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PAPI酱在《我家那闺女》综艺里坦言自己的人生排序:1自己、2伴侣、3、孩子、4父母。
随之而来的,是网友上万条评论区骂她自私。
在这里,我也想谈谈自己的人生排序,那就是百分百的完全认同PAPI酱。
在我们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那个人一定是自己也必须是自己。
除了从时间的范畴来看,我赞同PAPI酱的观点,人的一生,从小到大,一定是自己与自己相处的时间最久,其次是伴侣,那个可能会陪伴你走完下半生的人,孩子和父母在你的人生时间轴里一定是阶段性呈现的。
从精神的范畴来看,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丰富程度,眼界、阅历与见识的堆砌高度,决定着你的生命体验是否达观,价值理念是否趋于完整,性格截面是否拥有层次感。而所有的这些都是你认识社会,待人接物,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决定着你能否幸福。这里抛开一个人类似命格这样的宿命论,我所说的幸福,是一个人感受到幸福的能力。与命运遭遇都无关。我信奉的理念是,一个容易幸福的人不管和谁在一起,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不管出于生命的哪一个阶段,她都会幸福。而不幸福的人,无论她如何的事业登峰,婚姻美满,父慈子孝,他都能够找到二十床鸭绒被下面那颗硌得她生疼的豌豆。
所以,我们如何面对外界,本质上取决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你若看世间万物静好,即便身在闹市你也能体会得到浮生半日闲的悠然;你若内心荒芜,你看世间一切都索然无味,时间都是用来打发的;你若阴损狭隘,你看外界都是阴谋诡谲的…或许你会认为这过于违心,但事实是,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便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自证预言。
“自己”排序在人生的最前面不是眼里只有自己,是你一直都需要专门抽时间花精力来和自己相处,不断的探寻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便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修行。
“伴侣、孩子、父母”这样的价值排序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太多中国家庭的中国式问题不断出现的同时也不断的用各种悲剧为我们阐述错误的排序。
最典型的千古难题—婆媳问题,便是将父母与孩子凌驾于自己的伴侣之上。而越是强势越是在子女的小家庭里拥有一锤定音最高话语权的婆婆,在她自己本身的小家庭往往大多都不幸福。要么是自己婚姻失败转而将自己的大半精力都倾注在儿子身上,要么是控制欲太强,逼跑了伴侣转嫁到无法自理没有选择的孩子身上等等。总之,自身的价值没办法在正确的位置体现,从而迁移到子女身上。
试想,一个本身价值排序正确的妈妈,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朋友圈子,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自己的伴侣和和睦睦,哪儿来那么多精力和时间介入子女的生活,更别提蚕食子女的人生。
多少父母,假借爱的名义,名正言顺,威力十足的伤害孩子。最后根究都不忘语重心长的来一句:“我这都是为你好”。只是,你所谓的好,是不是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是不是孩子愿意接纳的事实,是不是孩子愿意做出的选择?
很多父母抱怨自己苦口婆心的劝诫孩子反而嫌自己唠叨,那为什么不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没有说到重点,一直低效的重复?又或者孩子是不是有自己的决定,以身犯险的义无反顾是多少无知无畏的教训需要他自己去经历的?多少父母抱怨自己费力不讨好,为什么不反思一下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诉求?你的付出是不是对方想要的?
伴侣之所以列序第二,是因为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最终能够蓄养出亲情携手一生。最首要的便是学会了彼此尊重,包容差异。其后,才会尊重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谁也不会绑架谁的人生,谁也不会蚕食谁的幸福,在自己的生命选项里自己说了算,可以有沟通,有指导,有建议,但永远都是“仅供参考”,各自有各自的人生,各自谱写各自生命的华彩。
孩子排序在父母前面,并不意味着父母不重要,而是你花费在孩子身上的精力和时间一定是不自觉就会多过父母。在中国这个几千年来“孝道为首”这种儒家正统思想笼罩下,很多人冠冕堂皇也好,虚与委蛇也罢,从不敢正面直视这个问题,既是怕社会舆论道德绑架,也是不愿接纳自己真实的内心,但身体和行动确是诚实的。多少人是养儿方知父母恩,有了子女之后才深刻的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天气转凉大多是先叮嘱子女之后才想起来关怀一下老母亲。
其实,对于父母,不是不关心,不是不重视,而是随着父母的年迈,随着子女的成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一定会发生变化,阶段不一样侧重点也会不一样,这是事实,更是人之常情。
PAPI酱只是把这个现实在媒体公众面前诚实公开的表达出来,并不是她自私,而是她愿意直视人性的真相,反而是太多键盘侠喜欢在虚拟世界中轻轻松松高举孝道仁义的大旗枉顾现实中的自己。
试问,有多少宅在家里的键盘侠网络中大义凛然的站在道德制高点,生活中却面不改色心不跳心安理得的做着啃老族?
谈到孩子与父母的问题,在这里不得不谈到中国特色的老人帮带孩子的现象。中年子女在职业与生活,父母的养老,子女的教育等多重压力下,既是经济条件的捉襟见肘,也是年迈的父母心疼中年子女,所以愿意帮忙带孩子,并早就在生活中习以为常、随处可见了。
但这一定是年迈父母在主动选择的情况下,牺牲自己旅游、逛公园、压缩兴趣爱好,好心帮助年轻父母,可带孩子并不是他们的义务,更不是他们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却从未听过养不教爷爷奶奶过的,如若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成长父母说了算,老人只是辅助和帮忙执行,年轻父母对老人带孩子过程中的磕磕碰碰不那么苛责,老人也不在年轻父母面前卖老资格,尊重彼此,包容差异,想必多少畸形的家庭关系有可能会逐步减少。
这是三代人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代际沟通与直接责任义务的边界划分是减少很多不必要摩擦的前提。
最后,我们重新审视一下不同排序下背后容易被忽视的心理需求,一旦任何序列超过自己,势必在潜意识深处期待着对方把自己放在对方序列相应的位置,当你对伴侣说出“你是我最爱最在乎的人的时候”,你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多少都充斥着“我一定要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如果不然,你的心理会开始出现不平衡,要么逐渐绝望,要么开始报复,要么转移情感等等,总之,你一定会找到那个可以代偿的部分以便完成你的内心自洽。
对伴侣如此,对孩子亦如是。当一个以孩子为生命第一要务的母亲逐渐失去对不断长大的孩子的控制时,要么内心落寞,生活空虚,要么加倍干预孩子的选项试图重新抓回自己的控制权。
毕竟,每一个极度付出的人,在潜意识深处一定会对应并期待着一份同等分量的索取,伴侣如此,孩子如此,父母亦如此。只是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方面消解掉那块心理的断层,但也一定会带上不同的面具出现在我们面前,或是悲观的性格,或是超强的控制欲,或是极端的情绪,或是过分膨胀的物欲,或是深层次的自卑,亦或是感知幸福能力的缺失… …
我秉持的价值排序依然是自己、伴侣、孩子、父母。
我们首先要重视自己的感受,关注自己的状态,留出时间自己和自己好好相处,终身践行与学习,在自己不断完善不断成长的基础上,与自己选好的伴侣高质量沟通与陪伴,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尊重彼此,包容差异,一起抚养出一个健康温暖,不舍爱与自由的孩子,照顾好年迈的父母,多多精神关怀与切实陪伴,牵着父母逐渐枯萎的手,或一起走出去看世界,亦或共享平淡日子里的天伦之乐。
本文梳理了什么是做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以及为什么要做与如何去做。
01 概述
本文是梳理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方法-产品经理工作职责&工作核心技能之一,笔者写本文的目的一是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做个输出,包含来自己的经验总结和最近学习到的知识总结,其二顺便分享。知识方法无定论,任何内容先看思路,实战为主。
在分析一个问题时,可以用一个通用的框架方法论,WWH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可以把思路理清晰。因此引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什么是需求?为什么要做需求分析?什么时候做需求分析?怎么做需求分析?
说明:时间有限,本文的案例不代表实战解决方法案例,更为了快速说明和应用方法而举例。
02 需求定义
1 什么是需求?
需是是用户在某种场景下的未被满足的期望。
为什么要明确需求的定义,需求很容易被误解,这里我们要区分下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
我们的产品在未被定义之前,我们研究的需求是用户需求,我们通常也会叫作问题(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当我们定义产品时,我们就要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提供具体的可落地的解决发难,才能实现产品。
我要吃饭睡觉打豆豆,这不是需求,这种需求对于产品没有任何价值。
看定义,用户需求是用户基于某种场景下的未被满足的期望,在这里提炼出需求的基本结构:用户+场景+期望。强调:需求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依附于用户+场景一起存在的。
用户需求案例: 小明(用户),每天早上起床后就要赶着去上班,没有也不想在家吃早餐,但是到了公司就要工作,所以常常没有早餐吃,又饿又不健康(场景),小明又想多睡会儿又想在上班前吃上早餐(期望)
2 什么是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就是挖掘和提炼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问题,即找到用户需求,并把用户需求转为产品需求(解决方案)的过程。
这里强调两点:
找到用户需求
解决用户问题
案例: 还是小明吃早餐的案例,目前小明希望在上班前能吃上早餐这个是用户需求,只找到用户需求,没有解决方案,等于0,我们还要帮小明解决问题。如,提供早餐外卖,小明可以提前在手机上预定早餐外卖,一起床就有早餐可以吃。这是一个较完整的产品需求。
03 为什么要做需求分析
产品首先要满足的就是用户需求,为用户产生价值,才能创造商业价值。满足用户需求是产生商业价值的本源。
04 在什么阶段做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贯穿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
1 产品概念期
这个阶段做需求分析,更强调需求调研,目的是定位目标用户群,做产品定位,市场研究并确认细分产品市场。提炼产品核心功能,解决目标用户群痛点问题。 交付物:BRD需求文档。(或类似的相关的文档,如需求调研报告、市场调研报告等)
2 产品设计开发期
这个阶段的需求分析,目的是要设计一个可落地的解决用户痛点,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设计一个目标用户可用好用的产品。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用户,描述需求,解决问题。实现用户如何通过一步步的使用产品满足其需求。该阶段交付物:产品原型+PRD操作文档。
3 上线后-成长期
上线后的需求分析,目的是验证真实产品满足真实用户需求的结果,收集用户需求,优化产品。
4 成熟运营期
本阶段需求分析,目的在为产品提供更好的运营方案,制定竞争策略。让产品持续更好的更多的为企业创造商业价值。
5 产品衰退期
当产品进入衰退期时,需求分析重在研究市场发展趋势,以帮助决策是调整发展战略。
05 需求分析方法
需求分析可以分为三大步: 明确问题–拆解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1 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从各方搜集需求,然后经过分析,提出真正的需求。
需求获取渠道
以下是我们常用的一手需求获取渠道:
收集到的一手需求还不是真正的需求,要先进行一个清洗过程,把一些无用的无根据的站不住脚的异常的等等都过滤掉。具体过程不做介绍啦。
明确问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这里一定要注意,提问题的标准:提出的问题要聚焦,明确、开放。不能泛,模糊。要又用户、场景、问题。还要明确该需求带来的价值。需求最终是要交换成价值的。
正确的问题VS错误的问题:
明确需求的价值:
2 拆解问题(需求)
拆解需求指的是把已经明确的问题,从多个维度进行拆解,目的就是为了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该方法是某课程老师总结的拆解方法,笔者认为非常好,非常清晰和明确的一个方法,这里直接引用。(该方法也是老师对《六顶思考帽》里的解决问题方法做的灵活应用,同时书也推荐给大家)
拆解问题的5个维度:
积极层面:通常可以拆解出怎么做对用户来讲可以产生更积极的情感。
否定层面:通常可以拆解,即使不做什么,依然可以产生好的结果。
转移层面:转移指的是不直接单独解决当前用户的问题,通过转移法,用户转移、问题转移等。
拆解:把当前问题刨根问底的拆,挖掘更多的可能性、找到问题本质。
脑洞:这个更多的靠灵感、经验等进行头脑风暴,补充其他维度考虑不到的地方。
案例: 问题:某视频APP,用户次日留存率低于30%,需要提高次日留存率 拆解过程如下图:
注意在拆解问题的时候,不要去考虑能不能实现,先去拆解一切想到的问题,最后在分析解决方案的时候再来进一步筛选。
3 提供解决方案
问题拆解完后,对所有提出的问题列出解决方案,这里注意,一开始思考解决方案的时候也不要去考虑实现的可行性,尽管去提供。等所有的解决方案都列出来之后,再进行方案分析、评估、排序。
06 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指的是如何安排已经明确产生的需求,工作中我们通常会遇到四面八方包括产品经理自己给的需求,但是资源和精力无法让做到有求必应,我们需要去把需求做一个分类和排序,尽可能的去做性价比高的需求开发。 这里我们介绍几种方法,帮助我们做需求分类和排序。
1 Kano 模型
KANO 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Kano模型把需求分为5类:
基本型需求
该类需求代表的用户的核心痛点,是产品的必备功能,如果没有该功能,用户会极度不满,甚至不用你的产品。但是如果有了该功能,用户并不会对你的产品的满意度增加。如微博的发布微博功能、社交APP的聊天功能、共享单车的开锁功能等。
期望型需求
这类需求代表的是用户的痒点,代表的是品质,对用户来讲是最好有的功能。好比我们的生活,我们都期望我的生活是有一定品质的。拥有此功能,用户满意度会明显提升(过的还可以),没有此功能,用户满意度会明显下降,但是凑合可以用户(过得下去)。这种需求一定要去努力挖掘和分析,并做好。代表了产品的竞争优势。如社交软件的语音聊天视频功能。
兴奋型需求
这类需求所在暗处,用户自己都想不到的需求。拥有此功能,即便表现的并不完善或完美,用户满意度也显著提升,但即便没有此功能,用户也并不会对产品对满意度降低。如,在微信刚刚推出红包功能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兴奋型需求。
无差异型需求
该功能对用户来讲,是不痛不痒的需求。可用可不用,有或者没有都不会影响用户的满意度。如,我们在设计某个按钮,是20px,还是22px,是第一个还是第二个位置。无论怎么做,对用户并无明显影响。我们就尽量不要去花精力在这上面,只需要执行任意一种即可。
反向型需求
该类需求提供对应的功能后,用户会对产品的满意度降低。该类需求,最好不做。如,前段时间上热搜的一款监测学生上课是否集中注意力的智能科技“紧箍咒”,得到的是网友几乎一边倒的差评和抵制。
Kano模型实施方法:
如何评估需求属于Kano模型中的哪一类需求,我们可以实施以下方法:
Kano模型问卷调研法 可以直接设计问卷调研,通过定量问卷调研得出需求属于哪一种:
按照上表的格式,对每一个功能做一个的调研,充分收集用户的数据并得出结果。
2 时间管理四象限法
本方法可以快速帮助我们评估需求开发的时间优先级。从紧急重要程度两个维度比较合理的帮助产品有条理的安排开发秩序,避免盲目排序。
3 ICE排序法
ICE排序法也是一种比较严谨科学的需求排序方法,通过从几个维度考虑给需求打分,以总分高低去排序。
I(Impact):影响范围
C(confidence):对上线效果的自信程度评估
E(ease):开发难易程度(工作量+技术难易程度)评估
应用实例:
本文由 @娟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最近在抖音上刷到了一个北大女生全嘻嘻的聊天长视频。视频几乎都在30分钟以上,主要是与老公和婆婆睡前聊天,虽然是以聊天的形式,但是聊得很有深度,虽然是日常生活话题,但对话很坦诚,直接,有思想。嘻嘻表达能力强,思考问题深入,情理兼被,有时候被他们谈话的深度、理性所折服,有时候又为夫妻之真挚的感情所打动。这么有思想且有执行力的精英女性,用这样容易令人接受的方式,给我上了一节关于爱人选择的课程,很庆幸,是我目前最为关心,亟待解决的问题。
嘻嘻从小就是学霸,很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行动力极强,她的人生一直掌控在她手中,她对什么事情都很有计划,并且以清单的方式列出来执行。To do list给了她目标和行动后的成就感,也给了她人生极大的安全感。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是我永远要向学霸学习的地方。
作为北大的本硕研究生,互联网运营公司的副总裁,嘻嘻的每一步都踩得很精准,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留在北京,拿到北京户口,升职加薪,结婚生娃,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她都做到精准把控。情感方面,对于老公的选择更是体现了嘻嘻的智慧和聪明。
她的老公普通二本毕业生,复读两年,农村出生,没有嘻嘻挣得多。若以最流行的世俗择偶标准来看,嘻嘻无论如何都不应该选择Eric做老公。但是看似毫无交集的人,最没有可能的人,却幸福得生活在一起,结婚五年还能看那么深情地望着对方,还能有爱情的感觉,羡煞旁人。
爱人的选择遵循的是情感需求被满足逻辑,而不是条件匹配逻辑。与一个人相处,合不合适,感觉说明一切。如果和另一半在一起有话聊、很放松,那一定是遇到了正确的人,错不了。
在我看来他们之间的合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Eric为嘻嘻提供了稀缺的情绪价值。嘻嘻虽然是学霸,一路顺风顺水,没有经历大的挫折,原生家庭父母在她整个求学生涯都尽全力以她为中心,给他最好的教育资源。但是嘻嘻因为对自己的高要求,让她一直活在向人生交一份满意答卷的紧迫使命中,她没有安全感、有时候极其脆弱,让她的人生一直框定在to do list中,而她也一刻闲不下来,一直不能放松自己享受生活。
Eric给不安的嘻嘻提供了巨大的安全感,他情绪稳定,在嘻嘻有情绪时,能够稳稳得接住嘻嘻的各种复杂情绪,给了她极大的包容和安全感。所以Eric提供了稀缺的情绪价值。
二、Eric有着健康稳定的自尊,而嘻嘻的自尊水平不稳定,时常在自负和自卑巨大的落差之间徘徊。Eric的原生家庭关系很健康,虽然家境贫寒吃了很多苦,但是他的妈妈和他自己,都乐观向上,一家人很容易快乐,平和有爱,他们钝感力很高,从不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有着健康的自尊状态,愿意以健康的心态接纳所有人,和所有人建立友好的关系。所以Eric在接受嘻嘻时,并没有因为她是北大硕士毕业,自己是普通二本本科而感到焦虑和自卑。Eric完全接纳自己,他从小的情绪都被母亲接纳得很好,母亲给了他足够的爱,所以他很稳定。在嘻嘻特别在意的地方,容易被受到刺激的点,Eric都表现得很平常,所以他们的性格互补。
三、Eric善于解决生活小问题。Eric是一个细心周到有敏锐洞察力的人,他善于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加上他情绪稳定,很容易就能让感觉天塌下来的嘻嘻感受到有人帮她撑住了一片天。所以Eric给嘻嘻提供了一种踏实稳定的感觉。学霸都是不善于处理日常生活琐事的,学习生活是他们全部的生活,她很焦虑,很难有Eric那种闲情逸致去仔细观察生活,并遭遇那么多挫折,然后觉得所有的事情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所以嘻嘻很崇拜Eric的生存技能,Eric崇拜嘻嘻高学历、能赚钱、聪明理性。
四、他们是爱人,但首先是朋友的关系。嘻嘻和Eric的聊天,之所以半个小时的长度仍旧能够做到不令人厌烦,就是因为他们之间的交流非常坦诚,这种真实的力量令人动容。我们一生都在竭尽全力追求被爱,被无条件地接纳,希望自己最脆弱、最柔软的一部分被看见、被理解、被抚平。虽然一个人难以完完全全被另一人理解,但是在接近理解的过程中,Eric显然比任何一个嘻嘻的朋友都走得远、做得好。两个人之间坦诚相待,愿意把此刻感到不舒服的情绪讲出来,就是最坦诚相待的沟通。其次是他们之间兴趣一致,都喜欢看书,都愿意聊一些超越生活琐事的话题,能够对于探究一些事情上,做到态度同样认真,思想同步深远,能够在精神上同频,不至于出现鸡同鸭讲的局面。第三是他们对于彼此的包容、理解和迁就,他们在聊天时,密切关注对方的情绪起伏状态,避开可能伤害到对方的言辞,对于引起对方不适的内容,会马上解释清楚,确认对方的情绪,让我很感动。
五,清晰的价值排序,想清楚在一段关系中,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情绪价值、颜值、家庭背景、学历、经济能力等因素到底是怎样的高低排序,而不是全部都占有。
两个人手把手在教我怎么与自己的爱人相处,让我受到了很大启发,并且让我对于寻找到一个怎样的爱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对于什么怎样是适合的,怎样是不适合的,非常得确定。
当然嘻嘻同志过于优秀,但是对于一些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问题,我们有一些共同点,她的分享非常值得我借鉴。
另外嘻嘻教会我的是,世界上没有缘分一说,所有的亲密关系也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希望我也可以像她一样睿智勇敢得去追求今生真正的幸福。
ps:认真反思一下,我觉得还是要比照张同志找。
entp如下 :
1、 E——外倾相对于内倾:ENTP从和外部世界人或事物的交流中得到能量。
2、 N——直觉相对于感觉:相比关心具体事物,ENTP更加关心于抽象事物。他们更倾向于关注整体而不是细节,关注未来的可能性而非最切近的现实。
3、 T——理性相对于情感:ENTP通常认为客观标准高于个人偏好。在做决定的时候,他们通常更多地基于逻辑,而不是对人情世故的考虑。
4、 P——理解相对于判断:ENTP会保留意见或推迟作出重要的决定,更倾向于“开放选择权”,更能应对变化。
反应快、睿智,有激励别人的能力,警觉性强、直言不讳。在解决新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机智而有策略。善于找出理论上的可能性,然后再用战略的眼光分析。善于理解别人。不喜欢例行公事,很少会用相同的方法做相同的事情,倾向于一个接一个的发展新的爱好。
认知功能。
1、主导功能:外倾直觉(Ne)。
Ne寻找并解释隐含意义,用“如果”开头的问题来探索选择,允许多种可能性共存。这种想象中的游戏把直觉和来自多种不同来源的经验和想法结合在一起成为新的,这可能成为行动的催化剂。
2、辅助功能:内倾思考(Ti)。
Ti寻求精确,比如表达一个概念最合适的词。它注意到事物本质之间微不足道的差别,然后将它们分析并归类。Ti细查一个问题的每一面,寻找解决问题最不费力、风险最小的方法。它用模型甄别出逻辑上的不一致。
3、第三功能:外倾情感(Fe)。
Fe寻找社会上的联系,并用礼貌、体贴、得体的举止营造和谐的沟通。Fe对他人明确(或暗示)的需求作出回应,甚至可能会制造内在自我需求和欲望的冲突来满足别人。
4、第四功能:内倾感觉(Si)。
Si收集关于当下的数据,然后把它们和过去的经验比较,这过程有时候随着记忆唤起与之关联的感觉,就好像再体验一遍过去。为寻求保护那些熟悉的东西,Si回溯历史,用以形成对未来的期望和目标。
你这个问题要分四种情况。新产品未上线、已经上线免费产品需求,以上线付费产品,有明显前置和后置管线,四者的考虑点略有区别。
1新产品未上线
产品有无到有的过程,这种情况因为没有相关的运营数据作为支撑,所以从需求对用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来判断需求的优先级是一种合理的方法。
一般这样排序:基本需求>期望需求>兴奋型需求
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设计一些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可以作为营销亮点和卖点,在市场上可以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或者品牌区隔。
以QQ为例说明如何安排需求的优先级。
以下10中功能,只能实现3种功能。
基于腾讯当时情况解答:1、3/10
l 卡通头像:头像不算什么功能,但是它让用户活起来,解决用户情感寄托的问题。
l 聊天室:解决用户来源问题。
l 看谁在线上:解决找谁聊天的作用。
基于智能手机金字塔的解答:10、2、6(基本需求)
确定哪些是基本需求,那些是期望型需求。
两种需求优先级排序得出三点结论:需求优先级的定义要基于当时的环境和实际情况;二是用户需求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需要适时调整;三是产品与运营不分家,在确保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可以考虑满足用户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
2 免费产品已经上线的情况
产品上线后,根据运营数据,对用户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用户的行为,甚至给用户画像。
用户有需求,产品利用相应的功能内容满足需求。根据功能使用率、使用次数和重要性,形成一个需求重要性计算公式,根据计算的结果和紧迫性来定义需求优先级。
用户需求重要性的判断标准:用户基数、使用次数和类别重要性。类别重要性为基本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
基本需求,比如产品的性能、安全、浏览器兼容性等方面,一旦出现问题,用户不能访问产品。
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用户需求重要性=功能使用用户百分比(用户使用率)功能使用次数(功能或内容使用率)类别重要性占百分比(期望需求、兴奋型需求)
满足需求的重要性后,还要按照先做重要且紧急的需求,后做重要不紧急的需求,接着做紧急不重要的需求,最后做不紧急不重要需求。
3收费型产品的情况
收费型产品的需求主要是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因为基本型需求的优先级默认是最高的(重要且紧急)。
同等条件下,收费型需求往往高于普通需求。
4前置/后置条件
如果A功能是B功能的前置条件,那么A功能的重要性和紧急性一定都高于B功能。
对于一般情况下,上述四种需求优先级的方法,在产品特定阶段可以搭配使用,需求优先级原则上基本一样,都是商业价值原则,即重要性+紧迫性。
产品经理确定需求优先级之后,项目经理会作出对应的项目优先级。
人际关系当中最重要的关系是亲密关系,是指在我们的生活中居有亲密、直接联系的人际关系,包括亲人、伴侣、好友、同事等等。
我们会发现,绝大部分人际关系当中的矛盾和问题,都是由于时间、精力分配不均,导致某一个或几个亲密关系,亲密关系和次亲密关系之间产生冲突,分身乏术。那么应当如何区分远近、先后,才能保证公平、合理,避免矛盾产生呢?
那么我认为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亲密度,根据不同的亲密程度区分排序,作为分配时间、精力和安排活动的参考。
亲密关系排序:
第一亲密关系:一起生活,存在深厚的信任关系,重大决定关系到彼此的人,应该排列在第一位。这一部分是你生活起居相处时间最久的人,彼此了解喜好、经济状况、过去经历、未来计划等,彼此存在一定的依赖依存关系(如果对方不再会影响到日常的一些方面)。例如:伴侣,父母,儿女等。
第二亲密关系:与自己关系亲密,是彼此成长的见证,信任的关系,这一类的人际关系是人生重要的基础,提供最基本的情感需求,提供归属感,也应该排列在前位。不一定是生活在一起,但定期会联系,重大事情和决定会知晓彼此(但不一定影响到彼此),存在非常深厚的信任关系(但不依赖彼此)。例如:父母,儿女,常年好友。
第三,次亲密关系:有密切联系,经常见面且生活有部分交集的人。彼此存在一定的利益、信任关系,不存在依赖关系,这一类的人际关系是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沟通,合作,社交的对象,娱乐、生活、学习、爱好等相关。如:同学,闺蜜,死党,室友,旅友,等。
第四,熟人关系:由于居住地点,社会活动而经常见面,有接触的人。有可能有共同好友,也有可能是通过上几个层级的关系所认识的,朋友的朋友。这一类关系实际上是社交体系中存在最大价值的一部分,例如当扩展朋友圈,寻求新的工作机会,开发新的爱好,生意、合作等,这一尺度的人际关系往往能够发挥的效用最大,是连接更广泛社会关系的资源来源。如:邻居,熟人。
第五,社会关系:有一定社会联系,存在共事、共享资源,不经常见面联系,但彼此有共同好友、熟人、亲人的人。例如:远亲,同事,上司下属,校友,前辈,等。
第六,陌生人。生活环境中的陌生人,路人,例如饭店服务员,保洁阿姨,售货员,导游等。对于陌生人保持友好、尊重、包容的态度,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舒适,也会给身边的人留下好的印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