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良好审美情趣的基础。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能使其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到节奏的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但是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
工具/原料
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方法/步骤
一、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意义
有人说,幼儿园里没有真正的学习内容,培养幼儿兴趣是第一要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幼儿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幼儿难于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猫、狗的叫声、打鼓声、马蹄声,走路的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活动中,我告诉幼儿,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节奏,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举出各种各样的节奏:火车的隆隆声,啪啪的打枪声,闹钟滴答声等,每当幼儿发现一种新的有节奏的声音,就感到特别兴奋,常会自豪的说:这是我听出来的。由此,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寻找各种节奏的兴趣更浓了。我将这些声音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型,用拍手和敲击物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反复倾听,感受和理解,使他们形成节奏意识。虽然幼儿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节奏感培养的基础——听觉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幼儿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幼儿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幼儿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幼儿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方法——身体动作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幼儿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
如在训练| x x x x | x x xx x | 节奏型时,开始时我让幼儿随意用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来打节奏,只要卡准节拍就行,渐渐的我要求幼儿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脚来代替,并将此节奏型变成各种形式让幼儿进行训练,如:| x x x x | xx x x x || ; | x x x x | x xx x x || ; x x x x | xx x x x ||等等。 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涨,很多幼儿都能看着节奏谱,手脚并用打出旋律,除此以外我还在活动设计时,注意活动方法的多样性,让幼儿的嘴巴、身体及思维都动起来,以保证激发和维持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幼儿的身体动起来,可以请幼儿为歌曲编创动作,或在游戏中歌唱,或用身体动作为歌曲伴奏。那些歌词具体形象、动作性强或叙事风格的歌曲,都可以巧妙地激发幼儿的想像力。从而为歌曲创编动作。例如歌曲《小鸭子》、《鞋子嗒嗒响》等。有的歌曲游戏性强,可以让幼儿边玩边唱,例如,歌曲《小鸡小鸡在那里》、《吹泡泡》等,老师和幼儿一起捉迷藏,围成圆圈吹泡泡,边玩边唱,多么快乐呀!用身体为歌曲伴奏,即引导孩子用拍手、拍腿等身体动作拍出节奏,或在前奏间奏处填充,或突出乐句重音。例如歌曲《三轮车》,在间奏处或2、4、8小节加上拍手、跺脚。或者声音伴奏:叮铃、叮铃,哈哈、哈哈,或者重复句末词语“跑得快”、“老太太”、“真奇怪”,以使演唱更加诙谐有趣,让小朋友在笑声中歌唱。在即兴创编表演过程中,幼儿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培养幼儿节奏感应把节奏融于歌曲中
在歌唱活动中,歌唱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总的说来可分为八种:独唱、齐唱、领唱与齐唱、接唱、对唱、轮唱、合唱、表演唱等。怎样把节奏和歌唱融为一体呢?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节奏是为了学习音乐歌唱服务的,光靠节奏是无法将音乐的美升华的,所以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歌曲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幼儿对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强了乐感的理解及体验。如:在学习《火车开了》歌曲中,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幼儿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幼儿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如,歌曲《幸福拍手歌》是一首活泼、欢快、节奏性很强的歌曲。在学唱歌曲前,我便有意识的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播放这首歌曲,那欢快、跳跃性的旋律,以及那拍拍手、跺跺脚等歌词,很快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一边哼唱一边做起了相应的动作。在进行歌唱教学活动时,我尝试着不用琴来伴奏,而是让孩子们自由的拍手、拍腿,边拍边清唱歌曲,拥有节奏的拍打增强孩子们学唱的兴趣。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大胆的创新,独立的思考,在乐曲伴奏下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感受出的各种各样的节奏,对发展幼儿们的智力、个性及能力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寻找节奏感教育的有利契机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节奏,如自行车的“嘀铃铃”;门铃的“丁冬”;下雨时的“沙沙沙”“哗啦啦”“滴答滴答”等等,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我就让幼儿去发现在我们周围的一些声音,然后再用小手、小脚以及身体上其它部位进行表现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幼儿的兴趣非常高,他们都愿意去捕捉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声音,同时用节奏来表现,久而久之幼儿的节奏感加强了,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无论是音乐还是语言都是以一定的节奏组合和变化,表现作品的情绪情感,引发听者的共鸣。在平时语言活动,特别是儿歌的教学活动中,我就经常用不同的节奏表现同一儿歌的内容,这样幼儿在学习儿歌的同时又觉得比较新鲜有趣,更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儿歌“嫩芽”的教学中,我就变换了两种不同的节奏让幼儿进行表现,为了避免幼儿有一种枯燥的感觉,我就请幼儿从小脚开始到大腿、腰部、肩最后到头进行表现,并用嫩芽长高的情节吸引幼儿,使幼儿在欢快的情绪中体验了不同的节奏。
总之, 每个幼儿都或多或少的具有音乐的潜能,我认为在节奏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致力于教会幼儿什么,而是设法挖掘幼儿潜在的这种能力。通过这些形式,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学习音乐,了解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
END
注意事项
教师不是致力于教会幼儿什么,而是设法挖掘幼儿潜在的这种能力。通过这些形式,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学习音乐,了解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
这篇文章是帮助爸爸妈妈们来对自己的宝宝进行早期教育的经验分享,作为一名育婴师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分享让爸爸妈妈们知道简单而实用的早教方法
工具/原料
平和优美的音乐CD,一定不要是那种节奏太快或者太忧郁哀伤的,比如《爱和乐》
儿童玩的小乐器,比如幼儿电子琴
方法/步骤
早上宝贝醒来时,打开音乐CD,放一些比较安静,平和的音乐
宝宝玩耍的时候,可以把幼儿电子琴放在他们面前,让他们自己去玩按
吃法的时候,放一些利于进食的北京音乐,比如:轻音乐,抒情的那种英文歌
4
晚上睡觉的时候,放一些利于安眠的音乐,比如:神秘园之歌,雪之梦,安妮的仙境
END
注意事项
在放一些北京音乐的时候,千万别放一些感情太成人化的音乐
整个过程都要自然进行,让宝宝自己慢慢的融入到这种音乐氛围之中
兴趣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原动力,幼儿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教师培养对幼儿音乐活动的兴趣,首先是要发现孩子的兴趣,其次在活动中激发其兴趣,使其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一、要善于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例如,我班的张可欣、纪瀚宇、徐子涵小朋友,喜欢边玩边哼小调,陈紫阳、马晨莒小朋友,听到节奏明快、活泼的音乐就手舞足蹈、摇头晃脑起来,脸上的表情就丰富起来时,我就知道孩子们是喜欢音乐的,对音乐是好奇的。而好奇心恰恰是兴趣的一个起点。
二、引起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和方法精心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特点,易被幼儿接受的乐曲来诱发和引导幼儿对音乐活动产生好奇心,用客观事物的新异性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从而对音乐产生兴趣。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欲望。让幼儿多接触音乐,为幼儿创设音乐环境,并将音乐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在来园时,我会播放轻柔悦耳的名曲、童谣迎接幼儿,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在进餐时,我播放节奏明快的音乐,让幼儿边听边跟着节奏吃。边吃边听音乐创造了愉快的情绪,增加了食欲。午睡时,我播放柔和、恬静的摇篮曲,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入睡,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
在给幼儿上音乐活动课“走路”时,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小鸭、小乌龟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节奏。
与各学科配合,以音乐教育为手段,利用艺术的形式进行教育。我选择了一些和各学科有机结合的互相渗透的游戏活动。在学习儿歌或故事时,我选择配有音响效果为背景的儿歌或故事,既增强了幼儿语言的表现力,同时音乐促进幼儿大脑半球的活动,提高了记忆效果。如语言节奏“叽叽喳喳”“跟谁走”等。
三、以故事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音乐艺术的创造基础与创造核心。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儿歌、诗歌;一首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象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失去了艺术的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教师艺术化的课堂导语设计将引发幼儿想学的欲望,把音乐教材编成故事导入新课,使教学过程故事情节化,常能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情境。
四、用律动舞蹈引导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是时间艺术,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幼儿园的孩子特别好动,如果整个活动让孩子们坐着不动,他们会坐不住的,所以当孩子对一首歌曲能唱之后,就要选择适当的动作进行配合。教师根据课程节奏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律动训练,不但可强化幼儿的音乐节奏感,而且可减缓教学坡度,为新课的传授增加情趣。如在《汪汪叫、喵喵叫》中歌词是“汪汪汪、喵喵喵,汪汪汪、喵喵喵……”我通过边唱边模仿小狗叫、小猫叫的动作,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果然幼儿一边唱一边表演,特别投入,还特别开心。同时在做动作的时候,孩子们自然会表现出歌曲的强弱与诙谐幽默的韵味,这样就可以一举两得,既巩固了歌曲的演唱,又找到了歌曲的强弱规律。
五、开展游戏表演使幼儿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
教学中边唱歌边游戏是激发幼儿音乐欲望的有效途径之一。幼儿园的孩子,天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喜欢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所以,教师要提高音乐活动的质量,就应根据孩子好动的特点,把孩子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看、想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等结合起来,使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轻轻松松地获得知识、技能,受到美的熏陶。
同时,在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如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不仅仅是教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小狗、老虎、小蘑菇、蝴蝶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音乐家洗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地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着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尽可能使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幼儿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快乐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音乐知识。这对陶冶幼儿性情,培养兴趣,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都有促进作用。
宝宝很早就有情感的表达了最近看了篇研讨会报导,开会讨论的是婴幼儿的情感开发和培养。一看到话题就很吸引我,因为一说到情感,大家包括我都会认为是比较大以后才会有的,以前的医学研究也说孩子在3岁时才开始有自我意识,也就是那个时候才开始有一些情绪,之前的都是低等反应,就像个小动物一样。但是在专家们的实际研究中发现很多婴儿期的孩子就已经有了一些高级的情绪发生。比如说有一个还在母乳期的孩子,看到妈妈在给别的婴儿喂奶,这个孩子就开始哭闹起来,他产生了嫉妒这种情感。孩子早期情感培养的重要性在于,这一部分的缺失会导致孩子长大会后的性格缺陷。
宝宝的玩并不简单其实孩子早期的生活组成主要活动就是三件事:吃,睡,排泄和玩。前三个活动决定宝宝的能力情绪。也就是要培养好宝宝在吃,睡,排泄上的独立性和适应性,别小看了这三件事,孩子早期如果不能够培养好独立性和适应性,长大后是很难再培养的。最后一个“玩”是个重要的学习机会!其实玩是家长容易忽略的一件事。玩里有非常多的讲究。很大的一个误区就是,爸爸妈妈有时候很忙,没有空陪我们的宝宝,就扔了一些玩具给宝宝让它自己玩,省得他来吵大人。或者经常性的干脆用玩具作为一个亲情的替代品。其实这是种非常错误的做法。玩具是宝宝和亲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还能够开发宝宝的很多能力,比如运动,语言,想象,交流等。这也让我突然明白了早教的作用和意义。早教看起来也只是玩而已,但是怎么教宝宝玩,怎么跟宝宝对话,怎么利用玩培养宝宝的智力,运动神经等,都蕴含在陪宝宝玩这件事里!除了宝宝自身的能力培养,婴幼儿最重要的是要给宝宝和亲人间充分交流的机会,让他深深的体会爸爸妈妈的爱,让他的心充满温暖和力量!那么宝宝长大后,就会是个乐观开朗的人!所以,爸爸妈妈们,再也不要因为忙而忽视了我们的宝宝。陪伴好宝宝的婴幼儿时期,让他感受到我们的爱。等他长大了我们就可以放心的让他们去走自己的路。到那个时候你尽可以忙自己的事业,再也不用为他担心了
婴儿怎么跟妈妈增进感情
婴儿怎么跟妈妈增进感情,很多职业女性在生完孩子之后不得已再入进入工作岗位中,但是母爱除了生理荷尔蒙促使产生一种自然的感情外,母子感情还需要后天培养。那么,婴儿怎么跟妈妈增进感情?
婴儿怎么跟妈妈增进感情1哄睡宝宝
对于半岁以下大部分宝宝需要妈妈哄睡。妈妈可以在哄睡宝宝的时候给宝宝唱唱歌,读点故事,虽然宝宝还听不懂,但是妈妈温柔的声音可以让宝宝安静下来,能增进跟宝宝感情并能帮助宝宝入睡。
妈妈跟宝宝的私人游戏时光
在宝宝吃完饭之后,给自己和宝宝留一段专门的游戏时光,可以玩玩球,垒垒积木,。我们成人的关系不就是在游戏跟活动中促进的吗?
妈妈跟宝宝的学习时光
宝宝的身体及智力发育需要妈妈的持续关注,在婴儿时期,正是他探索世界最好奇的阶段,妈妈可以在睡前给宝宝讲讲故事,学习识别等,帮助宝宝认识世界。
与宝宝进行户外散步
下班回家,气温合适的情况下,多带宝宝出去走走。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有益于孩子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孩子宽广的性格,并能避免孩子容易害怕事物。
给宝宝吃饭
上班的妈妈们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方面往往力不从心,长辈们在锻炼孩子吃饭方面又太过宠溺,往往造成孩子的不好好吃饭,需要追着吃。妈妈一定要在有时间的情况下陪伴孩子吃饭,训练孩子自己独立吃饭。
给宝宝洗澡
宝宝在比较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妈妈的抚摸,而洗澡是妈妈和宝宝情感沟通和身体接触的最佳方式。宝宝在舒服享受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爱。
婴儿怎么跟妈妈增进感情2新生宝宝跟妈妈交流的四种方式
1、触觉交流
很多时候,妈妈和宝宝最频繁的触觉交流就是喂奶的这一件事情,而且在喂奶的时候,妈妈通过抱着宝宝,轻柔地拍拍宝宝等动作,都可对宝宝的智力产生一定的刺激,因为宝宝的大脑在接收到这种刺激之后,就会对这些刺激做出反应,而正是这种反应恰恰就有利于开发宝宝的智力。
而且这种说法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很多实验表明了,女性通过给宝宝喂奶这一行为,除了可以给宝宝提供他们所需的营养之外,还会为宝宝之后的触觉发展奠定基础。如果妈妈和宝宝接触的越频繁的话,交流的越多的话,宝宝也会变得越聪明,性格也会很好。但是相反那些没有进行这些交流的宝宝,性格大多孤僻,很难和人和睦相处。
2、视觉交流
一般情况下,当宝宝出生满月的前后,他们的视网膜就会形成,但是这个时候,宝宝眼睛发育的还不是很成熟,几乎是只能看见自己的正前方,但是与此同时,宝宝对于人脸识别已经开始了,如果妈妈在给宝宝喂奶的时候细心观察的话就可以发现,宝宝在喝奶的时候会努力地寻找自己的眼睛,他想看着自己。宝宝的这种行为就是尝试着想要和妈妈进行视觉交流。
如果在妈妈看着宝宝的时候,宝宝只要吃饱了就不会再吃了,因为他们拥有满满的安全感,但是如果宝宝发现妈妈不看着自己的时候,可能就会很烦躁,也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吃多少,而且可能还会闹出动静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力。但是妈妈要知道:除了喂奶,妈妈还要把和宝宝对视作为日常活动,因为这对宝宝的身心健康是很有益的。
3、嗅觉交流
妈妈们不知道吧?刚出生的宝宝嗅觉是十分灵敏的。有一些生物学上的研究表明,宝宝能够记住母乳的味道。如果不相信的话,妈妈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小测试:在宝宝闹的时候,可以把浸过自己奶水的试纸给宝宝闻,宝宝就会乖乖不哭,并且开始四处寻找奶水。
除此之外,宝宝还能够很机智地闻出到底是不是妈妈的味道,如果经常陪伴着宝宝的人陪着宝宝睡觉的话,宝宝就会睡得很安心很踏实,但是如果宝宝发现这个人身上的味道不对,宝宝就会表现出紧张、烦躁的`情绪。
所以,妈妈们如果可以陪着宝宝睡觉的话 就尽量不要缺席,如果频繁换人陪伴宝宝睡觉的话,对他们的成长发育是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的,甚至可能还会使宝宝患上心理疾病。
4、听觉交流
其实一般来说,在宝宝离开妈妈肚子的一刻,就已经可以对一些声音做出反应,在一周左右就可以分辨人声了。在宝宝出生之后,宝宝其实就已经可以分辨出来妈妈是不是在和自己说话,而且在妈妈和宝宝进行言语交流的时候,宝宝是很开心的。
与此同时,和宝宝多进行言语交流的话,还可以促进宝宝学会说话的速度,可以让宝宝更早地学会说话,反之,如果不经常和宝宝说话的话,宝宝的发音就会有一些迟缓,语言能力发展缓慢。
婴儿怎么跟妈妈增进感情3孩子跟谁亲近取决妈妈
不是取决妈妈,孩子会跟谁更亲近,取决于生命早期在谁那里得到了足够的爱与安全感,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前提。
不是所有的妈妈都会辞职照顾孩子,更多的时候是一边上班,在下班之余陪伴孩子,那么陪伴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个24小时陪伴孩子的妈妈,如果只是身陪心不陪,还不如每天1小时高效陪伴孩子的妈妈。
1、提高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可以选择一些亲子游戏。
这些游戏不需要多复杂,孩子喜欢的就可以,比如读绘本、唱歌、画画、吹泡泡、玩积木、躲猫猫等等,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角,陪他玩,这才是真正触及到孩子的内心,让孩子记住快乐的时光都有妈妈的陪伴。
2、经常给孩子一个爱的抱抱,有仪式感的抱抱,建立联结。
这种拥抱不是随便想抱就抱,而是需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当我们回到家之后,可以先给孩子一个微笑,“妈妈回来了”,先打个招呼,然后告诉孩子,妈妈洗完手后就过来陪他,需要他耐心等几分钟。
然后再用愉快的语气对孩子说:“妈妈需要你的一个拥抱”,看看孩子是否有前倾的动作,如果孩子不愿意拥抱的话那就下一次再试试。
其实这并不是简单的拥抱,而是在跟孩子建立信任,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孩子并不是大人的私有物品,像拥抱这种亲密的行为,也是需要建立在双方都愉悦的状态下,感受彼此爱的流动。
如果孩子不愿意跟父母亲近,说明父母还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是提醒父母需要改进方法。
一个家庭的公平感
相互尊重可以鼓励家庭组员中间公平共处。虽然父母有比较多的生活经历能够交给共享给孩子,而且在家里也是有法律法规上的权威性,可是父母不可以由于本身趾高气扬的影响力就操纵孩子。孩子年纪虽小,但也拥有自身的价值观念,应当获得父母的重视和友好看待,父母不可以控制他们的一举一动。研究表明,相互尊重是提升亲子关系的重要。父母和孩子假如可以一同协作创建家庭标准,培养健康的沟通习惯,激励孩子做出合理的决策,一同担负家务活,就会产生快乐的家庭日常生活。
亲子互动间亲昵的关联
假如在一个家庭里,家庭组员中间相互尊重,那相互之间的关联就会很亲密。依据杨百翰大学专家教授尼克森所言,假如父母的育儿教育方法可以把爱,期待和重视孩子的单独等融为一体,那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就会长期不断。即使孩子长大后背井离乡踏入社会,他也会跟父母维持亲密无间联络。
亲密的亲子关系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父母假如重视孩子,实际上也是在给孩子说明,你重视他的自觉性,个人兴趣,及其日程安排这些。更主要的是,这会让孩子搞清楚,父母是没有理由得深爱着他。
身心健康的沟通情况
相互尊重的方式会形成一种健康的沟通情况。儿科专家提议父母要懂得倾听孩子,在孩子觉得到不合理看待的情况下,一定要竭尽全力调和。假如你说了一些损害,指责或是不合理的话,你就需要征询孩子的想法去宽容你。主动的沟通实际上也是在给孩子给予一个机遇,见到他的父母也是有缺陷的,也会做错事。无论是父母或是孩子,谁可以张开嘴巴讲出很抱歉,求取宽容,这就表述出诚信,同理心和相互尊重的氛围。
迅速处理矛盾
父母和孩子中间的相互尊重可以快速高效地化解矛盾。假如很重视孩子的父母说:“我对你的方式很心寒,可是我明白有一些事儿在困惑着你”。那孩子很有可能就会静下心来,由于他知道父母确实在意他。
假如一个尊重父母的孩子说:“我确实不理解为啥无法去参与那一个聚会,可是我敢确信的分辨”,父母很有可能就会运用这一时机去对他说对这种运动的一些忧虑。父母和孩子中间相互尊重,双方都能真心实意表达自身,也就会很想要倾听双方的见解。
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然而,优秀的人格品质并不是天生拥有的,是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逐渐形成的。 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使他们的人格得以成长。因此,通过教学活动,增进其人格健全及和谐发展,使孩子的潜能和思绪得以表现,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一、幼儿从事美术活动对孩子进行早期人格培养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是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的表现,包括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两个方面,著名英国教育学家赫伯·里德则提出所谓完整人格指的是人所具有的一切潜质都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而美术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心、育格,这个“格”就是指人格。纵观中外美术教育的发展,最早被追求的是其品格教育的功能:着重人的性格的自然完美性,重视精神的熏陶,并使之获得品性高尚。 一个人的成长往往以正确的早期教育为起点,儿童时期正是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的胚芽时期。随着美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的美育已不单纯是技能技巧的训练,更注重孩子的个性、思想、情态等方面的全面性培养。所以,在美术活动中重视早期的人格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二、幼儿从事美术活动培养和健全孩子的人格1、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伯特·里特曾说:“艺术教育不是为了训练儿童的服从性,而是为了儿童生长的自然秩序的陶冶。” 而美术教育正是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及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令孩子乐学爱学。并在创作的过程中令孩子进行自 完善,变得更有智慧,更有爱心,最后既能成就自己也能帮助他人。在《形的随意想象》这一课中, 让幼儿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先随意在纸上乱画一条很长的,没有断裂的线条,相互交错形成一组大小不同的线条,然后根据这组线进行自由想象创造。孩子们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兴高采烈地投入到创作中,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感觉各有不同,随着丰富的想象,加上点、线、面的巧妙安排,使画面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人物、动物、图案……奇特而富有趣味的造型呈现在面前。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小朋友们觉得画画是一件好玩、有趣的事情,因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讲授泥工课时, 又让幼儿比赛做出“麦当劳”的食品,看谁的作品最能吸引人,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在开心玩的同时也掌握了捏、团、压、搓等技巧方法。在这种情境下学习,孩子会觉得生活是美好的,多姿多彩的,从而使自己的心境处于愉悦的状态。一个从小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孩子长大才会对人生采取积极、健康的态度。2、在众多的学科中,无论是数学、语文、英语……都有它特定的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公式。正因如此,很多时候孩子会因为担心自己达不到一定的标准而对学习有恐惧感,这里也反映了一个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对于缺乏自信的孩子, 则通过一系列的美术学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鼓起勇气。美术学科最显著于其它学科的功能在于它的独特性,它没有唯一固定评价对与错的标准,允许具有不同风格,鼓励运用多种灵活的手法去表现。所以孩子可以在一张白纸上任意使用各种工具材料,尽情地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在一团陶土中尽情宣泄自然流露的纯真。进行色彩训练课时, 让幼儿尝试多调色,选择自己喜爱的颜色后用大笔把画纸填满,最后 发现画面效果是如此惊人的美妙。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到大胆表现的喜悦,随着成功感的产生,自信心也相应地增强了。对自己有信心的孩子对知识的接纳度便越好,并越能学习,在各方面都会得到均衡的发展,素质也将会更高。3、有利于孩子责任心的建立。在美育中对孩子进行责任感的培养,让孩子从小明白自己所要承担的任务是非常必要的。幼儿在参与学习活动中,首先就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无论使用何种材料,都应以一种利落的日常程序将其安排得秩序井然。工作前桌面工具要有条理地摆放整齐,创作时画笔不可胡乱把水或颜料甩到地面和墙上,工作完成后自己把东西收拾干净,公用工具放回原处。关于这一点 很坚持。因为这是让孩子学习到如何去担负起自己职责的机会。当孩子完满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后,他会产生自豪、满意的情感,下一次就会很乐意主动地去承担任务了。从小事中对孩子灌输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责任感这种观念也是教育重要的一环。幼儿美术学习有一个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却有些孩子常常画到一半就丢开想去玩,遇到这情况, 不会强迫他继续画,因为这会令他觉得厌烦,但 又不可以孰视无睹这种不负责任,半途而废的态度。所以 采取启发式的手法去帮助他们。 会和他们讲讲故事和提一些问题如:医生给病人做手术,做到一半突然不想做下去了, 猜结局会怎样?消防员去救火,到达目的地才发现工具带不齐,没法救人了, 认为这种是负责任的行为吗?……。孩子们听后都意识到不负责任,不尽义务的结果有多严重。明白了这一点,他们都会不好意思地重新执起了画笔。=从收拾用具,整理作品和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等具体活动中,孩子开始体验到形成责任心的必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这种意识会逐渐强化为对学习和工作的认真负责,为以后健全人格打下良好基础。幼儿从事美术活动能陶冶人的感性,培养合作精神,减少自私自利的现象。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分关爱造成他们依赖的性格,让孩子多参与群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其竞争向上、不甘落后、互相互爱的精神。在美术教学中, 常会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集体创作活动,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一件大的作品,小组进行手工制作等。 在《可爱的家园》纸工课中, 让幼儿按自己的特长在小组里进行分工,画、剪、粘、修改完善的,每一道工序都有小劳手把关。由于是比赛形式进行,孩子们都很重视作品的效果,同时也很清楚假若其中一位成员不尽职尽责,可能会造成最后的成果不如理想。于是,一种“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自然而然在心底迅速建立起来,制作过程中,互相配合,群策群力。合作活动让孩子在快乐的交往中,把个人的聪明才智溶入到共同学习,共同创造中,体现到自己作为集体一员的价值与作用,体会到通力协作的乐趣,同时也学会了怎样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把一已的愿望置于团体目标之下,使自己的行为与朋友、同学协调一致。(三)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据研究表明,要顺利地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只具备一种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美术教育不是单纯为了培养一名艺术家,着眼的是通过这一教育过程培养人各方面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不但决定孩子在美术方面的发展,并且落实到生活中,还可以帮助解决碰到各种问题。具有综合才能的孩子将来长大后才可更好地为国家、社会作贡献。孩子从事美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如剪纸课,可以陶冶对装饰艺术的审美情趣,培养专注、细致的品格,提高手、脑、眼协调统一的手工操作能力,色彩训练课培养个人的感觉和观察力,让其养成细心观察,感受事物的习惯,陶艺课则从了解接触泥性,熟练运用材料和工具中,培养立体造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儿童品格教育的过程尤其重要。美术教育毕竟不是把孩子训练成为一个小画匠或比赛得奖高手。只有当孩子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真正充实了精神世界,丰富了生活积累,提高了文化水平和审美修养,完善其品性人格,这才是施行美术教育的目的。孩子长大后,即使不从事有关美术方面的工作,但只要他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身心健康,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之人,这也是 所期望的。 儿童美术教育最成功之处是以尊重孩子的个性为前提,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孩子达到精神与人格在每一特定阶段的完整性。从孩子的健康成长中, 看到充满希望的未来!幼儿从事美术活动还可以开发孩子很多非智力的因素。
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绪智力
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绪智力,好孩子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的努力,出现问题就说明孩子的成长还有进步的空间,对孩子的教育切不可“揠苗助长”,此时的耕耘会让孩子在未来受益良多。以下是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绪智力方法。
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绪智力1
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探讨的一个热门的话题。那么什么是情绪智力呢
把它定义为四个主要的成分:一是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表达情感的能力;二是运用情感进行思考的能力;三是理解和分析情感并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方面的能力;四是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其实,这个定义强调了情感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使人更加聪明。那么怎么样来促进孩子情绪智力的发展呢
首先,要教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幼儿的教育中,我们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任何时候孩子的哭泣都要想方设法立即进行解决,不能让孩子过长时间地哭泣,因此最好的状态是希望小孩子能总是保持微笑。其实,这恰恰不利于孩子的情绪智力的发展,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就失去了表达除了喜悦这种感情之外的其它类型的感情。
毋容置疑,在孩子不能说话之前,哭泣往往很自然地充当了语言的功能。比如孩子需要某样东西,但是他不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于是就通过哭泣来引起父母的关注,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幼儿饿了,他会哭;感觉很热,也会哭。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在学会说话之后,哭泣逐渐失去了它原来的功能,变成了另一种表达需要的工具。比如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在街上看到一个十分漂亮的玩具,嚷着要买。但是玩具的价钱贵得离谱,因此男孩的父母都不愿意给孩子买。于是,这个男孩哇哇大哭起来。这个时候,一般的父母会怎么做呢表现得最多的行为就是安慰孩子,叫孩子别哭,哄孩子或者父母干脆狠下心来,将玩具买了,以此让孩子破涕为笑。其实,这极其不利于孩子的情感的表达和情绪智力的发展。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形成一个误解:那就是哭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在表达一种情感。按理说,这个时候这名男孩子应该感到一种挫折,为表达挫折这种感情而进行哭泣。所以,对待刚才男孩的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学会置之不理,态度强硬,让其尽情地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要在离孩子不远的地方监视孩子的行为。直到孩子止住哭声了,才继续与孩子进行交流。通过这样,让孩子明白哭只是一中表达情感的方式而已,而不是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同时,也让孩子明白生活中是充满了喜怒哀乐的,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次,要教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绪智力很强调情绪对智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因而要让孩子学会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使其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中,促进其智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对孩子进行情绪调节方法的介绍上,要注意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孩子最能理解和接受的教育方式。其中,通过举孩子身上或者身边的例子来教会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使用得十分广泛。比如要让孩子学会情绪调节方法中的合理情绪化法。合理化情绪法的核心观点就是个人对一个事情产生的情绪不是事情本身引起的,而是由这个人对该事情的'解释引起的。如果直接给孩子这样讲,孩子肯定不会明白。那么,就可以通过举例子来说明这种情绪调节方法。假设你的女儿念幼儿园的文静今天早上睡懒觉,结果上学迟到了,被老师当众批评了,觉得心里很难过,因为感觉在小伙伴前丢了面子。这个时候你怎么样去教会孩子使用合理情绪化法去调节她的情绪呢?作为父母,你就应该给她讲明这样一个道理:你难过的原因是你迟到后被老师批评了。那你要想一下,这其实是告诉你一个道理:上课要守时。否则,你就会在同学们面前被老师批评。所以,不要再难过了,以后不再睡懒觉,不再上课迟到了,就不会被老师批评了。通过这样来逐步引导孩子,加上你的耐心和恒心,孩子就会逐渐学会如何去调节自己的情绪问题。因此,其它情绪调节的方法也可采取类似的方式,传授给孩子。
应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绪智力
总之,提高情绪智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是只要你能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孩子的情绪智力一定会取得一个比较满意的发展。
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绪智力2情绪胎教,是通过对孕妇的情绪进行调节,使之忘掉烦恼和忧虑,创造清新的氛围及和谐的心境,通过妈妈的神经递质作用,促使胎儿的大脑得以良好的发育。
如果孕妇在妊娠期情绪低落、高度不安,孩子出生后会出现智力低下、个性怪癖、容易激动等状况。
从某种意义上说,诞生聪明健康的小宝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亲。特别是在情绪胎教中,准爸爸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大。
因此,准爸爸在情绪胎教方面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1、当好“后勤部长”
怀孕的妻子一个人要负担两个人的营养及生活非常劳累。如果营养不足或食欲不佳,不仅使妻子体力不支,而且严重地影响胎儿的智力发育。因为,宝宝的智力形成的物质基础,有2/3是在胚胎期形成的。所以丈夫要关心妻子孕期的营养问题,尽心尽力当好妻子和胎儿的“后勤部长”。
2、丰富生活情趣
早晨陪妻子一起到环境清新的公园、树林或田野中去散步,做做早操,嘱咐妻子白天晒晒太阳。妻子感到丈夫温馨的体贴,心情舒畅惬意,对胎儿的发育也有好处。
3、风趣幽默处事
妻子由于妊娠后体内激素分泌变化大,产生种种令人不适的妊娠反应,因而情绪不太稳定,因此,特别需要向丈夫倾诉。
这时,丈夫要用风趣的语言以及幽默的笑话宽慰和开导妻子,这是稳定妻子情绪的良方。
4、协助妻子胎教
丈夫对妻子的体贴与关心,爸爸对胎儿的抚摸与“交谈”,都是生动有效的情绪胎教。
总之,在胎教过程中,丈夫应倍加关爱妻子,让妻子多体会家庭的温暖,避免妻子产生愤怒、惊吓、恐惧、忧伤、焦虑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快,精力充沛。此外,丈夫应积极支持妻子为胎教而做的种种努力,主动参与胎教过程,陪同妻子一起和胎儿“玩耍”,给胎儿讲故事,描述每天的工作和收获,让胎儿熟悉父亲低沉而有力的声音,从而产生信赖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