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技术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1张

  转眼间,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已有十年。环视课堂,我们的课程发展现状是怎样的呢? 现状一:“信息技术课”等同于“计算机课” 走进校园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手中拿着信息技术书,嘴里却高喊着:“走,上计算机课喽!”学校同事习惯于把信息技术教师称为“计算机老师”。由此可见,在学生和同行眼中,信息技术只是计算机的代名词,把计算机课改成信息技术课如同新瓶装旧酒。

在信息技术教师眼中,信息技术课是不是等同于计算机课呢?在下校调研和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对于教材中介绍软件的那些课时的热情非常高,备课时会将软件的功能一挖再挖,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拔高要求,但对于一些涉及学科基础概念的课时却不太重视,有的教师甚至直接跳过。这种把信息技术课上成了计算机培训课的现象比比皆是。

现状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成为“三维目标”中的短板

在课堂上,教师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分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略对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产生一种定式,针对每节课设计一个任务驱动,讲解新知识点时,首先由教师进行演示操作,然后学生进行练习,针对学生操作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再进行答疑演示,最后通过师评、互评等方法对学生这节课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知不觉地回到技术体系的操作层面上,技能教学变成了课堂主角。虽然教师备课时制定了三维目标,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都已形同虚设,实实在在落实的只有“知识与技能”目标。久而久之,学生认为上信息技术课的根本目的就是学习使用各类软件。

现状三:忽视了差异性

我国地域广博,地区文化差异较大。信息技术教育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部分农村学校的电脑硬件配置比较低,在很多农村完小是两名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上课,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容量和学生的练习质量。学生从小缺少良好的现代信息文化氛围,信息文化资本先天缺失。在教育教学中,无视地区差异,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导致课堂教学目标虚化。

处于同一地区的学生,受认知因素和原有基础知识技能的影响,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上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采用“齐步走”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能力较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较弱的学生“吃不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做出相应调整。

三维目标齐头并进,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提出的学科目标,它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知识与技能”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我们的教学缺少任何一个维度的目标,学生都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在备课中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它自己的学科思想。在备课分析教材时,我们要认真把教材中隐含的固有的育人内容和因素挖掘出来,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体验到、感受到,从而获得价值认同。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作为教材的处理者和课堂的主导者,在教学中要十分注重自己的导向性,因为我们在课堂中引用的案例、素材,以及范例作品的选题,无不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

在评价中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时,我们要从三个维度去检验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对“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渐渐地,学生就会忽视自己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只有教师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学生才会认识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领域。

构建“生活”常态化课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教育即生活。教育倘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技术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和学校,割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那学生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无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教师要树立一种“生活”课堂常态化的意识,在教学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在讲解新知识时,我们要努力寻找它们在生活中的原形,善于借助生活类比,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设置任务时,我们要植根于社会生活与实践,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思想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课堂教学只有从生活出发,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植根于生活,才能具有厚重的生命力,只有贴近生活,才能启发学生走出“学习”这个狭隘的范围,走进“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

立足活动,延伸课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经常听到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只会模仿,越来越缺乏创新意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锻炼他们的创新技能呢?笔者认为,立足课堂,开展活动,让实践活动成为课堂的延伸,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课时对他们来说远远不能满足。因此在校园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活动,让学生将学习兴趣持续延伸到课外,学生会体会到更多的快乐,也更乐于探究,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教材中介绍的只是一小部分。课外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活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难度上的提升。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一完整的探究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探究能力,并积累了一些探究方法,扩展了思维广度,创新的火花在活动中不断绽放。

重视校本教材开发,展示学生个性特长

校本教材是由学校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发的教材。通过自主开发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问题,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引入地方特色资源。在编写教材时,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人物、重要事件、建筑物、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等都可以成为教材编写的资源。例如,学校毗邻西溪湿地,西溪的历史、文化、风景就可以作为特色资源引入校本课程。学校附近的交通堵塞、垃圾处理等问题,都可以引入校本教材,成为学生研究问题的切入点,成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技能,制作电脑作品的资源。有了这些熟悉资源的介入,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就会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这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补充统编教材的空白点。由于信息技术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统编教材在编写时不可能面面俱到,会留有很多空白点。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兴趣点或该地区竞赛的项目,有目标地选择部分内容作为校本教材。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可借鉴的有益教育经验还略显不足。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积极探寻其他学科的发展之道,取其精华;另一方面应该具备全球视野,学习国外同学科的先进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的国际性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学军小学浙江杭州市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1、脱离现实,成功率低

据调查,学生时代恋爱的成功率不超过8%。这正应了许多大学生过来人的话:学生时代的恋爱,很纯洁,但也很幼稚,追求浪漫情调多,考虑现实问题少;眼前即时快乐想得多,长远幸福想得少。因此,对于恋爱,大学生要有清醒认识,恰当把握,慎重对待。

2、爱与学业的矛盾

恋爱中的人,往往神魂颠倒,被思念“折磨”得坐卧不定、寝食难安;恋爱中的人,也往往希望双方能长相厮守,“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因此,当爱情来到大学生身边时,胸怀远大抱负、肩负繁重学业任务的他们,不由陷入深深的矛盾与迷惘中。“甜蜜美好的爱情我所欲也,成绩优良的学业亦我所欲也。”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权衡好两者的轻重,对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3、对待感情不认真

大学生的恋爱存在误区。“其实我对我的爱情,对这种爱情的未来并没有多大把握。”说这话的可能是正在热恋的大学生。这种恋爱态度在今天的大学生中并不少见。今天的大学生不乏对恋爱持“游戏态度”者,因为难以“把握”爱情,也就导致他们并没有把爱情作为真正追求的目标,那只是他们生命中的“一场游戏一场梦”。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有一些大学生在校园里频繁地更换自己的恋爱对象。事实上,这是对爱情的失落,也是对自我的失落。

  摘 要: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了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的相关措施以及注意问题。  关键词:物理实验;情感教育;情感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几年,从教育部颁布的《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高中物理课程的三维具体目标看,既强调“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也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体现人文维度的目标。

人类社会已进入高科技的的信息时代,时代的变革和发展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高水平的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丰富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因此,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在课堂教学不能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物理新课程标准》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描述有六点,诸如发展对自然界和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究,体验探索中的艰辛与喜悦,同时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分享的能力等,都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内容的展现。

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实验教学这一阵地,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巧妙设计好课堂实验教学各环节,能对情感教育的真正落实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结合一些教学案例,谈谈笔者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是如何创设情感氛围的:

一、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现代著名学者胡适曾强调:“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凝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问题是促进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起点,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是以探究性为主的学习活动的重要特征。而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在教学中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物理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在《全反射现象》这一课例的引入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学生实验,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

在一个装有清水的烧杯里放入一根里面插有铅笔的试管,如图所示,把烧杯放在明亮的地方,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试管中的铅笔,学生发现,在某些角度观察水中的试管时,可看到试管壁好象镀了银一样明亮,但试管中的铅笔却看不见了。当从水中取出试管后,试管又是透明的,又可以看到铅笔。正当学生大惑不解之时,笔者巧妙地问:“笔为何消失了”?这一趣问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高潮,学生迫不及待地期望答案,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此时笔者再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它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这样自然而然把《全反射现象》这个课题引了出来。

再如在引入《向心力》一课时,笔者拿了一个装了水的杯子,问学生:“如果我把杯口朝下,水会不会流出来呢?” 听到这个问题,学生产生了疑问:水难道不会流出吗?此时笔者故作战战兢兢地给学生演示了“水流星”这个实验,学生好奇地发现,在做圆周运动到最高点的时候,尽管杯口是朝下的,但水却没半点洒出来,“到底是谁把水托住了呢?”这一故作深沉的提问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乐趣,从而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这样用实验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并产生一种主动探究的愿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设计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团队协助精神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实验教学中设计分组实验,鼓励学生间彼此协调,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同时达到培养团队协助精神的目标。

教师在设计分组实验中有几点要注意:

(一)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增强合作者的责任感。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合理组合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个人能力、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合理编组,并设定一个组织能力较强的小组长。教师还应指导各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如确定组织者、各项目的操作者、记录者、成果分享发言人等,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当然各自角色并不一定是固定的,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责任感。

(二)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让学生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创造分组实验的机会,如粤教版必修1《摩擦力》在新教材中并没有安排滑动摩擦力的探究实验,但笔者为增强学生合作机会,也设计了简便易行的随堂分组实验。此外有不少的演示实验,如果条件允许是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探究的。例如粤教版必修1中“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是要求演示的实验,但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在要求学生预习并对实验进行设计的基础上改成了学生分组实验。

(三)及时评价,让学生学会分享和交流。

教师要定期评价小组共同学习的情况,不仅仅针对实验数据的准确度这个指标来评价,要把小组各成员的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等纳入评价的体系,以增加学生合作意识。教师在教学评价中更要关注和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互相评价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成果、交流经验和互相打分等活动,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让他们了解自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

三、提倡运用随手取材的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

新课标倡导加强实验教学,其中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倡,在注意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同时,更应提倡运用随手取材的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创设生动的实践情景,从而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其实能随手取材的教具和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亲切,吸引力强,学生的参与感强;实验本身简单明了,易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富有创造性教育的因素;实验的成本低廉、易于推广。比如,笔者在上《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时,叫学生用左手拍右手,及用手掌压笔尖,感受反作用力;上《离心现象》时,用半个矿泉水瓶演示“水流星”及叫学生摇透明胶布,感受胶布粘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时产生的离心现象;上《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叫学生自己准备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的硬币和同样大小的纸片;上《重力》时,有个演示实验,叫“用悬挂法测物体重心”,笔者就改为随堂学生实验,叫学生自备薄木板或厚纸片或直接就用书本,还有细绳,上课时分组实验……

四、巧妙设计随堂小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快乐

一直以来,学生实验是极其薄弱的环节,新课标提倡教师应该积极开发适合教学的实验项目,安排足够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在探索中既锻炼受挫能力,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除了落实和改进教材中所要求的实验外,还要多搜集资料,开动脑筋,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随堂小实验,创设一个有活力的课堂情景。

如《摩擦力》一课,笔者为学生安排的探究滑动摩擦力的这个实验,需要两块规格相同的方木块,实验室里只有几套这样的器材,如何找到规格相同,又能被拉动的物体呢?看着手上还算崭新的课本,笔者灵机一动,心里想:每个学生都有相同的书本,再加上一个小夹子,不就可以被拉动了吗?于是,笔者只需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弹簧秤,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小夹子,再利用手头上的物理课本,这个实验就能轻松完成。在设计这个实验时,笔者巧妙地埋了一个伏笔,就是让学生在自己的课桌上做实验,而做实验的书本又大,故在用弹簧秤拉书本时,有学生把书本拉出了桌面,其中一些敏感的学生担心实验受影响,便把求救的信号发给教师,此时笔者适时提出了一个问题:“物体所受摩擦力与其接触面积有关吗?”并引导学生设计了实验记录表格:

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教师事前并没有提出,因此学生探究的劲头非常大,得出结论后的不可思议的感受和快乐,让整节课充满了感叹和欢笑,这样有意无意间把这节课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轻松解决了,即便这实验让他们少做了几道题,但换回的却是学习的快乐与学习的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一个开端。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壤上。”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真实课堂大多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按方抓药”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教得死板,学生学得痛苦,最终导致的恶果就是培养出高分低能、人格不完善的学生,这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实现知识、技能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给力载体。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九江职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 朱守锂

新课程要重视情绪情感因素是因为

情绪情感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一个人什么时候都有情绪的,什么

开心难过生气悲哀什么的,这些情绪

是会影响一个人。望采纳,谢谢!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策略

 摘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的德育教学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部分,这些内容的科学设计以及有效教学对我国广大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责任非常的重大,如何有效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衡量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尺。我认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首先要把思想品德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核心地位,这样有利于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社会主义 德育 品德

 一、初中生的的心理特征

 当今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初中教育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初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的多样化。信息渠道多样化一方面有利于初中生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另一方面这些信息鱼龙混杂,也让初中生的思想变得复杂起来。这些身心发展都不稳定的青少年,渴望认识自己,渴望丰富自己,渴望认识世界。这个过程令人兴奋,也令人担心。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是刚刚启蒙,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尤其突出,特别喜欢感情用事。受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初中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时常偏出正常轨道。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校内外学习环境、教学设备、生活环境也是在不断的变化,时刻影响着初中生的道德成长。因此,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学意义非凡。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中生的思想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思想品德课程是实施德育目标的第一选择。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既有帮助学生成长成为负责任公民的核心课程,也有拓展学生课外生活的基础课程,还有正确价值观引导的基本原则课程。为了实现德育教学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内容在人生态度、环保意识、高尚品质、遵纪守法、文化认同等有具体要求。初中思想品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是教学要现实的目标,也是教学目标现实的重要方法。对初中生思想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

三、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中小学教学当中。既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充分挖掘社会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也可以利用好网络教学资源,还可以走进社会,挖掘社会资源。教材是教学的根据,网络是现代社会交流的主要平台,社会是一切的源头。教师应该选择好主题,组织学生有目的、有方法、有步骤地寻找各种教学资源。要想很好地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须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堂中,营造情境氛围。

 大家知道,教材是一切教学组织的起点。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做好自己教学过程主导者的角色,在认真备课的前提下组织好课堂,极力挖掘教材德育信息,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合作者。现代思想品德课程这种角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利用手中有限的资源,在课堂上利用标准课程、校本教材为学生营造一个提升思想品德的教学情景。教师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言语以及肢体语言,结合教材的主题内容,倾注相关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认知与教材情感相衔接,也让学生体会教师的教学热情。同时教师也可以研究教材,组织主题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课堂的课程主体地位。

 例如对“培养坚强意志”主题内容进行备课时,思想品德教师要明确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先是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坚强意志的含义以及意义。教师在组织理论课堂教学之前,结合学校、社会的实际,组织“意志品质”主题活动,可以是阅读任务,也可以是背诵任务,也可以是练习。可以是分组进行,可以是个体自由发挥。教师在整个教主题活动学中主要负责观察,负责引导,负责修正。当课堂主题活动达到一定的氛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活动的意义,分析活动对自己思想的影响。让每一位从活动中体悟主题的情感价值,建立初中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课堂外,组织契合主题的拓展活动

 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教材教学是基础,校外拓展活动是延伸。要想实施思想品德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才能够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把外在认识转化为内在感情,上升为态度认知,最后升华为价值观。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文化宫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理想场所。

 例如在对“集体意识、团队意识”等模块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校外,设置一些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比赛任务,并且在活动规则中规定输掉比赛的`团队要整体受罚。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了集体意识、团队的意识,并且明白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在人生中的重大意义。组织这样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在活动中学生团队意识增强了,集体观念加深了,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经常组织类似的活动,既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意识,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懂得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3、下课后,利用作业检测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完整的教学环节应该包括作业布置这一环。思想品德教育也一样。与其他科目不一样,思想品德难以量化标准检测。思想品德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所以,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利用这个教学环节。思想品德的作业一定要有活动性、体验性。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需要在布置作业这一环节得到很好的巩固。学生不能把完成作业当成一种累赘,当成一种负担,应该全心全意的去体验,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有效巩固。

四、结束语

 为了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学资源,切实采取有效的方法,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把广大初中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年轻一代。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870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