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喜欢音乐?能否从进化论上解释?

人类为什么喜欢音乐?能否从进化论上解释?,第1张

我们喜欢音乐很可能是偶然。

实验证明,音乐可以引起人脑中关联到情感的区域的多巴胺释放,在音乐达到高潮时释放量较大。大量证据显示,人类情感的演化看起来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外界,例如针对危险产生恐惧感、针对物种内和物种间的社交产生欢乐感。

还有一些实验证明,音乐节奏加快时,我们的心跳和呼吸模式将出现加快来匹配音乐的节拍。这当然可能被我们的大脑解释为兴奋,并对应它来产生兴奋的感觉。这机制本来是拿来在生活中应对各种环境下需要的心率和呼吸量的。

那么,音乐可以激活情感相关的脑区,很可能是因为人脑喜欢识别并预测模式,音乐带有可识别、可预测的模式(音调、节拍、旋律、和声等)。音乐不是关系到生存的能力,但是识别并预测模式是关系到生存的基本技能:人脑会从零散的视觉·听觉·嗅觉信息中自动筛选模式特征,来寻找潜在的危险生物与食物、自动判定“此处是否适合短暂休息/长期栖息”等,例如“这片沙沙作响的树叶后面有没有老虎”“我闻到的这些烟味是不是意味着野火在逼近”。这机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或许产生了意料之外的作用:艺术与审美。系统不再满足于塑造机体,它开始塑造这个塑造的过程——不限于音乐。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通常“喜欢熟悉的音乐风格胜过陌生的音乐风格”、会反复听几首喜爱的曲子,并将那些曲子与听曲子时的环境(安静的家里,悠闲的时光)联系起来。当我们正确预测了音乐接下来的模式时,我们的奖励系统[1]会被触发;如果我们预测了会听到一定水平的音乐然后听到更高水平的,还会触发“意外之喜”对应的追加反应。

在远古时,人们也可能在安全的山洞里围在一起演奏原始乐器,并将这体验跟那时的安全、温暖、饱饱的肚子等联系起来。当我们无法预测音乐模式时,我们会感到无聊甚至烦躁。我们通过文化来学习什么样的声音构成音乐、什么样的声音构成语言,其余的声音组合则是随机噪声。

历史上的音乐家在人们知道上述理论之前就有了这样的认识:听众们所称的“最好的音乐”通常既不是严格遵循惯例,又不会“太复杂、太不寻常、无法遵循惯例来解读”,而是使听众在可预测的框架之内感到新颖。

你可以认为这源于“演化没有预见性”,任何特征都可能产生意料之外的作用。

音乐之所以被人喜欢,是因为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引起了听者的情绪共鸣。或者是因为歌词所表达的意思,又或是因为勾起了某段回忆。

音乐的使命在我看来就是歌者表达情绪,听者与其共鸣。

一首歌的好坏评判标准即听者与其共鸣的程度,然而现在的商业环境往往本末倒置,试图通过捧红歌手又或是比赛的形式博取眼球。

这种行为怎么说,因为信息的传播是中心化的,所以越多人围观,越可能吸引到这首歌的受众群体。收回刚才说的“本末倒置”这个词,这算是音乐以外商业的一部分吧。不过是流量经济的思维,情绪是多维的,无法用一维的角度去描述,因此这种商业行为倒也无可厚非。

回到刚才说的情绪共鸣,网易云音乐的线下地铁评论活动为什么会火,因为网易云音乐一开始就看的很明白,歌曲的本身是与听者共鸣,所以很多人在使用网易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评论。一条评论,或是一段故事,或是一种感受,让人带入歌曲体会其中的感情色彩。

就像是一首原本你听来并没有太大感觉的歌,在看完某一段评论里的故事之后,再回来听又有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情感代入。

由于基因的多样性,人也是多样化的。不同人的情感细腻程度不同,回忆不同。对同一首歌的共鸣程度也不同也就是理所应当的。而评论的故事或感情描述就帮助了那些原本不能代入的人代入到了歌曲中。

所以,人们喜欢音乐,其实喜欢的是与其共鸣的感觉。

敏感,细心,文艺,内敛,理解力比较强,较有同理心,即使平常表现得很理性但听音乐时必定是感性的,一般来说性格比较沉静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孤独,但同时也会有火热的爆发力,音乐本来就是感性的东西,只有敏锐敏感的心才能充分体会其中的喜怒悲乐。

纯音乐分很多种,如果听得风格多也表现一定的包容心,不过才二十几岁性格上也不能因为喜好纯音乐完全定性,到三四十岁还喜欢才是真的喜欢。

缺点,很容易偏向多愁善感,相对来说较单纯,智商高情商低,社交能力虽然也有但达不到擅长,敏感必然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脆弱,不是指性格软弱但容易受伤,容易受外界干扰,他可以用沉静内敛的性格慢慢消化干扰但达到临界点的爆发就很容易不顾后果,简单说就是不易冲动但冲动起来很要命。工作能力比较强,但很难久屈人下所以比较容易对所从事工作不满有跳槽想法。最后还有一条,比较懒或者很容易变懒

有关系的,音乐是来自己生活的,好的创作歌曲.感动的创作歌曲都来源于于用心去体会音乐. 心情的好坏用音乐表情心情的情感,当恋人,爱人在一起生活中.浪漫的约会时候也可以放一些各种音乐. 音乐是生活中的催化计.调料品.

音乐对我来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虽然我自己并不怎么懂音乐,但是听音乐会让我觉得整个人很放松,暂时不会被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所累。对我来说,同时音乐也是生活的调剂之一,在闲暇时间,总想做些令人放松的事,那么听音乐就可以算是最好的选择了。

可能我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懒的人,懒得动脑子,懒得做其他事,所以在我闲的时候不会像一些人那样选择打游戏或是怎样。我只需要打开手机上的音乐,随机或是单曲循环就可以,这样我也依旧可以打发一上午或是一天的时间。不论你是躺着坐着还是在跑步,听音乐就是一件不需要费多大事的事,所以我喜欢听音乐。

我喜欢歌曲中的歌词,这也是我喜欢听音乐的原因之一。不管是什么风格的音乐,它的歌词欢乐或悲伤,我都喜欢在听音乐的时候慢慢品味歌词,它总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对于词曲都是同一人创作的歌手,让我在听音乐时总觉得可以透过音乐听清楚他的人,会慢慢的了解到他的作词作曲风格,再了解他这个人。所以我喜欢听音乐。

也许是因为我不会打游戏,所以并没有其他可以用来打发时间的方法,这也越发让我觉得听音乐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和朋友在一起时总喜欢边听音乐边聊天,因为我觉得就算在没有话题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聊一些有关歌曲的话题。面对陌生人时,彼此也许会因为喜欢同一首歌或同一位歌手而拉近距离,朋友间也许会因为如此加厚友谊。所以我喜欢听音乐。

不论是在自己难过还是快乐的时候,听音乐时就会觉得自己多了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觉得歌词就像是在说自己的事情一样。我的一个朋友曾在第二天肿着眼睛去上学,因为她头天晚上听音乐听到哭得劝都劝不住,或许是因为她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在听音乐时觉得那首歌唱到了她的心里吧。音乐真的像另一个不存在的朋友,它可以随时随地的听你倾诉。所以我喜欢听音乐。

好像习惯了在自我介绍时说自己喜欢听音乐,却从来没人问过我到底为什么喜欢听音乐,不过因为音乐本身的存在就会让人不由自主的喜欢。我所叙述的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听音乐的原因,并且它将会一直作为我的爱好。

具有欣赏和感官很强的女人。。

个人觉得应该是比较感性的吧O(∩_∩)O~

一定是善良滴(虽然只是自己的天真观点,但本着这样的心去看人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音乐也分好坏

慵懒, 细腻, 爱幻想有美好爱情的小女人

应该是一种感情细腻的人。

很多种。有些女人喜欢用音乐去忘记自己。有些女人喜欢看歌词。她们也许并不是感情细腻。或许是害怕受伤。看她们喜欢的是什么样的歌曲

那要看她喜欢什么样的音乐。比如喜欢摇滚的一般都比较漂亮叛逆早熟————

美好爱情

多愁善感,温柔娴熟的人

那要看是什么音乐 不过都是感性的

浪漫,多愁善感,我是认为的,呵呵。

忧伤的音乐 :人会很安静 文静

文静的

对歌曲很欣赏,可能对某些音乐中抱有向往的人吧!

是一种很高贵的女人

很时尚

那要看她喜欢什么样的音乐了

有内涵;不羁

你爱的女人

感情丰富的人

音乐也分种类的

懂得欣赏

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音乐,音乐如人。

那要看是那种歌了。开心甜蜜美丽的歌类女人:喜欢笑,爱开玩笑,没烦恼,不孤独。悲伤失恋不开心类:不是很爱笑,很孤独,烦恼多,有时候会偷偷躲起来哭。开心部开心都喜欢类:烦恼不多不少刚刚好。有时候很开心会跟人带来美丽的心情。有时候也会很不开心,会给人带来不安和难过。希望能帮到你。

还是有区分的,有的人只是单纯喜欢听歌,但我相信大多喜欢听歌的人感情都会比较细腻,想的会比较多,可能会更加情绪化一些,也许平常看不出来,可是内心实际应该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喜欢听歌,还喜欢因为歌词而引发许多回忆或是感想的人……

你也是吧?嘿嘿,我也是!

  乐与感情

  中央电视台,实在是偶的精神支柱之一。前些年提出的主旋律之说,是很有道理的。人是需要精神的,需要有精神生活的。哪怕是最贫瘠的地区,物质生活最匮乏的人群,最简单枯燥的日常生活,也全都需要精神生活,决不可能没有一点精神生活。更不用说,富足之后了。偶有时就想,中国人由于没有宗教信仰(更准确一些说,是没有世界上其他地区和人群那种纯粹的精神性质的宗教信仰,而且在亚洲受到中国儒文化影响的地域内似乎情况基本都是如此),因此很可能我们这些人在内心的精神活动时天生地缺乏一种对纯精神事物的兴趣,由此也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缺乏一种精神上的崇高感、神圣感。因为,中国人受到的文化熏陶,自小是人伦文化,是人际关系守则文化,是道德文化,社会准则文化,是人的文化,是人对人自身的关注(这还不是说对完全的个体人的关注,而是说最高文化思考只停留在人的层面,不关注人之外的世界,更不关心虚无的世界),进而对家族利益的关注,再进而即变成对物质利益的关注(因为人的生活需要)。所以,在中国,在一般人来说,每个人说起自己的最高理想,无不是物质利益。更高一些的人,也不过就是在此基础上加强个人的道德学识修养。这也就是儒学思想的最高境界,辅佐君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做不到圣人,做不成官员,那就修身养性,颐养天年,得道升仙,长命百岁。这虽然豁达,虽然有一种出世情怀,但总的说还是把眼光和注意力,把人生的价值观集中在人本身,集中在人的肉体和物质生活上面。道理上说,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哲学体系,也不是没有优点和好处。毕竟,人作为物质化生命,生存本来就是第一要务。不过,从思维的构成和特性来看,这种思维体系确实是缺少了一种纯粹的精神性质。由此,又造成在人的情感方面,天然地缺乏一种对崇高性质的事物的景仰感,缺乏一种对神圣性质的事物崇敬感和追求心。这可能是我民族一种性格情感结构的天生缺陷。这一点,如果没有比较的话,如果没有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有相互比较的话,也不容易感觉到它是缺点。可是,到了今天这个时代,有了比较,就不时地让人会产生这种印象。应当说,以前中国的教育,多数是从儒学的圣人之教来教导国人的。这是完全的世俗化人性教育,忠孝节义,礼仪廉耻等,基本都是行为准则,社会规范。虽然按照圣人教诲,要奉行内心向善,这是没错的。可是向善,本质仍然是人性,社会性,物质性。而且,中国人的感情世界,基础和内容都完全是人本身。就是基于那种每个人都是父母生养的,因此亲情的感情是天生的,也是天生的善的观念出发形成的感情世界。只要在家内做到父慈母爱,孝敬父母,兄弟姐妹等互敬友爱,就可以安家安邦。又由于“人心都是肉长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环境和感情,那么推己及人,全社会就可以都做到这一点。再由家中的孝悌达致对国家的忠君,天下就太平安乐,人人幸福。应当说,这个思维也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但是,很明显,这里面没有对自然界的思考和感情,更没有对精神本身的尊崇和追求。因此,偶觉得,似乎反倒是到了新中国以后,我们社会才有些真正的理想化和精神性质的教育。偶甚至怀疑,是不是直到这个时期,我们中国人才真正开始接受了一种具有内在的神圣性质的思想观念的渗透和情感方面的熏陶。是不是直到这个时候,我们中国人才开始比较普遍地接受一种带有相对较多的纯粹精神性质的文化和思维的影响。其实,本来***自身组织和信仰,从她的发源地来说,显然带有较强的理想化色彩。但是,她在苏俄的实现,就开始带有比较明显的现实性质了。中国人重实务,做到了把这种理想化很强的文化,接受过来使之变成社会现实。但是在这种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的推动下,革命成功之后,还是能够继续带着一种比较专注人的精神方面的性质继续发展。所以,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我国大陆地区的主导意识形态,会很专心于精神方面的建设(包括文化大革命的某些原因,是否也会与此有些关联呢)。当然,这样的趋势,后来因为社会政策的失策和物质生活的不足,加上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施行了一段时间后,又被社会打断了它的发展势头。不过,偶想,这个问题,最低限度在文化层面上,还是要肯定这种强调人的精神属性的意义和作用。举个例子,台湾省的教育,很纯粹的中国化,很典型的传统文化。但是,从现在看,台湾地区的50多年的教育,可是说也很失败。因为那种完全用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人文方面,不包括科技)教育出来的人群,其实更加不谙世事,更加物欲化,更加盲目接受西方观念,却又达不到西方那种纯正的精神追求及其文化心理。而是变成为一种依赖西方科技水平,完全享受物欲化生活的精神观念性质。因为,那种脱离人的精神的传统文化,不能保证人在新的世界和生活中去提高符合新时代的精神生活,于是就变成完全物质化的一代。这种人群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严重的说,可能甚至还不如旧封建时代的士大夫等文化人群。所以说起来,今天中国大陆地区的人们理性化程度要比台湾省高,精神需求的层面要比台湾省强,与***的精神化教育很可能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过,话也说回来,***过去的精神崇高性教育,也有不足地方。主要是内容也是因为传统的文化因素影响,就是这种精神教育仍然局限在人的自身,主要是民族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包括民族历史自豪感、近代民族反侵略和革命人物的英雄崇拜等精神元素)。这本身没错,是很好的,在历史上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今后还要保持下去和加强与改善。说它不足,一个是渐渐与时代有些脱节。那个时期的英雄,是时代产物,教育那个时代的人是很有效的,很有说服力的。因为大家是同样的人,同样的情感,“人心换人心”,就很容易打动人。不过,现在时代生活和感情不同了,要现在人们理解那时的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就不如那时那么容易。虽然,也可以把今天先进英雄事迹人物加进来这个群体,这样做很需要,也有不少成功例证。但是仅此肯定还是不够的。道理还就是人的原因。人很复杂,先进的人物,不一定就会感动所有人,甚至于有的时候因为宣传和学习活动还会起到反作用。是人就会有缺点,把人宣传太好了,就会让人觉得不真实,甚至抵触和反感。而这个情况,往深里说,又是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缺乏对崇高精神的天生敬仰心有着直接关系。再一个原因,这种教育和宣传,无论怎么说,总都是带有一些政治色彩(比如就很少见到宣传先进人物是一个完全的农民或者个体户甚至大民营企业家的情况)。这样,因为人物的社会属性和身份等人之间的差异,就会造成这些先进人物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感情世界与社会不同群体间的主观性隔阂,不但影响社会效果,也不容易打动人心,很难给人们一种真正的灵魂深处的感动,更不能通过这个方法培养出一种人对精神世界本身的崇敬心理。所以,凡是宣传人,多少都不能让他过于完善,而且无论是多么好的人,也总是不能与所有的社会人群都产生亲近感,因为总会有一些因为人本身的差异和社会因素方面的原因而与所宣传的之间存在着人性方面的距离和感情上的隔阂。因此这样的宣传,只能一时感动一下人的感情和心态,肯定不能长久地呼唤人的灵魂深处真正的崇高思想和神圣心理。而这些自身本来就具有的憧憬崇高、仰慕神圣的纯洁情感,这种精神性质的思想感情活动和由它们长期积淀形成的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与生俱来的天长地久的那种稳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世界,在西方,基本是依靠宗教思想感情的教育和熏陶来实现的。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说,缺乏的就是这个。我们缺乏的,就是缺乏自身民族文化中的这种精神化的传统和特性。不但我们传统文化中缺乏这个内容和特性,甚至连如何建设这种性质的文化方式都难找到,在传统文化中都不多。所以,对这个问题,依偶看,单纯靠以前那种政治教育方式和完全的先进人物事迹的内容,是很难甚至就是不可能达到的。为此,我们可能要靠长期的文化建设来慢慢解决它,也要依靠全社会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而在其中,偶感到,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依靠西方社会中一切有意义有价值的形式和养分。而这其中,在目前看来,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文化。

  偶以为,不管这个加强民族思维精神化的任务多么长久和艰巨。在目前看,最现实最主要也是最主要的做法,就是文化的播撒和熏染。这个绝对重要。可以说,中国人、中华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心性改善,在将来的意识形态发展前景,都与此息息相关。中国文化中,有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和世俗风格。所以,不能靠着这个方向的文化形式做到改善国人的精神特性的任务,至少是不能主要依靠它。那么,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找那种能够引导人们精神按照纯粹化性质发展的文化品种。这种最能够让人生发出内心纯粹的神圣感的文化形式。偶认为,应当是音乐。音乐是所有文化形式中,最纯粹的精神文化形式,最纯粹的精神活动方式。同时,又是最直接的情感活动形式。这里说的音乐,是侠义的音乐,不包括歌曲,特别是不包括流行歌曲。偶一直感到,流行歌曲是最能够抒发感情的音乐形式,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品种,很重要,也需要发达。不过,它只能抒发具体情感,虽然也有陶冶音乐素养的作用,有教化社会风气的作用,有引导感情的作用。可是要说到前面那种养成民族对崇高性的心理崇敬和精神景仰,那就不可能依靠流行歌曲。这样说,倒不是因为流行歌曲的品味和歌风等问题,而是因为歌曲由于有歌词,加上旋律的限定化,它必然把歌曲的音乐性质,导引到人们的现实生活方面去了,导引倒具体的感情需求目标上去了。这样,就又回到人伦性质的文化属性上去,就不可能培养出那种对纯粹心灵的体验和寻求愿望。只能用比较空灵的音乐,才能达到这种目的。这些音乐作品,当然包括所有没有具体的明确的含义指向的奏乐。但在这其中,又以协奏和交响乐的效果为最。只有较大规模的各种乐器协奏,最高形式是交响乐。才能够最充分的解放人的思想感情,最广阔的打开人们的精神想象之门,让灵魂彻底展开翅膀,飞向那广裘无垠的时空。只有在这个时刻,在这种形式下,才能够帮助人们,特别是帮助中国人逐渐形成一种完全是精纯无暇的空灵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的思想感情就会逐渐发生变化,逐渐产生一种被崇高精神和情感打动的震醒和灵性,慢慢产生一种会被纯粹的精神和情感打动的思想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899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