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的核心是回到古代罗马,一切以古罗马为典范,浪漫主义则要求在被视为野蛮的中世纪的荒诞中寻求创作的灵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代表作品如德拉克洛瓦的《但丁与维吉尔》、《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中世纪传奇大多与骑士游侠有关,再加上当时资本主义正向海外扩张势力。在“本土”,过去宁静的生活已被机器生产所破坏,因而浪漫主义在向往中世纪的同时,也渴望和追求着一种具有传奇色彩的异国情调。
浪漫主义绘画特点:重自然
古典主义以宫廷为描写的对象,即使是真正的自然也要加以人工的雕琢以适应上层社会的审美趣味,交谈必须使用经过修饰 的语言。浪漫主义者则重视自然,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真正地回到没有经过人矫饰、改造过的大自然中去。二是摆脱羁绊得到真正的自由。只有自由才能打碎封建的枷锁,反之,只有打碎封建的枷锁才能得到自由。
浪漫主义绘画特点:重感情
古典主义讲求共性,认为共性、理性即真理、即美,提倡在统一的道德标准下冷静地对待一切,抑制自己的感情和个性。浪漫主义认为应该大力肯定人的感情和个性,敢爱敢恨,强调“感情高于理智”,“信仰高于理性”。浪漫主义的作品热情澎湃,人物有着鲜明的个性。
浪漫主义绘画特点:重形式
浪漫主义的形式在于用多种形式表达内容。浪漫主义从开放中注意形式,以表达感情的奔放,达到“美”。浪漫主义的形式与审美相联系。
浪漫主义绘画特点:重对比
重对比是浪漫主义重要的美学原则。艺术的真实基于现实的真实,为此必须选择,不过不是选择“美”而是选择有特点的东西。
油画名称:《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
创作时间:1794年
作者:雅克·路易·达维特(又译大卫)法国(1748年-1825年)
规格:136cm×157cm
材料:画布 、油彩
现藏: 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
19世纪法国画家达维特所画的《马拉之死》,是肖像画中的另一种典型代表
作品赏析
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
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纪念碑一般,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有如石碑上的铭文。这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这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细节的刻画,反映了达维特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死的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并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于是他决定用画笔来记录这悲壮的历史场面。《马拉之死》既是一幅历史画又是肖像画是不朽名作。马拉是一位物理学家、医药博士,法国大革命时成为职业革命家,他是雅各宾党的***之一,他在1793年7月13日在家中浴盆中被与反对雅各宾党的吉伦特党有勾结的女保皇分子夏洛特科尔黛刺杀身亡马拉的死激起了法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和抗议,也深深震惊了达维特,他真实的刻画了马拉之死的真相,画风极为写实,局部刻画也很详实。这是一副沉浸于深刻的悲剧情感中的、结构简洁而严谨的作品,达维特成功的把人物肖像描绘、历史的精确性和革命人物的悲剧性结合起来。
北京时间1月1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蒙娜丽莎》是艺术大师达芬奇最为著名的肖像作品。几百年以来,画中神秘女子到底是何方神圣便一直困扰着无数专家和学者。现在,一名德国学者自称已经破揭了蒙娜丽莎的真实身份。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幅创作于16世纪的油画中的神秘女子,就是富有的佛罗伦萨商人弗朗西斯科-戴尔-吉奥亢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丽莎-格拉尔迪尼。但艺术史学家却也经常产生这样的怀疑——画中的蒙娜丽莎实际上可能是达芬奇的情人、他的母亲甚至于他本人。
日前,海德堡大学图书馆的专家表示,1503年10月,一本书的主人曾在页边空白处潦草地写下带有日期的注释,这些注释证实丽莎-戴尔-吉奥亢多确曾担任过达芬奇的模特,《蒙娜丽莎》得以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画作之一实际上也有她的一份功劳。海德堡大学图书馆在14日的一份声明中说:“对蒙娜丽莎真实身份的所有怀疑和猜测都因为笔迹专家阿明-斯库勒切特的发现烟消云散。”
在此之前,专家们能够利用的只有来自6世纪文献的“有限证据”。这家图书馆说:“证据不足为猜测者提供了巨大空间,很多不同版本的说法一个接一个地走向前台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些注释出自佛罗伦萨市政官员阿格斯蒂诺-斯韦斯普奇之手,他是达芬奇的一个老朋友,罗马演说家西塞罗的书信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些评论性注释将达芬奇与古希腊画家阿佩利斯进行了比较,并指出,当时的达芬奇共创作了3幅油画,其中一幅就是丽莎的肖像。一些认为《蒙娜丽莎》出自这一时期的艺术专家表示,海德堡大学的发现无疑是一次巨大突破,它第一次将商人戴尔-吉奥亢多的妻子与这幅肖像画联系在一起。莱比锡大学艺术史学家弗兰克-佐尔纳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说:“任何仍怀疑蒙娜丽莎是另外一个女人的想法都是毫无理由的。可以说,过去一些年来有关蒙娜丽莎身份之谜的所有著作都是多余的。”
海德堡大学图书馆说,1550年左右,意大利官员乔吉奥-瓦萨里就曾第一次指出,《蒙娜丽莎》中的神秘女子就是戴尔-吉奥亢多的妻子,但瓦萨里这个人是否可信却也遭到很多人的怀疑——他真的在《蒙娜丽莎》创作完成后50年发表过类似评论吗?
一名女发言人说,实际上,斯库勒切特早在两年前就在海德堡大学图书馆发现了这些注释。虽然这一发现被印在图书馆的公共目录上,但由于没有进行足够的宣传,所以一直没有引起很多人的关注,直到德国一家广播公司决定在图书馆录制节目时,这些注释才最终走到聚光灯下。《蒙娜丽莎》现收藏于巴黎的卢浮宫,也被称之为“La Gioconda”,意为意大利的幸福女人或者快乐女人,这一名字同时也暗示她婚后冠上夫姓。(
文艺复兴的绘画是人类在宗教迷信笼罩下昏天黑地了近千年的一声呐喊,文艺复兴的绘画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方式,是对人本身的一种肯定和赞美,人类认识到自己是万物的尺度,人是自身生存的目的。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留给我们的数千幅的素描和不多的创作,记录了他那无尽的探索心灵的轨迹,也是人类情感心灵的轨迹。
抽象绘画代表性画家康定斯基认为艺术家具备透过物质而看到闪光的精神才能,是因为艺术是心灵的活动,是绝少有人觉察的“心灵震荡”,“是一种包藏在自然形势下的心灵的特殊状态”(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艺术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部分,是绘画人性化美的展现。
一 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美学的主题: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及其人的生存领域中的人文关怀,以完善人的心理结构使之成为完整的人。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柯勒惠支的早期作品《织工反抗》、《起义》、《死神与妇女》、《李卜克内西》、《战争》(组画)等,不仅以尖锐的形式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传达出来,而且唤醒人们反对侵略战争,根除战争根源,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她的儿子被征入伍在西线阵亡。1920年她和爱因斯坦等人组织成立了国际援助工人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她的丈夫去世,她的孙子又在东线阵亡。她的住宅也被炸毁,她离开柏林到德累斯顿附近的一个小镇居住,并在那里逝世。她因为和丈夫居住在贫民区,了解普通人民的贫困境遇,她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反映普通人民的贫苦生活。后来她又创作了《悼念卡尔・李卜克内西》和为工人组织创作的一系列招贴。儿子去世后又创作了许多悲伤母亲的形象,宣传反战思想。她的作品充满悲伤和凄惨的情绪,如实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底层人民的可悲状况。柯勒惠支的作品首次被鲁迅先生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鲁迅评价她的作品是: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声、挣扎、联合和奋起。
17世纪荷兰画派的首领和灵魂人物,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伦勃朗,这位63岁的老人死日,寸几乎一无所有,只留下几件破旧的衣服和作画的工具,政府只花了13个盾把他埋葬在他夭折儿子的墓旁。这位老人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看惯了人生的波折与不平,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性美的主题,尽管他画了许多宗教题材作品,这也只是借助这一从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题材,来宣扬人性的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关心和他一样出身贫苦、地位一般的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他曾经说过:“我是磨房主的儿子,哥哥是皮鞋匠,即使用世界上所有的丝绸锦缎,所有的雀毛花边加在我身上,都一点也不能改变我。”“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名誉,比名誉更重要的是自由”,这是伦勃朗的人生信条。
17世纪西班牙最著名的画家委拉斯贵支,在委拉斯贵支的肖像画中,最有价值的是描绘下层人民的肖像。这些人有流浪汉、农民、侏儒等,全是一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他早期的绘画风格在后来的绘画中不仅被保留下来,而且有更大的发展。在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方面比早期显得更加深刻和多样化。委拉斯贵支带着深切的同情心关注着那些命运悲惨的人们。从这些肖像画上,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面貌。在这一方面,委拉斯贵支与伦勃朗一样,他们的作品都带有一定的批判色彩。在《塞巴斯・提安・德・莫拉》一画中,莫拉虽然是一个侏儒,但有着坚强的毅力,好像有点不甘忍受屈辱,想要站起来,眼神里有痛苦而又固执的目光。《伊索》描绘了一个街头流浪汉的形象,画面上身无分文、无家可归的男子,让人联想到西班牙社会的贫穷与落后,他也正是西班牙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委拉斯贵支的可贵之处是他描绘这些下层人物时,赋予他们尊严与力量。
欧洲浪漫主义绘画先驱戈雅,他的绘画表现在封建君主制的西班牙,笼罩着封建专制和黑暗的阴影,一切人性的艺术受到摧残,戈雅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和无比悲愤的心情创作了《1808年5月3日枪杀》这幅作品,再现了悲壮的历史事实。全画笼罩着一种强烈的紧张、悲壮的氛围,无助的起义者有的已倒在血泊中,有的怒视着刽子手视死如归:一盏灯笼造成了画面上强烈的明暗对比,加强了全画阴森恐怖的气氛;画家将起义者置于光亮处,暗示着起义者的光辉伟大;夜幕下的马德里作为刑场的背景,意在表现黑暗笼罩着马德里;远方巨大建筑的阴影像教堂也像王宫,代表着无上的权威和上帝,而当他们的人民被杀害时他们却无动于衷。那位穿白衣的青年两臂伸起,像痛苦地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他愤怒地呵斥着敌人的暴行,身后背着孩子的母亲更加强了画面的悲剧气氛。
二 关心人的生活质量
17世纪德国诗人与美学家席勒认为自近代以来,大工业的发达造成了TA社会的严密分工,以及劳动对人性的严重压抑。个体人的人性不再像古希腊人那样处于完美的和谐状态了。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等方面都产生了严重分裂。席勒给我们描绘出一幅触目惊心的人性异化情景:“享受与劳动脱节、手段与目的脱节、努力与报酬脱节,人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他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断片了。耳朵里听到的永远是他推动的专起轮盘的那种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人就无法发展他生存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印刻到他的本性中去,而是把自己变成他的职业和科学知识死亡一种标志。”
人生活目的不会仅仅为了享受物质的回报,在精神上的追求才能真正代表生活的意义,否则真跟动物和机器没有区别。为生活奔波之余,学习、创作或欣赏绘画都是一种调节情绪、放松心情的好方法。有很多诸如风景、花鸟等专题的绘画创作和展览,更是能使整天在钢筋混泥土生活工作的城市人不至于忘记“归途”。中国古人也把琴棋书画,当成陶冶情操,放松心情,促进心理健康的手段。
三 关怀人的灵魂
爱因斯坦深刻地认识到科学与艺术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
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先生说:“美是调解矛盾以超入和谐,所以美对于人类的情感冲动有‘净化’的作用。(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绘画作品上表达的人类情感和人文精神,它能关怀人的灵魂。一般认为宗教最能关怀人类的灵魂,使人有超脱的觉悟。但是宗教有时却被利用成为与其教义向背的刽子手,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而绘画离功利和 政治的距离远得多,人对绘画的感觉也不是崇拜,显得更加亲切,相比宗教它对人是一种柔性的关怀式“救赎”,更具人性化。蔡元培先生就极力主张“美育代宗教”,他颂扬“美育”:“则其所以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批评宗教“盖无论何等宗教,无不有扩张已教、攻击异教者杀之。基督教与回教冲突,而有十字军之战,几及百年。基督教中又有新旧教之战,亦亘数十年之久。至佛教之圆通,非他教所能及。而学佛者苟牵教义之成见,则崇拜舍利受持经忏之陋习,虽通人亦肯为之。甚至为护法起见,不惜于共和时代,附和帝制。宗教之为累,一至于此。”
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他的精神文明,文明和文化的层次越来越POP,人是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机器口马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指出,后现代社会死亡文化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文化的严谨让位于快节奏,思想的深刻性让位于娱乐和快感。在这里可以比尼尔・波兹曼更明确地说:“后现代社会是一种“前机器”的时代,所有的个体的人都是一种工具、一部机器、一组程序,没有情感和思想,所有的一切都好像是安排好了,按部就班就是了。”(丹托《艺术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快节奏的生活就有应对的快餐式情绪发泄,暴力和xx时有发生。人怎样才能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人有过精神文明的高层次时期,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有时把人照得透亮。在似乎停不下来的今天,人对自己容易产生“无法确认感”――人何以为人高更最著名的富有哲理性的绘画创作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也深刻提出了这个问题。据他自己说,这是他以最大热情完成的哲理性作品。因为在此以前,他在贫病交迫中心情十分沮丧。他无法摆脱贫困,不得不求助于罪恶的巴黎对他的艺术的肯定,他为此而愤世嫉俗,决定自杀。他曾跑到深山里吃下毒药,企图死后以自己的尸体饲兽,以求彻底的解脱,但被人发现救起。尔后,他又突然产生强烈的创作欲。他说:“我打算在我死前画一幅宏伟的作品,我空前狂热,日以继夜地工作了一个月。”他想把自己梦幻中的一切画成一幅画。当他梦醒时,他觉得面对画幅“看到了”他所要画的整个构思:“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句话就成了这幅画的标题。绘画是人对自身的提问与肯定,是人类情感经历的见证与记录。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杨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