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运用过哪些心理学效应在孩子的教育上?

你都运用过哪些心理学效应在孩子的教育上?,第1张

随着孩子不断成长,他们会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作为家长我们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育儿理念,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如果父母多了解一些心理知识,运用恰当,用更科学的方式去面对、指导孩子的成长,才能够起到更良好的教育效果!

1、标签效应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做“标签效应”(Labeling theory),是指当一个人被外界用某个/某些词汇描述和分类(也就是贴上标签)时,他的想法和行为会受到影响,会下意识地按照标签行事。

儿童更容易受到“标签”影响,因为他们的思辨能力有限,同时大人的话语在他们眼里又有一定权威性。

所以我们要避免孩子被各种负面标签定性和伤害,找出最能帮助孩子的正面意义,不仅可以改变家长对问题行为的看法,变得不那么焦虑,更重要的是能让家长不再是一个“破坏性”的评判者或者批评家,而是成为一个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建设性”顾问,能够从正面去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比如“胆小”的正面意义是“安全意识强,注意保护自己”;

比如“内向不合群”的正面意义是“喜欢观察和安静思考”;

比如“害羞”的正面意义是“与人建立关系比较谨慎,需要花更多时间去观察”……

简而言之,就是让问题行为,从孩子成长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    

2、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指的是同一刺激对人的作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频率过高,会使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让人产生极不耐烦的心理体验,最后产生反感和反抗行为。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比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3、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指拥有两块以上时间显示不同的手表,并不能准确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而失去对判断的信心。

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那个人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双重规则”和“双重标准”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一定要统一观点。

父母双方一定要保持“统一战线”,意见不一致时,在孩子面前,就以先提出意见的为主,然后可以趁孩子不在的时候再好好沟通。这样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应该做到充分沟通、协调一致,尤其是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培养上更要统一。

父母双方均衡地扮演各自的角色,在对方管教孩子时,不要轻易掺和进去,除非是对方需要你的支持和帮助,也不要自己在孩子面前扮演“好人”,让另一半在孩子面前扮演“坏人”。

4、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的寓言:一群孩子在老人家门前大声嬉闹,老人难以忍受。他出来给了每人10美分,对他们说:“感谢你们让这儿变得热闹。”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又给了每人5美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人2美分,生气地喊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老人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钱而玩”,而他操纵着钱这个外部因素,也就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外部奖励的使用方式,多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强化内部奖励,比如口头上表扬,精神上的鼓励,让孩子懂得,取得好成绩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是自己赢得的收获,强调孩子的努力有收获的成就感,满足感。而不得强化努力可以得到物质奖励,物质最终还是外在的,内在的收获,精神上的满足才是持久的,而且会让孩子一直努力下去的动力。

一、以文本导情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文学,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在导入课文时,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教师的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不必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

二、以诵读悟情

现行语文课本中很多古今中外名篇,其深蕴的意味不借助于诵读则体会不出的,还有一些课文所渗透的谦和、友爱、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无一不是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可通过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弦外之音”等,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这样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很快的进入审美的情感之中。

三、以艺术染情

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以用于教学,是大有裨益的。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可让写小剧本:假如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回来后,在家门口发现一个貌似于勒的人,此时,又会发生什么?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写自导自演,能够让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该课的情感目标就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实现,内心的爱憎情感表达也就油然而生了。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径还很多, 正所谓“听唱新翻杨柳枝,更吟别韵桃李词。踏歌不尽心头语,前路再和千首诗”,只有热爱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改革试验中,去关注语文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思索与感动,才会让语文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一种期待。

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个性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活动,离不开情感因素的参与和推动,而情感的发展本身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情感交融”着力以理性和情感交流统一的高度来驾驭和实施教学活动,体现了民主、平等、互爱、互信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热烈和谐、促进、愉悦的教学活动氛围中学习,从而解除他们心理上的压力。它通过创设“开放”的人事情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境,映发出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促进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得到发展。

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而且还能引起学生不同的情感体会,对学生的认知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合理运用情感,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激励学生坚定的意志,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能对师生双方的行为发挥巨大的调节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采取“情感交融”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的知、情、意、行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1.重视“情感交融”体现师生平等

师生、生生互爱、爱是师生、生生关系的核心,被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要求,互爱是师生、生生之间心灵沟通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应把自己的爱和热情倾注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倾注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师生之间的情境、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教师的态度要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不要吝墙自己的爱和赞美之词,从细微的动作和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赞语入手,以此来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人格平等和尊严,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需要尊重、理解和宽容。因此,教师对学生应做到“三尊重”,即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不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做出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其个性的健康、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创造条件。此外,教师还可以用“角色转换”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并注意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交往沟通。

2.重视“情感交融”做到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学生学语文要进行认知活动,认识形象时思维的对象是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情感体验时,体育的对象也是课文的语言文字,因而情与知的和谐是通过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来实现。决非空穴来风、决非凭空外附一张皮,必须体现语言文字的个性。语言文字无论是记人的,还是叙事的、写景、还是壮物的,也无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句子,是一个片断,还是一篇文章,我们都可以去研究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相结合,实践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写到:“大家之作,其言情也让人心脾,其写景也必害各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导妆来之态。”显然作者把情、景、语言三位一体构成了境界,语言表达使情景结合起来。例如《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不同的理解标题,强调的情感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这样使“情感交融”与语言训练充分结合,使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3.重视情感交融,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作字和诗人总要有对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加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语感的心理构成应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那么,注意语感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得到领悟和理解,对学生语言材料的感受和浓厚的兴趣的培养。

3.1 在自读中感受。自读是增强语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因为增强语感不是靠讲解、传授、分析能实现,而是靠静心的自读、入境体验,用心感悟。

3.2 交流中感受,在自己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是增强语感的又一途径,适时的交流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有助于浓厚兴趣,敏锐语感的培养。

3.3 在诵读中感受,这是增强语感最经常的练习方式,诵读即能提高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是对语言文字领悟,感受的表达,因此,诵读中感受很有意义。

师生平等,语言训练相结合,语感的培养是“情感交融”,促进发展的切实途径。

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 象,对人的认知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实施情感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重 要组成部分却没有真正地得到重视。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教育理论的影响下,仍然实行以灌输为主导的权威主义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育者 被认为是唯一的主体,而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思想接受者,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不被重视。而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较多的往往是学 生的认知层面,很少关注学生的精神层面,由此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严重缺失。大学生是一个情感丰富,富有激情,接受能力强的群体,如果在思想 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引入情感教育,从学生的情感情绪着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则能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因此,在教 育过程中充分认识学生的情绪情感,善于把握情感规律,积极实施情感教育,创造一个和谐的愉悦的教学氛围,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着显著地作用。 本论文有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是对国内外情感教育研究现状进行梳理,阐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部分主要是阐述情感及情感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情感教育的理论基础、任务与内容以及特征。

第三部分主要是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着重论述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效应。

第四部分是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第五部分是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教育观念、教育情境中的情感因素、教育的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提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有专家曾对心理素质提出过衡量标准:一是智力正常;二是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三是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四是人际关系和谐;五是可以能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六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七是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凡符合以上标准的人都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竞争能力、交往能力和自我心理调结能力。学校是培养学生健康身心的重要基地,教师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程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关键是要明确目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方法得当,措施得力,才能行之有效,具体讲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关注情感效应,融教与学为一体

  教育家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正是情感的魅力所在。要建立教学"情绪场",使整个教学都弥漫着一种轻松、和谐、振奋、饱满的情绪气氛。首先,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以特有的亲和力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用爱心去贴近学生。其次,要用信心去激励学生。教师应放下架子,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你,教师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诱导者。还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

  二、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要教,同时学生要乐于接受,因而,形式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我们主张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效果。如:举办主题班会,初一时举办“我要做个合格的中学生”主题班会,,我们初二段举行了以“第二起跑线”为主题的青春期教育班会,初三时举办“做文明优秀毕业生”主题班会……一系列主题班会的召开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集德育、智育、心理教育于一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自编自演,主动参与其中。同时我们还利用我国丰富的节日、纪念日组织文艺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积极的生活情趣。举办系列读书活动,选出优秀书目规定学生阅读,并举办读书比赛,学生对这些针对他们年龄特征而写的书十分感兴趣。从中即学到了知识,又陶冶情操,培养起良好的审美情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架设沟通桥梁,适时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学生由于受到家庭、性别、智力、身体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不同。教师在矫正时,要以良师益友的身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架设起沟通桥梁,通过个别谈心、开设“心之声”信箱、“心里话”日记、周记等方式,让学生敞开心扉,及早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多方位、多角度为学生做心理疏导,让每位学生都微笑度过每一天。对后进生的心理疏导更要以爱动其心,以理导其行,用赏识的目光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多微笑、多赞美、多关心,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真诚的期盼,从而自觉学习,奋发向上,发挥自己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心理的需要都各不相同,在抓好整体心理教育的同时,我们十分注意个体心理,针对不同的学生建立了学生心理素质分析表。特别是针对特殊心理症状学生的疏导工作,我们建立了帮教生制度,观察记载其平时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分析其病因,采取相应的调适方法。

  四、重视家校配合,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以“能考高分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为标准,给孩子施压,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只有通过深入的家访才能了解家长教育孩子方法是否正确,从而指导家长学习教育子女的艺术,如谈心艺术、批评艺术、拒绝艺术等,使家长重视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对其子女的教育活动。教师应帮助家长对学校的了解,提高父性、母性意识及教育子女的水平,协调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同时也帮助学校了解家长对学校的希望和要求。学校通过组织家长学校,让家长对学校的管理、教学的实施及孩子在校时的表现有所了解,并和家长一起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共同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摒弃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的观念。班主任必须与家长多接触、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多做家访工作。采取电话或书面的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出问题时要联系、通报,共同商量对策;进步了,工作出色同样应及时指出。这样避免了家长在心理上存在对家访、对老师来电话的担忧。高一时,我在家长会上常有意识地提醒家长多阅读“父母必读”杂志,谈到了“三分管,七分盼”、“关于父性、母性意识调查报告”等文章,旨在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改进一些教育“误区”和不当的处理方法。而在班上,我又时常向学生灌输角色意识和责任感以及在家时如何做个好儿女。并开了一次题为“敞开心扉、走进你我”的主题班会。请了一些家长共同参加,谈谈子女与父母的沟通、理解,也借机让父母了解孩子的烦恼。学生与家长第一次面对面地“实话实说”,说出了各自的感受,从而消除误解、更新了观念并借此机会达到互相理解、互相体谅。

  心理教育是一门既老又新的学问,它在我国古已有之,并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我国古代就有知识教育法、兴趣教育法、榜样教育法、因材施教法、艰苦教育法、行为训练法、环境熏陶法、自我激励法、音乐教育法……同时,它又是一门全新的学问,在新时期,心理教育又有了新的内涵,它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

  总之,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教师是塑造学生健康心灵的工程师,要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教师们应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方面多下工夫,才能让学生身心素质得到健康活泼的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922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