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浪漫主义者

什么是浪漫主义者,第1张

意思是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

浪漫主义者是就是指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具备乐观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奔放的激情、丰富的想象。

“浪漫主义”一词指一种文学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相对,强调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 十八世纪 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哲学家 、 教育家 、 文学家 ,18世纪 法国大革命 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 政论家 和 浪漫主义 文学流派 的开创者, 启蒙运动 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 社会契约论 》、《 爱弥儿 》、《 忏悔录 》、《 新爱洛漪丝 》、《 植物学通信 》等。

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同时,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我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 

卢梭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卢梭被安葬于巴黎 先贤祠 (Le Panthéon)。1791年12月21日,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

卢梭的观念渗入社会风气,成为时尚。年轻人模仿《 爱弥儿 》,要做“居住在城里的野蛮人”。路易王太子也深受《爱弥儿》的影响,按照卢梭的观点从小教育他的儿子,学一门手工匠人的手艺。据说,这就是 路易十六 那个著名的嗜好——业余锁匠的由来。

虽然起初 法国启蒙运动 的自由主义作家有几位是卢梭的朋友,其中包括 德尼·狄德罗 和 达朗贝尔 ,但是他的思想不久就开始与其他人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卢梭反对 伏尔泰 在日内瓦建立一家剧院的计划,指出剧院是所伤风败俗的学校,结果他同伏尔泰反目。

此外卢梭基本上属于情感主义,与伏尔泰及 百科全书派 成员所崇尚的功利的理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762年,卢梭因其所撰教育论著《爱弥儿》一书出版,遭到法国当局的通缉。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惨痛苦中度过的,1778年7月2日于法国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与世长辞,享年66岁。

情况所许的最大幸福

  黛莱丝·勒・瓦瑟**是良家出身的女儿,卢梭遇见她时,她只是旅馆的缝洗女工,在卢梭多灾多难的后半生中,她成为他唯一的慰藉和伴侣。当卢梭第一次看见她时,就被她那淳朴而缅腆的气质所吸引。与卢梭个性相仿,她温柔、多情而胆怯,同样的性情很快使他们就心心相印了。戴菜丝从卢梭身上看到了一个正直的男人,而卢梭则看到了一个忠实而温柔的女人,这正是他们互相所需要的。卢梭预先向她声明,他永远不会抛弃她,也永远不会和她结婚。可她并不介意,她只要能跟他在一起。正如他在《忏悔录》中所说的:“因为她,我得到了情况所允许的最大的幸福。”自华伦夫人从卢梭的生活中消失以后,他的情感一直是空着的,戴莱丝的出现使他逐渐恢复了活泼开朗的个性。安定的生活使卢梭能专心于工作之中,很快便完成了《风流诗神》的全部词曲创作。这是一部颇有才华的著作,可是在巴黎的出版商却不喜欢像他这样的一个新手。正当他经济日趋窘迫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在悲痛之余,他继承了一笔小小的遗产,这暂时缓解了他的经济问题,但贫穷的生活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在推广他的剧本的过程中,卢梭巧遇当时著名的黎希留公爵,后者对他的音乐才华印象十分深刻。他把卢梭推荐给伏尔泰,当时伏尔泰正忙着和拉莫创作歌剧《光荣之庙》、便把一部《拉米尔的庆祝会》交由卢梭改写。热情进发的卢梭很快便完成了工作,但由于拉莫对他的排挤,事后未能得到一丝名利。直到卢梭受杜宾夫人和弗兰格耶先生的邀请,做他们的秘书,每年オ有了八九百法郎的薪金。这样,卢梭一家人的生活才稍微安定下来。1746年,卢梭完成了诗剧《西尔维的幽径》,显示出不凡的文学才华。正当这时,黛莱丝怀孕了,这使卢梭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况。以他当时的经济条件而言,生活上仅能糊口而已。而在当时,就连巴黎的上流社会里都存在着一种弃婴风尚,“谁最能叫育婴堂添丁进口,谁就最受人喝彩。”卢梭心想:“既然当地的风俗如此,一个人生活在这里,当然就可以照此办理。”(《忏悔录》)他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当然这是一个令他后悔终生的决定。黛菜丝虽然不愿意,却只好照卢梭的意思办了。就这样,卢梭总共有过五个孩子,他都一一把他们送进了育婴堂。为此,卢梭后来背负上了千夫所指的骂名。他被认为是伪君子。人们指责他抛弃儿女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他在日后的《忏悔录》和《爱弥儿》中都作了沉痛的反省和自责。

 1749年,在巴黎做秘书期间,卢梭与甘罗、狄德罗成为好友。由于彼此都热心于学术工作,狄德罗和卢梭等人便着手合编一部《百科全书》,卢梭负责撰写音乐条目。可《百科全书》的工作却因狄德罗发表《论盲人的信札》所导致的被捕入狱中断了。得知好友入狱,卢梭十分焦急,他甚至给路易十四的宠姫蓬巴杜尔夫人写信,求她在国王面前说情,希望能把狄德罗放出来。当听闻狄德罗可以会见朋友时,他便天天去巴黎郊外的范塞纳堡要塞监狱去探望他。在一个夏日,卢梭仍旧去探望狄德罗,在路上,成科学院公告次年征文的一个题目:《科学与艺术的进步他手里拿着一本杂志《法兰西信使》边走边看,当看到第是有助于伤风败俗还是敦风化俗》时,他的脑子顿时灵光起来。社会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温情?幸福?野心与贪婪、竟争和背叛弥漫了文明的法兰西!暴虐强奸了自由,压迫取代了平等。他立即在一棵橡树底下用铅笔写出一段拟法伯利西乌斯的演说词。狄德罗知道以后,鼓励他继续把这种思想发挥下去,写出一篇论文去应征。

 1750年7月,卢梭的论文《论艺术与科学》获得了第戎科学院的奖金,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标志着卢梭早期反封建思想的形成,同时也蕴含着他以后的“天赋人权”和“自然状态”学说的萌芽。初次成功使卢梭成为巴黎的时髦人物,许多人找上门来,为了避开这些烦扰,他去了巴黎近郊的缪沙尔先生家疗养。这一时期,他写出了歌剧《乡村ト师》。1752年3月1日,《乡村ト师》公演后,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10月,《乡村ト师》在枫丹白露王室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卢梭对自己的作品终于能受到观众的如此欢迎,感到莫大安慰。国王准备亲自接见他,并赐给他一份年金。面对这样的荣誉和嘉奖,卢梭激动万分,但一想到觐见国王,他就害怕得要命。况且,一旦接受了国王的年金,对于卢梭而言,无异于自由、真理、勇气也就全都完蛋了。他决定放弃年金,以身体不适为借口,第二天一早就离开了枫丹白露。《乡村ト师》的大获成功,除了使卢梭名利兼收以外,也使他的文人朋友开始排挤他。

 在他40岁那年的冬天,第戎科学院又发表了以《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为题的征文章程。卢梭十分惊奇于第戎科学院提出这样一个命题的勇气,正如他在《忏悔录》中所写的“它既然有这样的勇气提,我也就有这样的勇气写,于是我就动手写了。”为了自由自在地思考这个重大的题目,卢梭在黛菜丝的陪伴下,特地去圣日耳曼作了一次为期七八天的旅行,在那些原始树林的深处,他探索着他想要的答案。经过长久的沉思和研究,1754年卢梭终于完成理论名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卢梭的社会发展观和平等观,无论就其思想性、逻辑性和社会影响方面来说,都远远超过了第一篇应征论文。但正如卢梭自己所预料的那样,论文并未得奖。但在社会上却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人们的评价大相径庭。他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攻击,包括他百科全书派的朋友们。卢梭将这本著作题赠给伏尔泰,岂料伏尔泰读后大为不满,他回了一封极尽挖苦讽刺的信给卢梭,称他的书是“反人类的新书”;同时,卢梭也得到了高度赞扬,人们称道他的文章文笔精彩、思想谨严、词锋锐利;一年以后,当它在德国出版发行后,获得了莱辛的赞赏,德文译本在柏林引起了轰动。

-----------------------------------------------------

目录页: 卢梭传略(一)介绍语

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有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在教育上顺应天性,让孩子自然发展、提倡平等与自由等。

思想主张

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人物简介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后世影响

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

卢梭反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就连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都无一例外地声称是卢梭的门徒。

引言:1778年7月2日,贫困潦倒身心皆病的卢梭逝世于巴黎东北面的一座小镇。此前他一直生活在一所简陋的小屋子里,靠誊抄乐谱挣取微薄报酬为生。更早之前,他因《社会契约论》、《新爱洛漪丝》和《爱弥儿》等著作被统治阶级视为异端,书籍被焚毁,本人亦被下令逮捕、焚烧,不得不开始了凄惨的流亡生活…… 卢梭生前饱受争议备受迫害,但死后却得到了无上荣耀。1789年,也就是卢梭辞世11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了。路易十六哀叹: 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罗伯斯庇尔推崇说: 这场革命,卢梭是导师。1791年,法国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在国民议会大厅竖立起了卢梭的半身雕像,以金字题词——「 ”自由的奠基人”。之后,卢梭的遗体在民众的拥护下极为隆重地迁入了巴黎名人公墓。 日内瓦的卢梭雕像 241年过去了,历史已对卢梭做出比《忏悔录》更为公正的评判,卢梭的作品也历久弥新熠熠生辉。与其同时,在许多读者心目中,卢梭只是一个和伏尔泰、狄德罗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家。本文即从作为平民的卢梭、作为启蒙者的卢梭和作为文学家的卢梭三个方面入手,尽可能还原出一个具体的卢梭。 一、终身贫困的平民思想家 在启蒙运动中,有许多思想家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如伏尔泰曾因异端邪说被监禁,狄德罗曾因编纂《百科全书》而坐牢。但卢梭却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他一方面受到统治阶级的责难,另一方面又承受着来自启蒙思想家的攻击。 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卢梭受到统治阶级的责难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启蒙主义触动的是统治阶级的核心——政教政权。但卢梭为什么还会受到同为启蒙主义阵营的思想家们的攻击和批判呢?这和卢梭本人不合群的性格有关,但更为核心的原因是——卢梭是一个平民思想家。 让·雅克·卢梭 伏尔泰生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母亲更是出生于普瓦图省的一个贵族家庭,这使得伏尔泰自小过着优越的生活,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同时也为伏尔泰对资产阶级的妥协态度埋下了伏笔。狄德罗虽生于一个剃刀师傅家庭,但自小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启蒙主义之风刮起后,他更是出入于报馆、咖啡厅,力图成为一个新派知识分子。此外,狄德罗还曾写过低俗小说。当然,这些为生存所做的努力并不能消解狄德罗的价值,但也反映出了他和卢梭的不同。狄德罗很像卢梭在《论科学与文艺》中提到的「 ”狂热分子”,受时代、国家和社会意见支配的启蒙时代的狂热分子。 伏尔泰 卢梭和伏尔泰、狄德罗等人完全不同,他不是一个心存幻想的改良主义者,也不是一个狂热的启蒙主义者,他是一个平民思想家。 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贫困的钟表匠家庭,在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因病逝世。十岁那年,卢梭的父亲与人决斗,事后遭受通缉,不得不抛下幼小的卢梭,独自离开家乡。从此卢梭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当过小学徒、店员、杂役,后来因忍受不了苛待,选择了逃离日内瓦。在流浪的岁月里,卢梭一边自学,一边艰难谋生,其间还被送入过宗教收容所。 年少时经历的艰难困苦,使得卢梭对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有了极为深刻的了解。有过这种经历的普通人往往会发誓要脱离这一阶级,成为上流社会中的一员以摆脱悲惨的生活。但卢梭却没有这样想,因为他知道那些不劳而获的上流社会的人是不道德的,他们的贵族生活是建立在剥削之上的。卢梭选择成为了一名平民思想家,不惜以颠沛流离终身贫困作为代价。 二百年前的欧洲图景 当霍尔巴赫男爵问卢梭为什么对他冷淡时,卢梭直言不讳说: 你们太有钱了。事实上,作为平民思想家的卢梭,思想远比伏尔泰及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家们大胆。其他启蒙主义哲学家们仍对君主立宪制心存幻想,但卢梭却对一切君主制毫不妥协。卢梭比其他启蒙主义者更为深刻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旗手。 伏尔泰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讽刺为「 ”穷人的幻想”,这与其说是讽刺,倒不如说是对卢梭的一种肯定。事实上,卢梭就是一个穷人,一个保持终身的穷人。他童年、少年时代贫穷,是因为有个不幸的家庭。但他成年之后贫穷,却是因为只有保持贫穷,才让自己有着说真话的底气。1752年,国王路易十六要亲自赐给卢梭年金以示拉拢,但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卢梭为了自己的独立果断拒绝了赏赐。 1792年对路易十六的审判 二、为消除不平等而奋斗的启蒙者 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且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了一些头脑非常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奠基人。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指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在私有制出现之前,人类只有自我保存和怜悯这两个原则,这使得人类区别于动物,但又不会去区分什么是「 ”你的”什么是「 ”我的”。 初版《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卢梭一方面肯定了私有制的产生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但也指出它使得人类从此陷入了不平等的困境。使人文明起来,而使人类没落下去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金和银,而在哲学家看来是铁和谷物。告别了自然状态之后,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了富人和穷人阶层。 人数少的富人为了控制人数多的穷人,想方设法制定了法律:你们需要我,因为我富而你穷;因此我们互相商定,我允许你们荣幸地为我服务,而你们则把你们所剩下不多的东西交给我,作为我指挥你们的指挥劳动的报酬。而到了封建君主专制时代,这种不公平达到了极致,此时除了君主之外,任何人都是奴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又获得了一种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新的平等。 穷人和富人 卢梭并没有停在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和解构之处,他很快开始了自己的建设。通过《社会契约论》中对契约论思想的神话,卢梭指出了一条出路。契约论的思想在欧洲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古希腊时代的伊壁鸠鲁已对其有较明确的论述。到了十七世纪,霍布斯对社会契约思想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此后,洛克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阐述了政治权利的起源,论述了 在其中的作用。 但与霍布斯和洛克等人相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他们有较大不同。如关于权力的转让问题,卢梭不同意霍布斯的转让第三方以及洛克的上交 的方法。卢梭指出:自由是人性的首要法则,放弃自由就是放弃做人的资格、人类的权力与义务,并全部取消了意志自由与行为的道德性,不合人性。此外,卢梭还在《社会契约论》中主张了一种自然宗教的有神论——公民宗教。因为卢梭他并不相信自私的个人有了理性后就会自发地去汇聚成一种公共福利,相反他认为人的自私会使人宁可违背自然法则的普遍规律而损人利己。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为了使一个新生的民族能够爱好健全的政治准则并遵循国家利益的根本规律,便必须倒果为因,使本来应该是制度的产物的社会精神转而凌驾于制度本身之上,并且使人们在法律出现之前,便可以成为本来应该是由于法律才能形成的那种样子。这样,立法者便既不能使用强力,也不能使用说理;因此就有必要求之于另外一种不以暴力而能约束人、不以论证而能说服人的权威了。 「 ”不以暴力而能约束人,不以论证而能说服人的权威”其实就是宗教,此处亦可看出卢梭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分野。卢梭一方面强烈批判当时的基督教,另一方面又对原始基督教较为推崇。在卢梭看来,原始基督教是这样的:没有庙宇、没有祭坛、没有仪式,只限于对至高无上的上帝发自内心的崇拜,以及对道德的永恒的义务。 原始基督教 由此,卢梭提出了他的公民宗教的设想:每个公民都应该有一个宗教,宗教可以使他们热爱自己的责任,这件事却是对国家有很重要的关系的。但这种宗教的教条,却唯有当其涉及道德与责任———而这种道德与责任又是宣扬这种宗教的人自己也须对别人履行的———的时候,才与国家及其成员有关。 三、开创浪漫主义文学先河的文学家 在《启蒙哲学》中,卡西勒曾这样描述18世纪:理性成了18世纪的汇聚点和中心 , 它表达了该世纪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一切 , 表达了该世纪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对于启蒙思想家来说,理性无疑是一种可以照亮蒙昧之心的高于一切的神圣之物。 启蒙运动 但卢梭却认为:正是通过情感的活动, 人的理性才得到完善。卢梭把情感看作是先于理性的东西,期望通过情感引导理性。《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然宗教,其实正是是情感的产物,而非理性。这在卢梭的文学作品中有更为具体的阐述,体现为「 ”自然”、「 ”人性”和「 ”美德”等。 《新爱洛漪丝》中的圣·普栾和于丽,他们是两个不同的社会等级的人,但出自一种天然的情感呼唤, 他们双双坠入了爱河。这是一种被还原到了自然状态的爱,是一种极为纯洁和崇高的爱。但于丽的父亲有很深的封建等级观念,他拒绝把女儿嫁给没有财产地位低下的圣·普栾。不仅如此,他还要求于丽嫁给年近五十的伏尔玛。表面上看是因为伏尔玛对他有救命之恩,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伏尔玛是个大贵族。 《新爱洛漪丝》插图 卢梭借此对虚伪腐朽的上流社会进行了批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卢梭并没有停留在对上流阶级的批判上。于丽起初强烈 嫁给伏尔玛,并痛斥父亲配不上「 ”父亲”这个神圣的称呼。但在母亲因看到自己和圣·普栾的书信气极而死后,于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于丽最终意识到:不应该为了爱情而牺牲亲子之情。 于丽最终嫁给伏尔玛,与其说是一种让步,不如说是一种牺牲。而这种牺牲在那个情境中是非常必要的,母亲已经被气死了,善良如她如何舍得再去伤害父亲?于丽早看清了封建思想的罪恶,曾大步向前与其斗争,但为了亲情她又往后退了一大步。这一进一退之间,闪耀的正是人性的光辉。 但是,于丽并没有忘记对圣·普栾的爱。出嫁后她向伏尔玛讲述了自己跟圣·普栾之间的情感,伏尔玛慷慨大度表示谅解, 并主动地圣·普栾请来担任儿子的家庭教师。这样的处理方式可谓是理想得不切实际,但不能据此认为卢梭浅薄幼稚。恰恰相反,卢梭在此提出了一种基于「 ”美德”的新型友爱关系。在于丽临终之时,这种「 ”美德”更是具有了救赎的意义。 《新爱洛漪丝》插图 于丽这样对圣·普栾说道:我的品德无瑕疵,我的爱情永远留在我的心里,而不后悔。美德虽使我们在世上分离,但将使我们在天上团聚。我怀着这美好的愿望死去。用我的生命换取永远爱你的权利而又不犯罪 , 那太好了。 不难发现,此时的「 ”美德”已经升华成为了一种宗教式的情感。但和基督教不同的是,基督教是以神为主体,而到了卢梭这里则变成了人。基督教忏悔的对象是抽象的神,而「 ”美德”使于丽直面自己真实、善良和美好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设想的自然宗教其实就是人的宗教,它崇拜和尊奉的并不是行走在天上的神,而是善良、友爱和纯洁的人性。在《爱弥儿》中,卢梭曾这样高呼:良心!良心!神性的本能,是永恒的和上帝的声音,是它引导无知和有限、却又有智慧和自由的生命,也是它成为善与恶的不偏不倚的法官,使人类似于神。 爱弥儿 除了呼吁人性回归自然之外,卢梭还深入而全面地展现了大自然本身的美: 从汝拉山高处发现日内瓦湖那瞬间,是我狂喜和心醉的瞬间。我的故乡,如此亲切的故乡,那儿快乐的激流曾充满在我的心头;阿尔卑斯山的如此有益于健康和如此纯净的空气;比东方的香料更甘美的祖国的空气;这富饶和肥沃的土地,这唯一的。人类眼睛从未目击过的最美丽的风景,这可爱的。我在周游世界时没有看到过能与之比美的住所;一个幸福和自由的民族的面貌,季节的温和,气候的静朗,那唤醒我曾品尝过一切感情的千百种甜蜜的回忆。 日内瓦湖畔 不仅是在法国,即使在整个欧洲文学史上, 卢梭也可称得上是深入全面地描绘大自然、并借此呼吁人们回归自然的第一人。18世纪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的浪漫主义诗人,可以说正是在响应卢梭「 ”回归”自然的号召。再加上前文已经指出卢梭的自然宗教对应的其实正是「 ”人性”、「 ”美德”和「 ”自然”,这些元素其实正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所在。因此,卢梭可谓是当之无愧的浪漫主义文学第一人。 结语: 歌德曾这样感叹: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开始了一个时代。伏尔泰结束了黑暗的封建时代,但卢梭比伏尔泰走得更远,因为他更加关注普通人的自由、平等和人性。 参考文献: 卢梭 《论科学与文艺》 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卢梭 《社会契约论》 卢梭 《爱弥儿》 卢梭 《新爱洛漪丝》 卢梭 《忏悔录》 卡西勒 《启蒙哲学》 姚介厚 《略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邓晓芒 《从黑格尔的一个误解看卢梭的「 ”公意” 》 柳鸣九(主编) 《法国文学史》 王树人、 李凤鸣 《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816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