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梁之辩的作品赏析

濠梁之辩的作品赏析,第1张

惠施是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和庄子既是朋友,又是论敌。《庄子》一书,记载了他们之间的许多辩论,这只是其中的一次。这个故事是很有名的,受到古今中外读者的欣赏。他们的辩论究竟谁是谁非,谁输谁赢,历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名家是研究逻辑的,从逻辑上说,似乎惠施占了上风,因为人和鱼是不同类的,人怎么知道鱼的心理呢?但从审美体验上说,庄子也是有道理的,任何动物的动作、表情,痛苦或快乐,人是可以凭观察体验到的。

庄子的性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深刻的思辨能力:庄子善于思考哲学、宇宙学、伦理学等深刻的问题,并能够将其用简洁而优美的表达出来。2 超然的态度:庄子不受世俗、权力和利益的束缚,对人生和自然有一种超然的观察和理解,不受外界影响。3 不拘泥于传统:庄子反对墨守成规,不信奉权威和传统观念,强调个人独立思考和自由发展。4 求知的精神:庄子不断追求真理和知识,深入探究宇宙万物的奥秘,力求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开放。5 爱好自在自适:庄子倡导“自在逍遥”,反对一切束缚和拘束,追求自由与自在,表现了他的豁达、不拘泥于世俗的精神。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濠梁之辩”。历来颇有争议。

庄子看见鱼儿在水中从容地游来游去,觉得鱼儿是快乐的。他认为人鱼之间虽然不同类,但是人可以感知鱼儿的快乐。

惠子则认为人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他质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实在是精妙,妙就妙在它利用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无知与困惑来反诘:“鱼”这个物种的概念存在于我们的意念中,它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对它确实知之甚少。而庄子那一句反问,细细揣摩,也有几分狡辩的意味: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自然,从人的角度来说,人类若非有特异功能,实在很难体会到鱼的快乐和痛苦。

惠子不乐意了:“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以此类推,你既然不是鱼,那么,显然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自然要讲论辩进行到底,他回归到原来的话题:“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会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这就让人感觉很绕,就如同说“我怎么知道你知道不知道”。

这个辩题谁胜谁负?从逻辑上来说,惠施占了上风,因为人和鱼本来就不是同类,人怎么可能知道鱼的心理?但是从审美体验上说,庄子的话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人可以通过观察判断动物的“表情”。

这个论题,其实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看。

论题之争,焦点是人鱼。说“人”是鱼的异类和“鱼”是人的异类,两种说法似乎也不是一回事。“‘人’是鱼的异类”是站在鱼的立场审视高高在上的人类,鱼有鱼的世界,它们自有自己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只是它们的“语言”我们无从“翻译”罢了。而“鱼是人的异类”,则站在人类的角度看问题。按照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的心理,我们还可以说老虎、猴子等动物亦是人的异类。若说某类人是人的异类,那么如果不是夸赞这个人另类,那便有贬斥的嫌疑:因为此人已经沦为动物,与动物为伍。总之,既然沦为异类,结果便是:难以交流,难以沟通。

鲁迅先生曾说:人与人之间的痛苦是难以相通的。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人类孤独的本质。茫茫人世,独自一人茕茕孑立。人类孤独,所以人才需要朋友,需要群居。而孤独的心灵往往更容易接近艺术。荷兰画家梵高在他孤独的世界里,以“向日葵”为伴,为人类留下了伟大的艺术作品,被后人称为“孤独的天才”。中国古代隐逸之风盛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出自一个叫林和靖的隐士,此人一生“梅妻鹤子” ,这种孤独的境界高超如此,世人自是难以理解。

庄子也是孤独的,只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像他这样大智慧的人要找到知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跟他谈得来的人,除了惠子恐怕没有其他人了,恰好两人都博学好辩,而且辩才犀利,二人经常在一起研讨知识,相互打趣。“濠梁之辩”可以反映了二人的性格差别,庄子超然物外,惠子则走向独我。他们用友谊释放孤独。

惠子死后,庄子去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庄子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也没有了谈论的对象”。如此纯厚真挚之情,非高山流水会知音所能比。

我以为庄子从一开始就运用了诡辩的技巧。因为当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时,庄子回应:“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表面上庄子用的是归谬法反驳,其实不然。

因为“你不是鱼,因而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和“你不是我,因而你不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两句话中有本质的区别。前者的推论前提是:“一个人不可能知道(或者体会到)其他人(或者动物)的感情状态”,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人的情感状态,只能靠主体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向外界表达而被其他人所感知,这种表达与主体的情感状态(即表达的客体)是否相符,他人无从得知。因此,他人的快乐、痛苦、悲伤等情感无法用客观的定理和前提所推论出来。评价他人是否快乐,只能靠主观感受、猜测等非理性的方式去得到结论。这样得出来的结论都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而且就算是快乐,各人也有各人不同的感受,不可能每个人对快乐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所以说除非你有心灵感应,能感知他人内心,否则连鱼是不是快乐你都不能确定,更不用说体会到鱼的快乐了。

而对于庄子说的“你不是我,因而你不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就不一样的,“我知道(或不知道)鱼的快乐”不是一种感情状态,而是一种对事物的了解情况,是一种知识的拥有状态,即你是否知道(或了解)某一事实。这样看来,庄子的前提是:“一个人不可能知道他人的知识状态(即知道或不知道某一事物)”,那么这样看来,这是否正确呢?显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是否拥有某种知识,是可以通过外在的表现和客观的逻辑来推断出来的。比如要判断某人是否会解方程,只要让他去做一个方程题就可以了,能做出来即表明他会,做不出来表明他不会。(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状态,事实上能不能解出方程有很多因素来决定的,但这个例子说明了对于一个人是否拥有某种知识,是可以通过外在的表现和客观的逻辑来推断出来的.如:"你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这一命题就可以从前提“一个人不可能知道其他人的感情状态"推导出来--如果这一前提是正确的话)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庄子表面在用归谬,其实暗地里扩大了前提中可变项的外延,用知识状态替换了情感状态,用“我的内心世界”替换了“鱼的快乐”,是典型的诡辩。而惠子因为一时没有洞悉个中机关,而只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庄子更接下来用了个不知所谓的强盗逻辑取得了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赛的最后胜利。

惠子力辩、拘泥,重求实,对事物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度。

庄子智辩、有灵性,崇尚美,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内主观的情感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的移情同感的作用。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说:“鲦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河边上知道的。”

《庄子》濠上之辩解读:

这段对话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每个人对此也是看法各异,在这,我想以带有一点哲学色彩的表达一下我个人对这段文字的看法,希望给大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庄子,作为道家的主流思想家,我们往往可以将他看作是一个得道之人。惠子对庄子发出了“鱼之乐”何以可能的诘问,那么庄子,从行文的内容上看我们暂且可以认为他是觉得自己相较于惠子更胜一筹的。因此,从一个得道者的角度上,他没有从道德角度对“鱼之乐”加以解释,反而从惠子的逻辑思维入手进行了反问。这就好比老师往往会根据学生的思路进行切入,进而以“其人之道还置彼身”指出对方的问题。

但是,这并不代表庄子本身的论述没有问题。我认为,庄子从道的万物合一进行入手,但却以惠子名家的逻辑思维进行推导,在最终又以“濠上知之”回归至起点,这就存在两个问题。其一,“请循其本”有偷换概念的嫌疑,我们从行文可以看到,惠子的思想始终是统一的,但是庄子反而有两处思维上不允许的跳跃。其二,道不同则不可说,“濠上知之”从鸢飞鱼跃的角度去反诘惠子,并不能彻底的说服对方。

对于以上问题,庄子无法再给予我们答复,留下我们对他的不断探索,但若我们最后以相对宏观的角度看,其实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却像是“殊途而同归”,就像是俗话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名家与道家,以不同的方式辩论“鱼之乐”,最后可能对于“鱼之乐”甚至万物的把握是相同的,那么惠庄之辩,虽然先前矛盾,最终走向的还是统一的道路。

濠梁之辩是指庄子和惠子的故事,“濠梁之辩”记载于《庄子秋水》篇中,讲述的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名思想家庄子和惠子的一次辩论,这次辩论以河中的鱼是否快乐以及双方怎么知道鱼是否快乐为主题。

惠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在当时与孔子、老子、墨子齐名。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和惠施既是朋友又是辩论的对手。《庄子》一书里多次提及两人的辩论。“濠梁之辩”是其中的一次,其文字记录出自《庄子·秋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97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