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是哪些人

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是哪些人,第1张

正榜 十二名

林黛玉 薛宝钗 贾元春 贾探春

史湘云 妙 玉 贾迎春 贾惜春

王熙凤 贾巧姐 李 纨 秦可卿

副 榜 十二名

甄英莲 尤二姐 尤三姐 薛宝琴

邢岫烟 李 纹 李 绮 四姐儿

喜 鸾 瑞 珠 宝 珠 傅秋芳

又副榜 十二名

晴 雯 花袭人 金鸳鸯 平 儿

琥 珀 紫 鹃 白金钏 白玉钏

翠 缕 翠 墨 麝 月 素 云

三副榜 十二名

珍 珠 玻 璃 彩 霞 彩 云

抱 琴 司 棋 待 书 入 画

绣 桔 鹦 鹉 黄金莺 茜 雪

四副榜 十二名

媚 人 檀 云 林红玉 紫 绡

碧 痕 秋 纹 绮 霰 佳 蕙

春 燕 小 鸠 柳五儿 春 纤

五副榜 十二名

龄 官 芳 官 藕 官 文 官

药 官 葵 官 蕊 官 艾 官

茄 官 宝 官 玉 官 豆 官

六副榜 十二名

雪 雁 碧 月 丰 儿 翡 翠

傻大姐 坠 儿 蝉姐儿 莲花儿

靛 儿 小 鹊 鹦 哥 万 儿

七副榜 十二名

绣 鸾 绣 凤 彩 鸾 彩 凤

彩 屏 小舍儿 文 杏 小 螺

小吉祥儿 篆 儿 臻 儿 良 儿

八副榜 十二名

嫣 红 娇 红 偕 鸾 佩 凤

文 花 翠 云 秋 桐 善姐儿

银姐儿 豆 儿 同 喜 同 贵

外副榜 十二名

张金哥 青 儿 智 能 二丫头

袭人姨妹……

啤酒中含有一种稀有的营养物质,让谷歌强壮。加快新陈代谢。喝啤酒有活血和促进代谢的功效。啤酒尽管度数低,但还是含有一些酒精成分。不啤酒不仅可以加快血液循环。还可以给肌肤提供很多养分。更有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喝啤酒有助于稳定情绪。一旦有烦躁不安的情绪时,坐下来就着清淡的小菜。适量喝点啤酒。就算对波动的情绪起到稳定作用。喝啤酒能缓解便秘。我们喝啤酒时会感到有一股苦味。其主要成分是蛇麻子。它能增强胆汁分泌量。这样便秘的困扰就可以解除。我脾气又美容美体的那样。啤酒中含有丰富的女性荷尔蒙。产后啤酒的女性朋友。能让肌肤光滑细致。体态匀称。啤酒还有大量维生素b。银姐人情压力有助于记忆力。强健肌肉和降低人们患上心脏病的风险。

《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成书约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 、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时代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其后被拍成许多同名的影视作品。

作品名称

《金瓶梅》

作品别名

金瓶梅词话

创作年代

明代

文学体裁

小说

作 者

兰陵笑笑生

成书年间

隆庆至万历年间

目录

1 内容简介

2 作品目录

3 后世影响

▪ 思想内容

▪ 艺术成就

▪ 文学价值

4 作者考据

5 相关论著

6 书籍版本

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编辑

金瓶梅连环图1-20 (21张)

《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之首。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在中国文学史增加上具有开拓性意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分水岭,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名著。它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时代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体现当时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内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间的地痞、流氓、宦官、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西门庆原是个破落财主、生药铺老板。他善于夤缘钻营,巴结权贵,在县里包揽讼事,交通官吏,知县知府都和他往来。他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聚敛财富,荒*好色,无恶不作。他抢夺寡妇财产,诱骗结义兄弟的妻子,霸占民间少女,谋杀姘妇的丈夫。为了满足贪得无厌的享乐欲望,他干尽伤天害理的事情。但由于有官府做靠山,特别是攀结上了当朝宰相蔡京并拜其为义父,这就使他不仅没有遭到应有的惩罚,而且左右逢源,步步高升。

各取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名字作为作品的名字,《金瓶梅》像日记一样,它的故事是逐年逐月展开的。开篇说“话说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间”,表明《金瓶梅》写的是北宋末年政和年间的故事,恰好《金瓶梅》前六回写的潘金莲和西门庆偷情的故事是从《水浒传》中抄袭来的,读者早已知道《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政和年间,于是更加深信不疑地认为《金瓶梅》写的真是北宋末年政和年间的故事。

明代的皇帝,广事罗致妇女,以为后宫*乐,史籍记载颇为详尽,正德皇帝则是其中最为出名的。可以说明中叶以来,君荒臣纵,纲纪日坏,明武宗正是这样一个倡导者,明武宗朱厚照1506年继位,至1521年驾崩,在位16年。《明实录·武宗外纪》记载,武宗即位后,“又别构院御,筑宫殿数层,而造密室于两厢,勾连栉列,名曰豹房”,以供*乐。

作品目录

编辑

第一回

西门庆热结十兄弟武二郎冷遇亲哥嫂

第51回

打猫儿金莲品玉 斗叶子敬济输金

第二回

俏潘娘帘下勾情 老王婆茶坊说技

第52回

应伯爵山洞戏春娇 潘金莲花园调爱婿

第三回

定挨光王婆受贿 设圈套浪子私挑

第53回

潘金莲惊散幽欢 吴月娘拜求子息

第四回

赴巫山潘氏欢幽 闹茶坊郓哥义愤

第54回

应伯爵隔花戏金钏任医官垂帐诊瓶儿

第五回

捉奸情郓哥定计 饮鸩药武大遭殃

第55回

西门庆两番庆寿旦 苗员外一诺送歌童

第六回

何九受贿瞒天 王婆帮闲遇雨

第56回

西门庆捐金助朋友 常峙节得钞傲妻儿

第七回

薛媒婆说娶孟三儿 杨姑娘气骂张四舅

第57回

开缘簿千金喜舍 戏雕栏一笑回嗔

第八回

盼情郎佳人占鬼卦 烧夫灵和尚听*声

第58回

潘金莲打狗伤人 孟玉楼周贫磨镜

第九回

西门庆偷娶潘金莲武都头误打李皂隶

第59回

西门庆露阳惊爱月 李瓶儿睹物哭官哥

第十回

义士冲配孟州道 妻妾玩赏芙蓉亭

第60回

李瓶儿病缠死孽 西门庆官作生涯

第11回

潘金莲激打孙雪娥西门庆梳笼李桂姐

第61回

西门庆乘醉烧阴户 李瓶儿带病宴重阳

第12回

潘金莲私仆受辱 刘理胜魇胜求财

第62回

潘道士法遣黄巾士 西门庆大哭李瓶儿

第13回

李瓶姐墙头密约 迎春儿隙底私窥

第63回

韩画士传真作遗爱 西门庆观戏动深悲

第14回

花子虚因气丧身 李瓶儿迎奸赴会

第64回

玉箫跪受三章约 书童私挂一帆风

第15回

佳人笑赏玩灯楼 狎客帮嫖丽春园

第65回

愿同穴一时丧礼盛 守孤灵半夜口脂香

第16回

西门庆择吉佳期应伯爵追欢喜庆

第66回

翟管家寄书致赙 黄真人发牒荐亡

第17回

宇给事劾倒杨提督李瓶儿许嫁蒋竹山

第67回

西门庆书房赏雪 李瓶儿梦诉幽情

第18回

赂相府西门脱祸 见娇娘敬济销魂

第68回

应伯爵戏衔玉臂 玳安儿密访蜂媒

第19回

草里蛇逻打蒋竹山 李瓶儿情感西门庆

第69回

招宣府初调林太太 丽春院惊走王三官

第20回

傻帮闲趋奉闹华筵 痴子弟争锋毁花院

第70回

老太监引酌朝房 二提刑庭参太尉

第21回

吴月娘扫雪烹茶 应伯爵替花邀酒

第71回

李瓶儿何家托梦 提刑官引奏朝仪

第22回

蕙莲儿偷期蒙爱 春梅姐正色闲邪

第72回

潘金莲抠打如意儿 王三官义拜西门庆

第23回

睹棋枰瓶儿输钞 觑藏春潘氏潜踪

第73回

潘金莲不愤忆吹箫 西门庆新试白绫带

第24回

敬济元夜戏娇姿 惠祥怒詈来旺妇

第74回

潘金莲香腮偎玉 薛姑子佛口谈经

第25回

吴月娘春昼秋千 来旺儿醉中谤仙

第75回

因抱恙玉姐含酸 为护短金莲泼醋

第26回

来旺儿递解徐州 宋蕙莲含羞自缢

第76回

春梅娇撒西门庆 画童哭躲温葵轩

第27回

李瓶儿私语翡翠轩 潘金莲醉闹葡萄架

第77回

西门庆踏雪访爱月 贲四嫂带水战情郎

第28回

陈敬济徼幸得金莲 西门庆糊涂打铁棍

第78回

林太太鸳帏再战 如意儿茎露独尝

第29回

吴神仙冰鉴定终身 潘金莲兰汤邀午战

第79回

西门庆贪欲丧命 吴月娘失偶生儿

第30回

蔡太师擅恩锡爵 西门庆生子加官

第80回

潘金莲售色赴东床李娇儿盗财归丽院

第31回

琴童儿藏壶构衅 西门庆开宴为欢

第81回

韩道国拐财远遁 汤来保欺主背恩

第32回

李桂姐趋炎认女 潘金莲怀妒惊儿

第82回

陈敬济弄一得双 潘金莲热心冷面

第33回

陈敬济失钥罚唱 韩道国纵妇争锋

第83回

秋菊含恨泄幽情 春梅寄柬谐佳会

第34回

献芳樽内室乞恩 受私贿后庭说事

第84回

吴月娘大闹碧霞宫曾静师化缘雪涧洞

第35回

西门庆为男宠报仇 书童儿作女妆媚客

第85回

吴月娘识破奸情 春梅姐不垂别泪

第36回

翟管家寄书寻女子 蔡状元留饮借盘缠

第86回

雪娥唆打陈敬济 金莲解渴王潮儿

第37回

冯妈妈说嫁韩爱姐 西门庆包占王六儿

第87回

王婆子贪财忘祸 武都头杀嫂祭兄

第38回

王六儿棒槌打捣鬼 潘金莲雪夜弄琵琶

第88回

陈敬济感旧祭金莲 庞大姐埋尸托张胜

第39回

寄法名官哥穿道服 散生日敬济拜冤家

第89回

清明节寡妇上新坟 永福寺夫人逢故主

第40回

抱孩童瓶儿希宠 妆丫鬟金莲市爱

第90回

来旺偷拐孙雪娥 雪娥受辱守备府

第41回

两孩儿联姻共笑嬉 二佳人愤深同气苦

第91回

孟玉楼爱嫁李衙内李衙内怒打玉簪儿

第42回

逞豪华门前放烟火 赏元宵楼上醉花灯

第92回

陈敬济被陷严州府 吴月娘大闹授官厅

第43回

争宠爱金莲惹气 卖富贵吴月攀亲

第93回

王杏庵义恤贫儿 金道士娈*少弟

第44回

避马房侍女偷金 下象棋佳人消夜

第94回

大酒楼刘二撒泼 洒家店雪娥为娼

第45回

应伯爵劝当铜锣 李瓶儿解衣银姐

第95回

玳安儿窃玉成婚 吴典恩负心被辱

第46回

元夜游行遇雪雨 妻妾戏笑卜龟儿

第96回

春梅姐游旧家池馆杨光彦作当面豺狼

第47回

苗青贪财害主 西门枉法受赃

第97回

假弟妹暗续鸾胶 真夫妇明谐花烛

第48回

弄私情戏赠一枝桃 走捷径探归七件事

第98回

陈敬济临清逢旧识 韩爱姐翠馆遇情郎

第49回

请巡按屈体求荣 遇胡僧现身施药

第99回

刘二醉骂王六儿 张胜窃听张敬济

第50回

琴童潜听燕莺欢 玳安嬉游蝴蝶巷

第100回

韩爱姐路遇二捣鬼 普静师幻度孝哥儿

她唱歌音准准得吓人,唱功好,再加上声线沙哑干净,有那么多粉一点也不奇怪

我也觉得她唱歌没什么感情,尤其是合唱的时候听得更明显。就跟前面人说的,也许是没有什么感情经历吧,但听她唱歌的确是一种享受,她声音实在太好听了orz

听着好像能让整个人都安静下来一样。

所以,喜欢不喜欢还是看个人。双笙已经很棒了,至少比那些除了脸什么都没有还一堆黑料的明星好得多了。

故事

废名小说的故事多发生在乡村,他常常以自己的故乡——中国中部乡村为背景,讲述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风俗民情,在徐缓的抒情旋律中展示乡民村姑、学童老妪的平凡故事。这里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没有惊心动魄的斗争,也没有你死我活的矛盾。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个超然的心平气和的观察者,当然,这并不是说作者没有自己的爱憎与忧虑,只不过是他把过滤了的喜怒哀乐轻轻溶入了景物风习和人物的命运之中。《柚子》其实是对封建婚姻的抗议,“我”与表妹青梅竹马,却因祖母为“我”另缔婚约,弄得有情人不能成眷属,但是人物的不满与怨恨是淡淡的。《浣衣母》展现的是一曲封建道德扼杀人性的人间悲剧:李妈的命够苦的了,丈夫和儿女们死的死,走的走,孤身一人维持生计,却那么慈爱温和。她家门前是儿童的乐园,是行人挑夫的凉棚,连骄横的旧军队的士兵也被李妈感化。但无依无靠的李妈与一个流浪来的中年男子的结合就使她一夜之间身败名裂,可怕的舆论剥夺了李妈的正常生活和起码的做人的权力,这舆论其实就是封建道德的声音。小说平静地展示了这个普通村妇的一组组生活画面,没有泪,没有恨,泪和恨不在故事的表层,而在人物的命运之中,在敏感的读者心间。废名小说的故事就是这样平淡,他总是在静观中展示农村的种种迷人与愚昧、古道与积弊,他引导你去思考,而不是去反抗,他的态度是含蓄的,而不是直露的,他的创作是体验的结果,而不是图解的产物。沈从文曾准确地概括了废名小说这一特点:“冯文炳君所显的是最小一片的完全,部分的细微雕刻,给农村写照,其基础,其作品显出的人格,是在各样题目下皆建筑到平静上面的。有一点忧郁,一点向知与未知的欲望,有对宇宙光色的眩目,有爱,有憎——但日光下或黑暗,这些灵魂,依然不会骚动,一切与自然谐和,非常宁静,缺少冲突。”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废名小说的故事特点,那就是虽然平淡,却淡而有味。

人物

废名笔下的人物多是心地善良的小人物——乡间翁媪、学童村姑,他似乎特别专注于人物内心光明美好的一面。他塑造了一个个天真烂漫、纯洁可爱的儿童:程小林、史琴子、细竹、柚子、“焱哥”等等,他们在青山秀水间嬉戏玩乐,心无杂念,不染尘俗,童年的浪漫无忧、童心的稚嫩无暇无不激起读者对童年的缅怀。废名笔下的几个农村少女三姑娘、柚子、阿毛姑娘各有各的不幸,但都善良聪颖、外柔内刚,她们美好的内心可以净化任何不洁的念头。就连火神庙里的和尚、史家的长工这些遭遇更为不幸的人也都把辛酸压在心底,勤勤恳恳,忠厚和善,在平凡的人生中闪现善良人性皎洁的光辉。废名“注重人生安稳的一面”,在小人物点点滴滴的庸常人生中展示她们的美好内心。

美学特征

废名的小说一向以难懂著称,要读懂废名,必须了解他的美学趣味与美学追求。他自己说,“就表现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在艺术上我吸收了外国文学的一些长处,又变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诗,那是很显然的”。总括起来说就是淡化情节,痴迷于唐诗般意境与兴味;弱化题材的社会意义,倾心于展示人物面对逆境时的从容淡泊;平和冲淡的外衣下是禅悟般的超脱。

故事情节

废名的小说没有悬念迭起的情节,他的人物虽然会面对人生的不幸,但决不大恸大悲,他乐于把故乡的田园风光、童心的烂漫纯真展现在读者面前。《竹林的故事》以散文笔法点染出葱茏幽静的茅舍、菜园、竹林,娓娓道出三姑娘的天真未凿、美丽恬淡,情节让位于意境,景物之美与人物之美异质同构, 令人回味无穷。长篇小说《桥》写小林、细竹、琴子三人嬉戏游玩、习字读书的情景,以童心视点,随意点染,优美的田园山水,稚气的谈书论画,新颖奇特的思考……在一组组素淡的生活画面里渗透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体悟,对童心的真情留恋。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几乎没有什么情节,以陌生化语言,打破人们惯常的阅读习惯及思维习惯,注重人物的意识流动及思维的瞬息变化。因其追求唐诗般的意境,不肯浪费语言,语言之间存在一定的停顿和跳跃,故而显得晦涩难懂,加之遇事即发议论,随心所欲,漫无节制,缺乏可读性。《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虽然语言变得明快通透,但淡化情节的倾向一如既往,在喋喋不休半调侃式的议论中介绍、分析、品评了抗战时期农村的人生百态。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废名描绘了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面:已长成大姑娘的柚子家道艰难,与“我”相互心存爱意, “见了我,依然带着笑容叫我一声‘焱哥’”(《柚子》);目睹童年好友淑姐出嫁时的微妙心理(《我的邻居》);与银姐打桑葚时迷醉于她呼我“焱哥”(《初恋》);“我与柚子学鹧鸪叫时相互调笑中的有意无意”(《鹧鸪》);清冷的月下,船行水上,从船舱一角呆视童年心爱梅姐(《去乡》)等。读废名的小说就要从看似平淡的生活画面中品味其中的意境以及作者隐藏其中的情感。

从容淡泊

废名描绘的人生有笑有泪,但他从不挖掘人物含泪人生中的社会根源与经济缘由,他的人物在逆境中总活得那么从容平淡。柚子在家境败落的情形下是那样刚强与自尊(《柚子》);金喜知恩必报,勤俭持庙,在温饱难求的生活中活得稳健自在(《火神庙的和尚》);陈聋子勤勤恳恳的劳作背后仿佛有佛性在(《菱荡》);《桥》里的史家奶奶和三哑叔又何尝不饱经沧桑,废名有意弱化题材的社会意义,而倾心于展示人物面对逆境时的从容淡泊,淡淡点出其中的精神力量或精神追求。

禅悟般的超脱

废名小说的情节、故事都是淡化过了的,他“高高地站在人生之塔上,微笑堕泪”,俯视众生。梅姐已褪去昔日的风采(《去乡》);李妈的搭档要离开李妈(《浣衣母》);雨中遭雷击的学生要示众三天(《一段记载》);妹妹夭折,父亲在她的坟头操心的是“我”的病(《阿妹》);陈大爷家鹊巢鸠占(《小五放牛》)……废名用他那支彩笔涂抹出人生的七彩画,在他平静的勾画中隐约告白他的读者这就是人生,它如溪流,没有巨澜,也不会改变它的行程。这种平淡超脱的人生态度与废名喜好禅宗有关。

废名师事周作人的艺术趣味,追求平淡中见真意。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写出悠远深广的意境,他真情留恋民间文化、乡民人生中的和谐与善良,微微叹息蕴藏于其中的落后与愚昧。

废名以他独特的小说创作开掘了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支流——抒情的怀旧的牧歌式的田园小说,从沈从文到汪曾祺都受到他的影响。

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内容提要 :废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其小说具有一种梦幻般的审美特征。审美乌托邦、田园牧歌情调以及禅宗式超越的精神追寻,营造出废名小说中一个个镜花水月般的“梦幻”世界。

 关键词 :废名、“梦幻”、叙事、审美特征、人情美、意境美、精神美

 废名的创作可以说是对“梦”的书写,其作品的审美乌托邦、田园牧歌性、禅宗式超越,交织成镜花水月般的诗学风貌和“梦幻”般的审美特征。他曾说:“创作的时候应该是‘反刍’。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梦。是梦,所以与当初的实生活隔了模糊的界。艺术的成功也就在这里。”废名的整个文学观离不开一个“梦”字。他将“梦”与文学创作联系起来,称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是一个梦:“莎士比亚的戏剧多包含可怖的事实,然而我们读者觉得他是诗。这正因为他是一个梦。”废名常常慨叹自己的创作如梦:“《竹林的故事》,《河上柳》,《去乡》,是我过去的生命的结晶,现在我还时常回顾他一下,简直是一个梦,我不知这梦是如何做起,我感到不可思议!”他不仅认为创作是一个梦,而且将自己评论其他作家的文字也称之为“用自己的梦去说人家的梦”。灌婴认为废名的《桥》是“作者对现实闭起眼睛,而在幻想里构造一个乌托邦”,“有一层缥缈朦胧的色彩,似梦境又似仙境”。事实上,与其说《桥》属于“心象小说”,不如说“《桥》就是一部‘梦象小说’”。

 一、审美乌托邦:“梦幻”般的人情美

 废名的小说多描写日常生活中乡间儿女翁媪之事,以及在宁静和美环境中的和谐、纯净的人际交往。慨叹逝去童年之梦,缅怀故乡梦之幻觉,废名的小说透显出朦胧、温馨、淳朴的人情美。《桥》运用儿童视角描写了乡村生活的纯美和人际关系的淳朴、真挚、和谐与美好。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平静、安详、友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毫无芥蒂、坦诚相待。史家奶奶没有封建家长制作风,对小林和琴子之间青梅竹马的爱情不仅没有横加阻拦,相反去小林家提亲撮合他们以成就百年之好,即使知道小林对细竹的心事,也没有横加干涉,而是一如平常般慈祥,对他关怀备至。好心的三哑叔为报答史家奶奶的恩情自愿留在史家当长工。琴子抽命画祈求祖母长命百岁。琴子和小林两小无猜的爱情就是发生在这种淳朴而又善良的乡间生活之中,他们习字读书、看花摘桃,渐渐产生了纯朴真挚的情谊。十年后的小林,心中对细竹充满情意,情感在琴子和细竹之间摇摆不定,但是同时与琴子和细竹保持着一种纯朴、朦胧而美好的情感,没有一般小说中三角恋的互相猜忌和斗气,他们拥有纯朴而和谐的“三人行”,他们之间的交往唯美、和谐而又宁静。这是一个成人世界的童话故事,是废名对儿时纯洁美好的两性交往的某种梦幻般的追忆、缅怀以及向往。这种梦幻般的温馨和谐的爱情与浓浓的人情味与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相映成辉,显出废名的“审美乌托邦”。

 二、田园牧歌情调:“梦幻”般的意境美

 废名营造了一个个温情脉脉的田园梦,这梦远离喧嚣,充满了浓浓的诗意,这诗意的来源与其意境美的营造是分不开的。周作人曾说:“废名用了他简炼的文章写独有的意境。”[4]废名小说中意境美的营造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意蕴。废名不满足于零星的简单意象叠加,而追求一种“超脱的意境,意境本身,一种交织在文字上的思维者的美化境界”[5]。《桥》中对史家庄岳家湾美丽田园生活的描写,营造出了一个唯美的梦幻般的境界。严格说来,《桥》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连缀整部小说的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和情绪体验,每一篇都可以当做小品文来研读,各篇之间独立成章,几乎每一篇都营造了“美化的境界”:或是对山林的钟灵毓秀的描绘,或是对风俗人情的醇郁朴讷的写意,或是对人生命运的超脱与感悟,亦或是对世间万物的兴会与玄想。这些意象同时又纳入一个整体的氛围之中,营造出了一种镜花水月般的令人神往的朦胧而又幻美的如烟似梦的境界。《杨柳》中,杨柳无尽的绿意、人们在杨柳树下的呼喊、打杨柳的孩子围着细竹扎柳球、长长的柳丝缀满细竹一身等等画面,组成一幅静谧纯美的生活图,静穆美与人情美相互交织,形成了梦幻般的仙境。

 多元意象的诗性建构。废名小说中的意象繁复,其中最具典型的、蕴含废名思想特点和体现其独特性的是“桥”、“塔”以及“坟”。“桥”是废名在《桥》中营造的一个中心意象,上部写主人公小林多次轻松过桥,下部写小林不敢过桥,只有看轻盈身姿的细竹和娴静淡雅的琴子过桥,桥是“爱情、婚姻之桥”的象征。废名在其他文本中也写了众多“桥”意象:李妈门前行人往来络绎不绝的卒石桥;莫须有先生小时候的过“桥”等。“塔”在废名小说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意象:《菱荡》中何仙姑“桥头立塔”式辛苦摆渡的老汉升天;《桥》中观世音用乱石堆成的塔,小林向细竹讲述的游历过的礼拜堂的塔等。废名曾说:“这一卷里面有一章题作‘塔’,当然也想就以‘塔’做全书的名字。”“我也喜欢塔这个名字,不只一回,我总想把我的桥岸立一座塔,自己好好的在上面刻几个字。”[6]另一重要的意象就是“坟”。《桥》中多次写到清明祭祀、坟地戏耍以及与坟相关的对话。《柚子》中外祖母饰着圆碑的坟,《浣衣母》中高高低低的坟坡,《竹林的故事》中竖着纸幡残片的老程的坟等。废名的小说许多时候都能一句就成一个意象。如河边村妇洗衣的“一两声捣衣的声响轻轻的送他到对岸坝上树林里去了”,宁静的乡村生活图景立刻展现在眼前;绿草在雨中静默的意象,废名只用了“雨滴绿”三个字便呈现了出来;此外像“极目而绿,垂杨夹道”、“骑在马上,绿林外是洪水”等等,用词极少而意境优美。

 古典诗词意境的审美化用。废名曾经说:“就表现手法而言,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绝句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成功一首诗。我的小说篇幅长得多,实是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7]废名在《桥》中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使意境美融会在古典诗词之中。如“琴子心里纳罕茶铺门口一棵大柳树,树下池塘生春草”、“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自然拈出古诗词,既不显突兀,同时意境全出,妙趣横生。另外,小说中的人物诗情满怀:琴子立桥头,小林看桥对面的细竹身穿红衣随口一句“红争暖树归”。“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具有叙事功能,既交代季节(时间),又渲染出周围环境。古典诗词的化用使得废名的小说具有含蓄蕴藉的意境之美。

 三、禅宗式审美超越:“梦幻”般的精神美

 废名有意通过挖掘儿女翁媪间的人情美,营造出田园生活的意境美来淡化和模糊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悲伤。废名笔下都是淡泊、朴素的佛禅式的人物,他们没有怨天尤人的悲愤,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有的是淡定从容地接受苦难与不幸,甚至于死亡。废名小说中随处可见苦难与不幸。《桥》中琴子和细竹都是孤儿,三哑叔讨米来到史家庄,史家奶奶老年丧子,抚养孙女和外孙女,狗姐姐生了一个孩子也已死去……生活的艰辛与苦难笼罩在人们的头顶。《竹林的故事》中三姑娘一家生活清贫,三个孩子只剩三姑娘一个。《浣衣母》中李妈命运悲惨。但是废名没有强调人生的凄清与苦涩,而是写出了笔下人物面对苦难时的坚韧和那份平常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废名的小说描绘的是“一幅幅经过禅宗哲学与美学净化过的日常生活画面,它们没有多少人间烟火气,而是禅意盎然”[8]。废名有意拉开艺术和现实的距离,营造一个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寄予自己理想情感和追求的精神伊甸园。在淡远、古朴、宁静的镜花水月般的梦幻世界中拷问人生意义,寻求超越人生苦难的途径,将梦幻般的世界当做灵魂的皈依。

 废名小说中众多意象,如“桥”、“塔”、“坟”的反复出现,也显示出对禅宗的审美超越。在废名笔下,“桥”这个意象不单单是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含义的意指符号:它承载着主人公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往往更具有形而上的意味。“桥”的本质就是“渡”,即把人从此岸引向彼岸,具有宗教上的意义,表现了人自我超越的艰辛和苦难的历程。桥边立塔是普度众生,观音造塔是超度无罪的亡灵,“塔”意象表达了废名对痛苦人生和苦难人世的悲悯情怀。“坟”的意象具有哲学上的超越。在废名看来,生与死是没有界限的,在佛教中强调生命的轮回与空无,“坟”不简单的是埋葬死人的一座土丘,同时也反映出废名对生命存在、肉体死亡的沉思以及唯美的人生哲学的热爱。

 与审美功利化的趋势不同,废名的小说创作体现了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关注人生的深层苦难。废名将西方生命哲学与中国的佛、道相杂糅,用独特的艺术方式,创造出唯美、超越现实的梦幻境界,形成一种审美乌托邦和超越性的精神美,从而使其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个独特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废名小说“正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深度回归的表现”,“用终极关怀之态度与眼光探索人生奥秘”,其小说“从始至终都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严肃思考和艰苦探索”]。

 废名曾谈到过西方厌世派文艺对他的影响:“中国文章里简直没有厌世派的文章,这是很可惜的事。”他喜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哈代的小说、梭罗古勃的小说,“他们的文章里都有中国文章所没有的美丽”。废名固然受到过西方厌世派的启发,但是,他最终转向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超然境界:“中国人生在世,确乎是重实际,少理想,更不喜欢思索那‘死’。”死亡意识在废名小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生与死是佛教的重要问题,也是废名人生思索的重要方面。废名小说中充满了对生与死、梦幻与现实的诸种生命对立元素的思考。在废名看来,死亡固然是必然的,是肉体的消亡,但更是美丽的,是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的“镜”与“灯”。从生命和肉体的短暂易逝中,寻求对自然生命的超脱,赋予生命以永恒的意义,使得废名小说中对梦幻之美的追求具有某种形而上的意味。废名用死亡的炫美来反衬生命的欢悦和灵魂的自由,把现实幻化成一个个如梦亦如镜的境界:“镜子是废名关于梦象人生和幻象世界的隐喻表达。从废名的深刻心理创作机制观之,镜中的幻象世界与外在的实象世界物我无间浑然一体,镜中世界甚而远胜实在人生。镜中世界是废名把人生幻美化、梦象化的一种生存体验和理想人生表达。”[3]37正是在这一点上,废名继承了禅宗,又超越了禅宗。

 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

 废名的小说别具一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的创作与鲁迅大异其趣。废名学贯中西,博采众长,他把陶渊明的朴质淡泊、庾信的清新别致、李商隐的灵动跳跃和杜甫的悲天悯人以及哈代的辞语简约、契诃夫的描述细腻,都揉合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废名小说冲淡质朴、含蓄委婉、灵动跳脱、简练省净而又情理交融、悲天悯人的独特艺术风格。

 一、充满乡土气息与牧歌情调的小说内容

 废名的小说描写的多是日常琐事来展现生活情趣,以冲淡质朴、优美宁静的笔致来表现农村生活的古朴静寂之美和淳朴的人情乡情之美。“他所描写的不是什么大悲剧大喜剧,只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这却正是现实。”⑴沈从文说:“不但那农村少女动人清朗的笑声,那聪明的姿态,小小的一条河,一株孤零零的长在菜园一角的葵树,我们可以从作品中接近,就是那略带牛粪气味与略带稻草气味的乡村空气,也是仿佛把书拿来就可以嗅出的。”⑵《柚子》通过童年的一系列日常琐事,刻画了表妹柚子的鲜明形象。“我知道我的罐子快完了,白天里便偷柚子名下的。柚子也很明白我的把戏,但她并不作声。末了仍然是我的先完,硬闹着把柚子剩下的拿出来再分。”⑶柚子的温厚可爱以及“我”的调皮顽劣性格都跃然纸上。

 “废名把乡土气息与牧歌情调几乎是自然天成地融为一体,为现代乡土小说开拓了另类美的天地。”⑷《竹林的故事》写河边竹林旁一农家贫穷而又快乐的日子。文中的三姑娘洋溢着悠悠诗情和青春气息。作者对三姑娘的聪慧乖巧、清丽脱俗以及她对幸福生活的憧憬,都描写得细致入微,令人过目难忘。这篇小说的纯粹达到了无可企及的地步。沈从文的《三三》、《边城》,汪曾祺的《大淖记事》等篇可能都受过此作的影响,沈从文笔下的三三、翠翠以及汪曾祺笔下的巧云身上都有三姑娘的影子。但是,我觉得,只有《边城》可以与之匹敌,而《三三》、《大淖记事》等篇就诗情画意和质朴纯粹上都难以望其项背。

 二、散文化的小说结构

 废名的小说在结构上有着鲜明的散文化倾向:淡化故事情节,着重情绪和意境的渲染,以抒情的笔法使田园山水之美与人物性情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

 废名以大量篇幅纳自然景观于人事描写之中,把景物人化。写景也即是写人。《竹林的故事》、《桃园》、《菱荡》、《河上柳》都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菱荡》中,“落山的太阳射不过陶家村的时候(这时游城的很多),少不了有人攀了城垛子探首望水,但结果城上人望城下人,仿佛不会说水清竹叶绿——城下人亦望城上。”这与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⑸是何其相似!我不能断定卞之琳是否是受了废名的影响,也或许是各自的独创。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废名的《菱荡》写成于1927年10月,而卞之琳则是从1930年才开始进行诗歌创作,这首《断章》则写成于1935年10月。并且,卞之琳自己也说“我主要是从他的小说里得到读诗的艺术享受”。

 ⑹《桥》虽然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并没有贯彻始终的故事情节,每篇即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情景,人物与其环境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这种散文化、抒情化的写作倾向,更是直接影响到了后起的沈从文。沈从文更进一步主张:“用屠格涅夫写《猎人日记》方法,糅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理背景中。一切还带点‘原料’意味,值得特别注意。”⑺沈从文更进一步说:“一切艺术都容许作者注入一种诗的抒情,短篇小说也不例外。”⑻沈从文的《边城》在结构和神韵上都深受《桥》的影响。它们都描写了农村古朴、和谐的生活,且都以脱俗空灵、诗意悠远的笔调描写了一曲纯朴的人间之爱。《桥》写程小林与史琴子、细竹之间萌发的情爱,《边城》则由一男二女变为了一女二男:翠翠与天保、傩送。

 三、诗化的小说语言

 废名的小说还有着明显的诗化倾向。废名自己承认,他是“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⑼汪曾祺说:“他把晚唐诗的超越理性,直写感觉的象征手法移到小说里来。他用写诗的办法写小说,他的小说实际上是诗。”⑽他用唐人绝句的方法写小说,于是有《菱荡》《桃园》《沙滩》《碑》这样的精品。废名小说中有很多句子都有绝句之美:

 “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桃园》)

 “聋子走到石家大门,站住了,抬了头望院子里的石榴,仿佛这样望得出人来。”(《菱荡》)

 “搓衣的石头捱着岸放,恰好一半在水。”(《桥·洲》)

 “接着不知道讲什么好了,仿佛好久好久的一个分别。”(《桥·洲》)

 “草是那么吞着阳光绿,疑心它在那里慢慢的闪跳,或者数也数不清的唧咕。”(《桥·芭茅》)

 “灯光无助于祖母之爱,少女的心又不能自己燃起来。——”(《桥·灯笼》……

 废名的小说像诗,还因为他的小说,早年就已在艺术上显示出委婉含蓄且具跳跃性的特点,尤其是1927年前后,这种特点更是发挥得圆润熟练,《桃园》便是其中代表。“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开篇的文字,就简洁到了极点。《桃园》全篇着力表现的乃是王老大和阿毛父女间的真挚的爱。阿毛自己本是病人,但她还是关爱着父亲,看到爱酒的父亲酒瓶已空,便竭力劝父亲去买酒;王老大却一心惦念病中的阿毛,只因女儿说了一句“桃子好吃”,即使产桃季节早已过去,做父亲的竟用空着的酒瓶再贴些零钱,换回来一个玻璃桃子,想让女儿“看一看”也是好的。文字如鲁迅般讲究简省,却写出贫民父女间相濡以沫、撼人心灵的爱,令人不觉泣下沾襟,其艺术感染力足可与朱自清散文《背影》相媲美。

 长篇小说《桥》集中体现了废名小说诗化的特点。读《桥》,就像在读一部长诗,全书都是诗化了的。其中的每一章,甚至一句两句,也自成意境。

 “这个鸟儿真是飞来说绿的,坡上的天斜到地上的麦,垄麦青青,两双眼睛管住它的剪子笔径斜。”(《桥·茶铺》

 “(‘细雨梦回鸡塞远’)这样的雨实在下得有意思,不湿人。“(《桥·塔》)

 “不管天下几大的雨,装不满一朵花。”(《桥·塔》)

 这样美妙的诗意的句子,在《桥》中比比皆是,俯拾即是。正如冯健男所说“《桥》是小说艺术,是诗艺术,是‘高华简练’的语言艺术。”⑾

 四、跳脱简练、含蓄委婉的行文风格

 废名的小说,还具有一个很特殊的行文风格,那就是灵动跳脱、简练省净、含蓄委婉。周作人对于废名的简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近来创作不大讲究文章,也是新文学的一个缺陷。的确,文坛上也有做得流畅或华丽的文章的小说家,但废名君那样简练的却很不多见。”⑿

 废名小说的开头往往以简洁精炼的语言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或背景。《竹林的故事》第一段:“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菱荡》开头一段:“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我列出这两段文字之后,再将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几段摘录在下面: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沈从文《边城》)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湾里,溪水沿了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沈从文《三三》)

 “由轮船公司往东往西,各距一箭之遥,有两丛住户人家。这两丛人家,也是互不相同的,各是各乡风。

 大淖东头有一户人家。这一家只有两口人,父亲和女儿。”(汪曾祺《大淖记事》)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汪曾祺《受戒》)

 从以上几段都可看出,沈从文和汪曾祺在行文风格尤其是语言方面明显的受到过废名的影响。汪曾祺在《〈废名短篇小说集〉代序》中说:“我曾经很喜欢废名的小说,并且受过他的影响。”⒀

 在行文简省方面,我认为《初恋》勘作范例,虽然这篇小说很少有人论及。在写初见银姐时,“我一见她就爱;祖母说“银姐”,就喊“银姐”;银姐也立即含笑答应,笑的时候,一边一个酒窝。”其中“祖母说‘银姐’,就喊‘银姐’”一句,完全是生活化了的语言,没有一点铺垫和渲染,简省到极点。而对银姐的描写,也是在行文中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展开,使行文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

 在《初恋》的结尾:“这已经是十年的间隔了:我结婚后第一次回乡,会见的祖母,只有设在堂屋里的灵位;‘奶奶病愈勿念’,乃是家人对于千里外的爱孙的瞒词。妻告诉我,一位五十岁的婆婆,比姑妈还要哭得厉害,哭完了又来看新娘,跟着的是一位嫂嫂模样的姐儿,拿了放在几上的我的相片,‘这是焱哥哥吗?’”没有直接描写“祖母”的去世,而是以“堂屋里的灵位”来暗示祖母已逝。而“一位嫂嫂模样的姐儿”则含蓄的指出了银姐现在也早已结婚成家。在这一小段文字中,将祖母的病故和银姐的嫁人都含蓄的交待出来,像诗一样灵动跳脱,留下空白让读者在品读中通过再创作而感悟之。在《小五放牛》中,通过孩子的视角把富户王胖子霸占老实农民的妻子这样的恶事写得曲折委婉,且婉而多讽:“王胖子是住在陈大爷家里,而毛妈妈决不是王胖子的娘子。”客观叙述中,暗含对农民陈大爷的同情。

 五、情理交融、悲天悯人的深刻内涵

 废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直被严重低估。虽然认同他的人越来越多,虽然公认他是“诗化小说”的鼻祖,但人们多看到他的独特,多欣赏他如诗如画的一面,而忽略了他的深刻,忽略了他洞若观火、举重若轻的一面。“历经战乱的废名,其笔下的乡土记忆已经不再像‘略带稻草气味’的早期那么纯然,已经又多了几许生之欢喜以及生之沉重,从而愈加丰富了中国的乡土记忆。”⒁而代表着废名另一面的便是他的两部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莫须有先生传》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是废名另辟“奇涩”蹊径的表现,整部小说不仅诗意淡出,而且晦涩繁琐。语句和意象的组接和转换非常突兀,常常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莫须有先生传》是以作者西山卜居这一段现实生活为蓝本的自传体作品,是现实的。灵感最初来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离莫须有先生家有五里,路边有五棵大树,于是树以人传,人以树传,名不虚传”。我们把《莫须有先生传》中的这段文字与《五柳先生传》的开篇文字试作比较:“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两者是何等相似!

 《莫须有先生传》的主人公取名莫须有,与“废名”异曲同工。在莫须有先生身上,既有堂吉诃德⒂的疯狂可笑和正直无畏,又有孔乙己的迂腐和善良。莫须有先生“全无诗意”的所见所闻,恰是废名休学、隐居后思想变化和所处现实环境的艺术表现。这里已没有往昔的超尘脱俗般的诗化的单纯美,有的是作者逢人遇事的感慨与絮语,有的是平凡百姓庸常的现实,在“满纸荒唐言”的下面掩饰不住的是作者的一腔愤懑和对世事与人性的理性思考。《莫须有先生传》描绘和记录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世相,是一部可与《围城》媲美的优秀长篇小说。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废名的最后一部小说,呈现出“返璞归真”的特点。表面上“情趣”、“理趣”都已经完全褪去或淡然,实际上依稀还可以看到其“余韵”尚在。废名写这部作品时已“无意为文”,他只是叙述事实,语言非常平实。小说中描写了主人公避居乡间的经济拮据、乡村保甲制度的种种积弊、偏僻地区小学教育的落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愤懑之情,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小说有时以佛学阐释人生哲理,令人难辨真味;有时以诙谐文笔状写人生苦况,又令人回味无穷。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共十七章,在最后一章《莫须有先生动手著论》中,体现了废名一贯的对于日常生活的诗意观照和充满睿智的荒诞讽刺的特点。两个小孩“纯”与“慈”在拣柴时的乐处,反映的是纯然的孩子的追求快乐的天性。而在成人世界的“拣柴”则具有双重性:追求快乐与满足贪欲,这是人的天性的两面性。人无贪欲必是圣贤。两个小孩子充满趣味的“拣柴”加进成年人的功利意义,确乎使“趣味更重了”。“其实世间一切的乐处都是贪”⒃,废名在不经意间使小说与现实本身和人性弊端构成了某种隐喻鞭挞的关系。所以周作人说:“冯君的小说我并不觉得是逃避现实的。”⒄废名把思想隐藏在文字后面,隐藏在小说人物的言行后面,因此,更见其深刻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827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