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人们对教师体罚学生事件极其敏感与反感。体罚分言语暴力与人身暴力,对学生破坏性极大,甚至于背负一生。因此,在社会上引起了高度警惕性。由于智能手机的推广与运用,人们传播信息变得更为快捷、便利,只要是与此有关的素材便捕捉下来,很快由朋友圈散播开去,波击周边甚至更远,影响力极大。昨天,腾讯网上又发布了一位西安市区优秀班主任在课堂上谩骂一名初一女生的视频,在网上疯传。情节主要从班主任的言语粗俗、残暴、冷暴力及女孩的心灵极度伤害,包括其奶奶在内的家人痛苦流泪的场景。后受社会舆论与压力,该班主任向学生及家长公开道歉。我看后,不是感慨,更不是伤心,而是为该女孩事后受该班主任的道歉而庆幸!同时,又为这位班主任好心干坏事而恍惋惜不已。这个惨痛教训,教师们不得不反观检点自己,审视自己,这样的粗鲁之事少干!
班主任骂学生,被吊销教师资格证
其实,在我身边一直在上演着这样的事情。我亲临过类似的事情,也听过上高中儿子班上一位年轻老师辱骂全班的经过,感受了儿子及其全班同学的愤怒情绪,说自己和其他同学都有打老师的冲动。有学生发布在校园网上。我听完儿子的陈述,问他假如是我这样,他会怎样。他居然说,对我是不会这样做的。我从内心感激儿子这么信任我,也感激儿子的克制与理性。并且,早些时候,我也知道高中学生因老师在班上骂了学生,出现围攻老师的事件。好在网络还不发达,这些恶性事件没有被发布在网上,不几天便淡忘了。但是,这给当教师们敲响了警钟。
春风化雨,善待学生
小学年级的学生自主意识不强,到了初中、高中以后,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可侵犯,由于体格健壮与成熟,已经具有抗衡的能力。教师教育学生无可厚非,教书与育人并不发生冲突。况且学生犯错是正常的,我们没有理由责备,更不能谩骂,批评与惩戒是要有的,但不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的践踏与人格的污辱。语言暴力与肢体攻击都属暴力行为,前者甚至过犹而不及。
教师谩骂学生的做法,是一种情绪失控、怒不可遏、歇斯底理的发泄,像一支支利箭刺痛学生的心,这是很危险的。如果持久作用下去,就会引发学生自卫攻击。因此,教师对学生失误,产生的情绪,是一种负能量的传递,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也就是你的恶语相夹,换来的是学生不满、愤怒的情绪。这不仅不利于教育学生正面发展,极易与学生形成对立面。人育不好,教学活动是不可能有效进行的。
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师生共情上,从彼此接纳情感接纳与理解上。教师作为育人者,要以更宽广的胸怀与广博的学识,谦和礼让与宽容谅解的人格去影响,去引导,去帮助,去扶持学生。对于学生的学习力与行为习惯要因人而异,因家庭教养的不同层次,要灵活处置。特别是应用发展心理学知识作理论支撑,掌握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利用业余时间多钻研方式方法。当今时代,不缺知识,缺的是方法指导。因此,教师首先从心理上解决做人问题,从品性走向德育,再来传授知识,你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对于一个自小从没养成好习惯,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到高中讲学习重要的道理没有用,却又以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的观念,对没有规则意识的人施加教育力,是不起任何作用的。但是对文化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也有对体育、美术、音乐有一技之长,同样可以造就非凡人才的。
孔子的因材施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是必须遵守的教育法则。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人格,掌握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与末知领域认知区的过渡很重要。用一把标尺衡量人格的标准是一致的,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学习方面,允许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与不合格同在。在同一等次有上升,就是进步,要及时看到及时鼓励,共同分享点滴进步。有需要帮助给予支持,出现失误与不足,要个别谈话与其找原因并寻找方案。这样去做,学生感激你都来不及。是普遍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们会积极主动去努力去做的。但是,教师逼迫的结果,令人产生负性情绪,从一开始的带着浮躁就让学生排斥,形成学生对抗的出现,全在教师身上,如同驾驶员开车,你拿不住车是你能力问题,与车无关。
悉心指导,师生亲密相处
教师把控情绪,以平静与温和心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双方彼此接纳,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才会有序开展。教师引导学生进步,学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才是完善的教育。教师成就学生的未来,学生成就教师的成功。由此看来,教师的积极情绪,良好的心态,广博的学识与人格魅力,才会影响学生积极的情绪,才会塑造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品格,才会培养出国家、社会所需的各级各类的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尽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
朝鲜学前教育的特点,不足与发展趋势:特点:1、重视礼仪教育。2、重视艺术情感教育。3、强调思想政治教育。4、通过集体对儿童的教育。5、师资培训规格高,再教育体系完善。6、办园形式多样,支持体制健全。问题:首先,朝鲜尚未实施开放教育,对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采取排斥态度,由此其教育处于一种较封闭的状态。其次,朝鲜十分重视政治教育,并将之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致使教育活动中忽视教育本身的规律,形式化现象较多。再次,片面强调集体教育的作用,忽视儿童个性的发展,“齐步走”的印记较重。最后,采用单一的正面教育的方法,忽视儿童人格发展的层次性和立体性,单一化的影响较广。趋势:第一,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将呈现出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到教育管理的高度规范化,格式化。第二,在幼儿园普遍增设电化教育器材,使电化教育逐步成为幼儿园基本的教学手段之一。第三,音乐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使朝鲜的幼教工作者尝试着从托儿所开始,通过音乐组织孩子的一日活动并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音乐教育对促进幼儿发展,特别是智能发展的作用。
普罗泰戈拉篇读后感
幸福,是一个人言人殊的老话题。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学术研究到世俗生活,都有十分丰富而又不同的看法。从学科研究来说,伦理学对它讨论得多些,教育学则研究得不够。刘次林选择“幸福”这一论题,并将它与教育联系起来,除了他对思想与现实中的人道主义问题有着特殊的敏感和热情之外,与他本人一向较为独立、内向而又执著的个性不无关系。他把受健全的教育看作人的权利,认为学校教育应当教人以健全合理的幸福观,并使人得到幸福的感受。他的基本构思与价值追求的旨趣使论文关注到当代国际教育讨论的热门话题。
论文对幸福观进行了历史梳理,用唯物辩证的方法,以综合、系统性思维考察幸福问题,从而提出一种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幸福观,这一幸福观相对于长期以来较多地从社会伦理意义上把握幸福观而言,应该更适合于教育。因为教育是面临并走进全面人性的事业,而不仅仅作用于人的社会伦理层面。论文认为幸福情感产生于主客体的内在统一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主体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而不断扩展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作者把这种内在统一的观点贯穿全文,重新理解并解释了教育过程中的知情关系、身心关系和人己关系,从而建构起幸福教育的理论构架。在革新原有教育观念、批判教育现状上,其中不乏一些可取的教育观点和思想、可取的教育立场和思维方式。我认为,它们无论对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对教育实际工作者,都会有启发和警示作用。
当代情感教育的兴起有它合理的哲学基础和深广的教育生活源泉,因而也就必然预示了它的发展前景。这些年来,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状况和趋势越来越表明了人的情感向度上的突出地位,在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都概无例外地明确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这在建国以来亦属首次。情感的发展与人的道德人格的成长、审美品质的养成、创造力的显现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一个不重视甚至忽视人的情感层面的教育,在教育活动中没有洋溢积极情感的教育,是一种不适合于人的成长,与我们的办学宗旨相违背的教育,是一种需要好好改造的教育,我们不能让这种不健全的教育存在下去了!
当然,我们这些年来提出的情感教育思想和主张,倡导的情感教育实验,从不放弃对人的认知层面的重视。相反,我们始终认为,情绪、情感虽然有其相对独立的生理运行机制,有其在文化作用方式上的特殊性,但人的情感只有不断地吸纳认知加工的成果,才能成为“人的”情感。刘次林所研究、界定的幸福情感作为人所特有的积极情感,不仅是感性的,也是深蕴理性内涵的,不仅是心理感受的,也是具有伦理意义的。没有这一幸福情感产生并积淀于个体的精神世界之中,个体的生活将是不幸的;没有这一幸福情感出现并持续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其教育便是不健全的教育,便是必然要制造出病态和畸形的人的教育。
刘次林通过对幸福在教育中的得与失的考察和分析,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寄托自己的教育理想,对此我是赞同和支持的。希望刘次林能够沿着已经开拓的领域和路径,扎实研究、奋力拼搏、终身探求,为我国情感教育的研究、道德教育的研究奉献出当代中国教育学博士应当创造的智力成果。我也热忱地期待有更多的学者和青年学子对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产生兴趣并加入我们和谐而愉快的研究共同体。
——2020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 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行业处于快速成长期
“智慧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智慧教育”具有“教育”的属性,同时也具有“信息化”的属性。而本报告中,在线教育是作为智慧教育的载体,教育信息化是作为实现智慧教育的技术。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79%,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普通教室348万间,936%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其中742%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学校统一配备的教师终端、学生终端数量分别为995万台和1469万台,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的学生、教师分别占全体学生和教师数量的485%、667%。目前来看,中国智慧教育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
近年来,我国智慧教育发展迅速,尤其是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一系列成果。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为4072亿元,在校教育市场规模为2518亿元,我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规模约为6590亿元,前瞻推算,2019年,我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约为7594亿元左右。
根据智慧教育的含义和特征,“智慧教育”是政府主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构建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智慧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应该包括两大块: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主要指除学校外的社会机构提供的在线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主要指学校实施的智慧校园等工程)。我国智慧教育行业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我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超过7000亿元。2019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投入约4368亿元,占智慧教育行业总规模的5752%;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为32257亿元,占智慧教育行业总规模的4248%。
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
2015-2019年,我国智慧教育行业单笔投资额波动变化。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智慧教育单笔投资额达209亿元,2020年1-4月,我国智慧教育行业单笔投资额达098亿元。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持续发展,AI+教育,VR/AR+教育、创客教育等获得深入推进,游戏化教学也逐渐被接受并被广泛推广。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科技巨头纷纷入场,积极布局智慧教育。
为快速切入教育信息化领域,构建教育信息化领域全方位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拓展在“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的业务布局,2020年1月,亿通科技发布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吴和俊等13名股东合计持有的华网信息100%股权,同时公司拟向不超过5名符合条件的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政策利好智慧教育
国家教育部指出,“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强化深度应用、融合创新,大力提升信息化在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效能;要运用信息技术来设计和推进“教改”、“课改”,促进教学方法、管理模式以及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变革。2018年4月16日,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特别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随着消费方式的转变,互动白板、智能录播系统、教务系统等逐渐被学校和各大教育机构采用,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移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需求。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无锡市蠡园中学,朱小蔓讲座,2015年5月15日,
主题是《情感经验和教师成长》,一个多小时的讲座简明扼要。联系陶行知先生的爱的教育,联系当下的生命教育,朱教授的讲座勾勒一个大概的概念框架。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内在兴趣和热爱,来自于一种联结感的体验,一种重要的自我经验模式。这个和我最近阅读的书似乎有一些相关呢。《遇见未知的自己》《自我观察》《心灵神医》《亲密关系》,都是从建立身心灵联结的基点开始,走向积极情感的累积和负面情绪的澄清。这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自我经验模式的发觉和完善。人在关系之中运转,重新恢复当下教育情境之中缺失的联结感,为生命的成长接种“生命疫苗”(吉登斯)。朱教授引用并且强调了陶行知先生的话,为了爱的教育找线路,寻方法,造工具,使这爱可以流露出去完成其使命,引用了夏丏尊先生关于池塘改革的观点,朱教授指出,教师就应该做一名情感丰富的人,摒弃静态的、权威的、一厢情愿的、单向度的爱,在积极的对话之中敞开自我生命和不断成长,创生一种共同的、享用道德的教育生活。(《学会关心——另一种教育模式》)
构建一种基于人道的师生关系。价值序阶错乱导致情感矛盾,身心灵生命间发生不平衡,导致认知和情感的失调,身心的失调。支持学习者冒险,
其中有两大情绪情感经验对于教育者特别重要,一是积累正面的情绪情感经验,二是澄清负面情绪情感经验。在生命年龄的关键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里,生命中的正当的情感需求得到及时适切的回应,人藉此建立并不断积累、重温安全的、惬意的、友善、信任的经验,这在儿童期和少年期特别重要;她们是人性中的真善美的根,是日后自由飞翔的翅膀,也是现代高风险社会里能够识别和抵御诱惑与恶的生命“疫苗”(吉登斯)
——朱小蔓《情感经验和教师成长》
这两天读了朱小蔓教授推荐的书《学会关心——另一种教育模式》。诺丁斯的作品,一名旧时的高中数学老师,一位教育哲学家,一位课程专家。诺丁斯女士的视角比较广阔,她的几个观点值得当下学校教育的实践者们深深思考。人文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不应该成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或者说核心任务。面对学生真实的生活,兼顾其未来,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才是学校最主要最核心的目标。
人的生命是一个身心灵相互联结、依存并且相互转化的统一体,它自身是不断内部循环的小宇宙。
同时,人的整个生命体又与外部世界、他人发生联结,在种种或远或近的关系(时空)中度过生命,获得属于自己生命的独特感觉和经验。
无论哪个方面都体现:人在关系中才能维持生命作为一个完整体顺畅“运转”,协调发展。
因此,为自己的生命,同时也与其他生命构建起怎样的内部关系?如何看待并且处理这种种关系?——既是道德教育永恒的话题,也是生命教育的价值意趣。
人与其他动物物种都有“生命”,不同的是只有人才有“生活”、有“生活史”,要“过生活”,这是一个从历史—社会—文化视角讨论人之生命的深刻命题。
斯特劳森曾经提出一个“经验之人”的概念。依他的理解不存在一个与肉体存在分开的“纯粹的自我意识”。他顾及到了具体感觉的身体性,而这种身体参与的自我感觉脱如果离开具体的时空(关系)层面是无法描述的。
德国学者费迪南˙费尔曼在《生命哲学》中进一步论证了“作为自我经验模式的生活经验”,认为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经历来表示自我认同的。其中特别重要的认识还有:“生活是获得具体经验的媒介,这种媒介把客观的内容和主观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生命体内间际以及它们与外界的联结、依存和转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们可以作为客观知识进行认识,而基于联结感的主观体验则是人的生命现象独有的普遍性生活经验。
最为常识性的诸如:人类婴儿在母腹中觉知到与人、与外物的关联、联结,其发生在个体生命的最初几个月;人在生命终结前最难割舍的,对亲情、友情的感情依恋等等。
人类婴儿最初的联结感是混沌不分的。它渐渐在环境和关系中,在脑发育、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分化出种种我称其为联结感的变式情感。如——与人的亲近感、安全感、依恋感、信任感、同感共受、共情、同理心;——对其他生命物种的怜爱、欣赏和感情移入;——对超越物质、超越当下的憧憬、向往;对高尚、神圣的崇敬、敬畏,对绝美事物的流连忘返;——对知识间的奇妙联系、相似性、连续性的敏感、兴趣、迷恋、专注和追寻;
这种种反应着不同的生活内容,但却有相似结构的情绪情感是人的生命具体经验的表征,它是“被感觉到的意义”,有其内容和形式的“独立性”。它“以一种直接的方式,也就是人不能把主体和客体清楚分开”的方式发生。
虽然长期以来,不能从认识论哲学,从科学形态的心理学,以及从知识—理性—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殿堂登堂入室,但它们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在劳动、学习、交往、艺术审美活动和精神崇拜活动中获得的最真实可靠的自我经验。
如果真的关爱生命就不能不关爱这些生命的自我经验。
因为,当种种变式的主观联结感在生命体内产生,生命的内外关系便呈现出和顺、通畅、惬意、兴味盎然的情绪情感;相反,如果联结感出现阻滞、割裂,它表现为生命的内外关系不畅、情绪沮丧、扭曲、了无兴趣、压抑、疏离、自我封闭、防御和逃避等等的倾向。
而且,它们并不只是人的封闭的内心生活。它们是生命活动最具动力性的机制,影响生命状态,所以又是生命态度形成、稳定为人格、性格最丰富稳定的来源。
其中有两大情绪情感经验对于教育者特别重要,一是积累正面的情绪情感经验,二是澄清负面情绪情感经验。在生命年龄的关键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里,生命中的正当的情感需求得到及时适切的回应,人藉此建立并不断积累、重温安全的、惬意的、友善、信任的经验,这在儿童期和少年期特别重要;她们是人性中的真善美的根,是日后自由飞翔的翅膀,也是现代高风险社会里能够识别和抵御诱惑与恶的生命“疫苗”(吉登斯)
同时,这类正面情感经验保障着个体生命在正常的体力、智力、交往活动中获得重要的自我价值感体验,表现出学习创造的勇气、兴趣和意志力。
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支持学习者放松、安全、惊异,敢于冒险、不怕嘲笑和挫折以及情绪专注、执着于兴趣、坚韧等等智力品质。
相反,在不利成长环境及缺乏基本人道(仁爱)关系下产生的负面情绪,尤其在神经脆弱的儿童期,其长期持存造成的自我价值感、自尊心、信任、爱的愿望和能力受损,对其性格、人格、价值认同带来创伤性影响(这会造成人格障碍等等问题);
(人又是个有价值层级的意义系统。当生命的某一需求得不到及时回应,个人感受因身体、气质、偏好及当下情境与心境的不同,价值序阶(preference-hierarchy)容易出现错乱,导致人的情感矛盾、跌宕起伏,不同侧度的生命间会发生不平衡,其中因认知与情感的失调、身心的失调而构成的伤害在人的生命系统中是至为关键的,又是中介性的。因此,一方面,我们希望人在生命幼年、少年时期的正当情感需求能得到及时和适切的回应,以此形成对他人以及共同体的顺畅联结及其信任感,从而可以在正常的体力、智力、交往活动中获得自我价值感以及亲社会的心理倾向和能力,同时,也通过促进人的理性判断力和意志的增长,使人有条件在价值序阶发生错乱时经由情感澄清而重组生命情感经验,恢复自我同一感,重新达至精神安宁。)
失调的情绪需要经历情感澄清:认知活动和意志力为激活,人的联系感体验被勾连和接续,情绪情感被修复,恢复了自我同一感;生命经过动态搏击、返回平衡态,重新达到精神安宁。
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学所关注的生命教育研究和实践最关心的是个体活跃而有意义的主观联结感是否产生了?关心它们因什么而产生?它们是如何断裂和被破坏的?又是如何得以重续的?
综合上面并且结合生命经验:
——生命以及生命关系顺畅,来自一种与己相关的、切己的、合意的生命能量补给(介入);
——这需要一种“热认知”:具有个人境脉的具体化知识;
——而不仅仅是一种“冷认知”,被客体化的普遍知识及其认知形式来救赎生命(包括自我救赎)。
它们是怎样的力量?怎样的知识?怎样认知?怎样的能力?
——梳理人类的教育史,不难发现并一再被证明,那是一种永不消退的教育爱。——优秀卓越的教育家经由个人生活经验、教育活动经历,几点个人体悟,从心灵内部释放出来的见识、智慧和精神;爱自己,爱孩子,爱他人,爱大自然,爱人类正义创造的世界;它是高度综合的情感,不仅是由道德的感性层面发轫的情感,也是身体行为参与,灵性层面把控坚持的信念和信仰。
古往今来,无论东西方,凡是称得上教育家的,皆信奉和践行爱的教育、教育爱的精神;它超越民族、国界、意识形态,也往往超越自己的时代。
——通过爱的力量,在“爱力”、“爱心”中,生命才可能以整全的状态建立更好的自我内部以及与外界他者之间的联结并获得意义。当教育性的关爱之光照射生命,便是一种激活生命,穿透生命关系的伟大力量。
陶行知是中西文化交融,并且走向现代的伟大典范。
办晓庄乡村师范是他“爱的出发地”,“爱满天下”是他风尘仆仆的教育实践,用“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培养具有真善美人格的“活生命”。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爱的彻底”,定格了他完美无缺的生命形象。
他坚信,有了爱,就不得不,为了爱的教育“找线路,寻方法,造工具,使这爱可以流露出去完成其使命”,引用了夏丏尊先生关于池塘改革的观点。
翻译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的夏丏尊先生当年曾经把一些教育改革不能成功的原因评价为,总是企图在改变水池的外形,而忘却了池中最根本的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般。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前苏联(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高度强调教师情感素养的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家向来就是情感丰富的人。他对欢乐,对忧愁,对令人担心的事都有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若能从他老师的这些激情中感受到他的真诚,他们就会信任他。”
“教师合理使用对儿童的权利,这是一个重大的创造过程。它要求教师要有善于深入到儿童思想情感世界中去的热忱和善于理解儿童语言的能力。”
美国教育学者诺丁斯倡导“学会关心——另一种教育模式”,标志着现代之后,对于教育爱的突破和超越。她强调构建关爱的关系。在爱的觉察、回应和调适中,在榜样、对话、求证的实践过程中相互生长爱的体验和能力,使彼此共同创生和享用道德生活。
诺丁斯的关怀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摒弃权威的、静态的、一厢情愿的、单向度的爱。
教师就应该做一名情感丰富的人,摒弃静态的、权威的、一厢情愿的、单向度的爱,在积极的对话之中敞开自我生命和不断成长,创生一种共同的、享用道德的教育生活。(《学会关心——另一种教育模式》)
故现今时代不要求教师有完美的生命和强大的教育爱力和爱能。但师生的生命状态一定会在教育过程中“出场”和“较量”,师生身心灵的各个侧度的生命样态都会通过情绪情感表征出来。
我们可以把教师的情感品质和能力视为教育的爱在生命教育中的“观测点”和“标志物”。(理论到这里收回来了,要画一个圆圈。原来从个体内部,还有个体联系内外的联结很细微的地方发散出来,身心灵,到教师和学生之间,到身心灵成长的各个阶段,从联结到关爱,再到教育爱,似乎老调重弹了。到后来,增加了双向的,动态的特点。这是新颖的。这里又回到了教师的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又收回来了。)
教师需要具备有关生命现象及其处理的知能条件,但根本上还在于教师自我生命的不断敞开和成长。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敞开自己与学科、知识之间的情感联结;
——在师生交往中敞开与学生真实的生命联结;
——在与教师同侪分享职业生命的联结、分享跨际知识的联结。
学生联结感的体验:(与知识、与其他生命、与自身,)的建立或破坏,与教师生命敞开的勇气和及习惯密切相关。
在学校中,教师是发现、回应、建构学生生命联结的主导者。这需要教师具备情感表达与沟通的意识和能力。香港田家炳教育基金会《教师情感素质提升行动》项目,以教师情感表达为切入口,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就教师情感表达的表情和语言和行为展开行动研究。
情感表达在情绪能力范畴中更有综合性,更为直观的特点。它包括表情、肢体表达、口头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它以情绪辨识理解为基础,有适切回应、对话求证和情绪管理的能力;因此教师的情感素质在本质上源于教师内在的人文精神与修养,但情感表达具有一些显性的可观测的方面,可以通过行动研究加以锻炼和改善。
教师专业发展之路需要从长期的单向的、齐一性的要求,转向更加重视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自我经验模式;鼓励教师主动建构有关爱的师生关系,从生命内部生长起敏于和愿意建立积极联结的正面情感经验,以跟进生命教育推展趋势。
如何为教师成长提供精神上、生命性的支持性环境,则是未来一个时期教师教育改革,教师管理改革需要着重考虑的。
2022考研的小伙伴们,大家都已经开始准备了吧!现在的你们是不是感觉对考研的很多问题都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呢?为此,猎考考研教育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教育学考研:学前教育学专业发展趋势”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学前教育学专业发展趋势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近30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上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国外科研成果在下列方面有进一步发展:如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儿童语言和认知的发展,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认知理论在学前教育领域的运用,儿童情感的发展和儿童行为的研究,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实验研究,特殊儿童的教育等。中国学前教育的研究工作也日益开展,如:①扩大了研究对象,儿童的年龄延伸到 3岁前。②重视进一步运用儿童发展的理论和进行实验研究,探讨学前儿童学习的过程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③从学前儿童是教育的主体的观点出发,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④重视研究学前儿童智力的早期发展、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等等。⑤重视研究农村学前教育的特点等等。
研究生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yjs/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工作,因为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还涉及到思维培养、情感教育等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人性化的帮助和指导等等,这些是人工智能目前无法取代的。
然而,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会对教育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改变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度分析,为教师提供更精准的指导和评估,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同时,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也可以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进行学习和体验,提高学习效果和趣味性。
为什么老师会首先受到冲击?这是因为教育是一个大规模、长周期的产业,而且受政策、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变化缓慢。相对于其他领域,教育领域的自动化和数字化发展相对较慢,但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会促使教育领域更快地数字化,从而带来教育行业的变革。
一、改革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具有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特色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都采用为“传知”和“育能”设计的“智能型”教学模式,但对于以德育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来说,这种模式却并非最佳和最有效。“应试教育”的影响又把智能型模式异化为应考型模式,从而更背离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和教学规律。因此,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必须优化其教学模式。
首先,理直气壮地让学生明确掌握思想政治基本观念。教师要通过运用活动情境法、故事情境法、演示情境法、诗歌名言法、榜样示范法、问题情境法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定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接受并积极参与教学,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这是针对学生普遍不愿学政治课的情况,为扭转课堂上的消极心理定势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存在逆反心理,上课时就会同教师处于情绪对立状态。这个问题不解决,这节课必然失败。旧的模式大都忽视这个问题,一开始就沉闷乏味。思想政治课堂要创设一种能使学生扭转消极心理定势和形成积极心态的情境,造成学生愿意接受教学内容、主动参与教学、师生和谐的情绪状态。例如通过讲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故事入手,说“古人讲有亡国者,有亡天下者,率兽食人,亡天下也。”这里的“天下”明显指华夏民族所在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的意识是何等强烈。当时的中国人就已经认为“政权中国”可亡可代替,但是“民族中国”决不能亡。通过这些内容的解释克服学生心目中的国家民族淡薄意识。
其次,认真为学生解释他们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困惑”。教师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基础上,消除学生的疑惑和情感障碍,使他们“理通情顺”,形成坚定的信念。“解惑”既是情感教育过程,又是进一步“明理”的过程。“解惑”,使情理交融,认识和情感都得到升华。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习中的认知和情感不一致或不同步,“理通而情不顺”,是“知而不信”和“知而不行”的重要原因。它往往导致教学过程的中断。“理通而情不顺”的重要原因往往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所疑惑。疑则不信,疑惑是“笃信”的主要情感障碍。因而“解惑”是变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造就科学信仰和坚定信念的关键。
再次,关注和指导学生所学的思想政治基本知识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师运用行为指导法、活动指导法、社会实践法、品德修养法、作业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明确各种条件下应采取的行为对策,促使学生积极践行所学的理论要求和行为规范,并逐步养成习惯。促使学生“知行统一”和“言行一致”。它既是行为教育过程,又是意志训练过程。从品德发展过程看,“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才是完整的人格。由“知”到“行”,一方面需要信念的推动,另一方面要经过行为教育。行为教育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学生从课本上了解和掌握的一般只是抽象的理论观点和原则性的行为要求,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面对的却是复杂的环境和具体的行为对象。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经验,不善于确定行为对象和选择行为方式,因而要他们在掌握知识以后,立即能够应用,马上做到“知行统一”,是很困难的。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架起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即开展行为教育活动。行为教育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课堂上,一般只能做到使学生了解行为要求和掌握行为的基本方式。要使行为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并成为他们的习惯,有待课后的训练和锻炼。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行为要求和行为方式的教育外,还必须加强课后的督促和指导。特别要注意与学校德育的其他活动和措施的密切配合,巩固和发展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效果,落实行为教育的要求。
二、改变思想政治课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的落脚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能把教材中的知识、道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和行动。同时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间接经验。学生接受些间接经验,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而且还要解决正确与错误、知行不一、理论与实际不符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除教材具有可读性和教师在教育中深入浅出联系实际讲解外,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的认识实际,并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用学到的知识和真理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正确分析社会现象,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学生的这些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才能有利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闯题的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所以思想政治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提高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必将产生终身受益的影响。例如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学生中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从而树立学生的正确理想和信念。
三、改革思想政治课堂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不少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分清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功能和目的方面的区别,分不清水平考试与选拔考试的异同。由于迷信高考,他们一切以高考为定向。有些学校从高一开始就针对高考抓教学,紧扣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考点进行深度讲解,然后设计类似于高考政治试题来考核学生,结果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导致学生片面发展。我们应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通过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可是,传统的学业评价侧重于认知领域即学科知识的考查;虽然随着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以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的转变,近年来,思想政治科考试在注重知识考查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运用政治术语正确表述等学科能力的考核,但仍有许多能力难以考评,如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学科研究能力、批判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从理论上说,思想政治课是“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或主导力量,但事实上,思想政治课评价跟其他智育课程的评价并无什么差别。因受纸笔测试形式的制约,命题人员很难通过一纸试卷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政治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考核。思想政治课应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学习和生活实践,考查学生社会调查、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学科研究能力、批判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与其它德育渠道的配合,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体系,促进学生正确理想和信念的形成
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因此,为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三线”(思想政治课、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一面”(各科教学、各项教学活动渗透德育)的学校德育体系和“三位一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大德育网络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作用。特别是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加以重视。家庭教育对高中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充分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工作,改善家庭教育状况。社区教育对高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要紧紧依靠社区各方面力量,优化社会环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我们要从大德育的角度,努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德育渠道的协调,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体系,以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
(责任编辑;黄丽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