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杠杆一课程设计

求杠杆一课程设计,第1张

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工具杠杆谈起,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猜想、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 1.学生自备的工具。(剪刀、直尺、木棍等) 2.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3.杆秤、水果、汽水瓶、多媒体、光盘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学生如何打开汽水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的话题。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工具,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展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锤、订书机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大型机械吗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汽车、飞机、轮船等)。 介绍: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种机械的先例。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生活。 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教师总结并指出: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 教师提问: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认识杠杆: 学生活动1 让学生观察桔槔(多媒体显示)。 学生活动2 学生观察教师用木棍撬重物的过程。 学生活动3 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学生活动4 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点。 学生活动5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压水画面,观察固定点。 学生活动6 教师让学生用杆秤称水果。提问:杆秤是不是杠杆它的固定点在哪里并由此导入以下内容。 认识杠杆的几个科学术语: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F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F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学生活动7 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几个杠杆示意图,学生指出图中的支点、动力、阻力。并作出动力臂、阻力臂。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活动8 让学生使用杆秤称不同个数的水果,引出杠杆平衡概念。 杠杆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9 学生观察:教师开门时的两种不同情形:一次在门把手附近用力,一次在门轴附近用力,教师引导学生猜想:要想使杠杆转动或静止,需要力的大小可能与力臂的大小有关。 学生活动10 学生按照教材61面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实验。 教师提示学生之间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学生活动11 学生处理实验数据,为了使数据真实有效,教师随机抽出4个小组,每组取出一组数据,让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依次排除错误的猜想,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处理实验数据时,要注意与前面的猜想结合起来。) 实验结论:动力/阻力=阻力臂/动力臂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提出问题:在本次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开始的时候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一、单纯举例、记忆类的知识点(在其他要求中出现的知识点,在此处不重复出现)

第一章:声音由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比较的情况。

第二章: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反射面、入射点、入射角、反射角;反射定律(三条);镜面反射、漫反射,光路可逆,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物体的原因;平面镜成像特点(四条);光的折射;折射光线、折射角;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到水等透明物质、从水等透明物质斜射到空气时的两角关系);

第三章:透镜,凸透镜、凹透镜,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主要部件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2f>u>f、u<f)(像的大小、虚实、倒正)。

第四章:温度的单位——℃;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三种物态、物态变化,熔化,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常见的晶体、非晶体;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的异同点;汽化、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汽化的方式;沸腾,沸腾的过程;蒸发;升华、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雾、露、霜的成因。

第五章:电流的形成,电流方向的规定;电路组成和各部分作用,通路、短路、断路,常见电路元件的符号,电路图;常见的电源——电池、发电机;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结构、特点;电流(强度)的意义、单位。

第六章:电压的作用、单位,电源的作用;电阻的概念、单位;电阻大小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定性关系;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第七章:欧姆定律内容。

第八章:电能及单位,电能表的作用;电功及其单位,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的过程;电功率的意义、定义、单位;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电流的热效应及能量转化,焦耳定律内容及公式;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家庭电路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输电线——火线、零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保险丝,两孔插座)。

第九章:磁性,磁体,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场,磁场的方向,磁化;电流的磁效应,电流的磁场方向;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形状;电磁铁铁心的作用,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能量的转化;电动机的原理、能量转化;电磁感应,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感应电流的方向及有关因素,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发电机的原理、能量转化。

第十章:(无)

第十一章:固、液、气态分子特性及外在特征,质量及单位;密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及换算关系;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第十二章:机械运动;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及其换算,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平均速度;时间和长度的单位、单位换算、误差概念、用平均值减小误差;力,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的条件;运动和力的关系。

第十三章:弹性,弹性限度,弹性形变,日常的弹力实例(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及方向、作用点;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及规则物体重心位置;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摩擦力的方向、作用点;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两种摩擦的比较;杠杆,杠杆中的几个名词,杠杆的分类及其特点;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特点;斜面越长越省力。

第十四章:压力,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强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增减压强的方法;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大气压的测量方法,水银气压计,水平、竖直向上、竖直向下放置的玻璃管中水银柱压强关系;流体(气体和液体)压强;浮力,浮力方向;阿基米德原理使用范围;物体浮沉的实例(轮船、潜艇、气球和飞艇、密度计)。

第十五章:功的定义(Fs)、单位;功的二要素;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定义、总小于1、表示方法;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机械能;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第十六章:分子动理论;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扩散现象及发生范围;内能,热传递,热量及其单位;内能的改变;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第十七章:(无)

二、简答类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首先要能够“记忆”和“举例”。在此基础上,还要能运用这些原理解释、说明有关现象。

1.问题题知识点:

(1)光学:透明、不透明物体有不同颜色的原因。

(2)热学:熔点;凝固点;沸点;蒸发吸热,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水的比热容较大。

(3)电学:焦耳定律定性关系;电磁继电器工作过程读图。

(4)力学:密度定义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惯性的利用和危害;压强公式;液体压强规律;大气压强现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漂浮、上浮、悬浮、下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问答题类型:

(1)单一问答题:

只运用上述一个(或互相联系的两个)知识点解释现象。

(2)综合问答题:

运用上述多个知识点的组合解释现象。

三、计算类的知识点

这些公式首先要能够“记忆”。在此基础上,能够运用这些公式进行计算。具体要求如下:

1.计算公式:

(1)力学公式:

速度公式:v= ;密度公式:ρ= ;重力公式:G=mg;压强公式:p= ;液体压强公式:p=ρgh;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gV排;杠杆的平衡条件公式:F1l1=F2l2;功的定义式:W=Fs;功率定义式:P= ;滑轮组(竖直、人站在地面上)规律公式:F= ;机械效率(滑轮、斜面)定义式:η= ,W总=W有+W额。

(2)热学公式:

热量计算公式:Q=cmΔt。

(3)电学公式:

欧姆定律公式:I= ;焦耳定律:Q=I2Rt;电功公式:W=UIt;电功率公式:P= ,P=UI;用电器的电阻与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关系:R=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规律的各个关系式。

2.计算题类型:

(1)单一计算题:

计算中只用一个上述公式。可以用公式的原型或变型式。

(2)综合计算题:

计算中可自由运用上述两个以上的公式进行组合。

注:电学综合题仅限于两个用电器同时工作的电路。包括局部短路、滑动变阻器、三个用电器中有两个参与计算等情况,局部短路、滑动变阻器可以出现在同一个题目中。

(若不做特别说明,在电路计算时可以将用电器的电阻作为定值电阻处理)

四、人文类的知识点(共9人)

要记住下面这些科学家的名字和他们做出的与初中物理知识相关的科学贡献:

欧姆、焦耳、奥斯特、法拉第、安培、牛顿、阿基米德、托里拆利。

五、作图类的知识点

这些作图知识点,首先要“记忆”有关的作图原理、方法,然后运用这些原理、方法进行作图。

1.单一作图题:

(1)光学:

①光的反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一条光线的光路作图。

②平面镜成像: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点、箭头的成像作图(点或箭头两端各画出2条光线的光路)。

③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从焦点发出或对准焦点的光线,经过透镜前后的光路;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从虚焦点发出或对准虚焦点的光线,经过透镜前后的光路。(作图时透镜可以用透镜符号表示)

④凸透镜成像作图:用三条光线(平行主光轴的光线、从焦点发出或对准焦点的光线、经过光心的光线)中的两条进行点、线段的成像作图。(透镜可以用透镜符号表示)

(2)电学:

①画电路图、连接实物图:限于两个用电器(包括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可以外加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要求会运用4个接线柱;节点用加粗黑点表示;开关为单刀单掷。

②安培定则、磁场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画出磁感线方向(箭头);磁体N、S极;小磁针N、S极;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电源的正、负极。

(3)力学: ①力的示意图(受力分析):用黑点、箭头、线段长短、字母(F、FN、Ff 、G、F浮等)表示力,进行物体受力分析,最终达到:难度为4个力、一个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或静止的情况、两个静止物体接触的情况。(注:对于成一定角度的力,不要求写出度数,只按该方向画出带箭头的线段即可;各力的大小用线段的长度大致表示出来;不区分静摩擦和滑动摩擦;不必在重心标注O点。)

②杠杆的示意图:在已知支点O 、F1、F2的情况下,做出l1、l2。(注:力臂的画法:双箭头实线或垂直符号加虚线大括号均可。)

2.综合作图题:

(1)光学综合作图题:

光路设计:根据要求完成或设计光路传播路径,光学仪器个数不限。

(2)电学综合作图题:

电路设计:根据要求设计电路,电路元件不限。

六、实验、探究类的知识点

这些实验、探究知识点,首先要“记忆”有关的器材、原理、方法,然后运用这些器材、原理、方法进行实验和探究。测量性实验一般要通过测量多次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一)要求考查的所有的实验、探究知识点:

第一章: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第二章: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直线传播;反射定律(三条);平面镜成像特点(四条);折射规律(从空气斜射到水等物质、从水等物质斜射到空气时的两角关系)。

第三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2f>u>f、u<f情况下的像的大小、虚实、倒正)。

第四章:液体温度计的使用;熔化、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的异同点,汽化、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蒸发,影响蒸发快慢因素,蒸发吸热致冷;沸腾,沸腾的过程;升华、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第五章:电路及其组成,通路、短路、断路;两个用电器的串、并联电路;电流表的使用。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的规律(仅限于两个用电器)。

第六章:用电压表测电压值;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的规律(仅限于两个用电器);电阻大小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定性关系;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及作用(4个接线柱);

第七章: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不讨论内外接)。

第八章:电能表读数;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焦耳定律(定性)。

第九章: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场形状;奥斯特实验,电流的磁效应,电流的磁场及方向,电磁铁,铁心的作用;通电螺线管外部磁感线的形状、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受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能量的转化;电动机;法拉第实验,电磁感应,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感应电流方向的有关因素,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

第十一章: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密度概念建构;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第十二章:测量长度;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惯性的利用和危害;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十三章: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弹力;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及位置确定;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摩擦现象,摩擦力的测量,摩擦力大小因素,增减摩擦的各种方法,两种摩擦的比较;杠杆及分类,杠杆平衡条件;滑轮及分类、特点,滑轮组规律;斜面及越长越省力。

第十四章: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液体压强规律;大气压强;大气压的测量方法,水银气压计;流体(气体和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阿基米德原理。

第十五章:机械效率概念建构;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动能及大小的决定因素,重力势能及大小的决定因素,弹性势能及有关决定因素;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第十六章:扩散现象,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及种类;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比热容概念建构;能量守恒定律(主要研究转化和转移)。

★(二)要求必须到实验室进行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探究知识点(这些点既是上述实验探究考查的重点,又是到学校检查物理组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共20个实验)

1.八年级(上)(共6个实验)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使用液体温度计并探究水的沸腾过程。

连接两个用电器组成的串联、并联电路,使用电流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

2.八年级(下)(共5个实验)

使用电压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探究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电阻,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3.九年级(共9个实验)

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建构密度的概念,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探究液体压强规律,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

七、需要记住的常数(共10个)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3×108m/s;水的密度:10×103kg/m3;水的比热容:42×103J/(kg℃);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水的凝固点、冰的熔点:0℃;照明电路电压:220V;安全电压值:≤36V;一节干电池电压值:15V;重力常数:g=10N/kg;1标准大气压值:105Pa。

八、情感点

情感点在要求上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价值判断、第二层次——价值取向。

1.价值判断:

它是较低的层次要求。是“价值取向”的基础。

(1)要求:

能对某问题或事件表达感受,做出反应。具体地说:能够通过搜集有关的信息、通过阅读有关材料等途径,根据自己的感受,判断、选择有关问题的对错。

(2)举例:

对:“能简单描述声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的要求:

能通过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相互交流,判断声能和我们生活的有关说法是否正确。

(3)价值判断点:

第一章:声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第八章:电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第十一章: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第十三章:机械使用的历史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十五章:机械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第十六章:内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2.价值取向:

它是较高的层次要求。

(1)要求:

在“价值判断”基础上,潜移默化,通过多次 “判断”逐渐形成较稳定的意识或价值取向。具体地说:能够通过搜集有关的信息、通过阅读有关材料等途径,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对提出的问题找到可行性的解决办法。

(2)举例:

对“有节约用水的意识”的要求:

能够通过搜集信息、阅读材料,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判断有关说法的对错,提出自己的节约用水的观点和可行性建议。

(3)价值取向点:

第四章: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第八章: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第十六章: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九、阅读内容

下列知识点只作为阅读内容,不直接进行考查。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1)光学:

光的色散,白光的组成;色光、颜料的三原色(两个三环图)。

(2)热学:

体温计;液化的方法;热机,热机的能量转化,热机的种类,内燃机的四个冲程,热机的效率;燃料的燃烧及能量转化,热值及其单位;日常各种过程中的效率(输出的“有用”能量/输入的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的方向性,不可逆过程,内能只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

(3)电学:

带电、两种电荷、摩擦起电、电荷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单位、自由电子;验电器的作用;空气开关,三孔插座,漏电保护器等),两种类型的触电;试电笔的使用方法,几种容易触电现象,触电急救措施;半导体,超导现象,超导体;电压越高越危险;断路故障和短路危害;防止雷电;保险丝材料、选择;电磁波及应用,电磁波可以传播信息、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及速度,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4)力学:

声音在空气中形成声波;乐音,音调,响度,音色;噪声,噪声的控制途径;声音强弱的单位——分贝;声的利用:传递信息、传递能量;声能也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质量不随温度、位置、状态、形状变化,常见各种属性、特性(导电性、磁性、密度、比热容)的综合;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连通器及其原理;金属盒气压计,气压与天气关系;设计滑轮组;机械效率影响因素。

(5)原子物理学:

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组成,原子的核式模型;纳米技术应用;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核力,核能,裂变,聚变;核能的优劣,核污染;太阳能的利用方法(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能源危机,可持续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电磁波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人类对太阳系及宇宙的探索历程将不断深入,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将不断深入,纳米材料的发展前景;太阳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核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很多人物理成绩比较差,想知道九年级物理有哪些必背的知识点以及如何提高物理成绩,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

初三必背重点物理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伸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物理意义:质量是1千克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16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7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加润滑油、利用气垫)。

18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19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20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21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 p="">

(2)费力杠杆:L1 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定滑轮)

22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23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24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25公式:F=(G+G动) S=nh V绳=nV物

第七章 力和运动

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6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

7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8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v=s\t;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9 根据可求路程:s=vt和时间:t=s\v

10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1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1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质量是惯性唯一量度。

1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1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平衡,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1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6 物体在受到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会改变。

第八章 压强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流动性。

6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密度有关系。

7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质量和容器形状无关。

9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和流动性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 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第九章 浮力知识归纳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 G ,下沉;(2)F浮 > G ,上浮 (3)F浮 = G ,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 ρ液 < ρ物, 下沉 沉底 ;(2) ρ液 > ρ物 ,上浮 漂浮 (3) ρ液= ρ物,悬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ρ液 gv排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示 ,(G是物体受到重力,F示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 gv排

(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原因: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不规则运动。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 汤姆生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卢瑟福的行星模型(又叫核式模型),薛定谔的电子云模型

7 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8 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9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10 (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1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2)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3)水的密度:10×103kg/m3 4) 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5)g:98N/kg或者10N/kg 物理意义:质量是1千克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6)1标准大气压 = 76 cm水银柱 = 101×105 Pa = 103 m水柱

7)25px2=10-4m2 25px3=10-6m3 1m / s = 36 Km / h 1 g / c m3 = 103 Kg / m3

2物理史知识:

(1)阿基米德 杠杆原理:F1 L1 = F2 L 2

浮力原理:F浮 = G排 =m排g=ρ液g V排

(2)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4)托勒玫“地心说”;哥白尼:“日心说”

(3)牛顿 牛顿第一定律发现质子

万有引力定律

(5)汤姆生 发现电子 (6 )卢瑟福

枣糕模型 行星(核式)模型

(7)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8)帕斯卡裂桶实验-------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

(9)马德堡半球实验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 (10)托里拆利实验 ------- 测定大气压强值

初中物理成绩差的学习方法

1认真听讲,独立做题。

认真听讲,落实三基: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选择一本较好的教辅资料,独立的做一些练习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但更要有质量,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一个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习题的练习多做归类练习和变式练习。也就是把相同或相似的习题放在一起,变式练习就是习题的难度是递进式的,一点一点增加难度。

2注意物理过程和方法。

要对物理过程和方法比较清楚,只有明确了物理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了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才能建立比较清晰的物理概念,只有掌握了物理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才能掌握物理的技能和技巧。还有学会一些必要的辅助方法,该画图的要画图,该用数学公式的要用数学公式。

3 有正确的态度和情感。

正确的学习态度最基本的就是上课要专心听讲,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就不认真听讲,而要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不能自搞一套, 否则就等于完全自学了。上课主要应以听为主,要准备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如知识结构,好的例题,听不懂的地方都要记下来。课后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另一方面是对笔记本作好补充。笔记一定要在当天就整理好,不然时间一长,有些内容就遗忘了。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欢迎大家查阅。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精选篇1)

一、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第四章第一小节内容。从知识结构来看,"光的折射"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之后编排的,是光的传播规律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光传播规律的进一步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基本规律。研究这些基本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研究控制光路的平面镜、透镜等基本元件以及它们的成像原理,就构成了光学的基本内容。这些知识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就本节内容"光的折射"来说,它不但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而且也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二、学情

1学生已具备的前期认知基础: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路可逆及光的反射;

2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是学习兴趣很广泛,但这种兴趣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兴趣水平,满足于被新鲜的生活、实验现象所吸引,容易忽略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②知道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③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的初步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④能够应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初步掌握正确观察折射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②使学生体验通过实验探究折射现象、归纳出规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在自主实验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细心观察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初步规律。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初步折射规律;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现象。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索、讨论等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动手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通过多种感知觉参与学习,以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要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交流"等方式。

六、教学程序

1、温故而知新

简要复习"光的反射现象",设问: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时除了在表面发生反射外,还可能发生什么现象呢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先让学生观察几种现象:

现象一:观察水中的游鱼

由看到鱼时光的传播路径提出"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又会怎样呢"

现象二:水中断筷

从以上现象引入,不但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学习折射现象的意义,而且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有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出课题)

给学生留下悬念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索,为下面的自主探索实验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作好铺垫。

3新课教学

(1)课本活动41:教师出示并介绍实验装置,然后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现象。让学生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并试问:谁能将所观察到的光路图大致画出来请一同学上黑板画光路图,其余同学在下面画,然后互相交流、评价。

(2)课本活动42: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的情况。首先由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并让学生用观察到的现象检验猜想是否真确,画出光路图。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交流。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画的光路图,先由学生评价再与教师事先画好的规范的光路图比较,同时介绍折射光线、折射角等相关概念。

(3)分析论证、归纳规律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结合光路图分析归纳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各组的结论,不断补充整合,归纳出: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老师可作适当启发:除了发现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外,还有没有别的发现这时候有的同学还可以归纳出: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等相关知识。

(4)。知识迁移、深化理解

设问:如果让光从水中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情况会怎样呢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画出猜想的光路图。

问: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请同学们实际做一做试试看。

学生接着继续探究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的情况,并通过充分讨论很容易得出结论:光从玻璃或其它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也会发生折射现象,()并且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得出光折射时的特点。并介绍光的可逆性。

为了加深对折射规律的理解,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作出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光路图。

5规律应用、首尾呼应——师生共同解释现象(渗透STS思想)

现象一:水中断筷的现象(学生分析+多媒体动画解释说明);

现象二:折射使水中物体看起来变浅的现象(安全教育);

现象三:视频演示说明雨后美丽的彩虹、海市蜃楼、大气的折射等现象的原因。(书本p86生活、物理、社会)

课堂练习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达标测评题"并指导学生完成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小结: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小结,

8、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练习册相关习题。

3预习第二节"透镜"

七、板书设计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方向在界面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光从水(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应用:海市蜃楼,彩虹。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器材:杆秤

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杠杆的原理

出示杆秤,对杆秤进行分析,画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使用杆秤称水果,要求称不等量的水果,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示。

置疑:

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对,我们要使杠杆达到平衡。

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与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有关。

画力臂的步骤为:第一:在杠杆示意图上,确定支点,将力的作用线用虚线延长;第二: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做垂线,画出垂足,则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第三:要用虚线画力臂,支点到垂足用字母表示出来。

二、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确定的关系。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步骤如下:

(1)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 静止 ) ;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 ( 杠杆平衡的条件 ) 。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课堂练习  

1.画出下图中 F'和 F"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 F'

与 F"的大小.

2.下图所示杠杆,OA 长20cm,AB 长60cm,现在 A 处挂一重200N的物体,若使 B 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三、杠杆的分类

由杠杆的平衡关系,可以得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不等。可将杠杆分为三类:

杠杆类型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力臂的大小关系 L1> L2 L1< L2 L1 = L2

力的大小关系 F1 < F2 F1 > F2 F1 = F2

力的作用点移动距离的大小关系 s1 > s 2

费距离 s1 < s 2

省距离 s1 = s2

分析中提出相关问题:省力、费力是谁相对谁而言?省距离、费距离的含义是什么?

举例分析:从撬棒撬石头分析费距离的含义。

所谓省距离或费距离指的是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1 ,相对于阻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2 而言的。杠杆平衡条件说明,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动力小于阻力是省力杠杆。如图所示,当动力作用点移动 s1 距离时,阻力作用点移动s2 距离,且s1 >s2 ,因此使用撬棒撬石头省力而费距离。

要求学生举例,并进行分类。

四、课堂小结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 F2L2;

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五、实践活动

1 通过探究,你能理解阿基米德的名言吗 请就此写一篇短文。

2 用杠杆知识分析、理解天平的原理和调整过程。

六、板书

第一节 杠杆(一)

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F1L1 = F2L2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理解滑轮的原理 , 知道滑轮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的提出、猜测、经过实验探究 , 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 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 培养抽象思维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 , 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器材:定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

分组实验器具:动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板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教师出示实物并进行演示,并画出这两个杠杆的示意图。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臂,讲清道理,说明结论。

剪铁用剪刀和镊子两杠杆示意图如图所示。

二、新课引入

教师先举一个滑轮的实例,再要求学生举滑轮的例子,根据使用时滑轮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即按定滑轮和动滑轮分类)。

提问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由此给出定义: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并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

教师给出滑轮的分类。

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的叫做定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的叫做动滑轮。

再举些滑轮实例,可连接录像。

1、定滑轮

观察定滑轮。定滑轮工作时,它的轴固定不动。

举例:如旗杆顶部的装置为定滑轮。

(2) 提问:使用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演示实验:

① 称量钩码的重力;

② 演示如图所示的实验,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物体上升,拉力的方向改变,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特点是 G = F 。使用定滑轮吊起物体时,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达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提问: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那么能否省距离?能否省功?

按照下图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s 与物体上升高度 h 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由此得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功。

2、动滑轮

(1) 教师边讲边演示动滑轮提升重物。

要求学生讨论分析,此时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轮与刚才演示实验使用的定滑轮有何不同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小结: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用定滑轮时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 提问: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动滑轮中绳的拉力和做功情况怎样?  (3) 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实验探究,参照下图进行实验。

由于研究定滑轮时教师已演示过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出实验步骤。

说明:重物用 2 个钩码表示,有利于分析数据。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实验完毕后,教师请几组学生分别将自己的一组数据填到教材中的表格中,分析学生数据。

(4) 总结:

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

两根绳子吊着重物和滑轮,这两根绳子的力之和约等于钩码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原理。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 H 的 2 倍。

使用动滑轮不能省功。

说明: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了,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三、课堂小结: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四、实践活动 建议:“发展空间”中的“我的设计”。

五、板书

第二节 滑轮

一、 定滑轮

1. 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

2. 不省力 ,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3. 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二、 动滑轮

1. 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

2. 可以省一半力 , 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 使用动滑轮工作,不省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954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