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浅谈论文 情感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浅谈论文 情感教育论文,第1张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浅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浅谈论文篇一

《语文教学呼唤情感教育》

摘 要: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仅仅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更要注意情感目标的渗透。语文学科的特点告诉我们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师生角色定位,同时开发最优化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师生关系;教学模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等等。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感人至深的父母之情,朋友之谊,也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我认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在实际教学中,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

1 形成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养成大语文教学意识,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主动营造一种学习氛围,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父爱的录像带。或放一曲《父亲》歌曲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中不难营造一种“凄楚感伤”的气氛,并使这种气氛弥漫到整个课堂之中,深入到心灵之中,让教师与学生、作者与“父亲”的情感“熔”于一体,产生共鸣,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以背影开篇,一下子就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车站相别的场景2次写到背影,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父子间的深情、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文章结尾处,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其间,并与开头相呼应,真正做到以情开篇,以情收束。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心灵受到震动,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2 结合课文内容,加强课外比较阅读,寻找感动,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积累

教材中所选文章,诚然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对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思想素养,不无裨益。但教材中的阅读量对中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推荐相应的课外阅读书目,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比较阅读。如读了《背影》,可推荐散文《父亲的信》、《父亲》;读了《芦花荡》,可推荐《荷花淀》;读了《月球上的足迹》,可推荐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这样,学生在与课文相关的比较阅读中,更容易找到情感的触动点,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

3 诠释不一样师生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我们教师能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从事教学工作这么多年,我有这样的深刻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对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我们相信,教师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的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在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培养情感。

4 探索最适合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新课标强调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组织学习八年级上册的《老王》时,分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第一步,走进课文。首先,引导学生圈点生字,在小组内分工查阅工具书,互相学习。其次,认真读书,读准字音,互相纠正字音,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再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大意。第二步,探究小说中的人物。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①小说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王对别人的“善”②我们对老王的“善”又表现在哪些地方 第三步,探究作者写作意图。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就在全班发言。最后质疑问难;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结束教学。

总之,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社会各界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强调“情感”因素。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于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健全人格。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社会才能不断走向进步。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浅谈论文 

《教育基础知识》知识点串讲: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概述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

 对于学前教育的概念,至今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认识。从事实分析学前教育首先是一种活动,然后经过很长的历史时期的实践的总结,逐渐系统化,最后形成今天的学前教育事业。对于学前教育对象普遍认为是入小学前的儿童,即是对0~6岁的幼儿进行教育。广义的学前教育应包括胎教,但目前学前教育更多地关注3~6岁幼儿的教育。狭义上的学前教育是幼儿园的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学前教育关注的年龄范围有向前延伸的趋势。具体的年龄划分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教育制度、教育传统等有关。按实施机构来划分,学前教育包括学前家庭教育和学前社会教育两大部分。

 学前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年龄越小受家庭教育影响越大。幼儿的主要生活经验、接人待物的方式等都是从家庭中形成的。学前家庭教育具有差异性、随意性、个体性和情感性特征。家庭和家庭是不同的,不同家庭对孩子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也都是不同的;家庭教育孩子是随机的,家长可以随时在适宜的情景下对孩子进行教育,应抓住适当的教育时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尊重孩子,呵护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对教育孩子无疑是一大优势,但是有时正是由于感情过于浓厚让家长忘记自己是一个教育者的身份,甚至对孩子有求必应,这往往成了教育孩子的障碍,缺乏教育理智。

 学前社会教育

 学前社会教育按发挥作用的方式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正式学前社会教育是指有系统的教育内容、正规教育场所、集中教育时间的教育形式,如幼儿园、托儿所、儿童福利院以及孤儿院等;非正式的是相对于正式而言的。学前社会教育具有社会性、组织性、公共性以及应该具有的福利性。

 (二)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学前教育思想的产生

 (1)学前教育思想最初出现在古代欧洲一些哲学家的著作之中。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代表作有《理想国》、《法律篇》,在西方教育史上最先论述了儿童优生优育的问题;重视学前教育,提出儿童出生以后应接受公共教育;强调通过游戏、体育、唱歌、讲故事等活动,对儿童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再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著有《政治学》、《伦理学》等他把学前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出生前的胎教、出生至5岁的婴幼儿教育和5~7岁的儿童教育重视胎儿的保健、优生、优育,婴幼儿的体育、游戏,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学前教育思想较集中地反映在众多教育家的教育论著中。比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有《大教学论》、《世界图解》等。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教育家卢梭,著有《爱弥儿》,强调彭育要回归自然,按照儿童的自然发展历程来进行教育。他的教育思想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分水岭。至此,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教育要适合于儿童,而不是使儿童去适应教育机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著有《林哈德和葛多德》、《葛多德是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的》、《母亲读物》,提出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一切教育都应以感官教育为基础,儿童学习的最好方式是操作,母亲是儿童的最好老师。

 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学前教育机构的出现,促进了学前教育理论的产生,使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此作出巨大贡献的教育家是德国的福禄培尔,他撰写了《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著作,他的学前教育思想影响了整个欧洲及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

 (1)他指出学前教育是很重要的,它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2)他指出学前教育要全面。因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而学前教育也只有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他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对“成长着的儿童给予全面的关心”,“为儿童的全面发展进行全面的引导”。

 (3)他指出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他批判地继承了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以及裴斯泰洛齐提出的只有适当的教育“才能使人成为人”的思想,指出在教育过程中,要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就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遵循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

 (4)他指出学前教育要注意游戏化。福禄培尔认识到游戏活动对于儿童的成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有重大价值。

 (5)他指出要加强对学前儿童的指导。福禄倍尔认为要使游戏等活动充分发挥教育儿童的作用,教师就必须对儿童的活动进行指导。教育儿童是一个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根据教育原理,为儿童设计、安排许多不同的活动。

;

  第三节 幼儿智育

一、幼儿智育: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幼儿智育的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

★幼儿智育的内容: 1、发展幼儿的智力; 2、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 3、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幼儿德育:

★幼儿德育的内容:幼儿品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与发展幼儿个性两个方面。

1、发展幼儿的社会性①培养爱的情感②形成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③学习 人际交往 的技能和能力

2、发展幼儿个性幼儿德育要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如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等等。

★幼儿德育的途径:1、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2、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 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幼儿德育必须从情感入手,重点放在道德行为的形成上,具体应注意什么

(1)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2)直观、形象,切忌说教,切忌空谈(3)注意个别差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98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