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女定情的诗句

古代男女定情的诗句,第1张

1 古代关于定情的诗句

古代关于定情的诗句 1求定情的诗句

1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长干行》李白

2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李白

3两小无猜似梁祝,成长路上相相扶。——《祝梁祝》

4有朝一日揭迷底,男神女神依如崮。——《祝梁祝》

5梦回两小无猜时,一笑红颜耳畔轻。——《虫儿飞》

6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秋风词》李白

7得呈比目何辞死,原作鸳鸯不羡仙。——《长安古意》卢照邻

8犹忆当年一相逢,万世此心与君同。——《咏梁祝》

9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纳兰性德

10 早知如此绊人心,还如当初不相识。——《秋风词》李白

1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秦观

12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卜算子》李之仪

13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长相思》林逋

14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南朝乐府民歌》

15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边。——《北朝乐府民歌》

2中国古代一首诗定情例子

《凤求凰》传说是汉代的汉族古琴曲,演绎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汉族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历代同名的诗歌、小说、歌曲、影视很多。

其一:琴曲出自王实甫《西厢记》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1]

其二: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3关于定情的诗句有哪些

贺新郎·赋琵琶宋代:辛弃疾凤尾龙香拨。

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

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

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

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踏莎行·情似游丝宋代:周紫芝情似游丝,人如飞絮。

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上邪两汉:佚名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贺新郎·赋琵琶译文凤尾琴板刻着凤尾,龙香柏木制成弹拨。

盛唐开元间霓裳羽衣的乐曲曾经何等辉煌,但一切都成过眼云烟。最不幸的是浔阳江头的诗客,亭亭画船等待着出发,忽听音乐声悲悲切切。

记得王昭君出塞之时,当时黄云弥漫看去像茫茫白雪。当我离开故乡三千余里时,乐曲声声述说着无限的哀怨。

我回头眺望昭阳的宫殿,只见孤雁在天边出没。琴弦懂得人间的情意,多少幽恨无法向人述说。

征人去辽阳已经多年,如今什么音信都没有。佳人正在慢拨慢弹着琴,表达着心中的郁结,她的伤心泪沾湿了那美丽的长睫,她技艺超群,将《梁州》曲演奏得哀彻云霄。

千古事,如一场云飞烟灭。贺老再也没有消息,沉香亭北的繁华也从此风光不再。

当音乐弹到这里,真让人伤心欲绝。踏莎行·情似游丝译文离情缭乱似漫空漂浮的游丝,离人漂泊如随风飞舞的柳絮。

离别时凝定了泪眼空自相觑。整条河溪烟雾弥漫杨柳树万丝千缕,却无法将那木兰舟维系。

夕阳斜照下大雁向远方迁徙,烟雾覆盖了沙洲草树迷离。到如今离愁郁积,多得不可胜计。

明天姑且不去思量他,可是今夜如何熬得过去?上邪译文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

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4定情的诗句有哪些

长干行--李白骑竹马来, 绕床弄表梅。

同居长千里, 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石?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秋风词__李白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还如当初不相识。

《我侬词》 (元初)管道升你侬我侬,忒煞多情,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将咱们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纳兰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5关于爱情的中国古代诗词,(急用)

是词:

钗头风: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琬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琬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琬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琬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琬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琬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琬送来的这杯苦酒。

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红酥手 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 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莫!莫!莫!

唐琬的词以《钗头凤》最为有名。据说当时只留下"世情薄,人情恶"两句,其余为后人补上

《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诗文中,唐琬尽情诉说自己对陆游的无限思念,哭诉自己幽思成疾的境况。已经长久经受心灵折磨的唐琬,经受此番精神刺激,身心再也无法承受,不久就在忧郁中去世。陆游闻知此事,悲痛欲绝,心灵遭受深深的创伤,终生难以释怀,沈园从此成了他对唐琬思念的承载,成了他梦魂萦绕之地。晚年入城,凡逢沈园开放之日,必入园中凭吊。在唐琬逝去40年之后的一天,陆游再一次来到沈园。此时的沈园,物是人非,陆游感慨万千,又作《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79岁时的一天夜里,陆游在梦中见到了沈园,醒时又作绝句二首: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年至84岁时,陆游还是牵挂着沈园,再游沈园时又作《春游》一绝: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诗人为怀念唐琬,追忆沈园之邂逅就留下了十多篇诗文。

这种深挚无告,凄然而又令人慕然的爱情,真是爱情的千古绝唱。作为一个女人,能在死后那么多年仍然不断被爱人猝心悼念,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了。

6中国古代定情信物有哪些

(1)相思豆 相思红豆芳名远播,得益于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四言绝句《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烩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原本是王维写给他的好友李龟年的。

李龟年因安史之乱流落江南,王维将此诗赠与他,寄托了对友人深深的眷念之情。后来,人们用红豆色艳如血,质坚如钻的特质去诠释坚贞不渝的爱情。

于是,红豆便成了爱情的象征、相思的载体。 翻开古诗词,关于相思红豆的描述还有许多。

“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相思忆”的爱意;“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痴情;“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的沉重;“红豆尚可尽,相思无已时”的长久。红豆,隐蕴着爱的纯真与深切,承载着人们遥远的相忆相思。

(2)梳子 细数常见的爱情信物,最具浪漫意义的莫过于木梳。除了带给头皮保健,使头发健康美丽的实用功效之外,梳子代表相思,代表很想念很挂念对方;梳子还寓意把心结打开,让烦恼一扫而过;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欲与她(他)白头偕老的意思,每天用爱人送的梳子梳理头发,代表着双方的亲密关系。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人对头发的重视使木梳成为重要随身物品,有了七夕传说以后,木梳逐渐成为必须赠送的爱情信物,千百年来,传承不断。

(3)玉佩 古人爱玉,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古语。《古诗笺》中释说:“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

《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殷殷地叮嘱女儿些私语,一面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 (4)荷包香囊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

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5)手镯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宋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

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

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6)同心结 《诗源》里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并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为信物,姜氏启履箱,取连理线,贯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素缕表示纯洁,而针谐音同贞。

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萧衍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宋代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词。 (7)戒指 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为戒指是定亲或定情信物,所以这个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却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

伸出手让对面的人为自己戴上,而后,或者幸福的戴一辈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对着它哭到心碎。 《太平广记》里说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曰:“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

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已忧思而死,二人遂神会于王氏宅中。

(8)簪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

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 中国少数民族有传统的用簪来固发、美发之俗,其发簪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9)钗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

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

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古筝曲《卧龙吟》是基础琴曲,难度不高,勤加练习很快可以弹得通顺,但这首曲子对音准的要求特别高,要真正掌握其意境较难。

目前《卧龙吟》流传的有两个版本,一是三国演义中的原插曲,难度系数与2级古筝曲《良宵引》差不多。一是网上流传曲目较短的版本,根据指法判断可归于1级。

《卧龙吟》古筝谱:

扩展资料

《古琴考级曲集1(第1级~第6级)》目录:

第一级

古琴吟、凤求凰、慨古吟、兰花花、小白菜、秋风词

第二级

极乐吟、良宵引、清夜吟、湘妃怨、双鹤听泉、拉纤歌、满江红、泣颜回

第三级

春晓吟、风雷引、精忠词、秋江夜泊、玉楼春晓、映山红、小草

第四级

石上流泉

神人畅、酒狂、韦编三绝、孔子读易、阳关三叠、归去来辞、秋夜长、渴望、信天游

第五级

鸥鹭忘机、楚歌、关山月、高山、洞庭秋思、碧涧流泉、岳阳三醉、采茶调、茉莉花

第六级

梧叶舞秋风、长清、平沙落雁、获麟操、山居吟、醉渔唱晚、双乙反调、沧海龙吟、普庵咒、忆故人

《古琴考级曲集2(第7级~第8级)》目录:

第七级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古琴造型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古琴演化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见。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祯年间,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内;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题 “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

弹奏方法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古代制琴名家及款识特点

唐代的制琴高手有很多,除雷氏家族(雷威、雷霄、雷文、雷珏、雷远一)外,文献记载的名家尚有:张越、郭高、沈镣等。可惜除雷氏琴外,余者皆无作品传世。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济、马希亮、马希仁、僧仁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陈亨道等,末期尚有严樽、马大夫、梅四言等人。宋人制琴刻年款者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的仿作。元代制琴名家有严古清、施溪云、施谷云、朱致远等,其中朱致远最为著名。朱琴的仿制品很多,其款识有刻为“朱智远”或“朱制远”的,望收藏者加以注意。明代制琴高手也很多,如涂明河、汪舜卿,最著名的要数张氏敬修、委修、顺修等人。张岱《陶庵梦忆》称张敬修制琴为吴中绝技之一,“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古琴断纹

指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痕。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一般来说,琴不过百年不出断纹,而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是鉴藏古琴的主要依据之一。

古琴鉴藏要领

古琴断纹不经百年而不出,这是鉴定古琴非常重要的一点。伪制断纹古已有之,方法很多,如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激之使其进裂;或以蛋白渗入灰中刷漆,做成后用甑蒸,然后风干;或用石膏做灰底烤制等。其实,断纹真伪经仔细观察区别还是很大的,真断纹纹形流畅,纹尾自然消失,纹峰如剑刃状;而假断纹经过冷热催化或刀刻等过程,难免有失自然,出现破绽。古琴的铭刻,也是鉴定古琴真伪的重要依据。琴背均为刻款,而琴腹则有刻款和写款两种,刀刻者容易保存,墨写的若年代长久,则较难辨识。古琴腹内之刻款,如琴体两侧上下板粘合处无剖过重修的痕迹,大多是原款,若发现重修痕迹则需仔细研究。最难辨认的是将老琴剖开重修刻上伪款而粘合处又做得天衣无缝者和用古木制琴时就刻上伪款者。不管腹款、背款,资深的鉴定家还可以从历代帝王年号的惯称、用字避讳及一个朝代或某书法家的书风加以辨认。以弹奏为主要目的收藏者,一定会以琴的音色为主要标准之一,我们听一张古琴的声音,音色沉厚而不失亮透,上中下三准音色均匀,泛音明亮如珠而反应灵敏,就知是一张上好的古琴了。有的古琴因有断纹,而按音弹奏时会出现“刹音”,影响听觉,此时要慎重权衡得失,切勿轻易弃之。收藏古琴一般选择干燥墙壁垂挂,不宜长时间平放;若长时间平放,则容易造成“塌腰”。古琴作为乐器应经常弹奏为好,否则会使音色暗、涩,且会生虫存蛀损坏古琴。

古琴名曲

《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广陵散》《潇湘水云》《渔樵问答》《捣衣》《阳关三叠》《流水》《酒狂》等。古琴的一大优点就是自我心情的表达展现,夜深人静的时候,为抒发自我心情,最好的选择就是弹奏一曲古琴曲。

传世名琴

唐 代

春雷琴·连珠式

九霄环佩琴·伏羲式

九霄环佩琴·伏羲式

春雷琴·伏羲式

大圣遗音琴·伏羲式

九宵环佩琴·伏羲式

大圣遗音琴·灵机式

独幽琴·灵机式

太古遗音琴·师旷式

梅花落琴·仲尼式

老龙吟琴·响泉式

一池波琴·神农式

飞泉琴·连珠式

宋 代

玉壶冰琴·神农式

混沌材琴·伶官式

万壑松琴·仲尼式

铁客琴·凤势式

海月清辉琴·仲尼式

明 代

壑雷琴·落霞式

中和琴·列子式

祝公望琴·焦叶式

鹤鸣秋月琴·鹤鸣秋月式

古琴流派

一、关于琴派的概念

(一)什么是琴派

百家争鸣,对于学术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 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艺术,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的风格也是各有特点而不尽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所以,在琴的领域,也同样有流派之说。 所谓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这里所说的派别,是指依照共同的义理或风格而探讨学习的不同的群体。 琴文化领域,也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存在着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琴家们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观点和风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体,就是所谓琴派。 同一琴派中的所谓共同特点,一般取决于地方色彩、师承渊源、本派所依据的传谱、琴学观点及基本演奏风格。

(二)琴派是怎么形成的

琴派是怎么形成的呢?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不同琴家,对于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心理状态的影响。随着理解的不同,流露于指下,则神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相近者,最终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约可总结为三个,即:地域影响、师承影响、传谱不同。

所谓地域影响,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师承影响,是指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造诣,独树一帜,得到大众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继随之学习。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师承体系。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传谱不同,是指随着琴谱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自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见于著录。如隋唐赵耶利所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到了明朝,江、浙、闽派也有很大影响。如明朝刘珠所说:“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

明末清初以后,至于现代,相继又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泛川”、“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

现代通讯技术发达、交通便利、文字音像资料较多,给于了现代琴家便利的学习条件,使之能够广求名师,研讨琴学。所以,现代的琴文化领域,各琴派之间,得以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因此,现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长处,形成自己独立鲜明的风格。

二、名派简介

(一)浙派

派 名:浙派、浙谱、浙操 形成时期:南宋末年

创 始 人:郭沔(楚望) 主要风格:流畅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重要琴著:《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

(二)虞山派

派 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时期:明末 创 始 人:严征(天池)

主要风格:清微淡远,中正广和。

代表人物:严天池、徐上瀛、吴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 重要琴著:《松弦馆琴谱》(严天池)、《大还阁琴谱》(徐上瀛)等。

(三)广陵派

派 名:广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人:徐常遇等

主要风格:中正、跌宕、自由、悠远。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吴灴、秦维翰、释空尘、孙绍 陶、张子谦、刘少椿等

代表琴曲:《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广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鉴堂琴谱》(徐常遇)、《五知斋琴谱》(徐祺)、《自远堂琴谱》(吴灴)、《蕉庵琴谱》(秦维翰)、《枯木禅琴谱》(释空尘)等。

(四)浦城派

派 名:浦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风格: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许渔樵、张鹤等。

代表琴曲:《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谱》(苏琴山)、《与古斋琴谱》(祝桐君)、《琴学入门》(张鹤)等。

(五)泛川派

派 名:泛川派、川派、蜀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张合修(孔山) 主要风格:峻急奔放,气势宏伟。

代表人物:张孔山、顾玉成、顾隽、顾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绍泽等。

代表琴曲:《流水》、《醉渔唱晚》、《孔子读易》、《普安咒》等。

重要琴著:《天闻阁琴谱》(唐松仙)、《百瓶斋琴谱》(顾隽)等。

(六)九嶷派

派 名:九嶷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杨宗稷(时百)

主要风格:苍劲坚实,讲究吟猱节奏。

代表人物:杨时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幽兰》等。

重要琴著:《琴学丛书》(杨时百)等。

(七)诸城派

派 名:诸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溥长、王雩门

主要风格:清和淡远(溥长),绮丽缠绵(雩门)。

代表人物:王溥长、王雩门、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长门怨》、《阳关三叠》、《关山月》等。

重要琴著:《桐荫山馆琴谱》(王溥长)、《琴谱正律》(王雩门)等。

(八)梅庵派

派 名:梅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宾鲁(燕卿)、徐立孙

主要特点: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幅度较大。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孙、邵大苏、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长门怨》、《关山月》、《秋江夜泊》、《捣衣》等。

重要琴著:《龙吟馆琴谱》(毛式郇)、《梅庵琴谱》(徐立孙)等。

(九)岭南派

派 名:岭南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黄景星

主要风格: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黄景星、李宝光、郑健侯、杨新伦等

代表琴曲:《碧涧流泉》、《渔樵问答》、《怀古》、《玉树临风》、《鸥鹭忘机》、《乌夜啼》等。

重要琴著:《古冈琴谱》、《悟雪山房琴谱》(黄景星)等。

古琴美学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很多人于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不中听”、“无人听”,其实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这也是为什么古琴最适宜于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确实有其道理,因为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中国乐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样具备一套完整的弹秦风格审美准则。古琴音乐的美学,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对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时已初步形成。而唐末五代之际的刘藉更在《琴议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孤秀”作为琴德的标准。其实,论述古琴演奏风格的文章,历代均有点滴。有些见于琴文、专集的琴书、琴谱中,亦有些散见于零星的诗文中。而较有系统和条理地阐述古琴演奏风格的审美经验结晶和审美准则判断的琴论文章,则以明代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为较完整和重要。

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实际上乃提出了十六个审美范畴,企图为琴乐的审美与表演作一归纳和依据。十六法分别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在每一个美学范畴之下,冷谦更详细地论述它的内涵和外延,企图从不同的本质与现象和美感特征去引导读者把握古琴的声音美。现简单的将十六法的提纲和内涵分析如下:

(1)轻——论音之适中和清实(技巧控制和意趣表达间相互之关系);

(2)松——论吟猱动荡之妙(技巧论);

(3)脆——论手指与手腕力度的灵活和弹性(技巧论);

(4)滑——论指法技巧在滑与涩表现上之难易(技巧论);

(5)高——论琴乐意境之深远高古(意境论);

(6)洁——论琴品与人品之配合(道德论);

(7)清——论平和洁净的环境、心境、乐器等条件在操缦时的重要(意境论);

(8)虚——论“心静”与“声虚”内外因素配合的重要(意境论);

(9)幽——论琴音之幽雅出于琴人高雅闲逸之品德(品德论);

(10)奇—— 论雅淡琴乐之奇特处乃在于吟逗等装饰性之指法和乐句起承转合间变化之处理(表现论);

(11)古——论琴乐古朴之风格来自和澹宽大之气度(风格论);

(12)澹——论琴音雅淡的本质(风格论);

(13)中——论偏之弊处以言中声之妙(表现论);

(14)和——论和之本质在于技巧之无过不及(本质论);

(15)疾——中论指法徐疾之处理(兼论技巧与意境);

(16)除——论指法舒徐之变化(本质论)。

综合此十六个提纲,可将其内容的描述作不同的组合。总的来说,还是著重于风格、意境、道德和技巧几方面。属于较抽象意境的描述者有高、清、虚等;论琴的表演技巧老有脆、松、轻、滑等;论琴品与人品者有洁、清、虚、幽等;论琴的风格者有古、淡等。

十六法亦可组成四组: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第一组为外在演奏风格的描述,第二、三组均为演奏时内在意境与曲韵表达的描述,第四组则为演奏时对乐曲整体节奏速度均衡的要求。第一组之轻松脆滑除在此处言技巧外,亦为论琴材九德之一“奇”的内容。奇所包含的特质为轻松脆滑,轻谓材轻,松谓声透,脆谓声之清老(老,桐木也),滑谓声之泽润,近木材也。总的来说,十六法的提纲和内容以抽象性、文学性和形象化的描述为多,实际配合技巧实践的理论少,故容易导致偏向唯美形式主义。

另一位是明末清初琴坛上重要人物徐上瀛,他受了宋.崔遵度(953一1020)《琴笺》“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思想的影响,写成了琴学最重要的论著《溪山琴况》。徐上瀛,别号为青山,娄县东仓人,其《溪山琴况》见于《大还阁琴谱》。其中二十四况的提纲和内涵简析如下:

(1)和——论调弦、吟揉、音意等之和(兼论本质与技巧);

(2)静——论琴音之简静在于调气与练指(兼论品格修养与风格之配合);

(3)清——提出贞静宏远为琴度之内涵,并指出气候在演奏中之重要(兼论木质与技巧);

(4)远——论想象及弦外之音的意境(意境论);

(5)古——论琴音雅俗之辨(形式与风格论);

(6)澹——论琴元音之孤高岑寂(趣味论);

(7)恬——论恬之为君子之质和有德之养(趣味论);

(8)逸——论琴音之超逸实来自琴人品德之超逸(品德与修养论);

(9)雅——论琴之雅得于静远澹逸而不媚俗(风格论);

(10)丽——论琴音丽与媚之别在于古淡与妖冶(风格论);

(11)亮——论琴音之亮得自左右手所发清实的金石之响(音色论);

(12)采——论琴音之采得之于几经锻炼后指下之神气(音色论);

(13)洁——论琴音之意趣实得之于修指之严净(境界论);

(14)润——论琴音之中和温润(音色论);

(15)圆——论吟猱、按弹、乐句转折间婉转动荡无滞无碍之处理(技巧论);

(16)坚——论用指之坚必清劲和无力不觉乃可得金石之声(技巧论);

(17)宏--- 论琴音必冲和闲雅、下指必宽裕纯朴,始能合乎古调(境界论);

(18)细——论节奏、章句转折、连指与全篇细微之处理和把握(技巧与趣味论);

(19)溜——论技巧之熟练无滞得于指之坚实灵活(技巧论);

(20)健一一论指之灵活刚健与琴冲和闲雅之配合(技巧论);

(21)轻——论音之轻重变化皆不离中和之旨(音量与趣味论);

(22)重——论弹琴重抵轻出之法和情气之并兼(音量与技巧论);

(23)迟——论希声与迟趣之关系(趣味与意境论);

(24)速——论小速意趣、大速意奇之旨(技巧、趣味与意境论)。

二十四况虽比十六法多出了八个范畴,基本上二者的结构都是以一系列美学范畴来组织成文的。二十四况内容中亦有部分与十六法相同。如二者之和、清、古、澹、洁、轻项,二十四况之静与十六法之虚;二十四况之雅与十六法之中;二十四况之圆与十六法之松;二十四况之健与十六法之脆;二十四况之迟与十六法之徐;及二十四况之速与十六法之疾。

概括地说,二十四况主要为对琴乐内在意境和外在风格、审美价值与标准之要求,为古琴艺术所提出的审美准则。此内容和形式总合的特征即为整个古琴风格的体现。而这二十四况所涵摄的内容仍然主要渗透著儒道二家的色彩。此二家的影响可分别以“中正和平”、“清微淡远”两句来总括。前者为儒家雅正、中庸之道等观念在音乐上的体现;后者则为道家崇尚自然、隐逸、澹泊明志、虚静等思想和人生观在音乐上的落实。

儒家的入世思想讲求中庸、和雅、道德,反映在音乐上则为雅乐、德音的推崇和俗乐、*声、溺音的贬斥。雅乐的特色正在于其平和雅正、温厚含蓄,因而可移风易俗和导人向善,其风格是含蓄的、平静的,与所谓繁手*声,追求声响效果复杂多变的俗乐相反,故曰“大乐必易”。此乃以道德的约制介入音乐的审美标准,所以对音乐有中和的要求而反对极端与“穷其变”。道家超世的思想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俗的羁绊,反映在音乐上则为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追求所谓 “道的境界”的音乐。所以道家只对音乐的精神层面积极,而对音乐的声音层面(即物化、形而下的层面)来说,基本上是采取消极和反对的态度。(这与儒家之对音乐的道德层面积极,对声音本身变化护展之“技艺性”层面约制的主张仍是有其共同之处的,只不过前者以弦外之音的意境为挂搭,后者则以道德为挂搭,唯二者同样排斥音声物化层面之过度发展。)道家超世的思想则形成其清微淡远这一类追求意境、贵“意”说,讲求弦外之音的审美理想。而清微远这一提纲亦包括了如清和淡雅、古淡疏脱、清静和远、淳静简略、萧散简远、恬淡清逸、静远淡逸等等衍生和变奏。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是太阳到达黄经150°。

    “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暑》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今年处暑 开始时刻:2021年8月23日5:35,星期一。

      关于处暑的谚语很多,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一场秋雨一场寒”,我们可以根据谚语的提示,多注意天气的变化,自然的增减衣物。

处暑节气的物候是:

    一候是:鹰乃祭鸟。鹰,杀鸟。不敢先尝,示报本也。

是隼形目鹰科鹰属的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

鹰多数在白天活动,具有一副强壮的脚和锐利的爪,便于捕捉和撕破动物。它的喙大,消化能力强,会捕捉老鼠、蛇、野兔或小鸟,是肉食性动物。

鹰在这个季节会捕猎鸟。猎到鸟后会将鸟摆放着,像祭祀一样。如果鹰在这个时间,不捕猎鸟祭祀,古人认为,那就意味行军打仗会劳而无功,为不祥的喻意。

    一候的植物是:草棉,又叫非洲棉或小棉,是锦葵科、棉属一年生草本至亚灌木。

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是要的纺织原料。

棉花: 甘;温。种子: 辛;热;有毒。棉花壳: 辛;温。根或根皮: 甘;温。脂肪油: 辛,热。棉花: 止血。种子: 温肾,通乳,活血止血。阴虚火旺者忌服。棉花壳: 温胃降逆,化痰止咳。根或根皮: 止咳平喘,通经止痛。孕妇忌服。脂肪油: 解毒杀虫。

    二候,天地始肃。清肃也。这个时间,天地之间会充满肃杀之气,让我们在这个时节,很容易悲伤秋,万物开始凋零。如果天地没有肃杀之气,古人认为,那么君臣之间就会不分上下。

    二候的植物是:秋葵,锦葵科秋葵属,素有“蔬菜王”之称;原产地印度,广泛栽培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是我国常见的经济作物,可榨油,又可作为咖啡的添加剂或代用品。

根:止咳。树皮:通经。用于月经不调。种子:催乳。用于乳汁不足。全株:清热解毒,润燥滑肠。

三候:禾乃登。禾为五谷之长,首熟此时。这时五谷成熟,开始收获,农人庆收。如果田里没有收获五谷,古人认为,那就意味着气候酿成了灾害。

这时节,让我们想起了辛弃疾的著名的词:

    三候的植物是:建兰。兰科兰属地生植物。生于疏林下、灌丛中、山谷旁或草丛中,海拔600~1800米,产于中国多地,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北至日本。

是我国载植永远的观赏植物。以气质高雅被喻为君子。

全草(兰草):辛、甘、微苦,平。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活血,止痛。用于血滞经闭,经行腹痛,产后瘀血腹痛,顿咳,肺痨咳嗽,咯血,肾虚,风湿痹痛,头晕,腰疼,小便淋痛,带下病。根(兰草根):滋阴清肺,化痰止咳。花(兰草花):辛,平。理气,宽中,明目。用于久咳,胸闷,泄泻,青盲内障。

    处暑的民俗有:

一、七夕节:别称: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诞。因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日期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有拜月祈福、拜织女、吃巧果、乞求姻缘等习俗。

民间的习俗,在五月五端午节,为了给孩子辟邪有习俗要带五彩丝线在手上和脚上,到了六月六,将丝线解下来,扔在房顶上,喜鹊会飞来喜鹊衔走,等到七月七,用七彩丝线给牛郎织女打鹊桥。

二、七月十五鬼节:祭祀祖先。也是佛教的兰盆节。“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佛说盂兰盆经》中说:佛弟子目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求佛救度。佛告诉他在七月十五日僧众安居自恣之日,准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其母解脱。佛教徒据此说法兴起盂兰盆会。

有点河灯的民俗。

三、处暑时,大家喜欢流行吃的食物:

    吃鸭子、吃鱼、吃海鲜、吃花生等风俗。也正好是这些食物成熟的时间,吃当季的食物正合适。

    处暑我们需要注意的衣食住行:

一、衣:

      处暑天气,早晚温差大,注意保暖,增减衣物。

二、食:

      处暑容易“秋燥”。秋燥是温燥,常常会有,头疼、少汗、口渴、干咳、少痰、咽干不适、手脚心热,这些都是季节性表现,和气候有关。多喝水,吃点凉性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百合、莲子、银耳、红薯、芹菜、萝卜、胡萝卜、苹果、杮子、栗子等。

三、住:

      这时容易春困秋乏,应早睡早起。中午适当午睡。注意开窗通风时,防风邪。

四、行:

    这个节气适合的增加户外运动量,可以爬山,郊游、骑行、跑步、瑜伽、太极。

五、需要注意的事项:

    预防感冒、传染病、腹泻、皮肤病的发生。

处暑节气推荐大家聆听的古琴曲是:

      双鹤听泉

《双鹤听泉》即琴曲《双清》之引,又名《听泉吟》、《听泉引》,最早见录于《文会堂琴谱》。

    岭南派《双鹤听泉》传自《古冈遗谱》。其不同于《文会堂》的谱本。乐曲短小古朴,表现出高人雅士在深山清泉之间,怡然出世的意境。

      处暑的时空是:火水“未济”卦辞说:“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辩物居方。”提示我们应该,慎思慎言,知道自己的环境和位置、身份,说话办事需要严谨。

      时间真快,我们在不知道已经进入处暑,天气惭凉,我们也需反思,收心,让自己回归平静,收神藏志,开始需要进入收的时节。

白蛇传

 关于杭州,关于西湖,历来就有很多很美好的传说。这其中美动人的当属于“白蛇传”,以致于长久以来,雷峰塔与断桥,一直都是游人们最为诗意的去处。但其实关于西湖的来历,也有个广为人知的传说。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乃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河南汤阴(今河南鹤壁市)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

 许家沟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大(亻加呸右)山,古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脉之一。这里峰峦迭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环境清幽,亚赛桃源。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里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传说:“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典故衍化为“白蛇闹许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连眉女”衍变为白蛇。

 “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性命。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白娘子因为水漫金山而触动胎气,早产生下儿子许仕麟。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通过此事,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18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西厢记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亦相传为元稹假借张生的自传体小说或故事。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庭院黄昏春雨霁。

 一缕深心,百种成牵系。

 青翼蓦然来报喜。鱼笺微谕相容意。

 待月西厢人不寐。

 帘影摇光,朱户犹慵闭。

 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

 这是一段令人艳羡的姻缘,纵使经过了千难万阻,最后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看来普救寺是一块遇到绝美爱情的风水宝地!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凤求凰》传说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古琴曲,演义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即使是后人伪托之作,亦并不因此而减弱其艺术价值。历代同名的诗歌、小说、歌曲、影视很多。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关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的故事,大部分的文化人都知晓,但是也许大部分人却不知道他们私奔到的不是风花雪月的浪漫之城,而是四川中部的这座小城,开了一个酒家,开始他们平凡的小日子,当然才子佳人总是不甘于这样的小日子……

 卓文君当垆卖酒,卓王孙大为恼怒,不忍爱女抛头露面为人取笑,只好分一部分财产给她。司马相如后来到京城向皇帝献赋,为汉武帝赏识,给他官做。司马相如在京城想娶茂陵女为妾,卓文君听到此消息,写了这首白头吟表示恩情断绝之意。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花蕊来临》是由中国知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郝思远所作。郝思远,男,1918年生于广东省台山市,是中国音乐教育界的杰出人物,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花蕊来临》是郝思远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歌曲。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简单易记,歌词朴实自然、婉转动人,表达了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美好场景,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这首歌曲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广受欢迎,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艺演出、节日庆典等场合。

郝思远在音乐教育领域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他提出的“以唱带练”、“以唱为主”等教学方法,推广了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他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既有像《花蕊来临》这样的优美民歌,也有《黄河大合唱》这样的宏大合唱。他的音乐理论研究也颇有建树,尤其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方面,他的贡献更是举足轻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216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8
下一篇2023-06-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