给成员提供反馈。反馈的目的是让成员知道自己距离目标还有多远。持续的反馈可以让别人知道自己现在在哪儿,距离目标还有多远,接下来还要做出哪些努力。
反馈基于外部冲突(我们对外界做了什么改变)和内部冲突(我们对自己做了什么改变)。
上文先讨论了如何建立一个社群,下面将通过一本《社群经济》的几个概念带你认识社群,相对枯燥,不喜可直接跳到结尾。
如果要给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群经济”下个定义,就是基于移动社交平台,遵循某种兴趣图谱,为特定目标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促进粉丝深度互交和情感体验,激发粉丝自主参与度、传播力和创造力,通过富有创意的社群运营,形成可持续性的商品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生产和消费。
社群经济的运营初期会有粉丝经济的基本特征,需要打造魅力人格和明星效应,比如逻辑思维运营初期,就是依靠粉丝对罗胖的信任和喜爱而积累知名度,最终让粉丝买单(支付会员费)。但社群经济和粉丝经济有很大不同,其核心本质在于聚集粉丝规模之后的再生机制和价值增值系统。这种再生产和价值增值,源自粉丝的参与和创造。
社群组织的互动机制不是自上而下的、 一对多的传递关系,而是社群粉丝之间的横向互交关系。信息、资源、创意等在横向交互中不断激发出来,进行意义和价值的再生产,因此社群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自我运作和自我增值。
互联网社群从建立之初就应该具有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边界,清晰的定位是指社群成员有比较明确的兴趣图谱,或信息分享或情感交流,或科技创业,或美食娱乐,或旅游休闲,或成长进步,或职场技能。明确的边界,是指社群成员有规范的加入机制和身份认知,有明确认同感和较强的归属感。了解用户和成员,是一个社群成长的必备条件,更是一个社群创始人最基本的能力。
大众传播时代遵循的是控制论思想,形成自上而下、由"意见领袖"到普通受众的两级传播或多级传播构成,而在社群时代,因为“去中心化”、“碎片化”的网络特点,打破了纵向的层级化的传播结构,形成了以个体用户为元素的多元群体组织,呈现扁平化的复杂网络结构。网络社群呈现极强的自组织特征。互联网给予个体前所未有的获取信息能力和参与空间,而社群给予个体更大的话语权和更强的行动能力(借力)。
马洛斯的需求理论中,用户满足了低层次的功能需求后,会追求较高层次的情感需求。对于社群而言,追求情感体验,有利于放大社群的价值,对于社群成员情感体验的满足成为社群运营的核心。“罗辑思维”以“有种、有趣、有料”为口号,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传达独特的阅读文化和情感体验,打造互联网知识型社群。正如罗振宇所说,“互联网时代的人要的是感性,而不是理智。超越了理性的感性因素,引发人类共同的底层共振”,从恢宏的历史中,从奔放的艺术中,从流离失所的哲学中找到我们人性当中所深深隐藏的爱。” 在罗振宇看来,万物有灵,人会重新回到一个情感交互的时代。
依据个体在社群互动的参与程度由浅到深的层次,可以将社群成员分为跟随者、贡献者和核心成员三个不同级别,跟随者在社群中通常是观望和聆听,缺乏从参与深度,而贡献者和核心成员,则具有强烈的互动需求、主动意识和创新能力。贡献者和核心成员,凭借其社会资本和威望,不断带动跟随者的参与度,从而不断提升社群的活跃度和凝聚力。
我们都知道企业要做战略定位,品牌需要做品牌定位,目的就是企业要让客户从无数同类产品中一眼就看到自己的产品。同样是牙膏产品,品牌可以定位在牙齿美白、防龋齿、防过敏等功能上,当定位深入人心时,品牌的形象也会深深印入客户的脑海中,在众多的同类竞品中脱颖而出。同理,社群也需要定位,比如罗辑思维社群的定位是“知识型社群”、肆拾玖坊是新中产联盟、博友会是异业联盟。我们在对社群进行定位时,要抓住四个关键点。1、解决痛点;我们要解决客户某个方面的痛点,比如农一网解决了农资商家们想做电商,但又对电商知识不够精通的痛点,参哥解决的是传统企业家抖音转型的痛点。2、体现价值(满足需求);我们在做社群定位时要体现出社群对客户的价值,应避免直接用产品来定位社群,我们可以把产品类社群包装成兴趣社群或者情感社群。或者直接用社群用户的需求点作为社群的“卖点”3、以产品为基础;社群在定位要把产品作为基础,因为企业建立社群的目的就是为了销售产品、宣传产品,只有产品好、同时产品能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社群才能持续发展。所以企业要在产品定位基础上来定位社群。4、以互动为纽带;营销10是以产品为核心驱动;营销20是以客户定制化需求为核心驱动;营销30是以价值观为核心驱动;营销40是以用户互动为核心驱动。而社群就是营销40时代的产物,所以必须以用户互动为核心驱动做营销。只有建立在互动基础上,用户参与社群共建、共享才是一个健康的社群。
2020年,伴随着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大环境变化,品牌营销也迎来改变——摒弃浮躁与喧嚣,向营销向善、包容与关怀、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上转变。这两天被网易严选一支户外“劝退”广告给刷屏了。疫情期间,互联网上消费者的情绪曝晒在高温之下,在信息芜杂、真相难辨的舆论场中一点即燃。如何在趋势之外保持理性与洞察,戳破热点之上的迷思与泡沫,是所有品牌都应该深思的问题。网易严选选择以退为进,将原本223-229的促销广告临时换掉了,展现对消费者、对社会的关怀的同时还暗藏商业小心机,这份分寸感和创意可以说是掌控得很好的。所以,今天想从这个话题引入,和大家聊聊,疫情之后2020年品牌营销将出现的5大新趋势变化洞察。01营销向善进行时如果要问我2020年的营销热点会是什么我的答案是:2020年的热点需求有且只有一个——我们生活的中国会越来越好。以往品牌营销的出发点可能是产品获客、品牌曝光,此次疫情唤醒了人们对于生活本质的思考,把所有人都培养成了“洁癖”,消费者对健康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重视、更迫切,对品牌来说,主动亲吻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各大品牌的共识。这样的风向短期内并不会改变,所以,后疫情时代,品牌要做的就是传递消费者心念已至,口未能及的情感型、人文关怀内容,从生活态度上和消费者保持共振,获得消费者认可。以近期汉堡王打动我的一个广告为例:在最新广告《TheMoldyWhopper(发霉皇堡)》中,汉堡王用镜头记录了汉堡在34天里「变坏」的过程,并在最后将这通常情况下看了倒胃口的影像称为「Thebeautyofnoartificialpreservatives(无人造防腐剂之美)」,向消费者传递汉堡王的产品都是很健康的,没有任何防腐剂成分。整个营销逻辑都是依用户而建,站在用户的角度来传递品牌价值观,虽然是通过自黑来表达,却能够迅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与产品建立起连接,而且还让消费者愿意去主动尝试。还有上面提到的网易严选#劝你别看的广告#,牺牲部分利益,向外传达社会责任,此时品牌投资产生的品牌效益远大于产品拉新,无疑结局是双赢的。所以,我始终坚信,2020年”贪嗔痴”的哗众取宠内容会成为过去式,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营销向善开始进行时。02消费者欲望支配需求在上半年疫情期间,因不能出门的客观环境,极度地禁锢着消费者的各种欲望,这也意味着企业所有的产品或营销战略等都将会从用户的“欲望”出发,用“欲望”支配消费者未来的报复性消费“需求”。以餐饮品牌为例,品牌前期要做的是不断累积消费者按捺不住的欲望,帮他们回忆过往的麻辣酸甜,让他们觉得现在有多酸多苦,疫情后才能让他们在深夜的火锅和餐厅中大快朵颐。随着疫情的发展,最后病毒被控制和逐渐消失是一定的事,压抑已久的消费力就会重回市场,那就需要品牌在这个沉淀期搞些预案,一旦开放消费端口,重新一轮的跑马圈地,是否能在这个时期内做好周全的准备,在开放的爆炸点上占据先机,就看各位的积累了。03全域营销扛起种草大旗“你想用哪个流量洼地爆破?”从2020年开始,相信很少有人会再去问这类问题——因为市场压力让品牌不得不进行全域营销。所谓全域营销,并非是新鲜的词语,与过去的整合营销类似。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整合营销强调的是一个让人惊艳的创意,能够覆盖所有媒介渠道;而全域营销应该重视的立体流量的价值,不再是同一个创意内容分发所有渠道,追求的应该是圈层效应和渗透率,通过对人群、触点和内容做精细的洞察和匹配,实现个性化营销。这次的疫情,因为品牌传播和增长诉求,倒逼很多品牌在营销方式和渠道选择上多样化试水和创新,在短视频、直播和社群等领域全面商业化,扛起“种草带货”大旗。比如,知名男装品牌马克华菲通过快速升级迭代网红直播、短视频、内容共创营销、线上线下互通吸粉导流、线下体验场景等,并加快抖音号、快手号、B站号等账户的开设和内容传播,进行全渠道的相互引流。在这之前,营销通常是第一次性的,品牌也都知道消费者管理是非常简单的概念,但也就停留在了概念层面。可以说,这次疫情是一次对品牌进行用户运营教育的催化剂,让更多品牌通全域营销策略,和用户之间产生更多的交互内容,以达到社交传播的最大化。04圈层效应:小众狂欢大众围观事实上,圈层经济早已在野蛮生长,因兴趣而形成的小众圈层的情感,其叠加的能量甚至比大众潮流更为汹涌澎湃。而在互联网时代,更加助推了小众圈层真正实现大众化表达。小众文化如何突破圈层?我认为,可以把小众文化圈层分成2类。第一类,是二次元亚文化。比如疫情期间,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直播监工火了。在雷神山、火神山的现场搭建的过程中,创新地放入直播概念,最多的时候,有7500万人在线云监工。这些云监工们亲切地给摄像头取名叫摄政王,电焊那个工作组叫汉武帝,打桩机叫楚桩王。还有一个案例是云蹦迪,这些都是典型的二次元特征。可能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和参与进来,但是他们会看,这就是所谓的“小众狂欢,大众围观”。第二类是核心粉丝群,他们会无条件支持自己的偶像和喜欢的IP。比如这次疫情中因驰援湖北的惊人行动力登上热搜的饭圈女孩,通过响应爱豆捐赠榜样的力量,反应迅速,组织性强,账目透明,她们把这种追星中养成的战斗力,用在了援驰武汉的行动中。这次的疫情,让二次元再次突破圈层效应走进大众视野。而品牌未来要做的,是在介入小众文化做营销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把它的基因建立起来,从而把它的粉丝转化品牌的用户,引起价值观的共鸣。对于品牌来说,这种价值共鸣是可持续的、长期的,而且能够感染到更多的人。当小众文化变成大众流行文化,品牌在其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就提升了自身的价值。05国潮文化白热化纵观近年来,随着“国漫之光”、“中国机长”、“中国正在崛起的“华夏自信”力量,将会为国潮之风的演绎再一次进行推波助澜。5G”,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造,每件热门大事件无不激起人们内心的民族骄傲和自豪感。我相信,经历疫情、共同居家隔离的民族团结抗议经历,也就是说,当苦难与荣耀并存时,我们便以“多难兴邦”给予这种情绪最大的释放!反映在品牌上,无数年轻消费者对被冠以“中国制造”、“民族企业”的品牌拥有天然的好感。比如专注生产羽绒服43年的中国品牌波司登,在疫情期间登上伦敦时装周上,手持脸贴五星红旗,并齐声喊道“中国加油”,赢得了世界各国观众的全面响应。如果说新国货是这股时尚潮流的物质基础,那么广泛的文化认同和强烈的文化自信就是这个流行趋势的精神内核,让“国潮”在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当中产生了巨大的穿透力。“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小虫未足奇”。危机是一场洗牌,是重新分配资源和排列位次。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幻莫测,我们都要及时做出新的变化,越是危机越是我们的机会,能不能抓住就要看企业的内功修炼了。#专栏作家#木兰姐,公众号:木兰姐(ID:mulanjie-);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名创优品品牌总监成金兰。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