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评价的理解是这样的,它近几年来广大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以新课改为背景,不断探索、尝试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评价方式,它渗透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种种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和即时的评估,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评价作为师生之间交流的一种及时、有效的方式而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及时、准确、积极、有效的“即时评价”方式,不仅对数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同时也对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更能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所理解的情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是一座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知识的掌握、能的发展或品德的培养,无不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以积极的情感对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会通过“移情作用”使学生产生对别人的关怀同情之心,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他人、集体的热爱,能对学生良好情感的产生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能善于应用情感教育,就能对学生的想起到正确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具有全面性:教学中要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要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因此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在课程实施中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生物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所以,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有机融合,不能将其单独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设计和实施。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的形成;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养成;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决策;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而这个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将这个目标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统揽全局,进行适当的规划,精心的布置,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下面阐述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1 紧密联系教材,依托教材开展情感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课内、课外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和媒体等等。本人认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好手头的资源,即教材。如在讲解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节内容时,可以把辨正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的基本原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这章内容时,将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明确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树立辩证的科学自然观。结合自然环境及生物资源惨遭破坏的一面,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危机感,增强他们的使命感。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八倍体小黑麦的成功培育,水稻杂交育种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地位等等事例,说明我们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除了应用好显性的材料外,更需要充分挖掘出隐性材料,只有这样,生物教师才能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自觉、自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2 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情感教育科学探究与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正确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课堂教学的方向,切实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目标。它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为此,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如:珍爱生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从自然中获得美,赞美自然美;保持与发展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尊重证据和他人的劳动成果,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善始善终,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并愿意与他们合作、交流等。在完成科学探究的同时,也随之造就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好纯净的心灵。如在第一册教材中的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在提出探究的问题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深入分析,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小组交流,讨论问题的探究价值,最后才确定小组要探究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环节,问题的提出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需要团队精神,需要良好的分工协作,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性基础。
一、研读教材,挖掘情感教育的素材。
小学科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它不仅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许多科学新发现”凝聚着许多科学家的毕生精力和心血,有的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在我国,也出现了许多科学家科学学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具有情感教育意义的素材,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傅科的傅科摆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热爱数学,努力学习。
二、尊重学生,营造情感教育的氛围。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情感和思想。作为老师,我们应当学会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用我们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感化每一个学生,在学生中起表率作用,这样学生才会从心灵深处,发出真情尊重、爱戴我们老师,喜欢上我们的课程。
同时,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构民主、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师生交流,搭建情感教育的平台。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场所,课堂教学靠师生双边活动、生生互动来完成。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提高辨析、表达能力,学生真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能大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激励评价,提高情感教育的成效。
成功的喜悦会激发人的斗志,催人奋进。而经常处于失败和批评、指责中,往往会让人丧失自信心,冲淡学习热情。所以为提高情感教育的成效,我们老师要注重采用激励评价,用赏识的眼光多留意学生的“闪光点”,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百折不饶、谦虚谨慎的健康心态。注重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关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采用激励性语言,更多地倾注宽容、尊重、理解、信任、期待、赞赏、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情有趣是数学,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无疑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探究、勤与动手、乐于合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情感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可分为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美的情感。
态度是在一定情景下个体对人、事或事件,以一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由认知成分(对态度对象信念或真实知识)、情感成分(对人对事的情绪反映)和行为成分(对客观事物的外显行为)构成。
价值观是人们对某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一方面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成为主体判断客体价值大小,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思想根据。
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以接受、反应、价值的评价、组织、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为连续体;以兴趣、态度、欣赏、价值观和适应等术语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将兴趣、态度、欣赏、价值观和适应作为情感领域教育目标的内容。可以说态度和价值观基于情感上构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