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再者,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儿童的情感世界是纯真多彩的。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情感,学生就能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可见。情感是教学的渠道,是灵魂,是根。下面我从几方面对教学中的情感作分析。
一、在情境中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是依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及学生心理需要而构建的。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思考题,给学生造成悬念,使课堂上荡起一种情感的小浪花,创设积极思考的氛围。无论是导语,还是内容的挖掘,教师能做到这一点,课堂上就会出现既紧张又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我在进行《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的讲读课时,我首先创设这样的氛围:同学们,在旧中国,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取得新中国的胜利,被迫离开祖国,他们在异国他乡,多么盼望新中国早日成立啊!如今,又有多少爱国华侨、港澳同胞,他们多么盼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渴望祖国早日统一啊!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恋自己祖国的,作者的爱国之情是怎样来表达的。这样的几句话,使学生从心理上激起一种情感,带着这种情感进入分析文章情境之中,从文中捕捉作者的爱国热情。
在分析文章过程中,根据课文中的某个侧面,创设一种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进行想像,在课堂上掀起一个个高潮。小学语文第一册《小猫种鱼》一文的结尾是:他想,到了秋天,一定会收到很多小鱼。根据课文的这一结尾,来启发学生想像。在学生回答小猫为什么收不到鱼的基础上,创设一种新的语言环境,给学生这样一句秋天到了,引导学生想像到了秋天,小猫收鱼的情景,然后把想像到的内容表达出来。要求刚一提出,教室里片刻沉静,学生进入思考。一会儿便沸腾起来,同学们的情绪高涨,纷纷举手,各抒己见。课堂上泛起了一朵朵浪花,掀起一个个高潮。学生在这一环境中广开思路,学到新的知识。
二、在阅读中激发情感
学生的情感如果与课文的情感不能共鸣,那这种毫无感情的阅读教学必将是索然无味的,只有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学生才有强烈的参与教学的欲望,教学才能更顺利地进行,并收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主人公的身份来朗读课文,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中去。
如:教学《丑小鸭》一课中,在读描写丑小鸭悲惨遭遇的句子:丑小鸭来到这个世界上,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时,我先让学生反复地轻声读,想一想:哪几个词重点突出丑小鸭的悲惨?(除了、都、连、也、非常)丑小鸭在当时的情况下它选择了什么?(离开家)再让学生闭眼体会当时丑小鸭的心情。学生们会说非常无奈、伤心、孤独。在这种情感的影响下,学生再读这一自然段时声音明显低沉,逐渐地进入角色,当他们读到第四自然段描写丑小鸭在树林中的遭遇时,有的学生的声音有些沙哑了。他们告诉我:丑小鸭受到了小鸟的讥笑,猎狗的追赶,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只好和才敢这两个词把它的命运描写得更悲惨了。其中有一名学生红着眼睛站起来问我:老师,长得丑真的就错了吗?面对单纯的孩子我耐心讲解。在接下来的朗读中,随着丑小鸭命运的改变,他们的语调逐渐升高。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深入,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了震撼,逐渐地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以外表来评价人,要公平、友善地对待每一个人,无论他是美还是丑。在我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的情感得到逐步升华,他们不但同情丑小鸭,更重要的是面对生活中的弱者愿意献出自己的爱心、热心。
三、在交流中丰富情感
在语文阅读中遇到的难题,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表达创造,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
如教学第10册第3组《古诗三首》(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可以打破传统的分篇接顺序教学的模式,引领学生对3首涉及春天景物题材的古诗,进行比较整合式的探究性阅读。可作这样的程序设计:
生:(初读猜想、小组讨论后)我们发现这3首古诗有许多相通之处,如这3首古诗都涉及到了对春天景物的描写,都有叙事性语言,都是借景抒情。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生:(学生继续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集体交流时思想非常活跃,各有各的见解)有的说:他们看春景的方式不同,第一首是走着瞧,第二首是墙外观,第三首是江边看;有的说:他们看春景时的心情各异,第一首是既闲适又喜悦,第二首是由扫兴转欣慰,第三首则是依依惜别,怅然若失;有的说,他们写花的用意有别同学们都从诗中找到了依据,自圆其说,加深了对3首诗的体会和理解。
除了像以上这样通过引领学生在比较整合中进行探究性阅读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观点争鸣(如教学《穷人》一文,可组织学生就桑娜是否应该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这一观点开展探究性阅读讨论)、焦点讨论(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焦点问题是伯父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组织学生围绕这一问题深入阅读、反复探究,会对全文的学习起到提纳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质疑问难(如教学《赤壁之战》一课,由于课文是从《三国演义》原著中节选的,内容大量删减,这给学生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因此,教师楞启发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曹操为何要用铁索连船呢?他就没想到东吴会用火攻吗?、曹操为什么仅凭一封信就轻易相信黄盖诈降呢?他不是生性多疑吗?接着,引领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以查找资料、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探究性阅读)、实验探究(如教学《捞铁牛》,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原理是教学的难点。可在指导学生读懂怀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打捞工作这部分内容后,就组织学生模拟课文描述的怀丙捞铁牛的情景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实验操作的探究性学习能再现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其实很多人都有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孩子的情绪、心情会直接表现出来,其实不然。因为孩子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所以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的心情。如果孩子有在刻意远离父母的接触,或者整天将自己关在房间当中,那么孩子的心情多半还是伤心难过的。
说起孩子的教育,大家都非常的头疼。孩子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而且教育孩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家长不仅要带领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同时还要注重孩子的全方面发展。要知道孩子的心情也是值得父母在意的,因为心情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育以及生活和学习。虽然孩子有时候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但是既然身为孩子的父母,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能够体现出孩子的心情,因此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多和孩子谈心。
另外发现孩子情绪不对的时候,就要改变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方法,也可以适当的利用亲情,来激起孩子内心的涟漪。帮助孩子打开心扉,这样孩子就会将自己遇到的一些事情,跟父母诉说,父母就能够给予孩子相应的意见,也能够让孩子解开心结。如果孩子出现抑郁的情况,就要帮助孩子排忧解难,另外也要给予孩子及时的关爱以及引导。而且孩子一旦出现了相应的事情,就要帮助孩子解决掉,如果任由孩子自己去思考、去解决,那么这件事情对孩子的影响,就会越来越严重。
最后小编想说,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父母对于孩子的情绪都要给予理解,同时也要容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如果因为孩子生气,就训斥孩子、打骂孩子,那么孩子也不敢将自己的情绪,展现在他人面前,因此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抑郁症。而且父母也不要对孩子挥之即来,呼之即去,会让孩子的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多给孩子一些宽容或者是呵护。
其实对于孩子的情绪这个问题,是历来家长们都没有放在心上的事,也许说的有点以偏盖全,但的确没有冤枉任何一个家长。现在的小孩还好一点,以前的孩了对于要发泄而出的情绪,家长只是一味的打压。在家长眼里,孩子有情绪是一种反天的、大逆不道的行为。
但真的是这样吗!不然,每个人都有情绪,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而这个世界最公平的地方就是,大人有大人的压力,小孩有小孩的压力,双方的承受力都正好严丝合逢的与自己的承受力接洽在一起。所以,就出现了一群无知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要吃有吃,要喝有喝,为什么还会得抑郁症、不开心一类的,然后一棒子打死,认为这是孩子的错。
我们是一群擅长遗忘的人,我们当了父母以后就忘记自己儿时在父母那里受到的委屈,我们会以一个健全的世界观去看待孩子的问题,而孩子的世界里对于这个世界正在一点点探求,并没有一个成型的观念。而这就是孩子情绪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那就是父母理解不了孩子的想法,也不给其说话的机会,一味的只手遮天。
就像一个小段子讲的一样,大人之所以不挑食,因为买的都是他们喜欢吃的东西。虽然是一个博君一乐的段子,量这种问题的确是存在的。我们现在要入手的是让孩子把情绪释放出来,而不是一股脑的压下去。成年人的世界说崩就崩,更何况孩子了。
我们要试着去感受孩子的情绪,那么怎么去感受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换位思考,与回忆我们自己小时候就可以办到的,而是家长要提高自己的认知与眼界。如果一个家长面对世界都一点见解没有,那么在教育小孩上肯定也是人云亦云,别人家孩子学钢琴,你孩子也学,别人家孩子学跳舞,你马上就给孩子报班。这就是一种无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