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语文与人生”的话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2、学生的阅读情况怎么样?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就“语文与人生”的话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2、学生的阅读情况怎么样?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第1张

提笔写下这个题目时,脑海里满是过去上语文课的情景。至今还记得在课间琅琅而读的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当时只是听见语文老师说,此句极妙,应该记住。但究竟妙在何处?老师也支吾不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泱泱中华,屹立于世界之林,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像颗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烁在东方的天际。

人生这个词,说小就小,说大就太大,论及文学与人生的微妙关联,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如是说,“古之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与诗、词与人,如果我们能静静的思考一番,其中肯定蕴含着非同寻常的大千世界。

在唐诗的国度里来回穿梭,寻觅曾经失去的点点滴滴。或许因为自己是陕西后生,因此对长安有种特别的情感。

长安,十三朝古都,历代王室贵族的栖身之处,历经五千年而风雨未变的建筑群落,见证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演变历程;在沧海桑田的季节轮回中,依然不改昔日盛世之颜容。长安,现代与古韵极其细腻的糅合,诗人们笔端下的完美造型;那些曾镌刻山河,雕镂人心的诗文,将永不漫漶,世世代代都会以此骄傲,并俯首拜读。

灞桥折柳,那是一段唐韵中久传不衰的佳话,就在这漫无边沿的塘边,诗人们折柳互赠,吟诗作对;塘堤的柳树,伫立得像遥远边疆孤守城堡的将士,柳丝倒垂于地,微风轻袭,轻舞飘扬。诗仙李太白曾寒夜来到唐都长安,见到的是一片朦胧的月色,听到的却是万户蓁蓁的捣衣声。我还能想到当时盛气逼人的诗人,衣袂翩翩,青丝鬓发。于此时此景,诗人表达了“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归”的渴望。寂寞、苍凉,和一点点呼之欲出的恐惧,都是些极暧昧且疼痛的东西,无意中灼伤了诗人那颗且弱且坚的灵魂,呼喊似乎已经无可奈何,遥遥无期,刹那间一切变得寂静无声;虚幻与现实之间,依然难觅那份执著的等待;“无那金闺万里愁”,但每次的苦苦守望之后,还是“独倚栏杆,良人犹未还”的悲凉。诗人那份焦灼与忧虑从中显现的淋漓尽致,豪迈奔放的诗仙在这种情景之下,也难免会感伤。

从语文的独特角度来解读人生,只能通过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中挖掘隐藏在每个人物背后的真实故事。诗、词、曲中,我们所能领略到得只是当时作者在何种情境下写的,所要表达的相关情感也是根据其内容或景物的串联来推断,故应有一点偏差。在现当代的小说、诗歌中,可能是由于在时间上不太久远,对它的理解也就多了些准确性。像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从情节上看,主人公像一个喜剧演员一样,时不时的来点幽默,耍些滑头,但到后来他刺痛了读者的的心,一个以“精神胜利法”活了一辈子的小人物,到死也不知自己究竟该姓什么。他的人生似乎就悲的可怜。

人生,我们每一天都在努力地使它充实起来。其实,读懂一本书、一篇作品、一段精辟的言论;对我们来说,我们的人生每一步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充实。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从这个角度看,“语文”与“人生”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可依楷模。从教育的人文角度看,任何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水乳交融的渗透高尚情感的教育,这就是所谓“管导”与“管教”的关系。但从语文学科强烈的工具性的特征来看,它体现的人文关怀表现得更为突出,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教师的身教甚于言传,它像一本无字的教科书,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受其影响,形成习惯。无数事实证明:语文教师对作业批改认真,学生的作业也随之质量更高、人数更齐;语文教师注重人格修养,学生的气质行为也更高尚。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行为上以身作则,彰显自身的人格魅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铺平道路。

二、语文教材的精巧设计是学生人生路上的行动指南。人教版语文全套教材的重新编写,更重视了文本的人文情结和审美关怀。就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为例,这种教材的编排和设计意识表现的尤为突出:第9课《谈生命》,冰心用优美的语言、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诠释了生命的深刻本质,那“一江东去的春水”和“经过四时的小树”让生命的质感顿现;第10课《那树》,除了礼赞老树顽强的生命力之外,还通过老树的生长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让学生对生存与发展产生理性的思考;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用黑黝黝的环境烘托出了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让学生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的理解更为深刻;第12课《人生》,精彩的细节描写突现“硬汉精神”,让学生对人生路上必然遇到的困难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五篇课文,如同五幅气势恢弘的人生长轴,给学生以引导和启迪。

三、语文教法的丰富多彩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可靠保证。“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语文课堂的主体,他们的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必将升华他们的思想情操。新型语文教法尤其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存”,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的创意看法,“你最欣赏的一句(段)话”,“谈谈你对某句(段)话的理解”成为了语文课堂的主旋律。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畅想人生,大有裨益。

四、语文阅读的博大精深是学生人生路上的有力补充。教科书后的数十部“名著导读”,让学生的视野更为广阔:读神魔小说《西游记》,学生会领略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与反抗精神;读章回体小说《水浒》,学生会赏析108将的独特个性和精神魅力;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生会理解人生的逆流与坚强;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学生会徜徉于名人的精神世界里,收获人生的真谛;读培根的《随想》,学生会随着作者的笔触对人生产生理性的思考……

五、语文实践的广辟路径是学生人生路上的有益尝试。“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教材的可贵亮点,它不仅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作文教学,还将语文课堂的触角延伸到了课外,囊括了口语交际和社会实践。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占有资料的方法,学会了调查分析的路径,学会了得出结论的思维……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初试人生,获益匪浅。

总之,语文以其独特的个性,滋养着学生的人生之路,为学生开启人生之路导航。

学生的阅读情况怎么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可见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对课内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的多样化,致使价值观的多元化,中学生阅读正日益成为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更不容乐观。

一、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丰富的语言材料相脱节、课外阅读少,将学生思想囿于一片狭小的天地,导致了学生视野狭小、知识贫乏,语言表达与概括能力差,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花了不少功夫,语文能力却没有得到多少提高,课外阅读的状况堪忧。

a与课业负担偏重有关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偏重,往往整天埋头于课本、题海而无暇他顾,根本无心也无力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没有时间的保障,那么阅读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以初三学生为例,他们的时间早已被考试科目排得满满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极少,围绕考试的教辅书籍还大行其道,又哪有时间去翻阅厚厚的名著?而且,对于少数喜欢阅读的学生,家长、老师还不时出来反对,禁止他们读“闲书”,这使得他们的读书热情遭到了扼杀。

b与阅读兴趣缺乏有关。

造成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自身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低。所以,即使是在较为空闲的寒暑假期间,他们用于阅读的时间也仍旧很少。也会把它花在上网、看电视、玩手机等,这比起看枯燥、乏味的课外书更能引起他们声觉或视觉上的享受。这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使我们的学生语言感受能力退化,从而削弱了他们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并形成恶性循环。其实,这些信息源好比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快餐”,缺少文学阅读时的感受、想象、审美和创造,因而是无法替代文学阅读的。这些社会现象凭个人的努力或许一下子无法改变,但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做的是引导学生走一条正确的阅读之路。

c与家庭、学校的环境有关。

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大都从事体力劳动。大部分家长基本不读书,不看报,对子女的学习也不甚关心。他们的家中很少有藏书。农村初中教学设施简陋、不足,教学设备不齐。学校图书室的利用率低,更重要的是农村中学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对图书的投入很少,学校虽有部分图书,也时隔久远,内容陈旧。另一方面,教师只看重分数,着眼于眼前的成绩,无暇知道课外阅读。

这样,没有环境的熏陶,缺少外界的引导,学生除了看看语文教科书之外,根本没兴趣、没条件读书。学生阅读太少,视野狭窄,知识量不足,词汇贫乏,也就不足为奇了。

d与阅读倾向的偏差有关。

我们发现初中生阅读兴趣丰富多彩,大多喜欢科幻、卡通漫画、童话等。可是,也有部分初中生只把心思放在武侠、言情小说中。部分学习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甚至把不良信息读物摆上了选择的行列。真正接触过中外名著的学生并不多。

e与缺少必要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有关。

在教学中,老师用分析语文课文的办法指导学生读书。经常按着应试教育的思路,把文学作品一篇篇“肢解”成字、词、句、段、中心思想……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费于对基础知识的机械重复、死记硬背上,而对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偏少。有时,对学生课外阅读作出指导的也只是为了应付某种竞赛而进行。

二 、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面对这样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我们不能一味地大叹苦经,而应该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从理论到实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平时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掘出学生的阅读潜力,从而把学生变得会阅读、爱阅读、乐阅读。那么针对农村的教学实际情况,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首先,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让孩子蕴育在浓浓的书香中。其次,发动学生向班级征集图书,还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一定量的图书,把班级的一个角落设置成图书角,教室墙壁上也挂上各种课外书、报刊,让学生在任一适当时刻,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来阅读。

2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博览群书的兴趣。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学生的个性不同,也就各有喜好,教师要引导好学生阅览各类书籍。鲁迅曾说过,读书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尽所能激起学生阅读多种书籍的兴趣。

3拓宽阅读空间,激发阅读兴趣。教完书上的一些课文外,教师可介绍学生阅读相应的课外书。如:学完古诗词后,推荐学生选读《唐诗三百首》和宋词等,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随课文选择一些文学性和趣味性强的课外诗歌、故事、优秀作文等,鼓励学生阅读”四大名著”,读报刊杂志,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4智创趣味活动,激发阅读兴趣。班级里经常确保开展20分钟阅读活动——”快乐阅读活动20分钟”。每次轮流由一名学生主持,做到人人参加,内容、形式根据主持人的兴趣特长确定,有”课外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讲故事比赛,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⒈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教师可切实联系教材,从教学任务的阶段性出发,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跟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在课外去阅读,作为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这样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提升课外阅读的含金量,避免了学生的盲目性。如学习了《智取生辰纲》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一书。

⒉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⒊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⒋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良好的环境中轻轻松松的进行课外阅读。

⒈开发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每个农村学校要逐步完善教学设施,着力建立图书馆或图书室。

⒉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⒊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4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目前,因可供学生阅读物十分广泛,如果不加选择而由其任意阅读,学生就会沉浸在书海中不能自拔,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如帮助他们选择教育性、知识性较强的读物——文学名著、文学作品、科普作品与一些历史文化等读物,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学校要积极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如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读书讨论会”、“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坚持读书。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总之,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学生的阅读情况怎么样?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一)

提到学生的阅读情况,真是一言难尽,农村学生的阅读状况几乎就是盲点。至少我们这里是这样!阅读量的匮乏,实在堪忧!!

小学时期的阅读几乎为零,中学阶段也是老师拎耳硬灌,就像本次培训教授们所说的一样,功利性太强。老师沿着中考的指挥棒,将经典切割,知识性更浓,目的性更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考试的命题剥夺,消耗殆尽,阅读习惯,无从谈起……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经济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他们思想上很难接受,认为是闲书,正经的知识都没学会,看什么看!

今年我和师姐回来教初一,我们俩信心十足的商议,制订了培养阅读的策略。因为去年她初三,我初二的时候,我们经常探讨这个话题,苦于没有时间,我们就说到从初一抓起,一个月看完一本,之后用几节课读书汇报,再用试题强化,会很有效果。更有意义的是成长和成熟孩子的思想,一辈子受用!比我们一直沿用的,做题背题的效果一定要好。所以放假之前,我们要求买一本《三国演义》,利用暑假读完,读的时候要求做笔记,回来时交流。还未实施就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说什么孩子看不懂,以至于找到校长讨说法,校长也要找我们谈话。该不会以为我们谋利了吧!哀哉!我和师姐除了苦笑,都有哭的心了!……当时,学生要求我们给买,我们极力反对,不然大人甚至个别孩子,会以为我们从中谋取利益呢!污浊!幸亏我们有先见之明……很无奈,这个现实又功利的社会,这个落后又愚昧的空间。给予点精神食粮竟是这样的困难重重,农村的现状,我们这里的现状……哎!!!不但家长如此,同行不同科的老师也排斥,也认未是闲书,在思想上分解着孩子们少得可怜的一点阅读兴趣!甚至语文的阅读资源被扣押,大加抱怨语文耗时太多,以至于一提到课业负担,语文就是罪魁祸首!必须声讨的对象!着实削减着我们的热情!为什么不思考一下,我们流失的现状,我们学生的思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关心一下!?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校园学习知识有尽头,做人是一辈子!!校长,老师,家长,学生,语文老师悲哀啊!我们找谁诉苦!我们语文成绩好一点,好像是一大罪过!我们付出多少啊!!

学生的阅读状况,与学生自身的情况,与阅读资源的贫乏,也有一定的关联,但是我觉得这方面应该好克服,当然需要我们的坚持和引导!

经济的不认同,思想的不认同。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会被扼杀,阅读习惯会夭折在萌芽中,或者根本没有芽儿。常此以往,会怎样?

学生阅读,就在我们几个语文老师的力挺之下,在那么一方狭小空间里苟延残喘,举步维艰!

(二)

以前很茫然,不知道我们的做法是对是错,甚至裹足不前了。这次培训教授的讲解,就像一剂强心剂,我们拨开迷雾见太阳,坚定着我们的方向,坚守!不禁思索,我们要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首先,在小学就应该设置阅读课,规定必读的篇目,毕竟小学的课程相对中学少很多。篇目不必多有影响力,只要孩子感兴趣就好,目的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了,坚持了,就有一个好的习惯了。好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给家长,开个座谈会。讲明阅读的意义,在家的时候,需要家长的督促。不必强求家长做什么,只要能听听孩子今天读的文章就好,家长懂不懂没关系。给孩子一点鼓励就好,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知识性的总结和交流,交给老师就好!

到了中学,小学养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我们会在这个基础上,接下这个接力棒的。因为刚接触初中的课型,孩子们有个适应的过程,我们选定篇章预热两周,培养记笔记习惯,可以是摘抄,但不能全是摘抄。可以就一个词语,写点自己心情。培养写随笔能力,这需要学生思考,学会体验、观察生活!不要求多,只要真实的感触!正确使用标点,恰当运用修辞,有顺序的表达。切忌: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可以是几句话,目的是要学生有话说,而不是逼学生当成负担,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检查批阅细致,点评以交流为目的,鼓励为主。每天课前叫五个学生读一读自己的随笔,引导其他学生倾听,学习提高。一周一总结,将学生分组,争取每个人都能发言,弥补课内不能全部发言的不足,照顾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抓住闪光点,培养情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著作,从拍成电视剧的经典名著切入,因为生活中曾有一点直观印象。先引导学生读感兴趣的章节,然后找语文素质相对较好的同学,复述情节,大家讨论发言,这个过程也要求记笔记或随笔。前面的章节比较枯燥,可由教师讲解,调动情绪。然后逐章阅读,随时记笔记,教师每天检查笔记。及时和学生交流,一个月读完,月末利用几节课,进行读书汇报课。经典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引导学生思索一个时代,深刻学生的认知。

这只是一个框架,具体教学中具体策略。另外,所引导阅读的内容尽量做到:与课内接轨,像《傅雷家书》,泰戈尔《飞鸟集》……与生活接轨,像《繁星春水》,像《巴黎圣母院》,像《爱的教育》……与时代接轨,像《羊脂球》,像《骆驼祥子》……这只是我的个人见解,还很不成熟。

但我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会努力让语文伴随孩子快乐成长,让孩子思想丰盈起来。个人力量很绵薄,只要不放弃,一定会有收获的!我相信!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力量,去扶持每颗心灵的成长!让他们的灵魂不再苍白!默默助驻守那片芳草地!才不愧为中国文人的典型!

不读宋词,不足以谈感情

每个人都睁着眼,但不等于每个人都在看世界,许多人几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周国平

当你爱上一个人,你会怎么表达?而这正好宋朝人最擅长的: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对爱人的寂寥情思。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是两情相悦的欢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人间的难分难舍。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这是分别许久的相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生死相隔的悲凉。

我们很容易被词打动,因为没有一种文体,可以把人类幽微的情感表达得如此精致而婉转,能够把那些莫名的情绪描述得这般贴切而动人。

当下的我们,利用各种电子媒介,互通消息,我们真的能够用最明白、精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吗?我们用的文字、贴图能够充分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情绪和内容吗?

想成为一个会表达的人,一张口就充满魅力,那么读宋词,再合适不过了。

说尽寂寞,不如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说我爱你,不如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劝人看淡离别,不如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听琴图 宋徽宗绘

更难得的是,宋词表达的情感并不是一味的缠绵软弱,而是有一种坚定的生命力,可以称之为韧性。这种韧性来自认真、热忱的生命态度,不屈不挠的精神,抒发为文,自然有一种格调,一种骨气。用宋词来表达情意,不会腻。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虽然胸中堆积壮志难酬的郁闷与焦虑,却并无怨怼、愤恨。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经历过风雨也经历过骄阳,终而乐观、旷达、洒脱。

《渊明扶醉图》南宋 钱选绘

极尽描摹之能,却不耽溺其中,提高我们抒情表达的能力,没有比宋词更适合的了。

像看**一样读宋词

宋词对现代的回应是无远弗届的,只是时空的尘埃遮掩了宋词的光彩,很多时候我们习而不察。

如何走进宋词的世界,品味每一首词当中不同的美感,随时提出当下最需要的那一首词呢?

台大终身杰出教师,刘少雄教授说很简单——像看**一样读宋词。

台大的词学研究,从郑骞、叶嘉莹,到吴宏一,是台湾词学界最坚强的一脉。刘少雄深受三位的影响,吴宏一更是他的指导老师,所以在从事词学研究的三十多年里,刘少雄在诗词的义理、词章、考证等方面,都有着杰出的表现。

更值得关注的是,刘少雄老师授课时重于造境,他将宋词分解为一幕幕画面,使得每一阕词都有如一部微**,词人经历的情与事,穿越时空来于目下,使得听者心莅其境,融情其中。

因为刘少雄老师这种独特的授课方式,他讲宋词的通识课成了台大的大热课程。一直到现在,每个学期选课的同学少的有八百多人,高的超过一千人,也因为这样,他的课还被评为台大最受欢迎的课程。

你知道怎么读宋词吗?有了刘少雄老师的引领,这一切都不是问题。

正如周国平所说的:我想,喜欢上宋词不会是一件多么为难的事情。

唐宋词的情感世界 来自北大清华讲座 00:00 14:2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953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